中共党史讲授提纲

2024-07-04

中共党史讲授提纲(精选6篇)

篇1:中共党史讲授提纲

中共党史讲稿提纲

一、中共党史基本线索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在这80多年中,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时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至1923年5月)、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至192年7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其间经历了从大革命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时期(上)

从1949牛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10月粉碎 “四人帮”,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27年的历程。

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这27年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这27年的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充满了艰辛、坎坷和曲折。从1957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绵延了2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的发生,导致中国社会长时间实际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三)社会主义时期(下)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1976年10月至1978年11月,是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界线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从1978年至1991年,是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这一阶段历史的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正确评价毛泽东,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任务到1982年即完成了。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全向展开,这又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从1978年至1984年,是经济调整和改革起步的阶段;从1984年至1988年,是全面改革、经济飞跃的阶段;从1988年至1991年,是治理整顿、保持稳定的阶段。第二个大的历史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二、中共党史十大转折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

1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军队的开始。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三)扭转危局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使全党达到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极大地加强了党的战斗力,促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五)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频仍的局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个独立、统一的新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基础。

(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九)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新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必将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党员50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党员195人。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代表30余人,代表党员420人。

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

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代表80多人,代表党员57900多人。

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代表党员4万多人。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出席代表755人,代表党员121万人。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党员1073万。

中共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党员2200万。

中共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249人,代表党员2800万。

中共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党员3500多万。

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690人,代表党员3965万。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936人,代表党员4600多万。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989人,代表党员5100万。

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2074人,代表党员5900多万。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2114人,代表党员6600多万。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通过决议,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篇2:中共党史讲授提纲

一、开天辟地的起点——党的创立时期

1、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四运动的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起了领导作用;

(2)波及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大党的纲领

(1)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3)大会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4、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1922年—中共二大

(1)中心任务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大会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半封,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当前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

(3)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2、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下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群众条件;

(3)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

(4)有相当力量的正是红军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重要条件。

3、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4、土地革命的兴起

1931年春,根据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开辟

6、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7、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8、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9、延安整风

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0、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1)1945年春,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2)指出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5)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

(6)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7)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8)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1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

线。这三件事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依靠这三件,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毛泽东

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1)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土地改革运动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大纲》

(4)“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情报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国民经济的恢复

(2)1953年,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工、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1、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的《政治报告》

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在经济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3、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4、“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5、“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建立形成十四大提出中国特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篇3:中共党史讲授提纲

一、科学发展观的朦胧未明阶段讲授

1921年共产党成立到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这时, 科学发展观处于朦胧未明时期, 但合理因素的思想火花却不时闪现在党的创始人头脑和推行的口号中。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还带有浓厚的救国、翻身的愿望, 这是当时形势使然。

1921年, 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 主张科学救国, 民主科学的理念在世间盛行。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倡科学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和谐发展观念:“社会主义的文明, 以扩充科学的范围为起点, 进而, 于艺术的人生, 集合的和谐的发展。”[1]恽代英则从民本主义出发提倡人民自己解放。“中国亦只有完成工农民权革命能求得太平, 中国亦只有靠工农群众自己的力量能完成民权革命, 靠革命以后工农自己建立的政权能保证民权革命的胜利。”[2]这一理念被毛泽东等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毛泽东一贯提倡“为人民服务”, 充分体现人本思想。这时所有的观念还仅仅是观念, 没有实践基础上的推广与实行。这是由于当时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推翻封建统治, 寻求民族独立上。我党一些人士提出的治国思想有科学发展成分, 虽然社会没有给予充分发育的土壤, 但也绝不能熄灭在黑暗中闪现的科学火种。

二、科学发展观的孕育萌芽阶段讲授

1928年毛泽东创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和谐思想被提出,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孕育、萌芽。

这时期, 我党建立的根据地政权组织为推行治国之策奠定了基础, 中共在对敌斗争的间隙中寻求、积累治国的经验。毛泽东协调发展思想这时主要体现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实行土地革命, 解放农民, 发展现代工业, 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只有这一切, 才能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3]。革命的目的在于变革生产关系, 使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社会协调有序地发展。当时毛泽东提倡全面发展思想就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上。中华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时变革生产关系成为最主要、最迫切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问题隐含在革命的潮流之下, 但民主革命也为社会发展扫清了道路。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被提出并在根据地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一时期, 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毛泽东将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的思想正是人本价值观念的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磨合期阶段讲授

1949年建国到1978年毛泽东时代结束。分支体系日渐成熟,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处于磨合时期。

在以人为本方面: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观念深入人心。学雷锋运动在全国开展, 对道德观念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全面发展方面:毛泽东主张和谐、稳定地发展社会主义。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在协调发展方面:毛泽东主张搞好综合平衡,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956年, 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强调国民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 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然而“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为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就是使国民经济回到协调发展的轨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的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思想, 中央和地方, 包括政治方面的五个关系, 其实质都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由于我们对人口、资源、环境没有深刻的认识, 导致我国人口过剩。从1949年的4.7亿到1978年的7.5亿, 在20世纪末突破了12亿。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恶化的漠视使我们丧失了发展最宝贵的东西。

毛泽东的发展思想真正确立可以说是在建国后,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才使得指导国策发挥作用。这时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分支体系虽未纳入统一系统, 内涵却日趋明朗。尽管不时被政治运动冲淡, 但其合理内核为邓小平树立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科学发展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讲授

1978年邓小平改革开放与江泽民时代。基本形成轮廓并在实际中摸索, 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

邓小平的发展观在此时得到系统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是硬道理”思想。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背景下,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 邓小平提出,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自己的发展, 并且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他提出跳跃发展“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 还是要扎扎实实, 讲求效益, 稳步协调地发展”[5]。为此, 他提出开发大西北, 目的就是要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等。邓小平协调发展思想贯穿于其思想的始终, 邓小平以全面改革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实践中得以深入贯彻。

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发展理论, 进一步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思想[6]。又相继提出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建设和全面进步思想。把社会全面发展问题提到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思考的升华。江泽民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7]。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 发展理论被注入时代的新鲜特征, 使科学发展观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逐渐成熟。

五、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并形成体系阶段讲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至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并形成体系阶段。2004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指针, 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忽视人文、环境、资源标准。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敏锐观察到世界发展的变化, 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胡锦涛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8]胡锦涛强调要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以此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大学课堂中, 科学发展观问题的讲授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明白,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 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 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 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9]。

此外, 还要让学生领悟, 传承中的扬弃必将带来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突破。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时代发展的理论, 在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引导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07.

[2]恽代英文集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038.

[3]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980.

[4]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587.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5.

[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2-11-9.

[7]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82-283.

篇4:中共党史如何修

习近平提到的“歪曲和丑化”,使我想到了一个名词:历史虚无主义。该主义一旦弥漫,久而久之必将成为国民的集体意识。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借鉴价值,而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在这种认同中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毒素”,及时行乐、犬儒主义就必将大行其道。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闭上眼睛的时候,历史也就对这个民族闭上了眼睛。请问:一个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还有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吗?

那么,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极度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物欲和金钱对人的腐蚀,是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是浮躁的人生对历史的必然反应,是新一代中国人对过去时代的无知等等。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正史不正,信史无信。

首先,以往的所谓正史、信史视野狭窄,包容量很小,无法满足今天的社会公众对历史学各方面的需求。“一部阶级斗争历史”几乎囊括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历史课。其次,中国古代史书不仅记史,而且是文学之模板,西方史学界更有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不惜笔墨和精力致力于普及历史教育。所使用的语言,既优美又通俗,赏心悦目。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则只是前苏联那种僵硬的三段式(背景、事件、结论)模式,干巴、无力,真的“像个瘪三”。

在我们为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泛滥感到愤怒之时,在我们为那种否定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而痛心疾首之时,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想想我们的言行是否对历史负过责任。当我们把一个又一个解释真实历史的机会拱手让给他人,当我们自己都对那些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世界潮流并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的历史心存疑惑时,我们能有效地喝退历史虚无主义的潮流吗?能够让那些在历史的幌子下跳着华尔兹舞的饮食男女们消停下来吗?

再回到中共党史身上。再有一年,中共就将迎来“90岁”诞辰。但令人有点尴尬的是,就是这样一部极其丰厚丰富、充满了热汗热泪与热血的真实的史诗,人们看到的却似乎经常是僵化呆板枯燥无味的文字与教条。中共党史教育课和教科书不是让人血脉贲张波澜壮阔的画卷,而是令人萎顿和乏味的八股;不是激活信仰与思想的动力源,而是无奈的虚应故事。

应该说,这种僵化呆板枯燥的说教,不仅造成了对党的历史的最大矮化与扭曲,而且成了中共党史研究、教育与普及的最大内伤与最大障碍。从中共党史所面临的窘迫境遇中,我以为中国的史学家已经到了必须正视自身某些顽症的时候了。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艺家所创作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问世后,不仅为内地公众所喜受,而且在海外的华人圈中也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脸谱化和模式化,在于对历史进程复杂性的再现和对人的多元性的忠实还原。我认识的一位黄埔军校早年毕业生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将军的儿子,在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后,竟会激动地大呼:“这才是我老爸的形象!”而海峡对岸的老黄埔后代也同样对该剧的不憎恶不溢美的人物表现唏嘘不已。

面对这些史诗化作品的横空出世,博得满堂彩,中国的历史学家包括中共党史工作者是否应该感到汗颜?

我以为中共党史工作者应该好好领会习近平在这次党史工作会上说的另一番话: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

我个人觉得,要加大中共党史宣传教育和中共党史知识普及的力度,首先必须在宣传教育和普及的过程中,真正地不折不扣地“还原”中共党史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中共党史不能成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历史,也不能只成为伟人的政治路线史和思想发展史。其次,必须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来判断是非功过。最后,必须打破历史人物的脸谱化、概念化和标签化,使中共党史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恨的真人、活人。没有幼稚哪有成长,没有怯懦哪有勇敢,只有不回避人的多重性,不回避人性的多侧面,已逝的岁月才能与今天的公众达到心灵的沟通。★

篇5:书记党课讲授提纲三

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支持中医药发展;加大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统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力构建计生工作长效机制,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以内,政策符合率达到以上,财政投入在去年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创造性地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工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八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工程。围绕“讲责任致力发展,树形象保持先进”这一主题,认真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党员服务区、党群致富联合体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培双带”,全面推开村务公开民主听证试点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下派挂职工作,建立完善干部交流、干部任免票决、试用期、任前公示等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三)保持先进,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发展的各项工作

⒈要勤政为民,致力发展。

发展为重、发展为大、发展为先。面对今年工作,我对同志们有三点希望和三个方面要求。

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志们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领会“第一要务”的精神实质,在工作中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不能放松、不能分心。二是希望同志们要清醒地认识发展滞后是我们最大的县情,特别是我县当前所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道路还很长,大家一定要有肯吃苦、多奉献、长期奋斗、甘当铺路石的精神风貌,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三是希望同志们要充分看到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寄予厚望,只要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干好,满腔热情地把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了尽快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累倒在工作一线。孔繁森情系藏族同胞,长期在西藏工作,用满腔热血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郑培民立志“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条。任长霞坚持执法为民,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为民爱民,用满腔热血实践了她“还老百姓公道,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的诺言。牛玉儒坚持做官不谋私利、一心只为老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三个方面要求:一要增强发展意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百姓需要父母官的地方,正在于他们能够为民做主为民谋福。为官一任,却不能为一方社会谋发展,不能给一方百姓带幸福,有官没官都是一个样,那就是辜负了群众的期待,就是无为。工作无为便是过,既然无为,占位者就应该主动让贤;如果不主动,则由能者取而代之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这实际也是用什么样的标准对干部作出评价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讲是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组织上选人用人有两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听起来很容易,只有句话个字,但在实际中,如何真正把握这两条原则;我看就不那么容易。德才兼备,德就是“靠得住”;才就是“有本事”。所谓“靠得住”的干部,是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勤政廉洁,公道正派的于部;所谓“有本事”的干部;是指政策能力强、创新精神好、协调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群众公认”的干部,就是指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拥护的干部;“注重实绩”就是注重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如果四个方面都具备,这样的干部当然是最全面的,肯定用之无疑。问题是有那么两种人同时作比较时,恐怕就不一定能好把握了。一种是政治素质好;勇于开拓,有性格,不怕得罪人;有本事、能办事、能办大事,但有工作方法粗一点,或说话口气大一点等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点;另一种是政治素质过硬,老实厚道,清正廉洁,态度温和,从不得罪人,但不

敢抓,不敢管,政绩平平淡淡。古时候有一个县长很廉洁,但不做事,毫无建树,从不得罪人,当地老百姓写了一幅对联给他“两袖清风不干事,无所作为太平官”。大家说这两种人要用哪种人呢?作为我个人的看法,应该用第一种人。因为人无完人,看干部要看他的本质,看主流,看大节;不要以暇掩瑜。我认为第二种人他是个清官,但他不是一个好官。尤其是在我们刚开

始加快发展的时候,就是要用政治性强,敢想敢为,敢于负责的人。当然前提是政治素质好,“有德无才不堪大用,有才无德足以济其奸”德还是很重要的。对于领导于部而言,不做事是失职。二要增强机遇意识。当前,我们正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机遇来了,关键要抢抓,失去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机遇是一种资源,希望大家都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有的机遇是反复出现的,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时候抓住,什么时候就能发展;有的机遇是一次性出现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对这种大的机遇要盯住、抓住。机遇有很大的连续性、派生性,抓住了一个机遇往往就能抓住若干个机遇,丧失了一个机遇特别是大的机遇就意味着丧失若干个机遇。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捕捉机遇的敏感性,提高抓住机遇的能力,提高抓住机遇并能够抓住派生机遇的本领,具备抓住一个机遇并能够把它放大的本领,这样,我们加快发展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三要增强合力意识。众志能成城,齐心可攻坚。在这样一个不进则退的重要历史关口,我们必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团结、配合意识。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力量或者一个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班子的团结、集体的团结,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团结,才能够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够推动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多年来形成的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倍加珍惜干部群众致力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倍加珍惜全县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务必要在讲大局、讲团结、求发展上做表率。班子成员之间、各套班子之间、各个部门之间都要倡导团结,爱护团结,确保团结,共同把我县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⒉要尽职负责,推动发展。责任心,也可称为责任感,责任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之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责任就是使命、责任就是奉献。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有这份责任感。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是赋予我们重大的责任。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使命,树立革命事业心,激发强烈的进取心,为党分忧,为国竭力,为民尽责。一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活着总要干一些事业,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受党和干部信任负责一方工作,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德有才之人,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完成好。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二是对家庭负责。做事做官先做人,领导者有了优良的人品,才能以德服人,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下属,以严格自律的精神教育家属,对上赡养老人,对下哺育子女,积极倡导并带头奉行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党员干部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轻则给自己的事业造成影响,重则走上迷途,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类似的教训是很多的。三是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对集体、部门负有责任;作为一名公务员,对国家负有责任;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负有责任,这三种责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否则就会给集体、社会、国家造成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代共产党人都有着自己的神圣使命,有着党所规定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只有当我们全党一心,每个人都出色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时,党在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对此,胡锦涛同志精辟地概括为“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只有时时、处处以兴国富民为目标,在所经历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始终牢记奋斗目标,不辱使命,不断深化和升华着自己对党员干部职责这一神圣使命的理解和诠释,努力实践党员干部神圣职责的一生。中国古代有句话,“世上成功之事,或逼或激者十之有五”。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事情,或者是逼出来的或者是激出来的,十件事情最少有五件是逼出来的。现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都很快,我们发展慢就等于退步,将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所以不仅省、市在逼我们加快发展,周边兄弟县市在逼我们加快发展,群众在逼我们加快发展,我们自己也要逼自己。自己逼自己就是觉悟,体现了一种责任感。我们的各级各部门、每位领导干部、每位党员都要逼自己,给自己一些压力,一个目标。古语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无论做什么事,我们要跳一下,即使达不到最高,也要达到比较高,比中等强,这就是一种工作姿态,也体现一种责任感。人格中最有力量的是责任感。前两年看《泰坦尼克号》,爱情固然感人,但最感人的是船上的那些琴师,他们在沉船之际,坚守岗位,直到船沉没,这个情景令人震憾,坚守岗位是一种职业责任感。我们个人对父母要有责任感,对家庭要有责任感,对朋友真诚也是一种责任感,对事业更要有责任感。在人格力量中,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那是什么也做不成的。省委卢展工书记在市委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对责任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说: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公务员、一个党的干部,在这个职位上没有责任心怎么行。这个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对组织的责任,就是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几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我们每一个党员和领导干部、每个党的组织,都应当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尽职尽责,始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⒊要求真务实,服务发展。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一直是我们党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指导原则。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只有把党的规定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于发展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发展的生死存亡的大事。现在我们发展硬环境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优势也开始显现,关键地是取决于我们的软环境。从总体上讲,我县环境总体是好的,是不断优化的,但从更高水平看,我们还不理想、不如意。硬环境上,穷山恶水、脏乱差,软环境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谁还来你这儿投资置业?所以说,发展取决于环境,环境决定着发展,我们要率先发展,必须率先优化环境。抓环境是抓发展的第一立足点、第一增长点、第一竞争点,一定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整治、优化我们的投资环境。环境问题关系到全县上下各个部门,关系到全县人民,每个人都是环境。要切实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建立真正服务型政府,政府就是服务,党委也是服务,没有权力,所拥有的权力就是服务的权力,为老百姓办事的权力,为外商办事的权力,没有特权。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这种意识,要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从思想根源上找差距,从行动上找不足,认真看一看我们在认识上是否真正到位,行动上是否付诸实践,工作上措施是否得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是否提高。当前,我们个别部门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是为了招商引资办项目,而是利用它满足自己的利益,公权私用。一个项目盖一百多个公章,每个公章要吃一顿饭的话,半年都吃不下来,投资者一看就没有信心了,只能一走了之。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光靠教育,还要靠制度来解决。谁恶化了环境,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教育的要教育,该处理的要处理,不能因小失大,不能要全局的利益迁就部门的利益,不能要全县的大局迁就个人的利益。所以,希望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切实把环境建设问题解决好,把它作为同项目带动同等地位来抓,来突破,作为一次硬仗来打。

⒋要廉洁自律,树好形象。腐败是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人民群众对腐败分子十分痛恨。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伟大斗争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廉洁。早在年,毛泽东同志就亲自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贪污条例》,并于年批示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印发全党,以示警醒。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让自己毁掉自己。”因此,越是长期的执政,越是改革和开放,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旗帜鲜明地防止和反对腐败。“”案件对的教训是惨痛的痛定思痛,我们加强了制度建设,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先后出台了个方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规定,扎实推进了“七个清理”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些成绩的取得,距离省、市对我们的要求,距离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工作,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古语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廉洁从政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约束下属,首先自己要成为廉洁自律的模范。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勤政廉政,树立良好的人格风范和形象,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此

一要有正确的职业观。正确的职业观,就是要珍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爱岗敬业,都会有所作为。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身在“曹营”心在“汉”,横攀竖比,老想“跳槽”。有个老党员叫甘志周,被评为全国劳模,每在一个岗位都干得很出色。他经常勉励自己说:愿做革命一石条,哪里需要哪里调,党叫我铺路就铺路,让我架桥就架桥。许许多多有志之士、许许多多党员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职低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卢展工书记把领导干部比喻为“保姆”,他强调:“领导干部就是‘保姆’,要增强‘保姆’意识,是人民选的,为人民服务的‘保姆’,不要总把自己当作官。”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同志讲得三句话可谓荡气回肠,催人奋进:我愿做一把伞,为老百姓挡风遮雨;我愿做一块石,为群众铺路架桥;我愿做一头老黄牛,为山东的发展默默耕耘。这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真诚。我们党由这样千千万万个党员所组成,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业绩不能开创!只有这样,我们党员才能上不愧对党,下不愧对百姓。

二要有正确的金钱观。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就必然为金钱所累。作为党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应该采取一种淡泊的态度,无论钱多钱少都不应影响自己的追求,不影响人生的态度和工作热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和气节。人生在世,应该有比金钱更高尚的人生追求,有钱能买到好房,但不一定能买到一个幸福的家;有钱能买到好药,但不一定能买到好身体;有钱能买到好床,但不一定能买到好觉;有钱能买到珍珠,但不一定能买到美丽。金钱不能代替一切。美国有句谚语:“金钱是个好奴仆,但又是个坏主人”。林龙飞等人都是因为钱迷心窍,成为阶下囚的。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当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穷要穷的有志气,穷则思变;富要富的堂堂正正,富而思进。不论贫富都应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把钱看得太重,本身就不值钱。如果党员干部有当官发财的思想是很危险的,当官就莫要想发财。当官不是发财的途径,想发财就不要当官。

三要有正确的名利观。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对待个人前途和职位。个人的职级进步,一靠组织,二靠群众,三靠政绩,四靠素质。要牢固树立重事业淡名利的思想,树立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创业的思想,树立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的思想。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一首诗写到:“利禄驱人万人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诗人形象地比喻一些人为利禄所驱使,像火牛一样不顾一切,最终走向堕落,可谓入木三分。生活中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唯有埋头,才能出头”。种子只有埋在土里才能发芽,若老想跳出地面,那始终是一粒干巴的种子。所以,每名共产党员必须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辩证地看待得与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处处凸现党员的特有品性,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四要有正确的权力观。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人民服务的工具,党政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权力、正确地使用权力,严格地管好权力。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掌握的权力人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如果把权力看成是组织对个人补偿,而不是一种责任,看成是个人索取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奉献,看成是贪图享乐的温床,而不是一种重托。滥用权力或以权谋私,蜕化变质,其结果只能被社会被人民所唾弃、淘汰。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首先是要经受住权力、地位和金钱的考验。早在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拿到这个权力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非弄坏事情不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人民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运用不好可能祸害人民,危及党的事业,也会毁了自己。

⒌要身先士卒,争创业绩。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始终是冲锋在前,这当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年月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他以身体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据守的桥型暗堡,壮烈牺牲,时年岁。抗日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十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作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刘胡兰在党的教育下,投入了新的战斗,十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十三岁任村妇女救国会秘书。年月,十四岁的她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不久回云周西村领导土改运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年月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审庭上,以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怕死不当共产党的英雄气概,痛斥了敌人的利诱和威胁;刑场上,以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宣告了敌人阴谋的破产;在敌人要用机枪扫射群众的关头,以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保护了群众的安全;铡刀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光荣就义。刘胡兰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壮烈牺牲,她的精神不死,英名永存。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更饱满的激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同样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孔繁森,年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尚处幼年的孩子,首离桑梓,到海拔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年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个乡中的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月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岁。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中,共产党员更应该勇立潮头,勤于思索,敢于实践,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而不能成为观望者和懦夫。在当前的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两种价值观、人生观一碰撞,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这时候就更要求我们的党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冲锋陷阵,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处处起表率作用,争创一流业绩,不愧于党,不愧于人民的重托。

党员人人都是一扇窗单个党员的具体言行就能折射出党的整体形象我们一定要通过第一批党员的学习教育,解决党员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在新一轮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努力,让“共产党员”的时代先进性旗帜永远在大地扎根,在蓝天飘扬,在人民心中闪光!

篇6:《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是上承现代文学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文学形式。也就是说从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至到目前产生的文学,都是当代文学所包容的内容。

在这近六十年的文学发展中,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

三、新时期文学(1976—现在)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1、文学性质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发展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的当代文学。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现代文艺界各路队伍的大会师。会议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服务的总方向,实现了全国文艺界的大团结。

3、“歌颂”成为文学的主要方式

倾心歌颂新中国,歌颂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共产党。

跟着时代的步履,从歌颂民主革命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歌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歌颂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歌颂现实的伟大社会变革。

建国十七年文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祖国、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歌颂和揭示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变革。

4、“两结合”的创作方针

代替了“五四”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通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极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的特征。

5、涌现了一批经典作品

长篇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戏剧《茶馆》、《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众多的诗歌散文。

6、局限:

出现了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束缚,概念化、公式化、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等问题

二、“文革”时期文学的特点

1、理论纲领

1966年2月,江青、林彪利用窃取的部分权力,炮制了一个《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

提出“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全盘否定了“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和文学,从极“左”的方面,对“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文艺,从路线、理论观点、创作到文艺队伍,作了全盘否定和政治判决,为大规模迫害文艺工作者,实行文化专制定下了调子。

2、文艺界成为“革命”的重点和重灾区

大多数的作家、艺术家、理论批评家和文艺领导工作者被打倒,绝大多数的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打成毒草,各种文艺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喑,文苑百花凋零。

3、“主题先行”和“三突出”原则

在理论上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创作的样板,使文艺创作完全陷入僵化、虚假和颠倒是非的境地,艺术日趋贫乏、单调和模式化。

4、八个样板戏与两个作家

5、潜写作的涌现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预告了新的文学将要降来临。

三、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战争中的人性与诗意 第一节 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一、作家简介: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白洋淀》分析

(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

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

①景物的纯化

②情节的淡化

③情调的浪漫化

(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三、《山地回忆》分析

(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

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异峰突起,“我给你做” 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四、总结:孙梨小说中战争与人的新构架

(一)淡化战争以抗拒战争的冷酷

(二)强化和平以理顺人际关系

(三)在对立中张显人的价值①②③④⑤⑥ 第二节 女性视觉中的战争与人性

——茹志鹃《百合花》分析

一、“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作品不是爱情故事,却让人感到了爱情一般的浪漫与美好,有人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茅盾说《百合花》最使他满意和感动,赞赏作品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二、女性视界下的两大突破

(一)突破了建国以来以宏大叙事为主的文学格局,给读者提供了细腻的微观叙事新格局。

(二)突破了通常写作模式中的男性气质,给人以温柔细腻内向含蓄的阴柔之美。

三、明晰的情感流程图

作品在结构上以叙述人“我”为视角,采用交叉情感流动方式,展示了战争年代中最真实的人性。

(一)在路上小通讯员的举止给“我”带来情感的变化: “生起气来”(误解)

——“发生了兴趣”(疑惑)

——“亲热起来”(解惑)

——“这都怪我”(自责)

(二)由借被子到离去,小通讯员的行动给“我”引起的情感变化: 对借不到的误解(责怪)

——明白为何借不到(错怪)

——小通讯员想退回被子(觉得可爱)

——“开饭”、“插花”(怜爱之心)

(三)战斗开始前后“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中秋节家乡习俗(相思之情)

——对“通讯员”的敏感(牵挂之情)

(四)小通讯员的出现(牺牲)激起新媳妇的情感涟漪: “啊”了一声(不能面对的重逢)

——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感动)

——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庄严和虔诚)

——补衣肩上的破洞(内疚)

——“是我的——”(伤痛之情)

四、小说人物具有不同寻常的人格力量

(一)小通讯员形象

他是一个19岁的农村青年,诚挚、纯朴,尚未脱尽稚气,接触女性极为拘束。一路上的行为举止、借被子的冲突都能展示其平凡腼腆憨直的性格。直至掩护他人而献出生命,一个普通战士的形象得以升华,崇高的心灵震撼读者。

(二)新媳妇形象

她是一个勤劳、纯朴的农村妇女,为革命战争借出了自己珍爱的唯一嫁妆——新被子。小通信员的牺牲,让她既惊讶又愧疚,为他揩拭身子、缝补破洞、毅然献出象征洁白无瑕的百合花被子,一个感情丰富,心灵纯朴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第三节充满储着温情的人性赞歌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分析

一、战争题材的非主流意识

建国初,军事战争题材的小说一度成为主流,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中所传达的那种既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成分,又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歌颂,对人道主义、人性、和平的执著守望,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纯洁和崇高的感情,在普遍忽视体察人物的情感世界,一味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二、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作品所展示的人际关系中,无不体现出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 王顺与王应洪的战友之情

朝鲜母女与战士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王应洪王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金圣姬对王应洪纯洁的爱恋之情 都是人性中最真实最柔软人间温情。

其中突出的是金王之间的爱情,那么怎样看待他们的爱情呢? 首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甚至,这个“爱情”从来就没有开始过,因为,即使是它的“发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通过金圣姬姑娘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幻灭了,小战士王应洪刚刚体验到人生那种最“甜蜜的惊慌”就牺牲了,但这种毁灭并不让人心生绝望,而是更加激发了人内心里对毁灭这种美好的罪恶势力的强烈憎恨,从而将悲伤之情升华为坚定的斗志。

三、战争与人个幸福的思考

作品在肯定“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战争残酷的本质。在小说中,金圣姬渴望和平的生活,王应洪思念母亲,王顺思念妻儿等细节描写,以及对金王这一种没有可能性的爱情的记叙,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与个人幸福的深入思考。虽然作者表达得十分委婉含蓄,但是,这篇小说中确实存在一股“反战”的情绪。第三章 文学对生活的干预

第一节 “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参加的会议上,代表中央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提倡在文学、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二、“双百方针”对文艺的影响

(一)打破了以解放区作家为核心的文学的狭隘主义倾向,让许多新文学以来的作家的创作得到认同。

(二)在理论方面,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提倡文学干预生活,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文学作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本报内部消息》

李国文《改选》 流沙河《草木篇》

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第二节 矛盾对立中的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分析

一、关于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文学家、思想家、文化活动家。曾任文化部长,但他最投入、最钟爱的,是他的文学。王蒙的文学生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连。

二、个人体验和感受下的叙事结构

作品共十一节,构成了小说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成长史。

(一)初到组织部

1、接触赵慧文——友善亲切

2、感受刘世吾——陌生惊异

告别是“就那么回事”出现了两次:

首先它是口头禅;其次说明在烦乱的工作中没把困难视为畏途;第三轻视问题并不屑一顾。

3、人人都在忙碌——开始新生活

(二)接受矛盾对立主体

1、感受韩常新——

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钦佩有气魄和能力

2、感受赵慧文——

微带忧郁的目光

存疑

(三)麻袋厂事件

1、充满神圣憧憬的理想主义者

2、认识王清泉——

“吃饱了转一转躲在办公室批批文件下下棋”的官僚主义者。

发现问题和困难:受到一种刺激,甚至是激励——正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

(四)汇报和“见习”

1、汇报:

韩的态度——“是的,我知道” 还有更要紧的事做

林的感觉:说不出话

2、“见习”

韩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

林的感觉:目瞪口呆

(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印象

1、整体印象:松散拖沓 辉煌壮观

2、突出和新鲜的印象是关于刘世吾:

工作繁忙——常常同时做许多事务

精力充沛——常常能在做其它事务时发

现汇报工作者的问题

见解独特——“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

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

员完成着的”。

对待王清泉的问题的态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目前还不成熟。”

“有类似毛病的干部也不只一个„„”

“老韩„„这家伙„„真高明„„” 印象:妥协、退让、宽容、推托

感受:“睁大了眼睛”、“更加惶惑了”

3、韩、刘面对王清泉问题的态度比较:

韩——“是的,我知道”。以不是当务之急而推诿、回避问题。

刘——“是啊”。以时机不成熟和普遍存在而推托、宽容问题。

结论——异曲同工,何其相似。

(六)来自党小组会的批评

1、面对常的指责——脸变青了

2、面对刘的指责——颤了一下

——不平与委屈

(七)动摇与信心

1、学生来信引出对自己行为的疑惑

2、赵的分析、鼓励和支持

“他们的缺点散布在咱们工作的成绩里,就像灰尘散布在美好的空气中,你嗅得出来,但抓不住”

“我觉得,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

——一股温暖的泉水在心头涌了上来

(八)针锋相对

面对刘的灰心丧气——“您不对!”

(九)王清泉事件的解决

1、党报披露——“兴奋得手发抖”

“好!终于揭出来了!”

2、刘的雷厉风行和革命经历

——充满尊敬、爱戴和期许

3、刘对林的评价:“比韩常新强”

——在慌乱中赶紧喝汤

4、经刘提醒与赵关系:“感情有些不„”

——颤抖着手放下筷子(十)常委会的争议

韩常新:讽刺挖苦——激怒

刘世吾:自我满足——不满

李宗秦:设身世外——委屈

周润祥:引开矛盾——失望

——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真难啊!”

(十一)独特而浪漫的人生情愫

赵慧文——理想人生的象征

周润祥——光明正确的象征

三、刘世吾形象特征

1、有一定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作得很出色。”

2、不主动去抓工作。对错误和缺点漠然处之,麻木不仁,如炊事员得了厌食症,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凡事都“就那么回事”,看透一切式的冷漠,革命意志衰退。

3、有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还有“领导艺术论”,“条件成熟论”等等。

刘世吾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一定深度的官僚主义典型。第三节 红豆春来发几枝 采撷此物最相思 ——宗璞《红豆》分析

一、主要内容

作品讲述了在北平解放前夕, 某大学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因对音乐和文学的共同爱好而一见钟情并相知相爱,但女主人公江玫要留下来参加革命,而男主人公齐虹则一心要出国留学,导致两人感情破裂,分道扬镳。六年过去,面对两粒红豆,江玫虽斩不断对齐虹的“相思”,但现实只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正应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二、爱情题材的人性化回归 真正的爱情小说

小说把爱情回归于两情相悦的产物,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并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三、艺术上独特的贡献

1、反英雄的主题

2、对人物塑造公式化的逃离

3、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4、倒叙手法与怀旧情绪的融合

第四章 “红色经典”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定义

一、关于“红色”

“红色”是一个象征性词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革命活动及其意识形态的象征,也是国际主产主义运动的象征,简言之就是革命。

二、关于“经典”

“经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定:

其一,“经”是指经文,比如圣经、四书五经,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文献。“典”是典范,是从意境到文字都非常完美的文本。所以,“经典”是人类最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二,“经典”也可以被视为某一类事物的精彩代表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指向性事物。由于“红色经典”自身所代表的某些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它决不是前者。

三、何谓“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学评论,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时尚称谓。

它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从1921年至1976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及文化物品。

狭义上仅指共和国初期产生的“革命历史小说”,具体是指产生于1949年至1966年之间的一大批长篇小说。

从狭义的角度看“红色经典”,它是中国革命史的激情写作和叙事,是文学“一体化”目标和文学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写实,是具有时代气质的青春激情和意识形态下的英雄传奇,是一代中国人对于政治革命理念价值认同的教科书,是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生命体验的艺术结晶。

四、“三红一创,山青保林”

特指《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加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海的早晨》等,构成了“红色经典”小说的主要阵营。第二节 “红色经典热” 与“红色”文化现象

一、“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1、“红色经典热”的最重要的制造者应当是万科影视。

2000年,该公司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搬上中国荧屏,点燃本世纪第一波“红色经典热”。在诸多红色经典剧的投资方中,万科影视一家就已经投拍了三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牛虻》。

《沙家浜》、《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

2、改编后具备的共同特点:

A、增加爱情情感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B、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作用 C、增加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怎样看待“红色经典”改编引起的争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样,“红色经典”在充当传播历史和解释当代的两重功能下,已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第三节 代表作品简析

一、周立波《暴风骤雨》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下简称《暴》和《太》)

1、题材的价值认定:

《暴》与《太》同属于土地改革题材,后者重心放在土改的第一阶段——斗倒地主;前者则表现了土改运动的全过程,从斗地主到分田地再到参军。

2、鲜明的时代政治特色:

A、作品突出显示了土改运动中农民的阶级意识、政治觉悟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暴》中的赵玉林、郭全海,《太》中的张裕民、程仁等,成为了当代农民的精英分子。

B、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事故情节和斗争场面。如《暴》中斗争韩老六的过程,与杜善人的较量。《太》中斗争钱文贵等。

3、思想内容及认识价值:

围绕土改中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斗争,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经历,提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斗争、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有一定价值。

同时,小说中提出的土改运动只有把最隐蔽、最狡猾、最凶狠的恶霸地主打倒,才能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对于我们认识阶级对立,也是有价值的。

4、艺术表现方式:

A、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内心激起巨大波澜,要求作家深入人物内心,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心理矛盾及其变化。

B、对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没有采用概念化的单一刻画方式,而是放置于土改斗争中,让他逐渐成熟起来,把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与疑虑、矛盾、弱点,有机组合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C、宏大的结构方式。善于捕捉人物关系在矛盾斗争中的作用,把土改运动在农村各阶层各类人物中的关系及矛盾,主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5、两部作品的区别:

A、内容上《暴》是全面展示,《太》只表示了斗地主的第一阶段。

B、人物关系方面,《暴》单一一些,只有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太》却把地主之间,农民之间,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都提示了出来。

C、人物塑造《暴》要简单一些,如赵玉林一出现就是一个很坚决的农民积极分子,而《太》却注意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斗争中不觉悟。D、表现手法上,《暴》重视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很少冗长的心理描写,而《太》重视心理描写以表现出内心状态。

二、柳青《创业史》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通过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史,典型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发家致富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不同结局。梁三老汉的父辈艰难创业为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但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光让他创业失败还失去了祖传的房子。解放后,梁三老汉的继子梁生宝决心跟党走,组织互助组走共同致富的道路,终于实现了梁三老汉的愿望。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记忆

通过渭河平原农村互助组由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来说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揭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3、重读的认识价值:

(1)、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发家致富”梦在特殊年代的扭曲史,是中国农民精神物质创伤的一种文学写实。(2)、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抒情议论,强化了小说的时代精神。

三、吴强《红日》

1、题材的独特性:

作品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2、基本主题:

小说通过山东战场三次战役的艺术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3、结构宏大,全景式展示战争场面

小说结构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核心内容, 全景式展示了解放军沈振新军与号称 “王牌师” 具有美式装备的张灵甫七十四师面对面的较量,主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围绕三大战役,情节安排有序。通过涟水失利、74师暂时得利、沈军转移山东大练兵、莱芜大捷、74师痛失垛庄被困猛良崮、沈军全歼74师等情节,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军事力量的差异和大逆转。

四、梁斌《红旗谱》

1、主要故事内容:

小说是20世纪上半叶农民运动题材的经典之作。作品写朱老巩为阻止恶霸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失败,家破人亡。二十五年后,朱老忠回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冯兰池进行不懈的斗争。加入了共产党。

通过“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斗争”的胜利,真实地展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斗争历程。

2、两大阵营成为叙事主体

作品以朱(老巩/老忠/大贵二贵)、严(老祥/志和/运涛江涛)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与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斗争历史。

朱、严一方经济贫困,政治上跟共产党走,文化上是宗法制度的反叛者;冯兰池代表了地主一方,经济富裕,政治上是国民党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占据着一定的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3、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以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建构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它既表现了一种社会排斥倾向,也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所肯定的意图。

所以作者梁斌说, 我写这部书,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思想是写阶级斗争。

五、杨沫《青春之歌》

1、基本主题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以及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分化,展示了人个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2、林道静成长史的典型意义

个人走向社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三个阶段: A、觉醒:要求个性解放、寻找个人出路。

B、成长:将个人反抗和实现自我与追求民族解放事业联系一起。C、成熟:完成了一个知识者深刻的革命化转变。

3、女性觉醒的被动性设置及寓意

A、由三个男性作为支撑的关系史,构成林道静的成长史。第一是余永泽,西方人道主义的代表。.第二是卢嘉川,阶级、革命的启蒙者。

第三是江华,共产主义事业的介绍人。B、这种设置的寓意在于: 马克思主义光辉可以战胜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包括人道主义。它拥有了中国,也拥有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而完成了一个时代青年走向社会,投身革命的思想机缘。

六、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独特时空环境下的敌对斗争

“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狱中斗争题材的小说。作品描写解放前夕重庆城市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以及“渣滓洞” “白公馆”的对敌斗争场面,展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关头, 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杀。作品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2、塑造了一大批革命英雄群相

安详稳重、视死如归的江姐;深沉老练的职业革命家许云峰;埋头为党工作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成岗;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经住了烈火考验的刘思扬;站在红岩上舍身掩护突围的齐晓轩;长期潜伏、忍辱装疯的华子良;智勇双全的双枪老太婆,等等。

在他们身上,崇高的革命理想、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威武不屈的革命意志都缘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从而张显出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

3、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

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朝气蓬勃与行将就木,在针锋相对中完成了革命英烈形象的崇高化、圣洁化和敌对形象的丑化、恶魔化。

如,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革命者和以徐鹏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较量场景,表现出完全对立的精神气质:前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后者阴险狡诈、凶狠残暴、垂死挣扎、穷凶极恶。。第五章 当代诗歌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战时文化” 的渗透和延续

一、同一性与使命感:战时文化的要求

当代诗歌的建立,是在长期战争环境中形成的“战时文化”,在“和平时期”的继承。追求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文学的使命感。

二、“战时文化”的倾向性特征

1、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激情,被引导为社会生活的“主调”,极大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

2、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的先烈,歌颂领袖,歌颂党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学作品的基本使命;

3、光明战胜黑暗,以写光明为已任的使命感,使文学得心应手地配合政治的发展。第二节 “新民歌体”及《王贵与李香香》

一、关于“新民歌体”

它是在《讲话》以后的文艺大众化和工农兵方向要求下,加上抗战前期街头诗、朗诵诗的积极作为,在解放区形成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一批熟悉民风、民情的大众诗人,应运而生。产生了《东方红》、《十锈全匾》、《翻身道情》、《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优秀民歌。

“新民歌体”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上,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

二、“新民歌体”的主要特点:

1、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

2、要求作者深入工农兵,通过“采风”,从思想到创作要发生新的变化。

3、作品内容,大都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包括了战争、翻身、解放、生产劳动等主题话语。

4、形式上,表现出充分的口语化,向民歌借鉴和吸收艺术营养,充分体现出诗歌在民间的文学发展意向。

三、《王贵与李香香》简析(一)、主要内容

诗歌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一首反映革命与爱情故事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描写地主崔二爷家的长工王贵与穷老汉李德瑞的女儿李香香产生了纯真的爱情。地主崔二爷也看中了李香香,想除掉参加共产党“赤卫军”的王贵,将王贵吊起来毒打。李香香找到游击队,解放了死羊湾,消灭了崔二爷,王贵与李香香最终团圆并自由结婚。

“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

“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

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歌唱,也是作品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

(二)信天游的表现形式

整个作品将近一千行,全部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写成,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其格式是两句一段,应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常上句起兴,下句咏唱本体内容,两者相互映衬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听来荡气回肠。故又叫“酸曲儿”。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

信天游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

(三)经典诗句欣赏

1、写人物: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庄稼地里顶两人。

2、香香送王贵参军时,两人缠绵的感情:

沟湾里胶泥黄又多,挖块胶泥捏咱两个;

捏一个你来捏一个我,捏的就象活人脱。

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捏完了泥人叫哥哥,再等几天你来看我。

3、香香在囚室里思念、盼望王贵:

想你想的吃不进去饭,心火上来把嘴燎烂。

阳洼里糜子背洼里谷,那里想起你那里哭!

端起饭碗想起了你,眼泪滴到饭碗里;

前半夜想你点不着灯,后半夜想你天不明;

一夜想你合不着眼,炕围上边画你眉眼。

第三节 “颂歌体”的盛行

一、新时代的狂欢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诗人们着重表现的对象。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 ﹑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都以开国大典为题材,歌颂新中国的诞生,抒发豪情壮志,此后,歌颂新中国的建设,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歌颂革命先烈、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领袖等,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特点:

1、“颂歌体”延续的是解放区诗歌传统,以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2、主要精神风貌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战无不胜的“牧歌”式情调。

3、基本主题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人民群众成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三、不足:

1、共同的弊病是缺乏诗人的个性,使最具个性的诗歌开始失去个性。

2、艺术生硬,缺乏诗歌的艺术魅力。第四节 政治抒情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性质

在建国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政治抒情诗是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历史地看,它脱胎于20年代末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与40年代“七月”诗派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也有某种内在的精神联系。

当代政治抒情诗初见于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初。以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组诗)和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

二、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

1、突出强烈的政治功能,诗人的创作即是这一功能在艺术领域里的实践。

2、强调凸现阶级、国家、民族和集体主义的感情形态,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往往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3、思辨性、政治性和鼓动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抒情风格。

4、艺术结构主要分苏俄式阶梯体和中国式铺排体两种样式。

5、追求宏大叙事,体现出洪亮阔大的“放歌性”声音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及《雷锋之歌》简析

1、三首诗代表了的两种形式与风格: 自由奔放的民歌体

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

《桂》和《回》是前者,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意境悠远达观,又具神思妙想。

《雷》属后者,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具有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哲理思辨的风格。

2、三首诗尽显政治抒情的时代特征:

《桂》赞美南方桂林山水,借景抒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志豪情;风景如画,人人进步,祖国强大。

《回》赞美北方革命圣地,表达出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赞美时代英雄,与其说是在塑造雷锋的英雄形象,不如说是通过诗中再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境界,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四、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及《团泊洼的秋天》简析

1、郭小川诗歌的主题性向度:

诗人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2、《甘蔗林——青纱帐》:

交叉式构思: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语言方式: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

抒情方式: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

3、《望星空》:

这首诗是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矛盾对立的政治抒情诗。在时代主流意识下,诗人强烈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个人与时代要求的矛盾的调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而是充满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诗的价值所在。

4、《团泊洼的秋天》:

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诗歌正面描绘了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体验,是一首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第五节 “大跃进民歌”

一、“大跃进民歌”的形成:

“大跃进民歌”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文化策略贯穿于诗歌创作的文化热潮。1、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原则,号召收集民歌,认为是新诗发展的一个方向。2、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纶,把新民歌提高到决定新诗发展前途的高度来认识。

3、《诗刊》对诗歌界起到了“引导”和“转向”作用。1958年可以是《诗刊》的“大跃进诗歌年”。

二、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礼堂、广场、车间和田间地头等一切空间,举办各种赛诗会、诗擂台、诗歌展览会、发动男女老幼、人人写诗赛诗。

2、村边、地头、社员家庭等处,以黑板,围墙,大字板作为民歌的园地。

3、发起省、市、县、乡各级“民歌创作组”、“研究会”,以组织的形式掀起创作的高潮。

4、各种公开出版的诗刊,文学期利、也组织发表工农兵作者创作的民歌“竞赛”。各种选本的“新民歌”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郭沫若、周扬编选的《红旗歌谣》。

5、到处成了诗的海洋。中国成了诗的国家。万首诗车间、万诗乡、百万首诗选区,万诗兵营等称号随处可见,“全国皆诗人”。

三、“大跃进民歌”的负面影响:

1、它不像《诗经》是劳动者亲身的生活体验自发吟唱,而是服从于政治口号的遵命诗歌,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八股诗”、“命题诗”。

2、新民歌所歌颂、描绘的,正是“大跃进”运动中严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虚假现象,它从根本上亵渎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起码良知。极端的夸张使诗歌中出现了极荒诞的句子。如郭沫若的《长春好》:

千万肥猪万斤亩,/江南要来找指标。

精密仪器跨火箭,已把美国超过了。如写农民的劳动热情: 高山没有脚心高,石头没有决心硬。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种地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

走路想起毛主席

千斤担子不知累。

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

3、表面上看,这些诗有非常浪漫和个人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因为它一没有“个人”的价值判断;二没有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立场;三更没有作者本人的艺术个性。

4、庸俗、浅薄的幸福感与虚幻、轻浮的自豪感交相呼应,造就了特殊时代的迷信和愚昧。

哪里呀吃饭不要钱?

哪里呀老少笑开颜?

走遍天下找不到呀,人民公社哟吃饭就是

那个不要钱,嘿,吃饭不要钱!

第六章 建国十七年戏剧的革新之路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与改编

一、戏曲的“推陈出新”中,对待戏剧改革的两种不同态度。杨绍萱的“反历史主义”和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

二、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这个时期传统剧目中推陈出新中出现的精品和典范成果。

三、田汉的《白蛇传》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浪漫主义为基调,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写实方式,将白娘子由“妖”变成了“人”,以迎合民族文化的接受心理。

四、昆剧《十五贯》的出现被称为“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是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的剧种。

五、“海瑞现象”。1959到1962出了一大批“海瑞戏”,有《海瑞罢官》《齐王求将》《十奏严嵩》《五彩桥》《花打朝》等等,不下五十部,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编演“海瑞戏”的热潮。

通过海瑞式的清官形象,歌颂和肯定了执法严明、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硬骨头精神。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1956-1957年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作为对戏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而出现的戏剧观念。

“第四种剧本”这一概念是刘川(笔名“黎弘”)在评论话剧《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一篇短评中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工农兵剧本”而提出的,主张戏剧创作要写普通人的生活的“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辉煌的顶点是老舍的《茶馆》。第三节 老舍“小说体戏剧”及《茶馆》

一、“小说体戏剧”

老舍的话剧叙事风格接近以写人叙事见长的小说,不太注重组织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以塑造活灵活现又富于时代特征的人物见长;

②以多人多事的戏剧结构打破传统“一人一事”的结构模式;

③在富有特征的戏剧场面中用精炼得体的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开口就响”;

④情节整体可能平淡无奇,但总能凸现几个精彩的戏剧场面。

二、《茶馆》是一曲旧制度的丧歌

三幕剧葬送了三个时代:

1、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最后的黑暗

2、民国初年军阀统治下的黑暗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第一幕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时期

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时期

连年内战,百姓深受苦难,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通过改良经营,还能勉强经营。但社会**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乱兵抢劫,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抗战胜利并没有让老百姓摆脱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常四爷绝望了。秦二爷绝望了。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送别黑暗。最后,王利发拿起腰带,寻找能够了结一生的地方。

三、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组织人物。

(一)所谓“人像展览式”结构,是以片断方式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茶馆》通过北京城里的裕泰茶馆兴衰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出色地表现了要“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场面的展开与连缀

《茶馆》的时间的跨度大,为避免三幕戏变成孤立的三大块,特意设置大傻杨这个串线人物用“数来宝”的方式来介绍剧情,在场于场之间起着连缀作用。

(三)人物的组织与塑造

1、剧中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位。这些人物涉及三教九流,有茶馆掌柜、伙计,相面的、说媒拉纤的、吃洋教的,资本家、太监、打手、逃兵、特务,破产农民、青年学生等。

2、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在三幕都出现。

3、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打手二德子,暗探宋恩子吴祥子,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相面的唐铁嘴等,其儿子都继承父业,这样使观众感到人物、事件、前后联贯。

4、其它众多无关紧要的人物则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故事,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5、王利发形象分析: ①他是一个继承父业,懂得经营之道的茶铺老板。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②他做人兢兢业业,老实本分怕事,不做缺德事,不贪亏心钱,希望社会安定,生意顺心。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③他圆滑,谄媚,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八面玲珑,伺候着他的顾客。他嘴上说着讨喜的话,说着奉承的话而又恰到好处并不讨人厌,甚至是让人喜爱。

④他有着无伤大雅的小算盘小精明,“与时俱进”。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的不景气。晚年,眼看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还打算添女招待。

⑤想做顺民而不得的悲剧性人物。“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来勒索让他金条换老命,流氓要开办新式妓院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

王利发式的困惑: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6、秦仲义形像分析

他是一个梦想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

但是,抗战刚结束,他的工厂被政府没收,把机器当碎铜烂铁卖了。他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秦仲义的失败,说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是不能实现他的梦现的。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及《霓虹灯下的哨兵》

一、形成的缘由:

1962年,在国际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大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记忆阶级斗争”的号召,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为配合政治形式的需要,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上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教育剧”。主要有《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轻一代》,《霓虹灯下的的哨兵》等。

二、《霓》剧的出现:

由沈西蒙执笔创作于1962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公演,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作品源于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第七章 文革时期文学

第一节 戏剧的“样板”之路 “文革”时期

一、“京剧现代戏”改革

“京剧现代戏”,是指表现“现代生活”的“京剧”。1958年开始的京剧现代戏改革,在创作上提出了“一线”“二革”“三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改革其实质就是样板化的过程。

二、“样板戏”的出现

1964年前后,江青着意把《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培养成“样板”,成为“文革” 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成了当时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

三、“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严格按照 “一线”、“二革”、“三突出”、“三结合”的教条,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四、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加上《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

五、“样板戏”的得失

1、“样板戏”是“文革”极左政治的集中体现,政治挂帅“三突出”的强行介入扭曲了文艺自身的价值。

2、“样板戏”是建国以后戏剧改革的结晶典范之作,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老一辈艺术家反复斟酌、苦心磨练的成果。

3、“样板戏”中也留下了一些较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和片断,成为了戏剧舞台上被反复传唱的经典。第二节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一、浩然简介(1932~2008)

原名梁金广。自学成才,1949年开始写作。“ 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 是他誓言和奋斗目标。因此,雷达说他是“有人民意识的作家。”

二、《艳阳天》主要故事内容

1956年秋,东山坞合作社民兵排长肖长春带领群众与党支书兼社主任马之悦的错误进行斗争,马被降职。在新任支书兼社主任肖长春的领导下,成立高级社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小麦丰收。

1957年整风时,在李乡长的保护下马之悦煽动闹土地分红,妄图搞垮农业社;勾结地主马小辫杀害肖的独生子;肖长春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经过斗争,终于将混进党内的历史反革命分子马之悦揪了出来。

三、《金光大道》主要故事内容

土改后,芳草地的农民在高大泉领导下,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互助组。暗藏的反革命范克明采用了种种方法进行破坏。高大泉力克艰难针锋相对,并成立了天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夺取了斗争的初步胜利。

1953年春,在支书兼社长高大泉领导下,决心改造涝洼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范克明,乘闹水灾之机,哄抬粮价。高大泉连夜冒雨把余粮运到市场,稳住了粮价,并在群众支持下,揪出范克明。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

一、天安门诗歌的出现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借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斗志,创作出大量歌颂周总理,批判四人帮为内容的诗词曲。1978年12月出诗集《天安门诗抄》,编者署名童怀周,华国锋提书名。

二、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1、典型的广场诗歌。一方面是张贴于广场,另一方面作家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唤起民众。

2、诗体百花齐放。诗、词、曲,应有尽有,但以古体诗词为主。古体诗词在形式上短小,有利于传播,用典方便,更好发挥其“匕首、投枪”的功能。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扬眉剑出鞘》)

3、直抒胸臆,手法单一, 明白好懂。如“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向总理请示》)

4、互动性。因有一个共同的倾诉对象和征讨目标,所以很适合在广场朗诵。如《读三月二十五日〈文汇报〉有感》: “三月二十五,妖魔起黄浦,/《文汇》充当马前卒。/攻击总理真露骨,/当用开水煮!”(“不,当用油炸!”)第八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分期

一、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1976年10月至1978年5月)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尽管有别于此前的文学,但受左倾思想的束缚,“两个凡是”制约着文学本体的发展。直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文学才开始有了生机。

二、由“伤痕文学”走向“先锋”(1978年5月—1985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由最初出现的“伤痕到“反思”,由“改革”到“先锋”,新时期文学经历了一场由内容到形式的变革。

三、“非理性”与“新写实”(1985年—80年代末)

非理性是对现存文化的怀疑,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

“非理性”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 及“寻根文学” 的发展,也为超越现实的“原生态”表现生活的“新写实”和注重形式的“先锋派文学”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四、文学的边缘化、市场化和多元性(90年代以后)

第二节 “伤痕文学” :悲剧场景的展示

一、什么是“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文革”以后出现的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郑义《枫》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这些作品描述了由冤狱造成的伤痕,或迷信愚昧造成的伤痕,或邪恶残暴造成的伤痕,或放逐良知造成的伤痕,对林彪“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和控诉。“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开始的标志。

二、刘心武的《班主任》分析

《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它的出现标志了“伤痕文学”的诞生,被文学史家誉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

作品的意义在于:

1、通过“小流氓”宋宝琦与团支部书记谢惠敏两类学生典型人物,揭示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严重创伤。

2、作品所关注的,不仅是像宋宝琦这类“坏孩子”所受的“外伤”,更有像谢惠敏这类“好孩子”所受的“内伤”,揭示出他们在“愚昧无知”方面的惊人相似。

3、作品收尾“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郑义的《枫》

短篇小说《枫》描写个人崇拜对人的心灵的戕害。在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是一场散布现代迷信的愚民运动。

迷信肓从、愚昧无知被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推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作品写李红钢和卢丹枫在“文革”一开始就像其他青年学生一样,狂热地投入了“造反”的潮流,后来分别置身于势不两立的派性斗争之中。爱和恨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交织着、搏斗着,但愚妄的恨战胜了人性的爱,从而造就了一出悲剧。

四、“伤痕文学”的主要特点

1、“伤痕文学”是“文革”灾难和内乱的一面镜子。

2、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

3、基本保持了传统写实文学描述人物命运和事件进展的结构形态。

4、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冲突两极化。第三节 “反思文学”:理性化的历史反思

“反思文学”形成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以后。先是与“伤痕文学”双双并行,后来便基本取代了“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着眼于建国30多年来,社会政治风云中的历史是非,表现出浓厚的反思倾向,如对党群关系的反思,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等等。力图以冷静、客观、公正的姿态对历史进行反思和价值的重估。

主要代表作品有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李国文的《月食》,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王蒙的《布礼》、《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韦君宜的《洗礼》,古华的《芙蓉镇》、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第四节 “改革文学”:时代脉搏的跳动

一、什么是改革文学

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作品多从新与旧、善与恶、前进与保守的矛盾冲突中,真实描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关系及其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农村题材的改革文学

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在这期间,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张一弓的短篇小说《黑娃照像》、张炜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路遥的《人生》等。

(一)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

“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等七篇。

作品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晓声虽然一再写陈奂生如何努力紧跟时代变革,但作品关注的重心仍在于揭示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农民转化时的窘况。在作品中,陈奂生一方面质朴、厚道、有韧性、重人情、讲信用、忍辱负重,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愚拙、容易满足、小肚鸡肠的性格和心理。

(二)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

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两对夫妻被戏剧性地打破并重组的故事。部队复原回家的禾禾心高眼大一心致富,但不断赔本,结果使本份贤良的妻子麦绒与自己离了婚。泼辣能干的烟峰因多年没有生育,在老实忠厚的丈夫回回面前总是矮上一头,禾禾借住到他们家后,烟峰支持禾禾发家致富,并不时为他出个点子,而回回则劝禾禾安心种地,与麦绒言归于好——因为不满烟峰帮着禾禾瞎折腾,夫妻俩有了矛盾,曾受过禾禾托付的回回在去照顾麦绒母子时禁不住与生活凄苦的麦绒互相同情。

在小说结尾,不同的性格与观念使回回与麦绒、禾禾与烟峰走到了一起,禾禾终于发家致富,给村里拉上了电,并买回了磨面机。

《鸡窝洼的人家》是一个悲喜交织的故事,在贾平凹平和自然的叙述中,并没有简单的道德谴责和是非论断,是时代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使这两个家庭重组,小说表明当新的经济结构出现的时候,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将受到强大的冲击并随之发生变异,这是时代的必然。

(三)路遥的《人生》

《人生》(1982年)以改革开放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再回到黄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的故事。作品写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来体现人在生存的岔道口上,个人奋斗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又无不受到命运之神的作弄。

三、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1979年7 月,蒋子龙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揭开了“改革文学”思潮的序幕。

此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较为优秀。

(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描写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激情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量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

(二)陆文夫的《围墙》

作品写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第五节 寻根文学及其美学风貌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寻根文学”是一个以寻求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民族文化真理的文学热潮。

它产生于1983--1984年,以李杭育的《沙灶遗风》、阿城的《棋王》、汪曾祺《受戒》、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郑义的《远村》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

二、阿城《棋王》分析

(一)作品表现出的文化内蕴

通过三个意象——吃、下棋来阐释道家哲学。道家的人生哲学应该是顺其自然、反朴归真、各得其所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前两个意象就是吃饭就吃饭,下棋即下棋,守住人的本分,事的本分,物的本分。

(二)王一生形象及其意义

作品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

1、出身清贫,受到老者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对“吃”特具虔诚。养成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

2、从棋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3、通过吃饭和下棋象征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吃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下的棋是道家的棋,王一生是个道家人物。

4、通过塑造这个人物标举一种道家人生。

三、汪曾祺 《受戒》分析

(一)主题意蕴

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作品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二)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现主题

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种含蓄的方式。佛门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样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种职业,和尚也有七情六欲,会有爱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叙述和尚们的这些故事,叙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

叙述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这就含蓄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第六节 “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及特点

1987年面世的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等中篇小说为标志开始了文学的“新写实”,之后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相继涌现,羽翼丰满的新写实小说在文坛占据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

如果用一句话归纳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可以说,一是描写生活的“原生态”;一是作家主体思想情感的隐匿,乃至表现为“感情零度”。

二、池莉《烦恼人生》

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新写实小说发轫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在《上海文学》87年8期。小说写汉口某合资工厂的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

小说精确地记录了主人公早晨醒来和晚上上床休息的具体时间,流水账式地叙述了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这是新写实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表现生活原生态,原汁原味到描写被“现世”所拖累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

在轮渡的船上,小白朗诵了《生活》为标题的诗,全诗只一个字“网”,印家厚应和了一个“梦”字,二字相联大概是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意思。

小说极端逼真地展示了人之生存状态的种种烦恼,真实而形象地演译了生活如网、人生如梦的事态印象,印家厚的烦恼在于没有一所足以栖身的房屋,没有足够的工资、奖金改善困窘艰难生活,这一烦恼从半夜开始,成天困扰着主人公。第七节 先锋派小说 先锋小说是一群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学修养的年轻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的影响,不满于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小说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中国小说之命,从而实现他们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80年代中期,文学对文体的重视和强调,是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语表达的内容范畴限定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先锋小说的出现,使小说写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

(一)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的叙事圈套

1、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2、《冈底斯的诱惑》主要内容: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彪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

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

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

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3)《冈底斯的诱惑》的特征:

评论家尹鸿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一文中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指出其五个特征:

“第一,它是三个若断若续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这三个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则又有某些重合。这种结构方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颠覆,是对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本质的颠覆。

第二,它的叙事视角随意转换。„„

第三,叙事规则的自我破坏。„„例如,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姚亮’。但马原又随时提醒你‘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

第四,叙事方式的任意选择。叙事方式是受因果逻辑制约的,但在马原这部小说中,顺叙、插叙、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事实上是对小说的固定的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五,体裁、样式的杂和。这部作品有时像情节小说,有时像民间传说,有时又像纪实小说。最后,还加了两首长诗。这种混合也是对小说规则的破坏,对某种定型的东西的有意嘲笑。这些特点,非常突出地表明了后现代主义颠覆性、消解性的特征。”

(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的魔幻现实

将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与西藏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揉和一起,成为先锋小说的佳作。

故事主要写一对男女塔贝和琼,历经艰辛寻找人间净土理想国香巴拉的传奇而神秘的故事。

(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清醒的仿梦

莫言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第八节 网络文学与《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关于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形式,它是由网络的产生衍化而来的一种全新样式的文学。其次,网络文学没有违背文学表现人的传统,而是借助新的技术形式带入符合当代人生活观念和节奏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更坦诚、更快捷、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的生存状况。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

(一)创作主体的非职业化

蔡智恒认为网络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门槛,只要你愿意发,你就可以成为作家。

(二)创作观念的单一性

宁财神:“以前,我们几个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就是说咱们是为了什么而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写„„”

(三)创作文本的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文本向其他作者的开放;另一方面是指文本自身表达手段的开放。

(四)接受的当下性

网络写手对结果的重视大于过程,强调观感刺激和当下感受及心跳感觉。

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两大看点

(一)表达方式的陌生化:

即以日常生活的理性思维方式拆解人文书写的想象思维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阅读的陌生化。

小说的一开首就这样写道:

跟她是在网路上认识的,怎么开始的?我也记不清楚了,好象是因为我的一个Plan吧!这个Plan这样写的: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结尾“轻舞飞扬”死了,留下了一首“痞子蔡”格式的诗: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

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来吗?可以。

所以,的是。我爱你。

(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1、女性杀手——阿泰

他是小说中玩弄女性的真痞子。痞子蔡的铁哥们儿,长得又高又帅,有张又甜又油的嘴巴,有“Lany Killer”(女性杀手)之称。“惨死”在他手下的女孩儿,可谓不计其数。

2、“痞子”情种——痞子蔡

他不象阿泰是一个痞态十足和油滑的玩家,而是讲究“礼仪廉耻”,在无数次的与女孩子的约会之后,他认真地爱上了轻舞飞扬。

3、网络mm——轻舞飞扬

她是痞子蔡的网友,因质疑网络无美女而上网,被痞子蔡的文笔所吸引,通过E-mail认识交往并相爱,死于癌症。

她在Plan写道: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你投射过来异样的眼神,诧异也好,欣赏也罢。

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

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

第七节 “陕军东征”与《白鹿原》

一、何谓“陕军东征”

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等,加上在80年代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卷本为代表的一批陕西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力作集束般推出,并在北京出版,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京城评论家誉为“陕军东征”,使1993年有“长篇年”之称。

一、陈忠实《白鹿原》简析

(一)思想意蕴及主题

1、“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作品是白鹿原人们的生存史、文化史、民族精神进化史。

2、“仁义白鹿村”为作品定下了“仁义”的基调。

“我到白鹿村来只想教好两个字就尽职尽心了,就是院子里石碑上刻的‘仁义白鹿村’里的‘仁义’两字。”

3、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

(二)人物分析

1、在人物描写上《白鹿原》有两方面极具突破性质:

一是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每个人物都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在运动,而每个人的命运又都不是直线,无不峰回路转,腾挪跌宕。

二是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现代主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活力。

2、白嘉轩形象分析: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是中国宗法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作为文化精神的代表,他简直近乎人格神”,在他身上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①儒家传统人格理想和文化理性的代言人。

儒家思想包括了“讲仁义,重人伦,遵礼法,行天命”的复杂内核。其精神核心是“仁义”哲学。“仁”的品格是爱人,“义”的品格是指人的行为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仁义”代表了最完美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因此,在白嘉轩身上注重内省、自励、慎独、仁爱、义举和以德报怨等,都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风范和胸襟。滋水县令亲授“仁义白鹿村”,实是对以白嘉轩“仁义”为代表的人格精神的褒扬。

但是,儒家哲学中“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传宗接代”、“一夫多妻”等多种陈腐观念在他身上也多有体现。

黑娃用“腰板挺得太直太硬”“那张神像似的脸”(即便是白嘉轩调教出来的儿子孝文孝武也使黑娃能联想到庙里神像旁边的小神童)把白嘉轩性格沉着、内敛、坚强的一面作了最形象总结。②渭河平原上一个自耕农性质的地主。

白嘉轩善待长工,平等相处,淡泊自守,俭朴勤劳,一生从不放弃劳动。所以当鹿三对他的恩情表示感谢和歉意的时候,他“生气地批评说:‘你吃的是你下苦力挣的嘛!咋能是我养活你爷儿俩?”甚至放弃雇工而逃过了解放后划成地主的劫难。

为“延续香火”而进行的不惜代价的努力、蒙骗村人巧取鹿家“宝地”的诡计、偷种鸦片致富的私心,无不是从白家的生存着眼,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的残余气息。

③白鹿家族以恪守“族规”为已任的族长。

白嘉轩一不做官,二不懂政治,但作为族长在祠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族规”就是他的尺码,监视着每一个可能破坏道德秩序和礼俗规范的行为,自觉地悍卫着宗法文化的神圣,表现得极端冷酷无情。

白嘉轩的一生为横征暴敛发动过“交农事件”、大革命被游街示众、遭遇土匪致残、经受失女之痛、丧妻之悲、不肖子孙的违逆,他为悍卫以“仁义”核心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种出的恰是那片“风水宝地”滋润出的白孝文这样的大毒瘤。

3、黑娃形象分析: 黑娃是《白鹿原》身份复杂、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

黑娃的一生集农民、农民运动领袖、红军战士、草莽英雄、土匪头目、县保安团营长、儒家信徒、共和国副县长为一体,是一个在长夜中不断摸索奔波,感受了灾难和痛苦,最终被新生红色政权镇压的一个悲剧人物。

①封建传统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黑娃对圣贤书的反感、对白家人的反感、对情欲的放纵、闹祠堂砸石碑毁乡约,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叛者。②历经风险苦难后大彻大悟的皈依传统文化的忏悔者。

4、田小娥形象分析:

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恶之花”,她以仅有的“性”作为武器在原上疯狂的报复着、反抗着,亵渎着,肆虐着,她是传统文化的弃儿,反过来又给传统文化以极大的破坏。她的文化内涵相当复杂:

①她是郭举人的小妾,但实为性奴隶;

②她与黑娃的偷情尽管是建立在性饥渴的基点上,但却是闷暗环境中绽放的人性之花; ③她想做庄稼园里的媳妇,却被鹿

三、白嘉轩拒之祠堂门外; ④她与鹿子霖的关系,虽出于无奈却有出卖性质; ⑤诱骗狗蛋已有为虎作伥之嫌;

⑥她与孝文的关系初始于报复给“清白”泼污水,自觉地做了宗族争斗的工具; ⑦她以恶的方式生存,以恶的方式死去。

上一篇:2020房地产经纪人个人工作计划模板下一篇:分数的加减计算及应用三年级数学练习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