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2024-07-14

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精选6篇)

篇1: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李娇

一学期结束了,作为一名没什么工作经验的新的班主任来说,在与同学们相处的许多个日子以来,酸甜苦辣的滋味我都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时常想,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以心换心”,才能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朋友。

我此次接受德育教导的学生是我班上的几位男生,在他们身上出现很多不良的现象,比如上学迟到,作业不完成,顶撞老师,逃课,成绩很不理想等,对于这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在与他们的家长、科任老师及他们周边的同学进行交流后,终于找到了他不良行为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以下是我这学期对于教导学生德育工作的总结:

(一)正视孩子在前进过程中的错误反复,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孩子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当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时,我们要理解这是正常的。成绩起起伏伏,错误反反复复,这就是孩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因为段的反复犯错误,我彷徨过,伤心过,可我从没对孩子失望过,当段出现反复时,我做得更多的是寻找造成孩子错误反复的原因,不给自己的转化工作找任何放弃的理由。我时常告诉自己: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是正常现象。转化学生,切忌急躁,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比如,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害处。给学生树立榜样,包括中外故事中的榜样和孩子身边的榜样。(二)正视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孩子因为其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其智力因素是有很大差异的。相信孩子的差异,不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转化后进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比如,发挥同伴力量,和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制定段的作息时间表。相互约定目标订得小一点,实一点,是能够达到的,做到了再给他订更高的目标。找几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与他交往,同时在交往活动中善意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希望其改正。同学们多督促他的学习生活习惯,发现点滴优点进步,在班会课上及时指出,让他体会的成功的乐趣。

(三)相信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是巨大的,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如火车之双轨,孩子就如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只要双轨配合得好,再重的火车,也能承载得起。我常会和他的父母通话,之前他们都以为老师打来电话是告状的,所以都不接。我很耐心地告诉他们,我们之间需要商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也提出希望他的父母能和孩子多交流,很多家里的事情也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他的生活阅历才能深刻点,肩上才会有重担的感觉,不然他一直处于父母的庇护中。父母对他的学期要有一定的期望值,关注他的进步和退步,有针对性的谈话。比如,多与家长商讨,通过教师与家长会谈,剖析段不写作业的原因。纠正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法,统一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

(四)真心热爱学生。作为教师,想要教育好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认识到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用鼓励表扬方法来做他们的工作,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事事关怀、体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讲课生动活泼,注重学法指导;布置作业恰当合理,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兴趣,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导师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让我们用“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担心,孩子的心门一定会被你打开的。持之以恒,是成功的钥匙,只要用爱心来擦亮它,教育一定会得心 应手的。

篇2: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李娇

这学期以来,我担任七(2)班的班主任。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要当好一个班的班主任的确不容易,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如果起始年级没有带好,就会留下不少后遗症,因此,我觉得初一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此对一年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一下总结:

一、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二、制定班规,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制定以后,在班上宣读,宣讲,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而不是以前的模糊不清。宣讲完成之后,再在班上张贴出来,时时给同学们一个警醒。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我班这个学期在街为规范的扣分方面,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减少。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首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班会、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其才华,既看过程,也看结果,对于优等生,也指出其不足,对于差生,更是发现其闪光点,激励其进步。如我班唐圣钦同学生性好动,完全坐不住,当了班上的卫监督员,班上的卫生不到位,他就主动扫干净,具有乐于奉献精神。因此,我充分肯定其优点,发现他的上进心不差,鼓励他改正缺点,发挥优点。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五、重视主题班会的开展。

要注重每次活动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其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以及偶发事件拟定。

五、加强家校联系。

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本学期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共同商量对策。

篇3:小议如何更好地做好德育导师工作

一、双向选择

导师和导生谈心的过程就是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 是两颗心碰撞的过程。所以在选择导师和导生时要进行双向选择, 这样有利于德育导师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要重视导生的选择, 因为他所选择的导师肯定是他喜欢的、信任的, 这样有利于导师和导生之间的沟通。否则导师和导生之间打不开话匣子, 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不利于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二、知己知彼, 有的放矢

在和导生谈心时导师先要了解他的性格、家庭情况和近期的思想状况。在此前提下, 针对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才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与内向型学生谈心时, 应多询问他有什么困难, 热情地解答他提出的问题, 多多鼓励和帮助他;与外向型学生谈心时, 可以与他共同探讨甚至辩论, 讲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使之心悦诚服, 通情达理。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 平时就要多注意和关心他的生活和思想变化。

三、相互尊重, 保护导生的隐私

导师和导生的交流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双方之间谈心可能会谈及对方的真情实感甚至隐私, 作为导师应该为导生保密, 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有一次我和一名导生正在办公室谈话, 双方交流挺顺畅的, 可是逐渐其他老师都来上班了, 我就明显感觉到他就不愿意说了。所以双方在交流时最好找个人员来往较少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双方交流和保护导生的隐私。

四、含蓄委婉, 防止说教

导师与导生谈心时, 除了语气要亲切、真诚外, 内容还应含蓄委婉, 直话曲说。导师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中选取富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讲给他们听, 让他们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 导师应善于引导、善于倾听, 使导生愿说话、敢说话、说真话, 要给导生以申辩或解释的机会, 以免步入“说教”的误区, 让导生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五、适当减少导生人数

减少人数主要是从本校实际考虑的。从本校的课程安排来看, 学生从早到晚都在上课,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老师又不能在其他课上找导生谈话, 又不忍心侵占学生仅有的课间十分钟。所以在不调整课程安排的情况下, 应该减少受导学生的人数, 这样导师既可以集中精力去帮助受导学生, 又可以减少导生扎堆找导师情况的出现。

篇4: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目前辅导员、班主任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最前沿的基层指挥员, 在角色定位上辅导员与班主任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职责上。高职院校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为:班风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学习指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成长成才规划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

而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班主任侧重点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团学活动与组织建设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学生事务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不尽如人意之处

就班主任队伍建设而言, 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 管理层面的乏力

(1) 缺乏班主任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条例。班主任的职业行为缺乏必要的规范、考核和评价。 (2) 对班主任工作的投入不足。这与班主任工作的工作量大、耗时、费心、要求技巧高不成正比。 (3) 对班主任的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班主任在老师学生心目中工作安排调整不够正规, 随意性大, 流动性大。 (4) 班主任的工作缺乏竞争激励机制。这就导致有些班主任工作目标不明确, 工作热情难持久, 很多班主任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职业外的行为上。

(二) 观念上的错位

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辛苦, 又没有合理的回报, 同时也有部分老师过分关心学生, 变成学生的“保姆”, 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在跟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上, 而忽视了在方法、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 班主任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在认识上, 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一些班主任把个人的利益和实惠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认为当班主任白干活、瞎搭工, 有时间不如做做第二职业, 额外搞一搞科研。加上班主任责任又大, 不少教师都找种种藉口推脱班主任工作。在能力上, 部分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工作中遇到挫折和棘手问题, 就容易手忙脚乱和束手无策。

从职业化的视角来看, 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1. 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

辅导员的的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 更多地扮演着“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 在工作上虽然投入很多精力, 但工作成效往往不明显, 不仅感到精力分散, 疲于奔命, 难以继续提升自己, 也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调研和系统分析, 更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对职业使命的认知出现偏差, 职业角色人格不够完善, 自我意识消极。

2. 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

即使有人愿意应聘辅导员岗位, 终极动机也不是从事学生思想工作, 是想以此为跳板进入高职院校后再改行。现有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学科背景多样化, 由于流动性的增强, 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影响着辅导员职业通用能力的发展和进一步提升。

3. 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在辅导员任用方式上, 有的高职院校缺乏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 忽视对辅导员能力、素养、业绩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在对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上, 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 忽视了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抑制了他们对工作的创造热情。在辅导员使用与培养上, 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 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 并且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

三、完善健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举措———推行德育导师制

(一) 德育导师制的内涵及职责

德育导师制是将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分配到所有任课教师身上,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既管教又管导, 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师群体。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通过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 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通过疏导、指导、辅导的平等交流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在师生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德育导师制的特点在于充分突出了“二个需要”与“四个结合”。“二个需要”即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四个结合”即把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体验结合起来, 实现教育的亲人化、生动化;把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 实现教育的创新化、特色化。

(二) 实行德育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德育导师在思想上引领, 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心理上疏导, 使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向更加明确, 使学生做人做事、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和锻炼。

(2) 德育导师制拓宽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了高校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各自为政的现象。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变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双向交流, 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又融入了亲情, 进行换位思考, 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

(4) 德育导师制为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德育导师不仅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 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 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 是把学生塑造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四、形成高校德育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协作管理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学生管理的三大主体, 德育导师制与辅导员工作、班主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只有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同工作的三者协作管理机制, 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目的, 才能达到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效果。

1.明确目标。德育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 目标是一样的, 只是途径不同而已。

2.各司其职。辅导员从年级着眼,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宏观的协调管理。班主任从班级入手, 以学生为单位, 与其深入沟通、交流,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导师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受全方位的关怀, 使学生在各方面不断成长, 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3.相互补充。班主任可以直接为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辅导和指导;辅导员工作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纪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德育导师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 使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得到增强。

4.定期交流。建立德育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定期交流制度, 充分发挥“点线”作用, 共同努力, 发挥合力。对于班级情况, 就教学与思想加强交流, 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便于针对每个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之, 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 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心理日益成熟的今天, 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必须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在管理职责上进行科学的协作,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开创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友放.网络时代高职德育应突出“三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

[2]勾友.略谈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学与德育高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

[3]蔡锦峰.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篇5: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一、让德育切近生活,变“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为“近、小、实”的生活德育

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细化德育目标,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教育走入课程化、说教化、概念化、抽象化、形式化的误区。我们基于道德养成的基础应该是常态生活的认识,依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常态生活的细节中,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化成分段目标,分解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使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常规管理紧密结合,进而内化成道德素质,有效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问题。工作中,每一位导师都对责任宿舍内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负责、全程管理,在宿舍内部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活德育环境。宿舍内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收到来自导师的亲情关怀和来自同伴的友情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情感交流与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有效避免了脱离实际、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二、全员育人,变班主任“一手抓”为全员“齐抓共管”

传统的德育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一手抓,虽然也要求副班主任、学科教师等人员参与,但由于责任不明、职责不清,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往往统一要求不少,实际收益不大。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建章立制,制定了《全员育人业绩管理》、《全员育人量化细则》、《导师责任宿舍文明素养考核标准》等制度,设立了优秀导师奖、金牌导师奖、育人突出贡献奖等,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参与德育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潜能,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生活空间,随时得到导师和同学的关怀,使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涵盖学生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改变了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靠相关科室监督的缺陷,在实践中诠释了“齐抓共管”。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管理,真正做到从“管”到“理”

以往的德育教育往往习惯于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教育权力加以控制,德育教化的功能只是被肤浅地维持着。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导师。导师从关心尊重学生出发,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亲身感受到导师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主体意识、主动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导师走进宿舍,与学生一起叠被褥、摆物品、谈家庭、谈生活、谈学习、谈未来,共建小家。导师就是一个“大哥哥”、“大姐姐”,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走向平等对话的主体,亲切的话语、谆谆的教诲,像滴滴甘露,润物无声。我们知道,“错误习惯往往使人习惯错误”,而“好习惯的养成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坚持中形成。

我校2009级1班112宿舍在给其导师的评价中写到:“一同欢笑,一同难过,您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同我们一起快乐,在我们难过的时候,给我们安慰和鼓励。您不仅是一位导师,而且是一位年轻的母亲,细致入微地照顾着我们。或许,您会说,您不是那么完美,但在我们的心中,您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我们共有一个家!”

四、文以教化,用宿舍文化去浇灌品德

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宿舍文化,不是单纯的装饰几幅字画或格言警句,它是宿舍内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宿舍价值理念在宿舍环境与行为中的体现,它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生活习惯,是宿舍内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导师伴随着同学之间思想、性格、追求的不断融合,在宿舍内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神状态和极富凝聚力的宿舍文化。

篇6:德育导师工作总结.docx(李娇)

一、德育导师制:把准内涵, 引领中学德育的正确方向

1. 德育导师制是什么

方展画等学者认为,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 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 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管导, 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2]杨碧君等学者认为, 德育导师制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整合、优化德育资源, 克服德育与智育分离的状况, 以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学校教育全新格局”。[3]据此可以看出, 德育导师制需要全员参与, 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要做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另外, 需要做到德育知识整合, 要求既要有个性满足、也要共性普适, 据此范树成学者在形式上将中学德育知识分为理性德知、情性德知和行动德知。[4]综合这些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德育导师制:全体教育工作者整合、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将德育工作以德育知识的形式进行传递, 从而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德育模式。这里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德育导师需对德育工作直接负责,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评价乃至奖惩提供依据。在这个定义和补充中, 从全体教育工作者到具体的导师都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整合、优化德育资源是方法, 传递德育知识是目标,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界定。

2. 德育导师制为什么要推行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同样, 德育的对象、资源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 德育对象的变化。沈贵鹏学者认为, 现代德育已逐步向“学会选择的德育”“主体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开放性德育”迈进, 德育方式的改进促成了青少年德育主体的形成, 他们能积极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生活、评价现有的道德规范, 分析社会道德现象, 探索新的道德准则。[5]由此可见, 在现代德育环境下, 德育的对象更加勇于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 传统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同时,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仍然处于塑造期, 成熟度还比较低, 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德育导师制就兼顾了这两个需求。

第二, 德育资源的变化。曾经的我们是价值一元的社会, 道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明确的表述, 并且有着高度的权威性, 而随着价值多元时代的来临, 对道德的信仰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传统道德的坚守和新道德涌现的今天, 统一不再是主题, 而“多元”才是主宰。中学生的心理发育速度在时代的影响下也越发地加快, 他们不再被既定的价值观念所囿, 而是积极地从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真理。因此德育的资源不再是统一颁布的教科书、不再是普适的真理、不再是师长的“一言堂”, 而是来自于这个生动的社会, 具有即时启发性、可探讨性, 成为了德育资源新的标准。德育导师制利用专门的德育导师, 积极地发现身边的事物并加以升华成德育工作最优质最直接的资源, 符合德育的时代要求。

第三, 德育方法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是将政教处和班主任工作合在一起推行, 虽然在架构上有一定的合理性———政教处统一规划后由班主任来具体执行并监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这种注重整体、强调共性的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政教处的作用应该弱化, 德育的政治性应该降低, 或者一元政治性应该降低, 而在个体可感知的空间上给予拓宽。

3. 德育导师制如何推行

德育导师制要落到实处, 需要从导师选拔、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 德育导师择优、从优。我们既然能在理论上对德育导师制给予支撑, 在现实中更要在人力上提供帮助, 这个人力就是选择最优秀的德育导师。这个优秀既要体现在德育理论上, 也要体现在德育实践上, 要将老生常谈的德育“两难困境”带到“和谐双赢”的舞台上, 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拓展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二, 德育资源起点可低, 立意要高。谚语有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育导师之优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德育之优, 还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的支撑, 在这里除了具体的钱、财、物外更应强调德育导师发现德育情境的能力, 这才是德育导师制的真正意义。生活中对道德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无论是产生共鸣还是走向两极, 自我智慧一旦产生, 便是永恒的财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需要深入浅出, 利用中学生能看懂的事物以传达深刻的道理并促进他们反思, 这样的事物才是德育导师建立的德育资源。

第三, 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学生德育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尽管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德育需求的产物, 可是任何个性化的需求也不能随便掩盖我们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对于德育导师的工作评价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我们应该在最基本的共性 (或者共识) 上去发现个性的闪光。

二、德育导师制:积极视角增添德育工作的动力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德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 个体的需求往往被忽略, 这从我国历次颁布的有关中小学德育的规程、条例、通知乃至德育大纲中可以看出, 培养“社会好公民”“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对于如何通过德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则很少考虑。[6]而“德育导师制是近年来德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是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管理模式”。[7]它对中学生德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德育导师工作专业化是动力之源

德育导师制顾名思义是要形成德育工作的导师制度, 这种制度的保障首要的就是要形成工作的专业化, 因为“如果全部教育工作都要讲专业性和专业化的话, 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德育当然更要讲专业性和专业化了”, 而“所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就是指逐步使所有教师都具备起码的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 (达到专业标准) ”。[8]

总的来说, 德育导师的个体道德素养和道德理解或许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作为导师的身份, 其应当对所教授的道德教育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着规律性的认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课余的活动组织之中有着高度专业的沟通、交流、学习、引领和表述的能力, 对待德育的目标、课程、过程、方法以及策略和执行有着对应的技巧和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所要求的要素, 德育导师才能在德育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不仅可以将德育工作做到更好, 而且可以形成充分的自我激励, 形成强大的工作自信, 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2. 德育导师工作动态化是动力之本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尤其是在中学, 学生一方面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怀疑, 另一方面自身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 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忽略, 德育工作尤其如此。德育导师制要求每一个德育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负责, 同样每一个中学生的“道德成就”也成了导师的荣誉。在这个逻辑背景下, 德育工作应该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之下, 这时竞争和合作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德育导师工作的主题。

第一, 竞争———德育导师制带来的新时尚。众所周知, 中学教师的工作评价 (接着而来的是收入待遇) 主要指标是升学, 也就是说依赖着学生的“智育”的发展, 广大的中学生对此也比较认同, 只想考个好高中或者好大学。当然, 这其中也存在着竞争, 教师要成为名师, 学生要考上名校, 教师利用学生考上名校帮助自己成为名师, 学生利用名师的教学帮助自己考上名校。这种关系越来越像一种简单的交易关系———学生付费, 教师教学, 彼此虽然相安无事, 但是放置于德育当中, 却有失亲情化、个性化。德育导师制的出现改善了这种关系, 一个导师带一个或者数个中学生, 双方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之外, 往往还会多加一层情感联系, 把它解释成亲情或者友情或者师生情都可以。这些情感的来源恰恰是因为导师存在着直接负责的义务, 我们将其回归到源头, 这恰恰是德育导师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新手段, 是他们之间的新竞争, 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是负责的、是共赢的, 也正是这种竞争, 将为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从根本上解决德育工作不被重视、随意化、无成绩的问题。

第二, 合作———德育导师制带来的新手段。最早的德育工作大多是班主任兼职, 发展到后来是有些中学专门成立的班级德育负责人, 这可以说是德育导师制的雏形, 但从本质上并没有对原来的德育教学方法加以改善, 很多时候仍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的状态。而德育导师制强调导师的个体责任, 对直接的德育主体———中学生负责。这样看来, 似乎在德育导师制下, 德育导师的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个体化, 其实不然。利益归属的私有化加强并不会导致对抗的加强, 反而是促进合作, 更何况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组织特质, 我们常常见到的学校中的“人”是不同于社会中的“人”, 学校中“人”, 尤其是教师相互之间往往彼此尊重, 彼此互助, 这是基调。更何况,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 理性且有远见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利益负责, 而在自己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无边界的残酷的现实情境下, 他们又都会认识到个体智慧的有限和渺小, 合作就成了新的手段, 显然德育导师制在后一点上比以往的德育方式是要强化了的。

3. 德育导师工作规范化是动力之续

以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失去热情, 那是因为:一是他们找不到有效的工作方法;二是没有可靠的标准去参照;三是误解了道德和德育的不同 (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不等同于一个合格的道德教师) ;四是发生冲突以后大多是以道德教师的失败而告终, 理由是学生的道德还在形成中。德育导师制是要将德育工作从日常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分离出来, 形成自有的规范体系, 抛却以前的散乱和抽象的表征, 把它变成一个有据可循和有法可依的连续性的流程。其实这种规范不仅对德育导师的工作有利, 而且可以更为深层次地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生成。所以说, 德育导师制带来的德育工作的规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德育工作提供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审慎视角助力摆脱德育工作的困境

德育导师制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然而在实践中却鲜有成功的例子, 这一方面告诫我们德育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可能距离实践还比较远, 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德育导师制在现实情境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要摆脱德育工作的困境, 对于德育导师定位偏差的纠正、改善德育资源供给和德育内容创新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

1. 纠正定位偏差———还德育工作一个“衡”的状态

德育导师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教师“职业”, 脱胎于德育教师在“专门”和“不专门”的争论之中。尽管在现实中德育导师制已然实行, 而且在未来也将会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 但是在现实情境中, 之前的争论还在继续, 所以, 在德育导师制的执行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学校要将德育导师摆在一个适中的位置, 既不要可有可无, 也不能过度拔高, 要注重循序渐进;二是德育导师自身既不能踌躇满志, 更不能妄自菲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必须是在深刻了解德育对象的生长规律和发育特点上做出的, 虽然德育导师的专业化需要强调, 但是德育本质上是生活的, 是情境的, 需要来自最为广泛的意见。由此可见, 德育工作中不能走极端, 应当追求“衡”的状态。

2. 加强资源供给———建德育工作一个“进”的心态

德育导师制同一般事物一样, 其本身的实现和发展, 还是依赖资源的供给。以往的德育资源一是量比较少, 基本不怎么重视;二是质也不高, 方式简单, 缺乏丰富性。当下, 对于德育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且较为成熟, 所缺少的正是现实中的资源供给, 所以, 必须加强德育资源的质和量的供给。有学者认为, 对于学生的德育要“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帮助学生探索构建”[9], 但是阅读材料从哪里来, 思考质量如何保证, 探索建构怎样才不会成为空谈, 只有解决了这些现实的问题, 德育导师才能处于一个“上进”的心态。

3. 激励内容创新———成德育工作一个“新”的神态

道德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而发生改变的, 这也是催生德育导师制的根本原因。然而, 我们也要关注,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尽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模板和规范, 但是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也必然要求教育作出相应的变化和改善。当下的德育导师制度不仅指向于把制度建设成固定的组织、固定的要求、固定的形式乃至固定的路线, 而且也要将创新作为其核心的要求之一。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也要引领社会的发展, 德育也同样包涵在内。所以, 只有将创新置于德育导师制内, 将德育工作的“新”的神态展现给社会, 这样规范的制度才有生命力。

摘要:德育导师制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顺利推广此项制度, 首先, 要弄清楚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也就是准确把握好德育导师制是什么、德育导师制为什么要推行以及如何推行三个问题。其次, 要用积极的视角去审视中学德育导师制带来的德育工作专业化、动态化以及规范化等积极现象, 同时我们也要用审慎的视角来关注中学德育导师制带来的德育教师定位偏差、德育教育资源不足和德育工作缺乏创新等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积极视角,审慎视角

参考文献

[1]邹建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7) .

[2]方展画, 张凤娟.新型德育模式探索——浙江省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1) .

[3]杨碧君, 陈鹏.中学德育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1) .

[4]范树成.中学德育学科知识类型与教学策略[J].中国德育, 2008 (4) .

[5]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兼谈德育转型[J].当代青年研究, 1999 (3) .

[6]蒋一之.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当代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 .

[7]郭玉娟, 郭君.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及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8) .

[8]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 2007 (4) .

上一篇: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下一篇:家居卖场开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