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2024-07-04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精选9篇)

篇1: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歌唱活动、组织形式

论文摘要: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指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一首好的音乐可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歌唱活动就是幼儿易于接受、最自然、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交流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唱歌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

故事、儿歌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小班的“两只老虎”,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幼儿说:“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接着讲:“从前有两只老虎,它们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再如大班的《有只小燕子》,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小燕子,去年不小心从树上跌下窝,我走过去把它轻轻抱起来,把它送回窝里去,小燕子很快活,今年春天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小燕子,原来她带着他的宝宝来感谢我了,我心里特别开心。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歌词后,老师可以继续说:“现在老师要把故事唱出来了!”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使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迅速记住了歌词,而且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正所谓“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理解促进幼儿记忆”。而记忆效果的增强,记忆负担的减轻,无形中为幼儿充分享受演唱乐趣,充分体会歌词情绪创造了条件。

如中班的音乐活动《青蛙唱歌》也是从倾听一个美妙的故事开始的,把幼儿带进了与青蛙一起歌唱的环境中的。(看录像片段《青蛙唱歌》)

二、外部环境激发法

这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活动,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导入的方式、手段。对于歌词内容简单的作品,可以选择情境表演导入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或幼儿在现场所做的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也可以是教师在现场利用木偶或其他类似教具所做的情境表演。例如在中班《爸爸妈妈爱我》(清唱歌曲,给教师唇边的音乐印象)歌唱教学活动中,根据歌词内容和情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开始就以小舞台剧的形式来吸引幼儿,在音乐中让孩子们完整欣赏歌曲。这样,幼儿既有了兴趣,又在欣赏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旋律和歌词,为下一步学唱做好了准备。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

变换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中去,既能指导幼儿学习,又能将自己扮作歌唱活动中的某个角色。当然,参与的另一面就是退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从参与的状态下退出,也可以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孩子们,以旁观者、观察者的身份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如学习歌曲《小雨点唱歌》中,我一开始就扮演问问题的角色,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来就演变成了由孩子们来问老师。到活动最后的孩子们之间的一问一答,由幼儿大胆决定孩子与众多客人老师之间的问与答的安排,一切主动权全部由孩子自己掌控,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教师的参与能让孩子们有序地活动,既能从歌唱中体验到歌曲的内容,又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四、图谱教学法

图谱教学法就是一种直观演示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片、影像等具体生动的画面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用图片的形式将歌词内容表现出来,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效果不错。例如,我在教大班歌曲《海宝来了》(根据上海世博会“海宝来了”歌曲改编,并巧妙地添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卡农)时,先演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讲述自己听到的歌曲内容,在幼儿的提醒下,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一张张图片就自然地被调了出来,同时教师还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内容,学习用歌曲里的语句讲述。这种朗诵和熟悉歌曲的方法,幼儿容易接受,而且当幼儿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很快地将歌词带进音乐中,待歌词唱完时,黑板上依次排好与歌词相对应的画面。我在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记忆歌词时,运用多种感官鼓励幼儿参与学习,在图片的帮助下,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对歌词内容有了具体深刻的感知,对歌曲创造的艺术境界有了美的感受。

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首先图谱能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歌词,其次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结构。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中班幼儿更能接受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可以利用图片、图谱实物教具等直观性手段,帮助幼儿记住歌词、理解歌曲。如教学歌曲《爸爸妈妈爱我》时,教师运用的就是图谱(出示图谱),让幼儿通过看懂图谱的意思来进行歌唱。启示图谱就是在告诉孩子歌词,经过反复观看、记忆时,引导幼儿非常容易地记得每一张图谱的意思。当开始学习演唱歌曲,当再次看到图谱的时候,幼儿很快就将知识进行牵引,如看到红红的嘴巴,就知道唱“亲亲我”,看到大拇指的时候,就知道唱夸夸我,看到双手的时候就知道唱“抱抱我”,这样的演唱、记忆都变得有趣了、简单了,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也增强了。(用图谱来介绍)

五、音画转换法

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如在《小雨点跳舞》的活动设计中,我就尝试用绘画的方法为歌曲填词,回答歌曲中的问题。对这种新的音乐活动方式,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而愉快地演唱着自己为歌曲创编的歌词,体验到了成功。

六、借助具体形象感知音高,帮助幼儿准确歌唱

比如说在《小雨点唱歌中》的问题的提出,相同的四个问号,怎样来区别音乐旋律、高低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高低不同手势来唱准音乐,给以手势,表示音乐高低的.不同,还有就是小雨点有时在高的地方跳舞,有时在低的地方跳舞,从而让孩子们唱准音高。又如在教学歌曲《青蛙唱歌》,请幼儿想象小青蛙的形象,它小小的,声音是高高的、细细的,大青蛙的声音则是低低的、粗粗的(教师模仿)。虽然音调的高低是看不见的,幼儿因此难以感觉音调的范围和“尺度”,但是我们可以带领幼儿通过简单的手势,结合视觉的辅助、具体形象的引入,从而帮助幼儿感知音调的高低、旋律的变化。

七、教学结构程序

1.倾听音乐。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以音响感知为情感培养的触发点,从而使幼儿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应该是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一步。我们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办法:(1)利用和创设相适宜的倾听音乐的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倾听感受的生动场面;(2)巧设提问,引导倾听,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听赏中自然地入情入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歌曲主要是通过听觉学习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孩子的演唱速度与教师的伴奏不同步,齐唱时声音不整齐,演唱时放开嗓子大声唱,不管发音准不准……这些都说明孩子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不仅有益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而且对幼儿唱歌有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

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我们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2.感受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感受和体验”是幼儿音乐入门的关键。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时借助设问、提问和简洁讲述,引导幼儿深刻感受、体验音乐语言要素。再如大班音乐活动《海宝来了》,在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都做到了很好的融合,(看录像《海宝来了》)先是听教师演唱,想一想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说一说,结合音乐的伴奏我们一起来演唱歌唱,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了音乐的新元素“卡农”,有节奏地说和有节奏地拍手,将歌曲重新演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照片)

3.表现音乐。为了让幼儿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幼儿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当幼儿能充分理解音乐风格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表现。表达音乐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唱、歌表演、演奏、欣赏等。歌曲是运用声音来表现的,每一首歌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内涵,所以演唱的方法也不会一样,因此要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感觉习惯”,即每一首歌的演唱,声音要自然,符合歌曲内涵,不能没有感情的“干唱”,这本身也渗透了审美和情感教育。在音乐活动中,幼儿逐渐懂得了人的声音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有高,有低,有舒缓,有连贯……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情感,唱歌的时候要有表情和感情,这样唱出来的歌才会动听,别人才爱听……

如:教幼儿学习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引导幼儿想一想:(1)小花鸭迷路了,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很难过)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呢?在幼儿探索、实践、讨论之后,得出“用连贯、忧伤的”语气来唱,才能表达出“小花鸭”着急、难过的心情;(2)当小姐姐把小花鸭送回家以后,小花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高兴、快乐的)那应该用什么语气来唱呢?用跳跃、断开的声音来唱就表示很高兴了。在理解了音乐的内涵之后,基本会进行“有表情”的演唱了。在歌唱时孩子们会根据音乐的不同情感,如欢快或抒情等,主动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来表现歌曲。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融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除了歌唱,还有律动、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等等。它们同样都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我们尝试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共同学习和探讨。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做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地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纲要》要求我们在指导幼儿的艺术活动时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使幼儿在歌唱的海洋里快乐扬帆,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2: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活动、尝试

论文摘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歌唱、欣赏、打击乐、律动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提升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陈鹤琴老先生指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一首好的音乐能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歌唱活动是幼儿易于接受、最自然、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交流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唱歌教学 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研究。

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

故事、儿歌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例小班的“两只老虎”,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幼儿说:“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从前有两只老虎,它们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再例如大班的《有只小燕子》,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小燕子,去年不小心从树上跌下窝,我走过去把它轻轻抱起来,把它送回窝里去,小燕子很快活,今年春天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小燕子,原来她带着他的宝宝来感谢我了,我心里特别开心。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歌词后,老师可以继续说:“现在老师要把故事唱出来了!”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使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迅速记住了歌词,而且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正所谓“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理解促进幼儿记忆”。而记忆效果的增强,记忆负担的减轻,无形中为幼儿充分享受演唱乐趣,充分体会歌词情绪创造了条件。

二、外部环境激发法

外部环境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活动,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导入的方式、手段。对于歌词内容简单的作品,可以选择情境表演导入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1.教师或幼儿在现场所做的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2教师在现场利用木偶或其他类似教具所做的情境表演。例如在中班《爸爸妈妈爱我》(清唱歌曲,给教师唇边的音乐印象)歌唱教学活动中,根据歌词内容和情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开始就以小舞台剧的形式来吸引幼儿,在音乐中让孩子们完整欣赏歌曲。这样,幼儿既有了兴趣,又在欣赏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旋律和歌词,为下一步学唱做好了准备。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

变换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中去,既能指导幼儿学习,又能将自己扮作歌唱活动中的某个角色。当然,参与的另一面就是退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从参与的状态下退出,也可以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孩子们,以旁观者、观察者的身份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如学习歌曲《小雨点唱歌》中,我一开始就扮演问问题的角色,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来就演变成了由孩子们来问老师。到活动最后的孩子们之间的一问一答,由幼儿大胆决定孩子与众多客人老师之间的问与答的安排,一切主动权全部由孩子自己掌控,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教师的参与能让孩子们有序地活动,既能从歌唱中体验到歌曲的内容,又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四、图谱教学法

图谱教学法就是一种直观演示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片、影像等具体生动的画面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用图片的形式将歌词内容表现出来,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效果不错。例如,我在教大班歌曲《海宝来了》(根据上海世博会“海宝来了”歌曲改编,并添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卡农)时,先演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讲述自己听到的歌曲内容,在幼儿的提醒下,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一张张图片就自然地被调了出来,同时教师还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内容,学习用歌曲里的语句讲述。这种朗诵和熟悉歌曲的方法,幼儿容易接受,当幼儿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很快地将歌词带进音乐中,待歌词唱完时,黑板上依次排好与歌词相对应的画面。我在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记忆歌词时,运用多种感官鼓励幼儿参与学习,在图片的帮助下,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对歌词内容有了具体深刻的感知,对歌曲创造的艺术境界有了美的感受。

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首先图谱能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歌词,其次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结构。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中班幼儿更能接受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利用图片、图谱实物动作图谱等直观性手段,帮助幼儿记住歌词、理解歌曲。如教学歌曲《爸爸妈妈爱我》时,教师运用的就是图谱,让幼儿通过看懂图谱的意思来进行歌唱。启示图谱就是在告诉孩子歌词,经过反复观看、记忆时,引导幼儿非常容易地记得每一张图谱的意思。当开始学习演唱歌曲,当再次看到图谱的时候,幼儿很快就将知识进行牵引,如看到红红的嘴巴,就知道唱“亲亲我”,看到大拇指的时候,就知道唱夸夸我,看到双手的时候就知道唱“抱抱我”,这样的演唱就变得有趣了、简单了,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也增强了。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徐卓娅老师的“傻瓜流程”更容易让老师从中学会歌唱活动的教学方法。除了歌唱,还有律动、,打击乐,音乐欣赏,等等。它们同样都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我们尝试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共同学习和探讨。

篇3: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

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

故事、儿歌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小班的“两只老虎”,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幼儿说:“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接着讲:“从前有两只老虎,它们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再如大班的《有只小燕子》,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小燕子,去年不小心从树上跌下窝,我走过去把它轻轻抱起来,把它送回窝里去,小燕子很快活,今年春天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小燕子,原来她带着他的宝宝来感谢我了,我心里特别开心。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在幼儿熟悉歌词后,老师可以继续说:“现在老师要把故事唱出来了!”激发幼儿想听一听的愿望。这种将歌曲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使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迅速记住了歌词,而且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正所谓“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理解促进幼儿记忆”。而记忆效果的增强,记忆负担的减轻,无形中为幼儿充分享受演唱乐趣,充分体会歌词情绪创造了条件。

如中班的音乐活动《青蛙唱歌》也是从倾听一个美妙的故事开始的,把幼儿带进了与青蛙一起歌唱的环境中的。(看录像片段《青蛙唱歌》)

二、外部环境激发法

这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活动,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导入的方式、手段。对于歌词内容简单的作品,可以选择情境表演导入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或幼儿在现场所做的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也可以是教师在现场利用木偶或其他类似教具所做的情境表演。例如在中班《爸爸妈妈爱我》(清唱歌曲,给教师唇边的音乐印象)歌唱教学活动中,根据歌词内容和情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开始就以小舞台剧的形式来吸引幼儿,在音乐中让孩子们完整欣赏歌曲。这样,幼儿既有了兴趣,又在欣赏的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旋律和歌词,为下一步学唱做好了准备。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

变换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中去,既能指导幼儿学习,又能将自己扮作歌唱活动中的某个角色。当然,参与的另一面就是退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从参与的状态下退出,也可以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孩子们,以旁观者、观察者的身份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如学习歌曲《小雨点唱歌》中,我一开始就扮演问问题的角色,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来就演变成了由孩子们来问老师。到活动最后的孩子们之间的一问一答,由幼儿大胆决定孩子与众多客人老师之间的问与答的安排,一切主动权全部由孩子自己掌控,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教师的参与能让孩子们有序地活动,既能从歌唱中体验到歌曲的内容,又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四、图谱教学法

图谱教学法就是一种直观演示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片、影像等具体生动的画面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用图片的形式将歌词内容表现出来,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效果不错。例如,我在教大班歌曲《海宝来了》(根据上海世博会“海宝来了”歌曲改编,并巧妙地添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卡农)时,先演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讲述自己听到的歌曲内容,在幼儿的提醒下,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一张张图片就自然地被调了出来,同时教师还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内容,学习用歌曲里的语句讲述。这种朗诵和熟悉歌曲的方法,幼儿容易接受,而且当幼儿在演唱的时候,就会很快地将歌词带进音乐中,待歌词唱完时,黑板上依次排好与歌词相对应的画面。我在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记忆歌词时,运用多种感官鼓励幼儿参与学习,在图片的帮助下,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对歌词内容有了具体深刻的感知,对歌曲创造的艺术境界有了美的感受。

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首先图谱能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歌词,其次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结构。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中班幼儿更能接受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可以利用图片、图谱实物教具等直观性手段,帮助幼儿记住歌词、理解歌曲。如教学歌曲《爸爸妈妈爱我》时,教师运用的就是图谱(出示图谱),让幼儿通过看懂图谱的意思来进行歌唱。启示图谱就是在告诉孩子歌词,经过反复观看、记忆时,引导幼儿非常容易地记得每一张图谱的意思。当开始学习演唱歌曲,当再次看到图谱的时候,幼儿很快就将知识进行牵引,如看到红红的嘴巴,就知道唱“亲亲我”,看到大拇指的时候,就知道唱夸夸我,看到双手的时候就知道唱“抱抱我”,这样的演唱、记忆都变得有趣了、简单了,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也增强了。(用图谱来介绍)

五、音画转换法

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如在《小雨点跳舞》的活动设计中,我就尝试用绘画的方法为歌曲填词,回答歌曲中的问题。对这种新的音乐活动方式,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而愉快地演唱着自己为歌曲创编的歌词,体验到了成功。

六、借助具体形象感知音高,帮助幼儿准确歌唱

比如说在《小雨点唱歌中》的问题的提出,相同的四个问号,怎样来区别音乐旋律、高低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高低不同手势来唱准音乐,给以手势,表示音乐高低的不同,还有就是小雨点有时在高的地方跳舞,有时在低的地方跳舞,从而让孩子们唱准音高。又如在教学歌曲《青蛙唱歌》,请幼儿想象小青蛙的形象,它小小的,声音是高高的、细细的,大青蛙的声音则是低低的、粗粗的(教师模仿)。虽然音调的高低是看不见的,幼儿因此难以感觉音调的范围和“尺度”,但是我们可以带领幼儿通过简单的手势,结合视觉的辅助、具体形象的引入,从而帮助幼儿感知音调的高低、旋律的变化。

七、教学结构程序

1. 倾听音乐。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以音响感知为情感培养的触发点,从而使幼儿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应该是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一步。我们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办法:(1)利用和创设相适宜的倾听音乐的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倾听感受的生动场面;(2)巧设提问,引导倾听,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听赏中自然地入情入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歌曲主要是通过听觉学习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孩子的演唱速度与教师的伴奏不同步,齐唱时声音不整齐,演唱时放开嗓子大声唱,不管发音准不准……这些都说明孩子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不仅有益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而且对幼儿唱歌有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

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我们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2. 感受音乐。

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感受和体验”是幼儿音乐入门的关键。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时借助设问、提问和简洁讲述,引导幼儿深刻感受、体验音乐语言要素。再如大班音乐活动《海宝来了》,在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都做到了很好的融合,(看录像《海宝来了》)先是听教师演唱,想一想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说一说,结合音乐的伴奏我们一起来演唱歌唱,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了音乐的新元素“卡农”,有节奏地说和有节奏地拍手,将歌曲重新演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照片)

3. 表现音乐。

为了让幼儿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幼儿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当幼儿能充分理解音乐风格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表现。表达音乐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唱、歌表演、演奏、欣赏等。歌曲是运用声音来表现的,每一首歌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内涵,所以演唱的方法也不会一样,因此要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感觉习惯”,即每一首歌的演唱,声音要自然,符合歌曲内涵,不能没有感情的“干唱”,这本身也渗透了审美和情感教育。在音乐活动中,幼儿逐渐懂得了人的声音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有高,有低,有舒缓,有连贯……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情感,唱歌的时候要有表情和感情,这样唱出来的歌才会动听,别人才爱听……

如:教幼儿学习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引导幼儿想一想:(1)小花鸭迷路了,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很难过)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呢?在幼儿探索、实践、讨论之后,得出“用连贯、忧伤的”语气来唱,才能表达出“小花鸭”着急、难过的心情;(2)当小姐姐把小花鸭送回家以后,小花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高兴、快乐的)那应该用什么语气来唱呢?用跳跃、断开的声音来唱就表示很高兴了。在理解了音乐的内涵之后,基本会进行“有表情”的演唱了。在歌唱时孩子们会根据音乐的不同情感,如欢快或抒情等,主动运用不同的声音技巧来表现歌曲。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融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除了歌唱,还有律动、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等等。它们同样都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我们尝试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今后共同学习和探讨。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做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地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纲要》要求我们在指导幼儿的艺术活动时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使幼儿在歌唱的海洋里快乐扬帆,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篇4: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学 歌唱活动 组织形式

陈鹤琴先生指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一首好的音乐可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歌唱活动就是幼儿易于接受、最自然、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交流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唱歌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

一、故事、儿歌渗透教学法

故事、儿歌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将一些具有较强的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增强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小班的“两只老虎”,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幼儿说:“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接着讲:“从前有两只老虎,它们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再如大班的《有只小燕子》,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小燕子,去年不小心从树上跌下窝,我走过去把它轻轻抱起来,把它送回窝里去,小燕子很快活,今年春天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小燕子,原来她带着他的宝宝来感谢我了,我心里特别开心。

二、外部环境激发法

这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活动,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导入的方式、手段。对于歌词内容简单的作品,可以选择情境表演导入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教师或幼儿在现场所做的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也可以是教师在现场利用木偶或其他类似教具所做的情境表演。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

变换角色就是指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中去,既能指导幼儿学习,又能将自己扮作歌唱活动中的某个角色。当然,参与的另一面就是退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从参与的状态下退出,也可以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孩子们,以旁观者、观察者的身份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

四、图谱教学法

图谱教学法就是一种直观演示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片、影像等具体生动的画面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用图片的形式将歌词内容表现出来,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效果不错。例如,我在教大班歌曲《海宝来了》(根据上海世博会“海宝来了”歌曲改编,并巧妙地添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卡农)时,先演唱歌曲,然后请幼儿讲述自己听到的歌曲内容,在幼儿的提醒下,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一張张图片就自然地被调了出来,同时教师还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内容,学习用歌曲里的语句讲述。

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首先图谱能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歌词,其次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结构。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五、音画转换法

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如在《小雨点跳舞》的活动设计中,我就尝试用绘画的方法为歌曲填词,回答歌曲中的问题。对这种新的音乐活动方式,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而愉快地演唱着自己为歌曲创编的歌词,体验到了成功。

六、借助具体形象感知音高,帮助幼儿准确歌唱

比如说在《小雨点唱歌中》的问题的提出,相同的四个问号,怎样来区别音乐旋律、高低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高低不同手势来唱准音乐,给以手势,表示音乐高低的不同,还有就是小雨点有时在高的地方跳舞,有时在低的地方跳舞,从而让孩子们唱准音高。又如在教学歌曲《青蛙唱歌》,请幼儿想象小青蛙的形象,它小小的,声音是高高的、细细的,大青蛙的声音则是低低的、粗粗的(教师模仿)。虽然音调的高低是看不见的,幼儿因此难以感觉音调的范围和“尺度”,但是我们可以带领幼儿通过简单的手势,结合视觉的辅助、具体形象的引入,从而帮助幼儿感知音调的高低、旋律的变化。

七、教学结构程序

1.倾听音乐。人们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进行的,以音响感知为情感培养的触发点,从而使幼儿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应该是本模式结构程序的第一步。我们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办法:(1)利用和创设相适宜的倾听音乐的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倾听感受的生动场面;(2)巧设提问,引导倾听,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听赏中自然地入情入境,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歌曲主要是通过听觉学习的。

2.感受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所以“感受和体验”是幼儿音乐入门的关键。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时借助设问、提问和简洁讲述,引导幼儿深刻感受、体验音乐语言要素。再如大班音乐活动《海宝来了》,在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都做到了很好的融合,(看录像《海宝来了》)先是听教师演唱,想一想歌曲里唱到了什么,然后说一说,结合音乐的伴奏我们一起来演唱歌唱,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了音乐的新元素“卡农”,有节奏地说和有节奏地拍手,将歌曲重新演绎,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照片)

3.表现音乐。为了让幼儿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幼儿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当幼儿能充分理解音乐风格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表现。表达音乐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有唱、歌表演、演奏、欣赏等。歌曲是运用声音来表现的,每一首歌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内涵,所以演唱的方法也不会一样,因此要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感觉习惯”,即每一首歌的演唱,声音要自然,符合歌曲内涵,不能没有感情的“干唱”,这本身也渗透了审美和情感教育。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做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地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纲要》要求我们在指导幼儿的艺术活动时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使幼儿在歌唱的海洋里快乐扬帆,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篇5: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论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课没有兴趣,甚至害怕上作文课,喜欢写作的学生寥寥无几。一部分学生对作文虽然谈不上有兴趣,但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考试要考作文等目的,还是能够认真完成。还有一类学生或许是出于习惯,既然有作文课,就要认真对待,如果题目合意,就得心应手,积极投入写作过程;如果题目不合意,就茫然不知所措,但为了完成作业仍然搜肠刮肚,尽力完成。这一类的学生基本要占三分之二左右。还有少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意上作文课,不想写作文。碰上能做的题目,就敷衍、搪塞一篇;碰上困难的题目,就打闹说笑,拒不完成。这一类的学生基本要占十分之一左右。针对以上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去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兴趣。

一、对学生多鼓励

四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作文实践,但很多学生的作文篇幅达不到要求,甚至三言两语就算一篇文章;或者是下笔千言,但是内容却表述不清,层次混乱,详略不当。这时,我们应该把作文的标准降低一些,要求学生心里怎样想笔下怎样写,内容可详可略,篇幅可长可短,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在作文批改时,总是以表扬为主,把学生每一处闪光的语言都标注出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无论是记事的文章,优美的诗歌,还是借事寓理的寓言,优秀的民间传说,都是优秀的范文。

我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麻雀》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学完《麻雀》这篇课文,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是如何帮助你的,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人类的老师》一文的写法比较特别,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其中第2、3、4自然段并列介绍了人类从生物的特点中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几种有益于人类的东西,第5自然段则概括介绍了人类“仿生”的几种作品。学了本课之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介绍一种物体。

三、多背诵优美内容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初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就

是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他们积累的语言不多,想写好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让他们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而且还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课外书看到的优美句子或者优美文段摘抄下来,在自习课上或是课余时间背诵下来。这样,一学期积累下来,学生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写作文时,也能够用上自己所背的东西。

四、充分利用教材要求写作文

S版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在一起,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先进行口语交际再去写作。例如,在写《寒假里的一件事》时,正好是寒假过去不久,我先组织学生对于刚过去的寒假生活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每组再派代表在全班说说本组谁的寒假生活最精彩,复述下来。在充分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习作。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教学

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因此,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例如s版教材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写写校园风景线,在写这篇作文之前,我带领学生对校园进行了观察,并且指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地方重点看,看看这个地方有哪些景物,以及如何去描写。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内容就真实生动了许多。在让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时,我不是照书上死板硬套,而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先去确定要调查的内容,根据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我确定

了五个方面的调查内容,让后分成小组进行调查,再把调查结果形成一篇文章。这样,学生即学会了观察和了解真实生活,又不会觉得没啥写。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方面重视学生的互相交流,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对作文的批改。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同学共同对一篇习作进行阅读和修改。看到好的句子要标注出来,看到病句要也要找出来。最后要指出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每一学期,我至少让学生批改三次作文,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修改病句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虽然他们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是在我对他们进行一段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遣词造句、中心把握方面确实提高了不少。

篇6: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而实现和打造高效课堂。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而实现和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作为现阶段我们初中的英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备课,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备课时要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之外的有效和高效提供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考虑在课堂上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总之,备课越充分,学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

越高。

二、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有效合作。

教学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方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因此教学设计要合理,要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知识的构建。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且难度较大,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学生的思维就不会积极,也就做不到知识和能力的自主构建,教学效率自然就不会太高。对于具体的探究、合作活动而言,探究活动要有预见性,在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中,会有许多的未知的变量存在。如学生反映会怎么样,会有何疑问,会出现什么样的陈述等。对于这些变量应该做出各种预见,才能使探究有序进行。合作活动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准确设置,不要满节课都合作,否则虽然热闹非凡,但学生只会茫然一片,致使无效合作和低效合作;探究、合作活动设计要注重最优化,要把整个探究活动视为整个系统,各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要确保各个环节都采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分工和方式,最终达成高效。

三、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只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一味追求高分数,使成绩好的学生片面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我们应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与进步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要重视评价学生知识的多少,而且要重视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生成,不仅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还要重视形成性的评价。要随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而不要一味的指责学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情感渗透,激发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坦率、平等待人、严于律己等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品质,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有不怕犯错误、敢于发言地良好学习心理。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对学生都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当学生提出精辟,独特的见解时,要热烈的给予赞扬和支持。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是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最好方式。对于回答的好的,给予高度评价“very good”;表现一般的,用“good”,“right”来表扬,让他们品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表现欠佳的,用“never mind”,“have a try”,“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紧张的情绪。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培养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就一定能够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篇7: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姚冬梅

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生活。通过声音、动作、节奏来唤醒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活动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要想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采用何种方法策略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具体的做法,概括起来为以下三点: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造。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通常是把现成的作品教给幼儿,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受到压抑。为了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我常常让幼儿听音乐是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最好要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幼儿通过自身动作的体验及音乐的渲染,开拓了思维,大大提高了创编的兴趣。而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我针对音乐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挖掘教材中可以创编的内容,开展了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活动。如:让幼儿为歌曲配动作,为歌曲创编动作等,尽量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创编的乐趣。幼儿对诙谐、幽默的作品很感兴趣,我就选了歌曲《胡说歌》,《三轮车》等让幼儿来创编歌词,鼓励幼儿要编出别人没有编过的歌词。由于幼儿对这些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欢乐的笑声中很轻松地编出五花八门的歌词。比如在打击乐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经过探索尝试,编出相应的节奏型来表现《变化的天气》,《学说话》等歌曲。再如,在歌曲《我会变》的教学中,我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创编出不同的机器人滑稽的造型,这样既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幼儿在自己的创编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

二、积累经验、启发创造。

幼儿是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来认识生活的。由于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缺乏,幼儿的创造想象受到自身经验的限制。对于结构较复杂的欣赏作品,幼儿要有一定的感性体验才能进行创编。为了激起幼儿的创造欲望,我常常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景,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情景,让幼儿不断积累对音乐活动的经验,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让幼儿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给幼儿讲了一个狮王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大致含义,然后在请幼儿分辨乐曲中狮王出现、小动物迎接、狮王大吼这样的音乐结构,不断丰富幼儿的听觉表象,而后,引导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创编相应的动作。由于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经验,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利用各种自创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三、及时表扬、鼓励创造。

篇8: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尝试的论文

一、在教学活动中, 营造氛围, 让幼儿在情境中自我感知

我在教幼儿“认识方位”时,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 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 不知不觉地学习方位词, 认识方位。

(1) 我以猫妈妈的身份出现, 把我与幼儿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母子关系, 缩短了心理距离, 使幼儿找到了心理安全感, 和谐的气氛油然而生, 幼儿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2) 我根据农村幼儿园的特定条件, 就地取材, 用棉花稞制作大树, 用废纸箱做成石头、篱笆、蘑菇, 用皱纹纸做成各种颜色的花, 用它们装饰布置活动室, 为幼儿创设了美丽的野外情境, 使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激起了幼儿的学习欲望, 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 主动地学习方位词, 认识方位。

(3)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通过找鱼干、收鱼干这一类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性游戏, 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在随意的玩耍中积累经验, 不断地领悟上、下、前、后等方位词的意思, 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积累巩固。

二、在游戏中, 创设情境, 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情境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设计体育游戏“小兔拔萝卜”时, 事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菜园子的情境。我用木棍当“独木桥”, 用橡皮筋缠上塑料树叶当“树林”, 再用小椅子围成半圆形当“菜园”, “菜园”上缠满了用皱纹纸做成的花和草, 园子中间摆好了萝卜。然后我以“兔妈妈”的身份带着“小兔”去野外散步。这时, 配班老师扮演老爷爷出场, 对我们说:“小兔子, 你们好!今年我的萝卜大丰收, 我想请你们帮我拔萝卜, 好吗?”此时, 幼儿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情境。我话锋一转, “去拔萝卜的路上很危险, 要走过独木桥、钻过小树林, 你们怕不怕?”话音刚落, 孩子们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紧锁眉头, 有的跃跃欲试。幼儿的情感之火是极易点燃的, 这时, 一种强烈的情绪在冲击着幼小的心灵, 这就是“激情”。激情的出现是教育的契机, 可以达到情境设置的最佳效果。果不其然, 孩子们都说不怕, 一副很勇敢的样子。于是, 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 很快把老爷爷的萝卜拔完了。最后, 以老爷爷请“小兔子”到他家吃萝卜结束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在紧张刺激、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既发展了幼儿的平衡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勇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充分利用室内空间, 为孩子创设自主发展的天地

窗台、墙角这些巴掌之地, 我们也将其布置成孩子学习的小天地。我们设置了自然角、纸工角、图书角、语言角等, 不但美化了室内环境, 而且能拓宽幼儿的视野, 对培养、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扩大其知识面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教室的一面空墙上, 根据季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经常布置和更换一些主题活动, 作为班上的纸工角。在进行“寻找美丽的春天”这一活动时, 我画了一张有天空、太阳、草地、小河、树林的背景图, 贴在墙上, 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彩纸, 让幼儿把“看到的春天”, 在课余或饭后自己取纸, 或剪或折成各种各样的花、草、小动物贴在背景图上, 把春天的美丽尽情地展现出来。

四、走出幼儿园, 让幼儿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成长

为打破现有园舍条件的限制, 老师们不怕麻烦, 以社会、大自然为课堂, 带着孩子们走出幼儿园, 到附近的学校、市场、工厂、花房、超市等地方, 开展户外活动。如在设计“认识糖果”这一活动时, 为了让幼儿更多地了解糖果, 我们带幼儿来到超市, 并请超市的工作人员配合。超市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跟老师和这么多的小朋友一起逛超市, 还是头一次, 所以他们表现出无比的开心和激动。当看到琳琅满目的糖果时, 幼儿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哇, 这么多糖果”的叫声。我们请超市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糖的种类及生产过程时, 孩子们的神情都很专注。这比起老师生硬地灌输, 幼儿要容易接受得多。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描述, 幼儿在很轻松的气氛中了解了糖的种类以及糖的制作过程。然后我请幼儿每人选几块喜爱的糖果带回幼儿园, 紧接着展开了延伸活动:我们开了个小小的“糖果品尝会”, 请小朋友边吃边谈。你所吃的糖果是什么口味的?什么形状的?如果让你们来生产糖, 你会做出什么样的糖果来……整个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本次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9:我对幼儿音乐教学的几点尝试

构;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55—01

对幼儿进行音乐特长的培养是幼儿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它以幼儿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理解音乐的意义为特征,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及兴趣为宗旨,以达到激发幼儿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情感,增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让幼儿增加审美体验为目的。为此,我在幼儿音乐课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结构

合理的教学结构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选择那些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如在教《雪花和雨滴》这首歌曲时,首先,我根据幼儿对冬天的认识,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经意中熟悉歌词;然后,通过游戏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最后,用声势练习(拍手、跺脚)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边听琴声边做动作,而且还使他们沉浸在欢乐之中,充分体会到了寓教于乐,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人、培育人、感染人。每当早晨幼儿陆续来园时,我都在教室里播放一些轻松悦耳的音乐,这使幼儿一入园就有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在早操、进餐、课间活动期间,我也都尽力为他们选配音乐,给他们提供多听、多看、多模仿的机会,努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如在歌曲《办家家》教学时,我先让幼儿在歌曲旋律伴奏下听《买菜》的故事;再让幼儿在歌曲旋律伴奏下看情境表演;然后让幼儿拿打击乐器边敲打边演唱歌曲;最后让幼儿根据歌词自编动作,用唱、跳等不同形式多次反复地感受音乐旋律,这使得幼儿受到了很好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还在班上活动区中创设了“音乐角”,在其中放置了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小乐器,并播放一些适合幼儿欣赏水平的乐曲,这为幼儿享受更多的音乐创造了便利。

三、教师自我表演感染幼儿

师生在课堂上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引导和鼓动主体进行学习活动,而主体在主导的引导下可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双向互动过程中,主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吸引幼儿,并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自己兴奋、愉悦的情感和昂扬向上的情绪激励幼儿积极主动,毫不懈怠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地机械模仿。比如在新授歌曲《月亮婆婆》时,幼儿在听完我的演唱后齐刷刷地鼓起了掌,一位小朋友兴奋地举手说:“老师,我听完你的歌唱,好像我也和你一起见到月亮婆婆啦!”可见我的示范演唱使幼儿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其注意力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分散。在课堂活动中,如果教师的引导稍有松懈,或有来自外部环境的细微干扰,这些都有可能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我在课堂上则运用念儿歌的方法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我精心选择了一些节奏感强、易记忆的儿歌来训练幼儿。首先,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儿歌;然后,过渡到复杂些的节奏型儿歌;最后,让幼儿进行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节奏练习。如《我们多愉快》这首歌曲,每句的句末都有节奏练习,它要求幼儿既要唱准,又要打准节拍,这种节奏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待幼儿对这些节奏熟练后,我立马让幼儿把拍手换成拍腿、拍肩、跺脚等动作,并让幼儿自主创编出新的节奏型儿歌进行练习,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

五、培养幼儿的表演兴趣

上一篇:共和国勋章观后感学习心得感想下一篇:感谢你们蚊子君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