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2024-08-05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共14篇)

篇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上一节信息技术很容易,但是上好一节信息课很不容易。首先我们要吃透教材,搞懂每一个关键知识点,涉及操作的内容,我们也要提前上机操作练习;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还要改变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由学生的被动的学改为主动的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再次,我们还要经常关注电脑科技的一些新知识,学会简单的操作应用,来解决新时代的同学们对科技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了能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但做为指导者的我们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篇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特级教师李冬梅的讲座,受益非浅,深深体会到:想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激发、培养和维护十分重要,这也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这一要点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人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如何将一个枯燥的知识点变成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展现出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所在。故充分的备课极其重要,既要备教材(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还要备学生(学情分析)。考虑每个模块应以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方法展现都要设计到位,还要考虑到教学中的各种“突变”(学生闪光思维),应如何应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尤其是不善发言、欠积极的学生),不惜时机的加以表扬或予以肯定。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发散性(多解性)的思考题,留足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良性教育规律。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Word软件》时,我先给学生演示历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作品《爱护眼睛(朱尘非)》、《班级园地(衢柯二小:项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等看完后,学生还意犹未尽之时马上提问:⑴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两个作品叫什么?(答案不限,但最后可引向:电子报刊)⑵ 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而且比他们做得还漂亮呢?学生们立刻跃跃欲试地回答:“想!”于是我紧接着就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能做出如此漂亮报刊的软件——Word,这样学生们就怀着蠢蠢欲试的心情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来,哪能不学好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

篇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实背景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宜多采用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和任务驱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也正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要求。从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可看出, 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还是把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习方法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领会, 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在信息技术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是信息时代人们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掌握好这一工具, 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 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可见, 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开展自主学习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中一次偶然的经历和体会

记得有一次上机课, 教学内容是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 2000中表格的相关操作, 我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 使用局域网电子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可是发现一向正常的“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突然出了问题, 需要重新安装, 现在安装是来不及了, 无奈之下, 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之前有了在字处理软件Word中表格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我就引导学生:同学们还记得在字处理软件Word中表格的相关知识吗?大多数学生说“记得”, 部分学生说“有些忘了”, 我接着说在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中表格的相关操作与字处理软件Word中表格的相关知识类似, 同学们可以自己学习完成今天的作业, 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向身边的同学求助, 也可以问老师。学生居然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掌握了那堂课的教学内容, 这出乎了我的意料, 此后每想起这节课, 我都暗自惊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前, 我总以为学生们大都来自偏远的中学, 每个班级的学生中有九成以上的学生是零起点的学生,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层较明显, 能力上的强弱差距也有些悬殊, 所以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什么知识都需要老师去传授, 所以每个知识点我都要跟学生讲, 因此把自己搞得很累。但自那一堂课以后,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我不断地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电子表格软件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时, 我提供各班的期中考试成绩, 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本班成绩的统计, 我首先讲了求和函数SUM的应用, 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求平均值函数、最大值函数、最小值函数及标准差函数, 我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效果, 甚至更好。因此,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我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 引导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探究, 从而在师生合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让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支持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他的观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强调自主学习, 即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体为主体,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受到了很多教育者的关注。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学的主体, 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 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因此,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观点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 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 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习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同样也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因此, 平时我就注意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人、事和物。我发现下课时, 男生们在讨论NBA, 女生们正在聊电视剧《宫》, 我就上网下载有关NBA和电视剧《宫》的素材, 在学习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时, 我就把这些素材通过“局域电子教室”软件发给学生, 果然, 学生收到这些素材后很开心, 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同学们, 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与咱们学习过的字处理软件Word都是同一个软件公司开发的同一款办公组件里的软件, 所以它们有许多知识是类似的, 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做所发的习题, 素材就用大家收到的有关NBA和电视剧《宫》的素材”, 并及时提醒学生相关知识点:“同学们, 习题中的图文操作与字处理软件Word中图文混排大同小异, 如文字效果设置、段落设置、插入剪贴画和图片、图片属性设置等内容都与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相关知识类似”,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自主学习了那堂课的学习内容, 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起点高的学生, 我还让他们在完成作业之余用所发的素材进行自由创作, 这样就可同时兼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所发的素材感兴趣, 产生想要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创作的冲动,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与兴趣, 也就能对所学知识轻松掌握。所以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 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要求要十分明确, 首先学生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 然后教师给出具体的样例,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当学生掌握入门知识以后, 就可以给学生布置提高性任务, 让学生自由发挥, 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如“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图文混排的学习, 我先简单讲授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 然后就让学生设计制作电子小报, 我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效果等, 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当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还会遇到许多没有学过的知识, 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 他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问题, 我再给予适当的引导, 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而解决问题。又如“信息搜索”模块中的收发电子邮件这个知识点,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他们都想要亲身感受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 所以都非常期待自己也能收发电子邮件。因为之前学生已学过网上资源的下载及电子邮件的申请, 所以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学生先自行下载资源, 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等素材, 然后把自己下载的素材以附件的方式发送到自己申请的电子邮件信箱中, 最后收看电子邮件, 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电子邮件。我布置完任务后, 学生都兴味盎然地开始学习, 下载的素材也五花八门, 在这个教学内容上, 下载素材不是关键, 目的是学生学会了收发电子邮件, 而他们在自主地探索中, 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好这门课程, 其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并且知识更新周期较短, 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学科的许多知识具有可迁移性, 很多模块之间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是相通的, 因此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字处理软件Word中插入图形对象及属性设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 我只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软件中插入图片及图片的属性设置, 其余图形对象如艺术字及自选图形的相关知识则由学生通过迁移的学习方法而获得。在后继的学习中, 如在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中及在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 Point中图片的相关操作, 这一知识与字处理软件Word中图片的相关操作类似, 我就提醒学生先回忆字处理软件Word中的图片的相关操作, 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网页设计软件Front Page及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 Point中图片的相关操作, 学生通过举一反三, 自主学习掌握这一知识, 甚至他们还可以此类推, 以后再遇到相似的操作, 就可尝试同样的方法, 更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如此一来,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宋代文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主学习便是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教学实践, 我觉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有目的的任务情境;而学生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 并能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信息技术。总之, 自主学习的方法各有不同, 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尤为重要, 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和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大胆尝试, 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现在会学, 将来更能学。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说:“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 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 最大的幸福, 最大的利益, 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学习的步伐呢?”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 信息技术教学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并采用有效的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为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梁慧玲.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EB/OL].http://www.pep.com.cn/xxjs/jszj/ktjx/czkt/201008/t20100827_785069.htm

篇4:《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决定了一个人不能在学校里毕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从事学习,他必须具备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充实所需的知识、技能、思想与感情,以使自己适应所处的时代环境。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因而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成熟,都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和方法革新的支持。合理课堂任务的设计,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一个学期的不断实践反思,我总结出巧妙设计课堂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个方面:

(1)“课堂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任务驱动的前面是“课堂任务”,因此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比如,我在教Photoshop的《图层》时,我以《整理房间》为设计的任务主线,学生特别感兴趣,整堂课学生都能做到主动探究,很轻松愉快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任务设计要有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同时,最后都要进行及时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比如在《网页超链接》一课,网页的超链接有很多种,文字连接,图片链接,邮件链接和书签,我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学会文字链接,进而让学生根据文字连接的形式探究图片链接和书签链接,层层深入,学生步步为营,逐个攻破难关,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3)“课堂任务”要有合作性。自主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小组合作的参与。有了组内合作,才会有交流,才会碰撞出成功的火花,才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魅力。课本上提供的方法是不全面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可以发现很多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蒙版》一课时,制作水中倒影的效果,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了很多实现方法,虽然很多方法看上去不是非常规范,但是学生都陶醉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最后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4)“课堂任务”要有生活性。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务设计的主线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有生活性,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例如,本学期有2个重要的节日:圣诞和元旦。这样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结合“信息的搜索与下载”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到网上寻找有关“庆元旦”材料的任务。又如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针对学生喜欢发送贺卡给朋友的特点,在新年或圣诞节来临时,及时为学生设计了制作电子贺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强烈愿望。

(5)“课堂任务”要有层次性。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的普及,有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总是“吃不饱”,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如讲frontpage时,我就让部分学生超前完成教学任务,并定期检查,最后他们多数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充分调动了其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我只限于让他们完成本节内容,如果效率高的话就引导他们继续前进,这部分学生不会感到被甩掉。相反由于他们完成任务并得到鼓励与赞赏,也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了。

(6)“课堂任务”要有创新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设计课堂任务时,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所设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充分想象、创意,给学生留下极大的空间去自主完成任务。例如“修饰网页中的文字”一课,学生可以按照老师提出的任务去修饰文字,但没有规定将文字修饰成什么样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探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饰,部分学生还对艺术字进行设置,效果很好。另一方面完成任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考采用不同方式完成一个同样的任务。又如在讲photoshop中的“图层”时,让学生复制一个图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至少3种操作方法。

篇5:《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听了这三位老师精彩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师,我被校领导和学生给麻木了,觉得计算机课并不重要,好像是一堂放松课,甚至被有些老师把下一节不能上电脑课,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工具。所以我每节课也都是没有认真的去教好。但我心理非常明白,电脑课其实非常重要。21世纪的.人们不会电脑就等于文盲。

自从学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这一课,我一定要振作精神,重视起来,让真教好每一堂课。

让我来谈谈自己以前的上课经历吧。我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标准,一上课就先讲起书本,再给他们布置任务,最后有时间的就给他们上上网,基本的流程都是这样,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差,效果也就不好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角。我们要充分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想学信息技术,乐意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以前的方法,要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先应任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基本上都在计算机教室上。在这种环境下,调动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早、尽快亲自动手实践去主动探究。所以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会感到越烦,越没兴趣。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各有所长,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作出积极的评价,就所谓的投其所好,学生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篇6:《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二)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篇7:《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尹集中学:解安夏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它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的融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课程融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撤离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课程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篇8:《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问题,通过操作训练,促进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运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的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精美的网页,或者展示一些优秀的个人网页,说明Frontpage软件的功能特点;在教学Excel软件中,先给一组数据,要求手工进行大小排序,然后再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前后的工作量和速度,展示出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上的处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即手可以实现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提供资源,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学到了“表面的、零碎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四、学会迁移,举一反三,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软件都有它们的共同点比如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甚至某些功能会相同。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善于思考,从操作中形成知识,尤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迁移,活学活思,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

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 教师应该适时、正确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去帮助

在课上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也就是说不一定能一下子就能把问题解决,而此时教师应该给予指导,但不能动手帮他,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给予评定,并鼓励,让他们兴趣更浓。

2.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强,因此很容易形成学生放任自流的局面。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教师必须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内容安排、方法运用和过程组织等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是片面的,更不是与合作学习相对立,而应该与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既要有自主学习的内容,又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完善和深化自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0.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互联网 有效性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室授课逐渐发展为多样化授课模式,实现了教育由应试向素质、能力教育的转型。高中信息技术正是基于互联网而给学生提供的一种现代工具技能,使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特色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非简单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操作或网络技术的传授,而是具有更为丰富、时代性的特色。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拥有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学习资料,这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网络资源与网络技术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强劲的创新活力,比如网络学习软件、移动学习软件等众多学习软件被开发出来,极大地丰富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手段,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再次,互联网的存在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具备了更多的教育价值,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互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或领域的串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思考

(1)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开始逐渐细化分为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哪种互联网模式都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随着手机在高中生中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手机学习APP逐渐在学生中流行起来,这给信息技术课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效果具有影响作用,在课堂讲课模式下,学生课后能够回忆起的内容不足20%,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图画、视频、演示等形式,学生课后可回忆的内容就能够提高到30%,而如果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则课后可回忆起的内容高达90%,由此可见互联网学习平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巨大优势。

(2)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多数缺乏课堂上直接面对面与教师或学生交流的意愿或行动,如果交流沟通的方式变化为网络虚拟环境下,他们的交流沟通欲望与行为则有显著的改善,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合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实现沟通交流。比如在“黑匣子”为例进行的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创设“马航MH730”事故原因分析中需要黑匣子作为重要凭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寻“黑匣子”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然后以小组模式进行讨论。结果显示,课堂提问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而转到互联网上时,学生则进行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并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重要方式之一。

(3)利用互联网的丰富多彩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传统“一言堂”模式的教学,以及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利用互联网以学生参与模式适当扩充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效果。比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的教学时,以“如何对表格数据进行挖掘”的思路进行教学,引入“历届奥运会中国金牌及奖牌总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寻Excel表格相关知识并思考,将平时运用Excel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寻找答案。这种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互联网在学习中的作用。

(4)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仅靠简单的理论讲解远不足以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且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借助实际操作才能最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网络自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上课教材,网络中寻找答案、其他学科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互联网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田华.基于网络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宣震.探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

篇1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尹集中学:杜文彬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如何与信息技术接轨,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来为英语口语教学服务,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多媒体技术则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然地进入角色,进行英语交际活动。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掌握相应的交际语言,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这些语言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具体,图文并茂。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掌握信息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二.利用网络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或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当面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事情等发教师,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当学生对某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有疑问时,媒体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弥补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上的差距。教学时利用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顺序以及各部分停留的时间,当学生觉得自己对教学内容没理解时,可以及时重现内容,直到掌握了为止。这一新的教学结构,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理念。

三. 利用网络创设虚拟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易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仿真模拟教学情境或再现现实中难以呈现的情景,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进入到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尤其适用于英语口语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流能力

新课程提出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或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移到实际生活情景中就显得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就能很方便地在课堂上给出“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任务式学习无疑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1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学习心得

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构成这个知识网络体系的基本结构点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即建构在对概念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同时也是知识网络结构中重要的支撑点和关节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学习效果在一影响数学概念与定理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 构和认知能力;  二是学习、巩固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的过程;三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在这三个因素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定程度上将决定整个知识网络体系建构的成败。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要比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概念同化策略、理解记忆策略以及巩固应用策略,这对学生学好、用好数学概念与定理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概念同化策略

(一)策略概述数学概念的学习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的形成是指这样的获得方式: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即概念形成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抽象、概括获得概念。而学生学习直接用定义形式陈述的概念时,能主动与其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并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这种概念的获得方式叫概念同化。

二、理解记忆策略

(一)策略概述: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获得、编码、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编码和储存,那么获得的信息就会很快消失。每个学生都希望有好的记忆力,能够在需要时,既快又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记忆策略是指在一定程度的自觉意识前提下进行的记忆过程。记忆策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用以提高记忆效果而采取的方法,是各种有利于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法、手段、技巧的总和,包括信息的储存与提取策略。 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学习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概念和定理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因此,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解记忆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记忆概念和定理的策略有多种:意向记忆策略、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口诀记忆策略、建构网络策略和复述策略等。

(三)策略导引有效记忆的基本方法是理解和复习,其他的一切方法都是由这两个派生出来的。如果说意向记忆策略、感官协同策略、联想记忆策略等主要侧重于记得住,那么复述策略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记得牢。

1、引导学生处理好概念和定理复述的时间安排(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重复复习。

2、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和定理复述的注意点

(1)注意克服记忆效应。(2)注意多形式复述。(3)引导学生抓住概念和定理中的关键字词。

3、引导学生处理好

三、巩固应用策略(一)策略概述“自我复述”和“协作复述”的综合运用所谓的巩固应用策略就是教师针对所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例、习题训练,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概念与定理的巩固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信息的收集、编码、存储、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角度来审视巩固应用策略,是信息处理的高级阶段,是知识、技能向解决问题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概念和定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对巩固应用策略的掌握,就策略学习的载体——训练内容而言,应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三个原则。总之,概念和定理的巩固应用策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专题二:实践与探索学习策略《课程标准》将数学分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实践与综合有着自身的特点:(1)就学习内容而言: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就学习目标而言:较少关注最终获得的具体结果,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及学生的情感体验。(3)就学习方式而言:更关注基于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

在进行数学实践与探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1)在教学探究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猜想;(2)在专题探究时,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变式与拓展;(3)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要重视化归思想方法的运用;(4)关注学生的互动生成、协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5)关注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成功喜悦。在实践与探索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猜想策略、变式策略、化归策略、协作交流策略以及情绪管理策略的渗透于引导 

一、猜想策略

二、变式策略

三、化归策略

四、协作交流策略

五、情绪管理策略

(一)策略概述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经存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对未知量及其关系作出的似真判断,具有科学假说性。任何数学定理或结论的形成都是从模糊到确立,也就是从猜想到结论。猜想既有逻辑的成分,又含有非逻辑的成分,因此,它具有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很大程度的假定性,我们需要推理或论证才能最终确立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而这样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手段。猜想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创新性三个基本特征。猜想作为一种科学思维形式和数学研究方法,是数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数学理论的证明都具有非凡的意义。猜想是思维能力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数学猜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策略:归纳性猜想策略、类比性猜想策略、探索性猜想策略、仿造性猜想策略、审美性猜想策略等。

3、引导学生探索性猜想探索性猜想策略是指运用尝试探索法,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作出逼近结论的方向性或局部性的猜想。探索性猜想是一种需要按照探索分析的深入程度加以修改而逐步增强其可靠性或合理性的猜测。改进猜测、增强其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是探索性演绎法。其思维大致模式是:猜想——修正——猜想。

5、引导学生审美性猜想  审美性猜想策略是指运用数学美的思想——简单性、对称性、相似性、和谐性、奇异性等,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所作出的直觉性猜想。在实践与探究中碰到很多问题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只要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们的某些部分特征,用审美的眼光去猜想最后的结论并加以论证。审美性猜想的思维模式是:观察——审美——猜想 

二、变式策略

(一)策略概述变式策略是一种很实用的学习策略,是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藏的本质要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变式的实质就是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学习策略的理论依据是信息的提取策略。 变式学习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变式策略的应用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一旦变式意识形成,学生就会自觉探究新的问题,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式学习策略的应用较为广泛。变式训练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因而更适合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三、化归策略

(一)策略概述

 “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是数学家们十分典型的思维特点。“他们不是对问题实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将它转化成能够解决的问题。”化归策略是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将待解决的问题A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问题B,而问题B是相对较容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模式的问题,且通过对问题B的解决可得到原问题A的解答。 化归策略的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简单化原则。(2)和谐统一性原则。(3)标准形式化原则。(4)低层次化原则。

 化归策略常见的基本形式有:数与数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转化。化归策略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协作交流策略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协作交流的一种策略。

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是显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协作学习”应得到普遍关注

五、情绪管理策略

篇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篇13: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浙教版,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一方面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是要把它熟练应用, 使我们具有一定的能力, 能够很快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本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感受:

一、知识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中, 我经常会接触到多媒体, 教师会用到多媒体给我们上课, 但是对其中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编码》的学习, 我更加清楚了多媒体, 包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数字化原理, 以及存储空间的基本计算方法。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明显知道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丰富性, 并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掌握了信息的加工和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地球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但是众多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加工变成我们想要的信息, 并且对他们做好管理呢?我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加工和管理, 尤其是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的文本、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 我通过系统的学习, 可以把它们熟练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3、学会了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瞎子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感知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不同表达, 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对于信息技术的表达也要统一。就像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样, 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志。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表达和交流的学习, 我们在信息技术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掌握信息表达的各种方式, 了解了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去表达和交流。

4、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高中生们经常会上网, 我们对网页感到很好奇, 可是通过对网页的设计好制作的学习, 我们不再好奇, 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知道了如何设置网页的整体页面属性, 了解Dreamweaver 8的参数设置方法等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 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 也增加了自信心, 敢去尝试, 设计自己的网页, 彰显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二、能力方面

1、锻炼了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使用, 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例如Word、Excel、Photoshop还有网页01.html.的页面属性, 高中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熟练地操作, 达到灵活地应用。如果不练习就不知道很多按钮的位置, 也不会知道会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动手操作练习, 使我们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2、锻炼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中有很多很抽象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去想象, 去猜测,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字符的编码”, 这里主要讲了信息的编码中的英文字符的编码 (ASCII码) , 这种编码以前没有接触过, 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 只能靠我们展开想象力, 进行发散思维, 更好地理解。

3、锻炼了高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很多效果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 因为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稍微有点不对就会导致出现不了想要的效果, 所以, 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仔细地思考, 自主地探究。例如学习《动画制作》时, 看到教师给我们展示学习内容时用到的文字是从小到大变化效果出来的, 我们就都非常感兴趣, 也很好奇, 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于是便开始了我们的探索之路, 认真思考, 分析效果, 找解决方法, 经过我们的思考, 大家对“帧”“关键帧”“图层”“补间动画”等概念有了了解, 接下来的学习也水到渠成了。

4、锻炼了高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使我们更好地学习了知识, 掌握了原理, 而且,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再枯燥无味。

总之,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高中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必备知识, 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不断练习, 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 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篇14: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学生非常向往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这种最初的激情与动力很快就会被教师枯燥的讲解湮没,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教师就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活动上来。这就必须要改变枯燥而单纯的讲解,而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与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Flash动画时,我并没有直接而枯燥地来进行理论的讲述,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我让学生来观看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这样的小动画更具画面感,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也非常想来亲手做一个动画。这样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此时再展开教学活动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有效指导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学生之间所展开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学习新知、运用知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这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特征,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如Excel、网页制作、Flash、PhotoShop、Word文档中的图文混排等等操作性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纯而机械的讲授,采用任务驱动可以实现精讲多练,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在整节课中,教师只利用小部分时间边讲解边演示,而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上机训练中来以任务为主线展开积极探究,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既学习又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不是单纯地记忆,而是在上机操作中得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实践的灵活运用。当然,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指导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放权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但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加强巡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过程,在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无法继续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实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探究的顺利展开,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内学生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一刀切,最后只能是让教学成为少部分学生的专属,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而将大部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全体学生按其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就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更能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基础与水平来完成相应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参与的过程,整体发展。我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差生侧重于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设计基础题;中等生则在巩固的前提下加强上机操作,设计提高题;而对于优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设计探究题。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相应层次的题目,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学生信息综合素养与能力的主要场所,我们要高度重视,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少讲多练,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

上一篇:北京市地方标准规范下一篇:2017重阳节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