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2024-08-25

三农分析及对政策(精选6篇)

篇1: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

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授田制确立了个体农户为单位的农业耕作方式,造就了为数众多的个体小农,它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也使分散的个体农民与国家政权之间建立起了明确而直接的联系。作为取得耕作权的代价,民众被编入了户籍制度之中,被剥夺了迁移的自由,其生活机会被限制在土地和特定的区域之内。引起国家权力的全面的直接的干涉和它的直属机关的全面介入.小农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其结果就是行政权支配社会,凸显国家的暴力特征。

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有限,民智民力需要在农业之外得到展现,民众急需获得农业之外的生活机会,但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无法实现,民众被迫局限在农业这一狭窄的范围之内,再加上国家财政开支持续增长的趋势和官僚的盘剥,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三农”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与国家的暴力性相联,我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也总是通过暴力获得暂时的缓解,虽然也曾有过为减轻农民负担而试行的“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但由于基本财政体制不变,农民负担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致使“三农”问题成为历朝历代不断的梦魇。

对我国古代和近代财政体制的分析,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对“历史周期率”作出更合理的解释,对我们今天审视和最终解决仍然突出的“三农”问题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和启示作用。我们今天存在的“三农”问题从很大程度说是历史的延续,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依然在于财政体制的突破。

“三农”问题和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的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工程。只有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繁荣,城镇化建设才能得到大步推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分析揭示了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这种体制下所产生的“三农”问题,它表明,只有在国家的财政体制从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转为公共型财政体制之后才有可能慢慢地得到解决。这一结论对于我们今天越来越热衷于将财政体制作为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正如布坎南所说:“如果个人和集团,包括政治家们,热衷于考虑操纵基本的财政制度以实现短期目标的可能性,讨价还价的因素就会很快地压倒效率方面的所有考虑”。

篇2: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当前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下半年,一些地区的洪涝旱灾影响了收成,全年农民收入预计增加4。农业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势头是来之不易的。一方面是一些农业扶持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市场拉动的结果。尤其是近段时间,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粮食、油价、棉花包括一些畜产品在前几年一直低迷的情况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价格增长只是一种恢复性的,还没有达到90年代后期最高的水平。而且价格继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目前的状态下起伏。所以,仅靠价格提升还不能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还需要采取一些更积极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今年采取了哪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让农民增收致富。20,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决策,是政策实施密度较大的一年。具体来讲有这样10个方面:

1、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为农民减负。从一些地方的情况来看,这项政策落实到位的话,能减轻农民负担的30。

2、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几年内,在国家的扶持下,要解决好贫困学生就学和贫困地区学校改造。中央财政为每个农民出10块钱,地方政府筹集10块钱,农民自己出10块钱,逐步试点恢复农村医疗体系。

3、扩大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力度,放开市场。一些地方尝试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改革意义重大,为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探索了新办法。

4、启动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今年选择了8个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强自身活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5、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国债资金中专门安排了“六小工程”资金,建设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小型基础设施,如沼气建设、乡村道路、草场围栏、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水电等,这些对改变农村面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始,在11个品种上实施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基本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优质水稻的产业带,黄淮海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的专用玉米的产业带等。对大豆、小麦等实行良种补贴,凡是在优质区域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好,价格也比普通的同类产品要高。

7、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主要开展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一个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力度很大;另外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尽管在财政等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总的原则定下来了,外来务工农民子女要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解决了农民工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8、各地将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国务院已批转了农业部等几个部委的农民培训规划,每年要培训上千万人,国家拨专款,进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9、很多地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进行农民社会保障、保险等方面的探索。这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上海、浙江等地正在按照城市居民社会低保标准,统筹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问题。

10、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今年不少地方有很多突破。

归纳这10个方面,可以看出今年的政策措施的一些特点。一是密度大。包括投资和政策倾斜。二是措施实在。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群众多年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都在开始探索、突破。三是全方位。不仅涉及到农民的生产,还涉及农民的生活;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明年的政策规划

尽管今年农民增收4已是来之不易,但还是没有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和突出:1、城乡差距在继续扩大。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专家测算,已达到1:3.1,是改革开放25年来差距最大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2、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是在中西部粮棉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有的还是负增长。现在省际间的差距有的已达到4到5倍,这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同步发展。3、农户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据统计,我国农村特困户有2600多万,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近1亿人处在贫困线下,这是个大难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经济就没有活力,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就是一句空话。现在近80的人口消费水

平只有不到40。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经济不能发展,扩大内需就要失去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影响。所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心。

现在已有几项大的政策出台,如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把过去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转移到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上,增加农民种粮的收益;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保护价等。明年将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来做,政策力度一定会比今年更大。并且在政策设计、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策落实情况。

制定政策、出台政策仅仅是一个开端,只有把政策落实下去,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所以在制订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为下面执行政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取消农业特产税,考虑到会减少地方政府收入,政府就采取了转移支付的方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采取一些最直接的办法把利让给农民。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实践证明,群众的参与才是最好的监督,今后要按照制度化、民主化去加强监督工作。

篇3: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一、出口促进政策制定的动因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出口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危机之后, 扩大出口更是被各主要经济体视为实现经济复苏、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总体来看, 各主要经济体出口促进政策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促进就业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 主要经济体失业率持续走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在消费、投资增长在短期内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 鼓励出口便成为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国家出口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加出口来拉动就业。

(二) 实现经济再平衡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因而主要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扩大出口, 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国内消费的状况, 并重振实体产业, 更多的依靠实体经济来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方式, 以实现出口与消费,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 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 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世界范围内出口贸易急剧下滑。在此背景下, 各国政府普遍出台一系列扶持出口的政策措施, 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为一些国家走出危机、抢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打下基础。

(四) 稳定政局

经济萎缩、就业市场低迷, 导致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压力加大, 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扩大出口作为首要的政策目标, 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缓解国内压力, 稳定政局。例如美国政府重提“国家出口战略”,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提高一倍, 以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鼓舞人心、提高自身支持率的政治目的。

二、各国促进出口的战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政府为扩大出口不断调整外贸战略, 争相出台了各种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各类政策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行自利性的贸易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自利性增强, 更多运用保护主义手段限制进口, 同时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支持, 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以刺激出口的单方面增长。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利用自身贸易大国的地位, 以实现公平贸易为名, 对贸易伙伴提出诸多要求, 迫使对方开放市场。如美国表示要通过所谓的强化贸易规则消除海外市场壁垒, 确保外国市场对美国产品开放。

(二)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因此各国政府都把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作为对外经济战略的重中之重, 推出各类政策举措以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如美国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德国表示要强化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地位。

(三) 推动出口便利化

为推动出口增加, 各国重点实施出口便利化的经济政策, 并简化贸易手续, 为出口商开拓新市场和扩大出口创造机会。如美国在其出口促进计划中提出要调整现行的出口管制体系, 制定更加有效的审查程序并减少不必要的障碍。

三、各国促进出口的具体措施

(一) 提供资金支持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信贷紧缩, 贸易融资困难, 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为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促进出口增加, 许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给予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资金支持。如美国表示将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额,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欧盟宣布重新开始对黄油、奶酪和脱脂奶粉进行出口补贴, 并放宽企业获得融资的限制, 以补贴贷款和直接援助形式对部分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增强其资金流动性。

(二) 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出口退税是鼓励外贸出口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如印度为了遏制出口下滑, 政府出资110亿卢比, 用于对出口商品的港埠货物税进行全额返还, 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巴西政府也表示将加快面向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程序, 帮助企业回笼资金。

(三) 放松出口管制, 简化出口审批程序

为扩大出口, 许多国家放宽出口管制, 并简化出口审批程序。如美国表示将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 改革出口限制, 并简化一些出口项目审批程序。印度商工部在2009年2月宣布的临时出口促进措施中规定, 政府在出口商出具装船单后, 即可签发关税信用单据, 而不必等从银行取得证明后才签发。

(四) 扶持重点行业

目前, 一些国家开始注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以促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如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规定要给予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生产、智能电网/传输技术、能源效率项目、环保车辆制造等相关领域直接投资和税收鼓励;法国推出60亿欧元的救助汽车产业计划;德、日等国对国内重点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税收减免和现金补贴。

(五)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国商品的相对市场价格,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因而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显性或隐形措施促使本币贬值以支撑疲软的出口。如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就暗含“弱美元”动机, 一些亚洲国家也纷纷调低本国汇率, 努力获得出口优势, 如越南政府为应对危机扩大出口, 先后多次采取措施令本币贬值;新加坡也一次性调低新元汇率。

(六) 开展商业外交

通过商业外交,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业宣传和推介工作, 可以帮助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创造新的出口机会。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有的国家从总统到各级政府官员都在为企业获得相关贸易机会而积极游说, 大力推行商业外交战略, 与更多国家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如美国要求驻外使馆增设业务联系员, 负责与驻在国开展经贸合作, 推动本国产品出口。巴西总统于2009年对华进行访问, 双方就农牧产品贸易、港口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 为扩大对华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七) 支持企业出国参展

目前, 一些国家高度重视企业到国外参展, 并制定相应措施协助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如泰国制定了促进企业出国参展以及举办国际展会的计划, 并带领国内企业前往印度、中国等地参加商品展览;英国、日本等国也推出了类似措施, 协助企业参加海外商展。

(八) 加强部门合作, 提供出口促进服务

各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 设立出口促进机构, 共同协作, 从公共信息、咨询、出口信用担保等多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美国设立了出口促进机构, 将相关部门协调起来, 形成“一站式”政府服务;英国贸易与投资署将新建网站用于公布商务活动信息, 并与地方政府联手开展出口商培训活动,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哥伦比亚出口促进会设立的投资门户网站, 向国外企业介绍哥伦比亚的市场机会与投资环境, 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为国外企业与哥伦比亚开展贸易活动提供参考信息。

四、各国出口促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中国成为各国促进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

目前, 外需萎缩是各国出口面临的最大难题, 寻求新市场已成为扩大出口的首要问题。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 中国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市场潜力巨大, 必将成为各国扩大出口的主要突破口。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 会不断通过外交手段向中国施压, 要求中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这将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二)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面对有限的国际市场, 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必将被许多国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10年, 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6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金额约71.4亿美元。2011年以来各国针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指控更为频繁, 贸易摩擦范围更为广泛,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

(三) 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扩大出口, 抢占有限的国际市场份额, 各国都出台了更为积极的外贸促进政策。在此背景下, 中国既要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 又将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遭遇发展中国家的更多挑战, 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四)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为了实现扩大出口的目标, 同时打压竞争对手的产品竞争力, 主要发达国家还利用自身经济大国的地位干预别国的汇率政策, 通过迫使其它国家货币升值, 变相实现本币贬值。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频频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发难, 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五)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一, 为落实出口促进战略, 一些国家已出台了放宽出口管制的相关举措,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放松对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将为我国高技术进口提供难得的机遇。

第二, 要增加出口, 必然要增加相应的投资, 在金融危机造成流动性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各国必然要加大对外资的引进力度, 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第三, 各国要加大出口产品的生产, 必然会带动对国外原材料、机器设备、相关零部件等进口的增加, 有利于扩大我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此外, 各国出口促进战略的实施, 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倒逼机制, 有利于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世界各国的出口促进战略必将导致全球竞争加剧, 使中国外贸面临更为严峻和复杂的国际环境, 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一)

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出口促进体系

(二) 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鼓励企业海外并购

加大对外投资不但可以规避贸易壁垒增加出口, 而且可以获取国内紧缺的战略资源、先进技术, 收购国外销售渠道, 加快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我国要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将出口和投资结合起来, 以投资带动出口。

(三) 适度扩大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我国要更加重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采取各种鼓励进口措施, 加大对先进技术设备、资源性商品以及国内紧缺物资的进口力度, 并加紧敦促欧美等发达国家进一步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

(四)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 中国面临的外贸环境日益严峻, 单纯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因而我国要在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

(五) 优化出口结构,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首先, 我国要把外贸发展重点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加大科技研发领域投入, 着重开发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其次, 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推动金融、文化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减少贸易摩擦, 不断提升整体外贸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anuary 27, 2010.

[2]WTO,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Environment.18 November 2009.

[3]商务部.2010国别投资贸易环境报告[R], 2010.

[4]如何看待美国出口促进战略[EB/OL].新华网, 2010-02-08.

[5]张燕生.美国出口战略调整加剧全球竞争态势[EB/OL].新华网, 2010-04-14.

[6]严启发, 李晚晴.美国出口战略的新发展及述评[J].中国经贸, 2010 (12) .

篇4: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 金融政策 金融创新

央行2014年采取了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三农”金融创新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如:央行要求尽力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优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农村地区的支付手段;扩大再贴现再贷款数额等。这些举措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和谐社会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

一、金融服务政策创新分析

2014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农业部等根据国家政策和文件指示,发布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对“两大平原”金融改革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先例,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如果成功,将会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指示性的作用。本次改革创新在三个方面:

(一)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近年来经过国家的多年提倡和政策扶持,各类金融机构的城镇网点数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各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省级联社1家、市社联7家,办事处6家,共计网点1944个,村镇银行26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着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这些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大力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引导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同时适当降低注册资本要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逐步降低发起银行持股比例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监管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银行覆盖率,方便农户办理相关业务,解决资金需求。

2.建立合理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村镇商业化银行,合作性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当前金融体系的三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辅之以合作性金融,在当前的欠发达地区由于需求比较单一依然需要如此执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过去单纯的贷款、存款、代理等业务不能满足其需求,故保险、证券投资、融资租赁等业务也逐渐走入农村金融业务中,地方政府可以尝试设立农村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等。尤其是在中国的某些内陆地区,有一类农户叫兼业农户,他们当中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务工,农产品产出仅用于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该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可以以合作性金融为主。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农民普遍富裕,面对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现状,则可考虑设立黄金和外汇市场等。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金融服务机构为一直以来都为农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在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推动创新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近几年,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要求,开发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创新担保模式等新服务。

1.创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早在2006年起便在全国12个省推广此项业务,让农民工通过存款到银行卡替代汇款,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并且随身携带方便,随取随用,手续费较低。到2013年底,农民工银行卡的存款数额已经达到210亿元,随着2014年9月央行再次下调农民工银行卡的跨省跨行取款业务的收费标准,同时提高取款限额(最高2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会选择该项特色服务,因为最新的政策给广大的农民工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2.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抵押难、担保难”向来是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解决的问题,农村大多住房和生产资料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定为合格担保物,但为了防范信贷危机,担保物又不可或缺。因此,中央银行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农民贷款的创新政策,拓宽了可接受担保的范围,推动农村财富流转化。此次创新的具体内容是利用联保的方式,农户们自愿联合、分期还款、风险共担,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每个人的信用等级。一般每个整体中都有当地的龙头产业参与其中,也形成大户带动小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使每个贷款人都同时扮演着担保人的角色,有龙头产业的担保也是小户们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促使当地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

(三)加强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调配合

各国政府都会签发政策和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但是由于农业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所以资金来源相对较窄。仅仅依靠财政的力量又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国家和相关政府的介入。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当前的思路是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和制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实行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贷款给农业生产者等。对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政府之前成功的农业管理模式:美国的农业生产者只有3%,但是它却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农业生产国、出口国,原因就在于它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制度。粮食生产过剩问题是美国长期存在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户利益,一方面加大粮食的出口,组织农民休耕,另一方面又对农业进行间接补贴。美国的农信社还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员提供各种便捷廉价的服务,补贴扶持农业工作者,给农户们带来切实利益。同样的,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也可以学习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经验试行。

二、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创新分析

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就是农村支付服务,故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多元化支付结算手段,对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有促进的作用。去年11月4日,央行基于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现存问题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深化助农取款服务

截至2014上半年,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到近90万个,覆盖行政村48万余个,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超过80%。为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使用率,央行决定新增开办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三种业务。助农取款点帮助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农民支取现金不便的问题,而这三种业务的增加则更加完善了农村资金流转向网络和金融支付普惠原则。并且文件明确要求服务点业务的收费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惠民原则。例如,农村老人每月在支取养老金等政府涉农补贴资金时,服务点应免除首笔取款业务费;同时国家规定的农民工银行卡的跨行跨省取款的收费标准也做了相应下调。从这一些列改革可以看出国家为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扶持“三农”的力度依然在加大。

(二)持续推广非现金支付

推广非现金支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元化农村支付方式。建议一,大力推广网上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宝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手段。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不高,此类非现金支付方式更是可以让农户们足不出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节约了时间、加快了效率、也加速了资金流转。建议二是加大补贴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基本情况多设POS机,ATM机等。并对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折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使用面,以达到实现农村支付结算方式多样化的目的,减小城乡差距。

(三)加强监督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最近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也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金融正在发展阶段,不少不法分子也会乘机出现,各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支付犯罪的监管力度和打击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各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特约商的检查力度,落实账户实名制要求;增强农民的预防意识,多做宣传,并进行风险提示,减少犯罪行为出现的可能。对于已发生的非现金支付诈骗事件要及时公开严厉打击,对犯罪分子形成警告,营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

三、存款准备金政策创新分析

2014年4月22日央行新闻发言人发布,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紧接着6月,又在此基础之上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国家此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改善、优化融资和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结构的完整化,此次再降准0.5 个百分点后大致释放42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的可用资金。同时,国家也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主动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中更需要支持的产业,保证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顺畅。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在一般性货币政策中影响力最强,力度最大,具有速度快效果明显等优点,同时也兼具缺点,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由于各家银行的存款规模巨大,即使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轻微变动,通过货币乘数放大作用,也会使法定存款准备金量产生巨大变化,也就是对货币供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带来强烈的经济震荡。基于工具特性和当代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在实施央行现行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金融支持“三农”与市场规律有差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中国也受到影响,于09年提出四万亿刺激政策,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流入市场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若要达到刺激经济、落实产业政策、扶贫帮困等目标依只靠金融工具是不够的。

二是降低存款准备金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农村合作银行的法定准备减少,超额准备增加,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更多的可贷资金便意味着鼓励银行凭空放贷,即银行实际储蓄金额没有增加,也能增加放贷能力,这是制造出的流动性,不是真正市场所体现的。这种仅依靠增加货币供应来制造虚假的流动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要加快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促进居民储蓄。

四、再贴现政策和再贷款政策创新分析

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于2014年8月8日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8月27日增加再贷款额度200亿元。

(一)再贴现政策创新分析

再贴现政策在我国是通过影响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资格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总额度为162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票据涉农票据各占45%和27%。本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政策的具体目的:

1.促进扩大“三农”、小微企业融资。如今的农村金融已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体系,但仍然存在信贷问题,金融机构客户数量逐渐增多,对资金需求也是逐年增加,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尤其是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是尤其重要的。央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且还能调控信贷结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是规定具有再贴现资格的票据种类,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对不同的再贴现票据种类实行差别再贴现率制,通过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数量,贴现率高的贴现数量便降低,贴现率低的票据贴现数量上升,从而达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的。本次创新就是运用方法一的原理,对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且票面金额低于500万元的也优先办理,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小户能更顺利的解决资金问题。

2.提高再贴现额度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贴现利率。此次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万元,最重要的是要将资金真正用到实体经济中去,根据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提高再贴现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我国农村贷款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每年央行都会颁布各种政策支持“三农”,也投入了大量的再贴现额度,但是因为央行的再贴现政策不具有直接作用性,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完全的解决。国家增加再贴现额度只能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告示作用,不能够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强制其放贷。同时,央行还要求金融机构每办理一次再贴现业务,其贴现的利率要低于该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贴现的加权平均利率,从而降低社会的融资总成本,使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再贷款政策创新分析

1.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信用和制度建设是用好支农再贷款的基础,大力的惠民政策会大大提升农户的贷款意愿。一直以来我国的支农再贷款政策都在实施,但是也存在利率太高,期限过短,扶持范围过窄,台账流于形式等问题。例,虽然再贷款属于央行的支农的低息专项资金,给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但是这些机构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并非按照低利率执行,而是按照自筹资金的利率贷出。故央行此次特别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的借用期间内,涉农贷款的增量不得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

2.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同再贴现利率,优化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结构,提高再贷款额度分配的有效性,根据以往的经验设计适合当地的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尤其是农村小额信贷方面,大力推广,积极宣传央行的政策,扩大农户贷款覆盖率,增强并鼓励农户贷款购进先进的农业用具等投入生产中,真正把国家的惠农政策传达给需要的农户,实现央行政策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解决农村信贷问题的双赢理想。

参考文献

[1]崔晓林,张璐晶.“钱荒”:黑龙江农业保险的落地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2014.(08).

[2]闫锐.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05.(06).

[3]迟美华.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23).

[4]毕家新.再贴现萎缩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4.(06).

篇5: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005年国考、2007年国考的申论主题都是围绕“三农”问题的内容。大量的地方申论考试的主题内容也是围绕“三农”问题。所以,充分了解“三农”问题,对于各位考生熟悉政策、了解国情,从而备考申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农民。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所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6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镇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作为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内容: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扶贫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

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连续四年的四个中央一号文件: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3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共计56个,这其中包括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下发的5个“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下发4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2007年1月29日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份“一号文件”犹如春风春雨,进一步催发了农村大地的勃勃生机,将会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

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三、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推进征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篇6: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贸易自由化运动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自由贸易,但今天的贸易的确比以前自由了很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始,美国逐渐由主张“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转变,相应地,其对外贸易政策也由“多边主义”变为了“多轨制”,即“以多边主义为主,兼顾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且常常是以地区主义、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全球多变贸易自由化谈判进程,并借此增进美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中的贸易利益”。我们有必要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多边贸易体系的缔造者,多边贸易活动的受益者,要主动改变其所一贯奉行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又为什么要由多边贸易政策改变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我们更好解美国贸易政策的取向和制定大有帮助,也对我国下一步的对外贸易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

研究美国的贸易政策,必须要了解美国的贸易战略,而美国的贸易战略又与其国家战略密不可分,并且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和贸易结构与发展状况。

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服从于其国家战略。美国的国家战略包括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老布什于1990年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世界新秩序。因此,一些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再次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皆因其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之所需。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却不是事情的本质。

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战略也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贸易有利于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整体战略。克林顿政府曾提出美国贸易战略的四大目标:一是旨在建立一个平整的运动场,消除国家中阻碍全球贸易的政策;二是签订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全球性部门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将来发动更广泛的多边贸易谈判;三是在劳工和国际问题上就国际合作的恰当行使达成国内或国际间共识;四是在与美国毗邻的三大地区――美洲、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通过签订与各地区相适应的地区协定和双边协定,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联系。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了美国贸易政策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即美国贸易政策的理想是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而实现其的务实手段就是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长久以来,作为信奉市场经济的国家,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但贸易自由化是一种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很难达到。故而,美国将多边主义作为一个现实可行的政策目标,主导着全球的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可问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竞争力的衰弱和日本、德国及东亚的崛起,多边贸易谈判不仅进展困难,而且美国也从中获利甚微。这就决定了美国将多轨制作为其一项长期的.贸易政策。这样做既可以保证美国沿着其自由贸易的理念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美国为什么要改变贸易政策

1、内因是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下降

美国之所以改变其单一的多边主义贸易政策,根本原因在于其贸易结构的变化。上,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生过两次结构性的变化,在1930年以前,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进行的基本上属于垂直贸易。相应地,在政策上,美国也采用“保护幼稚论”的贸易保护政策,1875―19间,当英国的平均关税为零的时候,美国的关税水平高达40%。

但是从1930年开始,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50%,这标志着美国进入现代贸易国家的行列,与欧洲国家开始了水平分工。从1930年到1970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出口产品也集中在钢铁、汽车、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上。与此相应,这时的美国需要的是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保护幼稚工业的做法使得美国不仅幸运地避免了“荷兰病”的发生,而且借助两次世界大战成功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从1930年开始,美国放弃了保护主义,转而倡导自由贸易,并成为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者。

但从1970年起,在美国的出口结构中,消费品、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超过了50%,与此相伴的是制造业的“衰落”。衡量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相对价格,即我们认为竞争力是价格的函数,并且两者间呈现反向关系,如果出口产品的价格越高,则这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根据彼得・H・林德特(Peter H.LINDERT)的计算,以美国和日本为例,1956年日本与美国的钢铁价格比是1.2,而到了197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0.73。间,美国在钢铁行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汽车、纺织等行业。

2、外因是世界局势变动与贸易条件恶化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从此美国面对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经济局势。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比以往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但是GATT的削弱、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石油危机带来的滞涨与汇率波动都使美国的经济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处于冷战中的美国,在与苏联的力量对比中相对下降,伴随着欧洲的复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越来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了自1971年以来美国的贸易条件开始恶化,其贸易账户也从1975年起开始出现逆差并持续扩大。

贸易条件恶化使整个国家的利润受到影响,出口衰退又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而此行业的工会力量往往又比较强大,在众议院中有许多代言人,故而更容易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倾向于保护主义。这也直接导致了从1974年开始,美国渐渐放弃了其纯粹多边主义的主张,转而向多轨制贸易政策转变。

三、美国为什么要实施多轨制的贸易政策

既然自由贸易已对美国不利,那美国为什么不放弃其多边主义的贸易主张而完全转向保护主义,为什么又要实现多轨制呢?这必须从多轨制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1、美国为什么不彻底放弃多边主义的自由贸易

首先必须要问,自由贸易损害了美国吗?,大师萨缪尔森在《美国经济展望》上发表了他人生最后一篇重要的文章――《在李嘉图、穆勒理论视野下,辨析当今主流经济学家所支持的全球化主张》,在该文中,萨翁详细论述了由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变动而导致美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的确使美国的福利有所下降,但即使那样,也比没有贸易时要好。换言之,自由贸易并没有损害美国的利益,尽管看起来现在美国的福利较之过去有所下降,可是如果搞纯粹的保护主义,结果只能更糟。而问题在于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会对一国内部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分配造成影响,即一部分人会从中获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遭受损失,实际收入降低的必然会反对自由贸易,从而形成保护主义集团。

2、美国为什么要搞单边主义

来源于实际的观察发现,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指向基本上是出于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需要,如、和纺织等。例如,对加拿大进口木材实施27%的惩罚关税;通过农产品补贴法案;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等。此外,单边主义有时也被用作为反恐斗争的需要,与国家安全战略和意识形态战略联系起来。

3、美国为什么搞双边主义和区域主义

双边主义政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作为多轨制贸易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多边主义框架的重要补充。这是因为,第一,多边谈判进展极为艰难和缓慢,WTO现在有149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属性与利益诉求差异极大,国际多边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二,一旦自由贸易的主张有所松动,就很容易引起新一轮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经典的国际理论告诉我们,关税壁垒对大国的福利影响并不确定,所以美国很难确保各大国不会重操关税的大棒,同时,各种非关税壁垒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层出不穷,这些都需要用双边主义战略去协调。第三,区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因为,首先,上离得近的国家更容易发生贸易;其次,自由贸易区更容易产生规模效益,会带来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再次,这也是以为代表的水平分工兴起的必然和垂直分工的必要。

更进一步说,全球化浪潮促使我们思考贸易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传统理论都是建立在两国要素禀赋不同且不可流动基础上的。禀赋有差异,所以有交易,交易强化了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分工。可在全球化的今天,区域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流动与贸易流动便可相互替代了。例如,加拿大90%的人居住在距离美国160KM范围内,NAFTA的建立可以使要素流动的大大降低,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福利。

四、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应该深入思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划分,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甚至建国60年的贸易发展历史做系统的梳理,且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政策和因素外,应更多地与我国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合起来,以求得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要素流动成本足够低,则传统的货物贸易必然面对巨大挑战。我国应该使用广义的对外贸易的概念,即包括国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文化贸易等在内的大贸易观念。

第三,分析美国情况发现,1930年代以前,虽然其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但却并未患上“荷兰病”,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其原因大概是美国一方面由政府出力保护和培育幼稚工业,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事业。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警惕不会在全球分工的今天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

第四,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决策要更多地关注贸易条件的变化,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尽量降低只看表面现象对正确决策的干扰。

第五,我国需要制定清醒而明确的贸易战略,且将贸易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以国家战略引领贸易战略,同时利用贸易战略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第六,重视受到外贸冲击部门职工的利益。美国由于注意保护钢铁业、纺织业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从而使整个国家的福利曲线上移,因此保护了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丁・菲尔德斯坦: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

[2] Geza Feketekuty and Bruce Stokes,Trade Strategies for a New Era:Ensuring US Leadership in a Global Economy[R].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Inc,.

上一篇: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应急预案下一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