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案件

2024-09-02

李庄案件(通用11篇)

篇1:李庄案件

学习李庄案件警示教育作用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良仁律师事务所不断开展李庄案件警示教育作用的学习活动。2009年2月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判处李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2月20日,北京市司法局吊销了李庄的律师执业证书。一个在法律战线奋斗多年的老律师最后的结局竟是这样的,真是令人痛心啊。

李庄案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对律师界震动更是空前的。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反思,李庄虽然是个案,但我们律师本身谙熟法律,为什么还会犯李庄那样的错误。是执业年头多了就忽视了纪律,还是被金钱迷失了归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追逐金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少人看到别人致富了,就求富心切,或对金钱的追求没了止境,做事不泽手段,以至于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拿李庄来说,我想不乏这两种因素,但可能另种因素更占上风。我们知道,李庄是资深律师,而越是资深律师对成功的在意程度越强烈,这种在意甚至超过对金钱的在意程度,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很高,他们输不起。在代理龚刚模案件时为了成功,为了能产生轰动效应,他突破职业道德底线,伪造证据,妨害司法。他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常工作秩序,妨害了司法公正,也严重损害了我们律师队伍在公众眼中的的形象,使本已很脆弱的律师形象雪上加霜。通过这次学习和反思,我有颇多感想,我想要干好律师工作,至少要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律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常抓不懈

中国的律师要讲政治,这是现实的需要。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我们要经常性地开展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活动。只有把律师执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才能确保律师在执业道路上不至于走上歧路。也要经常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律师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律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律师的法治观念和严格依法诚信执业的意识,提高律师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律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纪律观念。

其次,律师要收紧职业道德底线

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行业纪律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除依法执业,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外,律师还要长存良知和良心,格守职业操守。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具备良好的做人品行。律师是没有掌握公权力而又受当事人委托可以对抗公权力的人,靠的是什么,除了法律的授权,就是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就很容易引火烧身。所以律师更应慎言慎行,言行更应该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现今的经济社会里,律师也是经济人一份子。往往在职业价值的体现上出现两难,但取舍的最低标准就是道德底线。收紧道德底线,不管你给多少钱,都不做违法的事,是律师的明智之举。一些律师淡漠了职业道德底线,凭借曲解法律、玩弄证据、潜规则等不正当手段,成就了一时的名气,跟法律玩走钢丝、擦边球、捉迷藏,恐怕早晚也难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次,律师要识全体顾大局

律师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要识全体顾大局。刑事辩护更要配合中心任务。不管是重庆还是全国各地其他城市开展的打黑除霸行动,都是百姓普遍拥护的正义之举。通过正义与邪恶、罪与非罪的较量,铲一方恶霸,保一方平安,社会更加和谐,这是民心所向,律师不要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上。在为涉黑成员辩护时不仅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全局,从宏观上认识案件的性质,使自己的辩护有理有节,合情合理。

建立律师制度的本意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让诉讼各方尽量在同一法律服务水准上得到平等的权利。应该说律师有这种能力,这也是人们尊重律师这一职业的核心所在。《律师法》规定: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法律都是为国家统治服务的,任何的公平、公正都是相对的,法律是受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律师必须明白这一点。律师必须要有服务大局的意识,不要追求所谓的绝对的公平正义。

第四,律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当事人是能给律师带来利益的上帝,有时也可能是律师的最大的敌人。个别当事人会在特定的情况出卖律师,当当事人的要求没有实现时,律师就有这种危险。所以律师必须依法办案,不能虚假承诺,不能给当事人出违反法律规定的主意,严防来自不法当事人的伤害。《刑法》307条是我们在办理案件时加以注意的。此外,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律师更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刑法》306条永远都是悬在律师头上的利剑。律师也不能轻易作无罪辩护。作无罪辩护,一定要根据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并履行备案程序,注意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律师的形象要靠全体律师去维护,律师的利益要靠我们大家来争取。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败坏了整个律师队伍的名声。李庄在最后陈述时也说:自己的所作所为玷污了律师的神圣职责,缺失了一名律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代理龚刚模案件不仅使我没有履行好一名律师的职责,相反,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我们要以李庄案件时刻警示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牢记自己是一名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以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约束自己,以专业的运作赢得当事人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律师之德。法治社会的建设律师有责,律师首先应是守法的模范。让我们诚信执业,依法执业,以自己的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本文写作时参照了同行的一些观点,写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2:李庄案件

自孟庄镇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开展以来,经党支部研究,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了详实的目标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使农民增收致富活动在我社区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一、社区基本情况

辉县市南李庄位于孟庄镇西部,太行大道以南、韭山路以西,紧临辉县市城区,交通便利。南李庄现有人口1131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8名,社区占地95亩,建设住宅面积17万平方米,设计住户600余户,2000口人。2009年---2010年,孟庄镇南李庄村被孟庄镇评为信访稳定村、南李庄党支部被辉县市评为辉县市优秀党支部等称号。

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做法

“工业反哺农业,企业回报社会”

河南孟电集团于2010年无偿出资1.6亿元,支持我社区新农村建设。对原村进行整村拆迁,并提出“拆迁旧宅建新房,住上新房不拿钱,节约土地上三产,持续增收村民欢”的社区建设安置原则,351户群众每户无偿得到一处270-290平方米的别墅,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入住”的目标,新村建成后节约土地65亩,天然气、暖气入户,满足了群众的标准生活需求。

考虑到南李庄村的长远发展,把社区所建的160间门面房全留作村集体财产,除增加100多万元收入外,还可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利用土地,发展商贸,增加就业

孟电集团在2011年计划出资3000万元,为南李庄社区建设农贸市场、物流仓储、服务中心等。目前已投入840万元购置了钢架结构,出动铲车、翻斗车等车辆,运土78000立方,填好了地基,并开始放线,项目有望年底建成。建成后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个,每年还可让村民增收300多万元。

结对帮带促增收

我社区共建立了53对帮带对子,从提供致富信息、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等方面进行帮扶。今年八月十五前夕,辉县市委办公室领导来社区对各自所帮扶的群众进行了慰问,并带来了油、粉皮等慰问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温暖。

我社区贫困户靳备战身有残疾,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全靠其妻子在挂面厂包面条维持生计,孟电集团领导经过入户走访,了解到了他家的情况后,安排他到孟电集团搅拌站上班,并针对他的现实情况,让他上夜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提高收入。

“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南李庄村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

篇3:李庄案件

张家祠位于宜宾市李庄镇西滨江街 (以前称上河街) , 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 (公元1840年) 时, 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 从族人张旌祖、张阊祖手中购得的大宅, 为表达张氏子孙爱敬祖先之心, 和解决本族内一些大事的宗祠之用。主祠为合院式木结构为主, 上为正祠, 下为厅房。其厅房的50扇窗门以雕刻了100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仙鹤别具特色。抗战时期, 中央博物院以及所属上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迁到李庄张家祠, 时间长达5、6年之久。现在这里被修葺作为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开放给游客参观, 主要陈列抗战时期书籍、照片、文章等。

二、建筑总体布局

张家祠堂北面临源远流长的长江, 隔江相望桂伦山, 东西两向与东岳庙、慧光寺相邻。为顺应李庄场镇格局, 张家祠堂的坐向是坐南朝北, 而不是大多数论述祠堂的专著中所提到的坐北朝南的形制。对此, 朱熹在《家礼》卷一《通理.祠堂》中有言:“凡屋之制, 不问何相背, 但以前为南, 后为北, 左为东, 右为西。”由此可见, 决定祠堂坐向的是祠堂的具体位置和环境, 而无论何种朝向, 均是坐北朝南。因此张家祠堂为了背靠山丘面临江, 而选择这样的朝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家祠堂整体沿北南方向依次由入口、空坝、主祠三部分构成, 沿中轴线对称, 只有大门稍微偏离轴线, 位于西北垣墙上 (图01) 。现存空坝东西两侧的建筑为后来加建, 整体风格与原建筑较统一。主祠东侧有一庭院, 庭院内古树林立, 为营造内部环境气氛, 改善小气候发挥了作用。由于适应地形的高差变化以及祭祀礼仪的需要, 张家祠堂建筑各部分依次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台面上, 以台阶相连 (图02) 。主祠中的的正祠部分作为整个建筑中宗族精神依托的中心, 为显示祖先的至高地位, 位于全祠堂建筑的最高位置。这种依轴线层层递进的手法, 使正祠得到突出, 使祖堂具有“镇中”居高临下的威严感, 并且符合“正房为主、厢房为次、倒座为宾”的礼制观念。

三、张家祠堂建筑空间特征

1、入口及空坝

张家祠堂入口与祠堂外道路高差达2米以上, 以台阶相连。台阶左右两侧种有植物, 垣墙掩映其间。大门为青砖贴柱, 石拱大门 (图03) 。进入入口后, 在主祠前方是一块长约12米, 宽4米5的空坝。空坝以青石板铺地, 东、西、北三面均有古树伫立 (图04) 。青石板空坝营造了良好的院落空间, 并为祭祀时的族人提供休息, 驻留的场地。目前, 张家祠内的空坝还被用作于李庄特色民间文化之一——草龙舞的表演场地。

2、主祠

2.1 平面

张家祠堂的主祠是由北面厅房, 东西两侧厢房和南面的正祠围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 (图05、图06) 。北面厅堂当时用做门厅、接客或私塾等功能, 现在为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的序言厅和留言厅用。东西两侧厢房取义宋代哲学家张载《东西铭》, 命名为东铭、西铭, 现为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的中央研究院展厅和营造学社展厅。南面正祠面朝内庭的一面的明间和次间均无隔墙, 现为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的同济展厅。

主祠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狭长通道, 作为辅助交通空间, 贯通整个主祠建筑, 必要时可直接通过此通道到达建筑外, 而不需要穿过厅房等主要空间。通道狭窄, 内部光线幽暗, 仅有的光线来自通道顶部。自然光透过瓦片照向地面, 因照射角度不同形成的光影变化是此通道的一大特色 (图07) 。主祠的前后均有四川民居中典型的挑檐空间, 厅房前檐空间进深将近一米, 挑檐地面铺上一台阶高的青石板, 除防雨遮阳的功能外, 还担任缓冲空间的功能。

2.2立面

张家祠堂厅房立面宽14米, 檐高2米7, 脊高4米, 面阔七间。明间面阔最宽, 为2.52米, 次间面阔为1.97米, 稍间面阔2.36米, 尽间面阔0.87米。大部分建筑中面阔尺寸随明间到尽间递减, 但像张家祠堂中这种稍间比次间宽的情况在建筑中也屡见实例。这是由于功能要求, 明间和次间之间没有间壁, 二者合并以形成祭祀大空间, 所以次间的开间尺寸不需太大, 而稍间则一般单独作为会客室, 因此开间尺寸大于次间。厅房北立面除明间外每间有6扇窗, 共计24扇窗, 每扇窗高1米, 尽间窗宽0.35米, 次间窗宽0.28米 (图08) 。每扇窗都以上等楠木制成, 上面精心雕刻两只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的仙鹤, 四周辅以祥云图案。尽间窗上雕刻有卷草龙纹, 次间上雕刻的是卷草凤纹, 窗的横框部分还刻有龙、麒麟、骏马、鹿、喜鹊、蝙蝠等具有吉祥含义的兽类, 为整个建筑赋予文化涵义 (图09) 。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 每扇窗门的雕刻工价为纹银14两, 相当于清朝时期一个正一品官员1月的俸银15两, 其造价和工艺要求之高由此可见。由于此窗使用上等楠木, 用料珍贵, 且雕刻精细, 属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又因雕刻了众多形态各异的仙鹤而被后人称作“百鹤窗”。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也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 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另外, 尽间旁边通道的石雕门楣也很有特色, 左右两侧各雕刻了“福禄”二字, 周围环绕葫芦、鲤鱼等民间常用图案, 象征吉祥如意, 更加丰富了建筑立面 (图10) 。与厅房相比, 东西厢房的立面显得更淳朴通透, 各间仅有普通门窗, 无其他装饰。正祠是整个祠堂建筑的中心, 屋檐下方是雄厚挺拔的立柱, 各柱间无任何围合物。

2.3剖面结构

主祠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 采用了隔柱落地的做法, 这是典型的川南民居的做法。即檩下的木柱每隔一根落地, 没有落地的柱以相邻两柱间的穿枋承重。这种做法优化了穿斗式木构架对空间有所限制的劣势, 能增大柱间空间, 使柱网布置更加灵活, 而且比起全柱落地的做法也节省了木料。 (图11) 。梁木均不作方形处理, 也不打磨平直, 而保持其天然原木的样子, 追其原因, 当是当时工匠在施工中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和经济性, 最后才是美观性。在柱径方面体现了各个房间的等级, 东西两侧厢房为非重点空间, 其内部所用柱的柱径大致为180mm, 柱础最大直径为315mm;厅房用料稍粗, 大部分柱径为200mm, 柱础最大直径为360mm;正祠等级最高, 为整个祠堂最重要的部位, 用料规格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 最大柱径为240mm, 其中大梁的直径也达180mm。柱础部分采用了简单的石鼓形, 其上并无任何雕刻装饰, 这也是当地的典型做法。

2.4屋顶与封火墙

张家祠堂主祠建筑屋顶为双坡硬山屋顶, 上覆四川民居常用的小青瓦, 高低起伏, 排列有序 (图12) 。这种小青瓦又称为冷摊瓦, 是四川民居常用的屋顶材料。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在门窗紧闭的冬天使室内外空气得到循环, 在气候潮湿闷热的夏季又可以不断地将室内的湿气排出, 较好地解决了室内的潮湿问题。屋脊有灰塑龙纹装饰, 意为防火。屋顶两侧为阶梯型的青石山墙, 整体高度高于屋面, 称为封火墙。东侧封火墙上开了一个小门, 门头同样雕刻有吉祥图案, 可以通往宗祠东侧的后院 (图13) 。在祠堂建筑中, 此封火墙在防火防盗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2.5装饰与装修

张家祠堂作为宗祠礼制建筑, 本身必然包含了各种民俗文化, 又因其肩负祭祀教化的功能, 建筑风格十分精细, 常常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装修。厅房正门上方原有著名书画家包弼的手书“张世宗祠”, 现在悬挂的是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的牌匾。正祠上方原有“孝友堂”的贴金字牌匾, 每字均为1平方米左右, 如今已只留下匾撑。另外, 正祠神龛上还雕刻有“百忍宗风”“金鉴千秋”等饰金大字, 两广总督张之洞亲题的“宏我汉京”的牌匾以及大量的楹联、匾额等。如今这些东西已不知去向, 尤为可惜。建筑内部采用结构、装饰合而为一的构件——驼峰, 其上雕刻有福禄等字样及纹饰, 象征吉祥如意。厢房房间地面抬高, 地板下方各处有“”字纹的通气孔。内庭院的排水孔也做成铜钱图样。除百鹤窗外, 还有一些门窗上也能见到各种吉祥图案的精美雕 (图14) 。这些细节图样除了令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更结合宗祠功能背景, 体现忠孝祥瑞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宜宾李庄镇内古建筑资源丰富, 张家祠堂尤以其百鹤窗而闻名, 但它的魅力并不仅在于此。从总平面布局到装饰装修, 张家祠堂都有很多亮点。张家祠堂的选址依山就水, 不拘泥于坐北朝南的礼制规定, 而是因地制宜, 利用环境, 采取了坐南朝北的朝向。总平面布局尺度适宜, 体量均衡, 恰到好处。无论是从构造做法还是材料的运用, 张家祠堂都充分体现了川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同时从剖面布局以及用料规格上又体现出了封建社会尊卑有别的等级思想。作为家宅改造为祠堂的建筑, 张家祠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张家祠堂建筑装饰繁简得当, 整体朴实大方, 仅重点部位, 如正祠厅房的南立面做细腻精美的雕刻装饰, 艺术装饰地方特色浓郁,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样一座从整体布局到构造材料, 再到雕刻装饰都独具特点的建筑, 无愧于“川南明珠”的称号。

图05.主祠平面图

参考文献

[1]徐文颖, 李璋, 曹毅.华西坝历史建筑装饰特征探究——以怀德堂、懋德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年6月刊.

[2]王笑笑, 李璋, 曹毅.云南普者黑撒尼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年5月刊

[3]毕忠松, 李璋, 曹毅, 汪杨.云南姚安文峰塔建筑特色及保护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年5月刊

[4]李先逵.四川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篇4:他们的李庄 过去的李庄

“他们”一词,有两义:一是我写《发现李庄》的那些“民国衣冠”,那些在李庄生活了六年的中研院史语所、社会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和同济大学的先生们及他们的父老妻儿;一是现在的李庄人。“过去”亦可双解:既作标志时态的名词,又是表趋向的动词,即逝者如斯夫!

2013年9月14日周六,笔者偕内子与画家何昌林夫妇及外孙女小小菜去李庄。镇上一东一西两个停车场停满了车,街上满是游人,李庄的秧歌队正在欢送新兵。刚刚睡醒的小小菜煞是高兴,在这个小镇,她是走遍世界的大名人。午饭是在“李济缘”饭店,那是以“纪念”考古学家李济先生的名义命名的。我们坐在雅间,外面是山呼海啸的食客,足足有十几桌。但坦白说,白肉的调料很一般,记得当初的特点是甜辣鲜香,那是下江人与当地人口味的完美融合,而今只有当地口味加上旅游成规模后的快餐风味。

饭后先去东岳庙,那是同济工学院所在,院子后坝的那棵高大的无花果树已枯朽倒下。只有前院的桂圆树还绿意婆娑,挂满龙眼,整座庙空空如也。是啊,不是故人,不知故事,来此干卿底事?

汽车开到月亮田竹林深处停下,一条绿荫掩映的小路通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路旁杂草茂密,少有履痕,按说美女加才女的林徽因故居,应该是李庄旅游的重要景点。可除了我们,也只有一位看门人。

当年史语所迁来李庄,百十号人、二十万册书,是傅斯年请托内兄、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动用军用十轮大卡车,从昆明经贵州,运至四川泸州蓝田坝上船,溯流而上到高石梯下的“木鱼石”(又称筲箕背、蛤蟆石)下船。这里距离镇上已有两三里地,由此上山到板栗坳还有四五里。当年令李济老父李权吓掉魂的高石梯,已不再高,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半山腰。脚下那棵大黄葛树,就是傅斯年、董作宾等人自李庄到板栗坳中途歇脚喘息处,但见对面的桂轮山逶迤纠纷,长江沉沉一线流向天际。

出大汗,喘粗气,终于到了板栗坳。当年从牌坊头拾级而上,到栗峰书院的路已被阻断,得绕道茶花院。茶花院曾是史语所历史组所在,组长就是史学家陈寅恪(因故未去),研究人员有陈槃、劳榦、李光涛、何兹全、逯钦立等。陈槃有咏茶花院的诗,诗曰:“秀野当小园,涉趣日谁偶?偃息宜夏长,远意落岩薮。凤仙寞寂开,瓜蔓绵相纠。蜂喧花媚时,鸟窥人静后。一雨生秋风,变衰谅难久。墙竹玉青姿,潇洒绝尘友。渐来劳我心。商声凌半亩。”董作宾的《栗峰谣》唱到:“山茶花,朵朵红。三院学士最多情:折一把茶花求婚去,第一个成功是逯卓亭。”可眼前已是一座三层镶嵌马赛克的现代建筑。今人焚琴煮鹤,先是砍了茶花树,现在是彻底拆毁茶花院,让人瞻仰无凭。

戏楼台是史语所的考古组所在,也是董作宾的家。2005年9月2日,董作宾之子董敏回忆:儿时,他们最喜欢在咏南山牌楼的竹林里玩耍,有时耍在兴头上,就听到妈妈熊海平喊:“小敏子,吃饭了。”“小敏子,吃饭了。”一声一声,从竹林里传来。说这话的董敏,正与李济之子李光谟、逯钦立之子逯弘捷在咏南山牌楼前合影。听他深情的讲述,那声音仿佛穿越六十多年的岁月,犹在竹梢回旋。而今,一座咏南山牌楼,竟不知所踪,更奇怪的是镇上竟无人知晓此事。

2005年,板栗坳的牌坊头曾遭遇一次加固培修,旧貌不存,轮廓犹在。牌坊头后面的两块碑,一块是“宜宾市翠屏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是“留别李庄栗峰碑”,是当年史语所离开李庄时竖立的,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1950年以后,逐渐废弃,2005年9月重建,中间的石阶梯,走上去原是永胜乡小学,早已颓废,了无人迹,覆满落叶。

当年的板栗坳的栗峰书院,是个有一百零八道朝门的大寨子。一个叫“田碥上”的小院竟然是战时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藏有二十多万册中西文图书。任继愈、马学良、杨志玖等北大文科研究生在此苦读六年,依靠这座图书完成学业;倚在病床上的林徽因、得了肺病的梁思永也是因了这批书才撑过那段泥泞。

傅斯年住过的桂花院是一排普通的农家屋,现在的房主张家友是土改后分到的房产。2007年11月17日,我陪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十任所长王汎森、研究员王明珂来过这里。王汎森说,他是史语所离开李庄以后再来的第一位所长。本来他的前任杜正胜先生也很想来,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来不了。而今,永胜村六组村民张家友讲起王汎森,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他甚至知道他已升为副院长。离开以后,王汎森将一本《傅斯年先生文物资料选集》寄赠这位未必识文断字的村民,并亲笔题写“家友先生惠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王汎森赠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王汎森是中研院院士,海峡两岸公认的历史学家,做大学问者,善待小民,注重小事,这是当今社会难得的真君子。张家友也无负海峡那边的情谊。他将此物视为拱璧,决不轻易示人,有人出两千元,他不出售。这是一种奇特的缘分。当年,他的哥哥张汉青与董作宾的儿子董敏同学,曾在红苕地里向我讲述父亲张海洲给傅斯年抬滑竿的故事。而今,他哥哥也病逝了,他是这段历史唯一的知情人。

建在一个山坳处的明代建筑旋螺殿,是李庄最有文物价值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位于宜宾到李庄的公路边,也是古镇的地标式建筑。而今公路改道,旋螺殿也疏落了。从路上的苔痕、殿里的积垢可以看出游人罕至。从旋螺殿走一段田坎路,就是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旧址门官田张家院子。社会学所是民国时期极为重要的研究机构,但由于研究资料匮乏,也因为意识形态的屏蔽,遂湮没无闻。而史语所因为迁台,在海峡那边还完好地保存着这段历史。近日,《顾准传》的作者王晓林向我打听宗井滔的情况,宗是李庄门官田大户张家的女婿。她告诉我,宗井滔后来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馆长,顾准曾在他指导下读书。当她看到我在《发现李庄》里对宗井滔的叙述过于简慢,曾向我求证,但那时他的确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字员。那是一个群英聚会穷山沟的特殊时期,社会所所长陶孟和,研究员巫宝三、汤象龙、罗尔纲、梁方仲、千家驹……个个都是学界的泰山北斗。他在那个环境中受过熏陶,故有足够的学识滋养顾准这样的读书人。

nlc202309040511

当年我采访过的宗井滔的妻侄张执中,不几年就去世了。那些关于李庄的口述者罗萼芬、张海青、廖顺江、陈金辉的母亲李婆婆等,也纷纷谢世。清代画家金农有题画诗:“故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我先后数十次到过李庄,内子冯志也陪我一起做口述史,我们的岁月与李庄的兴衰连在一起。我在李庄的一次签名赠书时,一位老大娘曾心痛地说:“我们是看到岱峻老师的头发变白的。”听这话,我明白自己的十几年没白过。但另一句话却让我下泪,一次在李庄吃饭,一个做导游的姑娘来敬酒,说:“感谢岱峻老师给我就业的机会。”——我配吗,有何德何能?李庄原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宋老者说过一句中肯的话,岱峻让李庄出名;李庄也让岱峻出名。是的,我是李庄的最大受惠者。

2000年,我从李庄走进残缺不全的民国学术史。当年在《南方周末》发表长文《李庄记事》。2004年,三十万字的非虚构著作《发现李庄》出版,我也因此获授“李庄镇荣誉居民”。此后,我的写作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与众多学者的支持。北京大学、中央民大、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大、西南民大等高校,给我提供过演讲的平台。台北“中研院”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原中研院研究员何兹全、梁思永的遗孀李福曼、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等,曾接受我的访谈。逯钦立的遗孀罗筱蕖、陈寅恪的长女陈流求、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永的女儿梁柏有、董作宾之子董敏、石璋如的公子石磊、李霖灿的公子李在中等,与我成了忘年交。著名学者余英时、许倬云、王汎森、罗志田、王明珂等给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

屈指一算,那批前辈学者在李庄生活了近六年。我追随他们及其流寓过的那个古镇已有十三年。看来,今生今世,我是注定走不出李庄了。

拙作《发现李庄》问世一年以后,各种写李庄的图书,如《李庄忆旧》、《中国李庄》、《李庄寻根》、《古镇李庄》等,也竞相出版,异彩纷呈。宜宾电视台以拙作文字稿为基础拍摄的《中国李庄》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也在全国热播。李庄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新亮点,随着李庄知名度的增高,旅游热汹涌而至。

李庄的骤然升温,让李庄人也始料未及。李庄的故事,也产生了滚雪球效应。某些媒体和作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情节,恣意想象,如“几个袍哥的茶议,收养了走投无路的中研院”,“李庄的乡亲们吃观音土也要保证学者大师不致饿肚子”,“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运来李庄,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六年之久”等。更有甚者,刻意编造绯闻,低下媚俗,甚至对病榻上的林徽因也不放过,以“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为标题吸引眼球。就在这次与李庄当地领导的交谈中,他还小心翼翼地向我求证,说南京博物院一位罗姓处长告诉他:当年,李济之所以不搬到板栗坳而留在镇上,是为便于寻花问柳……这就不止于编造历史,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恶毒诽谤。李济先生恰恰是有“与天地之往来”的宇宙精神,而弃绝儿女情长的伟丈夫(愿闻其详者请读拙作《李济传》)。“发现李庄”,我是始作俑者,但要阻止李庄历史不断地“层累地造成”,甚至被恶意改写,我已无能无力。

当初,我追寻、迷恋的是过去的时间(1940—1946),是一段湮没的民国学术史。李庄因有这段被重新打捞发现的历史而为人文旅游地,成了旅游文化名镇的李庄似已不大在乎这段历史。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演出的唱本已是与文化不搭界的“李庄三白”——白肉、白酒、白糕。今日的李庄,满街拥塞着怡红快绿,夹道陈列着片好的李庄白肉和待片的猪臀,就像周庄满街充溢着“沈家蹄髈”的腻腥味。导游的电喇叭声、麻将声、卡拉ok声,肆意铺满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街上要么是旅游消费者,要么是旅游经营者,要么是旅游管理者,人们尽情尽兴地享受花钱与挣钱的乐趣。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但目下的场景已令我陌生。它已是一处标准的成熟的旅游古镇。也许,这正是李庄渴求的变化,是当年李庄前辈付出的应有回报,代表着当地领导和民众的心声。我没有臧否李庄、以为今不如昔的权利,只是从内心觉得,古镇的变与不变真是悖论:保持或还原战时中国学术城的青灯黄卷、破庙寒窗,真实倒是真实,但除了一些真正的读书人有朝觐的兴趣,恐怕难以吸引游人?不是有一种理论:不开发,谈何保护?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也许从李庄镇上的发展与板栗坳的败落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7年11月17日,我陪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汎森去到李庄,他以个人身份朝觐学人胜迹。半年后,他在2008年6月26日的《南方周末》发表文章《“新建古迹”:只有地点是古的》。他写道:

去年10月,我与同事王明珂先生仆仆风尘,前往四川南溪县的李庄,主要是因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抗战期间一度迁往李庄,我们要到那里拍摄一些纪录片,同时也希望当地能保持史语所原址张家大院的旧模样,保护它但不要过度改建它。我们在《发现李庄》的作者岱峻先生等人陪同下前往,看到了在史语所前辈口中相传很久的李庄坂栗坳、张家大院,到了李庄才知道原来坂栗坳离李庄镇上那么远。

此行的重要任务很顺利完成了。古人有“千里送鹅毛”,我们何以要千里送只语呢?因为过去几年,我偶尔到中国大陆访问时,感触最深的是有几个古迹看来只有地点是古的,其余全是新的,我戏称之为“新建古迹”。如果我的观察没错,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古迹经过几个阶段:第一是为了现代化而大量铲平的时期;第二是开始了解到要创造观光资源,必须依靠古迹的时期;第三是地方开始有钱,充分了解观光产业之重要,而又想为古迹“注入生命力”,也就是所谓“新建古迹”的时期。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过,这几年来凡是有机会,我就劝人“最古老的是可贵的”;如是为了创造观光资源,那么愈古老的愈能卖钱;宁可留住一片古老的,不要一栋新建的。人们千里迢迢前来凭吊的是那一片古老的残迹而不是那一片新建的“古迹”。访客想看的是与自己平常所见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他想看的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又何必千里迢迢前来此地呢?所以凡是具有时间的深度的东西,都应该以无比虔诚的心情保留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因搜集史料经过江苏南部,看到许多明清古屋被拆散一地,那一个情景使我想起六十、七十年代的台湾,当时有一位小说家施叔青写了一本《琉璃瓦》,如果我的记忆没错,便是描写彼时台湾为了现代化,将许多老屋拆毁,珍贵的琉璃瓦散碎一地,不知珍惜的故事。

当然,文物保护者与古迹的现住户之间是有紧张的,后者往往觉得古迹太过破旧,住起来不舒服,一旦指定保护,长时不能翻身,所以过去台湾曾经有人在指定古迹之前悄悄加以毁损的情形。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将他们迁往公建的新住宅,然后将古迹保护下来。记得有一年我到瑞士,专程前去参访古代房屋的园区,他们的办法是将数百年来各种房屋都移一两栋到园区以供保存及欣赏,是值得借镜的作法。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把天地比喻成一座通风鼓火的冶具;我则觉得人的内在生命像是一座乐器,要经过外面事物适当的引会,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具有时间深度的古老东西,正是一种拓展心灵深度的引会之物。

逝者如斯,我景仰和追溯的那个学术李庄,已不复存在了。甚至,“发现李庄”的过程也成为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9月19日中秋节,我通过电子邮件,把去李庄的见闻感受,尤其是在板栗坳见到张家友的情况,告诉台湾的王汎森。当天收到他的回信:“岱峻兄,谢谢您的文章和照片,我很感动。它们给我带来很大的兴趣,也使我猛省到访李庄是六年前的事。岁月如此之快,今人感慨!今年出了一本近七百页的论文集《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等有机会再送您一部。泛森。”

“百无一用是书生”,即或佛教徒,那些儒僧也会被人戏称只懂“文字般若”。或许我的痴迷正是源自愚妄的“分辨心”与“执着心”?放下,放下,且喝茶去。

篇5:李庄辩护词

审判长、审判员:

××省××市××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本案被告人李庄之亲属××的委托,指派我担任李庄的一审辩护人。根据我们庭前的调查、认真听取李庄本人对全案真相的介绍和自我辩解,我仔细查阅了全部案件材料,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严密的分析,再经过今天的公开开庭的庭审质证,我们认为本案被告不构成犯罪。现依法发表如下辩护意见:

一、控方所称的“诱导、唆使龚刚模编造公安机关对其刑讯逼供,并向龚刚模宣读同案人樊奇杭等人的供述,指使龚刚模推拖罪责。”不符合事实,同时也严重与指控的罪名不符。

控方称2009年11月24日、11月26日、12月4日,被告人李庄在重庆市江北区看守所会见龚刚模时,为帮助龚刚模开脱罪责,诱导、唆使龚刚模编造公安机关对其刑讯逼供,并向龚刚模宣读同案人樊奇杭等人的供述,指使龚刚模推脱罪责。但事实上被告人是依法履行辩护人的职责,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控方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被告人“诱导、唆使龚刚模编造公安机关对其刑讯逼供”。龚刚模案尚没有一个定论,到底存不存在刑讯逼供尚且没有确定,又如何能够认定被告人诱导、唆使龚刚模编造公安机关对其刑讯逼供呢?可见控方指控的被告人所谓的犯罪事实完全不符合事实和逻辑,完全达不到犯罪事实清楚的程度,无法认定被告人有罪。

控方在公诉书中指控的被告人的罪名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但结合《刑法》第三百零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我们认为控方在公诉书中所述的所谓犯罪事实和被罪名的构成要件完全不符,控方是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之下指控被告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严重不符合事实和法律。

二、认定被告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完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龚刚模案2009年11月20日提起公诉,被告人于11月24日第一次介入本案。侦查起诉阶段被告人没有任何介入。一直到李庄被抓的12月12日,法院都还没有开庭。而在这一整个时间段内,被告人没有向法院提交过任何一份证据,更谈不上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由此可见,控方指控被告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完全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辩护人认为本案事实不清,指控不当,认定被告人李庄有罪的证据严重不足。我请求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之规定,宣判被告人李庄无罪。

辩护人:

篇6:参观李庄心得体会

参观古老历史文化李庄古镇心得啊,多的很但却不知如何写出来,过了感受也就没那么真切了。我记得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那天很多人没有吃早饭,刚到李庄很多人都叫饿了,但是同学们都还是认真的听老师讲课了,李庄古镇的魅力无限大,让同学们感受不到饥饿,欣赏着李庄的每一片花草树木,每一幢古老建筑,每一件历史文化。这好像是我们青春期的人最喜欢的事一样。我们爱热闹,好奇,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心。

其实我都不知是哪天去的李庄了。知道老师说星期天去了星期一就不用上课了,那时我们班的人都对去李庄耍很感兴趣,满怀信心,可最后真让人激动不已,李庄古镇比成都的洛带古镇大得多,刚刚去得时候在路上又说又笑的,班上的一个同学把他的小弟弟也带上了,给整个活动中充满欢声笑语。我们都喜欢小孩,怀念童年时代的我们。

李庄古镇有很多小巷子,吃完饭和几个同学逛逛街真是一种享受,去那里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种植物,游览很多历史建筑,以及古代的城市规划,让我们对历史又重温了一遍,在游览的过程中也身处实地的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实训课即能学到知识有能放松心情,那是两全齐美的,我们还希望以后能多有这样的课啊。

那一天,我们是将《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连在一起上的,一边观察李庄古镇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一边还能看看它的植物造景配置设计,一边听老师讲如何去将一个城市规划设计成一个具有生态性、科学性、美观性、文化性的人类集居地。突出这个城市的特点,是我们规划中应该考虑得因素,而且具有文化氛围的城市是很有特色的。每个古老的城镇都是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李庄古镇正是一个这样的城镇,所以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了解的。再加上班级组织的师生聚餐会,正是两全其美啊。趁着温暖的阳光,迈着健硕的步伐,伴着欢声笑语,转身一变----初冬,整以大好春光!

去年的时候,组团参加了“李庄一日游”,那一天,不快乐,不开心,要离开李庄时又觉得什么都没有看到,好像有点不甘心,好想有机会又去把那里的一切看清楚。在这里由衷的感谢园林愿意协会负责人们组织开展的这次活动,了我的大大的心愿

参观步行了很久,虽然很累,但一点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热情。虽然真的走得很累了,但还是很高兴,在学校的忙碌生活,很少锻炼,走的最远的就是教室,寝室,食堂,生活就是三点一线的,来了这么久了,也都还没有把小小的宜宾走完,看望,真是遗憾。在外面上课虽然很累,但不仅仅十分增加我们的见识,而且是将游览,学习,交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现代化教育的: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篇7:李庄导游词介绍

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准备出发了!书包里装着文具盒,笔记本,一本课外书,还有一瓶矿泉水。其实我好想带点零食的,可是老师说不能带零食,怕零食的包装袋污染了李庄的环境!

大概九点的时候,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上车了,按次序我们上了五号车,在车上我们非常激动,我们要去春游了。上车很久车都没开动,我们都很着急。原来,是我们的车队有很多辆车,要慢慢的一个接一个的开出去。由于我们的车停在最后一排,所以很久都出不去。我们的车终于开出了校门,出发了,车上一片欢呼。

车在公路上奔驰,我们的右边是清澈的岷江,左边是耸立在岷江畔的白塔山。车行驶了一段路程,我们就来到了合江门对面,眼前的景色非常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岷江闪闪发光,突然让我感觉到,宜宾,是一座非常美好的城市!

我们一路唱着班歌,坐在奔驰的车上,两边的风在我们的耳边呼啸。

3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李庄。下车后,我们排着队依次参观李庄的古迹了,首先看到的是同济大学工学院的旧址,里面的建筑非常壮观,那祥云百叶窗上有一百只仙鹤,下面的福禄寿喜图案也很有讲究,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也曾在此研究李庄的古建筑,李庄的旋螺殿是非常有特色的古建筑,离李庄镇还有几里路,我们没有去。战争时期,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搬迁到这里,同济医学院的师生还在这里研究医学,直到现在,同济大学和李庄中学都是友好合作单位,李庄也因此而出名。之后我们又参观了:羊街、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我们还看了舞草龙,李庄中学的哥哥姐姐们,为我们表演的草龙,是用稻草编成的,非常漂亮。草龙被哥哥姐姐们舞得非常精彩,让我们眼花缭乱。很多同学还在李庄买了工艺品呢!

篇8:李庄古镇导游词

大家好!

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古镇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

李庄古镇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涵养着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

篇9:李庄古镇导游词

妈妈跟我说:“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k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

古镇被郁郁葱葱的高山包围着,四周有宽广的河流和黄色的沙滩。古镇的街道上是青石板铺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踩得又光又滑。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有狮头形状的门环,真独特。

一阵敲锣打鼓声吸引了我,走进一看,原来是在舞龙,妈妈说:“这是古镇人们祈福的传统节目,表达出他们的愉快心情。”

古镇有三大特产:白肉、白酒、白糕。但我觉得不止三个,还有一个特产,就是石头。他们从河滩上选来漂亮石头,打磨抛光做成各种工艺品,五颜六色的,大家都很喜欢,带回去做纪念。

篇10:李庄听课学习心得感悟

重坊镇中心小学 杜向阳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11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郯城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研讨会。在李庄镇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5位优秀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胡开玲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借助美丽的蒙山风景导入新课,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从“美丽的蒙山风景图片?”——“跟着感觉走?”——“猜测接下来会怎么走”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天的时间,共听了5节课,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篇11:李庄古镇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参观游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XXX,很高兴能作为李庄人民的代表陪同大家一起走进李庄,领略李庄的魅力。(欢迎词可以根据接待不同的对象自由发挥)

本次游览的景点依次为:旋螺殿——同济广场——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祖师殿——席子巷——慧光寺——魁星阁。游览的时间约为2.5小时。

一、旋螺殿

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为明代所建,坐落在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培修。

本殿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

20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旋螺殿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说到这旋螺殿,其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在石牛山上住了一位勤劳、善良、孝顺的青年,人称宋乙哥、他幼年丧父,亦无兄弟姐妹,仅有一双目失明老母亲与之相依为命。只因家道贫寒,终 年辛劳所得,仅够母子糊口度日,虽已到婚配年龄,却无媒人上门撮合,依旧形单影只出入柴扉。有一天宋乙哥又和往常一样,将衣物等拿到龙凼边上洗涤。正当他埋头忙不迭地将衣物放在石头上搓揉锤踩之际,忽见一个硕大田螺已爬至潭边,在宋乙哥的脚下徘徊不去,宋乙哥一见,顿生怜悯之心,恐被他人拾去充作腹内之物,于是便躬身将田螺拾起抛向潭心。不久田螺又至,又抛。如是三五次后,于是他就将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随后,他依旧每日外出耕作和砍柴,可是每次回家,总见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床上放着折叠整齐的洗净衣服。问是否母亲所为,母亲也摇头说不知。宋乙哥以为是乡邻们对自己的帮助,可时日稍长,每天依然还是衣净、饭熟、菜香。宋乙哥心想应该好好谢谢这热心人,可是去左邻右舍逐一打听,乡邻们都均说不知此事,他好生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好砍柴家伙,告辞老母便掩上家门上山砍柴,他在路上是前思后想,越想此事越奇怪,越想越觉得蹊跷难解,决定从半路上返回家中看个究竟,问个明白,看是谁在暗中帮助他们母子,以便好当面感谢人家。

当他蹑手蹑脚走进家门口,从门缝中隐隐望去,只见水缸中冉冉升起一股白气,俄顷白气便化作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但见她十分麻利地生火做饭,料理家务,埋头干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觉此时门外有一双十分惊奇的眼睛在窥视着她。宋乙哥看了多时,猛地推门而入,那姑娘吃了一惊,急欲抽身往水缸方向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宋乙哥连忙用盖子将水缸盖得严严实实,姑娘一见已无路可去,便窘红着粉脸低头无语。还是宋乙哥先施一礼打破僵局道:“多谢仙姑多日帮助,小可深受恩惠,感激不尽,不知仙姑是何方神仙下界,为何施助于我?”姑娘含羞带涩、微启樱唇倒:“我是乃石牛山下龙凼中修炼得道的田螺,每天见你十分勤劳和孝顺娘亲,暗生敬慕之心,又蒙你爱怜携回家中得以庇护,故不揣冒昧,愿为你洗衣浆裳,引火做饭呢,料理家务作谢。”

从此,田螺姑娘就在宋乙哥家住下,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时间一久,宋氏家族中一些人总觉得田螺姑娘有些来路不明,于宋氏门风有损,族内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一番后,一致将田螺姑娘假托为梓潼帝君之女下凡,认为应建一殿堂来供奉帝君的神位,享受人间香火。在族人的倡导资助下,很快便在石牛山嘴上建起一座巍峨挺拔的文昌宫(即后来的旋螺殿),并镌刻石碑已纪其事,这就是前面提 到的“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那首小诗。随后就有了今天的旋螺殿。

二、同济广场

沿着同济大道,我们来到了同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这块纪念碑就是国难期间寓居李庄的同济学人为感谢李庄古镇当年的无私帮助,在东岳庙的门前广场所设同济大学纪念碑。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日。该广场及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三、东岳庙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东岳庙位于李庄古镇的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供奉的是东岳大帝。

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共同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说到这东岳庙,据说是旧时的李庄人民为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 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请将目光往下移,眼前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就清晰地反映了国难时期,同济大学的选址、迁址的过程。

前线的硝烟越来越浓,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西迁的逃亡者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地躲避空袭。同济高职机械科的学生项瑞荣在一次空袭中被日本人在小坝附近炸死。噩耗传来,人们惊恐悲愤。

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戛然而止,并打算往四川迁移,已向在川校友发出助寻找校址的函件。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也在酝酿搬迁。据说,傅斯年希望这次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是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厂,厂长钱子宁是个热心人。他收到同济发出的电文后,马上开始为母校选址,八方考察,四处托人。那时,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看好水路。钱子宁的首选目标是江边城市。重庆沿江而上,经泸州转沱江,经宜宾转岷江,过合川溯嘉陵江……沿江大码头已人满为患,且频遭日机轰炸。该上哪里去找这方清静之地?

那天,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正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已来川选址。

南溪清静,但当地政要及一般士绅,拱手婉拒。当官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贤达担心的是“外来人”会破坏乡风民俗,也有住家户担心莫把小菜买贵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人推开茶碗,马不停蹄赶回李庄,向众人传递消息。

罗伯希首先禀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是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角色。那天,他听了罗伯希的叙说,立即约请了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镇名流,齐聚羊街8号府邸商议。

那天,山山岭岭各乡各保就邀邀约约,齐聚长茶馆,共商支持抗战,欢迎“下江人”落籍李庄——这一历史上的头等大事。

几天之后,罗伯希、李清泉代表李庄各界,乘船到宜宾去请钱子宁。闻讯后,钱子宁有喜有疑。最大的疑点是李庄有情,不知同济是 否中意。但一到李庄,看了山川形势,考察了民风民情,钱子宁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与钱子宁的初步洽商,罗南陔等人还草拟了一封十六字的欢迎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随即,又写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中央研究院。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筹备迁移事宜。教育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把这一情况通知了驻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

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等也随即赶来,他们对李庄一见钟情,在礼数有加的宴席或茶座上,一一商议妥迁移的诸多事宜。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于是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走川滇路,或滇公路入川,都得越乌蒙山脉。山高路险,汽车常出事,客货运输非常困难。1943年3月4日,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就在贵州威宁附近车毁人亡,损失惨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这幅地图后面,“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

再往里走,就是丙灵殿了。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

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在这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

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年,同济大学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

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 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李庄群众的欢迎。

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四、张家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山北斗地位的人物。

张家祠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扇长2米、宽0.6米,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辨,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

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下厅房,原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可惜的是,这两块匾额今已不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故宫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还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文坛巨匠郭沫若、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参观。这次展览,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同济医科大学杀人、吃人的谣传。现这里已经 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

五、羊街

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石板小街就叫做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小街内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可玩味。

1、胡家院

大家请看,这里的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涪水桂轮地灵钥户,花庄鹿,光泽遗芬。这八个字写出了李庄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是有水(涪水)、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军事的角度讲,李庄又是宜宾和南溪的门户,犹如锁孔一般重要。这里的涪水是指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三公里的一条小河,最早叫福溪,后诸葛亮南征时被改为服溪。而在北宋时,大诗人黄庭坚在宜宾期间,曾多次到李庄一带游览买醉,又挥毫题下“大桂轮山”四字,又将服溪改为涪溪。

下联总体是在夸奖胡家院内“死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的美景。胡家院现为“长江航运馆”。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大长河,被誉为是孕育中国的母亲河。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历史悠久。该航运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对长江航运历史的介绍,清晰地展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既是一段浓郁的民情风俗史,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进步史。接下来请随我进入参观游览!

和胡家院子紧邻的便是王家院子和刘家院子,这三家人户一直都是李庄历史上的大户人家,镇内的决议和行政多要经几家人户的同意方可施行。

2、刘家院

我们可以看到刘家大院的门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培兰种桂干国栋家。匾额:光分太已。

在这幅对联中,“含和”与“履中”为中国人对处世的最基本规范和要求。上联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只有待人接物处于平和心态,和蔼可亲和行端品正的个人修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应有的福和喜。下联中的兰、桂,寓意在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定要像培养兰花、桂花一样精心呵护,让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国家的保卫者和家庭的栋梁、光宗耀祖。而匾额上的“光分太已”就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专指刘家的一个故事。说在汉代,有一姓刘后生家境非常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晚上的时候借着淡淡的月光抽空看 书,据说一天他正在看书,天上的太乙真人路过此地,掐指一算发现这个人前程不可限量,于是太乙真人从衣袖拿出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将灿烂的豪光分了一束给这个刘家的后生。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这个刘家后生后来发奋图强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后来的刘姓之人就借着“光分太已”的典故来勉励后来者奋发攻读,积极向上。

六、祖师殿

祖师殿原为祭祀披发祖师的道教神殿。抗战时期,辟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后,李庄民众为鼎力支持同大办学所需,将李庄镇中心校迁到别处继续办学,同大医学院的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则设于此并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所用尸体均在当地或寻无主尸体或花钱购买,作为尸体来源。李庄民众只见医学院经常将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从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一个可怕的疑窦由此生出,这些人把死人抬进去做什么?有一天,一个泥水匠正在祖师殿大殿上翻修房顶,不经意间从瓦缝中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正在用各种刀、剪、镊、钳等白亮亮的、明晃晃的器具把摆放在解剖台上的死人大卸八块,弯弯曲曲、花花绿绿的心、腰、肝、肠、肚也摆满一桌……“不得了,医学院杀人了,吃人了!”于是杀人和吃人的说法顷刻间便传遍李庄城乡的旮旮角角,一时间,迁入李庄的文化人和地方民众有了冲突。面对这一状况,同济大学与所有迁到李庄的文化科研机构及地方贤达共同提出倡议,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倒不如因势利导,将各自单位的工作性质晓喻民众,让民众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科学,不是杀人吃人的勾当。于是各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举办了李庄历史上空前的文物、科普展览,也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祖师殿也举办了以医学科学为主题的展览,将解剖用的尸体也予以展出。医学院师生还现场为民众答疑解惑,让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大迁川前,在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患者一旦染上疾病,即从脚部开始发麻,发软,所以又称“痹病”。并伴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待“麻”的感觉逐渐蔓延至人的胸部以上,人即死亡,根本无药可治。因对这一病患的治病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在当地,百姓们谈“麻”色变。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为此,同大杜公振教授和邓瑞 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七、席子巷

走出祖师殿,我们来到的这条如“一线天”般的小街就叫做席子巷。如今的席子巷,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已让时光和脚步磨得十分光亮,看不到一点车辙马迹。席子巷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三四米,都是一楼一底的木质建筑。二楼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面的屋檐把仅有几米宽的街道遮盖住。站在街上观天,仅见一线天空,故席子巷又称一线天。从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

大家可以看到两旁居民房的门,为什么只有半扇?这个门叫做腰门,又称矮门、避窃门,是大门前面的两扇小门。从外形来看,腰门高度大约是大门的一半,刚好到成人的腰际,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那么这腰门有何作用呢?

其实这腰门有很多用场。首先,平日里不必紧关大门,有人来敲门,从腰门上就可望见是生人还是熟人,是陌生人可以隔着腰门问清事由,然后请他进来。如是熟人,可以隔着腰门,先打招呼,然后热情开门相迎。

其次,腰门也可防止小偷、盗贼。因为,若腰门上装有一根根三叉戟,盗贼不能翻门而入。如若硬撬门进来,还可以紧闩大门,然后求救报警。所以,杭州民间俗称它为“避窃门”。

此外,江南一般人家都养狗、养鸡鸭。有了腰门,可以防止饿狗进房偷食,也可防止鸡鸭进屋,拉屎拉尿,弄脏地面。腰门一般对采光、通风影响不大,还能防止孩子跑出去。

八、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所书。

大山门上面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字苍劲古朴、韵味独具。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现在各位嘉宾看到的正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之一的九龙石碑,此石碑长2.7米,高1.3米,画面嗯为深度浮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之中的神龙。传说龙的职责是专司管水,大小江河均有一龙负责,禹王治理水灾的根本办法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因而能将天下九河疏导直通大海。此碑技法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以至于梁先生拿它与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做比较:如果说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是一顶王冠的话,李庄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即驻于此地。解放后为李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九、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汉族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奎星阁古时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的魁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体建筑是1998年在距离原址一百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此为“李庄四绝”之最后一绝。

致欢送词

1940年,李庄以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 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

77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李庄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77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抗战文化陈列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

上一篇:优秀婚礼司仪主持词下一篇:五四青年节纪念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