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

2024-07-28

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通用6篇)

篇1: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

建筑类评职称规定及流程

建筑工程师是指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申报级别: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二.申报所需材料:

1、助理工程师: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原件(本科毕业1年或1年以上,专科毕业2年或2年以上)。

2、工程师: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原件(本科毕业要求5年或5年以上,专科毕业要求7年或7年以上),助理工程师原件(助理工程师资质需满4年),彩色登记照8张(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毕业证和助理工程师证,需提供5年前本人照片两张)。申请市级的工程师需提供近3年的施工合同复印件,继续教育证原件,论文发表一至二篇。

3、高级工程师: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原件(本科毕业要求10年或10年以上,专科毕业要求13年或13年以上),工程师原件(工程师资质需满5年),彩色登记照8张(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毕业证和工程师证,需提供5年前本人照片两张)。近5年的施工合同复印件,继续教育证原件,论文发表两篇。

三、申报程序:;

1、助理工程师:○1交验材料;○2填写表格《专业技术人员认职资格》;③人事局组织评审;④颁发相关证件(职称证书,评审后可入本人档案的表);

2、工程师:①交验材料;②填写表格《专业技术人员认职资格申报表》;③参加在本地组织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和水平能力测试的考试(考前下发辅导材料,保证过关);④人事局评审;⑤颁发相关证件(职称证书,评审后可入本人档案的表,评审批准的文件。)

3、高级工程师:①交验材料;②填写表格《专业技术人员认职资格申报表》;③人事局组织评审;④参加在本地组织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和水平能力测试的考试(考前下发辅导材料,保证过关);⑤颁发相关证书(职称证书,评审后可入本人档案的表,评审批准的文件。)以上材料根据地方及单位规定会有差异,仅供参考。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论文从发表到上传到网络所需的周期是3--6个月 论文在不同期刊不同时期发表即证明在各时期都有研究成果。【河北地区必须要求递交论文的数据库检索页,其他地区可能也有此项规定,提前发表并无坏处】

2.不提交到人事厅审核的论文,论文3---5年内都是有效的。3.有计划晋升职称的,需要提前一两年发表。(辅助写作的论文)以提高论文可信度,真实性。论文会是一个加分项

4.辅助写作的论文,提前发表可以降低论文的相似度。以免论文部分部分内容冲撞。

5.有些地方规定当年发表论文无效,【所以提前一年发表】故提前发表并无坏处,凡事预则立。

QQ:2851672186 编辑证件号:csjs-623 联系电话:***

城市建设杂志社

编辑 杨柳

篇2: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

(发稿时间:2004-10-28 阅读次数:1550)

苏职称[2003]2号

江苏省建设专业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业绩较显著,取得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技术创新中取得较好效果;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等;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建筑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专业科研、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科技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伪造申报材料,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负责人,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备具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和政策。

(三)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总是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城乡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县(局)级以上城乡规划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参加过县域规划或县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或规模与之相当的开发区、科学园区总体规划设计。

3、参加过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交通规划或市级风景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区专项规划2项以上。

4、主持编制过1个居住区级或2个小区级用地规模以上的各类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较复杂的专项规划。

5、组织和主持编制过3万人口以上的城镇(镇规划建成区)总体规划1项以上。

6、参加起草或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二)从事建筑(装饰装潢)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并完成中型以上工业工程设计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1项,或作为专业负责人承担过三级工程2项

3、作为主要完成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2项以上。

4、参加起草或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

(三)从事工程(结构、岩土工程、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设计、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中型以上工业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1项,或作为专业负责人承担过三级工程2项,或三级工程1项及四级工程3项。

3、作为主要完成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2项以上。

4、参加起草或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

(四)从事工程(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建筑智能化)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并完成过中型以上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三级以上工程项目的施工。

3、作为主要完成人推广应用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2项以上。

4、参加起草或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五)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以本人为主编制过中型以上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三级以上工程项目实施的有关文件。

3、独立主持过中型以上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或2项三级以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4、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发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并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5、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承担(完成)过2项中型(或二级)工程项目3项以上三级工程项目的科技管理,任务完成得好。

6、独立编写过2项三级以上工程项目的招标书、投标书。

7、参加起草或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

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县(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县(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获奖者(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以上优秀设计(含优秀勘察、优秀标准设计、优秀建筑软件)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三)市(厅)级以上优质工程的主要完成人或县级优质工程2项的主要负责人。

(四)作为主要完成人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五)成功地推广应用国内外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2项以上,并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六)解决建设工程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2项以上,效果显著。

(七)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

(九)在本条(一)(二)(三)款涉及的获奖项目中起重要作用的质监、建筑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并有获奖单位的证明。

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十条 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就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的。

第十一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突破,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或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或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五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较大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申报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或十二、十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五条 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见附录。

江苏省建设专业资格条件附录

一、申报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1、按有关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简称“申报表”下同)一式3份,并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备用相片2张(免冠大1寸)。

2、“江苏省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已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专业,须同时提交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登记证书。(以下是对照“资格条件”要求应提交材料)

4、对照第二条,将申报的专业准确地填在“申报表”封面相应栏目处。

5、对照第三条,将本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考核情况填入“申报表”内相应的空栏处。

6、对照第四条,必须提交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资格证书、任职的聘书的复印件。

7、对照第五条,提交记载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完成继续教育情况,并经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8、对照第六条,提交反映本人专业理论水平的证明材料。

9、对照第七条,将本人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填入“申报表”相应栏目,并经单位核实确认。

10、对照八条,提交反映本人主要业绩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份,业绩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与成果相对应的公开发表的论文、成果鉴定书等),复印件。

对科研立项课题,应提交课题立项申请表、阶段性进行情况报告书(含主管部门组织3位以上同行专家的审查鉴定意见)

11、对照第九条,提交规定数量的著作、论文、专业文章及实例材料等原件。

12、对照第十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外语考试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免试证明材料)。

13、对照第十一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 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免试证明材料),或提交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原件。

以上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核实的年月日,所以材料必须按评委会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二、本条件有关的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重大:某一区域范围内规模大、影响深的。

2、疑难:暂不分明,难以确定。

3、主持:经某一级别部门认可或任命的,在工作中起支配、决定作用的。

4、系统掌握:熟知并能应用自如。

5、掌握:充分理解,较好地应用。

6、熟悉:明其意,并能应用。

7、了解:知其大意。

8、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主要对任现职期间专业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一般应包括: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毕业学校、现专业技术资格、简历等)、开展工作情况(如科研、带教、参与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取得业绩(按工作内容分述)、专业特长(经验)、今后努力方向等项目。

9、实例材料:指将本人在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文中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附以任现职期间的具体实例处理分析。

10、著作: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全书字数一般要求在20万字以上。

11、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其内容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六方面。论文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文一般不少于2000字。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

12、交流论文:指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大会宣读,并在相应论文汇编上全文(或摘要)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13、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各级专业学会、各部主办并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各部所属院校主办的学报。期刊必须注有统一刊号。

14、省级期刊:指由省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并已取得ISSN和(或)CN刊号的期刊。

15、市级期刊:指由市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并已取得ISSN和(或)CN刊号的期刊。

16、省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二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17、市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三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18、主要作者、主编或副主编:指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的具体组织者,对该著作的学术、技术问题起把关作用。其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必须在5万字以上。

19、主要编著者:指专业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以外的编者或一般作者,其参与编著的字数一般应在2万字以上。

20、科学进步奖(及相应奖项):特指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星火奖、火炬奖等奖励项目。

21、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人:指在该奖项等级额定获奖人数内取得个人奖励证书者。

22、设计、施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指项目负责人、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

23、项目(或课题):包括国家、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科学或技术开发任务。项目或课题的复杂程度和大、中型级别按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24、直接负责(技术负责)人: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性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员。其确定程序为:项目负责人出具证明,然后由单位组织3名以上的专家评估并提出意见。

25、经济效益:按人均上缴利税计算,不含潜在经济效益。“较大经济效益”是指超额完成本单位或部门规定(或本地区平均水平)的人均上缴利税的20%以上。

26、社会效益:指经过有关主管部门认可的改善环境、劳动、生活条件、节能、降耗、增强国力、军力等的效益。

27、有关设计等级标准,按建设部建设[2001]22号文执行。

28、重点工程:一般指列入国家计划的工程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计划的工程为省级重点工程。

三、本条件若干问题的说明: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2、本条件规定的著作、论文、交流论文等,其学术水平价值均由评委会专家公正、公平、全面地评定。

3、本条件所提“市”指副省级及地级市,不含县级市。

4、本专业工作年限:一般由毕业参加本专业工作后起计算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但后续学历获得者,可从申报者人事档案记载开始的员级资格起计,但必须将全脱产学习时间减除。其员级资格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认可。

5、资历计算方法;从现专业技术资格批准之日起计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

6、凡提交的获奖成果均须同时附上相应专题材料。

7、本条件所指水平,一般由评委会专家评定。

8、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专业理论知识、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与成果、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9、本条件所指专利,应有我国或外国的专利登记证书、专利转让合同及专利受让单位的经济效益证明等。

10、本条件所涉及各类奖项的获奖者,均应提交个人的获奖证书;若获优秀勘察设计奖、优质工程奖等奖项,在无法提交个人获奖证书的情况下,应同时提供项目获奖证书、单位对获奖者排名的证明及颁奖主管部门认可获奖排名的证明。

11、本条件所指技术操作考核一般由所在单位组织进行。

12、本条件所指推广、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须经主管部门考核认可,其程序参照科技进步鉴定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申报人提出申请,填写“推广、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水平考核鉴定表”(下称鉴定表)。

(2)所在单位审核推荐。

(3)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5名以上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将专家评议具体意见填入“鉴定表”。

篇3: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38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中, 除《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CAS 2) 外, 所有具体准则对其规范内容的概念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只有CAS 2未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做出明确规范。

二、CAS 2的适用范围模糊

CAS 2应用指南指出该准则适用的范围为, 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如下表所示:

那么, 企业持有的期限较短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比如银行发行的具有权益合同性质的期限短于1年的理财产品, 其符合以上权益性投资的特征, 我们能否把该理财产品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呢?如果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的概念做何解释?另外, 依据CAS 2第2条的规定, 对CAS 2未予规范的权益性投资应按CAS 22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企业确认该权益性投资时难道不考虑持有该投资的意图吗?投资者分步合并进行的权益性投资, 因存在活跃市场报价或其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 在最初投资时投资规模小达不到重大影响便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不能因投资者战略投资意图 (分步进行) 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 这显然不合理。

三、长期股权投资转换问题的规范不完善

CAS 2第14条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的转换进行了规范, 但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间的转换未做明确的规范。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意图发生改变, 对被投资单位追加投资, 从而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控制,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何向长期股权投资转换, CAS 2、CAS 22都没有给出说明。同样, 如果投资企业持有意图改变减持权益性投资后, 对被投资单位不能施加重大影响, 是否因存在活跃市场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而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转换应如何做相应的会计处理, 相关准则也未给出说明。

四、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规范模糊

CAS 2第15条规定, 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按照CAS 22处理, 其他按CAS 2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CAS 8) 处理。CAS 2第5条规定, 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准则应用指南未对按CAS 22进行减值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种类进行解释, 对于成本法核算的, 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详见上表) , 依据CAS 8核算减值的长期股权投资自然也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认为, 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的核算应依据CAS 8 (理解二) 。显然, 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核算应依据CAS 22, 但CAS 22第45条规范的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如果以理解二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的规范标准, CAS 2第15条的规定就需要适当修改。另外, CAS 8、CAS 22依据不同的减值迹象、减值标准 (可收回金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核算减值损失, 造成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会计处理的多样性, 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

五、改进建议

篇4:《就业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

《就业实施办法》原文:毕业前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由培养学校直接迁转至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所在地户籍部门;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迁转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到师资紧缺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

双向选择,就是说按照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单位与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及时公布本省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为每一位毕业生落实好任教学校。和现行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式一样,就说明同学们有择业的自主性,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自己选择。

統一安排则是说,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其档案、户口等迁转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到师资紧缺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师资紧缺不代表就是农村紧缺,一般会优先考虑城镇。

另外,免费师范生找到工作之后还是可以在学校之间、甚至是和教育管理部门之间流动的,具体操作由省政府来安排。

跨省就业不是梦

《就业实施办法》原文: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履行国家义务。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单位与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及时公布本省(区、市)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为每一位毕业生落实好任教学校。……确有特殊情况,要求跨省区任教的,需经学校审核、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是否必须回原籍是免费师范生在今年的就业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首先要明确的是,政策规定的“原籍”是指生源所在省份,不会限制到地区、市县一级。因此同学们选择在本省的大中小城市就业都可以由自己决定,不会要求农村来的学生就必须回到农村。

另外,免费师范生想到生源地以外省份就业的,如果能够找到签约单位就可以提出申请。申请的程序是,学生提出申请,经省政府同意即可就业,不需要经过接收省份政府的批准和同意。

专项编制有保障

《就业实施办法》原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提前安排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编制计划。各地应首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

自然减员是指该省教师因退休等原因空出来的编制;先进后出,是说先安排工作,然后慢慢落实编制,即“先上车后买票”。专项周转编制,是说该省没有编制的,给免费师范生设立专项编制,即进来几个免费师范生就专门增加几个编制。当然,这是在前两种情况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有的。

关于支教

《就业实施办法》原文: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周转住房等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篇5:违章建筑相关规定

1、违法建筑的定义

《城乡规划法》第37条、第38条、第40条、第44条、第64条、第65条、第66条、67条、第68条。

2、违法建筑的确权、买卖、租赁、侵权以及离婚分割处理《物权法》第30条。《合同法》第5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5条。

3、涉及土地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6条、第77条、第8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6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46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5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2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65条。

5、最高法院部门等作出的司法解释,复函以及国务院及其部门等复函

(1)法释【2011】2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规定:土地权利人以土地管理部门超过两年对非法占地行为进行处罚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2)最高法院给国土资源部的函【1997】法行字第26号: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其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法释【2013】5号)

(4)2005年10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作出了(国法函【2005】442号)《对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如何确认违法行为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请示〉的复函》,函复内容:《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中规定的违法行为的连续状态,是指当事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并触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5)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8年颁布的《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对违章建筑处理的原则意见》从违章建筑形成时间、所处地域、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从宽三从严的方针,对现在处处置违章建筑仍有参考意义。

(6)《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责令限期拆除”是否是行政处罚行为的答复》(国法秘函【2000】1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你办《关于“责令限期拆除”是否是行政处罚行为的请示》(川府法[2000]68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规定,《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拆除”,不应当理解为行政处罚行为

(7)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作出【1997】法行字第26号《关于如何计算土地违法行为追诉时效的答复》中明确 :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在未恢复原状之前,应视为具有继续状态,其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是否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行政法规

(1)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与补偿条例(2)城市道路管理条例(3)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4)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5)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6)城市绿化条例

(7)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7、省市法规、政府规章

(1)《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2)《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3)《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4)《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建设交通委等四部门关于本市加强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5)《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6)《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7)《长春市制止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8)《<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试点实施办法》

(9)《苏州市拆除违法建筑实施办法》(10)《乌鲁木齐市拆除违法建筑办法》(11)《贵阳市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规定》

(12)《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清理整治的通告》(13)《金华市违法建筑处置暂行规定》金政办发〔2014〕47号

(14)《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中心城规划区违章建筑清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违章建筑如何认定?浅析违章建筑六大相关法律问题!

功能介绍范玉华律师,陕西英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西安市律师协会房地产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专家咨询员、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专业领域企业投融资、公司法务、建筑及房地产等。电话:***

【导读】在城乡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常有无证房或证件不全的房屋被当作违章建筑进行处理,由此引起的矛盾不计其数,本文就违章建筑的认定和处理以及抵押、租赁、买卖、侵权的相关法律问题做出简捷的梳理研究。

一、违章建筑的认定根据

违章建筑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一般情况下,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和《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建设的房屋及其设施。主要包括:

(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

(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

(3)擅自改变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成为永久性的建筑。

二、违章建筑的处理方式

对于违章建筑的处理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时间节点问题,也就是说,以什么时间作为违章建筑进行建设认定的截止点和对违章建筑进行处理的开始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4条第2款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根据这一规定,对于国有土地上的违章建筑的认定和处理的时间节点,应按该条例规定确定为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

在确定违章建筑具体认定和处理的时间节点后,综合违章建筑的认定考量因素和处理原则,可以作如下处理:

(1)第一种情况属于增量“违章建筑”,也是实实在在由现行行政法律法规规制的违章建筑。《行政处罚法》第44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根据这一规定,政府部门发现违章建筑在建时,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行政处罚。如果违建人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不予履行,在履行公告、告知复议或诉讼、催告等法定程序后,就可以依法拆除。

(2)第二种情况不属于违章建筑的范畴,属于因历史原因合法建造的房屋,可依《物权法》第30条取得物权,应当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3)第三种情况属于在当事人无违法主观认识下客观上形成的存量违章建筑,如果自具体认定和处理时间节点往前计算在处罚时效内,按第一种情况处理;如果在处罚时效之外,就应按照《行政处罚法》第29条而不予追究,基于已经稳定的社会关系,应当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4)第四种情况造成的存量违章建筑,当事人与政府均有过错。由于政府在行政管理关系中的地位处于强势地位,其过错程度也应高一些。在对该等存量违章建筑进行处理时,应当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予以适当补偿,比例可以考虑在标准赔偿额的70%以上。

(5)第五种情况是在政府默许的状态下造成的违章建筑。对于政府应积极履责之行政行为,2年内采取以罚代拆、以罚代管等措施或者不作为也应推定为政府默许,其原因在于:①过错责任原则;②一事不再罚原则;对于这个情形造成的违章建筑,如果在处罚时效内,当事人应承担政府默许的举证责任,自然应当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如果在处罚时效之外,即为超过追究时效的存量违章建筑,理应按照第二种情况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6)第六种情况系通过受让取得他人的违章建筑。对于该种情形的违章建筑具体认定和处理期间应从时间节点溯及至违章建筑的原占有人的“建成”之时。如果该违章建筑在处罚时效之内,应给予现违章建筑占有人以受让对价补偿,以填平补偿当事人的直接损失,使当事人遭受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在处罚时效之外,也应按照第二种情况完全纳入拆迁征收补偿范围。

(7)第七种情况为棚户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适当补偿为宜。

(8)第八种情况系政府征收时违法吊销当事人证照造成事实上的违章建筑。当事人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5条等规定要求补偿及赔偿。

三、违章建筑抵押的问题

《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物权法》第184条第4项规定,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不得设定抵押。

因此,对于违法建筑的设定抵押来说,不能取得登记从而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自然并无异议。但是,抵押合同本身是否有效?对此,抵押合同应无效。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解释》第48条规定“以法定程序确认为违法、违章的建筑物抵押的,抵押无效”,应指的是合同无效,而非抵押权不成立的意思。

关于合同补正需要注意的是,债权合同往往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其很少影响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如果抵押合同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抵押合同效力的,并且在一审法院辩论终结前违法建筑补正为合法建筑的,则认定抵押合同有效。

但是,在此情形下,抵押权由于未登记,因此并未发生物权效力,该抵押物只能作为抵押人的普通财产来承担普通债务的清偿责任。

无效后的处理原则依据《合同法》第58条确定的原则来处理,“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违章建筑租赁的问题

1、租赁合同的效力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2、违章建筑租赁合同无效后,租金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当事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支付房屋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持。当事人请求赔偿因合同无效受到的损失,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本司法解释第九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这个条文规定并不适用于违章建筑租赁合同,原因是从本质上说,违章建筑租赁合同中的出租人并不是所有权人,不是当事人,其也不享有租金的请求权。这是违章建筑的租赁合同不同于一般租赁合同的地方。违章建筑的租赁合同是没有本权的租赁合同(排除国家没收违章建筑后的租赁),出租方(一般是建造人)并不当然享有租金的请求权。

五、违章建筑的侵权索赔问题

违章建筑虽然在未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之前不是合法建筑,但违章建筑不是人人皆可毁损,对违章建筑只能通过法定程序由法律授权的相关部门处理。拆除、没收违章建筑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是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职责的行政执法行为。除此之外,其他单位和个人擅自拆除、侵占或毁损违章建筑的做法显然是于法无据。从另外一个方面说,非法财产并不能因为其非法而可被他人任意剥夺,如果法律允许的话,则会造成私权的泛滥。因此,擅自拆除、毁损或侵占他人占有的违章建筑也是违法行为,构成了民事侵权,对由此违法行为而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行为人当然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六、违章建筑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根据《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虽然建造人对其建造的建筑物无法办理登记,但无法登记只是导致所有权不能移转,并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

在违章建筑买卖中,出卖人负有交付标的物和转移所有权的义务,违章建筑建造人无法转移其标的物所有权,但仍可交付其标的物,违章建筑为标的物的买卖行为效力并不必然违法,且目前我国法律也无将违章建筑买卖行为定为无效行为的规定。因此只要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损害他人利益,故合法有效,但其并不享有物权的权利。

违法建筑相关法律适用观点要述

阅读提示:从违章建筑到违法建筑,伴随称谓的变化,司法实务在审判和执行中面对着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律适用具体问题。

从违法建筑的形成到保有过程始终充斥着先天违法的否定评价,但又不能漠视其存在的价值,由此衍生了违法建筑有关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如违法建筑的法律界定和财产属性、违法建筑引发的财产纠纷的处理、违法建筑能否成为执行标的、拆迁中对违法建筑的处理等。

一、何为违法建筑?

我国法律条文并没有对违法建筑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称谓上经历了一个由违章建筑到违法建筑的演变。自2011年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开始,行政、司法、学界均趋向认同违法建筑的称谓。

称谓上的争议主要围绕违法建筑中的法应当包含哪些,有的认为法仅指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有的则认为法应当仅指法律、法规和合法有效的规章,还有的认为泛指一切有约束力的规定,即指包括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政策等等,上述争议某种程度上是探究违法的程度从而界定违法建筑的实质要素。

其实,在界定违法性时应当结合行政许可这一形式要素。违法性和行政许可是违法建筑界定的实质要素与形式要素,缺一不可。台湾王泽鉴先生在其著文虽仍用违章建筑之称谓,但其在界定该概念时明确持该观点。从行政许可的法律渊源上看主要是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地方性法规、省级规章可在一定条件下设定行政许可,其余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结合违法性及行政许可两个要素可以推导得出,违法建筑是违反了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义务性、禁止性规定,未经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许可或者违背审批、许可的范围而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相关设施。违法建筑分为违法进行的建设行为和违法建设后形成的建筑物两个层次。以此界定,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厘清违法建筑的概念。

二、违法建筑上的司法困惑

(一)违法建筑的权属认定

对违法建筑的权属分析应是研究违法建筑法律问题的前提。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物权法第七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三十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由上述规定可见,我国法律将权利取得限定合法取得,违法建筑不能取得物权登记,违法的事实建造行为在我国不能设立物权。

但也应该注意到,违法建筑客观存在。自然属性上其与合法建筑一样投入了人力物力,实际成为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在行政主管机关确认房屋的性质及责令拆除之前,违法建筑在保有阶段以物的客观形态存在,且具有一定社会功用性,也成为民事活动的标的,而且违法建筑也未必不可能转化为合法建筑。在这个待定状态中,能否确认权利以及权利归属?

(二)违法建筑建造人与施工人利益平衡

违法建筑是违法建造行为的产物,违法建筑的建造过程涉及施工合同的效力,建造人与施工人之间的关系。

最高法院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解释中仅仅涉及施工人资质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并未明确建造人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下签订的施工合同的效力问题。如果建造人因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未取得行政许可即进行开发建设,合同是否当然认定无效?

此类违法建筑如同合法建筑一样,涉及工程未完工、完工未验收、工程已交付等情形,且合同约定的结算方式有固定价、按定额结算、双方按实结算等不同情形。

实务中,一般认为如工程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基于建筑施工合同本质是加工承揽合同,承揽人已按约向定作人交付成果,参照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第二条处理尚有一定法理依据。但在双方有争议的情况下,往往无法进行工程合格与否的验收,相关部门也未必会作出工程合格的相关意见,处理此类案件常处于两难境地:既担心参照合同价款认定会产生司法认同违法建筑合法性的悖论以及工程质量未明确的情况能否参照合同价款处理,又担心不参照合同价款会产生对施工人的保护不力,那么司法如何对合同无效后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作出衡平?

(三)违法建筑财产纠纷中的利益保护

违章建筑引起的买卖、租赁、赔偿、分割财产等纠纷是否应当受理的问题上,有的法院持不予受理的态度,理由是这些纠纷均属于给付之诉,给付之诉的前提是确认之诉,既然违法建筑无法取得所有权,故确认首先不成立。

1984年最高法院民事诉讼法意见中,在起诉与受理问题上曾明确,违章建筑的纠纷告知原告向有关部门申请解决。这种认识持续多年。但该意见是否仅针对违法建筑本身的纠纷,还是包括对违法建筑引发的财产纠纷并不明确。

1993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规定:因违章建筑妨碍他人通风采光或因违章建筑的买卖、租赁、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现实有观点认为,物权具有排他性,这样不认定、不确权是否会产生物权成立的空白地带。如否定建造人对违法建筑物享有一定的权利,那么是否任何一人均能成为违法建筑的占有人?违法建筑在自然属性上的价值及使用价值该如何定性?如何在这些民事纠纷中使各方利益得以平衡?

(四)违法建筑能否成为执行标的

由于被执行人对违法建筑不享有所有权,如对此采取强制措施,将有可能造成通过法院执行达到规避行政管理的后果,在非法原因的基础上产生合法的结果,使非法利益事实上转化为合法利益。但是违法建筑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被执行人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如果让申请执行人面对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同时却让被执行人拥有违法建筑并获取物上效益,显然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那么如何使违法建筑的这种现存价值作为执行标的?

三、违法建筑权属界定及相关纠纷司法观点

(一)违法建筑权属性质的思考

目前理论上对违法建筑权属性质有多种学说,包括了不动产所有权说、动产所有权说、不完全物权说、占有说。

物权法不承认违法建筑设立物权,建造人并不享有所有权。现代民法理论认为,不完整或者不自由的所有权,就不是所有权。严格意义上不存在不完全的所有权或有瑕疵的所有权一说。建造人在建造之前及拆除之后对其投入的建筑材料享有动产所有权,但是拆除之前,客观属性是不可移动地附着于土地的定着物,违法建筑的行为并不能改变其自然属性,所以动产所有权说难于让人信服。

笔者赞同占有说理论。但对占有的本质究竟是一种事实还是一种权利,同样在理论上有争议。

我国司法实务及民法理论也向来承认占有制度。物权法第五编第十九章规定了占有制度,也未明确占有的性质是权利还是事实。通说认为,占有是指占有人对物的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这种事实上支配状态可能源于合法的权利,也可能是通过非法手段而取得对某物的占有,即为有本权的占有与无本权的占有。

占有人可以对违法建筑进行实际的管理与控制,基于这样的事实状态而受到法律的保护。除执法机关依法处理违法建筑外,建造人自己可以对违法建筑占有、使用和收益,禁止他人侵犯。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违法建筑的占有保护是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消极地承认并给予保护,并非法律上的积极评价。违法建筑虽不能办理登记,但是为了维护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交易安全,而在法律上推定违法建造人对建筑占有的权利。占有物被侵占、占有被妨害,占有人因此受到损害时,占有人也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二)违法建筑行为性质认定与处理

建筑行为违法属于行政法规范的范畴,其应受到行政法的制裁。出于城市管理、土地利用的规划,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对建筑自由做出严格的限制,将违法建筑的认定和处理归属于行政行为。

如前所述,违法建筑是以实质要素应结合程序要素来确认的,即建造人是否在获得行政许可从事建筑行为。在实务中对违法建筑认定及拆除时,应当充分考虑行政机关的职能,对违法建筑性质的确认应当倡导行政优先,先由行政机关限期作出建造人行为违法性与否的确认,并视违法的性质,即属程序性还是实体性违法建筑先行作出处理,以避免司法权过早介入带来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

其次则是,行政机关未在期限内作出相应处理,则司法权方可依据当事人的请求介入并按违法的性质作出认定,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如程序性违法建筑,一般责令停止建设或使用,限期改正并处罚款,改正后符合规划要求,予以补办手续;属于实质性违法建筑,对于在建的责令停止建设,对于已建成的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拆除或予以没收,并处罚款,逾期拒不拆除,进行强制拆除。

(三)违法建筑承包人权利保护范围

作为合同标的的建设工程属违法建设,是否导致建设施工合同无效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在城乡规划区域范围内违法建设不影响合同效力。一系列行政审批、许可手续属于建设单位合同前的义务,与合同本身无关,建设单位违反规定导致工程违法,应由建设单位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并不影响合同效力。合同无效是私法上的法律后果,并非公法上法律后果。除非违反公法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有的观点则认为,违法建设违反了城乡规划法的强制性规定,在非规划区域内建设可能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影响城乡整体布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文认为,违法建筑施工合同应按无效认定为宜。从长远视角看,建筑城乡规划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对违法建筑的事实行为及标的物本身进行否定性评价对抑制违法建筑的产生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按合同无效处理并不影响实际承包人的合法利益,相反更体现公平原则。

建设工程合同确认无效后,应当恢复到合同签订前状态,当事人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基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承包人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已物化于建筑物之中无法返还,发包人则应当折价补偿,折价返还的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合理之原则,当无争议。

实务中最令人困惑的,是对承包人除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外的合理利润是否保护的问题。对此,本文认为,承包人按合同有效产生的合理利润在认定合同无效后不应予以支持。虽然在违法建筑的保有阶段,发包人仍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建筑物的权益,但是如果纵观违法建筑的建设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来看,固然建设方获得相关行政许可方能进行合法建筑,但是施工方也应当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及时审查对方的许可手续,以避免损失的扩大。而且有的违法建筑面临着行政机关随时查处拆除的可能,让发包人按合同价款全额支付也会产生新的不公,也可能纵容承包人的违法建筑行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大承包人的一定责任对抑制违法建筑的产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随之又产生对工程成本价的认定问题,低于成本价的约定一般可以作为合同无效的情形,但现实情况是无相应鉴定机构对工程的成本价作出鉴定,成本价也会随工程产生一定的波动,而工程造价鉴定一般含有相应的行业利润。本文认为,在认定违法建筑合同无效的情形下,工程造价鉴定仍应启动,工程造价应按定额标准鉴定,剔除当前行业的基本利润率,据此得出成本价,并据此要求建设方予以补偿。

(四)违法建筑引发的财产纠纷的处理

从司法角度看,虽不能对违法建筑从法律上予以物权确认,最高法院态度也明确对当事人请求确认违法建筑权利归属及内容的,法院不予处理。但司法实践不能回避涉及违法建筑引发的民事纠纷。所以,认同建造人享有对违法建筑的占有事实有利于解决纠纷,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能防止对其过度保护而导致恶意违法建筑蔓延,维护交易秩序,达到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从民法的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区别看,涉违法建筑的行为可分为非法建筑行为和其他民事行为。建筑行为违法属于行政法规范的范畴;其他民事行为是不同于建筑行为而独立存在,其效力是否受非法建筑行为的影响?

现实之中,程序性违法建筑可以通过补救来完成,实体违法建筑则难以通过补救完成。本文认为,在认定涉违法建筑的民事行为时,应当合理平衡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社会公共利益,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最高法院对合同效力的态度一贯主张可以采用补救制度弥补。对程序性违法建筑也可以通过无效合同补救制度来弥补,及时补办手续的,合同效力得以补正。

处理涉违法建筑的民事纠纷中,应当遵循下列审查原则:首先应优先通过行政途径处理。因为对违法建筑的判定是从违法性与行政许可的双重要素出发的,行政机关在行政许可过程中也存在对主体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属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所以应先由行政机关确认及处理。司法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有效地界定是否系违法建筑及其相应类型,最佳的方案是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限期认定的函件、通知。

如逾期不作出认定或处理,而司法实践又不能不处理涉违法建筑的民事纠纷,可从违法建筑占有的事实状态进行处理同时不涉及所有权归属。法院应在裁判说理中指出“因诉争未经许可,当事人未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不享有诉争建筑所有权。”避免公众产生对法院处理违法建筑纠纷时判决违法建筑所有权确认的认识。

继承、分家析产等纠纷中,此类纠纷是基于人身关系变化而发生,仅关系到占有人的变化,并不针对违法建筑作为标的的民事行为。实务中,可依据人身关系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占有人对违法建筑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进行判断。

租赁纠纷中,最高法院关于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的司法解释一方面限定了无效合同的范围,在违法建筑物范围认定上也作出界定,另一方面在合同效力处理上采取了无效合同补救性措施,即当事人只要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就认定合同有效。

对于农村小产权房,对涉及权属归属及相关内容仍应不予受理,因为这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未经许可的开发建设行为,显然与倡导的法治思维与方式的理念格格不入,否则某种程度上在纵容这种不规范行为。

买卖纠纷中,本文持标的物违法而认定买卖合同无效的观点。因为在违法建筑的使用收益即关于“租赁”的认定上,司法解释的态度明确无效。举轻以明重,虽我国对不动产采用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二元论模式,但债权行为是以物权变动为目的,显然重于准物权性质的租赁。鉴于现行司法解释的态度,应认定涉违法建筑的买卖合同无效为妥,也有利于抑制违法建筑的层出不穷现象。认定无效后,仍应按无效合同处理原则互相返还。

针对有的违法建筑已存在多年,买受人也已装修入住多年的情况,实务中有的认为不宜返还,有的认为应当返还。本文认为,司法裁判应有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进行,既然已作出违法建筑性质的认定,即应当对此有相应的否定评价,否则会让公众误解司法在违法行为的问题上仍有变通做法,反而会影响司法的权威。而且违法建筑的利益也只存在于保有阶段,一旦认为不能返还而维持现状,反而不利于保护买受人利益。因裁判中的价值判断与执行中的价值判断具有一定差异,执行中往往可以结合被执行人的经济能力、标的物的性质等多种因素作出自由考量,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政府综合协调、司法启动救助渠道等方法解决裁判结果的落实问题。但是司法根据合同效力确认作出应然的裁判,方能向社会昭示价值判断。

相邻纠纷中,审查是否影响通风采光等相邻关系,仍涉及相邻人之间事实状态的确定。此类纠纷着重考量是否超过了相邻人的容忍程度,而且此种容忍程度应不得高于合法建筑物的相邻人的容忍程度,以此确保相邻人不得在违法建筑行为下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侵权纠纷中,涉及违法建筑的倒塌或其搁置物、悬挂物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违法建筑的占有人具有管理之义务,此类纠纷应按侵权责任法有关物件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处理。

拆迁纠纷中,有人主张违章建筑不予补偿。但此种观点未能充分考虑违法建筑形成的历史、经济、政策等原因,某种程度上还有政府应当承担但无力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一律不予补偿难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的相关制度发展的进程,以“87摸底”为界限,在拆迁中应区分对待,87年之前建筑的,尊重历史认定为合法建筑;87年之后建筑的,虽未经行政许可,行政机关认定属程序性违法建筑,原则上可以通过补办手续完成,仅面临拆迁无须补办。

(五)违法建筑有条件地可以成为执行标的

如前所述,不可否认违法建筑具有一定的财产价值,建造人对违法建筑具有事实上的管领与控制,享有占有利益,对违法建筑可实际占有、使用和收益。尤其有的违法建筑可以补救进行合法化追认,有的虽属强制拆除之列,但尚未拆除,有的虽立即拆除,但拆除后还产生残值。

篇6:建筑类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建设节约型城市,依法规范城乡规划、国土、建设、房产、城市管理等部门行政许可办理,加强我市建设项目容积率及相关内容的管理,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建设项目确定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条件及建设项目行政许可办理。

第二章 建设项目容积率规定

第三条 建筑容积率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地上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容积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并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特殊情况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区建设项目

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区的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在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规划条件时,新建区域内住宅及 周边现状住宅主要居室的日照时间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新建住宅与相邻现状住宅日照间距应满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应大于2.0;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应大于4.5;公共建筑容积率不应大于8.0。

(二)旧城区建设项目

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旧城区环境协调,旧城区建设项目在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用地周边现状条件。周边现状住宅的主要居室日照时间应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新建区域内住宅的主要居室日照时间一般不低于大寒日1小时。新建住宅与相邻现状住宅日照间距应满足《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1、旧城区成片改造项目(用地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多层住宅容积率不宜超过2.0;高层住宅容积率不宜超过4.2;公共建筑容积率不宜超过7.0。

2、旧城独立地段(插建)改造项目(用地面积小于10000平方米,大于3000平方米)

多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8以下;高层住宅容积率严格控制在3.5以下;公共建筑控制在5.0以下。

3、旧城区面积小于等于3000平方米的用地原则上只允许拆除,鼓励建设公园、绿地、停车场(楼)或其它公益性服务设施,并由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实施。确需改造的,容积率严格控制在1.0以下。

(三)公寓项目

公寓建设项目分为居住型公寓及公建型公寓。

居住型公寓用地分类为居住用地。容积率根据所处区位,参照住宅项目确定容积率;公建型公寓用地分类为公建用地,容积率根据所处区位参照公共建筑项目确定容积率。

第四条 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区中心地区;松花江沿线地段;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确定的重点工程、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及统筹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及企业改制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容积率可根据城市设计及城市建设实际需要进行确定。

第五条 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解决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对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容积率作如下规定:

(一)公共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标准按照《哈尔滨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和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哈规联[2009]1号)的上限值配建停车泊位。

二环路以内的商品住宅项目,按照1.5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按照1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二环路以外的商品住宅项目,按1个/泊位标准配建停车泊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廉租住房项目按照0.5泊位/户标准配建停车泊位。配建停车泊位中,地下停车库、结建式停车库的泊位应不小于总需求泊位的70%。

(二)为鼓励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配建停车场(库),按照本条第一款有关规定配建的室内停车库,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用地出让底价时,地上部分按照《哈政发[2009]17号》文件确认评估地价的50%核定;地下一层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10%核定;地下二层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7.5%核定;地下三层及以下部分按照确认评估地价的5%核定。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额外配建室内停车泊位的(采用立体停车设施配建的停车泊位除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每个额外配建的停车泊位予以奖励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奖励建筑面积应交纳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但不计入容积率。建设单位额外配建的室内停车泊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建设单位进行销售、出租或按照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开放使用。

(三)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规划条件、办理行政许可时必须依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明确配建停车泊位数量,不得擅自降低停车泊位配建标准。

(四)建筑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停车泊位数量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建筑设计技术指标必须真实反映新建建筑各层停车泊位数量。

(五)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按本条第一款规定配建停车泊位后,额外建设立体停车库的,当产权、使用权归建设单位所有时,除享受本条第二款奖励政策外,立体停车楼建筑面积不计入建设项目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额外建设的立体停车库产权归建设单位所有,使用权无偿交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每个停车泊位予以奖励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其它奖励政策同上述规定。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停车楼进行日常管理,并向社会开放。

(六)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应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单位没有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建筑总平面图和建筑设计图纸配建停车场(库)的,不得进行验收和交付使用。

第六条 为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城市重要景观节点新建建筑或现状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时,在满足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增设塔楼或立面装饰构件等方式来体现哈尔滨市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并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每平方米可奖励建筑面积6平方米。奖励建筑面积免交纳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

新建项目涉及建设坡屋顶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条件中应明确坡屋顶的建筑面积,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实 际情况进行评估;现状建筑增设坡屋顶的,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哈政综[2008]52号文件规定处理。

第七条 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能够沿城市主、次干道提供常年开放且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供市民自由使用的广场、绿地,并负责广场、绿地日常维护管理的,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可奖励建筑面积2平方米。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奖励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的10%。

第三章 建设项目容积率调整规定

第九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订后,容积率及建筑面积不得擅自增加。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容积率的,应当依法履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程序后,按规定交纳相关费用后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建规[2008]227号)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确因城市建设需要,使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发生改变,并影响经济收益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核定收益损失概算和需要增加的建筑面积,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审定的建筑面积,重新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容积率。第十一条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依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可向上浮动3%作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容积率的上限值,下限值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为准。由于容积率向上浮动增加的建筑面积部分,按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

(一)建设项目因规划建筑造型需要或建筑外饰面材料全部采用高档石材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按不高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容积率的上限值审定建筑面积。

(二)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与建设单位签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未按照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容积率,向上浮动3%设定容积率上限值的,因建筑造型需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第六条规定予以建筑面积奖励。建设单位应按照新增建筑面积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补交土地出让金,但不计入容积率。

第十二条 非招标、拍卖、挂牌的建设项目,因建设单位原因提出增加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应向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市国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收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

第十三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需要重新核收土地出 让金的项目,应函告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收土地出让金的确认意见函后,方可办理相应城乡规划行政许可。

第四章 建设项目相关内容规定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提出调整在建项目建筑使用性质的,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履行相应程序后报市政府审定,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整前后的楼面地价高者核收土地出让金。

建设单位申请增加地下建筑面积、调整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面积比例的,经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建设单位应向市国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补交相应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后。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建筑密度规定:

建筑密度是指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住宅建筑净密度是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一)多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8%,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5%;高层住宅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0%,建筑密度不得大于25%。多层、高层住宅混合项目的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大于2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0%。

(二)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建筑项目在不影响停车和人流集散 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建筑密度不得超过40%;特殊地段可适当提高建筑密度,但不应超过60%。

(三)居住型公寓建筑密度参照住宅项目有关规定执行;公建型公寓建筑密度参照公共建筑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绿地率的规定

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一)旧城区住宅改造项目的绿地率不应低于25%,新城区住宅建设项目规划绿地率不应低于30%。公共建筑项目及工业项目的绿地率按照《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二)特殊情况下,建设项目的绿地率确实不能满足上款规定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方案,确定需要补偿的绿地面积,建设单位向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交纳绿地补偿金(补偿金具体标准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绿地补偿金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专款专用,统一用于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公园、绿地、停车场或其它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

第十七条 根据城市街道景观和环境需要,一般情况下,新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6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新建多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20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25米。

(二)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0米、小于6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新建多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20米。

(三)当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时:

新建多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3米。新建多层公共 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小于等于5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5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

当新建高层建筑大于50米、小于等于100米时,高层住宅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8米。高层公共建筑(含住宅底层商服)后退红线距离不小于12米。

当高层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时,新建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15米。

(四)特殊情况下,考虑旧区改造的可实施性、综合考虑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和城市景观因素,为沿街形成广场空间、集中绿地或停车场地,新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根据城市设计或规划设计竞赛确定,但最小距离不得低于第三款有关规定。

(五)本规定实施前,已经确定规划条件或核发拆迁许可的可按照原规定确定规划建筑后退红线距离。

第十八条 沿街高层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米时,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65米;沿街高层建筑当高度大于50米时,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大于55米。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前,应做好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地面铺装和绿化。开发建设单位在新建项目中应单独设置雨水、污水收集系统。同时,应做好灯饰亮化照明系统和公共安 全技术防范措施。否则,不予验收。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建筑面积超过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建筑面积的,各有关行政执法主管部门应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配建的停车泊位和室内停车库面积不能满足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停车泊位和室内停车库面积的,由市公安交警和房产验收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进行整改,达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之前,不得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和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配建的停车库不得改变用途,建设单位擅自改变用途的,相关行政主管行政部门应及时予以查封,并责令恢复使用功能。如确实不能恢复使用功能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改变使用功能部分予以没收。

第二十三条 按照第五、七条有关规定,建设单位通过额外增设停车泊位或沿城市主次干道设置广场、绿地,并享受奖励政策的建筑面积的,停车泊位或广场、绿地规模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享受奖励政策的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按照该项目建筑面积实际平均销售价处以罚款或予以没收。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违反本规定时,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失信行为纳入《哈尔滨市建设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并按照《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黑龙江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条例》(该条理于1997年10月1日实施)对开发建设单位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或建筑设计单位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本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泊位及绿化率等经济技术指标,或没按照本规定后退红线距离的,市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暂停受理其设计文件;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建议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对违反本规定的城乡规划或建筑设计人员,属于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由市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登记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责令停止执行业务;情节严重的,提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撤消注册或吊销注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证书。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在确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规划条件及办理相应行政许可时,各行政主管部门须严格遵守本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务员任免机关及监 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相应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行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由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相应条款的解释。

上一篇:实用的父亲节的作文500字下一篇:社区文体活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