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024-07-19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共11篇)

篇1: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因为数学运算始终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数学运算.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估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口算、估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三、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的训练

优化运算方法,可以提高运算的合理性。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对运算的指导作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中最本质、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的指导原则,是解决运算合理性的基本策略的源泉,是数学运算的灵魂。

指导数学运算最常用的是化归思想,即把要解决的运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具有确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的运算问题。

篇2: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学习了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率、乘法分配率之后,在计算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定律使得运算尽可能简便、快捷、正确。

由于最近几年在这方面的要求放宽了,很多学生能简算也不简算,只要结果对了就算正确,所以造成了学生对这些运算定律只是会说,而不会用。我本人觉得在计算时,要合理计算,能简则简。这样学生对学过的定律就不单单是会写,而是会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如:2/5×4+2/5,这道题如果学生不认真看题,就会按照一般的方法计算,也不算太麻烦。但是如果把题目认真看一下,我们就很快发现了这道题的结果:2/5×4+2/5=2/5×(4+1)=2。这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使计算比较简便我班有很多学生开始时不注意简算。

篇3:提高学生合理运算能力的策略

一、不宜过分强调某种方法(或公式、定理)的作用

任何公式、定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因此在应用时,应灵活选用.

例如,不少学生见到形如2x2+3x=0或2x2-3=0之类的方程,马上就考虑用公式法求根.实际上,解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开平方法更好.学生僵化的思维方法,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求根公式的作用所致.

又如教师在讲了用代入法解方程后总结说:“今后若遇到这一类方程组,我们要用代入法求解.”因此学生遇到解方程时也用代入法,而没有考虑到把第二个方程化成(x-1)+(2y+1)=7,然后用换元法转化为用根与系数关系来解.

教学中若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因此,在重视运算通法的教学同时,要特别指明当条件特殊时,采用特殊方法解题有时会更合理、简捷,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观察、分析题目特点的良好习惯.

二、重视对已知条件的分析

在代数运算中,学生经常不重视对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见题就做.

分析:如果想到将已知条件转换为,然后再将式子转换为关于a-1的二次幂,解法显然合理、简捷.

三、培养学生会设辅助数

在运算中学生应学会针对题目的特点设辅助数,这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有益的.

解:依据题目的特点,设,则原方程可转化为y2-5y+4=0.

∴(y-1)(y-4)=0,

∴y-1=0或y-4=0,

∴y1=1,y2=4,

分析:式子中多次出现a-b、b-c、c-a,宜引入辅助数.

解:设a-b=x,b-c=y,c-a=z,则x+y+z=0,所以

四、要适时选配一些一题多解(证)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一题多解(证)的训练,将简捷的方法与繁复的方法进行对比,促进学生确信探索合理解题方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寻求合理解题的强烈愿望.

【例4】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1)、B(3,0)、C(-2,0)三点,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法1:设解析式为y=ax2+bx+c,依据已知条件,则

解法2:∵B、C两点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x1=3,x2=-2分别对应二次方程的根,故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3)(x+2),将A(-1,1)代入,得1.

比较两种解法,显然解法2比较巧妙,它体现了充分利用图象经过B、C两点的特性.

五、运算技能的培养要注意阶段性

熟练、合理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以及通分、约分等都是提高初中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

例如,有理数运算教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运用法则,以单一运算为主,它的重点是符号法则,中心是双重符号的处理.因此在配置例题、习题时,选择的有理数的绝对值不宜过大,以熟练法则和确定符号为目的;第二阶段可适当加大运算难度,如有正负分数和正负小数的混合运算,这一阶段的中心是突出训练学生关于数值计算能力的提高;第三阶段着眼于对概念和运算法则运用的综合训练,重点应放在处理运算顺序和合理运算上,例题与习题应以综合题为主.

篇4: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运算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十分灵活,解题思路也十分正确,可就是在考试中拿不到高分,总结其根本原因,正是学生的运算能力不强,导致运算过程不准确,最后遗憾地丢了分数。可见,数学的运算能力不可小觑,因此,本人凭借多年数学从教经验,撰写本文,希望能为解决此类问题尽绵薄之力。以下就是笔者对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仅供同仁参考。

一、数学运算能力未能引起重视的现状

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认为只要学生理解解题过程,会分析题意和解题思路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算错误时,也往往以学生的“一时马虎”为借口,一味错误的教学观念间接地影响了学生,进而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运算能力的提高,致使付出再多努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得不到突破。这不是学生运算过程的“粗心大意”,而是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粗心大意”。我们只有将初中数学运算能力重视起来,运用一定的策略提高这项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数学成绩。

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

数学的学习是灵活的,不是硬性的命令下达,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实践,理解数学运算的基本过程和规律,而不是遵守教师的旨意,死记硬背,先怎样做再怎样做。就好像乘方和乘除的运算顺序,数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先算哪个,之后大家一起求证哪种运算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会对数学的运算规律更加深刻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

三、加强学生的运算实际练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实际练习,其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的练习题设置中提高运算的精准性,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节省解题的时间。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运算,给学生足够的运算练习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运算练习计划,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这类题型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没有过多要求,其主要是验证学生的数学运算技能和熟练水平。但是考试中这类题型是最容易失分的,因为稍不注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满盘皆输,而这类题型的分值也很大,往往要占8分至10分左右,这样就会拉低学生的整体分数。因此,教师要在数学运算练习中,注重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确保其准确度,为学生的数学成绩加分助力。

其次,运算能力要求其速度的提高,因为数学考试中,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思考解题方法和途径,或者用于难题的解析上,而如果在运算上消耗过多的时间,就会导致时间不足的问题发生,甚至部分学生会答不完考卷,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试想,运算过程中不能熟练进行,而是思量着先做哪步,这样做对不对,或者对自己的运算能力没有把握,将时间用在验算上面,那么,整个考试的效率就会非常低下,甚至考分落后。这样的后果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小则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厌学和自卑心理,严重的话会影响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总成绩,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可见,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学生运算学习反馈的重要性

近年来,新课标针对初中数学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数感”,其实数感就是学生对数学运算的直接感觉,与我们所说的第六感类似,数感的培养主要针对学生的运算直觉,数感的缺失会使学生对运算定律以及公式进行形式记忆,而不是真正参透和理解,运算过程繁琐和混乱,有时运算到一半自己就懵在那里了。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敏感度,以便学生在运算过程中迅速地做出直观反应,在近期学习的运算知识中有机地加入旧的运算运用,训练学生的反应和判断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总结其常见的问题,并集中训练解决。就像学习英语中的语感,只有不断积累和熟练,在练习中熟练地操作,才能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做出习惯的反应,提高运算的效率。

综上,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关系到数学总体成绩,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毕娟旖.初中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和培养[J].神州(上旬刊),2012(4).

篇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张家荣四川省宣汉县庆云乡中心校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教学模式;验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改变以往的计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透彻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这种依葫芦画瓢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非常有限,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知识,概括其规律性,从而对算理获得深刻的理解。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地进行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

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练习形式如创设情境、进行变式训练、利用游戏等作用,力求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使各种练习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正向效应。利用形式多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学生的计算兴趣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已经成为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较难的课题。近几年来,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们都在积极的进行着教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已被大家所重视。大家都在寻找一种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方法。但是,由于所查资料有限,还没有找到适合于我班学生的方法。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提高本班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计算既准确又迅速,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我认为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正确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并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学习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因此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算理,让学生在算理指导下掌握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沟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形成一些更加概括、更具有普遍实用性的计算方法。例如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共同特点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在教学中让学生沟通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就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习惯,我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如:学生在解完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人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通过验算,让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当然,竖式计算学生也能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通过我的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我认为主要与以下这几方面有关:

(一、)学生没有掌握好计算的方法和计算法则。

1、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得不够牢固,导致从方法、法则上容易出现错

误。

2、对一些运算律和性质、以及运算顺序掌握不牢固。

3、学生不能有效的应用运算技巧。

(二)学生平时学习造成的因素。

1、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一定的差别,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就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2、在生活中,缺少脑力方面的锻炼。由于一些学生平时动脑筋较少,所以思维不太灵

活,计算出现的失误就会增多。

3、时间上的控制造成的原因。

有时由于作业过多,学生就会草率完成,长期这样也会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这里还有睡眠不足也会造成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

(三)学生的身心因素的影响。

1、学生天生或后天长期环境的影响。

2、学生惰性造成的影响。

3、学生的意志力差,长期的成绩不好造成不自信。

要是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必须针对以上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在计算方法和法则上的提高

1、如果一些计算方法和法则已经都学过,那就要学生重新练习对应的题型。找出学生

没有掌握或者掌握模糊的知识点,记在我们的批改手册上,并要求学生牢记多练,最好理解为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学过,我们教学生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等第一步的基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在进行第二部的计算。

2、对运算和定律的理解同样要学生牢牢掌握。这是贯穿学生一生的事。

3、在运算过程中,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太多了学生不好掌握,有可能会使得其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非常重要

1、提高学生的口算质量和速度

这需要经常锻炼学生计算、口算、听算能力。

2、经常让学生参与一些动脑筋的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脑筋急转弯,猜谜

语等都能锻炼学生的大脑反应能力。

3、对学生的作业量要有一定的控制,不宜太多,如果是计算方面的题,以少为好,以

作对为好。学生计算经常找学生最清醒的时候。在夏季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

(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永爱呵护学生,让学生恢复

自己的自信心。

2、克服学生的懒惰心理。

3、多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计算能力,设立计算奖章,计算升级游戏,以学生连续计

篇7: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

克山县第四小学

我课题小组对《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此课题的研究我尝试了将近一年多了,我的学生观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回顾如下:

一、我的学习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我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并通过对修订前后的教材及教学用书进行对比,对教材编排有整体的认识,以促使自己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促使自己能成为教材的创编者。只有对教材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组织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在课题研究中,除了自己研读以外,还与同组教师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学校领导还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学习,让教师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数学活动的效度。

2、互动教研促课题发展。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教研组开展了校本参与式研讨,为教学进行互动教研,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想出师提供经验交流与解决困惑的平台,促进了课题的发展。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着:

1、在课题研究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练习设计教学的多篇文章。除了自己研读以外,还与同组教师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并进行班班对比的形式,用不同的练习来进行教学,并加以比较,并作好记录加以反馈。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更注重数学练习的设计,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经松,学得愉快。教师注重数学活动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教师讲究数学活动的组织。

3、基于对理论研究和认识,能够把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并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实验。这一阶段公开探讨 《容积和容积单位》《秒的认识》、《长方体的体积》等研讨课,我们共同探讨课内作业设计的策略和最佳方案,顺利推进课题的研究。

4、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所写的论文和案例在市级评比中获奖。

三、实验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并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从教学效果看取得一定的成效。

1、明确练习设计的 6 个原则,并加以遵循和应用。

(1)科学性原则。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2)层次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

(3)针对性原则。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4)灵活性原则。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练习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5)多样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总结出数学课内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让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数学课作业要能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要难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课内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尽量不要将课堂作业拖到课后去完成。

(4)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些作业可以通过汇报会、展览、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功感,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四、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2、教师在研究课、公开课时不能很好的处理练习的多样性和精炼性之间的矛盾,往往量有了,质却忽视了。

3、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不到位,理论修养必须再加强。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8:提高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探究

数学运算能力是指根据概念、公式、法则, 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计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 寻找与设计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 并能进行近似计算。数学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迅速、合理。运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要与记忆力、理解力、数学思维能力紧密相连, 互相渗透, 互相支持。因此, 要培养正确、迅速、合理的运算能力, 除了要培养耐心、细致地进行运算的良好习惯, 本人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指导并督促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法则, 明确它们的使用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概念、公式、法则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自然也就谈不上合理运算了, 因此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尤为重要, 通过定期的复习, 习题的训练, 各种方式的基础知识竞赛, 督促学生记忆与理解相结合, 做到一一过关, 这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能避免在各种考试中由于该记的没记准而不能流畅计算, 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注意概念的条件, 公式、法则的使用条件, 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会而不对”、“徒劳无功”的情况。例如:已知x∈[2, +∞) , 求的最小值。错解:由基本不等式得, 因此最小值为。此解法忽略了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即当且仅当, 即时, “=”号成立, 而。正确的解法:由“耐克函数”的性质可得在[2, +∞)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x=2时, 取最小为。

二 加强公式、定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教学

“我们在求索中收获知识, 在创造中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 注重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仅能体现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使用, 还能总结出一些题型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 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 我们可以总结出“错位相减”的求和方式, 及其适用情况是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 其中{an}是等差数列, {bn}是等比数列;同时强调“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对q分为q=1和q≠1两种情况) 。

三 解题时注意分析, 寻找合理、简洁的计算方法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 因此, 数学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信息, 便很难找到简洁的运算途径。

例如:已知长方体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2、6和9, 则长方体的体积为_______。解答:设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y、z, 则由已知可得xy=2, xz=6, yz=9。此时若联立方程组, 三个方程解三个未知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解答进行消元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若注意到三个等式与体积v=xyz之间的关系, 把三个等式相乘可得x2y2z2=2×6×9, 开方得。因此在计算时注意先观察再计算, 可以又快又准地得出答案。

四 让学生养成对运算方法进行总结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对自己的运算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 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运算过程中所用的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例如: (1) 求参数的值时要努力得到关于这个 (些) 参数的方程 (或方程组) ; (2) 求参数的范围时, 要提炼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 (3) 分式相加减时进行通分; (4) 有小括号时去括号; (5) 有公因式时提公因式等常用的方法。

例如:正项数列{an}中, 已知a1=1, , 求an。解答中已知条件可化为 (an+an-1) (an-an-1-2) =0, 因为数列中各项为正, 所以an+an-1≠0, 因此an-an-1-2=0, 即an-an-1=2, 所以数列{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所以有an=1+ (n-1) ×2。

五 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解题、计算中的不良习惯

学生在平时做题中存在以下不良习惯: (1) 审题马虎, 题目不看全便开始做题或不结合题目已知条件做题, 例如已知抛物线y=ax2的准线方程为y=2, 求a的值。学生没有注意这不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便开始做题; (2) 书写马虎, 例如将“an”写成“an”, 影响后面的计算; (3) 计算中程序混乱, 解题不规范, 草稿纸上的演算东写一点、西写一点; (4) 算后忽视检查等等。如果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并重视这些毛病, 并努力改正, 一定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9:也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喜欢数学,喜欢数学老师,才能学好数学。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来真正地了解学生。投其所好,尽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有爱心的老师,所以老师要有爱心,大爱之心。心理学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人们,真诚的爱心会带来奇迹。另外教师的智慧和幽默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计算是项“细活”,容不得马马虎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似乎总有错误的发生。对此,有人轻描淡写,“粗心而已”。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原因是很多的:有认知方式问题、有思考缜密性问题、有情感兴趣问题,更多的是计算习惯问题。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錯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数的内涵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深层次的原因是对数的意义理解不深,直接影响运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选择,影响运算律的建模以及解决问题中方法的确定。所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内涵也很重要。

四、加强口算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先采取和学生交流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和方法并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如抢答、小组竞赛等等。“熟能生巧”,加强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任重道远,需要常抓不懈,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篇10: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程中在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提出的五种建议:

1、教师应该整体把握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有全局观。

2、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3、提高对数和字母运算的数学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指导学生总结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篇11: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运算能力的内涵和要求

运算能力是新课标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十大能力意识之一,是最基础又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是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的完成数学运算影响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二、运算能力的特点和作用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于一身,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良好品质。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不仅在计算求解中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推理论证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运算能力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一)运算能力的层次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二)运算能力的综合性。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中学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三、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现阶段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乐观。很多一线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初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有时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运算时也会出错”。有些学生过早使用并依赖计算器导致缺乏数感,有些学生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些学生运算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等。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河池市中考数学试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整式、分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方面的运算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看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明道理,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顾运算目标,进行盲目地推理演算;运算过程中缺乏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的意识,运算过程繁琐,错误率高。而不少老师和学生对运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运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认知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运算错误。他们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运算的具体实施,对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都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

四、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运算能力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一)从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看。

1.我国目前在初中教育中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教材中发现,一些比较实用,有意义的基础计算公式并没有列出讲解,而且在已有的公式计算中对应的例题和习题不足,比如淡化了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代数恒等式变形、比例、平面几何等。

2.初中的运算淡化了定量的计算,从而造成学生计算题做得不多,对于稍显复杂的运算,学生计算出错率较大,对结果的分析判断也受到了影响。

3.我国教育事业中,小学期间一直强调减负和快乐教学,对于运算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且对于一些过于辛苦、复杂的题目,学生不愿意去做,影响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材钻研欠深入,对每个例题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缺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解题后,缺少归纳总结,没有充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5.在教育方向方面,初中教学对数学的计算和推理能力考查要求不高,学生普遍对此重视不足,但是这些导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较差,最后成为学习的障碍。

6.科学制约了运算能力的培养。计算器的普及和使用,减少了中学生自主手动计算能力的训练,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不利于学生在没有计算器时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从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看。 1.计算的两种不良心态。第一是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第二是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2.不熟练的知识技能。在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边缘演算;计算结束后不会运用估算或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3.注意力不集中。在做计算题时,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造成失误。

4.电子计算器的滥用。对于计算题,好多学生根本不用心算或者笔算,一律用计算器处理,结果连最简单的都不会做,更不用说对“算理”的理解了。

五、提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运算教学中,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运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运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由于也能算题是由数和运算符号构成的,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抽象、因而习题形式应多样化:如填空、选择、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游戏、竞赛、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运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运算的心理因素。针对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题的弱点,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增加一些“口算练习”、“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练习题。通过长期坚持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1.培养运算信心,使学生敢于动手。

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动手,引导他们从一些简单题入手,不断提高运算的速度、准确性,让每个学生相信“只要基础扎实,基本功熟练”就不怕运算,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锲而不舍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享受运算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使他们随时做好运算的准备。鼓励学生运算到最后一步,同时教师应做一个善于算、敢于算的人,着重运算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缺乏耐心就意味着放弃。对很多初中学生而言,运算问题是一听就懂,一算就错,“难算题=懒算题”或者是思路会,算不对。事实上,只要冷静,有耐心和信心,运算并非是难事。从“不可能”到“可能”只有一步之隔。对常规运算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常规运算方法,熟能生巧,最好能达到“自动化”程度,从“思路会、算不对”的阴影中走出来。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性。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计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对数学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3.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灵活运用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进行运算。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和收集一些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收集、归纳、积累经验,形成熟练技巧,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和迅速性。

(三)加强解题技能训练。

对概念、公理、性质的正确理解,对题意的正确把握,最终目的,还要落实到解题上。因为运算是解题的根本,只有解题运算准确,才能使数学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运算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往往是“两动两不动”――动脑、动嘴、不动手、不动笔,从而造成计算的错误。因此,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平时解题过程中克服粗心的毛病,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题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和举一反三。具体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打牢基础,完善知识和方法体系。

2.明确要求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和方法体系:(1)从思想高度重视,从学习行为上持续改进;(2)知识系统化,熟练到自动化程度。定义,概念理解,公式记忆,定理,法则应用准确无误。

3.初步构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数学运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数学运算技能。随着这一关键点的突破,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数学运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

数学计算题运算后,学生基本就觉得无所事事,只有当老师进行批改后才发现这也错那也错。归根结底,就是学生没有验证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即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如何让学生形成验证的习惯呢?首先让应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五)数学课上慎用或者不用计算器。

目前,初中学生使用计算器较为普遍。由于学生频繁的使用计算器,导致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严重下降,更谈不上对运算道理的理解。从初一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到无理数混合运算,都离不开计算器,对于课标要求的公式、法则、运算律越来越陌生,更谈不上熟练运算了,对于初中学生,还是应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他与数学的其他能力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学生仍然需要计算能力,但也要掌握现代工具。在初一遇到计算器教学时,可以暂且不讲,在将教学内容讲完以后,学生已经有了扎实的运算能力后,再讲计算器的使用,让计算器为学生掌握已有的运算服务,如提倡学生用笔算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这样既不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又能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训练。如果笔算结果不正确,应鼓励学生寻找笔算过程中得错误并加以改正,而不是把计算器的结果一抄了事。简单的有理数运算仍需要学生熟练用笔算完成,对于数值较大的题目才可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改善我们学习数学的工具之一,我们要会用它,而不能依赖它。

所以,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让清楚在数学方面使用计算器的危害性和不合理性,只要教材上没要求用计算器的,就坚决不用。做作业时,老师一定要提供相关的数据,不给也不让学生用运算器做题,从而杜绝学生“懒”的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六)改进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增进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兴趣。制定一项评优制度,并在整个学期中参照和加以执行。如:课堂尝试练习中,正确率达100%,口头表扬。课堂作业正确率达100%,红旗奖励。组织开展小型的班级口算比赛,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口头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其次是加强家校联系,关注个体差异。

(七)师生时常自我检查、反省,不断完善自我。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做题并不能就题做题,每次进行练习后都就当进行一定的反思,不断的进行总结,这次错了为什么错,怎样错的,下次怎样避免,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看到不断的进步。初一开始,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时常查看,检查自己改正情况。老师也同样需要做记录,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记下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问题的讲解练习,同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行也可进行经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5-10分钟的限时限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竞争力,并且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八)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提高运算能力。

大多数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等原因虽具备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但常常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导致运算失误。如看错题、潜意识增加条件或假设、书写丢三落四、慌乱急躁、紧张焦虑、粗心大意等非智力因素表现欠佳而造成过失性失误。

培养运算习惯,加强心算能力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运算细节,改进运算习惯,关注细节勤动手,表达书写要规范,让学生少丢分。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分析学生运算出错的各种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不但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要使学生达到熟练程度,要强化指导和训练,训的是算理,练的是准确性,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必有收效!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当代教育理论研究》,.10.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结书下一篇:税法在线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