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6-27

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篇1: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由科普教育基地现状引发的思考

杨冠楠

(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副主任科员,济南250001)

[摘要]由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现状和问题,引发出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思考,分析我国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现状、问题以及经营性科普产业和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关系,并对科协系统推进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科普产业经营性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 N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57(2010)增刊-0015-5引子:由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现状所引发的科普教育基地是由科协系统命名的各种利用自身资源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承担科普工作的各类场所的总称,是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科协系统发掘社会资源兴办科普事业、推动科普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自2001年起,山东省共命名省级科普教育基地86个,其中被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9个。2008年山东省科协对全省现有科普教育基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抽查发现,像山东省科技馆、青岛海洋科技馆、济南红叶谷风景区、泰山抽水蓄能电站科普水城等基地,充分发挥了科普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当地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但同时,一部分科普教育基地“徒有其名”,基本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科普教育功能,甚至有部分科普教育基地完全不存在了。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发挥作用比较好的科普教育基地集中在政府公益性投资的单位、以旅游和科普相结合的单位以及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其开展科普工作的后盾,而90%以上运转不良的科普教育基地将主要原因归结于挂靠单位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缺少开展科普活动资金来源。

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财政没有足够的经费扶持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同时又要求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全部免费的公益性科普活动,使得很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无法承担开展科普工作带来的成本,不得不放弃开展公益性质的科普工作,也严重挫伤了这些单位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多年来,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各类公益性科普事业,由于是政府买单,所以是不计成本的。随着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科协提出以“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构建“大科普”的工作格局,科协作为社会化科普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就要考虑如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也不得不考虑社会力量做科普所必须承担的成本问题,而随着“大科普”格局的建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式的科普很难满足公众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科普教育基地及其依靠单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愿望并不是希望政府对于单位给予科普工作财政支持,而是希望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使得基地在围绕科普工作的前提下,形成单位的科普工作产业化,一方面有利于收回基地的科普工作成本,另一方面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力。由此,笔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个经营性科普产业的问题。关于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探索性思考

经营性科普产业是相对于公益性科普事业而言的一个概念,是随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而产生的。2005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科普产业论坛,提出了科普产业化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有的观点认为科普产业化必将导致科普事业的市场化、企业化和商业化,而丧失其原本应该具有的公平普惠的性质;也有的观点认为科普产业化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笔者的观点是:科普事业既不能“完全产业化”也不可能“完全公益化”。一方面,科普事业毫无疑问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性质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的,是不容置疑和动摇的;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普及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以普惠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性科普在某些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急迫地需要一种更具针对性、灵活性、选择性的科普形式,很显然经营性科普产业在这方面较公益性科普事业有更大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从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坚持一手抓公益性科普事业、一手抓经营性科普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2.1 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1)经营性科普产业逐步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长期以来,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科普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因而束缚了科普事业的发展。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很多事业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瓶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都探索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从侧面证明发展经营性产业是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多学科、跨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高新科技、尖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科技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影响。现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已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科普工作也由原来单一的科学技术宣传转变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工程,仅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已经不能完成向全社会普及所有科学技术的任务了,这就迫切需要科普事业有新的工作方式、投入方式和资金流动方式。

从我国科普需求现状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不平衡,使得我国的科普工作形成了不同地区和人群需求上的显著差异。这种需求的差异就要求科普工作不仅要完成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普惠,更要有对不同类型、不同知识层次、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群体开展的更具针对性的科普工作。同时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例如非典等重大疫情、地震等重大灾害),进行快速反应和广泛宣传。这样繁杂的科普工作显然需要大量科普资源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调配是远远不够的。

从科普工作方式转变来看,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各种信息、媒体技术不断丰富,科普工作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灌输式、讲座式”单一模式向“选择式、体验式”的互动模式转变。一成不变的科普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民群众需要选择他所需要的科普内容和喜欢的科普形式。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必须告别传统的、带有盲目性的科普推广套路,转变到以人们需求和喜好为导向上来,这实质上也说明了科普产品日趋明显地具有了市场的特征。

从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看,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国家对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投入历年增加,这实质上也为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国提出到2020年将兴建各级科技馆150座,这些科技馆里面对科普产品的需求就价值数亿元。再如,我国目前有2.8亿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国家明确指出科技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核心环节之一,这就构成了对科普器材、科普图书的巨大需求,给科普产业发展营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2 影响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相得益彰、共谋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科普工作者的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但是,目前我们的经营性科普产业还远远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现在人均年科普图书发行量仅0.02册,科普图书平均发行量约相当于全国图书平均发行量的1/8。全国科普期刊有400余种,但其中每期发行量能超过20万册的不到5%,超过40万册的只有3种,年盈利能达到50万元以上的不足10%,许多科普期刊处在亏损状态。目前全国科普旅游馆园约有80家,但大多数都强调娱乐、猎奇和刺激性,有的还有伪科学、庸俗的内容存在,而科学内涵和教育功能不足。究其原因,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观念认识不够

我们的经营者没有形成经营科普产业的理念,消费者也没有形成消费科普产品的理念。在经营科普产业的问题上存在思想障碍,即认为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不应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甚至很多人将科普工作与收费经营完全对立起来,认为“科普就是应该政府买单”、“收费的就不是公益,不是科普”等等。在这里,我们若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论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引用延伸过来,即可认识到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公益性和经营性都是科普事业发展的手段,无论何种手段目标都是一致的——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再一个思想障碍是对于科普“营利”的偏见和误解,似乎营利必定要玷污科普的纯洁性。但“营利”和“以营利为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性科普产业需要营利,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在政府投入和接收社会捐助的同时,进行某种适当的营利性经营,把经营所得用于填补政府投入不足而造成的科普成本空缺、提升服务质量,维持和发展科普事业。

(2)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相对滞后

随着科普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承担科普责任和参与科普工作的部门越来越多,虽然科普法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能已作了界定,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相关的职能划分,以及有些部门长期沿袭的工作传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责任分散、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有些部门工作重复、职能交叉。而目前的协调制度只局限于有限的部门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临时性工作机制,没有决策、实施社会动员、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监督评价等职能和作用;同时缺乏长效性的工作机制和运作能力,在解决科普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方面发挥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起到一定制约作用。

(3)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亟待完善

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而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基本上完全依靠国家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有个别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技场馆建设、运营和捐赠科普事业,但是在整个科普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科普产业融资渠道不畅,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投入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捐赠意识、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科普等公益性事业缺乏具体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企业捐赠科普产业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支

持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就亟待出台。

(4)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尚未完全纳入科技人员业绩考评中,不能作为职称评定和晋升的绩效,加上缺乏对科普工作的奖励制度,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不仅挫伤了一些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创作、宣传人员的积极性,导致许多专职科普工作者纷纷改行、人员流失严重,而且也使一些年轻的科普后继者望而却步。这种现象导致科普产业发展出现人才匮乏的瓶颈,科普产业职业化机制没有形成。我国科普专门人员的预期职业化教育和继续职业化教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大专院校没有开设有关科普的专业和专门课程,致使科普的职业化队伍发育滞后、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素质亟待提高、科普专业人员后继无人。例如,作为科普产业之一的科普创作领域就存在着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年龄结构偏高、知识老化十分严重、年轻的科普作家非常缺乏的窘境。此外,作为重要社会力量的科普志愿者目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活动的推动,规模还比较小,水平尚需提高。

2.3 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对策研究

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科普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机遇。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科普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推动经营性科普产业大发展中大有作为。

(1)实现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有机结合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首先要认清性质、明确任务,实现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有机结合,坚定推动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根本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一种体现,其根本任务是繁荣科普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根本特点是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丰富科普资源、实现社会科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终实现能够满足全社会需求的科普资源公共化。依照此性质、任务和特点,笔者认为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思路核心应该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政府公益性投入不能达到或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领域,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企业管理运作方式,大力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

要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机制。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虽然在投入产出方式上存在着不同,但是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共生共存的。一方面,公益性事业并不排斥市场机制,也不是不可以赢利,其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引入市场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另一方面,经营性科普产业也并非完全唯利是图,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往往只有在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特别要注意的是,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收入分配应该和一般的企业有明显的区别,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其经营收入除了用于支出成本外,还应用于对科普资源的再生、创造和更新。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公益性科技场馆建设的不断投入,势必促使科技馆展品制作产业的大发展;而科技展品制作企业,一方面是在市场的调配作用下完成企业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资源,使公益性质的科技场馆充分发挥其作用,显现出生机和活力。

(2)经营性科普产业要融入社会文化中去

要将经营性科普产业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浪潮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到了要在公益性为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指向,给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在当代社会,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同时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科学普及是与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将科普产业融入到社会文化产业发

展的大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不仅需要说教型、严肃性的科普活动,更需要娱乐型、休闲性的科普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传统的正规化的科普活动,更需要如同科幻、动漫、旅游等这样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例如,“神七”与太空行走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也激发了全中国航天科普的热潮,但是传统的科普活动在航天科普中却显得捉襟见肘,山东省科技馆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航天科普展览吸引了2万观众,山东数字科技馆上关于“神舟”的专题每天有数千点击量。从传统的科普活动来看,这些数字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但是从科普的“普及面”和“普及度”来看,这些活动的普及作用的确很有限。相比之下,1977年一部《星球大战》不仅豪取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点燃了几代美国人的航天梦想,一部具有典型好莱坞商业性质的影片,引领了美国航天科普事业的发展。同样还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动漫明星“阿童木”,其不仅仅成为日本动漫产业界的元老,更成为日本机器人科普的一个“精神领袖”。

科普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是科协组织大有作为的天地,也是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四川省科协创办的《科幻世界》和重庆市科协创办的《电脑报》就是科普与出版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典范,现如今《电脑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IT报刊之一,而《科幻世界》也被称为第一中文科幻杂志,这确实是科协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的骄傲。

(3)科协组织推动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建议

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也是科协科普工作中一个崭新的方向。科协系统在经营性科普产业大发展的过程中,要起到引导、鼓励、支持、管理等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考虑。

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要扶持与规范并重,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制定减免税费等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科普期刊、网站、科普展览开发机构和具有科普教育内容的旅游文化馆园等科普文化产业。另外,在制定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规范科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业、产品标准,防止其违法经营和假借科普名义推销伪科学、迷信和不健康内容的产品及服务。

加强针对不同性质的科普行业的分类指导。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例,科技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活动场所,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坚持其公益性质并指导其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事业单位,虽然既没有市场收入也没有专项科普经费,但是作为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汇聚地,其科普的作用不容忽视,应加强对这些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的资金支持,制定政策允许其开展回收成本的收费科普项目;与高新技术企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基地,科协应为其开展科普工作争取积极政策,为其在企业的基础上开展科普工作注入动力,使其实现企业行为与科普工作相结合的自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探索科普产业与科普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路 打造科普资源的集散中心——首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的启示与思考,2009-10

[2]2008年中国科协调查宣传部“科普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课题报告第三章“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分析”,http:///download/四个子课题最新成果/第三章20%产业政策.doc,2009-10

[3]中国科协要给科普产业搭平台.科技日报,2006-04-28

[4]金彦龙.我国科普产业运作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6(3)

篇2: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阐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对策.

作 者:王爱群  作者单位:海南省三亚市农村经营管理站,三亚,57200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24)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篇3: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 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 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视, 促进了本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涌现出了一批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分配合理、成员增收明显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2002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仅1 560个, 龙头企业426户。到2012年,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长达4 700个, 龙头企业达到2 500户, 实现销售收入1 150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7家,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55亿元和878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省级龙头企业467户、州市级龙头企业1 372户, 全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871亿元、增长7倍;与2007年相比, 五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了440个、增长10%, 龙头企业增加660户、增长36%, 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加了767亿元、增长2倍。

云南省龙头企业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实力也不断增强。目前, 云南省百强企业中农业龙头企业占10户。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60户, 其中, 10亿元以上15户、5~10亿元20户、1~5亿元125户, 分别比上年增加3户、6户、16户。

(二) 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云南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4 500万亩, 甘蔗、茶叶、橡胶、咖啡等特色经作位居全国前列。甘蔗种植面积520万亩, 居全国第二, 产量达到2 200万吨。茶叶面积575万亩, 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26万吨, 居全国第二。橡胶种植面积820万亩, 干胶产量40万吨, 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蔬菜播种面积1 235万亩, 产量1 685万吨, 出口5.7亿美元, 超过烟草, 跃居全省大宗农产品出口第一位, 成为南菜北运、滇菜外运的重要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1 000万亩, 居全国第三位;鲜薯产量1 150万吨,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3%;总产值86亿元。水果面积535万亩, 产量达510万吨, 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咖啡种植面积134万亩、产量8.4万吨, 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蚕桑面积150万亩, 居全国第3位, 鲜茧产量4.7万吨, 居全国第五位, 总产值15亿元。

(三)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 高原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 全省初步形成了滇中、滇东北以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西南以优质稻米、甘蔗、茶叶、橡胶、咖啡为主的产业带;滇西、滇西北以畜牧、药材为主的产业带;滇南、滇东南以热果、药材为主的产业带。烟草、甘蔗、茶叶、橡胶形成了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为云南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产业聚集能力提高,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辣椒、茶叶、马铃薯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群和加工产业带逐步形成, 建立了元谋无公害特色蔬菜、思茅茶叶、大理野生食用菌、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曲靖马铃薯及宣威市特色畜产品等6个国家级加工示范基地, 丘北辣椒系列产品加工基地等6个国家农业产业化创业基地, 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

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龙头企业动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云南省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在2010年以来云南前后共认定了30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但其中仅有19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且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缺乏制度保障,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商品基地、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农业一体化经营水平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或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农产品结构上, 多以资源型的传统产品为主,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且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较低, 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更影响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 农村融资体系不健全, 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资金积累和再投入, 这都离不开融资体系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融资体系经过多次改革, 基本建立了以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和合作性融资为基础的融资体系, 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整合, 农村融资体系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中最主要问题是资金支持严重缺乏, 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资金的投入, 因此资金问题是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组织等贷款难, 农业产业化信贷投放量不足, 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贷款满足率低,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抵押物品单一, 农业金融保险业务发展缓慢等也影响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 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密, 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实力悬殊, 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 使得两者处于不对等的市场关系。导致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少话语权, 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之间的条约显失公平, 利益分配仅由公司单方决定,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很难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沾”利益分配机制,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分散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农户, 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农业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的相关谈判中, 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公司的以利为先,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 更让农户的利益受损成为了常见之事。

(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层次不高, 科技含量较低

目前云南的粮食等农产品看似供应充足, 但农产品的品质却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而市场开拓不足, 投入集聚在生产加工环节。从生产加工内部来看, 由于注重短期效益, 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 精深加工层次低, 技术装备差, 技术创新能力弱, 产业链短, 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低, 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

三、加快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优势

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中, 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要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必须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一是要依托自然优势培育优势产品, 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且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 都要重点培育一个省级龙头企业、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 在全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二是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 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 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提供及时信息服务, 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 降低风险;三是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 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 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 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四是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 为基地农户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二) 构建完善的农村融资体系, 强化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拓宽农业信贷领域范围, 逐步放开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 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参与, 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化项目, 予以必要的直接扶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 制订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扶持。

(三) 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 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 农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农户与公司的市场关系不对等, 时常出现农户违约不将产品卖给公司, 或公司不顾农户利益拒收或压价的现象。在市场行为中, 价格是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所以, 把好价格关才是影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 真正做到“村企互动”, 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的重要因素。首先可以建立特色订单农业, 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 可以放宽价格锁定。其次应发展“农民转租”模式, 让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 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再次应推进农业推广, 让农民学习到更先进的种植技术, 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 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 进一步引导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 形成产权联合的紧密型利益关系, 形成农户和公司“共赢”的良性利益循环机制。

(四) 积极发展品牌战略, 拓展国内外市场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 强化品牌建设, 加快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提高优势农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在稳步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省内市场加强行业自律, 形成规范的贸易体系。国内市场强化品牌建设, 稳步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际上知名度大、影响广泛的各类产品展洽会、博览会、推介会等活动, 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切实把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工作的重点工作,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 加强地理标志建设。以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 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予以重点扶持, 打造“绿色云南, 生态产品”整体品牌,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

摘要: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农业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领域逐渐延伸、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然而,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不会是一帆风顺, 它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分析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樊云香, 李亚荣, 刘江晏, 杨建波, 靳红.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 2013, (6) :116-117.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 :8-15.

[3]余涤非.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4]雷俊忠.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4.

篇4: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经济效益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近年来, 产业集群所呈现的竞争优势备受关注,并成为企业、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始于马歇尔“规模经济”的提出。他将经济规模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并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在随后的研究中, 中外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例如有的从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 有的从区域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角度。著名的产业集群专家王缉慈则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角度来对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 在一定的条件下, 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也有下降的趋势, 甚至还会跌破零变成负值, 从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虽然单纯从经济学意义上说, 企业集聚的优势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理论与现实总会有冲突。特别是在我国一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下, 有相当一部分的产业集群是由草根经济演化而来, 或者是由外商直接投资而生成的外向型集群, 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从以资源消耗而带动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轨时期,我国的法制体系和诚信体系也尚不健全。因此, 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各种不经济的现象。如果忽略了这些,就不能更好地了解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全景,也就无法制定出有实际成效的集群发展战略。

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产业集群已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初具规模: 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的崛起和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且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江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如北京中关村聚集的电子产业、上海的纺织和机械制造业, 广东的东莞以台商为中心、以外资为主要形式的电脑产业集群, 浙江形成了民营经济为主的以纺织、服装、皮革制鞋、食品、建材为内容的产业集群。根据统计,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产业群区达59个, 晋江、温州两地产业集群区近3万家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700多亿元。

总的来说,从中国的东北起,经京、津、冀、山东半岛、到苏、沪、海峡两岸,到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由产业集群导致的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已产生了一个万里绵延若隐若现的经济隆起带, 这些产业集群区不仅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也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是产业集群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集群经济由点向带发展的趋势已见端倪,但是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创新来讲,相关企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知识化的传播和扩散, 尤其是隐含经济类的知识交流所激发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 从而不断促进企业创新。但是, 现在已在集群内的企业, 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够, 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 对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和吸收消化能力又差, 由此导致了竞争能力差,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 再加上乱收费、社会治安及诚信危机的外部环境恶劣, 使集群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 由于不堪重负或营养不良而使其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对策思考

第一,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国家和区域竞争战略和政策

首先,政府集群规划的理论基础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政府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国外的产业聚集是靠市场形成的,如美国硅谷。但并不是说政府就不能做什么事,地方政府有能力有条件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进行引导、规划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我国正处在产业化和工业化最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央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开发区向产业园区转型的政策,将高科技开发区转化产业集群区,避免因盲目从众的经济政策带来的全国范围内的高科技园区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影响区域优势的发挥,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依靠产业集群,吸引一大批国际先进企业落地生根,从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培育和创造产业集群配套的产业和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资本和要素是流动的。首先培育一个产业集群的配套环境,然后吸引资金,而不是一味地搞优惠政策,搞土地的廉低价。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去营造和规范集群成长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等等;软环境方面,要匹配相应的金融和财税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同时,要整治与维护产业集群内部市场秩序,建立与完善产业集群内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为专业性金融机构或投资出现创造宽松的环境。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政府应该逐渐的做好服务员的角色,更多地放手,避免阻碍自由创新,以及一些企业对“优惠政策”形成依赖,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

第三,培养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扶持产业集群核心企业

企业家是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企业家创新精神与风险精神。阿罗也认为,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比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作用要大得多。企业家是高度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种高效的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往往有利于企业家的产生。打开企业的“黑匣子”,可以发现企业的规模是企业家能力的函数。只有企业家能力的发挥有充分的外部制度环境保障,企业规模才能扩张。努力培育创新型的企业家阶层,有了核心企业家才能创造出核心企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不仅增强了集群的凝聚能力,而且可以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的实力等级,核心企业的形象全面提高企业和集群的知名度。核心企业的信誉度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增强消费者对集群内企业的信赖和忠诚度,还有助于吸引国外客商,提高产业出口的数量和价格竞争力。

第四,完善的中间服务网络体系,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产业集群阶段,应该形成一个包括高校、政府在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环境,并使创新 的网络进一步具备深度和广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科技发展体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力争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如福建晋江市花大力气引入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在晋江进行新产品技术转让,与名牌大学共同成立科技产品孵化器,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最后,形成由中介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引导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产业集群的持久竞争力。

篇5: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特许经营发展的现状

所谓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一种方式,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专利和专

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它是特许者利用自己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展经营规模的一种商业发展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餐饮、汽车、房地产经营、商业、休闲娱乐、家政、旅馆等服务行业,特许经营已成为主导性的经营模式,其中连锁企业最多的达到两万多家,依靠特许经营方式,这些不起眼的小买卖令不少企业跨入了全球500 强的行列。“麦当劳”、“肯德基” 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就是充分利用了特许经营这个开拓市场的利器,而零售业巨头 “西尔斯”、“沃尔玛” 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得益于特许经营这种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以特许经营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98年其特许经营销售额高达8000 亿美元,占美国零售市场的43 % ,平均每个工作日每8 分钟就有一家新的特许经营店开业,美国人每4 美元开支中至少有1 美元是在特许经营店中消费的。可以说,特许经营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现代营销方式,是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特许经营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许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已越来越受到我国商界的认同,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势头有所加快,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1998 年我国特许经营额为200 亿元人民币,只有美国的1/ 400 左右,占我国社会零售总额的015 %左右,与西方特许经营商相比,我国企业的特许经营在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赢利水平以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差距,据调查,目前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加盟店数过500个的还没有,绝大多数都在本省、本市发展,跨省市发展还是个别现象,跨国发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仅有个别的出现了规模效益;而特许经营的规范程度也很低,近30 %的企业没有加盟手册,20 %多没有运营手册,有加盟和运营手册的企业也没有有效地贯彻与执行,隶属于同一特许商的加盟店常常出现不同的风格,甚至出现百店百面的现象。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特许经营中显得散、乱、差,缺乏竞争力,八年前挺进北京,宣称要 “挑战洋快餐” 的荣华鸡已黯然退出京城,北京的红苹果、河南的红高梁等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纷纷落马,即便是被公认为国内特许经营很成功的餐饮业老字号 “全聚德”、“东来顺” 在与 “麦当劳”、“肯德基” 等洋名牌的对抗中,也明显处于下风,零售业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华联超市加盟店达455 个,但与加盟店上万家的西方连锁企业相比,也只能是望其项背。

二、我国发展特许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发展特许经营存在着缺乏知名品牌、认识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法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等许多问题,而这些正是特许经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一)特许经营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能进入特许经营的特许方,应该是著名的品牌,有市场性很强的专有技术。从国外经验看,一些特许组织都是在创出品牌知名度,具有成熟的品牌形象后才开始涉足特许经营, “肯德基”在进入中国之前,已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作支撑,没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特许权就毫无使用价

值,也很难吸引到加盟者。而在我国,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知名度低,而且品牌缺乏文化含量和现代化的运作系统,可以说,缺乏独具魅力的品牌和有价值的可转让技术,特许权就很难 “特许” 出去,从而阻碍了特许经营的开展。

(二)认识上的不足

特许经营是特许者与加盟者通过协议组成的分工合作体系,只有双方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能实现 “双赢”。特许者在收取特许费后,要对加盟者进行指导和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百年老店 “西尔斯” 公司不仅向加盟者提供产品配送供应体系、营销技术指导,甚至还在融资、财会方面给予持续帮助, “肯德基” ’、“麦当劳” 都有高质量的加盟手册和可操作的运营手册,并设立学院教授这些手册,为加盟者培养人才;而国内企业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领会特许连锁的精髓,一方面为了打出牌子,扩大影响,大肆兜售特许权赚取授权费,另一方面却疏于对连锁店的指导、服务与管理,许多分店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品质量低劣,服务不规范,严重影响连锁集团的形象。上海第四羊毛衫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甩卖牌子,将 “蝴蝶” 商标许可给江浙一带二十多家联营企业使用,结果损害了企业的名声。因此,我国特许经营企业首先必须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特许经营不等于卖牌子,收取授权费不是为了剥削加盟者的血汗,而是要为加盟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加盟者成功。在特许连锁经营模式下,连锁公司与加盟者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

(三)标准化、自动化程度的差距

在实施特许经营过程中,大批量统一进货和多店铺统一经营,要求商品规格统一、质量稳定,生产工艺高度标准化,以便于连锁系统内统一经营战略、统一价格政策的实施和技术标准的推广运用。特许商是否拥有易于 “繁衍” 的标准化的工业技术,以及其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约着特许经营扩张的速度和效率。就标准化、自动化水平而言,中外企业差距十分明显,以餐饮业为例, “肯德基” 统一配料,用机器进行流水化生产, “麦当劳” 从产品的配方到火候的掌握都有着严格的量化标准,其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标准制造工艺保证了质量的稳定和口味的纯正,而我国的餐饮企业大多都沿袭过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制作工艺主要以一带

一、师傅传徒弟的模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制作工艺的标准化程度低, “繁衍” 速度慢,与特许经营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特许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种高级形态,对特许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除了品牌,就是成熟而规范的管理模式了,特许商的管理模式必须是先进的、标准化的,并且可以按照其规范加以推广, “克隆” 出一个个新的加盟店。特许经营并不简单意味着统一的商号、统一的装修、统一的产品等,加盟者得到的不仅仅是商号、产品或技术,更重要的是隐含在这些物质要素之下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它们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和积累下来的真正财富,包括企业的经营体系、质量管理、财务运转、商品组合、营销策划、企业文化等各方面。正是这种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高效性、先进性和独特性,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对加盟者的吸引力。在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方面,中外企业不在同一档次, “可口可乐” 一开始就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统一配方,统一包装,各地分装,同时有专利制度、股份制度在那里支撑,是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一个完完全全地现代企业,其企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经营人才培养和企业经营战略已发展到相当精致而有效地地步,先进、高效的管理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

素;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起步于以前的私营家庭作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解放后又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等阶段,客观地讲,并没有经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也没有建立起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何以向加盟者推广?

(五)经营者合同、契约意识差,法律制度不完备

特许经营系统的双赢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予以保证、通过规章制度予以维持的,而这方面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人治与法制方面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企业在法制环境中成长,完备的特许经营法和知识产权法为其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诞生在以人情义理为纽带的义理社会的中国名牌企业长期实行礼治、人治,不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不注重商标注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而法律制度不完备、执法力度欠缺使得假冒伪劣产品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张小泉” 满街走、“王麻子” 满天飞,令特许商和加盟者叫苦不迭。我国在特许经营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至今只有 1997 年原国内贸易部颁发的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除此以外,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特许经营进行规范,而受文化传统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合同、契约意识淡薄,单方面毁约、侵权、泄露商业秘密的事件经常出现,有的受许方在学到特许方的专有技术或经营诀窍后,在利益的驱使下脱离特许方的控制,自立门户,甚至出售特许技术,这一切都使得特许方在进行特许经营时顾虑重重,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特许经营的最大障碍。

(六)硬件设施落后

特许经营中连锁店分布广泛,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这对商品的及时运输和信息的迅速传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0 年代连锁店在世界范围内再度兴旺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的落后也是我国特许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配送中心的建设。只有建立先进有效的配送中心,才能实现统一采购、集中管理货物,及时满足加盟店的需求,体现规模效益。在西方国家,运输网四通八达,运输服务迅捷及时,特许经营总部和各加盟店又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他们特许经营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设施在特许经营中尚未推广使用,总部与加盟店之间不能及时实现信息沟通,严重制约了特许经营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特许经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宣传,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人们对特许经营的认识

虽然特许经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十分盛行,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必须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媒体报道,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培训班,介绍相关理论和知识,让更多的企业和经营者了解特许经营的实质、特征及其优越性,促进他们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此积极引导,理论界加强研究,企业界大胆尝试,使特许经营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扶植名牌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

现代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品牌的竞争,特许经营企业说到底是一个创造名牌、经营名牌的企业,它许可的就是较高的商誉、独特的品牌、服务及技术或者专利,竞争者难以完全模仿。因此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自己拥有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名牌和可供别人利用的 “无形资产”,对此政府应制订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已有的老字号、特色店、名牌企业要鼓励发展特许经营,充分实现他们的无形资产价值。

(三)推进企业现代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特许经营是特许者向加盟者出售经营理念的体系,对加盟者而言,持许企业行之有效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意味着较高的技术屏障和强大地市场影响力,而这些正是投资者们梦寐以求的竞争法宝,仅凭一个商标、几件产品或者某项专利就能长久地发展特许经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当企业已经磨练出一套独特而成功的经营理念时才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许经营事业。此外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也直接制约着特许经营的成败和扩张的效率。因此企业应苦练内功,吸收先进的营销理念,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创造特色,同时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现代化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程序和统一规范导入经营管理,为加盟店提供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

(四)加强行业管理,合理引导,逐步推进

国家及各省市的连锁经营协会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指导工作,包括引进和吸收国际特许经营的技术和经验,组织连锁、特许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全国及全球特许经营发展的信息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协调工作,包括通过行规进行行业自律,制订特许经营行业发展规划。对于特许经营,既要大力鼓励,又要避免一哄而上,要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先选择重点领域(如餐饮、服务行业)和重点地区发展,然后再推广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

(五)健全培训体系,造就行业专门人才

特许经营有赖于精通此道的专门人才,人才培训是特许经营中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印,向正规教育渗透,在经济类的大学或专业中,强化特许经营的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特许经营企业的内部培训。通过健全培训体系,不断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特许经营方式的专门人才,如市场研究、战略规划、广告及营销、财会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制订和完善特许经营的有关法律制度,是维护加盟双方合法权益,保证特许经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在特许经营的发展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特许经营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如 《特许经营管理法》、《特许经营关系法》 等,加大执法力度,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法制环境,杜绝单方毁约、抢注商标、泄露商业机密、利用特许经营进行欺诈等现象,使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保障特许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印州、刘赛中 《加入 WTO与中国特许经营》 [J ]1 《商业经济文荟》 2000年3期。

[2 ]李树 《特许经营:现状与对策》 [J ]1 《企业经济》 2000年9期。

[3 ]胡卓红 《特许经营的魅力、风险及其规避》 [J ]1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年7期。

[4 ]高杰 《特许经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J ]1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1年3期。

篇6: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应避免的问题

随着《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两个文件的落地,大健康成为继大数据之后,贵州省又一大产业战略。如今,大健康正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热火朝天地开展着,“2017年全省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800亿元”的目标彰显了贵州的雄心壮志,到2015年5月,贵州已签约208个相关项目,涉及投资额1771亿元人民币。

中投顾问研究董事、总监郭凡礼表示,习近平在调研时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这句话放在大健康上也同样适用。贵州生态环境优良,山青水秀,发展养生和养老产业得天独厚;从资源禀赋方面而言,贵州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国内四大中药材主产地之一,能为医药产业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在产业基础上,医药产业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贵州省拥有11家上市公司,其中苗药的发展更是成绩斐然,已成为全国销量最大的民族药。好的政策和优良的环境是推动贵州大健康前进的两只胳膊,但在产业发展的路上贵州仍需避开以下雷区。

(一)避免产业园雷同重复建设

我国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现有各类产业园区4200余个,过多过滥问题已不可忽视,区内区、园中园更是屡见不鲜。光是以IT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从东部的上海张江高新区,一直密布到西部的重庆、成都、绵阳。医药产业园也不例外,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产业园雷同、产业领域重叠会引发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争夺激烈并产生大量浪费。所以产业园要各有各的特色,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中药材资源丰富的贵州而言,要避免出现中药制品重复多等问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产业园最理想的状态是市场自觉的根据内部需求分配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互补协同的网络,而由于贵州的园区建设是以地方政府强力引导以形成地区竞争优势为前提,产业园的规划就更要谨慎、科学,不能只追求数量,盲目建设。目前,贵州划出的主要产业园已有六个,区域集群已有八个,种植基地覆盖了38个县,如何避免产业雷同是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避免盲目追求数量重点引入领军企业

领军企业对产业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在研究阶段,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的规模是追随者的5到10倍,而在商业化阶段,其规模达到追随者的30至100倍,正是这种规模效应能为一个地区性产业集群吸纳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形成一系列配套产业来为之产业化服务。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硅谷有龙头Genetch和Chiron,Biogen;圣迭戈有王牌IDEC医药;华盛顿和巴尔的摩基因产业集群有行业领袖Celera和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

只要园区中领军企业的魅力足够大,追逐者自会纷至沓来。所以,贵州政府招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引进一批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上,要看重企业的实力,切勿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扩充入驻园区的企业的数量,以形成可观的规模,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避免陷入资金困境鼓励风险投资

旧金山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云集在斯坦福大学SandHill路的风险投资公司。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贷款和上市很难满足医药企业进行高端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而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了,风险投资在科学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功劳不可磨灭。对于相对落后的贵州而言,仅靠政府的补贴和引入的投资难以支撑大健康的发展,而风头是一个可利用的好工具,所以在发展大健康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创新,此外,政府也应该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为项目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四)避免产业政策“断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系统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产业政策很难马上起效,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甚至好几届政府一个产业才能壮大起来,这就要求产业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做到政府换届,政策不变。此外,政策的制定要高瞻远瞩,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要保持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产业政策要有系统性,前一政策与后一政策要相辅相成,不能出现“断层”。

美国的“健康人民”政策就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美国卫生福利部于1980年、1991年、2000年、2010年先后颁布了有关政策来指导全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日本的养老产业也是经过初创期、扩充期以及转换期接近70年的时间才发到如今的水平,在此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如《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等,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目前,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对大健康产业从2014年到2017年为期4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相关部门除了对近几年产业的发展进行详尽的规划,也要设计出产业长远发展的蓝图。

贵州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途径及方法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类和品种。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贵州省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590亿-14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篇7: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已无法支撑新世纪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不断拓展筹资渠道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在目前的条件下,公路经营权转让是吸引

社会资金参与交通建设最为方便可行的途径,也是基础设施领域中相对

成熟的方式。对我国近年来在公路经营权转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

简要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公路经营权转让工作提出了若干

篇8: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近几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注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管理和扶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至2007年,全县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其中,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共完成投资2533.73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825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和银行贷款1708.73万元。财政投资由2005年的625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908.73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776.73万元,年新增产值11132万元,实现利润162.64万元,直接受益农户10160户,受益农户增加收入192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人795人,涉及我县的樱桃谷鸭养殖和加工产业。为了进一步了解已扶农业产业化企业和我县其它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运作情况,近日,我办根据全市统一安排,对现有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现状和成效

2.1 企业规模实力不断扩大

近几年,我县通过用抓工业的思路抓项目农业,重点扶持高效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抓投入、抓技改、抓引资、抓市场,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适应市场能力不断增强,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及成长性较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我县已初步建成了鑫隆食品、万佳鹅业、偌伊尔制药等省、市龙头企业,其中鑫隆食品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目前,全县现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涉及范围有加工、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拥有固定资产近4亿元。

2.2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已开始显现

龙头企业通过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相连,从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显。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农户1.2万户;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共实现农业增加值近2.8亿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46元,其中来自农产品加工业为420元。如我县2005年扶持的鑫隆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净利润198万元。当年就培育养殖基地12个,带动养鸭农民160户,现已建成年养肉鸭330万只规模的大产业,为鸭农直接增收300多万元。

2.3 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企业通过建市场、进超市、设窗口、办展销、强品牌等手段,着力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覆盖面。目前鑫隆食品有限公司在郴州、长沙、广东等地设立了产品销售中心。

2.4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创建名牌农产品,用优质名牌去拓展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广大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生产管理中的头等大事。这几年,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从三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名牌的创建:一是加大技改投入,改善生产环境,改进生产工艺。如我县的鑫隆食品有限公司预计到2007年共投入技改资金600万元,厂房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美观、加工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加快新品的开发和包装的改进。三是扩大对外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3 存在问题

3.1 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差

我县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导致加工附加值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能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供求关系,但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全县农业产业经营的总体水平。

3.2 企业自身积累弱,发展速度慢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有的即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是积累不多。这不但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而且难以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或买断关系,“龙头”与“龙身”、“龙尾”的连接不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

3.3 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单一

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品更新不快,包装缺乏新意,花色品种较少。进超市的产品不多,有不少龙头企业对市场的预测不足,缺乏现代营销方式的意识和方法,销售网络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出口的农副产品份额较小,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等。

4 今后打算

4.1 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继续围绕樱桃谷鸭、万佳鹅业、特色产品,以无公害为标准,以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为发展方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上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其它适合我县气候和土壤特点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4.2 围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引导、扶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二要积极招商引资,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我县投资开发,建立龙头企业,积极启动民间资金,用于农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三要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尤其要抓好樱桃谷鸭、万佳鹅业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四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与企业难以对接的问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把龙头企业和农户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共生体。

4.3 围绕提高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一要着力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一薄弱环节,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合作组织网络,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抵御风险。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通过网上推介、信函推介、外出推介,举办促销会、展示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

4.4 围绕提高开发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工作

上一篇:幼儿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安局不予立案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