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清单

2024-07-11

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清单(共3篇)

篇1: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清单

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清单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1.2、创建思路 1.3、总体目标

2、特色小镇(产业型)2.1、建设目标 2.2、建设任务

3、特色小镇(应用型)3.1、建设目标 3.2、建设任务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4.1、申报组织 4.2、申报条件

4.3、特色小镇(应用型)4.4、分批审核 4.5、考核 4.6、验收命名

5、工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附件2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3 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材料

附件3-1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表

附件3-2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为贯彻落实《XXX省特色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特色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特色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镇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特色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1.2、创建思路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1.3、总体目标

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10个,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50个,培育10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特色小镇(产业型)2.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1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小镇,培育5-10家产值超10亿的龙头企业、100家互联网骨干企业和5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2.2、建设任务

1.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挥现有互联网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进入集聚小镇。重点布局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2.加快互联网企业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落户,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为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3.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创建一批创业咖啡、创业学院、创新工场、虚拟众创等众创空间和载体,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训,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转换,孵化一批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重大基础性公共创新平台,鼓励开放技术和资源,带动特色创客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4.发展特色新业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进特色新服务、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形成。

5.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功能。

3、特色小镇(应用型)3.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孵化培育500家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3000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特色产业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3.2、建设任务

1.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特色产业镇跨界融合,加快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云设计、云制造,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O2O营销、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带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依托特色产业镇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特色特色镇。

3.推进互联网协同研发创新。推进应用小镇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深入合作,发展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平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为特色产业镇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提升应用小镇创新能力与效率。

4.培育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依托小镇主导产业和特色互联网应用,建立互联网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工作场所、团队运营、资金扶持、产品推广等孵化服务支撑。举办中小微企业特色培训班,建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向孵化企业转化,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创新应用。

5.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光网小镇,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入镇、百兆网络进户。加快小镇4G网络和高速WLAN全覆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创建期为3年。实行“宽进严定”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组织申报。4.1、申报组织 1.申报主体

本方案所指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由特色小镇管理机构(如县、镇级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等,下同)作为申报主体报送申报材料,经各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2.申报材料

(1)XXX省特色小镇申报表;(2)XXX省特色小镇申请报告;

(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特色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4.2、申报条件

1. 特色小镇(产业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2)空间布局

——产业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产业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可酌情增减),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入驻。(3)产业基础

——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大型互联网企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所在地区的产业支撑、带动、示范作用较强。

——产业小镇拥有3家以上互联网骨干企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或10家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互联网产业体系。(4)应用项目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或省内外其他相关地区,在“互联网+制造、农业、金融、物流、商务、交通、政务、民生”等各领域中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该领域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5)研发创新

小镇内2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3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1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7)基础服务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4.3、特色小镇(应用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2)空间布局 ——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珠三角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粤东西北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面积可酌情增减)。(3)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小镇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小镇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拥有3家以上从事或应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30%以上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渗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4)应用项目

以应用小镇为中心,辐射至应用小镇所在地市及省内其他相关地区,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实施了特色示范项目,对区域内特色应用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5)研发创新

应用小镇内30%以上的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研发或IT部,有1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已有3家以上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7)基础设施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4.4、分批审核

互联网小镇创建审核,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对申报材料评审,综合考量,确定创建名单并向社会公布。4.5、考核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需于每年1月10日前,将小镇上一年发展情况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每年组织对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与省相关扶持政策挂钩。4.6、验收命名

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小镇达到创建目标后,由所在地(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验收书面申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验收合格,正式命名为“XXX省互联网+示范小镇”。

5、工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指导协调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的政策措施。

地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协调当地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扶持措施;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特色小镇的审核和推荐上报工作。县(区、市)级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实。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作为创建主体,负责创建申报、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小镇创建工作。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要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制定特色小镇创建实施方案,细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产业布局、发展任务和产业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检查督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引导传统企业制定向特色转型发展,在实施方法、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降低企业转型发展的成本与风险。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经确定进入培育建设名单的特色小镇及入驻企业,可优先获得省、市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省级财政资金“互联网+”领域项目扶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优先在特色小镇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各地市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财政扶持,用于适当补贴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等的物业租赁费用、交流培训经费、优秀企业奖补等,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入驻集聚发展。

5.4、开展高端招商引资 省市联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国外互联网品牌公司及国内外高端互联网企业落户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引进互联网技术高端项目或并购收购设立公司,鼓励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成功落地的重大项目,要积极配合特色小镇协调解决土地、环评等项目落地问题。5.5、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政府设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引导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篇2: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清单

避免雷区,早做准备!

2017年8月22日,住建部公布了认定后的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一并公布了《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住建部强调,将督促检查第二批特色小镇按照专家评审意见予以整改。同时,还将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对已认定特色小镇(第一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分析解读名单,可以看出第二批名单愈发强调了特色小镇要有产业发展、独特历史文化IP等竞争加分项。

同时,今后申报工作中要想成功,过度房地产化、求洋求大等误区、雷区必须提早避免,早有警示,早做准备。

1入选更注重产业是否完备

特色小镇,是否强劲,有后劲儿的特色产业是应有之义,无疑也是全国特色小镇认定、评定的命门。此前,浙江省级多家特色小镇遭警告、降级,甚至淘汰。均是由于在特色产业和产业链培育、招商上缺乏后劲。

因此,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入选名单中,对产业和产业链的重视可见一斑。以此次入选的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湖北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为例。在入选之前,上述小镇在羽绒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已经有所发展和建树。

其中,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是全国重点镇和“中国羽绒之乡”。年加工羽绒产量占全国的28%,占全世界的18%,成为与浙江萧山、广东吴川齐名的全国三大羽绒基地之一。目前,该镇规模以上企业达31家,2016年工业总产值58.5亿元。未来该镇目标打造羽绒产业休闲旅游为主的“温暖”小镇。

相比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动辄上千亿元的工业规模,桥圩镇的这两大产业也许不是很突出,但对带动当地工业发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甚至还提出了把桥圩镇建设成为贵港市副中心的远景设想。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力军,发展新材料特色小镇不仅战略意义重大,而且为特色小镇找到优质特色产业抢占了先机。

此次入选的湖北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便是一个新材料小镇。聚焦新材料,对新材料产业“情有独钟”。截至目前,官桥镇新材料生产企业已达14家。

2小镇产业必须有历史积淀

除此之外,在此次名单中可以看出,比如: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皮革产业、河北保定市曲阳县羊平镇石雕雕刻产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的老字号鸿茅药酒产业、烟台市招远市玲珑镇的黄金产业等入选小镇都有一定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历史基础。

特别是缺乏产业发展支撑的中西部省份,有着悠久历史、优质农产业等特色产业资源的小镇往往也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湖北潜江市熊口镇小龙虾产业、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红干椒产业、辽宁本溪市桓仁县二棚甸子镇野山参产业、广西南宁市横县校椅镇茉莉花产业、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咖啡产业、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葡萄产业等。

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和陕西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都提出了发展红豆杉产业,后者还被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建议考虑打造“红豆杉小镇”的品牌。

3小镇人文历史等文旅IP被看重

在接受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旅游发展委员会会长、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等业内专家,对照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普遍强调指出了提炼独特文旅IP,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的重要性。

塑造特色小镇,必须提炼本地小镇独有的人文、文旅IP才能胜出。这一点在本次入选小镇名单中也得到极大体现和印证,有着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的小镇均轻松入选。

在红色文化方面,有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沂蒙革命老区)、贵州黔南州瓮安县猴场镇(长征猴场会议会址)、甘肃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在民族特色方面,吉林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湖北恩施州利川市谋道镇(土家族文化)、青海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土族文化)。

在旅游品牌资源方面,有辽宁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红海滩“稻蟹小镇”)、吉林延边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旅游)、黑河市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镇、衢州市江山市廿八都镇(三省通衢,历史悠久)、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唐代西域北庭都护府历史遗迹所在地)、山西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等。

在历史文化方面,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山东聊城市东阿县陈集镇(东阿阿胶)、河南汝州市蟒川镇(汝瓷)、河南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唐三彩)等。

在入选名单中,历史名人小镇也有不少。如: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朱熹故里)、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孔子诞生地)、长垣县恼里镇(孔子文化,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讲习礼仪)、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王昭君家乡)、汉中市勉县武侯镇、广西河池市宜州市刘三姐镇等。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千企千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炎兵指出,名人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类别,在国外已蔚然成风。如国外的林肯小镇、莎士比亚小镇。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名人辈出。同时,借助近现代老一辈革命家家乡的红色资源也可以打造成为红色小镇。

4对入选小镇同样发评审警示

为了避免并纠正过去产业园区发展中过度房地产化、“空城”、“鬼城”现象。对于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过度房地产化、求大、求洋等不合理现象,之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先后对此类现象发出警示。

在与今年名单一并公布的《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中,对有此类苗头的入选小镇也给予了相应意见警示。

比如:

在对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湖南长沙市宁乡县灰汤镇、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岳村镇等入选小镇的评审意见中,便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比例,避免过度房地产化”;“不要拆除老房子、砍伐老树”;“加强房地产管控,避免因靠近都市带来的快速房地产化倾向”。

在对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评审意见中指出:要“发挥小镇已有的名人效应,拓展文旅产业资源和产品,营造留得住人的旅游氛围”。但同时,对于“规划建设的希腊风情酒店与当地传统风貌差异大,应及时做出调整,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特色小镇政策核心文件

1、《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2016年7月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2、住建部《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建村建函[2016]71号,2016年8月根据各省(区、市)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省级支持政策情况,确定2016年各省推荐数量。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2016年10月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4、住建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号),2016年10月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特色小镇的融资支持办法。建立贷款项目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时,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且经政府批准后,可向银行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

5、住建部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1、总体思路和目标1 1.1、概念和内涵1 1.2、创建思路1 1.3、总体目标2

2、特色小镇(产业型)3 2.1、建设目标3 2.2、建设任务3

3、特色小镇(应用型)5 3.1、建设目标5 3.2、建设任务5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7 4.1、申报组织7 4.2、申报条件8

4.3、特色小镇(应用型)10 4.4、分批审核12 4.5、考核12 4.6、验收命名12

5、工作措施13

5.1、加强组织领导13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13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附件2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材料15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报表16

XXX省特色小镇(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19 附件3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材料20 附件3-1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报表21

附件3-2XXX省特色小镇(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24

为贯彻落实《XXX省特色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1、总体思路和目标

1.1、概念和内涵

特色小镇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特色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小镇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特色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

1.2、创建思路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依托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

1.3、总体目标

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创建特色小镇(产业型)10个,创建特色小镇(应用型)50个,培育10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特色小镇(产业型)

2.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1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小镇,培育5-10家产值超10亿的龙头企业、100家互联网骨干企业和500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

2.2、建设任务

1.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挥现有互联网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进入集聚小镇。重点布局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2.加快互联网企业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落户,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为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3.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创建一批创业咖啡、创业学院、创新工场、虚拟众创等众创空间和载体,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训,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转换,孵化一批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重大基础性公共创新平台,鼓励开放技术和资源,带动特色创客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4.发展特色新业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核心技术,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促进特色新服务、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形成。

5.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功能。

3、特色小镇(应用型)

3.1、建设目标

力争3年在全省范围内孵化培育500家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3000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特色产业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3.2、建设任务

1.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特色产业镇跨界融合,加快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云设计、云制造,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O2O营销、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带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依托特色产业镇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特色特色镇。

3.推进互联网协同研发创新。推进应用小镇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深入合作,发展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互联网融合创新平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为特色产业镇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提升应用小镇创新能力与效率。

4.培育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依托小镇主导产业和特色互联网应用,建立互联网产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工作场所、团队运营、资金扶持、产品推广等孵化服务支撑。举办中小微企业特色培训班,建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向孵化企业转化,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创新应用。

5.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定互联网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小镇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光网小镇,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入镇、百兆网络进户。加快小镇4G网络和高速WLAN全覆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

4、特色小镇创建程序

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创建期为3年。实行“宽进严定”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组织申报。

4.1、申报组织 1.申报主体。

本方案所指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由特色小镇管理机构(如县、镇级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等,下同)作为申报主体报送申报材料,经各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申报材料。

(1)XXX省特色小镇申报表;(2)XXX省特色小镇申请报告;

(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特色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

4.2、申报条件

1. 特色小镇(产业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产业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产业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可酌情增减),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入驻。

(3)产业基础。

——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大型互联网企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所在地区的产业支撑、带动、示范作用较强。

——产业小镇拥有3家以上互联网骨干企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或10家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互联网产业体系。

(4)应用项目。

以特色产业小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或省内外其他相关地区,在“互联网+制造、农业、金融、物流、商务、交通、政务、民生”等各领域中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该领域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

(5)研发创新。

小镇内2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有3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1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

(7)基础服务。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

4.3、特色小镇(应用型)(1)工作机制。

——小镇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

——小镇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小镇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

(2)空间布局。

——小镇具有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

——珠三角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50亩;粤东西北地区应用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00亩(面积可酌情增减)。

(3)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小镇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小镇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拥有3家以上从事或应用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30%以上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渗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管理和服务。

(4)应用项目。

以应用小镇为中心,辐射至应用小镇所在地市及省内其他相关地区,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实施了特色示范项目,对区域内特色应用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

(5)研发创新。

应用小镇内30%以上的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研发或IT部,有1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已有3家以上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开展研发合作。

(6)政策配套。

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小镇创建总体规划,明确扶持小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的比例用于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

(7)基础设施。

小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拥有3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光纤接入达到100M以上、4G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

4.4、分批审核

互联网小镇创建审核,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对申报材料评审,综合考量,确定创建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4.5、考核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需于每年1月10日前,将小镇上一年发展情况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每年组织对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与省相关扶持政策挂钩。

4.6、验收命名

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小镇达到创建目标后,由所在地(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验收书面申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验收合格,正式命名为“XXX省互联网+示范小镇”。

5、工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指导协调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推进特色小镇创建的政策措施。

地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指导协调当地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扶持措施;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特色小镇的审核和推荐上报工作。

县(区、市)级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小镇共同参与的创建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和政策落实。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作为创建主体,负责创建申报、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小镇创建工作。

5.2、加强产业规划指导

特色小镇管理机构要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制定特色小镇创建实施方案,细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产业布局、发展任务和产业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检查督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引导传统企业制定向特色转型发展,在实施方法、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降低企业转型发展的成本与风险。

5.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经确定进入培育建设名单的特色小镇及入驻企业,可优先获得省、市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省级财政资金“互联网+”领域项目扶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优先在特色小镇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各地市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财政扶持,用于适当补贴创业企业、小微企业等的物业租赁费用、交流培训经费、优秀企业奖补等,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入驻集聚发展。

5.4、开展高端招商引资

省市联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国外互联网品牌公司及国内外高端互联网企业落户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引进互联网技术高端项目或并购收购设立公司,鼓励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成功落地的重大项目,要积极配合特色小镇协调解决土地、环评等项目落地问题。

5.5、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政府设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引导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篇3: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申报与创建

自2016年以来,三部委就推进特色小镇发展部署了一系列举措,内容涵盖打造、培育、建设、政策、资金等方面内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这次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也反映出小城镇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一。特色小镇位于城和乡之间,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特色化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担负责任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多年来发展动力普遍不足,即便是全国重点镇也面临此问题。近年浙江等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充满活力,其经验说明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

正确健康地引导特色小镇建设热潮。目前,各地踊跃打造特色小镇,文旅地产充满热情,文章层出不穷……为了更健康引导,促进小城镇发展,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小镇,我们应聚焦如何科学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而精心申报、科学创建、探索特色小镇规划是其中的关键。

一、精心申报特色小镇

1、遴选的基本条件一是产业有优势。特色小镇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镇要求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定位科学精准,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同时能够吸纳就业,带来长足发展。

二是风貌有特色。特色小镇应是融合风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特色发展的新载体。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引建筑、街区、空间、环境等多维度的风貌建设,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促进特色旅游发展。三是发展有成效。特色小镇应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有示范作用的排头兵。特色小镇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快见成效,成为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的引擎,同时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上能成为条件相似的小城镇发展的范例。

四是动力有保障。特色小镇应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的新热土。培育特色小镇要选择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申报的主要内容及评选要点特色小镇的申报和遴选将严格按照“产业形态、宜居环境、传统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这五个方面及相关要点遴选和考评。

一是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主导产业定位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独特性,注重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高,利润率和装备水平有优势,注重研发投入。产业环境优良,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且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要有基础、有依托,产业选择不可“空穴来风”;产业类型能完善小镇功能,拉动小镇发展。兼顾镇里原有产业,提升品质。

二是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城镇风貌和谐统一,能有效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新建建筑体量适宜,形式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能较好的表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镇区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符号、细部协调统一。特色小镇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要保留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观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风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时代的特征,注重地域材质、符号的应用,避免欧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三是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独特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政府支持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文化传播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宣传途径多样。

特色小镇要有文化、有内涵。要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提升完善小镇精神,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镇区对外交通路面等级在二级以上,且情况良好。道路设施及绿化配置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给水管网全覆盖,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且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建成区小学建设规模、标准、配置数量达到要求,可满足实际需求。镇区内中心医院、卫生院建设规模和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镇区建有一座综合超市,商业设施可满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与原有镇结合,不要两层皮,考虑季节性需求变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要适用、要小,切忌大规模;共建共享,满足生活、发展需求;集约利用,符合小城镇的特点;污水、垃圾处理做到科学合理,保护特色小镇赖以发展的环境。

五是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建设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协调,设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实现规划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高,建有综合的办事大厅,基础行政管理适度下放。在机构人员、购买服务、财政收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突破性创新。

二、科学创建特色小镇

1、区别对待东、中、西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我国东、中、西地区条件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布点密集度、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镇区人口规模、城乡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水平等方面,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这种差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明确不同的培育重点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确定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东部地区重点要控制规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经验是核心区建设控制在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则重在找准产业方向,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发展动力。

西部地区要注重发展特色乡镇,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2、精心策划、找准定位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独特的潜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划,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

基于现状基础,充分挖掘潜力。基于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如古北水镇是在本身有司马台古长城等优势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成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镇。特色要鲜明。聚焦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镇定位特有禅文化,打造禅意度假小镇。

3、在现状产业基础上提升和发展产业有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要凭空创造和引进新的产业。

提升和发展。借势特色小镇的人气与资源集聚优势,拉动、促进小镇产业发展,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打造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影响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4、严控建设规模规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镇建设应该走精明收缩的道路,小城镇规模较小,避免建设规模过大,反对粗放式、快速式,一窝蜂的建设。规模建设根据浙江经验,规划三平方公里,建设一平方公里。建设应紧凑布局和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原则,避免摊大饼式或脱离现有产业分布人为划定建设区,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及其分布情况,尽可能连片提升和完善现有建设区。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建设要完善原有城镇功能,提升生活质量,高标准建设,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和城镇化的新样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

分期建设。鼓励分期建设,反对一次成型,建一个成一个,要有高标准和长远性,可放慢建设速度但要保证质量。分期建设还可以保证特色小镇在风貌和形态上的多样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环境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风貌类型,材质、符号、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号,体现地域特色。结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格局和风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风貌整体和谐统一,体现特色。景观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观打造。

因地制宜,反对国际式和徽派的泛滥。风貌提倡地域式,反对国际式。反对整体格局、建筑风貌完全复制国外小镇。尊重本地建筑文化,发扬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传承重塑小镇文化有文化才有灵魂。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将文化做足,影响大且深远,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丰厚的小镇,注重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做好传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镇的文化认同。品质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系统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强竞争软实力。

重塑精神。对于文化资源匮乏或是新建的小镇,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发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气和活力,防止鬼镇的出现特色小镇要注重人气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给小镇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避免建设“鬼镇”。

打造活力街区。要结合棚户区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娱乐街区等受大众欢迎的有活力的街区。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区特色小镇选择考虑弥补气候条件等因素,积极发展全季节旅游,增加冬季项目。

注重夜色经济打造。增加夜晚的商业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观,增加小镇活力。

8、打造宜游宜产的旅游环境挖掘旅游题材。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可将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作为旅游题材。

对接区域市场需求。尤其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策划考虑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务水平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基础生产、生活需求以外,还应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要与镇区结合,共建共享,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服务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集聚创新、特色产业的“新载体”。

服务周边村民。统筹布局、互联互通,完善补足城乡服务设施体系,促进服务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

10、构建信息通达的智慧体系智慧发展。互联网是最先进的代表,小城镇是传统的居住形态,二者完美结合,通过信息的便捷,释放空间对人的约束。节约人流物流,实现智慧化,更易于小城镇打造;用智慧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服务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统提升镇区的服务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

绿色发展和生态低碳。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布局形态、建筑技术都应采用绿色化和生态低碳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基于绿色低碳和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结合的“智慧城镇”是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城镇形态。

三、探索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也不能单一的照搬城市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创新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

上一篇:发展辣椒产业下一篇:劳动竞赛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