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2024-07-08

教育综合课堂笔记(共6篇)

篇1: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出自《荀子.修身》

3、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指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受教育之故”。

4、《学记》有言“当其可之谓时”,说明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6、“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所产生的创新功能。

7、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体现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8、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

9、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迥然不同。

10、由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1、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是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12、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13、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之一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学制萌芽于西周,形成于西汉,完备于唐宋时期。

15、三结合六并举中的三结合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教育研究方法有理论方法、实证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

17、新手教师水平特点是通常是理性化的,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依赖原则、计划和规范。

18、权威型教养方式是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

19、青年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20、学生的认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其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表现为认知方式的差异。

21、依据学习的定义,本能行为和由身体疾病引起的变化都不是学习。

22、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23、锚概括指学习情境

24、连贯动作技能分配学习比集中学习好

25、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结,评价是态度性反应的主要元素。

26、价值观反应的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有用性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有需要、客体有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融合形成。

27、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份:目标、已知知识经验、障碍、方式。

28、问题解决策略有尝试策略和启发策略,其中启发策略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

29、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动机产生的条件。

30、测量和评价的主要功能有(1)促进教师教学(2)促进学生学习(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1、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等的教育

3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辨别是非,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33、品德发展具有多开端性 34、2008师德规范六原则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5、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特点是计划性,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学校开设的课程

36、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改造社会为中心的。

37、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

38、泰勒的课程理论著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39、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40、教学原则应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41、练习是指根据老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的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42、教学机智是老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实践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

43、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为(1)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2)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3)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44、学生的守护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的主导角色。

45、班主任对学生生活指导包括人际交往指导、个人生活指导、个人安全指导、闲暇生活指导。

46、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愽的相关学科知识。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理论基础

47、暗示法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诱导的间接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期望的目的相符合。

48、班主任工作艺术是充分显示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综合艺术

49、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0、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51、交互媒体有程序教学媒体与计算机媒体。

52、教学策略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

53、webquest 是面向探究的学习活动。

54、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终止。

55、教育行政法规包括条例、办法、规定

56、适龄儿童应入学接受教育,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57、教师提出的的申诉,主管部门应在30天内作出回复

58、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59、终身学习的特性是(1)民主性或普及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4)自主性 60、教学方法选择要注意的要求是(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61、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影响人的成败因素有能力、努力、任务、运气,并指出归因的三种模式为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62、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6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三阶段七过程:

一、选择阶段。(1)不自由选择(2)多种选择范围的选择(3)充分考虑后的再行选择

二、赞赏阶段(4)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满意(5)个体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三、行动阶段(6)个体按选择行事并愿意受指导(7)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64、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2)因材施教(3)集体教育(4)民主公正(5)严慈相济则(6)以身作则

篇2: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直观

3、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教学效率高

2、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组织好教学活动

5、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 德的发展。

2、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

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篇3: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它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校从2008年4月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申报了《依托乡土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后,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 (只有指导纲要) 、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举步维艰, 难以得到全面实施,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 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使各学科教学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战场。下面笔者就重点谈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

当一个人有深刻体验后, 会对事情念念不忘。体验越深, 越能理解得深刻。这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 无论对于学习、做人、做事都非常重要!最近我听了我校一位数学老师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学生体验课, 感触颇深。这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注重过程, 淡化结果, 尽量让学生体验整个过程。

教学内容是:“米和厘米”的综合认识。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这位老师设计如下:

一、重新感知1厘米、1米的长度

学生一起欢快地伸出自己的食指, 表示出食指的宽度就是1厘米;又伸出双臂, 比划出大约1米的长度。逐渐感知出1厘米、1米的印象, 为下面打下基础。

二、量身边物体, 感知生活中物体长度

1、老师让学生量前面的讲台。

一人来量, 其余学生当评委, 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量的过程, 感知到讲台大约1米多。相信这种自己参与的体验是不容易忘的。

2、一起量黑板的长度。

也是2个学生协调配合, 共同量出长度, 其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数出米数。在活动中感知出黑板长度大约4米多。

3、量教室的门的高度。

两位同学协作进行, 其余学生很快感知出门大约2米多。

4、量教室的宽度是多少。

因为课桌在墙边, 只能采用在过道中量。老师让几个学生合作:老师先把米尺一端放在黑板一点上, 一学生站在米尺的另一端, 再接着其他的学生依次把米尺传递下去, 学生一边看一边数, 7个学生协作把教室宽度量了一遍, 一齐感知到了教室的宽度大约7米多。学生的兴趣很高, 对事物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5、量学校大门的宽度。

老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大门宽度与教室宽度谁比较长?学生一起目测学校大门, 再与教室比较。有学生认为教室长, 有学生猜是大门长。实践胜于口辩!老师先让学生用步测教室的宽度, 每步要走均匀, 数多少步。学生一起从前面走到后面, 一边走一边数步数。有的学生步子很大, 老师提示用均匀步子走, 学生渐渐走好步数。在学生都能用均匀步子走路时, 老师再让学生到学校大门口用步度量, 数出步数, 同时不忘记提醒:每步要走均匀。学生在大门刀口度出步数, 得出学校大门口长, 大约8米。再用米尺去量, 果然, 是大约8米。

三、拓展数学方法于生活, 利用身体的优势学习

回到教室, 这位老师突然想到:有时在生活中没有方便的卷尺、米尺, 又要知道大约有多少米长度, 怎么办呢?必须要教会利用身边的东西来估测, 如利用学生一步的长度再数步数的方法来算出米数。所以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测量一步的长度有多少。

1、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简易图, 告诉学生如何测量的方法。

然后让同桌协作, 互相量他们一步大约有多长, 学生情绪高涨, 遇到尺长度不够时, 老师问谁有什么好办法, 聪明的学生把自己的两把尺拼起来给老师看, 真是好样的!但中间有学生一步叉得很大, 老师幽默地问他:“平时你就是这样走路的吗?”其余学生都笑了起来, 很快学生使用了平时走路的步子开始量。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大约都是30几厘米。老师给一个学生量了3步, 发现刚好是一米。有聪明的孩子就发现这个秘密:走3步是一米。

2、老师再让学生走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算出米数。

学生很有激情地走, 充满自豪, 心中绝对有成功感!我都感觉到学生还想试试别的物体的长度, 老师就带领学生到操场上, 让他们一展自己的“风采”!老师与学生一起站到操场的一侧, 手拉着手, 一起数着“1、2、3、一米”, 等走完才发现:学生走的比老师的步子还大!于是他们又一起回头走, 边走边提醒:“脚步要均匀!”这次比刚才那次好多了, 老师又带他们一起走中心路, 还是手拉在一起, 这个队伍好庞大啊!看到开心的学生, 我和这位老师心里都乐开了花!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老师让学生回家再用脚来量家里的房间的距离, 让他们有充分地运用学知识的地方。

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如果能够把握好尺度,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真正教给他们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不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要求的嘛!

篇4: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关键词:语言教育;文化差异性教育;综合英语

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二是日常交际面,如问候、致谢、称呼、道别、建议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学习一种外语要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进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

一、英语文化教育在高职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为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交际,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间到了,教师跟同学们打招呼:“ Good morning,everyone.”同学们回道:“Good morning teacher”.这一打招呼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当前大部分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匮乏。“teacher”一词的使用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的语言特点。在英语中 “teacher”只是一个职业的名称,并不能用在称呼中。再如,由于对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认识,学生会把“天壤之别(as different as night and day)”译成“as different as heaven and earth”;把“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把“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把“a straw in the wind”译成“风中的稻草”等等。又如“He is an apple of his mother s eye .”其真实含义是“他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可见,不了解文化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

综合英语即精读课,是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英语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获得运用英语语言的基本能力。在以往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系统的基础教学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较大,语法知识也不错,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使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例如,教师可以把对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地理、交际礼仪结合起来,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这种文化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与途径上,都与单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机械学习有本质区别,不仅能大大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最终也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其次,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象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积极引导学生去注意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涵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地位、角色、态度、目的、观念、礼节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敏感性,有效地克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范围的讨论,组织英语角,英语讨论或辩论会等,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分析能力。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方式各不相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有意识地导人文化知识,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敏感,接受新奇事物的能力快。在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特别多,但却缺乏正确的判断与领悟能力。当看到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就会主观地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甚至于看不起自己国家的几千年来悠久灿烂的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国外文化要理解、包容,对本国文化要热爱,要继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母语文化,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三、结语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当然,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从根本上确保学生对语言的正确应用,培养出真正的语言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玮.论多元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刘育东,周迎.全球化下我国大学英语多元文化教学新思路[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06期.

[3]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篇5: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小朋友到底该先说什么语言

按照书中的观点,家庭最常用的语言幼儿应该先学习。如果家庭以方言为主,那就先说方言;如果以普通话为主,那就先说普通话。毕竟,只有先掌握了家庭语言,即主导语言,才能应付日常生活表达沟通的需要。如果孩子连家庭语言都没有学好,就没办法与身边的亲人和同伴有效沟通。就会影响孩子使用语言的信心和机会。

当然,幼儿也可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只要家庭能给孩子创造双语的环境。比如说,妈妈跟孩子用广东话,爸爸跟孩子用普通话(如果想让孩子学英语,也可以雇佣一个外籍的保姆),这样孩子便能够同时学习两种语言。

这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的孩子从小就能够说流利的广东话、英语乃至普通话了。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多种语言。但这里牵涉到语言环境的问题。如果你让孩子同时学习德语、法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办法让孩子多利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就会十分吃力。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残忍的。咱们大陆的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依然没有效果,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环境。

如何识字更高效

我的芒果还没有上幼儿园,因此不知道现在大陆幼儿园到底有没有教小朋友识字?有没有一套系统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只将书中的综合高效识字法介绍给大家,不作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港幼儿要学好汉字,其实比我们大陆的孩子更困难。一则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会普通话,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是以广东话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二则他们用繁体字来进行书面表达,书写难度大大增加。

香港人大概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识字研究,推行了这套综合高效识字法。

这种识字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儿童日常生活习得的词汇展开识字教学。幼儿阶段是口语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8个月开始说字词,到六岁已积累成千上万的词汇。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知识,由语义带动语音、字形的学习。

拿小班的小朋友来说,3-4岁儿童,刚刚开始明白文字的功用,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兴趣,可先从辨认一些象形文字开始,例如口、人,利用文字资源动画,肢体动作,让幼儿容易掌握文字的字形,引发对文字的兴趣,然后鼓励幼儿观察儿童纸,找出相关的文字。

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注意环境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日常用品,如玩具包装,供幼儿留意生活中的图画与文字,从而令幼儿认识到图画和文字的功用是表达特定的意义。

二是识字教学的系统性和高效性。香港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学时,会融合了不同识字方法的优点,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

比方说,孩子对食物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在小班、中班、大班的第一课时,老师都会从关于食物的儿歌教起。

儿歌《排排坐》

排排坐,

吃果果。

你吃苹果,

我吃香蕉。

如果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排排坐”的游戏,让他们体验“你吃苹果”“我吃香蕉”的句义。再模拟游戏,体验“吃”的含义。关键是给出图片,辨认“口”的字形,最后在儿歌文本中找出跟“口”有关的部件的字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中班的小朋友,就不只是学习“口”,还要学习“木”,甚至通过联想词活动,学习更多的跟口、木的字,提高识字效率。

关于部件识字,香港的幼儿经常使用的是书写练习工作纸,老师以此来判断孩子对部件的学习情况。毕竟,只写部件会比抄写整个汉字更让孩子容易接受。

三是学习汉字有不同层次。从认读字词开始,到学习书写字词,最后应用字词,更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这也同时告诉我们家长,幼儿从认识“口”字,到学会书写”口“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我们先知道怎么回事,该怎么走,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谢锡金教授的《幼儿综合高效识字法》这本书,读进去并不容易。开篇一系列的调查表格就让人望而生畏。建议没兴趣读理论的朋友就不要购买了。说实在话,这本书确实也只适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看。如果想要更具体的,更容易操作的识字方法,还是得看一些妈妈的经验分享帖比较实在。

至于我个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两点:其一是了解了香港的幼儿是如何学习汉字的。其二便是万一我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不太在意孩子的识字教学,我也学会了如何给孩子选购适合她年龄阶段的书籍,以及如何教她识字。当然,最重要的便是,以前总以为识字还早,现在却发现那只是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永远在路上。

篇6: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根据长大教字[2001]325号通知精神,我校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外,还需获得12个综合素质学分方可毕业。根据规定,学生读书笔记3学分由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以下简称学工部)进行考核和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和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本科学生(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

二、学分考核:学生读书笔记3学分应在入学后前三年完成,每学期不少于0.5学分。学生每学期开学后应从《长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推荐书目》(参见长大教字[2001]325号)中选择书目进行阅读。学生应认真阅读所选书目并写好读书笔记,每年5月上旬、12月上旬将读书笔记以班为单位送指导老师批阅。

三、指导老师由学工部聘任,凡愿从事此工作的教师(主要为辅导员)以学院为单位每年9月15号前向学工部提出申请,学工部根据申请情况统一聘任,于9月底将指导教师聘任情况及指导班级安排下发各学院。指导教师批阅工作量由学工部考核计算,批阅每份读书笔记按 0.2学时计算。对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学工部有权进行更换。

四、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应为我校正式教师或干部。所聘请的指导老师应认真批阅学生读书笔记并评定成绩,成绩记录采用等级制,凡学生读书笔记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指导老师应将学生读书笔记成绩单(同其他课程成绩单)于每年6月上旬、1月上旬一式二份报学院及学工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考核由学工部审核后报学校主管部门核准备案,并记入教师教学工作量。

五、学生读书笔记成绩评定标准

优:能认真通读所选书目,每篇读书笔记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书写工整,态度认真,每篇在2500字以上。

良:能认真通读所选书目,每篇读书笔记有所体会。书写工整,态度认真,每篇在1500—2500字之间。

及格:能较认真的通读所选书目。书写工整,态度认真,每篇读书笔记在1000—1500字之间。

不及格:不能完整通读所选书目,书写潦草,每篇读书笔记在1000字以下或所读书目不在所选范围内。在网上下载他人文章顶替读书笔记,一律以不及格论处。

六、时限要求:2000级、2001级读书笔记3学分可在毕业前四年内获得。各学院及各指导老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读书笔记。

七、本办法由学工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二级目标:评价模式改革下一篇:朱自清春导学案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