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4-07-16

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共10篇)

篇1: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那么,如何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在学生身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县区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二、改革教研活动的初步想法 1.教研活动内容的生成要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按需提供服务,不断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篇2: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们一节课是35-40分钟上课时间,期间扣除组织纪律一块,剩下的上课时间和学生作业时间非常少,所以必须在剩下的时间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课堂制度,并切实遵守。

要保障一学期课堂的顺利开展,开学初期课堂制度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学生作业阶段以及作业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必须遵守的制度,既是制度,就有奖有惩,比如我所教的四年级都实施的加减分制度,由竞争对手互相记下对方的扣分和加分。在课前准备阶段,如果一次工具没准备,扣5分,两次没准备,加倍扣分并请家长马上送工具材料;课堂教学阶段点名一次不扣分,点名两次直接扣两分;作业阶段不认真作业,在老师规定时间没达到老师要求的作业进度和作业质量当做没带工具处理等;其中课堂中由很大进步者和表现突出者有1-10分不等的加分奖励,材料准备突破美术书上常规要求,准备了其他有趣的材料者加1-5分;作业有自己独特想法者加1-5分等。制度出来后,必须落到实处的实施,才能体现制度的威严性,才能为一堂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二、课前准备阶段

1、工具材料的准备

有句话是‘光听不练假把式’,只有准备好材料,学生才能完整的上一节课。从一年级开始为了培养学生准备材料的习惯就向发放学生工具准备清单,每一节课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材料是否准备齐全,是否按照要求摆在相应的位置上,渐渐到学生自己学会准备材料而形成一上美术课就要准备美术材料的习惯。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制作了,出作品了,有成就感了,才会对美术课更有兴趣,才会更自觉的上美术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听铃声进课堂

铃声响完,所有的同学必须马上回到座位休息。迟到的同学由竞争对手扣分,并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值日生必须提早进行组织,如果忘记了也会由竞争对手扣分。学生渐渐有意识了,课前组织时间缩短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

3、精神抖擞问好,静默提示上课

在起立问好时,老师精神饱满的问好声音会感染大部分同学,起到收拢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还有同学没有进入上课状态,在问好之后,则可以静默数秒,用眼睛提示没有精神的同学,当全班基本上进入上课状态后,才请同学们坐下,迅速进入上课内容,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教学阶段

1、关注学生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完全跟着备课思路走,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在上‘棋牌乐’一课时,有个班当天状态特别好,我就取消了导入——新课——研究的教学模式,直接进入到研究部分,让学生自行看书研究,如果要完成这样的作业,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比较难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回答积极,把这节课的重点都找了出来,最后我进行了简单总结,学生就开始了作业。这样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2、有效提问,准确引导

一节课时间有限,要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达到教学目的,有教学意义。

比如有这样一个关于语文老师执教写景的课堂例子。师: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师:都去过哪里呀? 生:我去过青岛。生:我去过少林寺。生:我去过西安和临潼。

……

师: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请看课文《小山村》。这样的对话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耗时无效。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下这个细节,完全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师:好极了。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上一个词吗? 生: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生: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五彩池》去看一看,好吗?

同样是‚谈话‛,第二位教师却把谈话变成了一次语言训练,在不知不觉的聊天中,教孩子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这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3、提炼语言,用动作表情来说话

语言,不仅是用嘴说,动作、表情也是辅助我们教学的语言。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句话多一个多余的字,一节课下来也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应尽量避免语言繁复,用动作和表情来提示,不仅节约时间,同时让课堂会更清晰。比如:老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黄色和蓝色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学生:想!

老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样简单内容的对话,完全可以精简为一句话。

老师:当黄色和蓝色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时配上疑惑的动作和表情,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明白你的意图,也节约了上课时间。

四、学生作业阶段

1、提出作业目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作业时间更短,因此,在学生作业前,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敷衍了事,甚至个别同学干脆做别的事情,影响周围的同学,会提出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作业质量和作业进度,以此检测是否认真听讲和认真作业。如果没达到,则按没带材料处理。这样最显著的一个作用是全班同学都会参与到作业当中去。

2、及时评价

学生在作业时,多少会有些不同的想法,老师在检查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向全班同学展示,不仅提高学生积极性,也会打开其他同学思路。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提出,让其他同学避免。

篇3: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

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音乐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最有效的载体, 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外, 还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能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予以改编、调整, 并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 在《江南丝竹》一课教学中, 我选用了同一体裁的乐曲《望桩台》和《八板》, 两段音乐虽是同一风格, 同属五声调式, 但由于速度不同、节拍不同、旋律不同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给学生以极强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精心剪辑教学内容。

一个大型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精心剪辑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这样既能够突出音乐主题, 又能科学地解决学生在聆听作品时出现审美疲劳和时间不够等问题, 进而凸显了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作品篇幅比较大,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第四乐章的精髓呢?在课堂教学前, 我根据作品音乐主题重构教学内容, 剪辑了主题音乐《欢乐颂》、引子主题、宣叙调主题、欢乐主题、合唱《欢乐颂》这五部分内容, 在突出音乐主题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对主题音乐进行聆听与剖析, 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科学提出问题

1. 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切忌提一些简单的、带暗示性的问题, 如, “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提问必须立意鲜明, 语言简练, 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考虑问题的难易。

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要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挑战, 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他们“跳起来摘到桃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掌握牢固, 而且学习效果远比教师空洞的讲述要好很多。

3. 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

问题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如, 在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时, 我先让学生听独唱和无伴奏女声合唱两个版本的作品, 然后提问:你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 对原汁原味的民歌和舞台艺术表现化的民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优化教学策略

1. 开展“参与式”教学。

音乐是一种能够抒发人类情感、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而“参与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学习知识、养成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两者有机结合,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 在聆听《春节序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扭秧歌, 在律动中体验音乐的情绪,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 又发展了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学生还可根据音乐编创动作, 并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把编创的动作加以改进形成一个舞蹈组合, 这样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篇4: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Do a survey” ——“做调查”是小学英语课堂常见的活动,调查内容一般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产生真实的信息交流。所以,调查活动成为了小学英语课堂上既能体现小组合作,又能体现语言运用的常见活动。

课堂中的调查活动,有些是教材本身安排的,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的。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时,无论是调查的设计、调查的实施还是调查后的反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起到调查活动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活动现象和问题分析

1.调查内容反复出现,学生缺乏好奇心

教材设计调查活动时,提供的调查内容往往包含了本单元前面板块出现过的词汇,目的是在调查过程中不断运用和巩固新词汇。但是这些内容在调查活动前,学生已经反复地进行了问答。

[案例1]

《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四年级上册 Unit 3 “How many? ”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活动要求是:Do a survey(见图1)。调查表中出现了sticker、car、pencil、rubber、ball、doll等图片,调查涉及句型为:What do you have? I have ... How many ... do you have? I have ...

一位上课教师在教学这个片段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师生利用学生自带的文具导入句型:What do you have? I have ... How many ... do you have? I have ... 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奖励一张贴纸。

(2)同桌操练:利用学生自带的文具和奖励到的贴纸进行操练。

(3)调查: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进行互相调查,完成表格并反馈。

[问题分析]

在调查时,发现有的学生在认真调查,有的学生直接在填写答案,因为刚才在师生问答和同桌操练中,已经知道答案了,调查显得多余。教师的本意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在活动中逐步掌握单元重点句型。但是还没调查,很多信息就基本公开了,调查失去了目的性,学生也失去了好奇心。

2.调查形式照搬教材,过程缺少趣味性

教材提供的内容无法涵盖学生生活的全部,提供的调查形式也基本以问答为主,显得单调乏味。

[案例2]

四年级下册 Unit 3 My Day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教材要求学生完成两个活动:①Draw and write(即在图2中画时间,写时间). ②Ask and answer.(要求学生利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 ”进行问答)

一位教师在上这个板块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画好钟面,写好时间。

(2)师生示范问答: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 ...

(3)完成调查表,请学生调查本组4个好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做好记录。

(4)反馈

[分析]

教材编者在内容安排上,选择了学生典型的日常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相互问答。教师为了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设计了调查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调查,但是这样的调查同样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教材出示的这些活动,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都相似,调查结果不吸引人,过程缺少趣味性。

3. 调查语言机械单调,对话缺少交际性

调查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结合了词句教学,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成调查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教材在示范时,一般会用单元重点句型进行示范。

[案例3]

四年级上册 Unit 3 “How many? ”一课的Fun Time板块,在调查表下面,教材提供了如下句型:

A:What do you have, Mary?

B: I have some stickers.

A: How many stickers do you have?

B: I have eighteen stickers.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时,按照教材进行了示范,示范后让学生进行调查,学生调查所用语言也完全按照书上的示例。

[分析]

教师在处理对话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它的功能是什么,在学了这个对话后学生能不能在相应的真实情境中与他人进行交际。学生完全按照书上例子进行调查,语言明显缺少交际性。因为在这个单元的故事板块,教师创设了去同学家做客,看到很多小汽车,才引发了有多少小汽车的话题。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之间也会谈论各自的玩具,但是不会直接开门见山地提问,对话需要语境,调查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语境。

4.反馈关注语言运用,调查缺少目的性

调查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但是不能只关注语言运用,而不关注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信息或者结果,调查结果能给人一定的启示,调查才有真实的意义。

[案例4]

以四年级下册 Unit 3 My Day这一单元的Fun Time板块为例。学生进行小组调查后,教师请部分学生进行反馈,反馈方式如下:

A:When do you ... ?

B: I ... at ...

在反馈过程中,学生们发言积极,但是没有人去关注调查结果,只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对话活动。

[分析]

在这案例中,反馈的时候学生再次重复刚才的调查,这样的反馈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听反馈的学生因为没有听的要求,也没有根据听到的结果做出分析建议等任务,造成很多学生既不关心调查的内容,也不关心调查的结果。

观察上述种种现象,教师在调查活动的设计、实施和反馈中,都过于强化语言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的操练单元重点句型,而对语言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语言交流的真实性、应用性等都忽略了。

三、对提高小学英语调查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1.要思考调查内容的生活性

调查内容,总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调查学生的生日、喜欢的水果、经常性的周末活动等。但是,越是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反而不高,因为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比较熟悉和了解。所以,在课堂预设时,不仅要考虑到调查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到调查内容在学生之间的信息差,让学生真实交际,调查才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案例1中的调查内容,虽然都是学生熟悉的东西,但是很多学生的玩具远不止这些,可能学生最近玩的也不是表格中的dolls和toy cars。如果教师事先去了解一下班级学生目前最流行的玩具或感兴趣的物品,补充在表格上,或者留几个空格给学生,让调查的学生充满好奇。汇报时让听的学生也有新任务,不仅要听物品,还要听数量。这样的调查避免了信息的反复出现,趣味性和实效性也更高。

同样,在案例2中,学生的日常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晚上要弹钢琴,有的学生要看书,等等,将这些个性的活动补充进去,不仅避免了信息的雷同,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查增进了解。

2. 要思考调查形式的灵活性

调查不仅是为了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也是帮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促进学生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如何避免调查活动的单调性,并保持调查活动的趣味性,特级教师沈峰在一次讲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这案例是针对学生能做的运动:swim ,play basketball等词汇以及句型单元重点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展开的。沈峰老师建议了如下的操作过程:

第一步:A调查B,记录下B能做的事情。

第二步:A问B的好友是谁?(C)

第三步:A问C关于B的问题(第三人称),并记录下C所了解的事情。

第四步:两份记录对应,分析:A和C是否相互了解?

这样的活动设计,首先,保持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对两份记录充满好奇。其次,这样的调查活动,对语言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单元重点句型是What can you do ?I can ...但是,调查双方还可以互相问答:What can ... do? He/She can ...在运用中自然用到了第三人称。同样,这样的活动设计也能运用到案例1,可以让A学生先调查B学生的物品和数量并记录,再去询问C学生并做好记录,如果两组数据一致的比较多,教师就可以评价说:Great. 如果完全一致,就可以说:Bingo.一个小小的变化,可以让活动充满趣味性。这样的活动设计同样适用于案例2中的调查,学生可以在调查后,验证对好朋友其他作息时间的了解,让枯燥的调查充满悬念。

3. 要思考调查语言的交际性

教材在设计调查活动时,往往只提供了单元的重点句型。而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合理自然的调查需要情景的创设、语言的铺垫,对调查情况做出反应,等等。如案例3的调查过程,执教教师在示范时,过于关注重点句型的形式,忽略了对话的意义,导致对话简单机械。而在该单元的故事板块中,对话不断出现欣赏和交流的话语:How nice!How beautiful!Can I have a look?Can I have one? ,等等,如果活动中能参考故事的情景,做到语言的前后联系,调查才具有交际意义。

4. 要思考调查反馈的有效性

调查的结果需要反馈。不反馈,就不了解学生调查的具体情况。反馈如果重复刚才的调查过程,反馈就变成了重复的练习。那么,如何让调查更有意义?

首先,要思考调查结果的合理反馈形式。调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或交流。比如案例4的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得出清晰的结果,并进行汇报。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反馈形式:×× gets up at ...这样的汇报形式,能得出清晰的调查结果,让调查的学生感受调查的成功。

其次,要思考调查结果的真实意义。有效的调查不仅包括调查双方的语言活动过程,还应该吸引听反馈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设计调查活动过程中,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或评价是比较好的参与形式。为了分析和评价,学生会自觉抓取学生所说的信息。比如案例4反馈过程中,也要给听的同学一定任务,让学生判断哪个同学的作息时间安排比较合理?这样的参与评价形式,让调查结果有了意义,学生也感觉到了调查的乐趣:不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英语知识、课外知识的获取。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调查活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但是要提高调查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思考调查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点,设计灵活的操作形式,要思考调查活动的语言意义和调查结果的真实价值,真正让调查活动成为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提升的有效活动形式。

篇5:关于提高物流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产企业;数据包络分析; 有效性

由于我国物流体系还不完善,现在仍有许多生产企业自营物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生产企业中73%的企业拥有汽车车队,73%的企业拥有仓库,平均仓储面积3120平方米,物流装卸机具自有率60%以上。在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物流服务的趋势背景下,研究生产企业如何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高企业物流活动的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DEA方法评价企业物流能力的程序

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关性影响大,整个系统很难统一描述,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则避开了对这些交互作用与关系影响的显性,通过确定“有效前沿面”中被评价对象的相对有效性对其定位,从而对企业物流能力给予有效的评价。其评价主要有以下4个步骤。

1.选择和确定决策单位

DEA法以同质与同一市场条件为标准,来选择所要评估的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DMU),否则将因为各决策单位的不同,而使评估结果失去意义。由于不同的生产企业物流要求不同,整个企业的物流链将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为了评价效果的有效性,本文选取物流过程类似的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

选取DMU愈多,愈容易形成效率前缘,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也愈容易确定。但过多的DMU会增加外生干扰评估结果的机会,也使决策单位样本数达到要求有一定难度。由于选取大量具有类似物流运作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选取尽量多的企业。

2.确定投入产出项

运用DEA方法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投入产出项目。影响组织经营效率的投入及产出因素相当多,但在实际衡量时也不应考虑太多投入产出要素,否则各DMU的效率值将均为1.0,以失去效率衡量的用意。本文采用多指标合成方法进行降维处理。企业物流能力的投入产出项将在后面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加以说明。

3.评估模式的选择

DEA模型有多种型式,其一般模型为C2R模型,它在评价判断各个决策单位的投入产出相对于其他决策单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有独到的优势。[2]本文对企业物流能力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揭示企业在其业内的物流运作的规模、技术投入是否合适,效果是否有效,所以在实证研究中选择了C2R模型。

4.进行DEA评价和分析获取决策的信息

进行DEA评价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模型求解以及计算结果分析。模型的求解可以通过运行通用的线性规划软件或专门的DEA软件来实现。

DEA有效的经济含义是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投入,或减少其他种类的产出,无法再增加任何产出;除非增加一种或多种投入,或减少其它种类的产出,无法再减少任何投入[3]。应用DEA评价的结果,对无效企业与有效企业进行比较,确定非效率企业需要改进方向是物流链,还是物流链中的哪种因素以及调整幅度大小,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关管理的信息。

二、企业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整体的物流能力是每个物流阶段中各种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包括每个节点和线的物流能力。[4] 如前所述,我们选取存在类似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分销物流阶段的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节点和线的物流能力角度出发,建立企业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如下:

(1)有形要素。有形要素包括采购物流能力、采购与生产的交界点、生产物流能力、生产与分销的交界点和分销物流能力。采购物流能力包括采购过程耗费时间、采购人员数量及平均采购能力、采购车队的运输量、及时送达率和车辆空载率。采购与生产的交界点包括物料的存储费用、存储仓库利用率、企业存储仓库的存储量和流量、存储管理需要的员工数量和存储时间及调配时间。生产物流能力包括从物料进入生产阶段到进入成品储存库的流通时间、生产成品期间的物流费用和物流工作人员数量。生产与分销的交界点包括成品存储时间、成品存储最大量及平均仓库利用率、平均存储费用以及成品的包装、分装时间和成本。分销物流能力包括总部至各分销点的运输过程的车辆数量、本阶段的平均时间、各分销点的存储最大量及平均仓库利用率、及时送达率。

(2)无形要素。无形要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物流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2.指标的简化

考虑到实际运用中选取样本的个数以及数据选取的准确,将可以合并的因素进行合并,将无形因素进行物化,并且考虑整个物流运作过程,本文界定的投入产出项如下:

输入指标:物流系统成本投入,物流系统工作人员的数量,车辆均年物品周转量,生产原料仓库的容纳量,分销成品仓库的容纳量;

输出指标:平均物流运作时间,车辆的平均使用率,原料仓库的平均使用率,成品仓库的平均使用率,物品错发率,工作人员对本企业物流系统的满意度,平均安全送达率。

三、实证分析

对某生产行业选取了具有类似物流过程的8家生产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和咨询,获得了它们2007年的各项物流投入和产出指标值(这里省去原始数据)。使用软件处理所得的数据计算各决策单位C2R模型的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1.DEA有效的企业根据表1的评价结果可知,DMU1、DMU4、DMU8既是规模有效又是技术有效的。如

果我们研究的企业是DMU1、DMU4、DMU8中的某一个,则我们认为企业的物流运作较为成功,各种资源的分配较为合理。这些企业可以将物流能力作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一定的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的DEA有效是经过同行业进行比较,在我国现阶段物流条件下相对具有优势的企业。

从DEA评价选择的经济性来看,当DMU为DEA有效时,对该DMU来说要保证其产出量不减,其投入量显然也不能再减少。但如果我们选取的决策单位里有欧美的成功物流运作企业的话,这些企业的DEA值可能就是无效的,所以在有效的企业也并非没有可以改进之处的。

2.DEA 无效的企业

如果我们研究的企业是DMU2、DMU3、DMU5、DMU6、DMU7中的某一个,则可以看出该企业没有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这样的企业是需要对自己的物流能力重新审视的。无效的物流能力运作不仅没有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物流支持,反而可能是企业包袱。根据所得数据比较该企业与DMU有效的企业差距,调整投入,再进行评价,以达到有效。根据DEA模型对评价结果的选择标准,认为DEA有效性值等于1最佳,等于1以外的,则是越接近1越佳[5]。对于无效企业也可以采用另一个模型(C2GS2)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技术和规模方面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改进。

四、结束语

对企业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1)企业物流能力评价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营物流中存在的缺陷,确定企业物流系统是否需要改进,了解影响企业物流能力有效及非有效的主要因素,从而便于企业采取措施,改进非有效的指标数值,为今后物流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本文采用了多个相似生产企业横向比较,确定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否有效。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采用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纵向计算,以确定在自营物流投资中何种比例更加有效。

(3)当对DEA评价和分析结论不满意时,在不脱离评价目的前提下调整输入输出指标体系,重新求解。反复调整输入输出指标体系,进行不同的DEA评价分析,对比不同的结果,可以观察到哪些指标对DMU的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这对企业如何调配资源是非常有用的。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6: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与复杂。本文介绍了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新时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进行了几点思考,对进一步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2-01

0 引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与复杂。当前,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明确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全面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新的问题

1.1 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单位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认识不足,存在着重生产、轻思想,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有的认为,一线单位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而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虚任务”,抓不抓无关大局;有的认为,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滑坡是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从而片面地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这些错误认识都阻碍了单位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1.2 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有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却相对滞后,缺乏活力。如部分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表现在开会布置、发发号召、应付检查等方面,对于如何贴近企业中心工作,提高职工思想素质,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工作形式上,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框套套的束缚,缺乏大胆创新。

1.3 工作效果作用不够

当前,部分单位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往往是“空对空”,重形式、轻实质,不切合实际,缺乏说服力。停留在表面,方法简单,流于形式,花架子多,不务求实效,平时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没有在工作内涵上下功夫,没有做到具体问魔具体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新时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1 深入基层,全面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1)转变观念。首先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织的事、政工部门的事,与其他组织、部门无关的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体化”的格局,树立“大政工”观念。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车站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有的放矢。工作中要及时有效地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采取可操作性措施,去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的放矢,摸准脉搏,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深入到职工当中,带着感情做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消除感情上的距离和障碍。

(3)巧用载体。针对职工人数多、流动大、作息时间不一致的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覆盖卜。利用网络,建立了飞信群,由支部书记负责,每个党支部所在班组建立一个QQ群,及时了解本支部党员及班组职工的思想动态,因人而宜,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心态,分层次、分对象地采取有效方法帮助职工解疑答惑。同时定期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和典情分析,建立“职工思想预替机制”表,通过答卷等形式掌握职工思想、工作、生活需求。

2.2 突出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

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挖掘梳理,不合时宜的就要大胆摒弃,9时要善于赋予传统方法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建立文化激励机制,让先进的理念真正引领每一名职工。紧密结合职工群众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建立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凝聚和激励功能。要以先进的价值理念引领职工。在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文化核心内涵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具有强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让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上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2)建立关爱机制,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名职工。工作中要坚持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为突破口,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投入向基层、向职工倾斜”的原则,把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对职工的最大关爱。要加大职工生活、文化设施建设,配备流动图书箱、电视机、影碟机等文化活动用品,为职工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真正让职工感觉到“家”的温暖。

(3)创新成才机制,让每一名职工的价值得到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开展“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发动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不断攻克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疑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引路作用,不断增强队伍竞争实力。

2.3 强化作风,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

(1)推行竞争上岗,选好配强政工干部。按照“平等、公正、竟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政工干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把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想做事、能做事的干部选配到政工岗位上来.(2)重视政工干部人格的锤炼。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言教,但身教胜于言教。政工干部要努力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凡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关心职工,爱护职工,成为职工的贴心人,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的力量树立起政工干部良好的形象。

(3)提高政工干部的专业能力、工作水平。通过进修培训、自修学习、实践锻炼等途径,着力提高政工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说服引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取得新经验。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新老政工干部之间的传帮带,教可用之法,解疑难之点,传实践之得,不断提高基层政工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4)实行政工干部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充分调动政工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深入开展“抓源头、促清廉”活动,与基层党支部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并抓好落实,做好了“内控制度”的完善?c落实,以制度管人,增强了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

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当好群众的楷模,在群众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这样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如鱼得水;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到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关心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办实事,用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来感化人,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与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融合、培育具有凝聚力的企业精神,使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更具实效性,职工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有了统一的意志和行动;队伍管理水平才能得到加强,在整体上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同事美文 2010-10-13 11:20:28 阅读2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黟县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专题学习之一

作者·清心

在新学年教师会上,程校长把“来我校学习锻炼及新调入的老师”,比作是“实小输入新鲜血液”。近期,教导处安排了“新学年锻炼学习教师(含选调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感受到“新鲜”一词名副其实。十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虚心好学,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更能感受到他们认真的态度,力争上游的斗志,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可敬的年轻人,也期盼十月份的“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大家刚刚交流了授课教师的教后感言及年级学科带头人的评课。借此

机会,结合平日理论学习,就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三点思考。

思考一:吃准教学目标,咬定“语言学习”不放松。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特别是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上诉能力要依据课标的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从平时听课中发现,现在阅读教学中,阶段性不清,各年级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低年级忽视朗读和字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落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级重得意,轻得言。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同时,小学阶段要夯实基础,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明白,说清楚,写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基础不牢,能力不强,素养不会高,即使眼前分数高,到将来也只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定位低,并不排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学语言打基础的过程中渗透文章、文学和文化的因素。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把握好文化认知和情感体悟的“度”,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中外文化,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将成人视角所锁定的文化内涵强加给孩子。如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背出来并不难,但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牢记语文专家曾说的两句话:小学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还姓“小”。

思考二:精选教学内容,告别繁琐的内容分析。

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难就难在语文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每课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们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来,教师先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角度,来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句段,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改学的就不教不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月份将举办的第八届青年教师观摩活动中一定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难迈开改革创新的步伐。

思考三:指导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平时听语文课,我关注两个方面,一看教师教些什么,二看教师怎样“让学生学”的。大家知道,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能力只能靠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来,要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减下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主理解词句、感悟重点语句、质疑解难、概括内容、复述课文、做读书笔记等各项学习方法,掌握整体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文、整体回顾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等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哪些地方服务于“学”,如下几点供

大家参考: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是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

4.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多放手,少干预,这也是服务。

5.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当然,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不仅仅处理好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很多。希望参赛老

篇8:提高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使其能够主动地投身于美术学习之中。笔者认为, 在美术教学中, 激趣过程非常重要。如果缺乏激趣活动, 则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也无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而激趣的内容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 不能为激趣而激趣。我则主要采用讲授美术小故事及针对经典美术作品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精讲善练

精讲善练中, “讲”是关键。精讲则要求教师做到:其一, 教学语言清晰、准确, 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其二, 要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其三, 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讲授的内容, 变换讲授的方式。教师不能为讲而讲。善练则要求学生明确练习目的, 多动脑筋。在学生练的过程中,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与练习的时间, 演示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应吻合, 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为了使学生达到善练的目的, 我在备课时则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 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 做到课前“心中自有百万兵”, 同时还对教学语言进行了组织, 力求课堂上少讲废话,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演示时, 做到线条简洁, 图像清晰、准确、生动, 让学生能看清楚看明白;在学生进行练习时, 对他们进行巡视, 看他们在练习时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是否理解了练习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材料和工具等, 以便及时予以辅导和纠正。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美术教师既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美术素养的任务, 又承担着发现、培养美术人才的责任。为此,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既要保证面的讲授, 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在教学中, 我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 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目标, 在辅导的时候加强针对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提出较高要求, 加强学法指导;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 进行重点辅导;对于绘画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进行集中辅导, 找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取得进步。

四、启发诱导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讲授、开展活动、讨论等方式启发与诱导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让他们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 二要了解学生的状况。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然于心, 教学时方能有的放矢。在启发学生时, 教师不能因循守旧, 要思路清晰, 对症下药。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启而不发”, 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学中, 我则通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对教学进行预设, 并积极采用讲故事、多媒体等手段, 从而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五、循序渐进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绘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非一日之功所能掌握。要保证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如果违反了美术教学的这一规律, 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问题。为此, 我对美术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 把每一章节分解成若干块, 又把若干块分解成若干知识点, 做到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时, 采取“步步为营”, “小步快跑”的策略,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鼓励创新

篇9: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

要想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首先要界定好每一节活动课的目标。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更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不同的内心情感。例如“学会合作”这个主题,在低年级目标应该设定为树立合作意识,中年级就应侧重学习尝试如何合作,而在高年级就应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善于与别人合作。设定目标切忌笼统、含糊、不具体或者一节课多个目标,这样在实施操作上影响活动课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学生生活中典型意义的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二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把学生身上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或可能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讨论、去自我探索,充分挖掘学生自助的力量;三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和健康意识。

如何做到对学生的了解,我觉得可以有这么几种方式。首先,深入学生中,利用聊天、写作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正面临的问题。其次,经常与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反应。再次,在上课前还可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或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游戏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要为玩游戏而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心理现象和揭示心理规律的,是要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发现和体会这些规律,因此,游戏结束后,学生的分享是很关键的环节,最后教师要注意总结。

例如,在教《合作和竞争》一课时,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竞争中合作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一个“诺亚方舟”的游戏。假设洪灾来临,但只有一条诺亚方舟(用一张报纸作为诺亚方舟),为了救起更多的生命,小舟要能够载上最多的人逃离危险。游戏中,学生团结合作、出谋划策,气氛非常活跃。游戏结束后,分享获胜的经验时,一位同学自豪地说:“团结是我们获胜的至宝”。

2.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是较为新鲜,学生乐于参与,可以满足内心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二是比较轻松自由,可以获得生活中所不曾有的体验,积累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三是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分享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教《人际碰碰车》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表演小品《篮球风波》(小品讲述一个同学因为不小心把篮球砸到另一个同学的身上,但两人并没从对方角度出发,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争论事情,最终导致双方更大的误会和纠纷)。通过表演,学生们体会到,考虑问题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学生在讨论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纷纷提出如何解决这类现象的方法。

3.讨论。操作中,我们常常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讨论情境中现象或问题的原因,以及提供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讨论的问题由于往往是学生所经常遇到的,所以,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而且在讨论中不给予批评,使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都能畅所欲言。

例如,在教《沟通无极限》一课时,我们先让两组同学按指导语画同样两幅图(每组三位同学组成,一位描述,两位画图),规定第一组画图同学不能向描述者询问,第二组画图同学可以向描述者询问,结果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一组与原图差别很大,而第二组与原图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面对完全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家感到很是惊讶,于是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知道了双向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具有目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尤其良好的团体氛围往往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或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在教《放下你的包袱》一课时,为缓解考生考前的紧张情绪,掌握一定的放松技巧,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肌肉放松训练”。训练中,大家毫无拘束感,轻松自由,通过不断地练习强化,每位学生都掌握了放松的基本技巧。

除此之外,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还有许多活动形式,如音乐调适、价值澄清、理性情绪法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活动形式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包括对内容的适应性和对学生的适应性。

四、教师要把握好角色,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课成功的保证,对于心理课来说尤其如此。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由于权威思想作祟,常常发出指令性语言,如“听我指挥”“没我的话,不准动”,这就使学生的主动性被遏制了。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尊重学生、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真心体验、深化感悟。教师除要把握好角色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的参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绝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追求与价值所在。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要判断学生是否说的是真话,是否真心去表演、认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怎么样?我以前可能会怎样做?今后可能会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参与活动,对一些问题要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必要时也要适当地“自我暴露”。在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引路人,也是走路人,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要善于推动学生不断地感悟。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要动静结合,留有时间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没有所“悟”,则学生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学生的个性更不会完善。教师要抓住问题或事件的症结所在,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层层落实、步步深入、点面结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中似有所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如,有些学生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在学习上过度地自我贬低才导致学业的失败。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让学生真正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

篇10: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领域拓宽了,知识结构整合了,学科特点突出了,然而,静下心来审视这些新、活的品德课堂,却发现有些课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过分强调新潮、前卫,注重形式,盲目跟风,变得浮躁了,肤浅了,眩目了,甚至无效了。具体表现在:

1、为活动而活动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但有些教师不管教学的需要,热衷于设计游戏、小品、绘画、唱歌、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但是课后反思才发现,虽然学生快乐了,但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2、廉价表扬太多 学生是需要鼓励和表扬,可现在有些品德课上,教师的表扬太泛滥了,学生表现平平,也要大肆赞赏:“棒,棒,你真棒!”同学们又是奉命鼓掌,又是翘大拇指。有时甚至连被表扬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棒在哪里。

3、课件音响泛滥 品德课上是需要一些多媒体课件,但是有些品德课堂上课件画面太多,让人眼花缭乱,音乐声太响,画面变化又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和咀嚼回味的时空。

4、学科整合杂乱 社会生活是综合的,我们的品德教学也是综合的,但有些品德课上语文的、数学的、自然的、社会的、不明来路的一锅煮,品德课堂成了大杂烩,四不像。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课堂。我们要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聚焦课堂,依据课标,削尽浮华,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为此,笔者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

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

三、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花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确立教学目标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在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二、立足学生实际的生活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回顾一些品德课堂,老师在讲台前讲得唾沫横飞,可学生却是事不关己,致使一堂课下来,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收获不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们感觉在这个看似生活的课堂上,谈论的都是别人的事,和他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大道理谁都知道,老师所讲的不是他所关心、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是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真实性和贴近性,要紧紧围绕出现在学生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展开,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料,如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困惑等,然后根据活动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尽可能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的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让学生边活动边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才会真正地去倾听别人的讲话,并且思考自己发言时该说些什么。我们要让学生觉得在这个品德课堂上所学的不仅是他感兴趣的,更是他生活所需要的。比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让同学们行动起来,要为爱护家乡出份力,可是小明的爸爸却说,家乡的事不关小朋友的事,只要搞好学习成绩就行了!如果你是小明,你又该怎么办?通过这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又如在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朋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讲真话,讲实话,同学们在交流中知道了不要破坏小动物的家,不要恶意伤害杀死小动物,在动物园里文明观看小动物等,为小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

品德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居于首位的,其中情感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为重要。对于品德课而言,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内心的历程,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更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一个有效的活动,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情境模拟,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

课堂的活泼并不仅仅是指教学形式的活泼,它还包括学生思维的活泼。因此课堂的“动”也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动脑,积极思考问题。真正的好课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去思考。“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让它燃烧。我们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更要加强引导,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淡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短缺,可以设计一个动手的小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表示地球表面的圆形图片,引导学生先剪去陆地部分,然后剪去海水部分,再剪去地下水等不能用的资源,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地收到震撼: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竟少得这样可怜!通过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相信留给他们的感悟是很多的。

四、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过去,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接受学习,老师总是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道理,缺少一个儿童自己自主、感悟、内化的过程。其实,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师的启发才会生效。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强调儿童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他们在主体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经验,通过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构建优良的品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前,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行动起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父母合作、去社会上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我们这儿民风民俗。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就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然后,我们在课上就可以针对孩子们收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可以让他们展示照片、播放录像,也可以请嘉宾发言,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民风民俗的魅力。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学学当地的一些民间手艺、做一些特色小吃、学一些民歌小调等,更加激发学生对这些民风民俗的珍惜和热爱。当然,在活动中老师也要有所引导,民风民俗并不都是好的,要学会在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善恶、美丑,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迷信的,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上一篇:贵州电脑城紧急安全疏散预案5则范文下一篇:公安机关行政赔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