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歌

2024-06-21

毕业之歌(精选6篇)

篇1:毕业之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在这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我们最后一次欢聚在这大操场上。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我已是六年级的毕业生了,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都像在做梦一样!

一年级,我刚进这所学校时,我是多么害怕,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鼓起勇气迈进了我的新教室,里面坐着许多同学,当老师安排我坐下之后,我才发现我的同桌是一个女生。渐渐地,这个女生就成了我第一位朋友。

到三年级时,我已经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在我们这个班集体中如鱼得水。但是,我还是一颗需要老师保护的幼苗。

那天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特别痛,等我起来后发现膝盖全磨破了,还在不停地流血,我又痛又怕,就哭了起来。体育老师连忙抱起我往医务室跑。医生对老师说:“上药水时会有点疼,你要抱紧点。”

体育老师说:“好,你赶紧吧!”

医生开始上药了,药水刚触到我的膝盖上,我就害怕得哭了起来。体育老师安慰我说:“乖,别哭,上了药水就不会发炎了,你安心地躺在老师的怀里,不要怕。”我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静下心来。医生上完了药水我都再没哭一声,反而在老师怀里睡着了。

四年级,我当上了班级楼梯管理员,尽管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能为学校做些事情,我还是很开心。

四年级还开设了一些特色社团课,我上的是围棋班,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围棋比赛,得了一等奖,这把我美得呀,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现在毕业在即,听老师说可以写同学录,我们都高兴死了,都想在小学阶段有一份美好的回忆。所有所有的事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所有所有的事都在我的脑海里回响着!

敬爱的老师们,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你的崇敬。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你!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谢辛勤的园丁!

亲爱的同学们,友谊是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的!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是我们曾经最绚丽的pose!小学时光即将结束,但是我对你们的友谊永不改变,直到永远!

篇2:毕业之歌

悠悠岁月,漫漫人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不知不觉已升入了六年级,在不知不觉中当上了低年级的姐姐。每当一想到我即将毕业,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眼泪总会不争气的夺眶而出。因为我舍不得离开我们那生活了六年的学校,舍不得与情同兄弟姐妹的同学分离,也舍不得含辛茹苦教我们知识的老师......

在寂静的夜里,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在天空中星星在天空中无忧无滤的在天空中眨着眼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一幕幕情景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这几年来换了多少老师:和蔼的杨老师,幽默邓老师,又一个年轻的杨老师来了。如果说我们小船,难道老师们不是风吗?难道不是他们推动着我们前进吗?是他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是他们教育我们怎么样学习。如果学校是我们的家,那么老师和同学不是我的家人吗。家人分别难道不难过吗?以前总是想毕业,可是现在不想毕业了。多么想小学和中学是连在一起的呀,如果这样,就是毕业了也可以跟朋友们在一起呀。

毕业就象是一支歌,唱响了我们童年的欢乐。生活有悲,有喜,有乐。毕业完整地记录了我的喜悦和悲伤,小学时代的幼稚大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篇3:夜之歌

听,夜来了。轻轻地,一步步地靠近我,伸出她那柔细的手,把月光撒的我满身都是,我沉浸在夜的馨香里。这种感觉很安全,很踏实,好像心里装满了棉絮,柔柔的,轻飘飘的想要飞起来。窗外,一阵晚风吹过,清凉的感觉伴着暗淡的月光洒进玻璃窗来,虽不是“明月松间照”,且也回到了“清泉石上流”式的超脱里。

举目向外望去,婆娑的树丛正随风轻轻得摇曳着,带走了你一天的暑气和烦恼,使你眼里有的只是满天的繁星和弯弯的月亮。河水随风晃动,好像一块带折皱的轻纱在晚风中摇曳,藏着一份神秘;杨柳也不甘示弱地开始摆弄她那苗条的身姿,引得小草跳起了生命活泼的舞蹈。

紧靠河边一圈是爱的黄金地带,这里充满了爱的甜声细语,这里有同辈人的关怀,豪放浪漫,但又不失真诚;这里有母子的挚爱,亲昵中充满了信任与依赖;这里有爷爷对孙子的慈爱,抚摸中饱含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希冀。

抬起头仰望天空,便见扁舟似的月牙儿在天空这片深邃的大海里飘荡。月亮呀月亮,你曾寄托了多少人的情感。月亮呀月亮,你曾编织了多少美丽的神话,让一颗颗间稚的心拥有了泯灭不了的美好回忆。

嘘,风儿,请你慢些吹;月儿,请你慢点走;河水,请你慢点流,别破坏这美妙的景致。让时间就此停住,让一切就此停住吧!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全身心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夜里,用心去捕捉周围的一切。萤舞、风飘、星闪、月明,睁开心灵的双眼,我尽情去感受。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我仿佛回到了生命的原始状态,变成了母亲腹中安分的胎儿,在自然,寂静的环境中,听动人的心跳,品温暖的滋味……

篇4: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

《天真之歌》出版于一七八九年,是布莱克继《诗的素描》之后的第二部诗集。作者的意图是要用“土气的笔”,饱蘸清清的溪水,为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写下优美动听的歌曲,以表现未被“经验”玷污以前的天真世界里的自由、仁爱、欢乐和幸福。诗歌简洁明快,自然流畅,但在质朴的语言外表后面,却隐藏着深刻的人生见解。一七九○年,布莱克的《天堂和地狱的结合》一诗的出版标志着他的创作思想的重大转折。他不仅开始否定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而且还认识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道理。他写道,“没有对立就没有发展,吸引和排斥,理性和热情,爱和恨,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因此,仅仅沉湎于“天真”世界,执着于对未来的幻想自然是不完全的了。和“天国”对立的“大千世界”愈来愈引起他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他写了不少揭露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虚伪、欺诈的诗篇。于是,布莱克便把这些诗汇编为《经验之歌》,并于一七九四年将其与先前出版的《天真之歌》刊合一起,出版了他的《天真和经验之歌》,并标明其主旨在于“表现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这样,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走过了一段思想剧变和认识不断深化的道路。通过对“天真”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对比描写,布莱克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的罪恶,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对人类纯真天性的侵蚀和玷污。

在《天真和经验之歌》里,布莱克描绘了一幅天真即理想世界的和谐与经验即现实世界的分裂相对立的画面,以表达他对资产阶级道德法律的大胆否定和愤怒抗议。《天真之歌》里的世界处处洋溢着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欢乐气氛,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欢快情调。这里的一切都处在和谐之中。首先自然之间是和谐的,处处笼罩着一片“详和之气”:明月象恬淡的花朵在坐着对夜微笑;欢乐的麻雀在青枝绿叶间自由自在地跃上跃下,飞来飞去;妩媚的画眉和云雀伴着欢快的钟声,婉啭啼鸣。就连人和自然也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粼粼水波和着人们的甜美的乐曲,歌唱生活的快乐;习习轻风拂去人的疲劳,抚慰着人的宁静心灵。在《天真之歌》的一些诗里,布莱克采用了象征手法,用上帝和羔羊、牧童和羊群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上帝创造了羔羊,并给它披上柔软、明亮、光洁的毛皮;牧童小心翼翼,尽心照看羊群。在布莱克看来,上帝并非是高踞我们之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上帝,因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上帝。因此,上帝和其子民的和谐也就代表着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布莱克认为,“天真”即理想世界之所以处处充满和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彼此真诚相爱,在于人们怜悯仁慈,戒绝争斗。他在《神圣的形象》一诗里写道:

“爱、仁慈、怜悯、和平

是上帝——我们亲爱的父亲,

爱、仁慈、怜悯、和平

又是上帝操心的孩子——人。”

这里,上帝和人是同一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是真诚的爱。爱不仅是人类欢乐生活的本源,也是一副抚慰受伤心灵的圣膏。“天真”世界虽然是个大地遍撒阳光、生活充满欢乐的理想世界,但也存在着阴影和痛苦。扫烟囱的孩子自幼父母双亡,被卖做苦工,白天为人清扫烟囱,夜晚则睡在煤屑堆里;夜里雾重,可怜的小男孩在遍布泥沼的荒野里迷了路,失声痛哭;黑小孩因为肤色而不为白小孩所爱,向妈妈倾诉郁积心头的苦恼;小蚂蚁因为迷了路面困惑烦恼,哭得心伤。但在布莱克看来,这些生活中的困苦和烦恼只不过是欢乐生活主旋律中的瞬间即逝的小小的刺音。爱的阳光终归会驱散笼罩在天真儿童心头的阴影,仁慈和怜悯也自会排除他们胸中的苦恼。于是,在爱的魔杖的指引下,奇迹出现了:天使手拿明晃晃的钥匙,打开了黑漆漆的棺材,解放了所有扫烟囱的孩子,汤姆也因看到天使沐浴着阳光的身影,在寒冷中感到了“快乐和暖和”;身穿白衣的上帝把丢失在荒凉泥地里的小男孩领回到妈妈身边,使其与亲人团聚;受歧视的黑小孩在妈妈的劝慰下,憧憬着在天堂里和白小孩相亲相爱的美丽时刻。迷路的蚂蚁也停止了哭泣,在萤火虫的带领下,回到了巢里。布莱克对“天真”世界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田园牧歌式的和谐、仁爱终有一天会成为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过,布莱克认为,“天真”只是人类心灵的一种状态,它集中表现于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天真看法。儿童的天真状态固然表现于对生活的肯定、热爱和享受,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和轻信无知紧密相连。儿童的轻信表现在他不假思索就对长辈的话信以为真,把事物的表面现象、只鳞片爪当做全部真理。因此,《天真之歌》在表现被保护的幻想世界里快乐生活的同时,也说明了用轻信无知的态度来看待世界的潜在的危险性、片面性。难道扫烟囱的孩子只要“乖乖听话”就果真会“一生快活”?仅仅怜悯就会使贫儿院的孩子们摆脱贫困、得到幸福?受歧视的黑小孩真的会象他妈妈讲的那样在未来世界里和白小孩“彼此相爱”?这些问题,孩子是回答不出的。不过,好在孩子是要长大成人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见闻的广博,儿童的天真状态必然让位于成年人的“经验”状态。因此,如果说《天真之歌》表现了儿童对未来的天真、轻信态度,那么,《经验之歌》则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成年人对现实世界的成熟看法。在《经验之歌》里,布莱克已不再是一个欢乐童歌的吹奏者,而是一位号召大地站起来以摆脱身上锁链的睿智的诗人。他以锐利深沉的目光、愤世嫉俗的态度观察着周围的现实世界。他看到,在这个“经验”世界里,美丽的大自然罩上了无限忧愁,太阳失去了光辉,田野荒芜一片,道路长满荆棘,到处是无穷无尽的冬天。昔日的慈爱、自由、幸福、欢乐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残酷、压迫、欺骗和猜忌。现实社会成了一片缺少爱的甘霖的荒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虚伪和压迫。《土块和石子》里的石子一心只想满足自身,用束缚别人来达到自娱的目的,因此,它“高兴看着别人失去宁静,建一座地狱来对抗天堂”;在爱神的花园里,昔日璀灿瑰丽的花朵凋零殆尽,堆满了代表死亡的坟墓,“穿黑袍的牧师来回巡视”,把人类的欢情用荆棘捆起;天真无邪的孩子受到保姆的训斥,被剥夺了童年的快乐;小学生受着凶狠目光的监视,长吁短叹;自私的飞虫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用“黑暗、隐秘的爱”断送了玫瑰的生命;不相信资产阶级道德说教的小男孩被“尽职责”的牧师视为魔鬼,烧死在圣堂里……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布莱克认识到了他先前一些看法的偏颇,开始纠正自己的观点。在《人类的抽象》一诗里,他分析地批判了他在《天真之歌》里所持的“爱、怜悯、仁慈、和平”的观点。他讲道,如果没有把别人弄穷,也就谈不上“仁慈”了,如果人人幸福快乐,“怜悯”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人人坦诚相待,不存戒惧,对“和平”的追求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换言之,一味提倡仁慈、怜悯、和平无异于对贫穷、苦难和战争的存在的必要性的确认。因此,他不再局限于看事物的表象,而要指出现实世界的真面目,去探讨产生贫困、苦难、战争的社会根源。他不再轻信别人的诸如“仁慈、怜悯”之类的空洞说教,而要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真知灼见。这种从对人道主义抽象概念的赞颂到转向对现实世界罪恶的社会根源的实质探讨,无疑反映了布莱克思想上的重大转折和长足进步。他的这种转变在《天真和经验之歌》的一些相对应的篇什里表现得最为清楚。《天真之歌》里扫烟囱的孩子命运悲惨,处境凄苦,但由于天使的慈爱和怜悯使他具有一种敢于面对苦难的天真信念,因而,“早晨虽冷”他仍然“又快乐又暖和”。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善意的想象和幻觉,其脆弱性和虚假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首诗里,布莱克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讽刺已露端倪。“大家都尽本分就不怕灾祸”,这显然不是扫烟囱孩子的话语,而是雇主的说教。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听到资产阶级道德的代表者雇主的两种声音:一是他对自己不人道行为的辩解,即认为他对扫烟囱孩子的剥削是在“尽本分”,因而自然是正当的了;第二是雇主对扫烟囱的孩子的无耻恫吓:如果你不尽力工作,就要遭鞭打、被解雇。短短一行诗表达了布莱克对资产阶级掩盖剥削本质的道德说教的绝妙讽刺。不过,这种讽刺在《天真之歌》里仍然是含蓄的,而且不占主导地位。《天真之歌》的主调是对儿童的天真信念的肯定和赞颂。但在《经验之歌》的对应篇里,这种信念完全被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的冰水淹没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真实地再现了扫烟囱孩子的苦难的图画:满身漆黑的“小东西”手拿刷子、肩扛烟灰,在大雪纷飞的街道上步履艰难地走着,嘴里不停地哀声喊叫:“扫呀,扫呀。”但布莱克并未止步不前,仅仅满足于再现社会的不公正,而是机锋毕露,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骗人的宗教和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资产阶级的“文明”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抗议:

“因为我快乐,又跳舞,又唱歌,

他们以为并没有错待我,

因而去赞美上帝、牧师和国王,

这些人把我们的惨状说成是天堂。”

《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部诗集各含一首题为《升天节》的诗,但布莱克对升天节的迥然不同的描写充分表明了他对资产阶级慈善事业本质的认识的深化。在第一首《升天节》里,贫儿院的孩子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在手拄雪白拐杖的白头教士的带领下,一对对走进圣保罗大教堂。他们高高举起天真的手,声音响亮地唱着赞歌。布莱克对这种动人情景的描写旨在激起人们对孤苦无依的贫儿院的孩子们的怜悯之情,告诫资产阶级要以慈悲为怀,不要把这些“天使”和“伦敦城中的花朵”逐出大门。这无疑表达了作者对“怜悯”这一人道主义美德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经验之歌》的对应篇里,布莱克认识到“怜悯”并不是包医贫穷等社会痼疾的灵丹妙药,“慈善”事业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骗人的道德标签。因此,他勇敢地撕去了中产阶级“善德”的纱幕,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所炫耀的慈善事业的虚伪本质:孩子的象“和谐共鸣的雷声”的歌唱原来是悲凄的“颤声的喊叫”,被认为是富裕的国度却是一个“道地的穷邦”,而带领贫儿院的孩子走进圣保罗大教堂的白头教士竟是一个靠利息自肥的放债人!这里,冷酷的社会现实彻底粉碎了布莱克对“怜悯”的天真幻想,他不再沉溺于对“怜悯之心”的呼吁,而代之以对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辛辣讽刺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怒谴责:

“这难道也算是一件功德:

在一个富饶多产的地方,

孩子们过着悲惨的生活,

由冰冷的放债人的手来饲养?”

布莱克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揭露和对资产阶级道德法律的批判在《经验之歌》的《伦敦》一诗里达到了顶峰。如果说《歌声荡漾的青草地》等篇什以其表现了生活的自由、爱情的欢乐而成为“天真”世界的象征,那么,伦敦则成了整个资本主义黑暗世界的缩影。在这个社会罪恶的集聚地和资产阶级的道德的顽固堡垒里,看到的是身体衰弱、脸上浮现着伤感的过往行人,听到的是成人的无望叫喊和婴儿的惊恐啼叫,感到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对人的心灵的禁锢和压抑。布莱克还通过描写扫烟囱孩子的沿街叫喊,受伤士兵的呻吟叹息和年轻妓女的诅咒叫骂,猛烈地抨击了虚伪骗人的宗教、穷兵黩武的政府和逼良为娼的资产阶级的虚假道德。

布莱克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同时,也认识到了通过斗争以彻底变革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在《天堂和地狱的结合》一诗里,他就表达了他对推翻旧的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正当性的认识:“狮子的怒吼,豺狼的嗥叫,海洋风暴的震荡,以及摧毁一切的刀剑,都是属于天地永恒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社会的热情在他的《经验之歌》里也得到了明确的表现。在《序诗》里,他号召大地站起来,以摆脱身上的桎梏和锁链。在《老虎》一诗里,他通过描写老虎的强大和形体美,歌颂了人民群众反抗暴政的伟大力量和正当性:

“老虎!老虎!你两眼闪光,

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

“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肩,

能扭成你心脏的肌腱……”

“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

什么样的熔炉把你的脑髓冶炼?”

在布莱克看来,老虎眼中的火是革命之火,老虎的强大形体充溢着巨大的革命活力,因而,老虎也就是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改革社会的热情和力量的象征。正是由于这种热情和力量,法国人民才推翻了残酷的封建暴政,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布莱克认为,要想进行变革,就必须采用暴力,进行斗争。但他又认为,这种暴力必须限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否则,就会破坏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匀称”,就会变得“可怕”恐怖,从而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布莱克的资产阶级博爱思想。有趣的是,布莱克所画图案上的老虎并不显得凶狠、可怖,而是和与其对应的羔羊一样温顺无害。布莱克对诗、图之间的矛盾处理可能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革命暴力是必需的,但也并不可怕,在推翻了压迫阶级的新世界里,“老虎”和“羔羊”,亦即人与人是会和和平平地生活在一起的。这样,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走过了一段思想剧变和认识不断深化的道路:从幻想理想世界的欢乐到勇敢面对冷酷的现实,从赞颂爱、仁慈、怜悯等人道主义的抽象美德到大胆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罪恶以及肯定歌颂人民群众推翻旧的社会秩序的热情和力量。布莱克虽在后期的一些作品里表现出了革命意志的消沉,但他对变革社会秩序的热望则始终没有放弃。

布莱克曾长期被人漠视,甚至还有不少人把他称为疯子。但人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卓有成就的大诗人。在他的那些被认为是“疯狂”的诗篇里,存在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见解。这里,我们不妨借用波洛涅斯谈论哈姆雷特装疯的一句话:他的疯狂是有道理的。

篇5:毕业生之歌高三作文500字

作为毕业生,我不愿相信这么宝贵的时光已经飞逝而去。我们已经照过了毕业照,转眼就到了毕业典礼,我们的校服在老师眼里也变成了一种象征。这些都提醒着我们高中的生活就要结束了,到了分别的时候了。

一天午饭时,朋友开玩笑的说起,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认为高中生活是一场确定无疑的噩梦。一年级的时候很自负,但二年级时世界似乎全变了——在当时我们的眼中,分别已不再遥远,所以自己的很多东西不得不收拾起来但随着时间匆匆而过,一切似乎又变得理所当然,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当有你不认识的人分别时,你会难过,但着并不意味着太多,因为到处都有人在分别。

但今年不一样当分别的人是你每天和你一起吃午饭,为你老套的玩笑一起欢笑的.朋友时,那就足以让人震惊,因为一切并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不朽——我们曾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活永远不会结束,我们也会永远在一起。

然而,我们这些毕业生必须分离,必须去各奔东西去走完各自不同的人生。我相信友谊会永存,然后在许多年之后的重聚时又被点燃,即使那时,我们会与高中时判若两人。

篇6:江之歌散文诗仿照雨之歌

我是燃烧着的星星,从众神之山上散落下来,于是普罗米修斯把我偷走,用以拯救悲苦的大地。

我笑,云朵却在脸红;我掉落下来,月亮却抬起头,弯起了腰,绽放了月牙。

云彩和河流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联系的媒介。这位漂泊不定,我去拉回;那位心绪不平,我去安慰。

上一篇:大学生运动健康调查问卷下一篇:克拉玛依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