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2024-08-03

百家讲坛系列丛书(精选3篇)

篇1: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一:于丹《庄子》有感

《庄子》心得之所以社会轰动如此广泛,首先、广大百姓缺乏信仰。百年近现代史,是一部无神论、反封建、反信仰的历史,百姓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踏进小康,一路在向钱进,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不能跟上发展,使得多数人心灵空虚;其次、现实的教育就是一部应试教育的历史,近百年来几乎没有道德教育;再次、人们不明白生活的目的。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发展经济,每个人的生活中心就是赚钱。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家如果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之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二: 于丹《论语》有感

人生有太多的缺憾,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的认可你所面对的缺憾,然后尽可能的通过别的事情去弥补,让伤害降低到最小,听了百家讲坛“论语”,感触很深,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不能活在阴影当中,应该学会化解生命的缺憾,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有不同的生活!

三:易中天的评三国

看了易中天的评三国,真为他的精湛演讲叫好,真正懂得讲课的大师,风趣、幽默、尊重历史、言出有证,而又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历史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讲出来听的很有感觉很生动,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四:易中天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大海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江河流入大海时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那大海能不能说:‘我大海只收纯净的矿泉水,不收污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正是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才能取得成功。” 我也要这样做,就像苏联的加里宁写的那样:“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海纳百川!

五:姚淦铭教授讲授的《老子》

被老子也被姚淦铭教授那独特的声音和神态——古代隐者飘逸的仙风,吸引了,打动了,逗乐了。他的口头禅:太智慧了,太智慧了…不得了,不得了…他对老子痴迷的感叹,深深影响了我,老子的精神内化了姚教授的内心,那种平和的心态,温温而雅的语态,大智若愚的神态让我仿佛看到古代的智者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篇2:《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

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学历史课堂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在各学科中位居前列。对此, 学生的理由很多:“学历史有什么用”“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要记那么多东西, 背了又会忘记, 不如考前突击”。不仅如此,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也有类似的想法, 就连不少历史教师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但是一些与历史相关的学术性很强的电视栏目却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 如《世界历史》《探索·发现》等, 而《百家讲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些主讲者甚至被称为“学术超男”“学术超女”。这些栏目为什么能如此受欢迎?为什么一直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会成为大众的明星?这是值得我们这些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吸取《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 为中学历史教学所借鉴, 显得格外必要。

诚然, 电视节目和中学历史教学不是一回事, 但二者在怎样更加有效地提高全民的历史文化素养的目标上却有相通之处。因此, 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成功之道, 从中获取有益启示,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启示一:必须明确中学历史学科的能, 让学生确立学习历史的决心。

学历史有什么用?不说别人, 就说笔者的一位大学老师欲赴中山大学高就, 与校长道别之时, 校长就问他这一问题。不止是这位校长, 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达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即合理”, 最常见的回答往往是“以史为鉴”或是培根的“历史可以明智”。马克思也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

那么, 历史学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事呢?《百家讲坛》之所以热播, 就是尽管涉及诸多的历史话题, 但主讲人都没有板着脸陈述历史事实, 而是就其中许多颇具争议的人物、事件, 结合新观念、新发现、新史料、新角度等, 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学历史有什么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认为, 历史的“用”是在潜移默化之间, 在于为人们提供各种认知问题的角度。历史的“用”绝不是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案, 而是让你视野开阔, 胸有万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学生往往较为重视培养技能的一些学科, 也将它们当作是头脑聪明的学生才能够学好的学科, 如数、理、化等。其实,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培养技能的任务, 如: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整理史实、表述事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比较与评价的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学生否认历史在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是因为很多同学认为花时间背诵记忆, 历史成绩就会提高, 而不会认为是思维技能提升了的结果。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觉, 是因为这些技能的提升是建立在对史实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同学们恰恰又疏于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于是中学历史教师不得不反复强调:要看书, 要记忆, 要背诵。进而, 学生就误以为历史课侧重的是培养记忆能力。扭转这种错误认识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要不断明示、点拨, 确立学生学习历史的决心。

启示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清醒地看到, 无论学生多么重视历史课, 多么愿意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 但他们始终不能回避那么多的繁杂的历史概念和史实。要掌握并运用这些史实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由此产生的畏难情绪会令许多同学对历史课的学习望而却步。对于面对那么多科学业压力的同学来说,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百家讲坛》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它坚持了“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 树立了公众意识、竞争意识与服务意识。今天我们要想使课堂精彩, 首要的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树立优质的教学质量观。每个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中心, 要通过我们的努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我们看看《百家讲坛》栏目唯一的中学教师, 而且是历史学科教师的纪连海是如何上课的。《纪连海:用包袱抖响历史讲台》一文介绍, 纪连海积极地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课终归要“讲授”, 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得趣味盎然、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师长期锤炼语言。纪连海的语言艺术源于他善于学习、借鉴我国传统的评书的语言和相声的包袱。他对记者说, 他每节课都会用到评书的语言。评书的语言讲究的是“贯口”, “比如说我讲课, 就是不停地说”, 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你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分析”, 而相声强调的是“伏笔和包袱。”

纪连海是这样讲“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 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 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 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 你们可以到那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此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当然我这个包袱不值得乐, 但它值得你思考, 值得你回味。”他说, 在抖这个包袱之前, 他灌足了东西, 是为了让听者在心里崛起一种仇恨, 等到他“啪”地说出这个人来的时候, 学生就会觉得:“嗨呀!这龚自珍怎么这样呢?怎么教出这样一个儿子来?”这样, 学生对龚自珍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就是纪连海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教育引导。

再看看, 许多教师讲“火烧圆明园”还是老一套:先介绍圆明园的壮观, 再叙述火烧圆明园的经过, 此时还会引用法国大作家雨果的那段痛斥英法联军的名句, 最后声嘶力竭地发出“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呐喊。中学生有谁不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我们这样讲, 毫无包袱, 毫无悬念, 平白无趣, 索然乏味, 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听?不睡觉已经对得起老师了。

现在不少中学历史教师离开电脑课件就不会讲课, 怎么会这样?这是因为许多历史教师渐渐放弃了对教学语言的学习与积累。电视有电视的语言, 教学有教学的语言。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 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 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 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一个优秀的老师, 其语言必定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离开了电脑课件, 一样能讲课而且能讲好课, 纪连海正是这样的优秀老师。我们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媒体,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电脑课件终究是外在于教师的媒介和手段, 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

语言无吸引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 在新课程背景下, 这种缺失同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所谓“回归本色”的历史教学更是遥远的期待了。

《百家讲坛》的热播, 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指出了一条让课堂生动起来的道路, 要使历史课堂精彩, 中学历史教师也必须加强语言修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力, 并且要敢讲、能讲和善讲。敢讲就是讲课必须大胆而有勇气, 用慈爱智慧的目光照顾全班同学, 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能讲就是教师能够按教学语言的要求,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教授;善讲就是要在能讲的基础上, 使语言具有创造性与时代感。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来讲课,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凭借, 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 入木三分的概括, 恰到好处的点拨, 就能把学生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 并开启其心智, 陶冶其情操,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启示三: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自如地运用历史的方法去思考题。

文、史、哲不分家, 《百家讲坛》的横空出世、持续热播, 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了解, 有百余位来自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到中央电视台开讲。

著名历史学家李时岳教授曾指出:“史学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对历史进行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这样也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各自的特色。历史著作也许就不会再是单调、刻板、灰色的了。”

篇3: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百家讲古”?

据《南方周末》报道:“百家”即言多也,各路精英都在这讲坛上一展辩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百家讲坛”似乎应该更名为“百家讲古”,因为它所讲的,不是汉唐,便是明清;不是《论语》,便是《三国》;不是司马迁,便是曹雪芹;讲了慈禧还不够,还要讲光绪……新闻出版事业要“三贴近”,电视应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最应该贴近大众的所思所想。

不是说古代名著不要介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在中国的旧典籍中讨生活。“古为今用”,是不是还要“洋为中用”?除了古典名著外,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名著呢?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最新学术动态和科学成就呢?甚至,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最新社会思潮呢?还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似乎也可以请名家到“百家讲坛”上做一番介绍。

概而言之,“百家讲坛”要真正体现“百家”,不能只是传统文化一家。

为“豪华课本”瘦身

据《光明日报》报道:新学期伊始,江苏省就公布了2007年春季江苏省中小学教材零售价格及课本费标准,明确规定各地严禁使用《江苏省2007年春季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书目》以外的教材,课本费实行“多退少不补”原则,按学期与学生结算,公布结算清单,凡结算清单中列支不属规定范围内的书款必须全部清退给学生。这使得2007年春季入学的教材价格,比2006年平均降低了约17%。定教学用书和课本费标准,意在遏制人人诟病的“豪华课本”,还课本本来面目,为学生及家长减负,豪华课本走上了回归质朴本色之路。对此,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必须推进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工作,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经营。由多个部门联合招标,使得采购价格降到最低,这样书商的贿赂空间就缩小了,课本就再没有豪华的必要了。”

创造文艺健康发展的

社会文化生态

据《文汇报》报道:盲目制造“粉丝”和“粉丝”追星而引发极端事件,已成为一种公害。今天需要重视的是在文艺市场和大众文化的条件和氛围中,创造一个文艺健康发展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的社会文化生态问题。如果不在这样一个文艺生死攸关的大课题中着力用功进行研究和策划,那么,明星迷、网游迷等等各种“粉丝”的走火入魔,不但无助于相应文艺和文化的健康和繁荣,而且,会冷不防地闹出点小小大大的事情出来。今天,也许就是提升我们文艺和娱乐品位的契机。

青春文学创作

不必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评论家近日呼吁,出版界和媒体对青春文学推波助澜多,冷静分析少,青春文学的发展已经到了急需理论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评论家表示,中国文坛向来就不缺乏“神童”,现在也不必对哪位青年人动辄冠以“神童”美称,当务之急是给予必要的引导。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说,“一批有才情的青年人组成了青春文学庞大的创作队伍,对他们予以关注、引导是必须的。”因为现在一些媒体有“捧杀”他们的倾向,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如果头脑发热,以后很难成为大家。河北省作协陈冲说,青春文学作者的很多东西是不自觉的,他们很难自己从理性上进行把握,这就需要评论界加以引导,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会非常有利。

六小龄童:

请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开涮

据千龙网报道:针对当下流行的戏说名著,六小龄童表示,有人创作《西游记》后记、新记他都不反对,但应该有基本的创作底线。“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也不是胡说,改编名著是有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

我觉得,改编者一定要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甚至恶搞。”六小龄童认为,“现在一些改编者让孙悟空跟女妖谈恋爱,或者写孙悟空的‘一夜情’,令读者津津乐道于孙悟空对情爱的追逐,这样的戏说和恶搞就不恰当。现在有太多年轻人不读原著,所以这样的误导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传统文化教育遭挑战:

九成孩子知圣诞不知端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百家讲坛系列丛书】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05-19

百家讲坛范文05-15

《百家讲坛》总结07-29

百家讲坛秦范文05-18

百家讲坛感悟范文05-23

百家讲坛经典语录06-22

看百家讲坛有感04-09

百家讲坛讲师资料04-10

百家讲坛节目目录06-22

百家讲坛水浒智慧07-06

上一篇:“民政局开展创新改革发展计划”政府工作计划下一篇:中高考百日誓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