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2024-07-04

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共8篇)

篇1: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观看《筑梦中国》风雨如磐心得体会

观《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沧桑历史,让我既为我国千年辉煌而自豪,又为百年沧桑而感慨,更感到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真切,让全中国人民充满希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不是梦想,而是通过我们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

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而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超越。中华民族走过曲折的历史是繁荣一世的辉煌,也有屈辱没落的沉沦。现在的中华民族再慢慢变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文化再慢慢的没落我们的心慢慢没有了归属,所追求的慢慢都是物质金钱权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钱的渴望金钱,有钱有势的内心空虚有的甚至拿吸毒来排遣寂寞空虚。总之我们没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快乐的在世上过好每一天。而新一任的领导人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内心有了追求有了动力那就是实现中国梦。

习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在新一任领导人第一次集体亮相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习主席的讲话将中国梦赋予了具体的含义不再是开空头支票,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中央的指挥棒带领下,全体各族人民积极响应。梦没有大小贫富贵贱之分,我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用我们十三亿同胞的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百年潮中国梦总共有五集,第一集是百年追梦回顾历史向我们慢慢展开了中国梦的核心,后面依次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慢慢的徐徐道来让我感受颇深,也学到了很多。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实现中国梦还要筑梦天下,不能闭门造车,中国梦与世界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实现中国梦,意味着约占全球1/5的人口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各国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和发展红利的过程。

习主席上任后的访问第一站就是俄罗斯,第二年的第一站依然是俄罗斯中国领导人像俄罗斯发出了信任与友谊的信号,普京也及时回复与我国签订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能源军事与经济合同。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习近平与普京总统坦诚相见。双方表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

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发展中非关系意义重大,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大陆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有待于发展的大陆,两个古老大陆携手发展,意味着两个古老大陆共同的复兴。

当镜头摇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时候,中国梦的人文价值与和平力量同样得到极大彰显。中国与拉美发展阶段相近。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增长远高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增幅,可谓进入“黄金时期”。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已是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则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地之一。

毋庸置疑,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走向,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习近平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习近平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进行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两场会晤,一场晚宴,一起散步,既谈合作,也不回避分歧。

中国梦使我们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中国梦正在唤醒我们这个沉睡了多年的民族,这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正是预备党员的我来说,是社会的栋梁,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身上。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浴血奋战赶走了列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推翻了殖民统治为我们创造了国内和平的环境,邓小平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敢于冒险划时代意义的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带领我们的父辈不断赶超,不但解决了十三亿同胞的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之路。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上,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过超越发达国家的鸿沟。让我们怀揣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十三亿同胞一起像世界呐喊我们的时代到来了——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预备党员看筑梦中国观后感

《筑梦中国》一片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既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夙愿,也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题记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洗礼,承载着国人的荣辱,开拓着今后的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的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侵略与压迫的屈辱历史。也是从那时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儿女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林则徐强有力的虎门销烟,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临危交给了老朋友魏源,以及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无不体现面对他国列强侵略的最初抗争以及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呼吁。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呐喊却像一片树叶飘落到大海,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一丝涟漪。

民间组织的金田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清王朝的一次主导自救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都寄托着国人的“自强”“求富”,虽以失败告终,但却在历史中留在了深深的迹印。

没有惨重代价刻骨铭心,就无法找到前进的道路,就不会有后人的“振兴中华”的强力呐喊和变法图存的警钟,更不会有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决心和毅力。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王朝最后的挣扎,也提挡不住“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的时代召唤。《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一篇篇檄文,在二十世纪初,喊出了新的时代主题。

广州起义失败后,辛亥革命发起了,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暗夜中的长空。它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变革。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它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势力支持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前人的冲锋与失败,后人的承接与助力,它的屈辱史和抗争史是多么震撼!更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迫切寻求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如何一步步求变的。一只沉睡的亚洲雄狮,正在醒来!

篇2: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形成了我们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为了探究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拿起了历史的显微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带纹的彩陶、精美的玉器、刻字的残简、汉代的瓦当、魏晋的壁画、唐代的饺子、宋代的医方、元代的书画、明代的乐舞、清代的寺庙纷纷出镜,不论类别,不问雅俗,都成为这部纪录片探究新疆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细胞单元。史实证明,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始终在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中华文明的画卷上,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我们在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世界格局复杂多变的局势下,能够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的精神命脉。

★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心得体会

★ 观《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后感

★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以及感想

★ 观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个人观后感

★ 中国新疆观后感202

★ 纪录片《航拍中国》之新疆观后感

★ 表态新疆历史发言稿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以及心得感悟

★ 读《寻路中国》心得感悟感想

篇3: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意义

全球化作为一个跨越百年的历史进程 , 对世界的不同时代、区域 ,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法国、印度在面对面临好莱坞文化的入侵时 , 纷纷反弹出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在全球化传播语境下 , 文化记忆和身份再造 , 也应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应该具备这种创作自觉 , 它并不是仅仅是要复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 , 而是要探寻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 , 使其能够世代相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 , 民族文化也是文化责任、民族价值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形式的中国文化历史类纪录片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2013年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参加第50届戛纳电视节 , 推出9部原创纪录片 , 虽然它们取材不同 , 风格各异 , 但都观照了中华文明的今昔 , 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对于国外的受众而言 , 中华民族文化是纪录片的魅力之源。

《河之南》、《望长安》这两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 , 用影像画面直观而感性的力量 , 构建了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河之南》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中原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 , 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长相思 , 在长安”, 取意于李白诗歌的《望长安》, 首次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 同时也探究和思考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陕西地域文化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这两部纪录片都用生动的画面语言与具有诗意的解说词为受众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地理景观。

2 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传播的独特性

2.1 独特的叙事视角 :对文化与历史的探寻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 , 文化的吸引力 , 并不在仅仅是历史书中记载的丰富的史实 , 也不仅仅是数千年来口耳相传的鲜活的历史故事 , 而是几千年来年残留在史实和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 , 它是生动的、灵动的 , 也是让人感动和引人思索的 , 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能够连绵不断的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

《河之南》、《望长安》两部作品表现出共同的视角 :即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切入 , 这样的叙事视角使纪录片超越了一般纪录片所恪守的单纯的纪实观念 , 通过文化与历史的探寻 , 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 体现出创作者对于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

2.2 独特叙事策略 :举重若轻

如何在纪录片十集的篇幅中容纳数千年的历史 , 将头绪繁多的历史大事述说清楚。《河之南》、《望长安》的处理手法是 :抓住重要事件 , 以点带面 , 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事件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望长安盛世之光》一集中 , 将对盛唐历史的叙述集中在一点 , “帝王的陵寝 , 从来就是历史的第一叙述者。唐代的盛世之光 , 在帝王们的陵葬传奇中 , 穿越了历史 , 给与之相遇的人 , 以惊奇与感喟 , 遐想和沉思。”以帝王的陵寝为点 , 展开对盛唐时期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的叙述 , 看似散乱 , 实在叙事清晰。

同时 , 这两部纪录片都善于渲染典型案例 , 达到一斑窥全豹的目的。《望长安盛世之光》以点带面 , 以2004年3月 ,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贾麦明先生发现的一块石头叙述开来 , 全面生动讲述了中日文化在盛唐时期的交流。在《河之南大河之魂》一集中展现孔子和老子的会晤这一历史事件时 , 使用了画壁图案和情景再现手法来真实再现这一历史事件 ,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 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2.3 结构 :杂而不乱的缜密安排

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对大量的文化遗迹与文明碎片进行整合 , 使一个个承载着文化信息的实物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含。

《河之南》和《望长安》如同传统的中国卷轴画 , 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 , 都采用了板块式结构 , 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河之南》共分十集 , 把中华文明拆解为十个部分 , 每一部分一集 , 从整体上构成对中华文明的阐释 , 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为主题 , 十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十个源头 , 对中华文明的源头部分虔诚追寻。《望长安》同样分为十集 :分别以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西望长安为主题。十个部分自身的内容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 无须承担上下衔接的作用, 但承载着与其他部分“互文”的修辞作用 , 共同围绕着全片的大主题——中华文明的传承。

3 跨文化传播中人文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3.1 跨文化传播中语言符号理解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美国描写语言学史上的两个代表人物萨皮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在这个假说里 , 他们认为不同的语言会使人产生对现实的不同感知。也就是说 , 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 , 因为多样语言的不同 , 所以不同文化和民族对现实的理解和阐释也呈现出了较大差异。虽然这一假设再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 , 但是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人们的思路 , 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和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时强调的要在历史的碎片当中还原出文化的光彩 , 因此单纯的画面语言是难以传递出深厚的文化意蕴的 , 同时汉语文字的强大表意功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时 , 多采用“画面 + 解说词”的创作手法。

如《望长安》第一集《秦砖汉瓦》:“车辚辚 , 马萧萧 , 这个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 , 军容整齐而宏大的军阵 , 似乎正在步入一个箭镞纷飞 , 鲜血横流的战场。”《河之南》第三集《大河之都》:“可以想像 , 那时开封的市民是多么闲暇 , 在下午的阳光中慵懒地走上街头 , 到瓦子里听一会儿曲子 , 看一会儿杂技 , 暮色四合时分 , 再到酒楼里喝一碗琼花露 , 然后步入迷人的夜色。若是金秋十月 , 菊花四溢的香气 , 披着轻柔的月光 , 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灵动十足的解说词 , 或行云流水、优美雄浑 , 或灵动有趣、配合影像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这些意境很强的语言在翻译时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输出海外时传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折扣”现象不可避免。

3.2 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 , 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面对“文化折扣”, 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进行国际化的改编 , 使得纪录片有两个版本 , 一个是国内版 , 一个是国际版。如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纪录片的《故宫》在国外播放时名字被改为被《解密紫禁城》, 由12集压缩为2集 , 原有的纪录片中故宫文化的博大精深被压缩成为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朝代更迭的故事。虽然经过重新改编的纪录片能够较快地得到国外受众的文化认可 , 但是纪录片中的文化意境和艺术感召力也在改编过程被削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使许多具体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审美意蕴 , 这些具体事物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意象和象征式符号。一提起这些意象和符号, 就使人联想起其所代表的文化。如《河之南大河之南》伴随解说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反复出现的奔腾的黄河水 , 这种意境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所特有的东方神韵与美学特质 , 这是一种境生像外的美 , 使受众受到情绪上的震撼和感动。《望长安古调独弹》“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杨 , 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的“冷、倔、豪、壮 , 苍凉悲壮、慷慨激昂。”通过声画将陕西人灵魂的歌唱——秦腔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两部纪录片中独特的文化意境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 这种艺术境界在跨文化传播中很难得到西方受众的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曹畅.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人文纪录片的符号分析——以《故宫》和《解密紫禁城》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 2013 (4) .

篇4:寻找一部改变历史的中国纪录片

来自美国的华裔纪录片导演罗宾从没想到,她的人生会因为寻找一个叫李灵爱的中国女子而改变。她发现了一部被人遗忘的纪录片,也重新发现了一个人的一生。故事中,有乱世,佳人,英雄和硝烟……但事实上,这个故事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浪漫和传奇,在它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一次艰苦的旅行,一段被湮灭了的历史,还有两代华裔女子孜孜不倦的寻找。

那部纪录片名为《苦干》,反映了当年中国抗战的真实场景,获得了1942年的奥斯卡纪录片特别荣誉奖,但随后神秘遗失。如今,它被重新发现。

30年代的中国名媛

罗宾出生在夏威夷,是一个华裔移民家族的第四代,她长着一副典型夏威夷华裔女人的模样,有点像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长长的黑发,晒足了阳光的淡棕色皮肤,极具感染力的温暖笑容。她不会说汉语也不会读写汉字,但知道自己的中文姓氏是: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是图腾一样勇猛又神秘的象征,她喜欢这个意象,并且常常强调它。

几年前,罗宾正在为自己的第三部纪录长片寻找素材与灵感,一个酷爱侦探小说的朋友给她寄了几本有着真实人物做背景的悬疑类图书,其中就有李灵爱的作品《生命是长久的》,它的书脊上印有一个大大的古拙汉字:生。

在那本书中,李灵爱详细记述了家族从中国移民到夏威夷生根发展的历史,但却对本人经历着墨甚少,只在书的结尾处,轻描淡写地记述到,自己曾经在二战期间和一位名叫雷·斯科特的摄影师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抗战的、叫做《苦干》的纪录电影。

出于好奇,罗宾搜索起这部电影的资料,让她大吃一惊的是,《苦干》曾经获得过1942年的奥斯卡纪录片特别荣誉奖。但是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资料库里,对于这部电影竟然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实物收藏,在资料名录中,《苦干》词条标注着“遗失”,而事实上,这部由李灵爱策划并投资的纪录片也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部没有留存资料的获奖影片。

华裔,女性,夏威夷……几个重要的巧合关键词,还有那部刚一闪现就消失的电影,这一切都让罗宾怦然心动。几乎在一念之间,罗宾就决定,她要走进李灵爱的故事中,去寻找那部叫做《苦干》的电影,并且,还要将这个过程本身拍摄成一部像侦探故事一样的纪录片,名字就叫做《寻找“苦干”》——虽然在那个时候,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答案将会是什么。听起来,这有点像另一个版本的《寻找小糖人》。

一旦开始着手寻找,罗宾发现,她能够借助的现存资料并不多,在维基百科词条上,李灵爱的身份是演员、舞蹈家与作家。但经过深入探寻,罗宾并没有在李灵爱的履历中发现重要的并且能够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

“其实,与其说灵爱是艺术家或者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名媛或者社交明星更为贴切。” 罗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李灵爱1908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李启辉是孙中山早年学医时的同学,母亲江隶香也是著名的妇科医生。作为一对早年深受传教士文化影响的中国夫妇,李灵爱的父母给予了子女们中西混杂的教育背景。李灵爱中学时就读于夏威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私立名校普纳荷(Punahou),后来这所以讲究领袖价值与精英教育的学校又出了一位著名校友,就是今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也许在传统中国人的审美观中,灵爱并不算一个典型的闺秀淑女,但是,她非常非常有魅力,多才多艺,并且特别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李灵爱热爱并且向往中国,她曾经在上世纪的30年代(抗战之前)来到中国,当时,她的哥哥与姐姐正在北京的协和医学院读书。”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罗宾正坐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的大厅里,不远处的东单,就是当年协和医学院的旧址,“这真是奇妙。”罗宾扬了扬眉毛,看了看周围,“能想象吗?70多年前的某段时光,灵爱就生活在我们附近的这片土地上。”

在北京,李灵爱研习了中国民间舞蹈,学会了民间游戏踢毽子和抖空竹,她甚至还对京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企图拜师梅兰芳。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跟随一个没有像梅兰芳那么有名气的京戏演员学了一段时间。

李灵爱还在北京遭遇了爱情,并缔结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她只有过那一次婚姻,维持时间很短,她没有子女,但我肯定,她一定有过许多的爱人,灵爱从不缺乏关注和追求。”

李灵爱是那种永远走在风口浪尖之上随时准备让你大吃一惊的女人,洒脱,时髦,没那么中规中矩,但任何人却永远无法忽视她的存在。所以,当年,当别的名门淑女戴着缎手套端坐在歌剧院中听歌剧,李灵爱却在学习如何驾驶运输机和轰炸机,企图前往中国协助作战。

罗宾曾经找到过一个1993年拍摄的采访视频,并将它用在了自己《寻找“苦干”》的纪录片中。时年85岁的李灵爱,也依旧是一副时髦装扮,穿着宽袍大袖的中式衣服,额上覆着一条类似清代女子宫装的头饰,宽宽的绸布缎带上,点缀着一朵硕大的绢质牡丹花。在采访中,她的思路清晰,以很快的语速和干脆有力的语气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觉得,这一定是个曾经拥有过美丽和野心,生命力旺盛,但却极有可能不太好对付的老太太。

“我和灵爱的生命真的有很多巧合,甚至我父亲少年时代还曾在灵爱家族创办的明伦学校中学习过中文。”罗宾说,“她的故事甚至帮我解决了很多我生命中遇到的问题。”

从夏威夷来到斯坦福,大学时代的罗宾开始对自己的出身和种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赛珍珠到谭恩美,从《大地》到《喜福会》,她大量阅读一切她能够找到的和中国有关的女性作家作品。但这一切,都没有后来接触到的李灵爱显得鲜活生动。

“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即便她的家庭很富裕,她也接受了极为良好的教育,但我知道在李灵爱的时代,她也依然遭遇了很多的不公与歧视。”

罗宾曾经找到过一份当年李灵爱在美国移民局接受入境盘问与调查的记录,上面贴有李灵爱的证件照片,穿中式丝绸衣服、脖子上挂着珍珠项链的少女,嘴唇上浮现出一个冷冷的、略微带点骄傲味道的笑容。

“在发现李灵爱之前,我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但是,李灵爱却从不这样认为,在她的眼中,中国人是高贵的,并且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她都始终以此为荣。是灵爱改变了我的看法。”罗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是,让李灵爱付出太多热情与努力的那部电影呢?它究竟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隐藏在哪里?

“我们总是对现实关注太多,

而对祖先关注太少”

“你知道,在寻找的过程,我常常觉得答案就在眼前,但却总是触碰不到。” 罗宾抬头望向窗外,北京的春天,杨柳刚刚冒出了新绿。“就像是外面树上的叶子,你能看到它在风里摇晃着,但是,当你伸出手去,就是摘不到。”

虽然李灵爱的故事让同为夏威夷华裔的罗宾收获了一个让她颇为“心有戚戚焉”的“隔世知己”,但关于电影本身却进展不大。后来,罗宾又了解到,在美国国家档案局保存着一部只有35分钟的《苦干》片段,她随即联系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卡特,并从卡特那里得知,学院其实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于《苦干》完整版本的寻找,而卡特对于罗宾的工作也深感兴趣。

无奈之下,罗宾决定重起炉灶,开始探索另外一条线索——寻找电影《苦干》的摄影师雷·斯科特。在此前罗宾已经知道,斯科特的职业是图片摄影师,李灵爱之所以找到他,是因为被雷此前赴中国拍摄的抗战图片深深打动。

雷·斯科特,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类似中文语境中“张勇”或者“李伟”之类,委实太过普通的姓名。根据年龄和时代线索,罗宾不得不大海捞针般地在讣闻和墓碑中,寻找任何一个有可能叫做雷·斯科特的美国男人。

后来,罗宾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墓园网站。它正是由民间志愿者发起,为寻人而建立起的。全美各地的志愿者们拍下不同的墓碑碑文,标明具体地点,上传到网络上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这里,经过仔细核对,罗宾确定了斯科特的墓地信息,并由此顺藤摸瓜,在Face Book上找到了雷·斯科特儿子的账号,罗宾在他的页面上留言,写下了自己的地址与电话号码。后来,罗宾接到斯科特儿子电话的时候,她形容自己的兴奋:“心脏砰砰砰地一直跳,仿佛就快要从胸口跳出去了。”

在电话中,斯科特的儿子告诉罗宾,自己对于父亲所拍摄的电影几乎却毫不知情,罗宾的心又沉下去。面对罗宾的沉默,对方又表示自己并非父亲的独子,他还有三个兄弟,也许他们还保留着一些什么。

后来,罗宾形容自己的寻找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希望——破灭——希望的过程,过山车一般循环往复地前行着。

最终,是斯科特家的第三代——雷·斯科特的孙女米歇尔·斯科特为罗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线索。米歇尔是一位画家,她告诉罗宾,自己曾在斯科特家的老房子地库里,发现了很多祖父留下来的资料,有照片、底片和一些手稿,而米歇尔也模糊记得,祖父在世时,曾向自己提起他曾经拍摄过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电影。

谜底就此揭开。

一卷90分钟的《苦干》胶片,就在斯科特家老房子的地库里,静静沉睡了几十年。

“一直以来,他们都知道些什么,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多么在乎。这也许就是人类的通病,人们总是对于当下所发生的现实过于纠结,但对于祖先的历史却常常显得漠不关心,我想,在这点上,也许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罗宾总结道。

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电影

在找到《苦干》的完整版之后,罗宾把严重损坏的胶片拿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进行后期修复。

经历过一系列长达3年的现代科技手段介入还原之后,罗宾终于见到了修复完成的85分钟的影片原貌:江南的风景,青的山,绿的水,细眉细眼的女孩对着镜头羞赧地一笑,然后当你慢慢沉浸在如同水中摇曳的青荇一样葱绿柔软的生活中,镜头突然一转,战争来了。

暗黑中,伴随着悄悄的一线光,罗宾看到了燃烧着熊熊战火的中国城市,日本军队用机关枪扫射,无数人在迁徙逃离,再也没能回到故园,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可怕的轰炸。并且,影片还记录了当时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的身影,而担任该片引言部分讲述人的,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林语堂。

那是罗宾第一次完整地观看这部电影。她看到,李灵爱变卖了祖母祖传的珍贵首饰,在一次次登台表演和募捐中,换来珍贵的彩色胶片和运转资金,并且倾尽所能地帮助斯科特联络到一切在中国能够为他们的拍摄提供方便的人们。

斯科特行进三万里,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牛车、驴车、羊皮筏……以及任何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有步行,扛着他那台珍贵的16毫米摄影机,走过弥漫的硝烟,走过戈壁和炸毁又修复的滇缅公路,黄浦江的码头,还有重庆朝天门340级的石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从此,之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美国被卷入二战。而在此之前,远东战场上的中国,已经在风雨飘摇中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了4年。

同年,电影《苦干》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并不仅仅在70年后改变了罗宾的人生,甚至在当时,它就悄悄改变了历史。

公映之后,《苦干》成为了许多民间团体帮助中国收集外援支持的宣传片;很多美国青年也受到电影感染,从而加入了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而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观看电影后不久,就亲笔题写卷轴赠予重庆,“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但李灵爱与斯科特的人生,却并没有因为这部电影而有着丝毫的改变。战争过后,李灵爱依旧以叛逆者的姿态存在于家族的版图中,她的家人们只知道这个女孩儿一直在离经叛道地活着,却并不知道她究竟具体做了些什么;而斯科特在拍摄过《苦干》之后,又回到了图片摄影记者的老本行中,并终生以此为职业,《苦干》也成了他一生中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

斯科特和李灵爱分别在1999年和2002年去世,如果不是此前李灵爱在书中闲闲的几笔,他们的一生便不会有人知晓。

在电影《苦干》结尾处,斯科特和李灵爱赋予了这部影片一个今天看来也依旧显得令人震撼的俯拍镜头,一个长达17分34秒的轰炸场面。那是1940年8月19至20日,日军轰炸重庆时,斯科特趴在美国大使馆的房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的镜头,他也见证了日军出动了370架次飞机,在半小时内扔下了200吨炸药。

去年,因为重庆有关机构购买了电影《苦干》的中国版权,罗宾在电影拍摄完成的74年后,第一次来到了重庆。站在沙坪坝的夕阳下,罗宾觉得,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接下来,她要与位于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商讨引进《苦干》35分钟片段的问题,并且积极努力地为自己《寻找“苦干”》的纪录片寻觅在中国的落脚点。

篇5: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疆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领土。从古至今,有助多民族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凡是在新疆劳动、生息、繁衍的民族,包括当代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共同个体。在多民族的共同体中,每个民族多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共同开发建设新疆过程中求同存异,不断走向包容、和谐。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面对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

篇6: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看心得

为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并于6月30日至7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该片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七个部分,运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地反映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筑梦中国》带领我们重温历史,洗礼心灵,坚定信念。纪录片以回顾历史的形式为我们重新展现了那个峥嵘岁月,其目的就是要人们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产党人作为筑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铭记历史,始终以崇高信仰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经常要回顾一下心路历程,时刻牢记向党旗庄重宣誓时的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做到未当领导干部时,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始终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考验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关键时候有作为,敢担当。

篇7: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观看党史纪录片心得 石碧波 地路处一室

最近抽空观看了党史纪录片——《中国共产党历史》。虽说以前已经通过各种影视、文献资料,了解过党的历史,但像这样以如此翔实的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纪录片,还是第一次见到。

看完纪录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走过的辉煌历程,简单概况成一句话,那就是: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

一九一一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武昌首义成功,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党史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一缕希望的曙光。

然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又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年代,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水坑,中国依然在被动挨打,政府依然在丧权辱国。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迅速拿起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思想武器,尝试解决中国的问题。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这一伟大爱国救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与此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成功,让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榜样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的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有了马列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在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无论经历多大的挫折、经受多重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最朴素的共产主义信仰,胸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准确地把握着形势发展的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工农联盟”、“红色割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新型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一个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中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来得及治愈战争创伤,美帝国主义就将侵略朝鲜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衣带水,唇亡齿寒,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支援革命兄弟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傀儡政权的嚣张气焰,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朝人民延续至今的深厚友谊,让世界第一次见识了中国崛起的力量。

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团结一切爱国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革新,迅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虽然经历了中苏破裂、大跃进、文革等重大挫折,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一批头脑清醒的老一辈领导人的主持下,综合国力始终在不断提升,外交方面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大洋两岸,成功握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九七八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历经二十九年的艰辛探索、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拥有了新时期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

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党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大踏步地推进着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体育、文教等全面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成功收回香港、澳门,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成功加入“世贸”,三峡点亮大半个中国,“神

五、神六”飞天圆梦,零八奥运落户北京,两岸实现三通,gdp赶超日本„„,还有我们广大铁路职工最感同身受的“高铁时代”。

一部九十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信仰、扎根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革新、与时俱进的创业史,无数的历史事实和斗争经验,一再反复地验证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些颠扑不破的真理。

篇8:中国历史纪录片推荐

一、情景再现, 重建消逝的历史场景

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 被认为是“真实再现历史影像化的渐近线”, 情景再现的现场成就了观众的真实感。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灭国, 历经四十几代君王, 有长达八百多年的盛衰史。创作者们将楚国历史分为蛰伏萌芽期、图强发展期、春秋争霸期、中衰复兴期、变法争雄期、衰落灭亡期等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发生了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 创作者在精心选择, 控制比例的前提下, 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逼真的情景再现。

三千六百多年前, 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 被迫离开中原, 向南迁徙。楚人首领鬻熊希望通过辅助周文王, 重回中原怀抱, 第一集《初生》通过情景再现生动鲜活地重现了这一历史场景。夜幕下, “楚人们”手持火把, 高声呐喊, 随后“鬻熊”率领着一支精兵翻越秦岭, 跋涉千里与商朝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作战。第七集《变革》中情景再现了吴起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吴起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楚国效果初显, 却遭遇楚悼王的病逝, 贵族群起而攻之, 迫不及待地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射杀了吴起。片中身穿缟素的吴起扮演者穿过布满白幔的宫殿, 缓慢地走向楚悼王的尸体,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特写镜头, 泪流满面的吴起, 埋伏在帷幔后的杀手, 如飞蝗一样的乱箭, 绝望之中的吴起扑向了楚悼王的尸体。镜头转场, 射杀吴起的贵族由于犯了“丽兵于王”之罪, 被继位的新楚王处以死刑, 罪及三族, 七十多家贵族惨遭灭族。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 不是创作者的虚构与布局, 而是根据文字文献记载进行的“情景再现”。就像马克·费候在《电影与历史》中提出:“以历史的观点来解析影像, 或以影像的叙事策略来诠释历史。” (1) 在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符合历史事件真实性的代言性叙述手段, 看到重建过去时的历史现场。正是这些逼真的情景再现, 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二、人物搬演, 刻画个性化的历史人物

除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情景再现, 创作者还着重通过人物搬演来刻画历史人物。人物搬演重点不在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是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 简练刻画人物的青壮年及老年形象, 力图展现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个性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在这部纪录片中, 屈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塑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前320年, 一位楚国青年踌躇满志, 准备他的变革事业, 这位年青人就是屈原。演员扮演的“屈原”首次亮相就充满意境, 竹林中, 晨曦下, “屈原”潇洒地舞剑。飘落的竹叶, 旋转的衣袖, 坚毅的面容, 都让人看到一个充满改革梦想的年青屈原。而到了晚年, 屈原受到权贵的排挤和楚怀王的疏远, 此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满头白发, 身躯清瘦, 在滂沱的大雨中狂走的老人形象, 最终“屈原”在绝望中投入江中。通过演员的个性化表演配以解说词, 创作者刻画出一生主张变法图强的政治家屈原形象。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中的人物搬演是“在重现历史史实的基础上, 站在客观和理解历史人物的立场上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多维度、全方位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精神世界。” (2)

三、CG动画再现, 增强戏剧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 CG动画已成为时尚科技的代名词, 成为影视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并逐渐在纪录片中得以运用。很显然,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八集中, 要涉及到许多大的历史事件和场景, 由于人力物力的局限性, 有些场景很难实现情景再现。更重要的是, “相比依赖于真人扮演的真实再现, 这样的虚拟现实的方式更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使他们的注意力离开具像的人物实体, 而更加专注于历史的现场和氛围。” (3)

例如在第四集《称霸》中, 楚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君主——楚庄王的出场, 就是采用CG动画。创作者用简洁凝练的笔触, 描绘出少年楚庄王时期的险恶宫廷环境, 在暗黑的森林之中, 一只体态威武的凤鸟, 展翅高飞, 直上云霄, 在火红的朝阳映衬下, 凤鸟越飞越高, 山峰之上站立着雄心壮志的楚庄王。这一段落通过CG动画的描绘, 使得开场充满暗喻, 戏剧效果更强。在楚庄王打败郑国, 郑国国都沦陷这一段落, CG动画描绘了郑国国君郑襄公以一国之尊, 赤裸上身, 手牵绵羊, 依周礼向楚庄王跪拜谢罪。在兵器林立中, 郑襄公凌乱的头发, 惊恐的面容, 通过CG动画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一个战败国君面临生死存亡时的状态。传神的表情, 逼真的氛围, 甚至远远超过演员扮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这种CG动画手法的运用, 丝毫不逊于人物搬演, 甚至更具有历史韵味, 也让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影像风格上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和新意。

四、专家访谈, 多角度还原与解读历史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量的专家访谈。这部纪录片采访楚史专家上百人, 其中该片学术顾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在全片出镜60余次。如果说通过情景再现、人物搬演和CG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楚国八百年的历史, 那么专家访谈也是一种历史再现, 是从专业的高度讲述与再现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 从而实现多角度还原和解读历史。

专家访谈深度开掘历史, 提供背景解读。第二集《觉醒》在谈到“春秋第一县”时, 讲述了楚武王在灭权国后, 没有像其它诸侯一样, 把权国分封给臣下, 而是进行大胆改革, 改权为县, 设置了县尹加以管理。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教授顾久幸讲述了县的名称来源, 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文武教授则对“春秋第一县”的设置作了详细讲解。通过专家的分析解读, 让人们了解了县与分封制的不同, 以及“春秋第一县”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专家访谈带来多元化视角和观点。比如吴起变法失败这一段落, 围绕吴起变法失败原因, 与商鞅变法有何不同, 法家文化在秦楚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效应等问题, 楚史专家刘玉堂、罗运环、韩巍、王子今等纷纷出场,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再比如中原化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影响、春秋与战国战争特征比较、秦楚文化心理特征的比较等问题, 不同史学家的讲解与分析, 提供了互为补充和印证的事实观点。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述和分析, 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再现不仅仅停留在观赏性强, 而是引导人们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引领观众多角度去追问历史真相及历史规律, 让整部纪录片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思想的张力。

纵观八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创作者们巧妙地通过“再现式”的叙事方式复活了历史, 让静态的文物和遗迹生动起来, 让两千多年前的一幕幕故事、一张张面孔再度真切还原在观众面前, 完整地对楚文化这段文明进行了一次史诗般的宏大叙述, 从而使这部纪录片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深邃的现实观照性。

摘要:八集历史题材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巧妙运用情景再现、人物搬演、CG动画、专家访谈等多样化再现手段, 还原历史场景、历史人物, 全面解读楚文化。

关键词:再现式,还原解读历史,楚国八百年,历史题材纪录片

注释

11 肖平著, 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11

22 李共伟, 历史纪录片塑造人物的三个维度, 中国电视 (纪录) , 2013-10-15

上一篇:让我震撼的一幅画初中作文下一篇:青春的路上我不孤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