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

2024-07-23

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精选8篇)

篇1: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

领域三 国情教育

主题七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课时21 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含十九大新表述】

课题: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教学目标: 识记:68.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69.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0.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三)导入新课

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中国特色社会重要思想在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四)讲授新课(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自学提纲: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68.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识记)(4)科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全球首款货运无人机成功首飞、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首艘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南海可燃冰试开采成功、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新表述】)[2013.23(2)] 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一系列方针、政策;④弘扬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⑤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等。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根本途径:(1)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3.23(3)](2)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新表述】 69.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识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考点 33 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五)中考真题精讲精练

命题点1 基本国情(8年4考)1.[2017陕西25(1),2分]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加油干】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我国减少贫困人口1 240万人。但是,脱贫攻坚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什么我国还存在“最难啃的硬骨头”?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我国还处在总体小康的水平;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2.[2016陕西22(2),1分]开拓进取的祖国

【理念领发展】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1分 3.[2017陕西副题25(4),5分]砥砺奋进的中国

【奋进五年】这是一个敢为人先的五年。“天眼”探空、“蛟龙”潜海、高铁奔驰、云端架桥等惊艳全球;“四个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矢志奋斗的五年。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保护环境、治污降霾初显成效;全国各族人民只争朝夕为实现全面小康努力奋斗。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五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誉满全球,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请你以“砥砺奋进的中国”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写出你的感想。

▲内容要求:①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2分);②联系青少年实际(2分);③抒发情感(1分)。字数在100字左右。

这五年,我国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分)我们为五年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1分)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分)4.[2015陕西副题25(5),2分]共绘壮丽蓝图

【全面小康】近年来,陕西坚持“稳中有为、提质增效”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呈现良好态势。为了解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同学们收集了2013年、201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

2013年全年生产总值16 045.21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346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092元。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17 689.94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366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932元。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2分)5.[2014陕西副题25(2),1分]实现伟大中国梦

五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热播后,引起全社会共鸣。下面是其中的片断,请你一起观看。

【第二集:中国道路】

纵观百年屈辱、百年抗争,各式各样的救国方略乱花迷眼: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纷纷碰壁。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百年探索,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等。(2分)6.[2013陕西23(1)(2)(3),6分]逐梦之旅

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一直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几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请你列举两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分)(2)请你写出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2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分)就业难”“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表明,中国梦的航船越是接近梦想的彼岸,越有可能遭遇不可预知的风浪。(3)“风浪”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等。(2分)命题点2 理论体系(8年5考)3.[2016陕西副题24(1),2分]做关注社会的人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围绕这次会议,同学们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人文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请你列举,我国落实这一理念的两个具体做法。

4.[2013陕西副题25(2),4分]关注陕西发展

建设“三个陕西”是三秦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陕西梦”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建设和谐陕西】

2011年,陕西省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了民生;2012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了改善民生。这两个80%以上,是省委省政府对陕西民生承诺的兑现。

从道德、国情角度分别谈谈,省委省政府兑现民生承诺说明了什么?

命题点3 基本路线(8年3考)1.[2017陕西副题24(2),2分]追赶超越的陕西

【构筑新高地】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营。以自贸区成立为契机,陕西积极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新高地为陕西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有助于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可为陕西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

2.[2015陕西25(2),2分]圆小康之梦

【深化改革】2014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

请你列举其中两例。(不得照抄试题中的举措)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分)4.[2015陕西副题25(3),1分]共绘壮丽蓝图

【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东、中、西部同步和协调发展。

请你列举其中一例。

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1分)5.[2014陕西副题22(1)(2),3分]重振丝路经济带

昨天的丝绸之路,如何传承?今天的丝绸之路,怎样振兴?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各国的响应和支持。

(1)这一战略构想表明我国坚持_对外开放_________的基本国策。(1分)(2)请你谈谈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意义。(2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出两点即可。例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答出两点即可,2分)7.[2013陕西23(4),2分]逐梦之旅

中国梦的航船要迎风破浪向前进,就要做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为什么改革开放要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等。(2分)

(六)布置作业

(七)教后记

篇2: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命的诞生与旅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正确认识,正确处理性的困惑,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如何保持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2、初步了解新生命诞生的过程,感受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从而明确长大的责任。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需求、困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2、搜集相关教学资料。

3、运用提供的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要点:

1、用头脑风暴法引发学生对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变化的讨论。教师从生理、心理、行为伦理等方面进行归纳,逐一说明。

2、简单介绍授精、胚胎发育和分娩、成长的过程,交流各位同学的调查结果。

共性交流:父母对小生命的期待与喜悦;个性交流:个人诞生过程中的一些特别事件。让学生意识到进入青春期生理上具备了为人父母的可能,明确长大的责任。教学过程:

一、我们眼中的青春期

1、导入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我们生命的诞生和旅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青春期。当说到青春期,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联想、发言

教师: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有哪些的变化,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播放视频)教师:这个短片告诉我们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年人的一个非常重要阶段。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一幅图画(出示图片)。

教师:从图上读出了什么?这些能力呈现怎样的一个趋势?(生答)

师:从图看出,到了青春期这些能力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而且很快到达人生命阶段的高峰期,身体和情感经历很多变化,青春期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尝试的一个阶段。

导语:这个阶段是很美好的,所以有人说到了青春期就像到了灿烂的花季,在这花季我们的身体生理心理都会有很多变化。下面这个场面在我们身边是否见过。

教师归纳:从生理、心理、行为伦理等方面归纳:

2、似增相识的场景

老师:看到这个现象,我们都不会陌生吧,造我们的身上或同学的身上可能也会有他的影子,大家觉得这个男孩子的言行有错吗?(生答:好奇心,时间场合不适宜等)

师:在班级中嚷嚷“敏感”的词语,引发学生哄堂大笑的学生。这是一种青春期男生的常见现象,问题反映出的是对性的一些生理现象的关注,好奇而又得不到正确、充分的信息指导而出现的。

暂时疏远期或称性敏感期。依据青春期心理特点看,这些现象是正常的,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合适的,他毕竟影响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和集体活动的开展。

七年级青春期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

导语:刚才我们看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那么到了青春期在我们同学身体上和生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会是怎样的一些变化呢?

(出示图片)师生一起分析

导语:教师做了一个问题的问卷调查,我们看一下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同时老师也整理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集体的智慧来帮助同学解决疑惑。(出示问题)

3、花季的烦恼

小组代表选题

1、为什么想躲避这类问题?同学问起生理方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如实大胆)

2、会不会没有青春期?为什么人会有月经初潮、遗精这些生理现象?

3、请问身高较矮怎么办?(多运动,多吃瓜果蔬菜牛奶补钙不挑食)

4、为什么青春期各人的时间不同?什么时候将正式成熟?14——16

5、能不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月经或是遗精?月经最晚什么时候来?(男生比女生晚,人的生长发育的特点——饮食、遗传不同。女10—

14、男14—16)

6、月经来了或是遗精了,会不会今后就不长个了?为什么呢?不会,预示成熟

7、发育了体型有了变化,如果同学嘲笑怎么办?正常现象,不用理睬

8、什么是遗精?怎么才会遗精?看得见吗?在睡梦中释放少量精子,正常现象,随着你的成长就会知道。

小组汇报

导语: 回答一个比较普遍的困扰,有些同学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自己身体的小秘密,总怕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会不会和别人比起来是“不正常”的。因为个体差异,人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也不同。

看图片,猜猜他们的年龄。相关数据介绍。

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开始的年龄不同,速度也不同。只要在正常范围内,早些或是晚些发生生理变化并不代表不健康。身高差异29cm 体重27kg

出示统计图:女初潮13.06岁 男梦遗14岁

图片

青春期路上快慢跑

人的身体发育也有这个特征。

师:青春期针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看到别人发育变化了而你没有,就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不健康,这是不必要的。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那些烦恼,出示图片

这幅图告诉我们身体的变化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女生会出现痛经等。有了这些烦恼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呢? 知心小贴士

(1)接纳自己身体发育的状况,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2)不偏食,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培养运动兴趣。

(3)女孩子发育较早的,根本不用理会别人的玩笑。实在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以穿宽松一点的衣服,身体的发育是自然的,无需尴尬。

(4)在你想去嘲讽别人的时候,要思考一下,如果别人也讥笑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

4、男女生都好奇

处于变化中的我们还会有很多疑惑,老师仅仅统计了5各班级就有82个问题,当我们面对困扰或是有疑问时,会从哪里获取答案呢?

七年级青春期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

同学们认为准确性可靠性如何?

大家认为应该由谁来提供性知识和信息?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视频

视频:怀着好奇偷看《新婚必读》的学生

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情况 数据拼图

某些媒体如网络、书籍的内容不一定准确、科学。有些知识虽是科学的,但不一定适合青少年。

同学们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和一些正规的网站搜寻相关的知识,老师介绍几个网站、热线给大家。

教师小结:如若碰到青春期一些性的相关知识,你觉得有困惑或烦恼,也可打电话或当面咨询心理辅导老师或父母,不要羞于启齿,更不要妄加猜测,自行解决。正确的知识是守护我们的巨大力量,勇于正面接受和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而非盲目的和隐蔽的学习和寻求非科学的性知识。这样对于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消除性无知、性神秘和性困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命的孕育和诞生

教师导语: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在生物课上了解到,他是精卵合成的产物,那么精卵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了解一下。

1、我从哪里来?

青春期是每个人发育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它将为你走向成熟、繁衍后代打下基础,很多同学都好奇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同学提出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精子如何进入女孩子的身体里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从哪里来》,相信同学们可以找到答案。

简单介绍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分娩、成长的过程。继续看漫画了解胎儿的发展变化。

看过漫画请同学们想一想,具备怎样的条件,可以让人升级为爸爸妈妈?

2、点滴在心头——采访父母 的确,在我们进入青春期,男孩开始产生精子、女孩开始排卵,我们在生理上具备了成为父母的可能,新生命的诞生是否仅仅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可以呢?

为人父母具备的条件:生理 爱 经济

精力

时间

责任

承受的压力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爱、时间、奉献、耐心、责任、支持、经济、法律„„

篇3:国情教育第一课时教案

笔者以“奇妙的二氧化碳”课例说明如何建构生活化化学启蒙课堂。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 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通过对大量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探究情境,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2.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通过实验培养我们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培育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2. 感悟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生活、爱护环境的观念;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课堂学习研讨】情景引入视频———西游记中“云雾缭绕”的场景。

问题展示你已经知道什么?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占多少?

2.二氧化碳有哪些来源?二氧化碳又是怎样被消耗掉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吗?你知道“温室效应”吗?

3.你知道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如何得来的?“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4.雪碧中冒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5.二氧化碳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视频———CO2循环示意图

拓展视野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阅读课本第40页)

奇妙的二氧化碳,它奇妙在什么地方呢?

1.奇妙变化一CO2的状态变化

CO2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状态变化。如何证明CO2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如何证明CO2气体能溶于水?(引导学生思考验证方案并进行探究)

视频———干冰制作与升华

2.奇妙变化二CO2与石灰水的反应

雪碧中冒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学生探究实验: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观察。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碳酸钙+水CO2Ca(OH)2Ca CO3H2O

3.奇妙变化三CO2与水的反应

问题:由日常生活我们知道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氧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通过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CO2也能溶于水,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探究实验: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再加热,观察。

4.奇妙变化四CO2与灭火

为什么二氧化碳能够灭火?学生探究实验:CO2灭火实验

灭火原因分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阅读课本第45页) 提示窗口边同学打开窗户,引出内容。

问题:我国北方,冬天有人进入储藏白菜的地窖中,可能会因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缺氧死亡。1说明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原因。2帮助找到判断进入地窖是否有生命危险的办法。

视频———“灯火实验”———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低

【收获知识】视频———CO2的用途请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并找出与用途相关的性质。

【学以致用】

1.夏天我们喝过冰雪碧后你常感觉胃里胀气,还直打嗝,为什么?

2.长期存放的蒸馏水还纯净吗?

3.观察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的瓶壁、 瓶口,你发现了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课后作业】完成本节导学案(一)

【课后拓展】

1.还有哪些事实能够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你还能有哪些办法证明CO2能溶于水?(学习化隐性为显性的思想方法)

2.结合本节课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查询,选择一个题目撰写一篇化学小论文,题目是:1假如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2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

【音乐欣赏】让我们在欣赏北京大学前校长、著名化学家周其凤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 的音乐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化学课。(设计意图———感悟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参与实验———引导探索———讨论总结”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边讲边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扩大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成分,强化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环节,期望能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多媒体动态展示与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意在寻求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效能的新型教学方法;重视实验设计、改进传统实验,旨在强化逻辑推理过程,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4:《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思路

1、自读课文

2、读生字词

3、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段

1、[录像]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

2、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情况真是……[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过渡: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4、重点指导读:大堤,保住大堤。狂风为我呐喊……

5、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6、我们来看一看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7、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8、小结: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9、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令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

5、指导朗读。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七、课后作业。

1、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

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篇5: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班级:二(1)班 教师:李芳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难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了解我国人口情况,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国策。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教学媒体

关于我国人口情况教育视频、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古老历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三十载改革开放带来的荣光,屹立在 地球的东方。同学们对可爱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学生关注我国现实国情

1.播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给学生展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板书】

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视频中找答案:

(1)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2)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3)为什么以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而现在是开放二胎政策?

(播放相关的视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板书】 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

篇6:国情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之情,会唱国歌。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形式:朗诵、演讲、演唱。

活动准备:爱国教育相关视频、课件,国旗,红领巾等

活动过程:导入:今年的国庆节是我国建国六十四周年纪念,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多少代人的共同奋斗才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从“东亚病夫”到奥运会承办国,从闭关锁国到亚洲最大市场,从仰望星空到太空行走„„孩子们见到的都是今天的成就,并未曾去真正了解祖祖辈辈们辛劳的过程。乘着这节日的东风,让孩子们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生活。

一、了解国家的基本概念。

1、背诵《我们爱你啊,中国》,说说我们的祖国。

2、选择一个方面介绍自己的祖国。

3、出示课件,展示祖国的版图。

4、教师总结,对祖国进行全面的介绍。

二、了解国家的深层含义。

1、在老师的引导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评选最了解中国文化的小组。

(3)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中国文化为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出示PPT)感受中国的美丽与魅力。

2、通过视频了解中国六十多年的变迁。

(1)说说视频中的那个画面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2)小组讨论视频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画面。

(3)在纸卡上写下你要对为国家的富强付出巨大贡献的先辈们说的话。

三、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红领巾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1、重温国旗、国徽、国歌的含义(出示国旗、国徽,PPT)

2、唱国歌,《歌唱祖国》,表达对祖国的赞颂。

2、请少先队员代表叙述红领巾的含义,少先队员这个称号的意义。(出示红领巾)

3、怎样爱我们的国家?

说说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为了国家的更加安定与繁荣,我们该怎么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却不容忽视的力量。

篇7:115班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我们大家都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每天都有人提醒他羊被狼吃了,叫他去补上那个窟窿,可是等到所有的羊被羊偷光了,他才意识到这个窟窿的严重性,才去补劳。提问: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的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本来那个人可以及时修补羊圈,但是,他没有,而是任期发展。所以人若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同样的道理,就我们国家人口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 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

1/5 河路口中心小学133883347.doc 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口中有8亿(包括少年儿童),还没胆达到脱盲。也许这一推断过高,但如果把上述抽样调查的脱盲人口再扩大一倍,全国仍有4亿人没有脱盲,这表明我国的扫盲任务还十分艰巨。

以上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总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不令影响着我国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议论:你如何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然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了生产能力之后,则双成为一个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为成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从上面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总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但是,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盾,人口越多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少。由此可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粮食供给不足,妨碍人力资源开发,使就业问题严重等等。由于上述问题日趋尖锐,使人口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议论: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在现阶段,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的现状,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

2/5 河路口中心小学133883347.doc 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慢。

材料一;建国40多年来,差不多每年净增1000万人口,至使每年新增加提国民收入1/4以上要被新增国的人口消费掉,这就不能减少资金的积累,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由于第年积累的资金有限,往往是顾得了工业而顾不了农业。据统计,1981—1985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76—1980年增长了50%,而同时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却减少了1/3,只占投资总额的5.1%。我国由于新增人口过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1987年有48.5%的增产粮食和45.6%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35%的新设医院病床以及37.7%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的新境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住房紧张,就医困难,交通拥挤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改善。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从类要生存,就要从自然界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要身材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增长快,一方面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量,就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同时,向自然界排入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生存的空间。

通过上述材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提压力。想一想,说一说:要缓解我国人口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本办法是什么?

3)在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的同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 数字表明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老龄人口在不断增多。思考: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在我国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在今后的同十年内的不断增多,使我国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至少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是随着个人逐衰老所带来的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要,如胆老年人的保健、营养、住房、环境、退休金、医疗、家庭关系、社会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一方面是以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特征的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对社会的生产、消费、物质分配、投资、服务设施、城乡规化等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将给我国今后几十年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4)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提问1)上述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当然,人口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但人口众多和增长过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到

3/5 河路口中心小学133883347.doc 每个人所得到的用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同时也会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人口质量。这样数量过多而又质量较差的人口,就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再加上由于人口过多,我国的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

四、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主要表现有 1)2)3)4)5)6)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地下水位下降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五、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人口众多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

思考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向地球外的太空探索,试图发现其他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遗憾是至今为止,宇宙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这意味着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大自然是人类递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无穷的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六、我国的资源现状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1)2)3)我国难以利用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得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板书)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板书)

小结:通过学习明确两点内容:

1)2)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影响

4/5 河路口中心小学133883347.doc 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篇8: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所谓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国情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爱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今天,爱国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什么是国情?“所谓国情,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最基本的现实状况。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其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存在”。因此可以说,“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下来的一些最基本的状况和特点”。

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决策的基本依据。“一切从国情出发”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的发展,就是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国情又具有整体性,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教育结构、道德传统、民族精神等,都属于国情的范畴。至于国土、森林及耕地面积,人口的发展,生态环境,更不待言。

国情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知国情必先知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国情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向。例如:通过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建立的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建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由它选出的政府委员会等有关史实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当前,历史教学的国情教育应以下列内容为重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而开展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这便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谁违背了这一点,谁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结束了受屈辱和被压迫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和民族独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与现实都说明:在中国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也不可能迅速发展生产力,中国就会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第三,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尽管各族统治者之间发生过战争,但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团结、进步的旗帜下,共同创造着祖国更加光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四,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来,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中间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特点是社会生产、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取决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设计应对国情教育作通盘考虑,实行历史课堂教学与国情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中国历史》能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历史》同样也可以进行国情教育。这是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环境的作用,同时,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离开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容易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因而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国情教育在取材方面,也可以丰富多彩。除历史教科书外,还可以组织“我爱神州”国情知识竞赛,参观国情教育展览,组织国情教育讲演或座谈等。这样可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紧密结合。

国情教育与历史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情教育以阐述国家历史现状为主,适当联系历史的发展;历史教学则以阐述国家历史为主,适当联系现实,两者侧重点不同。不能把历史课单纯讲成国情教育课,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国情教育就是历史教学。那种认为国情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历史教学并不能自然地产生国情教育的效果,只有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有目的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国情教育素材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

上一篇:企业如何发布网络新闻稿下一篇:永乐青花瓷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