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淹城游记作文

2024-07-23

常州淹城游记作文(精选7篇)

篇1:常州淹城游记作文

在常州有一个中国春秋文化主题乐园,它里面有有个遗址,像花的形状。你猜,这是哪里呢?对了,就是春秋淹城。上个星期六,我和亲人一起来到了这儿玩。

进入大门,我就有幸看到了祈福大典。“奄王”祈福盛典生动的再现了古奄国阅兵、诸侯联盟、歌舞升平的历史场景,声势浩大。我不由自主地感叹:“真是壮观呀!”

继续往里走,我看见了诸子百家园

我去了纵横家、儒家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儒家。儒家广场上有个孔子雕像,地面的竹简上刻着字。我细读了一番,发现这是《论语》。我席地而坐,做了一回孔子的门生,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接着,我们来到了儿童乐园,一直安静着的表妹—咪咪一蹦三尺高,她像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儿童乐园。于是,我就被咪咪拉着去玩了许多项目。然后,我们去看了《淹城传奇》、《铁血春秋》和《梦回春秋》,让我深入了解淹城。

然后,我们来到了铁血冒险城,这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了。我们先排队来到了望塔。来到了望塔,我趴在栏杆上休息。了望塔缓缓升起,风吹过来,衣裙飘飘,长发飞扬,真是惬意极了!当升到最高点时,我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从了望塔上下来,我们又去玩了许多游乐项目,其中,最好玩的.是急速飞龙和飞舟激浪。

我先来到飞舟激浪。我把雨衣穿上,然后和父母一起坐到了小船上。我们随着隧道激流而下,突然,在一个大转弯之后,小船直冲下面,速度那个快啊!水花飞溅,刺激无比。这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啊!在船往下冲的时候,激起了一阵大雾,大雾向前扑去,人们惊慌失措,连忙躲起来。

下了小船之后,我们往前走了一些路,来到了极速飞龙,我好奇的看着,一位老伯对我说:“你敢不敢玩?”我说:“当然敢了!”于是,我就被骗上了过山车。上了过山车之后,我想:这可是亚洲第一台卧式过山车,应该会很恐怖吧。还没等我多想,过山车便启动了,我体验着时而直入云霄,时而坠入深海,急速滑行的疯狂感受。在经过了40秒的‘艰难”之行过后,过山车停了,我终于解放了。下车之后,我说;“好好玩啊!”

玩也玩得开心了,看也看的高兴了,放松过,开心过,该回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淹城春秋乐园。再见了,美丽的淹城,有空我一定还回来玩的

篇2:常州淹城游记作文

我们还去了西施迷宫,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乐器----编钟,还有真人表演呢,演奏者们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演奏了古乐、现代音乐、还有西洋音乐《欢乐颂》,真是太神奇了。

中午吃过饭我们还乘上了小木船,围着二千多年前的淹城转了一大圈,看一看二千多年前的人都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一圈水一圈城,一共是三层,古代的城市可真小啊。

我还去了桥世界,里面有独木桥、浮平、梅花庄,脚下全是水哦,这里可是我玩得最开心的地方。

最后快离开的时候,我们又坐了电瓶车,逛了一圈淹城遗址公园,时间太紧了,都没来得及下车来好好看一看,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到淹城遗址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篇3:2013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很多时候,当我们朝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错过的风景。况且,如果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呢?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命题透视】

常州市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原则是:贴近考生实际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真情可以抒发。为了体现这一命题原则,命题者始终坚持从考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审题方面力求降低难度,不设太大的障碍,使考生在考场上能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写作素材的选择和提炼、文章主题的确立和表现,以及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这样,考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徜徉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寻找和发现写作的独特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去尽情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

2013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试题充分彰显了这一命题原则。作文采用了全命题的形式,用一个偏正短语来呈现试题———“不该错过的风景”。

这道题审题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关键词“风景”对考生而言也并不陌生,无论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是引申为生活中的某一镜头、片断,乃至于“主旋律”以外的种种画面,稍加思索,都能作为“风景”而倾注于笔端。可以说,试题在素材的选择上空间大、范围广,可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如果能于平常处见奇崛,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则可能会引得阅卷者“眼前一亮”;如果是“照相式”,只对现实景观进行“翻拍”,缺乏个人经历、体验和感受,则可能流于俗套。

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特长。因为没有体裁限制,所以考生可以描述“风景”,也可以就某种“风景”展开评述,阐明其意义。这样的试题能较好地避免套作和抄袭现象的发生,比如素材上的“番茄炒鸡蛋”“放学送雨伞”“半夜去医院”等老套程式,以及“名人开会,名言排队”等缺乏真实体验、花哨空洞的文字表达等。

这道作文题,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写成记叙类的文章会比较容易上手;基础好的考生,若敢于通过散文或议论文一抒己见,也会给审美疲劳的阅卷者以新鲜感。

但是,不设审题障碍,并非没有审题要求,为了保持恰当的区分度,题目仍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需要考生做一点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风景”,《汉语大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景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第二个义项是“景况、情景”,其中第二个义项就和人生的遭际以及特定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如果考生能考虑到这一层面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把自然风物与社会众生结合起来,就会在取材和主旨立意上有与众不同的表现。

题目中的“错过”包含“忽略、不顾、熟视无睹”等意思。从构思上说,“不该错过”则暗含着起承转合的思路,这就告诉考生,在选材立意,尤其在行文时,必须详细展开这样的情感体验过程,以凸显“这样的风景”之所以“不该错过”的原因和理由,即某风景如何会镌刻在你的心中,使你流连忘返,触动情思,进而引发你的思考。如果考生能对“亲情友情人间情”加以关注,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加以体察,那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描绘出一幅幅启迪心灵、滋养精神的绝美风景。

【评卷扫描】

虽然这道题在审题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但是,考生在完成文章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在不少考生的笔下,“风景”大多为校园、家乡的某处景点,或者旅游途中看到的某处风光;还有不少考生笔下的“风景”还停留在流水账式的“实录”和“记载”层面。由于缺少对“风景”的具体细致的观察,所以,这些“风景”显得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比如写四季景色,春天都是“春暖花开”,夏天都是“烈日炎炎”,秋天总是“秋高气爽”,冬天当然是“银装素裹”,千篇一律的描写,既没有地域特色,也没有个人独特的体验,暴露了“概念化写作”的弊端。这样的“风景”不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当然也不可能打动阅卷者。另外,由于没有对“风景”做深刻的哲理思考,不能挖掘“风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些“风景”就失去了欣赏的价值,成了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的文字的堆砌。

二是缺少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不该错过”的细心推敲和周密思考。有些考生笔下的“风景”触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不是一般的景物“实录”,如写校园里的师生故事,同学之间的友情,家庭内的亲情,社会上的送温暖故事……但是,由于他们对“不该错过”的深刻内涵把握不准、不清,因而没有对为什么“不该错过”做生动的、深刻的演绎,“风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彰显,这样的“风景”就显得浅薄,没有震撼力,文章的主旨和立意也就不突出、不鲜明、不深刻。

三是缺少对“风景”的具体描摹和细节展示。一些考生写自然风景,只会蜻蜓点水式地概括介绍,而不会多角度、多方面地具体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因而显得不鲜活、不生动;一些考生虽然选择了写亲情、友情、师生情这样的人文风景,可惜文章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概括记叙上,只关注了事件的过程,忽视了对细节的描写,因此,这样的“风景”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是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和细致生动的表达。语言表达的直白和“薄情”始终是考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词汇积累的贫乏,不少考生在表情达意方面明显存在捉襟见肘的尴尬:语句衔接不够流畅,表达不够得体,用词不够规范、不合语法,有些句子中词语的褒贬不当;还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中不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使文章显得呆板滞涩,灵气不足。此外,不善于表达情感,缺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考生写作中的弱项,主要表现为:开头不会营造情感氛围,记叙描写中不会适当加入抒情,结尾缺少升华情感的议论语句等。

【迷津指点】

中考作文能否写得成功,关键在平时,而功力则在表达。为此,我们向考生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关注生活,发现美。

生活如同大海,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这片大海中的浪花,只有撷取这些美丽的浪花,我们才能组成优美的文字,塑造鲜活的人物,抒发真实的情感。只有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在考场上才能从容地选择可以写作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活的气息。

1.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如果我们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留心,多观察,就会发现和寻找到值得表现的细节,运用到文章中,就会成为亮点。例如,从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的魅力以及老师们教改的热情;从母亲一次不经意的捶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操持家务的辛苦;从父亲晚上为自己整理书包的细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从同伴鼓励自己发言的眼神中,我们可以懂得友情的珍贵;甚至从邻居的一声问候、从保安的一句善意的提醒中,我们也能发现人间的真情。其实,生活处处有风景,关键是我们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2. 平凡之中显伟大。生活是平凡的,但是平凡之中往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写作时,我们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事升华,以小见大,从而揭示哲理,反映大的主题。比如从蝴蝶由蛹变蝶的自然规律中,我们可以感受生命蜕变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再如从树叶由翠绿茂盛到枯萎凋零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时间转瞬即逝,所以要珍惜生活的分分秒秒。要让平凡的素材展现深刻的立意,我们还要善于把素材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去认识和开掘,从小事中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比如,写妈妈和孩子平等沟通,一同成长,可以表现当代女性的包容和豁达;写爷爷奶奶跳广场舞,既可以展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富裕,也可以展示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精神追求等。

二是细致描绘,展示美。

没有生动的描写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画面展示,也就不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叙写景物,如果没有细致的描摹,景物怎么可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 叙写人物,如果没有精彩传神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怎么可能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呢? 因此,我们在写作记叙文,特别是写作散文时,必须对所描写的事物、人物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所谓“具体”,就是要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捕捉和描摹事物的特点以及人物的特征,使事物的形、色、味和人物的一颦一笑都能得到细致而鲜明的表现。所谓“生动”,就是要带着情感去描写,通过所描写的画面传递人间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是抒情议论,升华美。

在记叙文中适当加入抒情和议论,就像厨师在烹饪时需要放入一些调料一样。如果没有调料的合理搭配,最好的食材也不能引起食客的胃口。所以,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后,进行叙写时,一定要合理运用抒情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开头可以用简短精当的议论点题开篇,也可以用饱含深情的抒情奠定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叙事时,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也可以在记叙前适当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还可以在叙事后适当抒情,烘托主题。在文章结尾处,可以加入精辟的议论,这样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还能升华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的立意更加高远。当然,如果在结尾处适当抒情,也能使文章显得更加含蓄深沉,意蕴深远。

总之,合理运用好抒情和议论,就能使事、情、理交融在一起,这样的记叙文才会魅力无穷,打动人心。

【例文点评】

一类文:

不该错过的风景

清晨,推开油墨色的大门,与院中的槐花香撞个满怀;远远的,传来了第一声鸡鸣。

乡村的早晨永远是静谧而美好的。微风中, 白杨柳欢快地拍打着它那油亮的叶子,合欢花招摇着它那孔雀羽毛般的骨朵儿。人家院门口的树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仿佛要亲吻滋养它的大地。家家户户屋顶上平铺着粼粼千瓣的瓦,在晨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瓦楞中,芳草青青……(景物描写清新、淡雅、细腻。)

我喜欢这乡村的一切。微风吹衣,短裙卷袖。

晚霞中,我又游云似地徘徊。湖岸蜿蜒,小径宜人。近处淡灰色的丝瓜藤架与远处翠绿色的山林交相辉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垂下斑斓的倒影。偶尔有几条小鱼穿梭,溅起串串珍珠。

突然,一阵孩子欢快的笑声打破了这儿的宁静。我好奇地循声走去,穿过丛林,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院门口。

这是个普通的篱笆小院。正当我认为没有什么新鲜,想要转身离去时,不经意间瞥见了一位老奶奶与一个小女孩,她们正坐在木板凳上低头弄着什么,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定睛细看,只见小女孩坐在老奶奶的腿上,老奶奶用臂膀挽着她,自己则将五颜六色的花朵细细地碾成花汁。不一会儿,小女孩缓缓伸出手来,老奶奶将花汁慢慢涂抹在小女孩的指甲上。哦,原来她们在用花汁染指甲呀! 我不禁为自己无意的一瞥感到高兴,如此温暖的风景实在难得! (扣题精准,切题圆润。)老奶奶又将新鲜的绿叶包扎在小女孩的指甲上,小女孩不时发出高兴而满足的笑声。她将头深深地埋进老奶奶的怀中,老奶奶轻轻拍打着小女孩,口中还呢喃着好听的儿歌。

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沉醉其中。抬头,我看见今晚的月亮不是很圆,像是嵌在黑丝绒上的一根象牙,但月色足以照亮每个人的心房。远处的青山如同天然的屏障,阻隔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在这份清幽中,我忽然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离愁而感慨万千,只是因为他们在拥有时未能察觉与珍惜,因此错过后只能将无数记忆付于似水流年。

多年过去了,乡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积聚已久的固执,保留了它风韵的核心。无论是乡间静谧的景致,还是人们之间浓浓的情感,于我而言,都是不该错过的风景。

珍惜盘中餐,珍惜眼前人。(一句话结尾,既是立足于“风景”描写上的总结和升华,又含蓄隽永,启人深思,简约而不简单。)

【总评】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可圈可点之处不一而足。

就选材而言,小作者从丰富的生活中选取了乡村静谧的景象和人间浓浓的亲情作为“不该错过的风景”,看似平常,实为难得。因其平常,所以“不该错过”;称其难得,则缘于小作者能视平淡为“风景”。平淡的选材,足见小作者的慧眼。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清新、淡雅、细腻,不仅意象丰富,整体勾勒出了乡村景色的轮廓之美和寂静之美,而且修饰得当,用语活泼灵动,细细点缀出了乡间的寸土之美和生命之美。

在考场那么简短而紧张的时间内,小作者绘景能够如此之细,如此之活,如此富有层次,可见其具有过硬的语文基本素养,同时也一定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只有日常细致的观察和丰厚的储备,临场时才可能厚积薄发,一气呵成。

二类文:

不该错过的风景

栀子花,美哉! 这实在是不该错过的风景。 (切入点小。)

从未注意过哥哥家楼下那一片绿油油的植物。直到那一天,那一缕奇香钻入我的鼻腔。那香气,忽浓忽淡,似有还无,不禁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我循香而出。只见那一朵朵白花藏在绿叶后,花瓣饱满,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梅花的孤傲,一如邻家少女清甜的笑靥。夕阳西下,她们有的托腮凝视,余晖在如玉的脸庞上抹上粉色的胭脂;有的仰视,似乎要与天上的云彩比一比谁更美丽;有的颔首俯视,仿佛在细数花的心事。

我惊呆了!我也想变成一朵与她们一样的花,与清风共舞,与鸟蝶嬉乐,与虫蝉同歌。可是,在这之前,这样美妙得让人快要融化其间的景色,我不知错过了多少次啊!

站在树旁,细嗅花的香气,更觉与众不同。她们不如丹桂浓郁,也没有兰花的清幽,可那又怎样呢? 丹桂之香,仿佛是专为迎合大众口味而生;兰花,清幽却也固执,“空谷幽兰谁人知”。她们,都不如栀子花,这香气纯得像是一桶牛奶里勾上了一点儿蜜,又好像小姑娘手里化了的雪糕,让我不禁想抓住这无形的气息,尽数吞入。

那味道,清新———好像是邻家着一袭白裙的少女,在一树繁花下与时光对舞,翩若惊鸿,让人沉醉其中。那味道,悠远———仿佛闺阁女子的纤纤玉指拂过泛黄的丝绸,丝绸上还带有绣娘的泪痕,浸润其中,心中总不免生出几分淡淡的感伤。那味道,醇厚———一如陈年的女儿红,酒入豪肠,口齿噙香,不辛辣不轻浮,引得人遐想无限。朱唇轻启,吟出如月光般带着醉意的诗句。那味道,如高山流水的琴音,如绕梁三日未绝的昆曲,如……我实在无法形容那种夏日里清凉的美,那种活泼而不轻浮、矜持而不固执的美。但为何这么美的风景,我之前却从未留意?

我想,中华五千年文化,多少迁客骚人咏梅兰竹菊,叹风花雪月,而为这极普通、极平凡的花留下墨宝的却不多,这大概就是因为栀子花如小家碧玉般不张扬的性格吧。 (描摹细腻,但缺少对这道“风景”内涵的描述。)

而今,在花开时节,我要告诉所有人:栀子花因其形、因其香,更因其恬静温婉的性格,以及平凡处世的态度,所以绝不容错过!

栀子花,美哉!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清晰。)

【总评】本文切入点小,小作者由“哥哥家楼下那一片绿油油的植物”入手,展示了被常人“错过”的风景———“栀子花”,写出了栀子花的花形与花香,抒发了对栀子花的欣赏与赞美,很好地诠释了主题。

文章语言灵动。小作者的语言基本功非常扎实,用词非常考究:“清新”“悠远”“醇厚”三个词,勾勒出了栀子花醉人的香味;用“好像小姑娘手里化了的雪糕,让我不禁想抓住这无形的气息,尽数吞入”“好像是邻家着一袭白裙的少女,在一树繁花下与时光对舞”“仿佛闺阁女子的纤纤玉指拂过泛黄的丝绸”这些精妙的比喻句状物,清新隽永,逸趣横生,温婉清丽。

美中不足的是,小作者把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对“花形”与“花香”的刻画上,而对“栀子花”这道风景的内涵却一笔带过,显得“画龙”有余而“点睛”不足。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亮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先生此言极是,我们缺乏的不是“脑白金”之类的补品,我们需要的是清醒的认识、睿智的头脑。选择“营养”是学问,足攀书山,你收获的会是知识的营养;心向楷模,你找到的将是精神的营养。“营养”可以是一段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营养”也可以是挫折或者磨砺。让我们好好发现、珍惜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营养”吧。

请以“营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篇4:常州淹城游记作文精选

暑假期间我就来到了能体味到四处散发着春秋时期金圣宏伟的世界——淹城春秋乐园。这个地方的美丽,魅力,魔力让我一一为你道来。

出入淹城春秋乐园你绝对会被它的外观深深吸引。远眺淹城春秋乐园你会看到一个造型别致的雕塑,三根由汉白玉筑成的柱子别名“龙之翼”,犹如飞龙在天,叱咤风云,承载着淹城的梦想和希望。走过停车场呈现在你面前的是绝对让你震撼和霸气四射,堪称亚洲第一的春秋青铜艺术大门扑面而来。仰望这个形神如同饕鬄的猛兽,张着大口,瞪着大眼,如果你站在大门的正中央,你会发现这个青铜做的饕鬄正羽羽如生的盯着你看。这尊青铜不仅汇聚了国内最新的青铜造艺,还在外形构造上融入了众多春秋文化元素,大门的左侧是一把利剑,右侧是甲骨文字,从整体给人带来了视觉的冲击。

进入园内,一个四方形的巨大祈福台摆在广场的正中央,话说这是“奄王”祈福在此设的台。虽说我错过了祈福时壮观场面,但是看着巨大的祈福台我都可以想象当时省事浩大的样子。

随后我要介绍的就是春秋乐园的一大特点,那就是诸子百家园,诸子百家中包括阴阳家、农家、医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儒家、法家、名家、小说家、兵家等十二家作为代表人物,集中展现了“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好文化魅力。

穿过诸子百家园来到的是市井商街,这是一条商业地带,其实也就是再现了历史中繁华的商品交易场所也就是市井,这里的建筑无不透露出古代商业繁华景象。走完市井,你会看到我们都会很感兴趣的地方——游乐园,这里的游乐园叫铁血冒险城,之所以叫铁血是因为这里既是是娱乐也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我们依次游玩了旋转木马,峡谷漂流,高空飞翔,旋盘飞车,还有飞舟冲浪。游乐园的东西一定是刺激的挑战。令我最难忘的是高空飞翔,一个高50多米的高空宝鼎算是铁血冒险城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了,当自己被送上50米的高空,那是一种紧张与刺激,恐惧交加的感觉,同时50米以上的风光也蛮不错的!

说到这我不得不介绍下孙武点将台了,这个可谓是欣赏盐城的全景的绝佳宝地了!登上60米高的点将台,一切事物尽收眼底,可以一次饱眼福了。你可以低瞰盐城的古城遗址三城三河的全貌,天然的三层围绕遗址地以及游乐园的全景,也算是亲临扮演一回春秋军事家孙武,登台阅兵,调兵遣将的浩荡气势的感觉了!

如果说点将台已经带给你视觉的舒适感,那么我接下来介绍的这个一低昂让你视觉是震撼的,那就是大型的“空中飞行影院”听清楚了在这里看电影时将你悬浮在28米的高空中,观看180度巨幅荧屏,怎么样,这个够意思吧!而你观看的是梦回春秋的盛大场面,带你体验冲上高空想雄鹰一样的翱翔,越过喜马拉雅雪山,跨过长江黄河滔滔不绝,直冲入奇妙的海底世界,在穿越时空体验春秋战争的激烈与凄凉。超级震撼的视听效果,带来身临其境的梦幻之旅。

现在的科技加上春秋的历史背景融合了绝妙的体验效果,从而更好更确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秋的宏伟。然而那些都是科技带来的娱乐,那如果是春秋时期精湛的工艺制造你会不会连连称赞呐,在春秋网工里你会体会到“一殿两宫”春秋王宫的完美再现。在这里你可以观赏到宏伟壮观的奄王殿,聆听到编钟乐舞演绎的春秋宫廷生活,更能看到《西施迷宫》梦幻剧场上演的一段穿越千年的浪漫爱情故事。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对淹城春秋乐园有一定的了解了吗?淹城春秋乐园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建筑造型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一点一滴,一步一景都体现出春秋文化元素。这里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让我领悟了春秋找过时期的硝烟弥漫,烽火连天;更让我见识了美丽,魅力和散发着魔力的淹城。

篇5: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游记作文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下车,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排好队经过入口服务区,先去春秋主题体验区。我和伙伴们耐心地等待了半个钟头,终于进入了九龙问鼎的游戏区。那高耸入云的旋转铁塔像巨大的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我们。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和董亚萍终于坐在了双人座位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在“叮铃铃”的清脆的电铃声中,九龙问鼎终于启动了,我们一阵欢呼。这条巨龙腾空而起。我感到自己好像要飞起来一样,轻飘飘的,耳边传来呼呼呼的声音,一种恐惧的`感觉向我袭来。我赶紧闭起眼睛,感觉自己快要掉下去了。前后的伙伴的不停地尖叫声让我睁开眼,透过云雾往下看,好高啊!我在六十多米的高空旋转,吓得我心里怦怦直跳,我赶紧又闭起了眼,双手牢牢的抓住铁链,生拍自己掉下去,真是太惊奇了!好几分钟后,九龙问鼎才开始下降,我的心跳也慢慢的减速。我们终于到了地面,工作人员解开安全带,我看看手上全是汗水,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快看吴楚决战!”我们又被更加刺激的游戏吸引了。坐上吴楚决战,它一会儿摇来晃去,一会儿旋转翻滚,一会儿此起彼伏……真是惊险刺激,我和小伙伴吓得哇哇直叫,出了一身冷汗,我缓缓睁开双眼,只见自己头朝地,辫子也竖了起来,山谷中的水溅到脸上凉丝丝的……好刺激呀!

后来,我还听说了仿真乘骑项目“铁血春秋”和“伍子胥过昭关“等特技表演,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也使我们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古代战争的厮杀场面。我们在尽情的游玩项目中带来了欢乐和刺激,还品味出春秋历史文化浓郁厚重的韵味。

午后,我们来到了诸子百家园,观看了儒、道、法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丰富了许多知识。通过观看,我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篇6:导游词作文常州淹城

这里留下的都是造化的杰作:江南水乡充盈清澈的碧水,沃野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几何图形般的丰碑,以及许多蕴藏在地下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可见,“淹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1958年以来,淹城出土了大量几何印纹陶罐、缸、瓮、钵和青铜器(如铜编钟、铜鼎),在内城发掘出的独木船,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被誉为“天下第一舟”,现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与一旁喧闹的淹城春秋乐园相比,淹城遗址静谧安然。也许它已经历太久,风雨抹平了高耸的城墙,岁月带走了斑斓的旗幌,唯有分布整齐的河道,一环套着一环,由内而外,分成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这种三城三河的筑城方式非常罕见。淹城的三道城墙均系用开挖护城河所出的泥土堆砌而成,江南富含黏性的泥土经夯实后不易坍塌,因此平地起筑层层堆高,宽城深河,蔚为壮观。

常州武进的淹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遗迹,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均待考证,人们把它归于当地的人文始祖季札身上。这位延陵季子也确实配享淹城的盛名,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源远流长。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为延陵,吴王梦寿想把王位传给贤名远扬的幼子季札,可季札以长幼有序而辞让。季札的三位兄长订下了兄终弟及的继承法,诸樊传给余祭,余祭传给夷昧,可当夷昧去世要传到季札时,季札避而不受。他离开吴都,到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筑城,远离政治的喧嚣,充实在礼乐声中以示淹留。也许淹城因此而来。

季札辞让后的吴国腥风血雨。夷昧的儿子僚继位,引起诸樊之子阖闾的不满,一把鱼肠剑拉开了争斗的序幕,专诸、要离冷血登场,伍员、孙武热情加盟,吴越春秋斑驳陆离。但季札已脱身事外,“终身不入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季子观乐、季子挂剑等片片浪花,他的谦恭礼让、仁德远见闪耀着智者的光芒。孔子以他为师,称之为圣人,并在季札去世后亲自撰写“十字碑”以示怀念。太史公更是赞美他“见微而知清浊”的高风亮节。

季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享有“南季北孔”的美誉,他对周乐的评价,成为我国最早的文艺评论。虽然今天我们已无法再听到看到近三千年前的编钟八佾,但这些乐曲用文字形式被另一位儒之大者孔子保留在《诗经》里,季子那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的.评说,成为后人解读经典的基石。季子成了礼乐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和谐、礼让、诚信、睿智等优秀品德,已成为整个民族的正能量,历久弥坚,长盛不衰。

孔子比季子小二十五岁,季子第一次北上鲁国观周乐时孔子尚幼年,还无法感受到他的魅力。季子六十多岁在齐国葬子,年近不惑的孔子带领学生拜见了季子,今山东莱芜还留有孔子观礼处石碑,那是两位先贤的忘年相会,也应该是唯一的一次。季子在九十二岁那年,亲赴陈国劝退了前来攻打的楚军,孔子在《春秋》中只写了三个字:“吴救陈”。但季子是永不入吴都的人,他不可能带着吴国的兵马,他完全是凭着人格魅力,以理说退楚军。可毕竟他年事已高,从陈国返回延陵后就与世长辞了。

季子后来的名声无法和孔子相比,主要原因还是季子立德,而孔子立德又立言。司马迁对伟大的先贤曾用过八个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淹城名人馆季札排名第一,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季札排名第一,许多江南重镇都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因为有了他,江南的文明史和中原地区同步了,黄河、长江共同哺育了民族的成长。

篇7: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

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命题透视

常州市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是:以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形式,不限文体,不设审题障碍。秉承这一命题思路,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孩子与老人”。为了帮助考生拓展思路,激发写作欲望,题目前有一段简明的文字提示:“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很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引导考生到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炼写作主旨,并通过描写孩子与老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悟,进而对两种生命状态做理性而深刻的思考。考生是否能选择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进行提炼开掘?是否能用生动精致的笔调去描摹孩子和老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在描写的基础上做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是命题者想要检测的内容。

初看这个题目,考生或许会轻松一笑:这篇作文不难写,不就是写晚辈如何尊敬长辈,长辈如何关爱晚辈么?孰料,绵若无骨之下往往暗藏玄机,如果仅仅从这个高度构思写作,那么必然在立意上就先逊人一筹,可要与一类文擦肩而过了。

细读作前提示就会发现,这段作前提示语对考生而言非常重要,它既为考生的写作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感情氛围,又点明了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将“孩子”与“老人”所承载的生命意义揭示了出来,为考生选材立意、构思写作指明了方向。考生可以抒写“感人的故事”,抒发“纯厚的情意”,展开“深沉的思考”……总之,这道题给高手过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孩子和老人,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期间的历程就叫作人生。孩子和老人这两个群体极富哲理与思辨的象征意味。一方面,孩子意味着新生、希望、创造、朝气蓬勃、百无禁忌;老人意味着衰老、失望、保守、暮气沉沉、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孩子也意味着柔弱、浮躁、年少轻狂、年幼无知,老人则意味着浑厚、安静、老骥伏枥、老马识途。

在当下社会,这两个群体还分别存在着养老问题和独生子女问题,交织着隔代教育的无奈、孩子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道德困境。老人和孩子还常常成为被忽略的群体、被欺负和损害的群体……于是,写作高手的机会来了:可以赞美老人的孩子心态,期待老人以智慧指引孩子,呼唤孩子理解老人的苦心、欣赏老人的美德;还可以揭示这种代沟,反思相关现象,呼唤某种变革;可以表达一种相互欣赏的赞美,表达一种相互融通的祝愿;可以写成个体之间的故事,小中见大;可以是社会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发现;可以上升到民族层面关于继承与创造、保守与开拓的哲学思考;甚至可以联想到一个老大帝国和少年中国的时代定位等。

这道作文题昭示了考场作文的未来走势:炫技者将让位于实力派,低层次的模仿者要臣服于高品位的创造者。因此,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磨砺思想,提升境界,将成为中学生提升写作品位、提高中考应试成绩的不二法门。

评卷扫描

虽然这道作文题在审题方面不存在太大难度,但是,考生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和“老人”这两者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

不少考生笔下的“老人”大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邻居家的某位长辈,而“孩子”就是自己,然后就围绕两个个体间的亲情展开叙事、描写。不少考生的叙事还停留在流水账式的层面,对于亲人间的事情缺少具体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所以,笔下的亲情似乎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比如,奶奶都是体贴入微的,爷爷都是温和慈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小作者感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千篇一律的叙述,暴露了考生写作中存在的“概念化写作”的弊端,这样的文章很难以情动人。

第二,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和“老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不少考生一边倒地将写作重心放到了“老人”身上,将大量的笔墨用在对老人的具体描摹和赞美上,一味地把文章打造成了赞颂“亲情”的主题作文。文章罗列出很多生活的点滴,叙述老人是如何照顾幼小孩子的:有铺陈排比式的、有集中笔墨详写一件事的、有以孩子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的……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关爱后代、无私付出的老人形象,刻画可谓充分而细致。但是,他们忽略了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孩子”。其实,这个题目中的“孩子”与“老人”是一样重要的,它们就像天平的两端,只有两者都被重视,才能够维持天平的平衡。

第三,缺少对文章立意的深入思考。

如果说对“孩子”和“老人”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过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少考生的选材,那么在众多反映“亲情”主题的文章中,又有不少仅仅停留在了“亲情”层面,导致文章从选材到立意都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在中考阅卷中,只能成为大海中一颗平凡而不起眼的小水滴了。不少考生没有深入思考“孩子”和“老人”所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内涵,例如,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必然导致“孩子”和“老人”在人生阅历、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待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考生如果能这样理解,文章的档次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四,缺少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直白。

不少考生通篇以叙述为主,例如,反复强调老人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小孩,却不会选择场面或瞬间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也有不少考生在描写过程中手法单一,只是通过外貌、神态和语言客观地记录,缺乏真情实感的体现,更没有想到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或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结尾部分也是蜻蜓点水般地用一两句话收束,既没有精彩的、发人深省的议论,也没有真诚动人的抒情,没有起到升华主题、感动读者的效果。

迷津指点

中考作文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想透;其次要精心雕琢语言,推敲如何表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读懂题目、审清文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虽然审题问题是老生常谈,但是,中学生因为审题能力不强而导致写作失误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因此,提升审题能力在当前以命题作文为主旋律的时代,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审不清文题,一是可能无从下手,二是写出来的文章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连基本分都拿不到。

那么,审题要审什么呢?

首先,要审好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注明“文体不限”,或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总之,是放开体裁要求的,让同学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不限”也不是绝对的,有时题目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文章特别适合某种文体。

比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当然最适合写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抒情散文。如果写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太好下笔。再比如“说谦虚”,一看就知道必须写议论文了。有些题目似乎一下子看不出应该写什么文体,或者说哪种文体可以写,这就需要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比如“孩子与老人”这个题目,如果写记叙文,就得叙写孩子和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描绘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或者从孩子与老人的矛盾冲突中展示某种哲理的思考等;如果写议论文,就得从两者的关系中提炼出一个鲜明的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进行论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现在,有一些地区的中考作文不再笼统地标明“文体不限”,而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对此,同学们在审题时就更要注意了,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要求来写作,不得擅自改变文体。

其次,要审好人称。

人称是题目的基本信息。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更关注同学们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_________”等。即使题目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人称,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尽量写“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这样更符合中考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你”,那么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两个人称之间的关系,要确定好重点。如“好想握住你的手”“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者的口吻就有特别的要求,必须强调对“你”的感情倾诉。

如果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的班级”“那一刻,我们_______”,这类作文就特别要突出“们”,要突出群体的形象。

像“孩子与老人”这样的题目,人称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准确定位,明确是以老人的口吻写还是以孩子的口吻写;其次,要确定是从个体的角度写还是从群体的角度写。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再动笔,在人称上就基本不会出现错误了。

第三,要审好范围和句式。

审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几年,为了防止套作和抄袭,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提出限制,对这一命题趋势,同学们必须加以特别关注。

例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你在我心里”的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是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树叶,树叶对树根说“你在我心里”。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如果虚拟成别人,就跑题了。

审句式就是看题目是用什么句式表达出来的。如果题目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歌声”,那对句式的审查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题目里出现了关联词语,或者题目是由两个小分句构成的,那就需要辨析内部的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

例如“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题目的意思就是“生活的精彩来自于思考”,精彩是结果,思考是原因,两者是因果关系。写作时,就必须说清楚你是如何思考的,又获得了怎样的精彩,两者要兼顾。再如“孩子与老人”这道题,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行文时,同学们就要写清楚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孩子”和“老人”缺一不可,如果只写一方面,就是偏题。

下面再来说说语言表达的问题。这既与同学们的积累有关,也与同学们的思想阅历有关。如果说立意、选材、结构等能力属于技术范畴,可以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得以提高,那么语言则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人的基本功,无法速成。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枯燥乏味,缺乏表现力,即便立意再高、材料再好、结构再完美,也无法感染读者。尤其在考场上,有时出色的语言可以“一好遮百丑”,起到其他写作技巧达不到的效果。古人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基本功,一旦过了语言关,你就掌握了写作的主动权,就站在了作文的制高点上,就能写出精彩的高分作文来。

对同学们而言,最基本的表达要求就是能做到记叙清晰明了,不啰唆;描写细致生动,不概念化;议论必须精要,在关键处把“事”中之“理”揭示出来,切忌长篇大论、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抒情要真诚,不故作姿态、无病呻吟。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彩呢?具体来说,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多用描写,让语言充满鲜活的美感。

描写是使语言鲜活的重要手段。要使语言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同学们就必须在描写上见“长”。

例如,有一位学生对父亲的鼾声做了这样精彩的描写:“老爸一躺下,准有鼾声,而且像一支曲子,很美。开始的‘嗡嗡’声似蜜蜂采蜜,接着的‘轰隆’声如雷声滚滚,到后来的‘呼哧’声,就像小狗喘气。有前奏,有高潮,亦有尾声,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妙极了。”如此惟妙惟肖地描写“鼾声”,使文字显得摇曳多姿,非常富有吸引力。

第二,善用修辞,让语言富有斑斓的色彩。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有人称修辞为“魔杖”,说它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就亮丽起来。比喻、拟人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对偶能使语言整齐华美;设问、反问则能使文章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例如朱自清的《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既富有颜色的斑斓热烈,又有音乐的灵动美妙。

第三,巧借诗文,让语言饱含诗意的灵动。

在文章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诗文、名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既可以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积累,又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使语言饱含深刻的意蕴,增强灵动感。

例如“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段文字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自豪和赞美之情,不但句式整齐,而且诗意盎然,富有感染力。

总而言之,精妙的语言既来自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也来自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要使作文语言出彩,同学们就必须做到热爱生活、博学厚积,同时,要在具体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仔细揣摩、用心感悟,这样,写作时就会文采飞扬。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孩子与老人

清明,虽然有些年轻人忽视传统,但老人们还是会领着孩子去扫墓,既是向先人表达敬意,亦是上一堂家族观念的教育课。

伴着纷纷而落的清明雨,爷爷领着我和妹妹前去扫墓。年仅6岁、懵懂无知的妹妹看着爷爷庄重肃穆的神色,略有所悟地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感知了此事的严肃重要。(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清明扫墓时孩子与老人的不同心态)一边走,爷爷一边指给我们看远处的坟:这里长眠的是叔公,那里躺着的是姑奶奶……陌生的称呼从爷爷口中道出,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悲凉。一直不服老的爷爷此刻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苍老,浑厚的声音中露出一丝倦怠。贴心的妹妹伸出暖湿的小手,像一条小蛇游进了爷爷宽厚的大手。爷爷用力地攥紧了些,慈爱地抚摩着她柔软的头发。(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形象的比喻凸显出爷爷的历经沧桑和妹妹的年幼贴心)一旁的我低垂着头,沉默地做一个倾听者,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讲他的童年,他的奋斗。就这样边走边讲,爷爷从家里的族谱一直说到了古董和家风。原本不远的路程居然走了许久,我回过头,泥泞的田埂上留有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错落却和谐,沉淀着满满的爱……(田埂上留下了两代人的串串脚印,充满家的和谐与温暖。细节描写传递出了真挚的情感)

终于到了。爷爷坐在太公、太婆的坟前,他缄默不言,妹妹也低下头若有所思,如此的安静使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心声:妹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眼前事物的好奇,而紧抿的嘴唇却透露了她的害怕;爷爷则是一脸淡然,仿佛看透了生死,希冀慈爱的眼神时不时地落到我和妹妹的羊角辫上。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不要等到阴阳两隔时,后悔不已。

在这丝丝细雨中,我忽地想起了林清玄的一句话:“人生就是在不同的位置看风景。”无论仍是孩子的妹妹和我,还是花甲之年的爷爷,甚至是在天堂看风景的太公,景观没有变,只是我们的人生境界在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对事物有了不同的理解。(用林清玄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孩子与老人所处的人生历程的位置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当然不同,这是一个境界提升的过程。亲情背后,我们还领悟到了人生)

但是,血缘纽带、家族观念的教育课,跨越了岁月的鸿沟,架起了孩子与老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桥梁……

一路走过,老人与孩子,仿佛牵手共伴了一整个世纪。(结尾点题,升华主旨)

总评:小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清明节祭拜先人,将家族中的老人和孩子联系起来,选材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表达上,小作者用对比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两代人在祭拜时对生死的不同态度。妹妹由开始时的“懵懂”“嬉笑”到之后的“好奇”“害怕”,表现出了孩子的年幼天真;而爷爷的“一脸淡然”却体现出长者对生命的深刻参透。此外,小作者善于捕捉生动的画面来传递情感,“我回过头,泥泞的田埂上留有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错落却和谐,沉淀着满满的爱……”

本文的立意有深度,令人眼前一亮。花甲之年的爷爷正在走向生命的衰竭,在坟前,他“希冀慈爱的眼神时不时地落到我和妹妹的羊角辫上”,传递的是对幼小生命的美好祝愿,这让小作者感慨唏嘘,内心的尊老爱老之情油然而生。不止于此,小作者引用林清玄的“人生就是在不同的位置看风景”,将文章情理融合,透过真挚的感情,我们看到了理性的思辨,这正是这篇考场作文的难能可贵之处。

二类文:

孩子与老人

我坐在阳台上,光影调皮地跳跃在绿色植物上,看起来像发光的钻石。(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梦幻般的氛围)外婆的影子映在上面,更显得慈眉善目,像极了动画片里的月亮奶奶。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扑进外婆怀里,甜甜地叫了她一声,然后腻歪着不肯起来……

我这个鬼马精灵早就赖上事无巨细、勤劳能干的外婆了:不必说解渴的山药汤,也不必说香甜的南瓜饭,单是那糯糯的烤红薯,至今回想起来也会让我忍不住咂咂嘴,咽几下口水。那是留在记忆里的家乡的味道……(色香味俱全的家乡美味令人垂涎,舌尖上的美味勾起了童年的味道)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外婆的那双巧手!我最喜欢看她从老旧的针线盒里拿出亮闪闪的银箍套在中指上,瘦削、苍老的手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根针。穿线更是不用说了,那线头一把就被外婆拉过了“小山洞”,捏在手里,不等我缓过神来,线尾已经出现了一个胖嘟嘟的“大盘结”,结结实实的,像个壮小伙。每次我夸赞外婆,外婆总是爽朗地笑两声,再附上一句:“外婆以后教你。”我依然痴痴地望着,心里早如播(“播”应为“拨”。)乱了的弦,漾起一圈又一圈圆晕……(心理活动描写细腻)

我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伏在外婆暖暖的双膝上,她那双满是褶皱却依然有力的手揽着我的身子。我不禁坐直了身子,轻轻地靠向外婆的肩膀,甜甜地说:“外婆,以后你也要靠着我哦!”……

阳台上的光影继续跳跃在一老一少之间,明媚出暖暖的温情……(“阳台上的光影”首尾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明媚”一词有表现力,点明主旨)

总评:文章语言清新灵动,读来如水一般温润。开头很有画面感,既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温馨美好的亲情就像一股溪流,在字里行间流淌。它从外婆精心烹饪的美食中溢出,从外婆灵巧的双手中穿过,更在“我”甜甜的软语中传递。

文章结构清晰,这得益于小作者采用的环境描写手法,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使得文章严谨周密。每一小节最后都用省略号收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拉长了文章的广度。

小作者还注意虚实结合,画面切换自然,段落间衔接紧密,拓宽了写作的时空,将一幕幕美好的瞬间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暖暖的温情”是本文要体现的主题,所以,这篇文章还有提升之处,要能从亲情出发探求“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可以多从“我”的角度着手,揭示“我”从亲情中得到的体悟,文中那一句“外婆,以后你也要靠着我哦!”的意蕴要凸显出来。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一段别样的旅途”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请以“低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珍惜母爱作文下一篇:问题整改方案起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