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梁祝》欣赏

2024-08-27

交响乐《梁祝》欣赏(共10篇)

篇1:交响乐《梁祝》欣赏

浅谈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感

音乐艺术的形式多姿多彩,诸如轻音乐、圆舞曲、小夜曲、咏叹调„„,轻音乐轻松优美,圆舞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小夜曲的活泼浪漫,咏叹调的抒情动人„„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在之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而这学期选修了《交响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之后,我的看法大为改观。其实,交响乐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知道了,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柔和唯美,时而变幻莫测的旋律背后,或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或是欢乐有趣,热闹非凡的晚会盛况,或是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它什么也不是,仅仅是一句句细腻的心灵旁白罢了。那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如此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再通过演奏家富有感情的演绎,当我们闭上眼倾听的时候,眼前已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不得你自己,就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包含了它的四个审美特征,即情感特征、秩序性、内在性和三度创造性。

情感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接近情感自身的特征。音乐的素材是声音,每个瞬间的声音是音的声波线起伏进行的基点,形虽分散,长短不一,却在时间的运动中表现为连绵不断、翻腾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音乐的音响与节奏的种种规律及其内在的情感性特征正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逐步展现出来的。因此,就其本质来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情感的时间艺术,它是以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对应为基础的。这音响的泉流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的“激情的语言”。这些情感表达由音乐家浓缩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中,其音响与节奏都存在着一般不会引起混淆的特征和规律,在加上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况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特征,使得音乐存在了表现各种思想情绪的可能性和基础,从而使人们产生形象上的联想和感情情绪上的共鸣。

秩序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数理结构和建筑性特征的艺术特性。一幅优美的绘画或建筑图的特点,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受着一个内部和谐法则的制约。正如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任何音乐作品,其形式既包含着人们经过严密的计算,以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乐音秩序,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单音、乐思、乐句、乐节、乐章乃至整部作品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的安排,如其高潮点一般都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具有美的秩序,尽管音乐的比例是流动的,只能听到,看不到,但倘若没有安排,没有配置,没有建造,只会使听众产生一团混乱的感觉,就不能称其为“音乐”。交响音乐是取精用宏、内涵深邃、色彩丰富、最具有引人入胜魅力的高雅音乐,较之其他各种音乐形式,能更完整、更全面地表现重大的题材内容,更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内在特征性是指指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声音艺术特性。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闻其声如见其人。”心理学上讲的这种通感现象,既是欣赏者感知音乐形象或意境的心理基础,也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所具有的内在性特征。一般来讲,音乐的造型是通过模拟、暗示、类比和联想来实现的。由于音乐是以乐音的“波浪形”运动来造型,所以,它不可能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具体形象,只能绕一个弯子,渲染气氛和展现主题形象。

三度创造性特征是指在整个音乐鉴赏过程中,创作、表演、鉴赏这三者都分别处在不同环节上完成各自创造的特性。首先,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在乐谱上为音乐造型。其次,作曲家的创作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够被欣赏。第三, 从表面上看,听众只是音乐信息的客观接受者,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在实质上,音乐艺术活动终极的美、生命和意义恰恰体现在听众能动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中。

我下来反复听了各种版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有西崎崇子,俞丽拿,吕思清以及盛中国的。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梁祝》,都是余音绕梁,听的人声泪俱下,百感交集。感人之处,动情之处,无以言表。

第一次听的是西崎崇子的版本,在课堂上,那一束旋律犹如一湾流动的水瞬间流入我的耳朵里,如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似那长亭外的少女,风华正茂,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夕阳下的时光总是那么叫人追忆。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开篇的旋律完后,节奏一下转快,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伯与英台嬉笑欢乐的同窗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玩乐,相互关心已然形成一种默契。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勇敢去爱。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接着进入下一个乐章,十八相送。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别。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依依不舍,大提琴的厚重似山伯的木讷,小提琴似英台的羞涩,欲说还休,依依不舍,一切都在这无言的离别的之中。

接着,节奏变得紧张和严峻,那是英台回到家中,被马文才逼婚。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小提琴的节奏越来越快,犹如拼命挣脱的缰马,不就是英台与封建礼教拼命抗着的写照吗?两者的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不幸的事发生了,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此时的旋律凄凉伤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最后一章是化蝶,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爱情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为各类文艺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愧是中国当代经典且不朽的作品,越是反复聆听,越是回味无穷。

篇2:交响乐《梁祝》欣赏

一)、呈示部、引子:

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播放“引子”音乐)

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

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开部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结语

篇3:怎样欣赏交响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于人们把交响乐神秘化了, 过多地强调交响乐的思想, 而忽略了借以表达这些思想的音乐语言。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一首曲子有时候只是一连串美妙旋律的组合, 传达给你的只是一种情绪——喜悦的、忧伤的、平和的。至于为何而喜?为何而忧?却没说清。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标题音乐的出现, 才使得音乐传达的情绪形象化了, 如恋爱中的悲喜、绝望的挣扎、希冀的憧憬……才有了对黎明、阳光、河流、大海、草原等的描绘, 才有了戏剧性的冲突, 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初次欣赏交响乐就去苦究音乐所表达的思想, 这势必带来困惑, 甚至感觉枯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了解交响音乐的一般常识, 如乐队的组成, 乐器的辨别, 奏鸣曲中呈示部所呈示的主题等。有了这些基础, 就可以消除一些理解交响乐的障碍, 以正常的心境去欣赏。

当然, 熟悉音乐本身, 只是欣赏的第一步, 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才是更高层次的欣赏。要学会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绪, 是悲?是喜?是空冥一片?这是由熟悉向理解作品内在思想的一个必要过程。严格来说, 任何一部作品, 古典主义也罢, 浪漫主义也罢, 现代派也罢, 如果光从作品本身而言, 人们只能欣赏到它所描绘的一种情景, 它所渲染的一种情绪, 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思想。音乐是一个“空框结构”, 比如说“1+l=2”就是一个空框结构, “1”可以是一个苹果, 也可以是一只猫, 是一切具有“1”的特性的东西。但如果说“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 这就不是空框结构了, 因为“1”已经具体到一个苹果了。音乐的空框结构表现为:任何欣赏者,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补充听觉的感受, 也就是把自己的特定情绪放在音乐意境这个空框之中。比如说, 小提琴的抒情独奏, 表现出一种喜悦情绪, 可以将它理解为恋爱中的喜悦, 也可以理解为回归大自然怀抱后的喜悦。而《命运交响曲》之所以被共同解释为一种与命运的搏斗, 表现出贝多芬要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 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作了特定的解析。

初听者不妨撇开约定俗成的解析, 把自己的情绪与音乐的意境融汇在一起, 这样, 你就会觉得, 交响乐是这样的亲切, 这样地道出你的心声, 而这心声又是任何其它语言所没法替代的。它有时像一只轻柔的手抚慰着你受伤的心, 有时像一个知心朋友与你共享成功的喜悦, 有时像汹涌的大海鼓荡着你的心扉……

篇4:欣赏交响乐

欣赏交响乐时,很多人心存疑虑,不明白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那么多人来演绎的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

不同于我们东方音乐比较注重旋律,西洋音乐的创作非常推崇和声与复调。从器乐曲到声乐曲,从宫廷音乐到宗教音乐,甚至在市井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不具备这样的欣赏基础,没有培养起这样的听觉习惯,是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于听一个旋律,而其他的伴奏声部都是陪衬,而赋格则不然,它的每个声部都有主题出现,每个声部都是主要的。或用同样一个主题,在不同调的不同位置上出现。我小的时候弹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还没有太多的感受,等到后来弹奏五个声部的赋格,有时甚至觉得不完全是在弹奏,而像是在做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将一个音乐的魔方掰来掰去,变幻无穷,趣味盎然。真想象不出来二百多年前的巴赫是如何用对位手法写出这些音乐的。“对位”手法是把声音当成几何图形、数字或是形象来创作的一种技法,借助于旋律的进行,有模仿、呼应、隐遁、对应、组合等不同的手法,并用严格的数学比例来发展蕴涵在主题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产生出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巴赫的赋格艺术表现出高精密度的复杂和严谨,不愧为音乐中的瑰宝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东方音乐通过旋律来勾画出楚楚动人的线条,那么西洋音乐则运用和声与复调来渲染大片的色彩,并通过音乐的不同层次构筑出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

当然用对位手法写的复调音乐并不都像巴赫的四五个声部那样繁复,以至于我们的耳朵都来不及接受和分辨。“卡农”这种形式就是对位法的一种基础技法,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多声部轮唱,虽然简单,但此起彼伏、很有声势。除了轮唱,一些更复杂的复调性的歌曲像瞿希贤老师改编的东蒙民歌《牧歌》、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也逐渐被大众接受。

欣赏一部交响乐与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是一样的,你需要穿越时空、追溯历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这样才有一个欣赏的基础。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不会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音乐也是如此。凡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的,唯有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在反映不同时代的同时,艺术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们从中聆听历史的脚步,寻觅人类的共鸣。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欣赏一些当代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则容易多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濡目染,很多东西无需再去了解了。

篇5:《梁祝》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年级: 地点: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小提琴协奏《梁祝》选材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进行创作的标题性音乐。这首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在国内外均引起了良好的反应。

作品共分为十六个小的标题,演奏时间为26 分钟。教材将作品放在“音乐与戏剧这一单元里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因此对于本首乐曲的教学将用3-4 课时完成,首先用2- 3课时采用分段聆听、对比聆听的方法,分步骤地解决乐曲中需要学生聆听和了解的内容,然后再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完整聆听乐曲,以解决学生长时间聆听音乐的疲劳感和茫然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欣赏之中。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帮助学生从听觉上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题音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性地领略《梁祝》的主题动机与越剧唱腔的关系。

2、通过对比速度、节奏、、力度、演奏乐器这四种音乐要素,让学生感受同一主题,在乐曲的不同段落所呈现的不同的音乐情绪,以及作曲者不同的表现意图。

3、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了解影视、动画、舞蹈、戏剧这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梁祝》这一音乐主题的不同表现。教学内容:

1、聆听小提琴协奏《梁祝》的音乐主题

2、了解《梁祝》的故事情节

3、了解作品的艺术成就

4、了解作者:陈刚、何占豪

篇6:交响乐欣赏心得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当最开始报交响乐这门选修课时我心里其实很忐忑,因为对于交响乐我基本上没什么了解,可以说就是零基础。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虽然自己也听一些音乐,但毕竟兴趣不是太浓,听得流行音乐很多,对于交响乐能稍微熟悉一点的就是贝多芬的《命运》,还有他的《欢乐颂》,原因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唱过一段。在我的印象中,对交响乐的认识就等同于贝多芬,可能是他名气最大的原因,而且我就只知道他。这学期由于响乐欣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讲得很生动,介绍了很多我曾经听说过或不知道的艺术家和名曲,第一次发现交响乐原来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在我听了很多流行音乐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为什么叫作流行音乐,当听过几遍之后就感到腻烦,总是在找新歌,我想流行音乐过于追求当前的娱乐形式而缺乏生命力,甚至在过了几年或是几十年后被人们彻底淡忘,而在听交响乐时却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几百年前的音乐仍能让人心潮涌动,仍能在百花齐放的当今音乐界中熠熠生辉,仔细想想是因为交响乐中极为深厚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能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到那里的文化,交响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

在解释交响乐时,老师给了这三个定义:

1,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端庄,具有叙事性,描述性,抒情性,风俗性;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这正是一种艺术性的体现。交响乐包含有五种体裁: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交响诗。乐队有弦乐组,木管乐组,钢管乐组,打击乐器,色彩乐器组,且不说内涵,形式上已经极为丰富了。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著名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四季”之“春”老师让我们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图画,当我们都跟着音乐的旋律想象时,发现脑海中真的有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正是作品内涵的一种传达,这以后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去通过音乐听到作品的内涵,就是去想象作者所要传达给听众的画面,当我们都能用心去聆听每一部作品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各个时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但都让人为之倾倒,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交响乐是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手上奠定基础的,他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有“交响乐之父”的称号。而贝多芬是古典交响乐的革新者,创作了《英雄交响乐》和《命运交响乐》,使交响乐成为表现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音乐体裁,这一时期中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几位天才艺术家的作品非常美妙,这中间我仍然是对贝多芬更为青睐,在看了关于他的一部电影后,我觉得只有像他那样,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内心已极为丰富时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继贝多芬以后,19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把交响乐引向新的广阔世界,加强了标题性,使音乐创作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密切结合起来这正是上面所说的戏剧性史诗性与描绘性。

在网上搜索时发现有这样的评论:D大调的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不成功的作品,于是我就听了听,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却感受这部作品同样很美,而且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好像是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因为提到贝多芬,所以格外喜欢他,也经常了解它的人生与成就作品,我觉得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任何演奏不出这一点的指挥家都是让人感到失望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能从音乐中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跳跃给我带来如此的跌宕起伏,但这种跳跃却又让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限敬意。

篇7: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很幸运的抽中了点评的这次活动——北京交响乐团2012演出季-大师系列五,参加地点是中山音乐堂。这次活动是每人2张票,很不错,特意报名带老妈去。老妈退休以后就一直奔波各老年合唱团,热衷音乐,所以带她去感受感受。正巧在母亲节前夕,也算提前过节吧。

中山音乐堂在中山公园里边,老妈对这比我熟悉,她还曾在这个台上参加过合唱团的表演,故地重游啊,呵呵。

我对交响乐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那会学校的金帆交响乐团每年都会在新年之前做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学校组织全校去听。不过那会就是听个热闹,现在依旧是听个热闹。

这次的曲目是莫扎特: <费加罗婚礼> 序曲、埃尔加: 弦乐小夜曲、埃尔加: 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号、弗朗克: d小调交响曲。

指挥:简·莱瑟姆·凯尼格 JAN LATHAM KOENIG conductor,一个瘦干巴老头,每每上场都面带微笑并与首席小提握手,一看就是容光焕发,指挥起来也激情四射。

篇8:如何欣赏交响乐

一般说来, 交响乐就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作品。交响乐队必须由如下四部分组成:一是弦乐器, 包括第一、第二、中、大和低音提琴;二是木管, 包括长笛、黑管、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三是铜管, 包括小号、圆号、长号和低音号;四是打击乐器, 包括定音鼓、小军鼓、大钹、木琴。当然, 还可以由此延伸出一些别的乐器。欣赏交响乐要懂得一些常识, 要知道欣赏礼仪, 比如欣赏时全场必须安静, 关掉手机、呼机, 演奏过程中不能走动, 不能谈论, 鼓掌必须在一个曲目结束后才能进行, 中间的乐章转换也不能鼓掌。如果不小心迟到, 就一定要等到一个曲目结束时才能进场。

了解了交响乐队的构成, 以及欣赏交响乐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后,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交响音乐的形式。交响音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通常说的“交响曲”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 此外还有“协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狂想曲”、“随想曲”等体裁。

“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 (不是绝对的) , 通常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以奏鸣曲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的终曲。

“协奏曲”主要是由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一起采取竞奏形式演奏。协奏曲结构上与交响曲较为相似, 一般是由三个乐章组成 (不是绝对的) , 其中第一乐章也是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辉煌的快板终曲。

“交响诗”、“交响序曲”、“交响音画”、“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结构上是以单乐章为主的, 它们都是在交响音乐的发展中逐渐衍化形成的。其中“交响音画”实际上是“交响诗”的一个分支, “交响诗”重于文学性的描述, “交响音画”则着重于绘画性的描述, 其它的也大同小异。以上这些众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交响音乐丰富而又庞大的艺术家族。

二、如何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 无法理解。殊不知, 它像文章一样, 也有深浅之分, 只要懂得欣赏方法, 入门就不难,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 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 并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1.“音画”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 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 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 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 听者如处大海之滨, 从黎明至中午, 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 时而是狂风怒号, 时而是巨浪拍岸, 时而是波光浮动, 时而是浪花四溅, 真是瞬息万变。欣赏这些作品, 加上丰富的想象, 无形之中, 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么美好、生活多么有趣, 万物生长不息。

2.“舞曲”的民族风格极浓, 乐曲比较短小, 感情比较单纯, 旋律也比较清楚, 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 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如奥地利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 法国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 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 都属于交响舞曲。

3. 有故事情节, 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 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 (组曲) 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像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 从视觉、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 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 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 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 在听乐时, 随着音响, 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 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 无故事情节, 也不描写景色, 但通过音乐手段, 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 (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 , 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 听者必须对作曲者的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有所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 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最好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 。如此, 在听音乐时, 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 随着乐曲之乐而乐, 悲而悲, 愤而愤, 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 要达到这一步, 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如贝多芬 (1770—1827) 的著名交响乐《命运》, 贝多芬根据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 并联系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 抒发了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 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贝多芬写此曲时 (38岁) , 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 时而静思默想, 时而积聚力量, 时而激烈斗争, 时而迈步前进, 时而欢呼胜利, 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三、交响乐的表现要素

在欣赏交响乐时, 简单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那么欣赏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而音乐的表现要素有哪些呢?

1. 旋律

旋律作为统一的、完整的音乐形式, 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其鲜明的主题性格、独立的动机音型和音调素质, 成为欣赏者所能感受到的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要素, 最能唤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一些好听的旋律常常能被欣赏者记住或者哼唱。旋律由各种音程的连续而构成, 其进行是多种多样的, 旋律依靠自己的内部逻辑, 将不同的进行方式富有个性地综合在一首作品当中, 由音乐所要表达的具体情感内容和需要来决定。一般而言, 上行的旋律, 尤其是时间较长、音域较宽的上行, 常用于表现情绪的高涨或兴奋;下行的旋律, 常用于表现情绪的松弛或低落;横向的进行, 尤其是小幅度的波状进行, 往往表现情绪的安慰平和。

需要明确的是, 旋律不是一个脱离于其他表现要素而单独存在的要素, 而是各种表现要素的统一体, 它表达作品内容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音高的关系, 而且是通过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它与其他表现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个别的复杂关系。

2. 调式、调性

两者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基础要素之一。调式是在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音高关系的体系, 其表现力体现在该体系中的各个音级的运动个性之中。在调式体系中, 有的音具有活跃而不稳定的性质, 如下属音和导音;有的音具有稳定或者较稳定的性质, 如主音和属音, 前者在音乐进行中意味着音乐构思的继续, 后者意味着结束或者暂时的结束。从不稳定到稳定, 又从稳定到不稳定, 这种运动的性质就构成了调式在音乐表现中的基础。在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形成了众多各不相同的丰富多彩的调式, 这些调式的形成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或者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

调性作为调式的高度, 在音乐中的使用往往造成音乐中的新的紧张性和矛盾性。不同的调性对比能够造成各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 为音乐的运动增加活力, 是推动音乐向前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和声

和声是在调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要素, 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如果说旋律构成了音乐的横向方面, 那么和声就构成了音乐的纵向方面。和声使音乐富有色彩,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是音乐唤起审美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最富于弹性的要素之一。它能够根据需要, 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响, 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渲染、烘托作用, 在构成音乐的思维逻辑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功能是任何表现要素都不可代替的。

4. 节奏、节拍

节奏也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 是一种能够使人的空间知觉组织化和序列化的原则。音乐的节奏, 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是一种撇开音高关系的各种时值音的有序的运动。它是音乐的骨骼, 是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 并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特征,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使人易于感受和记忆, 不同的节奏有着不同的表现作用。节奏的产生不是人为的, 它存在于统一的天体和大自然中, 更存在于生命之中。音乐的节奏与大自然同步, 与生命运动同步, 与人的情感活动同步。

节拍是音乐的节奏按照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周期交替将音乐分组构成的组合形式。在每一小节中的强拍上的音往往有支持或引导的作用。

节奏和节拍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动力和感情色彩。音乐表现不同的审美情感时, 会采用相应的节奏和节拍, 平静时多用平缓的节奏或者长时值的音;激动时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

5. 速度

速度泛指音乐进行的快慢, 是音乐运动的时间因素。它直接影响音乐情感的变化和音乐形象的刻画。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要求有多种不同的演奏速度。一般来说, 快的速度通常和欢快、紧张、激动等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慢的速度则与平静、祥和、沉思等情绪相关。在音乐的陈述中, 音乐不会自始至终采用一种速度, 而是随着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 掌握好速度有助于增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6. 力度

力度是指音乐中音响的强弱程度。它与作品形象的塑造、内容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越大, 越使人感觉到音乐的紧张性和震撼力;力度越小, 作品的震撼力和紧张度随之减弱。在通常情况下, 旋律上行时力度随之渐强, 旋律下行时力度随之减弱。因此, 音乐的高潮往往是在旋律的不断上行中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强产生的。

7. 音色、音区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 它取决于发声体的质地和形状。不同质地形状的发声体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巨大的表现力。音色的表现作用还存在于其所体现的特殊的民族色彩, 民族的演唱者和乐器特有的音色, 使得其音乐的民族风格更为显著、鲜明。

音区作为一种表现要素, 通常是指音域中的某一部分。一般来说, 音区分为三个部分: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不同的音区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高音区音色明亮脆耳, 多表现愉悦的心情;中音区成熟稳定, 适合表现祥和的心绪、甜美的意境;低音区音色浑厚暗淡, 常用于表现沉重的心情或者暗示着不祥。音区造成的色彩的变化,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审美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影响。

8. 织体

织体是指音乐中陈述音的组织的具体方式, 也就是音乐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和平衡。织体可以分为单声部织体和多声部织体两大类。所有的单声部曲调都是以单声部织体作为陈述形式的。比如说民歌、单声部歌曲和一些独奏乐器等。

多声部织体可以分为主调和复调两大类。

主调是指在织体中占主要地位的旋律。这一旋律可以在织体的任何一层中出现, 也可以从一个声部换到另一个声部, 其他的声部则都处于伴随或者从属的地位, 起着烘托和陪衬的作用。

复调是指两条以上的旋律在不同的层次中同时进行, 相互配合而又独立发展。

主调和复调织体在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往往是混合运用的。这种织体的运用为多声部音乐形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达陈述途径, 使音乐思维更开阔、内涵更深刻。

以上是音乐的主要表现要素。这些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互配合, 才会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一首好的交响作品是离不开这些要素的,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要素, 才会领会到作品的意思, 给自己以美的享受。

摘要:交响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介绍了交响乐的有关知识和表现要素, 并分析了如何欣赏交响乐。

关键词:交响乐,欣赏,表现要素

参考文献

篇9:交响乐欣赏的审美把握之我见

[关键词]交响乐欣赏;审美特征;非语义性;想象联想;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99-02

交响乐是南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结构形式宏大而多样,善于表现强烈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效果,能够概括和反映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发人类内心情感的音乐艺术。较之其他姊妹艺术,交响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情感表现的非具象性、时间性、运动性、感觉性及感情性等方面。交响乐内容与情感的表现,不是依靠物质材料的具体造型而得以实现,或使用语言、文字来描绘刻画,而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在时间过程中运动、变化、发展,通过不同乐器、不同声部的交替演奏,形成交响性音响艺术效果,表情达意,反映生活。

交响乐欣赏是以具体交响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交响乐欣赏这一审美活动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和探讨:一是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客观对象的音乐本体,二是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在欣赏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个性差异。前者是通过熟悉、掌握交响乐艺术的语言、形式、结构及逻辑等,即交响乐表现手段、手法的理解,再进而对其体裁、样式与风格的了解与把握;后者是从听众的欣赏过程来分析,一般由审美认知、审美创造、审美判断、审美享受四种因素组成,它们互相交叉、影响,彼此制约,形成一种主观能动的感知即认识活动。人们在欣赏和领略交响乐内容美、形式美的实践中,在感官和心理过程方面同样具有非物质性、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审美特征。人们对交响乐内容美、形式美的感受,主要是依靠人的听觉来对交响性的音响进行直观的把握,有时也通过想象与联想等心理过程来完成。交响乐欣赏活动的审美特征强调抒情性、非语义性,不强调其艺术表现的造型性和描写性。

目前在我国交响乐欣赏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除我们经常提到的基础薄、素质差、普及率低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一般常见性问题外,人们还存在着对交响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认识不足、欣赏规律把握不够、对其社会作用定位不准等问题。

其一,人们在交响乐欣赏实践过程中过分依赖和强调用文学语言来描述与理解交响乐所表现的内容。有人认为用语言、文字把所欣赏交响乐作品描述的越详细、具体、生动,其欣赏效果便越好、越成功,其欣赏的层次便越高。在交响乐欣赏过程中,我们适当地借助语言、文字来理解与领略交响乐所表现的内容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过分地依赖与强调语言、文字在交响乐欣赏中的作用,甚至把语言、文字描述水平的高低作为判别是否领略与理解交响乐的标准更是大错特错。这极大地忽略了交响乐艺术的非语义性特征,限制了人们自由欣赏、领悟交响乐的能动性与再创造能力。德国诗人歌德说过,“文学、诗歌与其他艺术说不明白的东西,让音乐来表达”:音乐不是绘画,音乐不是文学。如果语言、文字能把音乐解释得明白无误,那么音乐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与意义

其二,人们在交响乐欣赏实践过程中,把想象与联想作为领悟、理解交响乐内容与情感的惟一的方法或夸大想象与联想在交响乐欣赏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无疑,想象与联想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的重要心理过程,离开想象与联想,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便无法展开。但在这里却忽略了交响乐与一般艺术相比H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交响乐的诸多特性中除了上述捉到的非语义性之外,还有其情感性与直觉性的特征。不可否认交响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创作与欣赏的心理过程中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如像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交响童话《比德与狼》等描写性的交响乐作品。欣赏此类侧重于描写性的交响乐作品,如果没有想象与联想手段的参与,欣赏活动便无从展开,更谈不上完美地领略交响乐的内容美、形式美。但是,交响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之一便是艺术表现的抒情性。抒情性作品在交响乐里占主导地位,而像《图画展览会》、《比德与狼》等描写性的交响音乐作品则为少数;即使是描写性的交响乐作品,其艺术表现目的最终也是通过描写来进行抒情。贝多芬对其《命运交响曲》主题的解释是“好像是命运之神在叩门……”,受作者文字解释的局限,假如又死板地运用想象、联想的手段来勾画命运之神是如何地叩门或更像是砸门,这样的想象与联想是不成功的,这样的欣赏方法也是荒诞、可笑的。贝多芬的解释只是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丝线索,而我们面对的却是一个完全感性化的交响性音响:这个感性化的音响所构成的“命运主题”,如果非要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其内容,用想象与联想来形成其形象,将是徒劳无益的。我们通过对交响乐非语义性、感性化和情感性音响的感受,依靠听觉的直观把握来领略、理解交响乐作品是欣赏交响乐艺术的最好途径、

其三,人们过分地夸大交响乐欣赏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赋予交响乐难以独自完成的社会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使命。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音乐有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之功能;还有人认为商乐能使人“行列得正,进退得齐”等积极的社会作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音乐艺术实践也证明了音乐艺术(包括交响乐)活动对健全人的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起着重要而有益的作用一否认音乐艺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方面所起到的积极意义无疑是错误的,然而,过分地夸大音乐艺术活动(包括交响乐欣赏)对社会的反作用,赋予它难以独立完成的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使命,也是不恰当和不可取的。在谈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时,人们经常提到革命导师列宁欣赏贝多芬交响乐的轶事,却极少提到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也是贝多芬音乐的崇拜者:在谈到小提琴这一乐器时,人们经常提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善于演奏小提琴的故事,却从不提及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也是小提琴演奏高手的事例革命导师列宁喜欢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无疑是因为贝多芬的交响乐给予了他极大的革命激情和顽强斗志,反映出了交响乐对于人类精神生活所起到的积极而有益的巨大作用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的故事,则是音乐艺术丰富了爱因斯坦的精神生活,优美的莫扎特音乐甚至使他感受到了宇宙的和谐。有人把人的大脑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部分,学习乐器与欣赏音乐的行为主要是在形象思维的区域展开,它能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人的创造性能力:对于爱因斯坦,音乐和他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在他的科学创新中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可是,希特勒喜欢贝多芬的交响乐,墨索里尼是小担琴演奏名手这又作何解释?音乐艺术是如何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音乐艺术善的H的在喜欢音乐的反而人物身上如何体现?这些确实是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在此不作过多阐述。在交响乐欣赏活动中,不能过分地夸大音乐艺术(包括交响乐欣赏)对社会的作用,赋予音乐艺术以不能完成的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使命,否则不符合交响乐欣赏的审美规律和其能够产生的社会作用,不利于交响乐欣赏的推广与普及。

为此,对交响乐的本质、欣赏规律、审美特征、社会作用以及所存在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将是十分必要和积极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对交响乐欣赏审美活动的普及与展开。

[参考文献]

[1](日)竹内英雄美学百科辞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G];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中国百科全书(音乐园林舞蹈),[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艳芳]

[收稿日期]2006-11-27

篇10: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是什么让我们萍水相逢?却总的擦肩而过;是什么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什么让我领略到你的魅力?却又总感觉那般的神秘。交响乐,这就是我对你的感觉!

本学期有幸选上孙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因为我太热爱音乐了,我的生活几乎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世界是苍白的。每天晚上,音乐是我的催眠剂,我必须听音乐才能睡着。

当然,我听的音乐什么样的都有。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呢,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几乎每天都有专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接触的多嘛!我现在在的学校军乐队,应该也算是交响乐团,我在里面打小鼓的,因为我的节奏感比较强。在军乐队我了解了不少交响乐的知识,懂得了不少的乐器。都是零接触的哦,体会自然深。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要写对交响乐的感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交响乐。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上大学后,流行音乐的洪水早已把交响乐淹没得无影无踪了,直到去年的两只蝴蝶和你是我的玫瑰两个很粗俗的流行歌曲传唱率快胜过国歌时,我开始反思了,便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听了大师的精彩演奏,这样的想法立刻就消失了,其实交响乐很有意思,里面可以夹杂各种动物的叫声,也可以描绘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声音。只要用心体会,就能领悟到音乐大师的良苦用心和艺术造诣.他们的演奏让我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其实交响乐不是中国的东西,它是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不过近百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外籍人士为主在上海和哈尔滨成立了两个交响乐团。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中央乐团、也就是国交的前身,之后相继成立了几个省市的乐团,为数也不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兴旺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交响乐团,已达数十个之多。但上演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外国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有极少几个留学生在外国学习过交响乐的写作,写成的作品也极少。新中国成立之后,几所音乐院校设立了作曲系,并派出留苏学生,培养了一批专业作曲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人才涌现、大量作品诞生,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作品。这些资料我是从图书馆了解到的,像中央乐团的演出我也听过不少,特别令我喜欢和难忘的是《黄河的合唱》,中央乐团尽管历史不长,但是它的确是很优秀的乐团。新中国成立之后,几所音乐院校设立了作曲系,并派出留苏学生,培养了一批专业作曲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人才涌现、大量作品诞生,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作品。仅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就有121部交响乐作品参评、21部作品获奖,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由于创作思路、经济条件、作品水平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新作品被各交响乐团上演的却很少,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乐团经常演出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外国作品,仍然是外国人、外国作品、外国的音乐文化占据着中国的音乐舞台,所以我们中国得努力赶上啊,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去感受它,我们有义务去推广它。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交响乐让我认识到了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演奏者中有一个分神,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只有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才能展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样,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讲求独立的时候,不能忘了合作。只有团结才能奏初更加优美的人生乐章。

俄国作曲家一语切中要害“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他认为首要的事情是“应当教他们热爱音乐”。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平日里我最喜欢听贝多芬的《命运》,这首曲子一直存在我的MP3里,我一直不舍得删除。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痢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总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交响乐《梁祝》欣赏】相关文章:

欣赏交响乐07-30

交响乐欣赏作业05-05

经典交响乐欣赏论文06-08

交响乐欣赏课程总结07-28

交响音乐会欣赏礼仪07-08

初春交响曲诗歌欣赏07-16

西方交响乐05-19

交响乐文化07-25

奏响科学交响乐09-12

交响乐乐器简介05-11

上一篇:电力科技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与感恩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