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2024-07-09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共6篇)

篇1: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文章对实施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若干解决问题的举措,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涵义;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篇2: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全力推进永德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在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永德县委书记 赵贵祥 2011年7月26日

同志们: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永德经济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县委、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临沧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永德实际,研究部署全县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动员全县各族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开创永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永德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前不久,临沧市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站在临沧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响亮地提出

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号召,这是临沧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性转变,是新临沧经济振兴的重大转折和历史性突破。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临沧市委书记杨洪波同志作了题为《做大引擎,增强动力,努力推动临沧经济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新型工业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下大力气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的部署,明确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和推进措施。杨洪波书记的讲话总揽全局,目标明确,务实鼓劲,是临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市委副书记、市长锁飞、副市长张中义同志就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是全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强则国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则经济发展水平高。党中央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工业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遵循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与当代国际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把工业发展和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既注重发展速度和做大经济总量,又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三是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四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五是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明确我们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就是要走出传统工业发展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特别是要走出那种认为像永德这样一些不发达地方,传统工业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符合实际的思想误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和我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所走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方式,而不是发展水平,不存在非要等到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因此,像我们这样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只有按照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国际国内工业化发展的趋势,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加快转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掀起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一些地区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达到20%、30%以上,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都是以一大批工业的崛起为支撑的。第二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第三产业的超常发展,又不断促进和提升了第二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内地先进省市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第二产业的大发展为支撑的,没有强有力的

加工工业就没有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超常发展。一句话,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和工业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个经济超常规、跨越式、高速度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把握形势,增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信心和决心 永德经济的落后,落后在工业,加快提升整体实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工业投入,强化项目支撑,壮大工业实力,紧紧抓住项目,就抓住了发展问题的根本,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鼓励支持工业项目投资,以今天的投资方向引导明天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解放以来,永德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德工业经济就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壮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不断做大,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逐年提高,财政税收明显增加,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工业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不但偏低而且发展缓慢。纵观永德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四大特点,具有三大优势,面临五大问题。

(一)“四大”特点

一是工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64亿元、增加值2.77亿元,分别比2005年年均增长18%和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2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0.67%;实现增加值2.24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3.03%;实现销售收入6.93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2.12%;实现利税1.73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31.12%。二是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工业经济活力增强。实施“放水养鱼”战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非公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0年,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33万人,实现增加值7.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2%;非公企业上缴税金0.53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5.31%。

三是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支撑作用逐步凸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强化扶持引导,全县基本形成了制糖、水电、建筑建材、制茶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9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6.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15%,6

实现增加值2.2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86%,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四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城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的加快推进,全县各级各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开放活县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2010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协议16个,协议引资85.5亿元。

(二)“三大”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独特。永德县位于施甸、昌宁、凤庆、云县、耿马、镇康六县结合部,北出施甸可达保山、大理、怒江,东出云县可达昆明,西南出镇康可达缅甸,西出龙陵可达德宏、瑞丽。随着施孟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出临入缅(甸)大通道上的结点作用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我县具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热区资源。内境有5公里以上流程的河流84条,水能理论蕴藏量5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7.4万千瓦,是临沧小水电基地之一;主要矿源有5类17种,属多金属矿区;境内有3000余种高等植物,属全国南药诃子主产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是粮食、蔗糖、茶叶、7

核桃、澳州坚果、烤烟、畜牧、橡胶、紫胶、中药材等产业的理想发展之地,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三是劳力资源富裕。我县是人口大县,2010年末全县共有人口35.2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4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2.09%。外出务工人员0.783万人(政府主管部门正式登记备案人数),只要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务工技能,就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三)“五大”问题

一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6.5:28.6:34.9,二产比重比一产低7.9个百分点,而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2.67%。是典型的“一、三、二”型结构模式,而全市的是“二、一、三”型结构(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3.3:34.9:31.8),这说明我县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属典型的工业小县。

二是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工业经济总量偏低。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53.7亿元,年均增长21.6%,而永德年均增长仅为13.6%,差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在全市是倒数第3位,仅比沧源、双江高。

三是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全县工业结构“一少、两多、三小、四低”的现象突出。“一少”即骨干企业少。目前,全县378户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6户,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59%,产值超亿元的只有2户。“两多”即企业分散经营多、小企业多。“三小”即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小、市场容量小。“四低”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低、工业化程度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对财政贡献率低。同时,我县的工业品主要以制糖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是外部环境形势严竣,工业增长后劲不足。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逐步加深,对我县的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将更加严峻,而且在较短时期内可能难以发生根本性好转,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善;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部分重点项目的投资者信心不足、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影响了项目的开工和投产时间,使得工业增长后劲不足。

五是认识有待提高,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目前,还有少数乡镇和部门的干部,在思想上还没有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在行动上还没有参与到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中 9

去: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认识不足,缺乏勇于拼搏的意识;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形势判断不准,缺乏大胆实践的信心;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迟迟找不到切入点;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破坏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永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永德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面对我县发展工业的优势和不足,全县上下务必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兴县、工业富县”的战略理念不动摇,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合力攻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干大事的气魄、创大业的胆识和谋求大发展的雄心,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增强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信心,鼓舞我们加快发展的干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实现永德加快发展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明确目标,合力攻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及现有基础,以项目和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为手段,着力培育产业集群,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具有永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足资源,体现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低碳、低耗、绿色、循环经济。坚持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础,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关键,着力于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着眼于全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城乡互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

发展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45.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45.19%。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7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8亿元,年均增长36.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41.27%;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8.98亿元,年均增长38.98%;非电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31%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66万人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6:29:35调整到30:31:39,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以上。

—企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户以上,年均增长27.7%,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户,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企业2户,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企业4户,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5户,销售收入0.2亿元以上1亿元以下企业4户,培育上市企业1户,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集团。

—节能减排目标。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固废物处置利用率、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指标内。

—工业科技进步目标。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低于1%,自主知识产权申报量达6件,企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围绕全县“两城、三带、六产业”的空间战略布局,按照“园区聚集、创新驱动、规模壮大、绿色发展”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资源兴工、园区兴工、创新兴工和项目兴工,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体系完备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发展新路子,努力实现工业总量跃升、结构改善、布局优化、排放减少、质量提高。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3.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4%。

—蔗糖产业。积极引导、扶持蔗糖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优化原料基地,在做强主导产品的前提下,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增加附加值。利用制糖副产物开发生产吸附剂、木糖醇、有机肥等多种产品,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低聚果糖系列产品的研发、产销力度,促进蔗糖精深加工。支持以发展燃料乙醇为主的再生能源开发。到2015年,实现年产销白糖20.63万吨,年产酒精1.65万吨,年产木糖0.15万吨,年产有机肥1.8万吨,全县蔗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78亿元,年均增长21.42%,实现工业增加值4.34亿元,年均增长22.37%,使蔗糖产业继续保持龙头骨干产业地位。

—茶叶产业。进一步整合茶叶资源,强化基地建设与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做好绿茶、红茶、普洱茶产品加工销售,研究开发新型茶饮产品,形成袋泡茶、速溶茶、茶多酚、儿茶素、新 13

型茶饮料等系列产品,不断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着力打造茶叶品牌,提高茶产业效益。到2015年未,全县精制茶企业稳定在23户以内,通过技改扩建,全县生产加工精制茶50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年均增长41.17%,实现工业增加值0.78亿元,年均增长40.82%。

—林果产业。核桃产业上,积极培育加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营养、保健、食用方便的绿色食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澳洲坚果产业上,合理布局规划,实施标准化开发,在现有云南绿宝有限责任公司核桃综合加工的基础上,引进有实力,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公司,建设澳洲坚果综合加工厂,开展澳洲坚果精深加工,推进澳洲坚果产业开发。水果产业上,依托云南玉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云南绿宝有限责任公司,加大企业升级改造力度,提升芒果、核桃、澳洲坚果深加工能力,扩大芒果原浆、“玉丹”饮料、核桃、澳洲坚果等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6亿元。

—水电产业。紧紧围绕云南省“三基地一枢纽”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大小电站并举,科学有序、合理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加快中小水电建设,实现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协调发展。到2015年,实现中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35万千瓦以上,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6亿元。

—建材产业。在建材产业上,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及东部产业西移带来的机遇,重点加快推进旋转窑熟 14

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年产30000吨高档陶瓷模具石膏粉加工生产线项目建设。到2015年,使建材产业实现总产值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3亿元。

—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契机,开发县域风电和生物质能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以木薯、红薯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开发,新建一条红薯、木薯乙醇生产线,年产燃料乙醇5万吨;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秸杆、蔗稍、蔗渣等生物质能,建设装机3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厂一座。开发利用风力,建设装机10万千瓦风力发电厂一座。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合理开发利用煤炭,增强煤炭供给能力。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3.4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9亿元。

—矿冶产业。做好矿产资源勘探和规划工作,以永昌铅锌、天源硅业、恒昌硅业、昌明铁锰矿业等企业为依托,开发利用县内铁、锰、铅锌、锡、硅矿等资源,推进矿电结合,延长水电产业链,降低矿冶成本,加快矿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到2015年,力争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亿元。

—生物林化产业。以南药诃子GAP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快南药诃子、龙胆草等生物药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工野生药材,发展和培育生物药业。到2015年,建成生物药材加工企业两家,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吨,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0.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0.1亿元。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综合开发紫胶、漂泊粉、松香、松节 15

油、植物香精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紫胶产品达700吨,松脂系列产品10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0.71亿元,实现增加值0.13亿元。

—农机制造业。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以新型农业机械和生物资源、开发加工装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围绕我县农业产业的生物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农田作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糖、茶、胶加工设备,以及为我县生物产业配套服务的其他装备,提高档次和水平。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0.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0.1亿元。

—畜产品加工产业。走“公司+基地+协会+养殖户”的发展道路,采用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拓展畜产品深加工,建立从牲畜养殖、屠宰、分割、保鲜到深加工一体化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大幅度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0.66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经济发展的依托是产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群。要抓好永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抓好规划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于今年内完成永德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可研报批工作并启动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把园区建设的重点放在扩容、提质上,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使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要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需求,使园区基础设施与提高集约化水平相适应,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协调,与入园落户项目相配套。二是科学引导企业入驻园区。要大力优化工业园区建设软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入驻园区。要降低门槛吸引投资,鼓励新项目、新企业向园区集中,壮大园区实力。三是抓管理和服务。要立足长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加强企业服务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同时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强化政策和服务措施的落实,积极打造“政策洼地”,精心构建“服务高地”。四是增强园区效应。要谋划好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专业化分工为重点,引导同类产品企业的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凸显工业园区工业产业孵化区、招商引资示范区、体制创新试验区和经济发展带动区的作用,努力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抓项目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是工业发展的载体。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抓项目储备。要把项目储备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特色项目储备库。县发改局、经济局要根据我县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实情,结合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以及省、市为落实这些政策采取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规划一批发展前景好、能够延伸产业链、对县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大项目可研力度,强化包装推介,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项目基础。二是抓项目落地。项目签约后,县经济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跟踪督促,督促投资方抓紧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尽快开工建设,防止签而不建,圈占资源的现象,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三是抓建设进度。要加大县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的落实,亲自深入企业帮助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做好表率作用。全县各级各部门也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上门服务,关心、过问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今年,要重点督促云南永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康甸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快6000吨∕日制糖生产线技改建设步伐,力争在年底建成投产。加强与武汉凯迪投资控股

有限公司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在今年内完成生物质能发电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支持、督促十里箐二级电站、忙令河三级电站、大黑山电站、尽快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强力拉动作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工业经济总量。

(三)抓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实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是弥补县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足,开发县内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实现两个转变,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要转变招商理念。要牢固树立“招商第一、项目立县”的理念,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现状,对照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断点,寻找产业衔接,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工业项目招商、选商力度,更加注重招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二要转变招商方式。要通过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要把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造成的巨大影响转化为促进我县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主动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衔接,使其向我县进行资产转 19

移。二是要突出招商重点,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要把招商重点放在招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上来,把引进高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引进资本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完善机制,为对外开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全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跟踪和协调,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招商引资形势分析会,确定阶段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配套联动机制,实行主要领导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员,在全县上下形成齐心协力抓招商、强化合力促开放的良好格局。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罚,对招到大项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作风拖拉、推诿扯皮的,坚决予以问责。同时把招商引资成果作为年终考核各级各部门党政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并纳入争先创优考核。

(四)抓支柱产业,促进工业全面协调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矿冶、水电、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加快发展矿冶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勘查力度,摸清家底,为实施全面开发奠定基础。以铅锌开发为先导,带动铜、锡、铁、石膏、硅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茂以永昌公司为重点的铅锌采选基地;建设懒碓山铜选厂为重点的铜选基地;建设十里箐、大勐统河硅冶炼生产基地。加大矿业企业技改扩建步伐,促进传统生产工艺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做大做强水电产业。以十里箐二级电站、忙令河三级电站、大黑山电站电站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大全县水能资源的调查、普查力度,加快中小水电项目的立项报批,确保早日进入项目建设阶段;加强指导和服务,督促已签约电站尽快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实现电源电网建设协调发展。三是扶持培育农特产品加工业。以永康镇镇为中心,以甘蔗、芒果加工为先导,辐射带动中药材、蔬菜、林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云南永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玉丹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加强协调管理,巩固发展好制糖、芒果加工等产业。充分依托热区资源,扶持发展与反季蔬菜相关的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企业,坚持不懈地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实现规模效应。21

四是改造提升建筑建材业。以公路、小水电站、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云南永德县松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生产线技改扩建步伐,带动砂石、新型墙材、花岗石材的开发。

(五)抓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县经济局、环保局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严格“一票否决制”。要盯紧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导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依法关闭长期整改仍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着力抓好各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企业要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六)抓资源整合,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本地深加工和规模化发展,是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要从治乱、治散、治本入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矿产资源规划为基础,以有偿使用为重点,以矿权管理为主线,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统一实施、市场运作、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优势资源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鼓励企业有序地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扶优扶强矿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企业协调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格局。要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进一步完善矿产品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办法,实行资源有序、有限、有偿开发,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永德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永德跨越发展,关键在落实、在实干。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要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一把手重视的程度,取决于思想认识的程度,取决于工作落实的程度。各级党政一把手一定要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拿在手中、紧抓不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用加快新型工业化统一各级干部 的思想和行动,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市上已经成立了领导小组,县上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二)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不竭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是动力所在。能不能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全民创业以及工作落实过程中,有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机制;能不能创造性地做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等各项工作,解决好土地和资金制约等有关问题;能不能痛下决心刹风整纪、整治环境,严肃处理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的人和事,促进投资环境和干部作风转变等等,都取决于我们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的程度。要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主题,以领导干部为关键,紧密联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解放思想。坚决打破各种制约和影响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束缚,坚持用实践来拓展思维空间,用实践来检验对与错,只要有利于事业发展,就埋头干、不争论,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发展。

(三)要建立完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有超常的举措、创新的机制。要围绕促进工作落实,一是建立各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

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健全完善市县领导和职能部门包联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制度,实行周过问、月检查、季通报;三是建立定期观摩制度,每年对各县市区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一次实地观摩、公开评比;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情况,作为县委、政府督查的重点,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跟踪督查、及时通报、定期公布。衡量一个部门、乡镇发展的成效,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看什么?主要就是看抓了什么产业,引了多少企业,引了多少项目。因此,我们的考核也要把重点放在这方面;五是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坚持每年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有功人员,对利税贡献大的优秀企业家,以县委、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奖励,对加快新型工业化成效显的党政一把手,要研究给予特殊的奖励。通过奖励激励,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参与新型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争做贡献的良好局面,在全县掀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热潮。

(四)要营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市县内各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形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为工业化发展献计献策”等活动,大力宣传永德的优势、潜力和环境,宣传永德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特别要突出宣传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发

展等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宣传为永德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投资者,努力在全县形成重工业、抓工业、谋工业的浓厚舆论氛围。

(五)要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以扎实的作风抓好落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也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真正把学习杨善洲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作风上,体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上。绝对不能思想懒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篇3: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沈抚城际铁路已建成通车, 沈铁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建设。环沈阳经济高速公路辽中至新民段即将建成通车, 沈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沈阳三环到桃仙机场段已全面开工建设, 计划“十一”前竣工通车。沈抚二号公路、沈本公路、沈阜开发大道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这些以沈阳为中心呈放射状快速通道的陆续建成, 已经成为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沈阳市正在全力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沈抚、沈铁、沈本、沈辽鞍营和沈阜五大产业经济带。沈阳与经济区各市在汽车、工程机械等重点装备制造产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项目对接, 推进了沈阳大型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及产业与兄弟城市的协作配套。

———区域要素市场整合步伐加快。沈阳经济区金融、商贸流通、人力资源、科技教育、旅游、房地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八城市共同参加沈阳经济区房交会、购房公积金贷款实现“同城化”。

———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取得新进展。目前, 沈抚两市正在重点推进接壤地带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我们还实现了两市工业危险废弃物共同处置, 形成了环境监测联合体。沈抚连接带浑河南部产业区正在加快建设奥园动漫创意、太阳能环保、先进材料和新型装备四大产业园区;浑河北部生态区正在加快推进中旅国际小镇、泗水小镇等项目建设。沈本一体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沈本304公路改造建设已全面开工, 产业大道沿线产业布局已初步确定。沈阳市浑南新区、苏家屯与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医药、建材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当前, 辽宁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沈阳经济区担负着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们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又要谋求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新思路、新体制和新机制, 走出一条加快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对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 带动东北腹地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 要积极争取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省委省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沈阳经济区八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优良充裕的资源禀赋, 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将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于构建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把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阳经济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赋予了新使命。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区发展, 促进经济区经济融合, 提升经济区综合实力, 确立经济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新坐标, 力争实现率先发展。为此, 建议着重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优化经济结构,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兼并重组, 淘汰落后产能, 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 实现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 防止重复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推动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潜力型产业, 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研究制定金融、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推进文化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 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经济区人才优势, 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重点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集中力量建设面向经济区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公共技术、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和社会化人才等服务平台, 使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加快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 积极争取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支持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培育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 鼓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国际研发合作通道, 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搞好国有企业改组改制, 推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战略重组, 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世界一流跨国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和风险投资等领域。整合金融资源, 加快推进沈阳金融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八城市金融企业互设分支机构, 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实施沈阳经济区整体对外开放, 制定区域招商引资、外贸出口等相关政策, 搭建统一的市场平台, 维护共同的区域品牌, 避免盲目争抢资金、无序比拼优势的现象发生。充分利用辽宁沿海产业带东北地区出海通道, 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的经济合作, 提升沈阳经济区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放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优化投资结构, 增加有效投入, 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产业, 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 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 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五大产业经济带的空间布局, 促进产业集聚、集约用地。要充分发挥沈阳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在资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立基本完备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置体系, 使“静脉产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生态环境改善, 环境空气和地表水力争实现按功能区达标;率先在全国形成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地方法律体系;通过建设绿色社会、绿色家庭等方法, 使循环型社会观念深入人心。加快城市绿化和水系建设, 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沈阳经济区的区域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4: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关键词: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50-0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淮河流域排名第六,但其人口密度却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淮河流域大多数城市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快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提升其工业化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探讨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一、淮河流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淮河流域工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1995年,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仅为7 634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 4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 39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 810元。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淮河流域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6年年底,淮河流域工业总产值已达32 996.92亿元,工业增加值9 706.71亿元(这里所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都是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 574.55元,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尽管淮河流域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在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但与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2006年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0%,其中安徽淮南、淮北的煤炭和煤电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高达70%;河南平顶山、商丘等地的矿山开采加工业占据地方工业经济近半壁江山;江苏徐州、宿迁的煤炭工业和矿山开采加工业也占相当高的比重。现代高新技术工业,尤其是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型工业总体水平偏低,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2.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MRP、ERP或IRP等现代信息化系统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迟缓,大多数企业还是延用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这极大地制约该流域工业化前进的步伐。

3.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老化。由于受经济基础落后的影响,淮河流域多数企业技术装备老化,一些大企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设备老化、技术老化和产品老化问题突出,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淘汰使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产技术设备,这无法应对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致使该区域工业经济竞争力相当程度上下降。

4.中心城市布局分散。淮河流域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推进矿区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城市以矿区布局为基础,哪里有矿产,城市就发展到何处。煤城一局一市,一矿一街,如淮南市区就是按煤炭资源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突发性和分散性,不仅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面大,而且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出刚性特征,缺乏柔性的持续生长机理。

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大都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各个矿区土地沉陷,矿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岩石山林立,水源破坏严重,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因此,该区域工业经济投资硬环境不好,软环境也不佳,极大地影响了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河流域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淮河流域加速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其工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解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低下的问题,提升其信息化水平。这是因为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反过来也会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新型工业化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淮河流域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增长方式存在许多缺陷,会导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淮河流域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问题。

3.新型工业化强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劳动力闲置。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能促使该流域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闲置问题。

4.新型工业化强调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特别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涵着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有效地解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二)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结合淮河流域实际与新型工业化特征,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相互依存,二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它们之间存在互助合作的关系。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缺乏工业化支撑的城市化是不牢固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化的进步发展,工业化也将失去依托,难以持续。因此,淮河流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城市化,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3.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他行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业化过程中,也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淮河流域农业经济较发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该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工业化与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淮河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工业化与资源、社会、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淮河流域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更好地解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是各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全国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根据淮河流域的区域经济特色,拟定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加速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淮河流域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要认真学习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宁波市浙东地区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走政府、企业相结合之路,共同出资,共同建设。与此同时,积极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淮河流域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做到谁出资、谁受益,“责权利”相统一。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例如,安徽的淮南和淮北、江苏徐州、河南平顶山等地市的煤炭企业可借平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按照资源深加工的路线,促使上游产业的产品变成下游产业的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生产体系。即将洗选的优质煤炭供应市场,低热值废料用于综合利用发电、供热,发的电再供应内部生产。煤炭开采排放的矸石、洗选留下的煤泥、综合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用做生产煤矸石水泥、粉煤灰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块产品。其次?熏构建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炭素生产体系。炼焦煤供应炼焦?熏优质焦炭供应市场,对副产品煤焦油进行深加工,生产改质沥青、浸渍沥青和针状焦,作为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炭素制品的重要原料供应给当地的炭素厂。最后,构建煤炭→气化→尿素、甲醇→精细化工生产体系。炼焦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飞行化工公司替代煤炭,生产尿素。高硫煤就地转化制气生产甲醇,并以此为平台,建设醋酸醋酐、甲醛、聚甲醛树脂和甲醚工程,生产多种有机化工产品。对尿素产品深加工,生产优质复合肥。利用化肥生产富余的液胺和高浓度二氧化碳,生产低盐重质纯碱,所产氯化铵同时为复合肥项目提供原料。

3.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淮河流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工业化是淮河流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影响着淮河流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目前,淮河流域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业发展滞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农产品储存、销售。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价值。

4.开发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注重煤气层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尽管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但若不注重开发与利用,资源再多也会被挥霍掉。因此,淮河流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对煤炭开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第一,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新一代煤化工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有关资料表明,将煤炭作为燃料销售和将其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其价值相差上百倍、上千倍。21世纪煤化工发展的主流是煤炭洁净利用技术及多联产工艺技术,注重生产过程的污染最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第二,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煤层气也是淮河流域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要注重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还应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并提供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水平。

5.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打造淮河流域旅游经济带。淮河流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安徽淮南的“豆腐文化”、八公山原始森林、蚌埠的双墩遗址和汉墓、龙湖风景区等。然而,目前淮河流域真正以淮河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观光带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要树立现代“大旅游”的理念,将淮河流域各地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融入到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子里,并同现代田园风光、地方风土人情、农家乐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淮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6.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业的增长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部门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中介产业的支持。因此,淮河流域应抓住这个机遇,认识到服务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促进工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7.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多的人为主体,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的工业化。淮河流域人力资源丰富,开发得当就是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因此,淮河流域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从劳动力资源优势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

三、结束语

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即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在不同阶段,不同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是不同的。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工业部门的产品在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着这一时点上工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显示着我国目前工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它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就是走技术集约化之路,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而淮河流域正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地。因此,对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矿山开采加工业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瑞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6(63):40-45.

[2] 张惠欣.体制创新与结构升级:东北资源型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4):101-103.

[3] 翟书斌.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8-61.

[4] 郭俊华.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11):124-126.

[5] 曾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5(9):41-43.

[6] 薛山.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例谈煤炭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J].煤炭经济研究,2006(3):17-19.

[7] 王志刚,杨绍安.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187-188,216

[8] 张颖,张凌艳.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2-15.

[9] 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统计年鉴(2006)[K].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篇5: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来看,渭南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不仅与发达地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也落后于渭南市周边地区。探索渭南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加快实施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渭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1、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强盛的象征,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一般是指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也是一个转变过程,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要求及其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工业化不同。其科学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实现的赶超型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是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其显著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基础的工业化。强调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把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使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3)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追求的目标。因此,新型工业化强调,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并努力使产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4)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资源消耗大。新型工业化突出工业化与治理污染同时并举,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不断提高水、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5)使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随之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按照新型工业化特征,渭南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遵循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处理好渭南市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突出问题,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种种弊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积极寻找一条符合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渭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已经成为渭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1-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其中2006年和2010年比重分别超过40%。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24.91%上升到2011年的59.87%,拉动率从2.41%上升到9.0%。可见,工业增长是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全市经济构成的主体。事实证明渭南工业兴,经济则兴。工业发展带给渭南市的不仅仅是财政上、基础设施建设上、人民生活水平上、国内知名度上的大踏步前进,更为渭南市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人民幸福感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价值。但高速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诸多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市场份额较小、GDP单位能耗过大、科技研发能力未实现突破发展、产品外销度低等,都已成为制约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这种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针对性强、节能环保发展迅猛、稀有资源全球争夺激烈的时期,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鼓励新能源推广、提倡绿色工业、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广大老百姓的共识,并且已成为各地区竞相追逐的焦点。

3、渭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构想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个主题,突出优化升级和战略转型这条主线,依靠科技转化和自主创新两大动力,以园区开发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关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优质要素,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扩充增量、提升存量,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知名、有品牌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一批强、精、专、特的中小企业集群,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渭南市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筑适宜的投入机制。渭南市工业以煤焦电铁钼为主,结构单一畸重、且行业间关联度高,市场运行风险较大,必须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加快延伸传统产业链条,让传统产业在产业链充分拉伸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如依托煤炭资源,坚持在煤向电、煤向载能工业、煤油气向化工业

“三个转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电源大型化、载能特色化、化工高端化;依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以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开采、加工、生产及废弃物排放等环节构建闭合型循环产业链。二是要迅速壮大潜力产业,培育新的工业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如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以研制、总装为核心,以零部件专业协作、完整配套为突破,大力构建现代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生物工程技术,以创新药物研发为龙头,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本运作,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做大以绿色农药、现代医药为主导的生物制药产业链。

(2)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了渭南市工业规模化发展。而当前规模化发展是实现企业安全发展、转型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实现规模效应的有效手段。渭南市应以国家和省上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为指导,积极培育核心骨干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产业聚集度。

(3)加快推进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品牌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渭南市仍以原煤、焦炭、钢铁、发电为主,主导产品初级特征明显、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企业自身应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奖励基金,培育品牌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以渭北产业园、澄城工业园和韩城循环经济工业园、渭南蒲城通用航空项目集中区为重点,创优发展环境,瞄准省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项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建成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实现聚集发展的目标,发挥工业园区聚集效应,发挥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实现渭南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5)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对县域的辐射力,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渭南地处陕西关中东部,距西北最大的城市西安仅50多公里,交通便捷,虽中心城市工业基础薄弱,但处于陕西“一线两带”的核心位置,科技教育实力强,人才优势突出,具有优先发展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首先要做好中心城市的规划工作,要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要把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规划,实行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要着力加快渭南高新区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制造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产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使其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全市工业的发展。

(6)加快建立全市工业企业市场需求和价格预警体系,提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在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正确认识价格变化原因,及早对市场预期做出判断,对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应搭建更多的信息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生产、销售、库存、价格等各方面信息,形成强大的信息网络,从而将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的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企业亏损,提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二、渭南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向纵深发展,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向产业化、特色化的格局。这些都成为渭南市加速推进新型化工业城市的优势所在,但从全市工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看,仍存在诸多制约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对渭南市发展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1、渭南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有利困素:

(1)规模总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60.03亿元,增加值431.3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0.5%和23%,分别超年初目标10.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到2011年的15.6、:53.0:31.4,二产提高了3.8个百分点,依次拉动GDP增长1.1、10.1、3.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渭南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以工业为主导的加速发展阶段。

(2)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轻纺、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等八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2011年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2.6%、6.5%、6.6%、0.6%、10.2%、1.1%、3.1%、36.9%,其中能源、有色、装备制造三大行业分别较上年增长29.14%、38.4%、82.92%,依次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93、13.81、4.02个百分点。同时,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制造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快速起步,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3)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先后建设工业园区1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58.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经过多年努力,渭南高新区发展为全国精细化工、钼产品研发及土方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生产基地,韩城龙门成为国家以循环、生态为特征的新型煤化工示范区,经开区、卤开区的节能环保及通

用航空凸显优势,以煤电、铝电、硅电联营为典型的载能工业和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工业也呈现园区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4)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97户,较2010年增加了22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达到22户,较2010年增加了6户。龙钢集团工业产

值达到246.47亿元,成为渭南首家入围中国500强企业;金堆城钼业公司产值达到139.26亿元,于2008年4月7日在沪挂牌上市,是渭南首家、也是唯一的上市企业。陕化、渭化、蒲电、韩电、尧柏水泥等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龙头企业的产能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的较快发展。

(5)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工业平均产销率达到94.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3.2亿元,较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121.8亿元,增长18.0%,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7.5亿元,增长37.7%;税金44.2亿元,增长3.3%。提供就业岗位17.0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八大主导产业的效益增长十分明显,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上台阶的重要支柱

2、渭南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的不有利困素: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纵向看,全市工业经济扩张的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但横向看,总量明显偏小,与兄弟地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很少,其中全市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只有冶金工业,年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仅有22户,上市公司仅1户,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靠后位置。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85%以上;另一方面,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少,仅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业就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企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发展的环境压力增大,且各行业企业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没有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3)工业资金投入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上市公司少,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工业生产流动资金年缺口10多亿元,每年至少影响工业产值30多亿元。银行对企业进行诚信评级,信贷员放款终身追究制推行,地市一级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等,企业所用生产资金成本加大。许多企业技术改造、新上工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付诸实施。招商引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2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8%。

(4)产业集群效应不高。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县域间工业差异较大,市域内技术、资金、人才要素难以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且企业销售产品多以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中间产品为主,把大量利润空

间让给了域外最终产品生产商。因此多年来工业企业增加值与产值之比徘徊在30%左右。

(5)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滞后,研发投入所占GDP的比重不足1%,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外向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渭南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影响,一些高

耗能型、资源型企业的技改投入将会更多,利润空间将会变得更小。因此,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

三、加快渭南新型工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

新型工业化在其内涵、特征、要求、发展方向、评判准则及其发展模式上,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不同。全市各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怎样走,结果如何,需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加以引导和管理。通过评价工作,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全市工业化进程状况,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找出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明确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改进方向和关键所在,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2、抢抓历史机遇,推动渭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省委、省政府“建设陕西东大门”战略决策的适时提出以及关天经济区和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拓宽了渭南市发展的外部空间,使渭南市成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的地级市,政策利好叠加将对渭南市实现跨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兄弟市区在激烈竞争中的合作共赢。同时,随着渭南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固有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能源优势、文化旅游优势等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形成“洼地”效应,聚集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渭南资源特点及优势,重点培育以下四大产业:

(1)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西卓、山阳、王峰等现代化矿井,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能,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深度转化能源资源,重点建设韩城等矿区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秦岭电厂扩建、富平热电联产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渭南煤化工园区,促进甲醇制烯烃(DMTO)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

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2)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为龙头,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谷”。培育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

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3)做大物流业和人才技能密集型产业。加快物流园区、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项目,尽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壮大个性化设计、技能培训、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拓展皮影、石刻、陶艺等技能型文化艺术产品市场。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土方机械、冷热连轧设备、凹版印刷机械、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设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光伏太阳城、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进集通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钼、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3、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渭南各地工业化水平差异大,工业结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有的县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而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以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及本地区工业基础和可能的条件确定工业化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走适合各地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中的“新”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如何界定“新型工业化”无法一概而论。对于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的县,在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同时,不应忽视发展传统工业,对“新型”的要求可以适度降低,但上的工业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而不是盲目地招商引资,什么项目都上,或干脆无序开发资源,只进行了初级加工,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老路。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关键在“新

型”,“新型”的重点又在于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节能降耗。按照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4、培育高新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搞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由于环境、人才、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从渭南的实际出发,着力有计划地发展全市迫切需要又有优势的高科技项目。为此,应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点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力度,下功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5、重视节能降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渭南虽然是一个资源富集市,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市,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企业多。2011年,渭南市产值单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24.15%,高与全省8.61个百分点。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7%的目标,又要发挥利用好渭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对于新引进的项目,要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避免不论规模大小企业无条件进入渭南自然资源领域,减少对渭南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低水平的加工利用,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6:解读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读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最佳选择.

作 者:侯爱萍 林美卿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271018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2003“”(8)分类号:F421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 信息化

上一篇:森林覆盖率下一篇:五种育种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