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2024-07-09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精选8篇)

篇1: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

辨别启蒙思想,能将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对号入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梵高的《向日葵》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英雄交响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永恒的生命力?

分层解疑知识迁移你知道托尔斯泰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情感态度价 值 观唯物史观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人文素养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树立国际意识;应该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努力改造不合理社会,严谨治学、热爱生活;自尊自强、富于正义感。

教学重点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晚年对“平民化”道路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启蒙思想

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法国《人权宣言》)

2.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3.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

4.欧洲启蒙思想包含着哪些进步主张?(运用课件组织学生“接龙”)

思想家主要主张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卢梭否定封建王权,人民有权推翻那些胆敢撕毁社会契约的统治者

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5.启蒙思想家这些主张的作用怎么样?

6.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

a.戊戌变法 →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 →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文学艺术成就

教师指出: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学生读书、表格整理本课内容。

2.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2.梵高的人品怎样?他的绘画作品有什么艺术魅力?

3.贝多芬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三、组织学生探究

文学巨匠(展示相关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1.[设问自答]近代文艺为什么会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探究:“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这句话说明梵高的成功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

贝多芬说:“i will take fate by the throat. it will not bend me completely to its will.”

【教学反思】

篇2: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课标要求】

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伏尔泰及他的主要思想与主张;知道莎士比亚及他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记住达.芬奇与他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知道凡.高和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代表作《英雄交响曲》;理解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析归纳启蒙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学习和初步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启蒙思想家及他们的思想,理解思想领域的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观点:了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认识这些文学艺术名著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体会文学艺术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

一、重点:伏尔泰的思想;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二、难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文艺复兴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近代自然科学有那些成就?

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和兴起,上节课介绍了近代自然科学等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后得到飞速发展的概况,那么,思想领域和文学艺术方面又有那些变化呢?

学习新课:

一、启蒙思想的火花

(教师过度)17-18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评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自然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中来,在这种背景下,西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启蒙运动。

说一说:启蒙运动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回答)

/ 3(教师总结)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于西欧,很快波及到欧洲大多数国家,并影响到全世界。其中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等人。

伏尔泰从各方面对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不仅对教会进行辛辣的讥讽,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剥夺教会超国家的特权,从而否定了教权主义,把文艺复兴时期对教会的批判从现象引向了实质。(结合插图讲解)

除了伏尔泰,启蒙思想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阅读小字,想一想,什么是“三权分立”?)

想一想:启蒙运动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上、理论铺平道路,启蒙思想家所赋予的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它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法国革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所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二、不朽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

(教师过度)启蒙运动的狂飙,给欧洲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自由与清新的空气,而不朽的文学作品,辉煌的艺术作品,充实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

㈠不朽的文学作品

1、莎士比亚

简介莎士比亚戏剧的取材,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喜剧《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哈姆雷特〉演出场景》及阅读部分内容,然后请学生讲出《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

他的作品情节生动,语言精练,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哈姆雷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动动脑: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体现了什么思想?

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矛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

2、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并说由于他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制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托尔斯泰的名著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看教材插图及相关文字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中叶至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生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教师过度)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后,西方的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作品和艺术家。

1、达芬奇

/ 3 想一想:《最后的晚餐》所表现的人和人性?(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回答,结合彩图)

2、凡·高

《向日葵》以绚丽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了狂热的内心情感。凡.高将他渴望生活的激情、坦荡灼热的胸襟,全部融化在他绘画艺术之中,他终于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结合教材的彩图讲解)

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而后期印象派绘画奠定了欧美现代绘画的基础。

说一说:近代西方绘画有什么特点?

3、贝多芬

结合“史海拾贝”介绍什么是交响乐。放录音欣赏《英雄交响曲》

1802年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就是著名的《英雄交响曲》。这首英雄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意义: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影响。

说一说:《英雄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课堂小结:

1.启蒙思想的火花: 启蒙运动及其中心 伏尔泰的思想与主张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为奖状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基础 2.不朽的文学作品: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3.绘画与音乐的辉煌:近代西欧绘画作品的特点 达.芬奇的代表作 凡.高的代表作

贝多芬的进步思想及《英雄交响曲》 【巩固练习】

1、下列人物哪位是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A、圣西门 B、欧文 C、伏尔泰 D、但丁

2、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有()①《战争与和平》 ②《仲夏夜之梦》 ③《复活》

④《罗密欧与朱丽叶》 ⑤《安娜·卡列尼娜》 ⑥《哈姆雷特》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哪些观点不是伏尔泰的?()

A、宣扬人天生的自由 B、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反对资产阶级统治 D、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和黑暗

4、写出你读过的世界文学名著,欣赏过的世界名画、名曲的名称及其作者。

篇3: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关键词:丰子恺,文学翻译,翻译思想

一个时代的悲哀辛酸, 出现在他的方寸画幅里;他文笔平淡而不掩温腴, 拙讷而饱涵智慧。他在纯如太古的心田谱写华章, 只有那些平和纯粹的人, 才懂得欣赏。诸行无常, 涅槃寂静, 他是参透人生真义的无上智者, 在他心中自有一片净土, 用来留守自己的佛心与童性。他关心国家与民族命运, 苦干奋斗, 成为不争的斗士。他, 是柔弱的强者。他就是我国著名漫画家、散文家、音乐理论家兼翻译家———丰子恺。他一生几乎踏遍了文学艺术的全部领域, 成为现代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一位奇才。

丰子恺的文字简约、清新、富有诗意的美, 代表了中国深厚的艺术传统中一种伟大的文化心灵。他在日本游学时买到一册英日文对译本的屠格涅夫的《初恋》, 读过之后, 便对此书的文字表达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而成为他后期文艺活动的发轫。

日本作家吉川辛次郎曾评价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如果在现代要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 那么, 就是他了”[1]3。丰子恺会作漫画、会写随笔、会谈钢琴, 可谓多才多艺。但他最为世人所钦佩的或许是他斯世众生的慈悲心以及艺术家一样的真率纯粹。

一、高山仰止, 游学东瀛

1914年秋, 丰子恺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那一年他17岁。在名师李叔同、夏丏尊的指点下, 丰子恺确定了一生的事业和前途, 与文学艺术及佛教结缘。当时西洋绘画及音乐多从日本介绍进来, 为了直接接触原著, 丰子恺课余又从李叔同学习日文。后来更是于1921年早春搭“山城丸”号客轮去日本游学。在日本停留十个月, 他依靠自身旺盛的求知欲学习了音乐、日文、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对他后来的艺术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他的漫画、随笔、文艺译著等都与这次日本游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21年冬从日本回国的轮船上, 丰子恺开始尝试翻译屠格涅夫的《初恋》, 于次年春译毕。曾交给某出版社, 却被视作淫乱之书, 予以拒绝出版。最终在1931年4月, 由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后来称此《初恋》为自己“文笔生涯的‘初恋’”。

回国后, 同夏丏尊、朱自清等执教白马湖春晖中学, 又和这些良师益友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开明书店。在抗战前的1920到1930年间, 丰子恺共翻译了11部作品, 包括两本译自英文的文学著作以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田边尚雄的《孩子们的音乐》、门马直卫的《音乐的听法》等9部关于艺术、音乐的日文理论书籍[2]19。

二、日月楼上著华章

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 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此时已53岁高龄的丰子恺在学习了近一两年俄语后着手翻译俄文书籍, 这是他献给新中国的礼物。接着又翻译了夏目漱石的《旅宿》、《石川啄木小说集》、德富芦花的《不如归》等的日本文学作品, 其中, 1958年他翻译的《旅宿》录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夏目漱石选集》 (第二卷) 。1974年1月, 又有了重译版, 之后将其赠给了弟子胡治均保存。两版互无参照, 各有长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正值十年浩劫, 就翻译的内容和范畴来看, 在此期间丰子恺主要译介了日本文学作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 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由丰子恺承担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源氏物语》的译事。《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所著, 在此之前国内一直没有相关译介。对于承担这项艰难的工作, 丰子恺曾经在《我译〈源氏物语〉》一文中自豪地表示:“只有中日两国的文学, 早就在世界上大放光辉, 一直照耀到几千年后的今日。……直到解放后的今日, 方才从事翻译, 而这翻译工作正好落在我肩膀上, 这在我是一种莫大的光荣!”[3]2811961年8月, 他开始准备潜心研读《源氏物语》。凭借自身的勤奋, 到了1965年全稿译毕。可是令人惋惜的是, 在他的译本即将准备出版的时候, “文革”狂飙突起, 译稿一搁就是十五年之久, 直到1980年其上册才得以问世, 先后分上、中、下三册, 但此时先生早已作古了。另外, 他又于1970—1972年间先后翻译了《落洼物语》、《竹取物语》及《伊势物语》三部日本古典民间文学名著, 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源氏物语》, 讲求通俗易懂, 并根据中国章回小说的习惯, 多采用“话说……”等语, 书中诸多和歌, 也大都变化为七言、五言等中国古诗形式。不过, 丰子恺自己对此译法并无把握。例如他在谈到翻译诗歌的困难时说:“为了避免注解的杀风景, 我有时不拘泥短歌中的字义, 而另用一种适当的中国文来表达原诗的神趣。这种尝试是否成功, 在我心中还是一个问题。”[4]378在评价丰译本时, 应该充分顾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受众, 作为完整将其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 丰译本无疑对后世研究和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 且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其次, 对于读者来说丰译本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有亲近感, 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易于读者接受。

三、“自然、流畅”的人间情味

关于丰子恺的翻译思想, 我们则可以从其著文追根溯源来获悉一二。丰子恺曾在《初恋》的“译者序”中提到:“译者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但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法与结构;译出的中文要自然、流畅, 为中国读者所习惯, 所爱读。”[5]27除此之外, 他还在1958年写了一篇短文《漫谈翻译》, 文中他明确提出了一个实现翻译效能的基本要求, 即正确、流畅。使读者读后不仅能够全然理解, 还又不费力气。要达到这样深入浅出的目的, 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吃透原作、深入理解, 将其全部吸收化为己有, 最终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内容的等价交换。如果单是硬译, 导致这些译本必须懂外文的人才看得懂, 这不合理。其次, 如果译文只是些晦涩难懂的文字, 脱离了读者基础, 那也不过是个空中阁楼罢了。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呈现的过程, 丰子恺正是通过这些平易近人的文字流露出作品中的至爱深情。

文如其人, 丰子恺的文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清幽玄妙的生命情调和艺术品味。他追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 把佛家的恬淡、宁静、自然以及洒脱融入到平和质朴的笔墨之中。他用纯真的态度对待艺术, 又用艺术的态度对待宗教。他看尽世间的不真、不善和不美, 却始终保有至高至圣的佛性和童心。即使在日寇的炮火和“文革”的浩劫中, 他也从来都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闪闪发光的人性美。他要说的、写的, 都是他内心所要表达的, 善始善终, 勿忘初心, 这就是丰子恺的本色。

四、“天下谁人不识君”

十年浩劫期间, 丰子恺遭到迫害, 身心备受摧残。他对新社会的拥护和讴歌是由衷的, 不过在被新社会接纳之前, 还是经过了一段精神上的炼狱。于是也存在一种说法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他把精力投入到翻译之中, 多半是借以排遣沉闷, 以此亦可回避主观意识很强的创作。这一点也可以在他1972年8月写给幼子新枚的信中得到印证:“最近早上翻译日本古典物语, 很有兴味, 因此幽居小楼, 不觉沉闷, 日饮啤酒二瓶, 高级烟十余支, 自得其乐。”[6]130正所谓排遣世虑, 暂时“脱离尘世”, 把自己寄托于遥远的往昔。

无庸置疑, 丰子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大家。他一生翻译出版了《苦闷的象征》、《源氏物语》、《艺术概论》、《自杀俱乐部》、《猎人笔记》等30多种日、英、俄外国文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日本古典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翻译出版, 正是填补了一直以来我国在日本文学翻译领域上的一项空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自己和这部名著的因缘, 丰子恺曾经在香港报纸发表文章解释过。在日游学期间他偶然在东京的一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古文版的《源氏物语》, 由于初学日语不久, 当时阅读起来并不是件易事。但他并没灰心, 后来买了一部由日本明治时期女诗人与谢野晶子持笔的现代语译本, 读完之后觉得跟中国的《红楼梦》极为神似, 不禁被其中复杂多变的情节、丰富细腻的描写所吸引, 自此之后便热心学习日本古文。他也承认当时自己曾经希望把它译成汉语。然而那时的他正热衷于美术、音乐, 一来是还没有毅然的决心, 二来是考虑到这部巨著长达百余万字, 对于当时生活极为困窘的自己, 也是没有条件去完成的。然而谁又能想到暌违40年之久, 这梦想竟然变成了事实。现在看来或许这正是丰子恺与这部作品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

对于丰子恺先生的文学译本, 我们应该相信时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1975年9月15日, 丰子恺在上海与世长辞, 享年77岁, 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他的晚年是凄凉的, 死后也是清冷的。他为人世间留下了涤荡心灵的至宝, 也为后人写下了独特而永恒的人生故事, 但他的身影却渐行渐远了;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涅槃入寂, 往生西方。而如今我们也只能在这些残存于世的文字和画作里去捕捉丰子恺先生的潇洒风神。

参考文献

[1]吴笛.浙籍作家翻译艺术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坚, 吴笛.夏衍全集·译著 (上) [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3]陈坚, 吴笛.夏衍全集·译著 (下) [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4]夏衍.关于〈一年间〉[M]∥会林, 陈坚.夏衍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号:W2015176) 。★作者时贵仁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苗松旸、谭功者为硕士研究生。此《初恋》为自己“文笔生涯的‘初恋’”。回国后, 同夏丏尊、朱自清等执教白马湖春晖中学, 又和这些良师益友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开明书店。在抗战前的1920到1930年间, 丰子恺共翻译了11部作品, 包括两本译自英文的文学著作以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田边尚雄的《孩子们的音乐》、门马直卫的《音乐的听法》等9部关于艺术、音乐的日文理论书籍[2]19。二、日月楼上著华章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 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此时已53岁高龄的丰子恺在学习了近一两年俄语后着手翻译俄文书籍, 这是他献给新中国的礼物。接着又翻译了夏目漱石的《旅宿》、《石川啄木小说集》、德富芦花的《不如归》等的日本文学作品, 其中, 1958年他翻译的《旅宿》录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夏目漱石选集》 (第二卷) 。1974年1月, 又有了重译版, 之后将其赠给了弟子胡治均保存。两版互无参照, 各有长短。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正值十年浩劫, 就翻译的内容和范畴来看, 在此期间丰子恺主要译介了日本文学作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 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由丰子恺承担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源氏物语》的译事。《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所著, 在此之前国内一直没有相关译介。对于承担这项艰难的工作, 丰子恺曾经在《我译〈源氏物语〉》一文中自豪地表示:“只有中日两国的文学, 早就在世界上大放光辉, 一直照耀到几千年后的今日。……直到解放后的今日, 方才从事翻译, 而这翻译工作正好落在我肩膀上, 这在我是一种莫大的光荣!”[3]2811961年8月, 他开始准备潜心研读《源氏物语》。凭借自身的勤奋, 到了1965年全稿译毕。可是令人惋惜的是, 在他的译本即将准备出版的时候, “文革”狂飙突起, 译稿一搁就是十五年之久, 直到1980年其上册才得以问世, 先后分上、中、下三册, 但此时先生早已作古了。另外, 他又于1970-1972年间先后翻译了《落洼物语》、《竹取物语》及《伊势物语》三部日本古典民间文学名著, 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源氏物语》, 讲求通俗易懂, 并根据中国章回小说的习惯, 多采用“话说……”等语, 书中诸多和歌, 也大都变化为七言、五言等中国古诗形式。不过, 丰子恺自己对此译法并无把握。例如他在谈到翻译诗歌的困难时说:“为了避免注解的杀风景, 我有时不拘泥短歌中的字义, 而另用一种适当的中国文来表达原诗的神趣。这种尝试是否成功, 在我心中还是一个问题。”[4]378在评价丰译本时, 应该充分顾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受众, 作为完整将其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 丰译本无疑对后世研究和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 且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其次, 对于读者来说丰译本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有亲近感, 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易于读者接受。三、“自然、流畅”的人间情味关于丰子恺的翻译思想, 我们则可以从其著文追根溯源来获悉一二。丰子恺曾在《初恋》的“译者序”中提到:“译者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但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法与结构;译出的中文要自然、流畅, 为中国读者所习惯, 所爱读。”[5]27除此之外, 他还在1958年写了一篇短文《漫谈翻译》, 文中他明确提出了一个实现翻译效能的基本要求, 即正确、流畅。使读者读后不仅能够全然理解, 还又不费力气。要达到这样深入浅出的目的, 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吃透原作、深入理解, 将其全部吸收化为己有, 最终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内容的等价合理。其次, 如果译文只是些晦涩难懂的文字, 脱离了读者基础, 那也不过是个空中阁楼罢了。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呈现的过程, 丰子恺正是通过这些平易近人的文字流露出作品中的至爱深情。文如其人, 丰子恺的文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清幽玄妙的生命情调和艺术品味。他追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 把佛家的恬淡、宁静、自然以及洒脱融入到平和质朴的笔墨之中。他用纯真的态度对待艺术, 又用艺术的态度对待宗教。他看尽世间的不真、不善和不美, 却始终保有至高至圣的佛性和童心。即使在日寇的炮火和“文革”的浩劫中, 他也从来都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闪闪发光的人性美。他要说的、写的, 都是他内心所要表达的, 善始善终, 勿忘初心, 这就是丰子恺的本色。四、“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年浩劫期间, 丰子恺遭到迫害, 身心备受摧残。他对新社会的拥护和讴歌是由衷的, 不过在被新社会接纳之前, 还是经过了一段精神上的炼狱。于是也存在一种说法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他把精力投入到翻译之中, 多半是借以排遣沉闷, 以此亦可回避主观意识很强的创作。这一点也可以在他1972年8月写给幼子新枚的信中得到印证:“最近早上翻译日本古典物语, 很有兴味, 因此幽居小楼, 不觉沉闷, 日饮啤酒二瓶, 高级烟十余支, 自得其乐。”[6]130正所谓排遣世虑, 暂时“脱离尘世”, 把自己寄托于遥远的往昔。无庸置疑, 丰子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大家。他一生翻译出版了《苦闷的象征》、《源氏物语》、《艺术概论》、《自杀俱乐部》、《猎人笔记》等30多种日、英、俄外国文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日本古典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的翻译出版, 正是填补了一直以来我国在日本文学翻译领域上的一项空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自己和这部名著的因缘, 丰子恺曾经在香港报纸发表文章解释过。在日游学期间他偶然在东京的一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古文版的《源氏物语》, 由于初学日语不久, 当时阅读起来并不是件易事。但他并没灰心, 后来买了一部由日本明治时期女诗人与谢野晶子持笔的现代语译本, 读完之后觉得跟中国的《红楼梦》极为神似, 不禁被其中复杂多变的情节、丰富细腻的描写所吸引, 自此之后便热心学习日本古文。他也承认当时自己曾经希望把它译成汉语。然而那时的他正热衷于美术、音乐, 一来是还没有毅然的决心, 二来是考虑到这部巨著长达百余万字, 对于当时生活极为困窘的自己, 也是没有条件去完成的。然而谁又能想到暌违40年之久, 这梦想竟然变成了事实。现在看来或许这正是丰子恺与这部作品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对于丰子恺先生的文学译本, 我们应该相信时间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1975年9月15日, 丰子恺在上海与世长辞, 享年77岁, 一代艺术大师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他的晚年是凄凉的, 死后也是清冷的。他为人世间留下了涤荡心灵的至宝, 也为后人写下了独特而永恒的人生故事, 但他的身影却渐行渐远了;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涅槃入寂, 往生西方。而如今我们也只能在这些残存于世的文字和画作里去捕捉丰子恺先生的潇洒风神。参考文献

[1]刘英.丰子恺图传[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陆金英.论丰子恺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14 (1) .

[3]张品兴.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丰子恺散文[M].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5.

[4]陆星.丰子恺评传[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1.

[5]丰华瞻.丰子恺与翻译[J].中国翻译, 1985 (9) .

篇4: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关键词:鲁迅小说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引言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主要的作家,鲁迅的创作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最初的创作是以小说而闻名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对后世现代白话小说影响深远。代表作《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鲁迅早期的短篇小说编入《呐喊》、《彷徨》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后期的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观其一生,鲁迅的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但是对于中国文坛来说却几乎篇篇堪称经典,意义十分重大。他站在思想家的高度,以革命者的身份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无情地批判和揭露,对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地同情。

一、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20世界文坛上重要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其中的领导人。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症的狂人的所见所闻。狂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时常对社会充满恐惧。他所查看的中国历史,每一页上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研究,却看见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这里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社会对其腐朽礼教的美化。鲁迅代表作《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之路。主人公孔乙己和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这个愿望落空之后,他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除了满口的之乎者也以外,一无所能,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不愿与“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最终因为小偷小摸的勾当,被人打断了腿,在无情的社会里默默死去。孔乙己一生的悲惨源于封建制度的迫害,自己却无从知晓。从他身上,鲁迅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残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表现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对其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个铁屋子的理论,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进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其中那些“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指的就是处在灾难之中而不自觉的群众的冷漠与麻木,而尽管鲁迅说“大嚷起来”,叫醒几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依然在小说创作中真实书写了“下层人民的不幸”,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正传》里的阿Q是需要被唤醒的一个典型形象。阿Q的身上集中了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善于遗忘、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一系列的弱点和缺陷。鲁迅经过几年的精心思考,营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将一些缺陷和弱点集中到他的身上,让读者看到阿Q不幸的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阿Q对自己的悲剧是没有自我察觉的,他的灵魂已经麻木,各种弱点已经深植在他的性格中;鲁迅对冷漠麻木的批判也体现在其他的作品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他作品中对“看客”心理的描述。他曾激愤地说:“群众,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孔乙己》里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字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在《祝福》中写祥林嫂一生悲苦堪怜,身边的人却抱着“咀嚼鉴赏”的眼光来看待她的故事。这些对人性自私、冷漠的揭露给鲁迅的小说蒙上了灰暗压抑的基调,表现了鲁迅对抱有冷漠麻木态度的人感到失望和激愤。

二 、鲁迅小说的文学特色

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之所以能够传递得如此准确,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以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以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以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是他最突出的三个艺术特色。

(一)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

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他不仅塑造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多个深入人心的主人公,也塑造了《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众多生动形象的“配角”。他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注重人物的典型特征和微妙的心理变化,通过一个神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在《故乡》里,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捡贝壳、罩鸟、捕猹,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儿,与“迅哥儿”感情质朴笃厚,一个开朗有趣的少年形象摆在观众眼前。可是成年的闰土穿着“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见到“迅哥儿”后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尊敬地叫了一声“老爷”。仅仅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中年闰土的变化,描绘出一个为生活所迫,失去了光彩的神情麻木的乡人。

(二)简练的语言朴素行文

鲁迅写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因此,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大段的讲道理和长篇的解释性文字,取而代之的都是经过高度锤炼的语言。《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众人的嘲笑,不慌不忙地“排出九文大钱”的一个“排”字,就表现了孔乙己得意阔气的心理。被打残疾后的孔乙己再去喝酒就变成了“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摸”字又显示了孔乙己心态的窘迫;《药》里面华老栓拿着钱时,“抖抖”地接过来,还要对装着钱的衣袋反复地“按一按”,恰当地表现了华老栓对身上钱的重视;《理水》中写大禹“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半句话就刻画了大禹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形象。这些力求简练的文字表达,都使鲁迅用最少的语言获得了最大的表现力,形成了朴素深刻的行文风格。

(三)深刻讽刺形成幽默感

鲁迅是最善于使用讽刺艺术的作家之一。他在杂文《什么是“讽刺”?》中说讽刺是“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此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并且指出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行为就是经典的讽刺:他向吴妈滑稽地求爱,却被赶了出去,遭到毒打。他想象通过革命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却被送入监狱遭到枪杀。这一系列的滑稽场面构成了鲜明的讽刺,带来一种让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但是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揭示着这些喜剧场面背后隐藏的深刻悲剧。这种通过深刻的讽刺形成的幽默感,让鲁迅的小说形喜实悲,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结语

毛泽东主席曾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造诣,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探讨,挖掘养料。语

参考文献

[1]孔庆东.正说鲁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钱理群.钱理群中学鲁迅[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11.

[3]许钦文.漫谈鲁迅小说创作[J].鲁迅研究,1981(3).

篇5: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2-1班 王煜曼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当时封建统治者大讲阴阳五行之学,对刘氏的获得统治权一事,加以神秘化。司马迁在写到汉高祖(刘邦)时,虽然也写了一些神异之处,但基本上却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它历史本来面目。对刘邦这个人物,写出了他坚忍不拔等一些长处,同时又写出刘邦的一些无赖行为和他的奸诈性格,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其次,《史记》里面在写到秦朝统治政权的灭亡时,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吴广“首发难”之功作了充分的估价,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把陈涉和商、周的开国之君汤、武并提,写了《陈涉世家》。在这篇作品中,对他们起兵时的情形作了详细的描绘,写他们在被“谪戍”渔阳途中遇雨误期,按法当斩,但他们决计反抗,揭竿而起,终于推翻了秦的统治。作品里面歌颂了这些事迹,写得有声有色。末尾对他们的失败以爱抚的笔意寄予了同情。以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历史家对农民起义领袖作出这样公正的评价,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次,《史记》里面写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常常热情地歌颂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像《魏公子列传》里写的“夷门监者”侯嬴和“市井鼓刀屠者”朱亥,他们都是接近社会底层的人物,但《史记》里面写他们都具有傲骨。这部书在《刺客列传》里所写的刺客聂政、荆轲,《游侠列传》里所写的游侠朱家、郭解等,有的是市井细民,有的是小地主,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不过是“行险侥幸”的“小人”,但司马迁却在笔下酣暢淋漓地叙写他们的事迹。在《游侠列传》里,他还特意把朱家、郭解等和那些“朋党宗疆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的“暴豪之徒”严格地分开,他的同情是寄托在朱家、郭解等这些人物身上。《史记》热情洋溢地歌颂侯嬴、朱亥、聂政、荆轲、朱家、郭解等这样一些比较下层的人物,表彰他们的一些优秀品质,而在封建时代那些正统的历史学家看来,却认为是“退处士而进奸雄”。这里正显示了司马迁思想的高出于那些正统的思想家和学者之处。

这三点是《史记》在思想内容上的明显特色。作为历史著作来看,以后封建时代两千年的“正史”,绝少敢于大胆地写这样一些内容。在文学史上,敢于讽刺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皇帝,敢于正面地歌颂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的,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作品则一直到宋以后才产生。《史记》继承了《春秋》的“寓褒贬”的精神,但和《春秋》又有不同。《春秋》的“褒贬”,是用文字暗示出来的,而《史记》“褒贬”,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现;《春秋》的“褒贬”,主要是根据统治阶级的伦理纲常观念来写,《史记》的“褒贬”,却包含了人民的观点。《史记》的批判精神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但对历史人物作出了批判和肯定,而且写了当代历史,对当代人物的批判态度尤其鲜明,它所批判的涉及了当代政治、社会、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在它所肯定和歌颂的一部分人物中,有一些在当时社会里面是地位比较卑微的。这是也贯穿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这些地位虽然比较卑微的人物,却具有某种优良的品德,他们比那些王候将相还可贵。司马迁的这种批判精神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有关系。他能够比较实事求是地观察总是和分析问题,能够具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是站在思想的顶峰的。

篇6:杜牧的诗风和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篇7: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一.序论

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二.本论

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三.结论

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 文学成就 率真 诗词 巅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祖母史氏。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仕途: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時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時,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因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爱惜人才,得以保全性命,次年被贬至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至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归家后第二年病死常州,时六十六歲。他在政治上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苏轼出生名门,先祖长辈尽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当时封建社会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家庭条件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他从小接受熏陶,为其以后成为一代文豪垫定了基础。经受了高等教育的苏轼,少时立志,颇为自信,望将来在政界大展拳脚,造福百姓,在嘉佑二年成为进士,仕途开端顺利,但是在神宗哲宗两朝的党派斗争中几经起落,人生跌至低谷,心理压力颇大,郁郁不得志,精神方面的压力有时对创作诗词是一种激发和策动,苏轼将对现实中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愿望融进诗词文章。

苏轼一生多艰难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的境界。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境界?学问深厚?修养极好?我觉得都不是,在我看来,他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的性格,苏轼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率真。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经常受到打击但乐观的性格没有改变,所以如此旷达。率真是苏轼性格的核心,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对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苏轼曾批评过文人志士。他虽然和他们政见不同,但对学问道德高人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宣扬假道义的人,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以至于众多文人对其有成见,排挤他,弹劾他。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他在有段时间内曾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最终还是显露无疑。苏轼的真率性格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任他的真率性格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价了。

因为苏轼的文化构成多样,使他的性格具有多面性,苏轼性格极放旷不羁,苏轼自谓“我本放浪人”,“从来性坦率”又常以“糜鹿”,“野鹤”自称,表现了他率直放旷,洒脱,追求自由,充满落拓不羁的个性气质,在这一点上他与李白极为相似,苏轼一方面放旷不羁,热情奔放,一方面又保持冷静,自制力很强。

苏轼的性格超凡脱俗,但又寻呼常人。说苏轼超凡,因为他能超脱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功利观念对人心的束缚,如:《游金山寺》“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己,有田不归如江水。”用他的话说,“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道世,又说:“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绝弃世故,身心俱安。意在抛开世俗的烦恼,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以此为最大的快乐与理想境界。他对生离死别这种“人之常情”也多能超然待之。说苏轼平凡,因为他对生活始终怀着挂念。人们都知道他写给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妻亡十年,岁月流逝,生活变迁,都没有冲淡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可见其和凡人一样怀恋美好的过去,对爱情的执着。苏轼也重视手足情感,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那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无不表现出手足深情。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患难与共的弟弟。兄弟情深,以至于此,夫复何求?

苏轼以上人格中的这种性格和呈现性格矛盾的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性格和矛盾构成了苏轼文化人格的多面性及立体性,显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而这种矛盾,实际是改变封建时代士大夫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目标的矛盾。难得的是,苏轼在不改变自我本性,前提下,以极强的理性精神将这些矛盾的方面整合为一体,使之相反,形成了刚直、超凡、率真、爱民、追求人生理念的生活态度。

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的活动中,共评出了12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的评论员文章,给予介绍。苏东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苏东坡一生留给我们200多万字的著作,其中包括诗歌2 700多首,词300多首,还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许多作品都达到了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真正的登峰造极!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想象力,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文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叙述道理的工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苏轼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的感受。其文章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诗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包,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言古体和律、绝,风格也富于变化。同大多数曾步入仕途的宋代诗人一样,苏轼诗中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官吏丑陋面目的作品。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欢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禅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使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才华横溢,人生感受极其丰富,能够更多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因而在保持宋诗特色的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雄厚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行创作,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感流露,其所以他的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而且,对这种风格,苏轼是有意识追求的。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与有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对后世影响更为深重。

我常想,真正的豁达之人,就应该这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做宠辱不惊,超凡脱俗,并且真正去做到。也许苏东坡自他诞生之日,就注定要创造一种新的风范,来让世人铭记!我们看到东坡的词,就仿佛看到了他本人,苏词不仅仅是词,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作品,而是一部丰富的充满着人生智慧、灵气与哲学的活的思想!体味东坡、理解东坡、品读东坡,他的词、他的事、他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沉浸其中,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乐事。最后我引用《苏东坡传》里的一句话形容苏轼,“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参考文献:[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3]何远:《春渚纪闻》,卷六。《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李时英《苏东坡》,昆仑出版社,2006年01月版

篇8:浅谈《雷雨》的思想艺术成就

《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其构思的独特在于它是从家庭伦理道德的角度———血缘与乱伦方面,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在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总是打着维护伦理道德的幌子,掩饰封建礼教的虚伪与吃人的本质。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他们把女性当作工具和玩物,在家庭里演出种种乱伦的丑剧。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一方面比较“文明”了,另一方面仍然在继承着封建家长制的衣钵,以此维护其权威和尊严。曹禺对此是深有了解的,因此选择了从血缘和伦理关系的角度暴露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丑恶。这种构思和设计,并不违背生活真实,恰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而典型的反映。曹禺是以自己特有视角的深度,把由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所酿成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有机地、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主义的主题。

二、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曹禺的戏剧创作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它的主要精力用来“写人”。他的《雷雨》就是靠真实生动、鲜明活脱的人物形象征服读者和观众的。堪称“人像雕塑家”。《雷雨》最成功的一面是人物。

周朴园性格的突出特点是专横冷酷。作者并不忽略对属于这个人物的社会本质方面的揭露,对罢工的工人进行镇压,故意使江堤出险,借机克扣工钱;他同官府的勾结,对进步思想的仇视;他在家庭中的专横独裁,唯我独尊等等,但仅仅这些,还算不上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因此这些加起来也不过是构成整个性格的一半,还应有属于他的另一半。作者立足于形象的整体,把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多方面写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在对付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运动方面,他是一个嗜血成性的资本家;在对付妻子蘩漪,使其成为自己的玩偶和奴隶方面,他是专制暴君;在对待儿子周冲的天真要求方面,他是严父;而在对待被他遗弃的侍萍方面,他又是一个时常内疚的忏悔者。他在从不同人物的不同关系中表现出的这许多侧面共同构成了周朴园的总体性格,使他获得了一个真实的人的生命。

三、戏剧冲突的尖锐、复杂

《雷雨》的冲突线索多且复杂,比较重要的有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蘩漪和周萍的冲突,此外还有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的冲突,蘩漪和周冲的冲突,蘩漪和四凤的冲突,蘩漪和周冲的冲突,鲁大海和鲁贵的冲突。其中哪一条是主线呢?笔者认为贯穿在全局的自始至终的主要是蘩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

首先,这条冲突线索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着主题思想。《雷雨》的主题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但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一点来说,有的评论家说周萍对大家庭的罪恶暴露得“最有力”,但他的暴露仅止于周朴园对他的迫害,而蘩漪由于受到周家“两代人的欺辱”,比侍萍更清楚地知道大家庭罪恶的底细,对被污辱与被损害的痛苦感受也更深。她揭露也就“最有力”。因此,我认为蘩漪和周萍的冲突最能体现《雷雨》的“暴露大家庭的罪恶”的思想。

其次,这条冲突线索贯穿全剧始终,并推动全局不断向纵深发展。全剧帷幕一拉开,鲁贵父女的大段对话,可以说是为开端做准备的“破题”。它的作用主要就在于说明周萍要摆脱蘩漪,蘩漪则要缠住周萍这个主要冲突。第一幕的上升动作是在周朴园训斥周萍“这两年来家里很不规矩”,而周萍误以为他同蘩漪的乱伦关系已经败露那个场面。虽然是一场虚惊,但这结果却是更坚定了他要摆脱和蘩漪的不正常关系的决心。第二幕开始不久,展开了蘩漪和周萍的第一次正面的冲突。这是前一幕的上升动作符合逻辑的发展。第三幕从表面看,二者没有发生冲突,但是蘩漪站在四凤卧室的窗外,“痉挛的不出声地苦笑,泪水流到眼角下,望着里面只顾拥抱的”周萍和四凤,以及“伸进手,拉着窗扇,慢慢地由外面关上”的动作,却比她同周萍唇枪舌剑的冲突强烈不知多少倍。第四幕她同周萍最后的交锋,时而恳求、劝诱,时而又恐吓、威胁,为了打动周萍的心,她不惜忍让到了一个女人无发忍让的地步。但无济于事,她决心同周萍进行“最后的决战”了。高潮是戏剧冲突发展的顶点,这个冲突线索起着主要作用。

上一篇:一年级寒假阅读书单下一篇:好的文章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