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单片机

2024-07-24

实验三单片机(精选6篇)

篇1:实验三单片机

实验三 双机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UART 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应用

二、实验实现的功能

用两片核心板之间实现串行通信,将按键信息互发到对方数码管显示。

三、系统硬件设计

实验所需硬件:电脑一台;

开发板一块;

串口通信线一根; USB线一根;

四、系统软件设计

实验所需软件:编译软件:keil uvision3;

程序下载软件:STC_ISP_V480; 试验程序:

#include sbit W1=P0^0;sbit W2=P0^1;sbit W3=P0^2;sbit W4=P0^3;sbit D9=P3^2;sbit D10=P3^3;sbit D11=P3^4;sbit D12=P3^5;sbit DP=P1^7;code unsigned char table[]={0x3f,0x06,0x5b,0x4f, 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 0x39,0x5e,0x79,0x71};sfr P1M1=0x91;sfr P1M0=0x92;sbit H1=P3^6;sbit H2=P3^7;sbit L1=P0^5;sbit L2=P0^6;sbit L3=P0^7;unsigned char dat;unsigned char keynum;unsigned char keyscan();void display();void delay(void);

L1=1;L2=1;L3=1;

H1=0;if(L1==0)

return 1;else if(L2==0)

return 2;else if(L3==0)

return 3;

H1=1;H2=0;if(L1==0)

return 4;else if(L2==0)

return 5;else if(L3==0)

return 6;H2=1;return 0;

} unsigned char keyscan(){ static unsigned int ct=0;static unsigned char lastkey=0;unsigned char key;key=getkey();

if(key==lastkey){

ct++;

if(ct==900)

{

ct=0;

lastkey=0;

return key;

} } else {

篇2:实验三单片机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单片机串行传输输入输出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

安装了THGY51的计算机,单片机实验箱。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辑一个程序,实现以下功能:

A程序(编程下载到A实验箱):

初始化为打开外部0中断,同时设置串口为方式1,波特率为1200bps(用T1溢出率来实现),同时禁止串行中断,用单脉冲信号连接到INT0(P3.2)上,当按下单脉冲按钮时,引发外部0中断,A实验箱从串口用查询方式发送01H到B实验箱,按一次发一次,内容从01H开始加1发送。(如: 第一次按,发01H,第二次按,发02H……)

B程序(编程下载到B实验箱):

初始化为允许串行接收中断,波特率与A实验箱相同。当接收到A实验箱发送来的数据后(使用查询方式或中断方式皆可),将其从P1口输出,P1连接到LED灯上显示。

2、在A实验箱上,将P3。2接到单脉冲发生器上,在 B实验箱上将P1口接到LED上。用两个实验箱A和 B,它们的RXD、TXD交叉连接,GND(地线)相连。

3、打开实验箱调试程序(图标为THGY51字样,与上学期8088实验图标类似),在里面输入调试成功的程序,下载程序到实验箱,运行程序,按单脉冲发生器3次,观察LED灯。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确定串口工作于方式1,波特率为1200bps时,T1采用的工作方式;计算定时计数初值的过程及结果。(系统晶振为11.0592MHz)

2、记录调试通过的实验程序源文件。

3、总结叙述一下单片机串行工作时,应该怎么设置?

篇3:实验三单片机

一、传统单片机实验教学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目前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 广泛采用的是实验箱操作模式。试验箱教学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学习模式, 可以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系统的基本开发过程。但其集成性强、开放性不足的特点, 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黑盒子效应”, 对内部模块的工作过程不求甚解, 认识不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按操作步骤逐步进行, 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余地很少, 学生基本上都将操作程序化, 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 即测量、记录所需的数据并形成报告就算完成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将“单片机设计”当成了传统的“实验课”来实施, 实验只是对前人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 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加深原理理解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1]。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5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即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 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实施模块教学的首要工作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而教学内容的确立最终应归结于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 实施模块教学的重点是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 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 采用模块教材形式, 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 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 而形成的各个全新课程的集合。模块化教学多见于大学课程, 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 采用模块化思想, 构建一个单片机模块化设计平台, 学生可以采用提供的模块, 根据要求, 自己动手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设计题目。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摆脱试验箱固有模式对设计思想的束缚, 采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构建硬件连接, 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性的设计上来;采用模块化方式构建硬件架构, 围绕单片机核心, 学生可以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 采用扩展模块的方式, 自主选择各种功能模块, 并添加进自己的电路中, 大大丰富了应用层面的内容, 加强了其他专业课和单片机课之间的联系, 无论对单片机内容的学习, 还是相关专业内容的学习, 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模块化式的硬件平台构建模式中所有的功能模块是可以被替换和增加的, 可以很方便在不舍弃其他功能模块的基础上, 将新芯片融合到已有的设计中去, 不仅能够加快对新芯片的消化过程, 而且不再另外增加硬件成本。

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CDIO是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技能;注重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关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4]。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 将实验环节与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起来, 实验课程体系可分解为4个层次: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专业创新性实验[5。

在此设计理念指导下, 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完整的系统设计内容为主线, 在4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分配中, 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综合, 通过该系统完整功能的实现将实验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 使实验内容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进阶式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实施时, 先将该系统进行模块分解, 然后将分解后的模块按照系统的设计进程, 贯穿到整个实验中, 每个模块是相关的, 前一次实验是后一次实验实施基础[6]。教师在设计课程时, 也必须考虑到如下问题: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都要能体现在课程内容中;所选的内容和题目要遵循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教学目的、设计的可行性, 教学任务、内容的统一, 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在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时充分考虑到每一步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体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时候, 不可贪多求繁;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发展的眼光, 具体的设计方法和题目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 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以激光器驱动源的设计为例, 该设计是本专业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基本设计。按照设计进程, 将内容拆解, 第一次实验内容是基本编译环境构建和IO口的编程控制, 可以用IO口控制LED实现指示灯亮灭, 以便于后续作状态显示;第二次实验进行外围扩展接口的调试, 如AD和DA, 为后续实现开环和闭环控制做准备;第三次实验进行中断系统的调试, 采用按键通断触发控制外部中断, 以便于实现人机交互;第四次实验在压控恒流源的基础上, 通过按键加减改变DA输出, 控制恒流源电流大小。前两次课内容属于基础性实验, 只有少量的设计性实验内容, 后两次课就开始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重。最后两次课属于综合设计内容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创新性实验, 可以利用AD采样实现恒流源电流采样, 并通过负反馈实现驱动电流的闭环控制, 对于进度较快的同学, 可以引入负反馈控制算法的改进探讨。这样, 学生每一次实验都必须是在前一次实验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并且实验内容可以很好的结合专业方向的应用, 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进阶式的连续设计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难道易, 逐步掌握了单片相关的实验内容。同时由于实验内容的设计导致每一次实验课都是下一次实验课的延续, 如果没有上次实验课的实现, 下次的实验课也无法继续进行, 这样也就迫使学生克服危难情绪, 勇于去面对实践中碰到的问题, 这样在每次成功后的成就感也会鼓励学生继续自主学习。

类似这样的设计例子有很多, 基本都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模块化分解, 同时所选的设计内容可以灵活结合专业特点。

三、实验课程实施

实验课实施环节是课程内容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做中学”是CDIO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实验实施过程中, 教师通过提出设计要求, 让学生根据要求, 查找相应地资料, 跟同学交流探讨。所有的实验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和调试都是由学生主动来完成, 教师只是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从互联网查找资料, 积极思考, 学生独立分析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步骤, 独立解决项目过程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设计实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可以避免部分学生“搭顺风车”的思想。以前试验箱教学方法由于条件限制, 需要将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 每个组基本统一一个成绩, 这样甚至会出现一个做、其他人看的局面, 无法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而采用模块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将领到一套实验课中需要用到的器件,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 也会驱使学生主动去跟其他同学沟通、学习, 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

四、结论

单片机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整个“单片机”课程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 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 将专业设计中一些经典的设计实例进行分解, 按照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综合的方式, 合理分配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专业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实验内容的比重, 形成进阶式学习进度控制。同时由于设计内容更贴近学生的专业,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续专业课设计打好基础。这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笔者已经实施了三年, 可以明显看到, 学生在学习内容后, 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能够主动将本课程内容与各自的具体研究课题相结合, 熟练应用本课程学到的实验技能, 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晕, 张学睦, 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3) :222-224.

[2]孟祥霓, 杨雪岩, 翟殿棠.基于创新模式的电子设计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及其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8) :36-37.

[3]林祝亮, 马世平, 杨金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8) :114-116.

[4]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育, 2008, (5) :16-19.

[5]郭皎, 鄢沛, 应宏, 陈晓峰.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 :115-117.

篇4: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68.1-4

单片机是一种最简单的电子计算机,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传统的电子设备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同时单片机又因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特点,在各大高校中的自动化、通信等专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实际的生产领域,单片机的性能的在不断的提高、其构造也在不断的复杂化,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编程语言更加智能化,这就对单片机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单片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单片机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老师在黑板或者是投影仪上,将在实验指导书中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讲解给学生,然后在试验箱中进行操作,将实验的结果演示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实验。因单片机存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老师只是采取口头讲解的方法,导致一些概念学生不理解,而试验箱的结果也会因学生的做法存在差别,从而影响其授课效果。

一般来说,现在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设备大多采用实验箱或实验板的方式,其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基本实验,如 I/O 口控制实验、串并转换、显示与键盘及 A / D等[1]。其实验的模式一般采用由实验老师选择一个实验,然后由学生编写程序,最后在实验箱上进行连线操作,验证其结果正确与否的方式。而在这其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实验箱的限制,会使得实验的内容受到限制,重复性比较高,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严重。经常会出现一个做出来,全班都做出来了相同实验的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2]。其次,由于实验箱的使用时间过长,存在接触不良等现象,就会导致实验效果出错,从而降低学生的兴趣。最后,由于试验箱只能放在实验室,对于一些爱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想做实验,会受到限制。因此必须对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在单片机的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给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传统的老师采用黑板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直接进行各种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实验的原理以及操作过程。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每个实验的原理、步骤,从而实现了集语音、图像等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闪烁灯的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闪烁灯实验的任务就是在电路图中的P1.0端口上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1,使L1不停的一亮一灭,且时间间隔为0.2秒。如果是用传统的黑板教学,就会使得描述电路图中端口的接线比较繁琐,若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则可以利用软件不仅可以将电路图中的接线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可以将在闪烁灯这个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流程以及程序设计都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有关实验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2、引入 Proteus 仿真软件

由于在利用实验箱进行实验时,一般只有单片机I/O的接线示意图,学生只需要根据接线图接好线就可以进行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对外围电路一点也不了解。如果利用Proteus 仿真软件进行实验,就可以达到让学生熟悉单片机的外围电路以及了解常用元器件使用方法的目的。Proteus 仿真软件具有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软件仿真的功能。Proteus虚拟仿真实验还具有不需要实验硬件设备就可以完成实验的优点。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更容易普及,就可以不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可以自由的开展实验[3]。对教师而言,利用Proteus 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使得教学目的更容易实现。

利用Proteus 仿真软件,可将复杂、难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走马灯这个基本的实验,就牵扯到了中断的概念。在设计走马灯实验的时候共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其中硬件设计部分:首先使用89C2051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可以用P1端口作为控制端口,用来控制LED的點亮,其次用外部中断0控制走马灯的暂停和继续操作,最后用定时/计数器T0来控制走马灯闪烁的速度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Proteus 仿真软件演示给学生看,首先给学生演示不加中断的走马灯实验,可以看到由P1口控制LED灯的闪烁,其闪烁速度是由延时控制的。其次加上外端中断,即用外部的按键控制走马灯的暂停和继续操作。最后加上定时/计数器来控制走马灯的闪烁的速度,而此时的闪烁速度是由定时器控制[4]。其用Proteus 仿真软件仿真的效果图如图1所示。这样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能够让了解中断的概念,以及对外端终端和定时器的使用方法,达到教学实验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芯片不断被研制出来并投入实际生产中,使得各种智能化的设备逐渐被带入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之带来的就是对硬件设备制造、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5]。各大院校通过对单片机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得学生更容易对单片机有关的知识进行掌握,从而使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玄金红,郭振环. 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实例[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4:17.

[2]李莉. 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电脑与电信,2008,04:71-72.

[3]冯刚. 单片机实验教学平台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02:144-146.

[4]郑晓霞. 浅谈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J]. 青春岁月,2014,21:106.

篇5:实验三单片机

信息学院(院、系)专业班组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实验三单片机串行口编程

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2、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学习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初始化以及应用等;

2、利用单片机串行口编写程序在超级终端输出输入相应信息并根据输入的信息驱动开发板上的蜂鸣器按一定规律工作。

三、实验设备

1、STC单片机开发板;

2、PC机以及串口线。

四、实验步骤

参考实验指导书。

篇6:51单片机实验一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验室:

实验时间: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一

MCS-51单片机及其开发系统(仿真器)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单片机仿真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系统功能及用法。

(1)了解MCS-51单片机开发常用工具。

(2)了解仿真器构成、功能及连接。

(3)掌握MCS-51开发软件(汇编器)安装、功能及基本操作。

(4)掌握源程序的编辑、汇编、运行(包括连续执行、单步执行和跟踪执行)。

(5)掌握汇编语言指令与机器语言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

(6)掌握ORG、DATA、BIT等伪指令的作用。

(7)掌握在仿真开发系统下浏览、修改特殊功能寄存器、内部RAM、外部RAM单元的方法。

(8)理解MCS-51单片机在复位期间及复位后有关引脚的状态、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初值。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

MdeWin单片机仿真系统的安装、设置、主要功能操作练习。

三、实验器材:

MdeWin单片机仿真系统一套、PC机一台。

四、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分析:

一、程序输入练习:

首先在Medwin下新建一项目,并新建一后缀名为asm的文件(汇编源文件),并添加入项目中。

按规定的格式输入以上程序(只输源程序部分)。

二、程序运行和控制:

1.程序的编译、产生代码并装入: 输入源程序完毕后,可在“项目管理”窗口中点击“编译/汇编”选项,如程序无输入错误、语法错误等,编译完成。在消息窗口中,产生编译成功信息。如有错误,则消息窗口中指出错误所在行及错误类型,请重新修改源程序。

编译成功后,在“项目管理”窗口中点击“产生代码并装入”选项,对编译无误后产生的OBJ文件进行连接,并把代码装入仿真器。代码装入仿真器后,即可实行仿真。

可在反汇编窗口中查看编译产生的机器码,并与上述程序中对照。

记录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检查结果。

2.程序的全速、断点、单步等执行方式: 为提高调试程序的运行速度,程序采用全速断点运行方式。

练习设置及取消设置程序断点。

比较单步及跟踪两种程序运行方式的不同。

3.查看单片机各种资源状态及内容:

在“察看”窗口中可以查看单片机内部及程序变量等各种资源,在单步或程序断点运行中可以实时观察单片机SFR、内外RAM、程序变量等内容,可以很方便的观测程序的运行状况。

将观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和程序分析结果相比较。

三.程序输入补充练习1.汇编语言源程序编辑、运行及调试,输入、编辑、汇编、运行(连续、单步执行)如下程序段:

;变量定义区

XVAR DATA

30H

;定义变量 X,Y地址

YVAR DATA

38H

P10 BIT

P1.0

;位定义P1.0定义为P10

ORG

0000H

;伪指令 定义PC开始位置

LJMP

MAIN

;长跳转到主程序位置

ORG

0100H

;伪指令 主程序开始位置 MAIN: MOV SP, #9FH

;设置堆栈地址

MOV A, #55H

;A=55H

MOV XVAR, A

;XVAR(30H)=55H

MOV R0, #XVAR

;R0=30H

MOV @R0, #01H

;(30H)=01H

INC R0

;R0=31H

MOV @R0, #02H

;(31H)=02H

MOV R1, #YVAR

;R1=38H

MOV A, @R0

;A=02H

MOV @R1, A

;(38H)=02H

PUSH Acc

;压栈操作A0,A1存储acc和psw

PUSH PSW

;

MOV A, #0AAH

;A=AAH

SETB RS0

;01 选用第一区寄存器

CLR RS1

MOV R0, #5AH

;R0=5AH

MOV R1, #0A5H

;R1=A5H

POP PSW

;出栈操作释放acc和psw

POP ACC

INC R1

;R1=39H

DEC R0

;R0=30H

MOV A, @R0

;A=01H

MOV @R1, A

;(39H)=01H

CLR P1.0

SETB P1.0

;置位P1.0

MOV 90H, #00H

;(90H)=00H

MOV 90H, #55H

;(90H)=55H

MOV 90H, #0FFH

;(90H)=FFH

MOV P1, #00H

;P1=00H

MOV P1, #55H

;P1=55H

MOV P1, #0FFH

;P1=FFH

SJMP $

END(1)找出每条指令的机器码,并与第3章指令码表对照,指出每一指令的功能、寻址方式、操作数书写形式。

地址

机器码

指令

目的操作数/ / 源操作数

MOV SP, #9F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A, #55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XVAR, A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寄存器寻址; MOV R0, #XVAR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R0, #01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INC R0

寄存器寻址 MOV @R0, #02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R1, #YVAR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A, @R0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 MOV @R1, A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源操作数:寄存器寻址; PUSH Acc;

将Acc中的内容压入堆栈;直接寻址 PUSH PSW

将PSW压入堆栈;直接寻址 MOV A, #0AA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SETB RS0

位寻址 CLR RS1

位寻址 MOV R0, #5A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R1, #0A5H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POP PSW

按压栈顺序放入PSW; 直接寻址 POP ACC

按压栈顺序放入Acc;直接寻址 INC R1

寄存器寻址 DEC R0

寄存器寻址

MOV A, @R0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源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 MOV @R1, A

机器码:F7;R1=A;

目的操作数:寄存器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CLR P1.0

将p10口清零 SETB P1.0

将P10口置一; 位寻址 MOV 90H, #00H

机器码:759000;(90H)=00H;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90H, #55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90H, #0FF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P1, #00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P1, #55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MOV 90H, #0FFH

目的操作数:直接寻址;源操作数:立即寻址; SJMP $

(2)在单步执行过程中,每执行一条命令后,观察并记录有关寄存器、内存单元的变化情况。设置断点后,再连续执行,记录30H、31H、38H单元内容,与复位后的内容进行比较,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全速执行

全速执行后复位

执行至断点处

全速执行到结束 由上图可见,全速执行后并不会输出结果,只有当程序复位之后才会将结果显示出来,但是设置断点后,运行至断点就会显示已运行的结果,由此我得出结论:当全速运行到最后时,系统处于原地跳转状态,只要系统不停下就不显示结果,而设置断点后,到达断点就会停止运行,从而显示运算结果。而单步执行在每一步执行之后,对应地址的数值就会立刻改改变。

(3)修改ORG 100H指令后的地址,重新汇编,观察程序代码在程序存储器中存放位置的变化情况。记录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检查结果。

ORG 300H

ORG 1000H 五、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软件安装出错

解决:删除注册表,在注册表的删除过程中,必须要删干净,然后换安装包重装。

(2)

出栈时,寄存器的数值改编 解决:psw 出栈时,改变了 rs0,rs1 的值,也就是换回了 0 区寄存器。因此个寄存器的数值均为压栈前的数值。

六、实验结论

上一篇:实用的梦中作文500字下一篇:中考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