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现状问题

2024-08-04

成人教育现状问题(精选6篇)

篇1:成人教育现状问题

桂东县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题设计

访谈部分

一、针对行政领导(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导处主任等)

1、请您评价一下贵县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

2、您学校有特岗教师吗?(对校长、教导处主任)(如果没有,请直接问下一题)请您介绍一下贵县特岗教师的情况,带来了哪些明显的教学效果?对农村基础的改善有哪些作用?

3、怎样看待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4、贵县(贵校)有没有提出一些改善基础教育的相关性措施,如果有,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开始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5、关于留守儿童?采取了那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效果怎么样?

6、“两面一补”政策在贵县(贵校)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实在性的改变?

7、您觉得贵县基础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8、“三苦三不苦”精神的阐释?现在仍然还是将其作为指导性思想吗? 相关资料:

1、“特岗教师”。“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该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并逐渐由西部扩展到中部地区。2009年,湖南省正式实施这一计划。

2、“三苦三不苦“精神。90年代,桂东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宁苦大人不苦小孩,宁苦干部不苦教师,宁苦机关不苦学校”的“三苦三不苦”精神,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得到郴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并号召全市学习桂东县东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2:成人教育现状问题

作者:曹玉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对197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与问题做一客观描述,并就此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逐步加强

改革开放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农村教育战线普遍开展了以谋求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正是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这是中央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主张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学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为后来提出的“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可以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

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基本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中的应有地位,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侧重于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原则;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提出了19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为了全面落实《决定》和《纲要》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端,1987年2月,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县、顺平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建立农村教育综

合改革实验区,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以及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为当地建设培养迫切需要的中、初级适用人才,从整体上形成与农村科技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体系。

1989年3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了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30个地区(市)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的实验县(市),实验县(市)总数近千个,“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发展到近万个,分布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县(市)内。在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地区,教育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普通教育的局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三教统筹”的局面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同年9月,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各实验区基本做到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

二、来之不易的成就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积极行动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5日的报道,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学校数已达4255所,占全国职业高中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总数224.98万人,占全国的54.28%。农村职业初中1164所,在校生数为85.89万人。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中专446所,在校生17.26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8.63万所,年培训农民9047万人次。在全国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骨干职业中学)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业类专业和农村急需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职业中心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典型。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新进展。2002年,农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达484686所,毕业8189.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69%。一个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县级农民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乡镇达到93%,行政村覆盖面为48%。“九五”期间,农村成人教育累计培训农民4.56亿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力争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1.5亿人次,使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年培训率提高到35%以上,其中乡镇企业职工年培训率提高到40%以上,每年为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800万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前培训,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扫盲工作取也得了历史性成就。1990年国际扫盲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扫盲教育的发展,兑现中国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诺,努力实现将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的目标,即将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成人文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减少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降到2044万,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到2002年,经省级政府检查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级单位累计达到2800多个。2003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UIS)公布了全球过去10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并指出: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

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妇女扫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巾帼扫盲行动”,设立“巾帼扫盲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活动,使妇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国脱盲的5040万人中,有62%是妇女。成人妇女文盲人数由1990年的15900万降到2000年的6181万,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别由1990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0年8.5个百分点。青壮年妇女文盲数量由1990年的4443万降低到2000年的1503万,青壮年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妇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全国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

三、不容忽视的潜忧

尽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相对于我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略显滞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忧,其主要表现在:

1、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在校生人数和培训人数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相比,其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时间。中国科协于200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

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而农村居民只有0.4%;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2、滑坡现象急需扭转

自19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逆转,滑坡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为55.45万人,2001年为45.15万人,下降了17.6%。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规模也明显下降,2002年培训7682万人次,比2000年减少了1365万人次。

其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滑坡,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普通高中学校。

其三,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和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2002年分别下降为14.69平方米和5.84平方米。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为509所,2002年减少为471所,主要是一些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或其他学校。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生均图书25.5册,2002年减为23.6册。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3台,2002年减少为10.4台。

其四,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

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其五,农村成人教育滑坡现象也十分严重。根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90年的2234.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万人,10年下降了78.8%;当年轰轰烈烈的农科教相结合“运动”在多数省、区现在也趋于沉寂,机构撤了或者并了,经费砍了或者减了,项目免了或者少了,就连“三教”统筹的发源地——安徽省也不例外。

3、“农民工”培训已成当务之急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在受教育程度和掌握专业技术方面,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因为“缺文少化”的农民们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一旦经济过热,则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

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了,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的非常明显。2000年,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农民们流动就业的形势本来是严峻的,但政府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结果使修路、修桥的“农民工”陡然增多,据国家农调总队的统计,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6.4%猛增到8.3%(未扣除当年回流数)。到2001年,国债项目陆续竣工,农村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就一下子跌到了3.14%(扣除了当年回流数),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了。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考虑,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农民工”培训都是当务之急!

四、几点建议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和51.2%,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升学率可能还要低于50%,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就成为后继农民;农调总队的统计则表明,现有农村劳动力的86.4%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可见,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的狭隘范畴,而要使所有职业学校都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为了使农民能上得起学,政府要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将正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推广到职业学校。

其次,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苏州市就把本地“绝活”——刺绣当作“绿色证书”的教育内容,安徽金寨县职业高中根据本县农民大量去南方打工的特点,设置保安、餐饮等专业,结果招生规模年年扩大,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再次,要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篇3:成人教育现状问题

教育实习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近年随着高校的扩招, 教育实习模式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加上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 迫切要求学校重新正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来说, 成功的教育实习,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了解本专业的特色, 从而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1,2]。

本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2012级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设计、访谈法调研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实习情况, 针对实习的现状与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2012级实习学生, 学生实习时间为3个月, 在实习结束前一周, 通过QQ群或微信直接发放《学生问卷》54份, 回收有效问卷52份;发放《实习单位问卷》18份, 回收有效问卷17份, 有效回收率94%。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部分实习指导老师和专家进行了访谈, 以便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编制的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实习单位问卷,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的调查问卷 (学生卷) 》基于湖北工程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大纲和要求, 从实习基地、实习方式、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实习评价等角度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对实习的意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单位的调查问卷 (实习单位卷) 》基于企业单位或社会对实习生的人才质量要求编制, 问卷条目包括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效果、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角度考察。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以问卷的客观数据为依据, 以访谈的资料为背景, 从实际出发, 希望通过调查数据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议和对策。

3. 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3.1 实习形式单一、实习基地少、

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采取五种方式, 分别为集中实习、委托实习、顶岗实习、分散实习、其他模式 (见表1) 。调查问卷显示, 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形式较单一, 以集中教育实习为主, 委托实习较少, 没有顶岗实习;实习生普遍喜欢分散实习模式、集中实习模式。

同时访谈调查所知, 很多院系目前实习基地比较少, 大部分集中在1-2个实习单位。专业实习主要采取分散实习, 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学校组织大规模实习的压力, 同时给考研、考公务这类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备考时间。

3.2 实习内容缺乏多样化, 实习的专业对口不高

表2是教育实习的内容、专业实习的形式、实习内容是否多样化的调查结果, 其中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教育调查或科研活动、班主任实习工作及课外活动等 (见表2) , 从调查表2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实习比例100%, 教育调查或科研活动比例为28%, 专业实习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方面, 实习内容是否多样性的调查情况不理想, 不丰富占到8%左右, 实习工作和本专业的对口读基本相符达到了70%。从表2中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安排还比较满意, 但是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1) 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少。 (2) 实习工作和本专业的对口度不是很高。 (3) 实习内容比较刻板,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严重脱节。

3.3 实习时间较合理, 实习经费不足

表3是教育实习时间的分配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时间应在5-8周以内, 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在教务处的文件中显示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完成, 实习期为8周, 调查结果较符合。这种安排一方面既避开了大四下学期毕业前找工作冲突问题, 同时兼顾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论文答辩等。在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文件性规定中, 实习经费是在实习结束后按学校有关规定报销。关于教育实习经费, 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同学刚刚够用, 35%的实习生认为不能满足教育实习的需求, 在访谈中得知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经费报销流程复杂。

3.4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力量不足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根据湖北工程学院实习大纲规定, 实习指导老师主要集中对实习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 带队的指导教师主要对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明显不足。调查表4可以看出, 指导老师对实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占到了90%, 指导老师在现场一直指导只占20%, 因学生要求而定进行指导的只占10%, 涉及具体的实习指导, 实习生最渴望的还是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 调研情况统计出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集中在中学比较多, 由于高考的指挥棒, 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 实习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 (2) 教育实习的经费补助较少, 指导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3) 缺乏相关政策的约束。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对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双向问卷调查 (见表5) 获知66%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育实习后需要继续加强, 同时63%的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需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有待继续提高;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在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的能力期望值占到了38%。在对实习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道“自由回答”问题—“所学的专业课中, 你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吗, 哪些专业课程对你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 调查数据统计85%的实习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针对性, 甚至有些课程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

目前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的成绩评价调查数据统计发现, 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总结报告来打分, 没有体现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过程表现, 教育实习评价不规范, 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水平差异。

4.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1)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网络资源平台

加强与实习单位取得经常性的联系,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关系[5]。利用专业优势, 建立一个“教育实习网络网站”, 加强与实习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提供实习网络资源、实习信息通知、实习学科资源、实习优秀案例、实习经验交流等等。有利于师生、实习生之间交流, 及时解决有关教育实习各个方面的问题。

2) 实行内容多样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实习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促使市场需要多样化化的教育实习方式。教育实习的方式有很多种, 每种实习方式有它各自的侧重点、关注方向、优缺点, 既相互融合又互相叠加。在教育实习时, 学校可以不只是局限于一两种教育实习方式, 而是因地制宜,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实习方式或者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比如, 在进行正式的教育实习之前, 实习生可以先进行校内集中模拟实习, 以实习生的同学作为授课对象, 实习生作为教师, 模拟中小学课堂进行授课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实习生的教学技能;然后各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如有就业意向的同学, 可以与就业单位联系, 这种实习方式可以调动用人单位与实习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实习生各方面的素质, 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3) 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双重实习模式, 加强对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双重实习模式就是把教育实习与专业技术实习结合起来的新型实习模式。实习生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采取分散实习, 实习生一方面通过教育实习, 掌握和理解教学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信息;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实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让实习生真正的有所收获。

加强对指导实习老师的培训, 表4的调查数据说明指导教师的态度对实习生的影响力很大, 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 学校有必要加强培训教育实习的指导老师。

4)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从调查问卷统计出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暂不合理, 需要结合市场人才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做到“专业细化”, 课程设置要利于扩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其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积极利用寒暑假, 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活动, 参与科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基地实习单位,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构建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目前调查统计教育实习评价不规范,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随意性较强, 建议构建合理的多元化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上课学生、学生自评等;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涉及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实习生的个人表现 (实习态度、纪律、实习单位关系等) 和综合能力 (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学术能力等) 等评价; (3) 评价方法多元化,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的评价指标; (4) 评价功能多元化, 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反馈机制。

5.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现状进行了调查, 可以看出院系对教育实习非常重视, 但是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对今后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有所帮助或借鉴。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湖北工程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2级毕业生抽样调查研究, 分别从实习情况和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和评价, 重点对实习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教师、实习时间、课程设置、实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针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给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教育实习,对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刘力为.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张祥沛.山东省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6:18-21.

[3]尤秋琴.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4.

[4]伍惠娟.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教育实习调查与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篇4: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摘要】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众多,因此成人教育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但是少数民族地区通常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所以成人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里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主要讨论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出相应地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 成人教育 现状 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团结稳定。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并通过多种政策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然而,由于受经济.历史.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依然存在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成本过高,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成人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总体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教育结构发展的失衡,重视九年义务基础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推动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和地区的教育均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人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

一、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有史以来长期处在封闭、落后、劣势状态,那里的成人们形成了比较偏激的生存伦理是“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家庭“传宗接代”的需要,因此,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安全第一”、“知足常乐”,力图规避对基本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这种观望徘徊是为保障基本生存而作的理性抉择,但这种生存伦理使他们保守古板、小富即安,缺乏开放向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所想的与社会所需的难以一致。所以教育在这里就成为了非常薄弱的一部分,尤其是成人教育方面。缺乏应用资源,如缺电、缺电视、交通不方便,文化素质低,没有学习的观念和意识,容易满足现状,没有更大的追求求知欲不强烈,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都不高。虽然有一些关于成人教育的培训,可是没有专业的培训学校和管理组织,培训主体也不是专业的成人教育带头人,一些成人甚至也不去参加培训,一部分先进的先去学习了,后进的看见他们的成效了并且是看得见和摸的着的,觉得有用,他们才会去学习。

二、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度不够。虽然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政策一直进行支持,可是对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比依旧较少。在加上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尤其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比起其它地方来说就更落后了。政府的号召和宣传虽然做的还不错,但具体的应用实体措施却非常的少。

(二)管理松散,自治州-自治市-自治乡散点管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有别于其它地区。在多年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然而有特色就肯定会有缺陷,因为地区面积比较大,就形成了自治州-自治市-自治乡的星星状散点管理。

(三)没有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成人教育有机地结合,忽视了成人教育的民族地域化特色。恩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比如摆手舞,肉连响和龙船调都是最具特色的,它们都孕育了好几千年的土著文化和教育特色。然而成人教育在这块却很薄弱,没有很好地像蛋白质分子结构一样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得成人教育缺乏少数民族特色。

(四)成人教育培训学校不正式,培训机构缺乏规范化,培训主体专业知识不够。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从事成人教育的专业人才比较少。由于成人教育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生在全国都比较少,那么在恩施就更少了,所以就缺乏专业的对成人教育的培训主体,使得成人教育的活力不够,缺乏新鲜血液和活力。

三、少数民族成人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是教育的龙头,只有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州政府,要带领自治市、自治县、自治乡形成一条龙管理,加强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灵活度。

(二)健全成人教育管理组织。由于成人教育管理组织特别少,在整个恩施州就只有一个成人教育特管所。由于恩施州面积大,人口多,不容易对其进行管理。所以很有必要在对成人教育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细分,以便于开展接下来的成人教育工作。

(三)开展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单一,主要以自考和成人函授学历为主。因此,要大胆创新,开辟发散式教育渠道和模式,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专业化的成人教育精英和人才。恩施州要加强成人教育人才的培养,恩施高校可以向教育部申请开成人教育学的研究生专业,开始摸索培养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

(五)将民族文化和成人教育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成人教育。把成人教育融入到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中,做到成人教育中有特色文化,并且民族文化中有成人教育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评估-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民族学刊,2016(1).

[2]唐建荣.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篇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张 勇

内容摘要: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务工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加之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造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于是,大量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家庭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状态。父母出去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①

笔者从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进行反思,然后对其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围绕着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第二,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学校及教师的义务性劳动,没有政府为之提供的保障措施,他们的义举是很难持续进行下去的,所以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第四,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上的责任权利的监管,固定学校及其教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上的责任权利以及经费作保障,经常性的绩效考核,责任到人。五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变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第六,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时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比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动因之一,是出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良知与责任意识,但是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积极推动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了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代理人的责任意识及教育能力,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家长、代理家长、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责任意识较差,有的只是满足留守孩子物质需要,照顾留守孩子的生活起居。除了责任意识以外,他们监护、教育留守儿童的技术水平更是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共同合作,致力于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建设,保障经费,提供场所,保证师资,把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办成培养监护人与代理人的教育责任与水平的重要基地。其弱势在于因留守儿童家长的不确定因素,不易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是否能长久存续下去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四)、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由于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可作为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在农村地区应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

不管不问,最好要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留守儿童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孩子的精神、心理、情感需求,而这些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凸显比较多的地方。这些方面的改善需要家长积极地与政府、社会、学校进行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了解留守儿童近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共同配合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响应配合,政府、社会、学校的努力都是不充分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②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注 释:

①《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中国网独家发布。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作者:叶忠,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涂晓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篇6: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某乡镇位于上高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乡农业以产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以建筑、养殖、药材业为主.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26%--50%,有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51%以上的家庭中,有10%的家庭超过了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

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

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

上一篇:我家的“老顽童”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工作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