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2024-07-03

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共8篇)

篇1: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集体活动中,教师坐在前面,幼儿不仅在听老师讲,还用真挚的目光在看。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无论是举手投足,还是一颦一笑;无论是发型装饰,还是衣着打扮,都被幼儿看在眼里。

在一天早晨,带班老师在前面为孩子们开展活动,我在旁边做教具,总有几个小朋友会转过头来看看我。我拿着剪刀在橡塑纸上剪出了一个个形状,多余的橡塑纸直接掉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当我抬起头时,我看见有个小朋友没有在认真听老师讲,却在下面撕纸巾,而且把纸巾撕得很碎扔在地上。我刚想把他叫起来,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上课,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因为他看见了我在后面剪材料,让橡塑纸掉在了地上,才会把纸巾扔在地上的呢?于是,我赶紧收拾好材料,用扫帚把地上的废料打扫干净。活动结束后,我问他:“老师在上面讲,为什么不好好听?”他羞愧的低下了头。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看,老师剪下来的东西,都已经扫进垃圾桶了,你能不能把你撕的纸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呢?”他满脸悔悟的.点了点头,飞快的回到自己的座位,把碎纸巾捡了起来,扔进了垃圾桶。我告诉他,阿姨平时很忙,没有空一直为我们打扫,我们要做个能干的孩子,要保持教室的整洁。而且,上课时也不能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他轻声地说:“知道了,老师。”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注意在孩子们面前的形象了,虽然我及时打扫了垃圾,但却给孩子们留下了随地扔垃圾的印象,所以这些不良的体态语,不但会降低活动效果,还影响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在活动中,我也尽量为孩子展示良好的体态语,如与幼儿交流时弯腰、低头、下蹲、上身前倾、眼神注视、微笑,在幼儿答对问题时给予他们肯定的眼神作为肯定等等。教师体态语的表达是为了吸引幼儿的视觉,因而体态语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能激发与引导孩子的思维与语言。能帮助幼儿准确地掌握知识、理解内容,尤其是幼儿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体态语的动感帮助幼儿理解和验证。体态语教学具体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幼儿有意注意时间更长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体态语教学是语言的一部分,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反映出教师的情操、品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正确把握和使用好体态语,是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学习的。

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体态语就是身教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体态影响,克服小消极体态,为幼儿提供良好榜样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篇2: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师体态语 高校教学 个性化 完美

摘要:体态语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作用及形式很有独特性。得体生动的体态语弥补了师生交流的不足,同时也呈现各个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灵活、合理、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不仅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促进师生交流,教师教学效果会更加生动、透辟、传神。

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只是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各种信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也称“体态语”或“态势语”。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而“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我们称之为“体态语”(bodylanguage)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paralanguage)。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大学生们注重的是教师学养的高深,接受的是教师教有专长。学生追捧的是那些语言富于个性化、语言运用清晰得体的教师的课;尤其是敢说别人不敢说之言,而且言谈语姿要呈现个性化、性情化的教师的课。但非语言交际形式又表现出无可替代的辅助性功能和示范性作用。

据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非语言交际中的“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等方面表现的比较得体。他们在授课、交流时都能或大方、或庄重、或自然亲切。工作中时间观念强,空间距离运用得好。但在服装打扮、副语言的表现上却差强人意。

高校教师,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的教师,都是素质高、学问深厚、学养深厚的学者、教授;或者也是硕士博士,甚或博士后,学问对他们来说是最可称道的,但如何把自己的学问顺畅精彩的传达给学生,在“言”(语言的声音,语气语调)、“行”(体姿,面部表情)上为人师表且把知识传达的美就应该是“抒情的讲述”,并有“完美的态势”。本文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接受理解程度,从体态语和副体态语两方面来谈一下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态语

与语言交际相比较而言,非语言之外所用来交流信息的方式手段,统称为体态语言。这里主要分析以下5个方面。

(一)身势

身势又叫体姿语,也叫整体体态语。整体体态语是指通过人整体的动作姿态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包括人体的站姿、走姿、坐姿等方面。

1.站姿。站姿对于教师在讲课过程来说是很重要的。优美、典雅的站姿是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优美与否,其感召力是不一样的,教师的站姿应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大方、精力充沛、积极上的印象。而高校教师侧倾在讲桌上讲课却也“别有韵味”了。此外,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要伴随板书的,还要随时参考教案,这时教师如果要是站在黑板和讲桌之间,回头便可以写板书,低头就可以看教案,这样既方便应手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讲课的位置也不能呆板地固定在一点上,应适当地移动位置,或根据需要到学生座位间进行巡视。

2.教师的坐姿。坐是一种静态造型。教师端庄优美的坐姿,会给学生以优雅、自然、稳重、大方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教师的走姿。正确的走姿可以体现一种动态美,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韵味,更能显示出青春活力和魅力。协调稳健、轻松敏捷的走姿能表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适当走动,变换位置,可以改变学生注视教师的角度,减轻视觉疲劳。教师的走姿要优雅、稳重、从容、落落大方、平稳。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是他们知识方面的导师,更是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导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是通过时时事事来影响学生的。

(二)手势

手势,又称手语。手在人一生的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体的各部位中,手指的运用也许是最为频繁的,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创造最终的实现都少不了手指的作用―音乐、绘画、诗歌、建筑・・一教师的手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一般都要用适当的手势来强化教学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根据相关的内容运用。一般而言,手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和空间轨迹构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方面的作用。教师各种不同的手势语可分成4种类型:用来模拟状物的形象手势;用来表示抽象意念的象征手势;用来传递情感的情意手势和指示具体对象的指示手势。

教师的手势禁忌:忌当众搔头皮、掏耳朵、剔牙等不雅动作,这样会令学生反感,严重影响自身形象与风度;忌用手指指点他人,这样非常不礼貌,而且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忌讲课时敲击讲桌、黑板,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忌玩弄粉笔或扣子等习惯动作;更忌交谈时指手画脚,手势过多过大。

(三)眼神

眼神,也叫眼语。眼睛能显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研究表明,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妇女之间在谈话时看对方的次数比男人之间看对方的次要多,而且时间长。一种解释是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心理学认为,眼睛可以表达无声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教师运用眼神的方法,最常见的是环顾和注视两大类。

(四)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又叫脸语,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情态语言”,也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表情,是教师体态语中的最基本的一种。

人类面孔具有精确分化的肌肉组织和精细分化的血管系统,并具有接受有机体内刺激的十分敏感的受纳器。它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各种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们互相通晓和理解的重要窗口,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人们往往能通过面部形态与色彩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言语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精密地表露出来。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非常注意表情的,在人类丰富的表情中,“微笑”无疑是最有效的。一个有修养的教师,一般情况下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是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微笑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关系、爱护、理解和友谊,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沟通彼此间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在师生都身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服装打扮

对于服装打扮,有的学者也把它放在副体态语之中。一个教师的服饰与他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意识密切相关。服饰能显示人的个性,对服饰不同样式、颜色、整洁度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大学教师因为工作、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等,许多人不讲究穿戴,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当代经济社会为教师们提供了讲究穿戴的条件和空间。

一般说来,教师的着装整洁得体、潇洒大方。女教师着装要优雅、得体,男教师着装要得体、简约,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例如,一个穿着整洁、衣饰讲究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声的提高了学生对他的学识、成就的可信度的指数,更受学生尊敬。当然一个穿着过时、不讲究衣饰的时代性的教师,只要他的学问好照样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大学教师所展现的应是庄重、整洁、得体的穿着,当然也不排斥个性化、时尚化的穿戴。许多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社会影响大,社会活动也多,所以根据经济情况的允许程度和个人兴趣,或每天西装革履,或时尚休闲,个别教师甚或染上彩色头发。大学生已经成人化,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恰当的判断力,对教师的穿着打扮不会盲目效仿,这是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所不同的。

二、副体态语

副体态语,亦称辅助性副体态语,包括有声和无声两部分。有声性副体态语又称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另外无声性副体态语,作为教师应包括字体。

(一)语言

因为本文所讲的体态语是针对大学教师而言的,因此对于说话的内容、说话逻辑层次不做主要说明。

第一,标准程度。大学教师语言的标准化程度―即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比较复杂。一组调查数字表明,45岁以上教师普通话的水平在可以听懂、听明白的层次上的占30%左右。以北京某大学的中文系为例,在岗教师178人,江苏、云南、贵州、广东、上海、湖南的教师所占比例为56%,45岁以上教师占15%,而这些教师5。到60岁之间的人都是著名学者或教授;但普通话水平确实令人遗憾者多,听他们的课要费力、费神,而且听课质量差,所以教师们需要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第二,话语的清晰程度。这里所说的清晰,不仅指吐字清晰,也包括声音的响亮程度。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实现,想要做到声音的响亮还是不难的。

第三,语言的简洁程度。语言的准确、流畅,从一定程度会提高听者的接受力和知识的流畅性,增进思维顺畅,提高授课效率。相反,一个说话慢吞吞,前言不搭后语,嗯嗯、啊啊,不断重复语言的教师,一定会影响他授课的效率和效果。

(二)字体

教师除了要多加注意自身的服饰、语言修养之外,字体也同样不可忽视。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很多条件好的学校都要求教师制作课件来上课,用ppt,flash来代替板书,教师可以整节课都不写一个字,但是在批改作业、写评语时总是少不了写字。曾看到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在一本书中说过:“一位教师要能‘出面、出手、出口”,。“面”是指仪表、妆容,“口”是指普通话,“手”自然是指教师的字。可见,教师的字体具有很重要的消息传输功能,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性格和工作态度。字体潇洒不羁的教师,很可能是性格奔放、不拘小节的人;字体端正而匀称的教师,很可能是传统又严谨的人・・…’

教师的一手好字能让学生肃然起敬,由衷的佩服。所以,教师应提高书写能力,把自己的字写规范,写漂亮,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的积极手段。

篇3: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倘若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及如何培养优秀教师时强调: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等等“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正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或称之为“体态语”。教师体态语是21世纪70年代在举止神态学理论下提出的概念,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非言语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一、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初学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交际能力都十分有限,此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观而高效地将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下的教师体态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体态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随意性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确实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但对在授课课程中怎样使用体态语、哪些环节使用、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体态语的使用比较随意,想到就用,没想到就不用,也不考虑是否合适、得体,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性体态语。还有些教师将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与教学相关的非言语类辅助手段自然被忽视,从而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专业性不强

1. 综合能力差

表现为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同一种体态语。如对学生表示肯定、赞扬、鼓励,可以是微笑,可以是点头,也可以是竖大拇指,还可以鼓掌,或者叠加使用这些动作。但有些教师缺乏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的能力,要么一直点头,要么一直竖大拇指,十分单调。

2. 表里不一致

教师体态语是言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应与教师的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做到声情并茂。有些教师不善于感情的有效传递,嘴上说着“非常好”“不错”,却神情严肃,也没有相应的手势语、表情语配合,虽然这样的赞扬和鼓励是出于真心的,但还是会让学生感到你的表扬并非发自内心,不够真诚。

3. 前后不统一

同一堂课上,教师的解说性或指示性的动作应符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做到准确且前后一致。例如,用手势语表示“十”这个数字,可以是单手握紧拳头的形式,也可以是双手食指交叉呈十字形。初次教学时只需呈现其中一种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但教师过于性急,第一次就将两种手势语同时运用,且交替使用,给初学者造成了困惑。

(三)缺乏灵活性

非言语交际具有文化归约性,中外文化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非言语交际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人交谈时喜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示友好或关系紧密,但西方人认为这是在侵犯其私人领地。不同于已经具有一定汉语交际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初学者对中国文化还不甚了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友善之举。如果教师没有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缺乏体态语的使用该因人而异的意识和灵活性,就会发生过于靠近学生身体的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者正逐渐转向实证研究,将非言语行为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以指导和规范课堂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一些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考察指标正运用于教学研究中,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其中,亓华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功能类型观察统计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开展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该表将教师常用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分为七大类,并分别对应五大功能类型。详见下图:

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呢?我们不妨通过对以上这张关系图的解读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指示性动作

指示性动作往往带有指令、示意等具体含义,这类动作可以由人的手臂、手掌和手指发出,也可以是头、腿和脚发出的,甚至还可以借助眼睛、眉毛、嘴巴和表情。当教师手掌平伸,做出各种“请看”的动作,或用食指指向板书中某一项语言知识点时,都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如果用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用两手臂交叉于胸前并伴有摇头表示否定或禁止,这样的体态语则具有替代言语的功能。指示性动作丰富多样,能增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是汉语教师须认真修行的非言语行为。

(二)解说性动作

解说性动作同样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通过手势、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解释、说明和描述某项事物或某个内容。例如,词语解释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教师有意识地模仿打太极拳、跑步、喝水、睡觉等动作,或者模拟表示高兴、惊讶、愤怒、沮丧等情绪的各种表情。

(三)表露性动作

表露性动作的功能最多,是教师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这类动作与人的感情和情绪有关,多为面部表情的动作,主要指人的眼睛、眉毛、嘴和脸部的变化,直接表达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高兴时扬眉、疑惑时蹙眉、惊讶时睁大眼睛等。授课中,汉语教师可以通过微笑并借助点头、翘大拇指等指示性动作表示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当提出问题,希望学生能够踊跃回答时,教师可以环视周围,发出征询的目光。如果想邀请某位学生回答,教师则一边说出“请你回答”这样的指令,一边用注视的目光停留在该学生身上,以示鼓励。这些表露性动作既是对言语行为的辅佐修饰,也可以直接取代言语表达。此外,表露性动作也包含能够传递信息的声音,当教师为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或记住某一单词时,可以有意拖长声音或拉高声调。

(四)工具性动作

工具性动作是指教师为调控和组织言语教学,借助教学用具如板书、PPT、图片、实物等发出的动作。为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可适当地运用板书或PPT的形式显示出来。展示图片或实物也是较直观的手段,一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加深印象。二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控制课堂气氛。

(五)体适性动作

体适性动作是教师为适应自身某种生理、心理或者客观环境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动作。例如,身体疲乏时单手支撑课桌或身体倚靠讲桌,新手教师将书本抱于胸前以缓解紧张情绪等等。由于大部分体适性动作不能给实际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应尽量避免。

(六)体调性动作

体调性动作大多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通常是教师内心情绪或某种不适的外在表现或调整。体调性动作分为指向自身的动作和指向物体的动作两类。前者表现为撸头发、揉眼睛、拉衣角等;后者有转粉笔、玩板擦或教具等等。这类动作往往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认真审视自身的教学体态语,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习惯性动作,应努力改掉。

(七)距离性动作

距离性动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体相对于教学对象的位置移动。师生之间空间距离的大小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学生说话声音太轻,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并伴随着用手兜住耳朵的动作,示意其听不清楚,能否再大声点儿。学生收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信任的信息,自然会提高声音,大胆说话,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教师体态语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辅助手段。况且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行为往往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教师体态语虽然具有职业特征,但也反映出中国人日常交往中常用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无论哪个教学层次,也无论哪种课型,教师体态语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体态语的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操练,规范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2):18-22.

[2][苏]A.C.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汪永刚.教师的体态语与课堂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5.

篇4: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我国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有限的词汇量限制了其口语和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这使许多教师感觉在课堂上单靠英语语言交流有曲高和寡之感。因此,体态语的作用就不可忽视了。

一、教师在英语课堂中体态语调查表

草桥中学10名英语教师对自己上课时使用体态语的频率进行自我评分。笔者询问了这些教师及其所教的部分学生,并采取听课和观察课堂上学生表现的方式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F 代表女性教师, M代表男性教师。1分=从来不这么做,2分=很少这么做,3分=有时这么做,4=经常这么做,5=总是这么做。)

二、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对体态语的运用

1.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传递丰富的个人信息。参与访谈的教师表示: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教师可迅速捕捉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以预测他们的不同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访谈的学生认为:教师投向自己的自然的目光,会让自己感到受觉了重视,从而督促自己不能松懈。教师的目光有时是注视某个学生,有时是环视全班学生,注视与环视互相结合,能使班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所以虽然有的教师嗓门并不大,音调并不高,但是他们经常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始终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在课堂上一直追随着老师,认真听讲。

2.面部表情

教师点头,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肯定和赞许,它可以鼓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被教师点头肯定的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中,也更乐意举手回答下一个问题。而教师摇头传达的是否定的信息,被否定的学生在下一个师生活动的环节上会表现出迟疑、甚至不作答的行为。通过访谈,笔者也了解到经常摇头的教师认为:学生如果给出错误的答案,教师摇头会比言语的否定(如“You are wrong.”)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研究证实,在表达感情和态度的时候,情绪信息只有7%能通过语言表达,而有55% 由视觉符号传递, 38%由副言语符号表达。可见教师在授课时由体态语传递给学生的情绪的影响要远胜于语言文字本身。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经常微笑的老师,微笑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焦虑感。

3.手势

鼓掌这一手势可以表达比点头更强烈的赞许和鼓励。而在使用手势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体态语时的差别也较大。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手势来辅助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理解有声语言时如果出现困难,他们会通过教师的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帮助理解。很大一部分手势具有中英文化的共性,如:教师想表达“Keep quiet”时,会把食指竖在紧闭的双唇前来表示“安静”,学生看到这个手势即使没有学过“Keep quiet”也能明白教师的意思。教师在教表示身体部位(如肩、肘、膝等)的英语单词时,同时用手指向相应部位,学生就可以迅速把单词与其含义对号入座。但是,教师个人无意义的习惯手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起干扰作用的手势。

4.姿态

在教学中,教师站立静止不动或坐着不动的时间很少。教师职业要求站着上课,教师的姿态语应主要是站姿和走姿。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他们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保持在固定的事物上。如果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坐在或站在讲台上不走动,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分散注意力。

5.身体距离

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也含有丰富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灵感受。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比起远离学生,教师更倾向于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三、体态语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1.中学教师合理运用体态语,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教师体态语的直观性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还可以降低学生课堂的焦虑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也能辅助课堂教学。教师能够通过手势等体态语来达到使教学重点更加鲜明突出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跨文化体态语,渗透在跨文化的英语教育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3.教师体态语的合理运用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成功地运用体态语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能使其思维活跃,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

篇5:教师体态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而语言则是维系这一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在教育、教学理论界,我们说到教学语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则是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这里的“交际”是广义的交际,它包括交流、沟通、传播等多种含义。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具体说来,体态语言就是指人们借以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种意义的信息系统。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动作等几个方面。例如,用力挥手表示肯定、坚决,点头微笑表示赞赏,眉头紧皱表示问题严重,以及愉快时的微笑、羞愧时的脸红、欢乐时的手舞足蹈,愤怒时的捶胸顿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言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言,即头语、脸语、眼语、手语、身姿等,它在传递信息、影响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应包括那些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即指教师的仪表风度等。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审美情趣、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德、才、学、识、体等各种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参与教师的劳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教育效果,促进着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体态语言的特点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无声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既有人类非言语表达的特点,又有教师使用非言语表达的个性。

体态语言的形象性和表情性

体态语言作为口头语言的必要补充,也有自己语言表达的物质外壳,即以人体本身的动态、静态形象来表情达意。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使人们产生一种直观形象,一种动态的和变化的感觉,增强人们的感性体验。如用手势或眼神示意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可以制止学生的分心现象,使学生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当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相互矛盾时,人们往往更相信非语言表达。因为它能更真实可信地反映一个人内心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有关身势学的研究表明,一切面部表情都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联系,充满了感情色彩。这种表情性特点告诉教师:只有感情丰富的人,其体态语言的表达才能以情感人,离开感情基础去单纯追求表情技巧,乃是舍本逐末。

体态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体态语言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可观测的脸部有25000种,手势有7000多种之多,眉毛可有40多种动态,眼皮的闭合,眼球的转动所表达的意思有几十种之多„„。另一方面,体态语言表达的词汇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者对于不同的接受对象来说,又可表示不同的含义。因此它又是灵活多变的。例如,老师在讲课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做小动作,老师并未停止授课,而是边讲边走到这个同学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在这里拍肩膀有批评的意味,而在一些情况下却表示关心和鼓励。

体态语言的伴随性和情境性 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政治家和雄辩家西塞罗就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有指手画脚等动作。双目传神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3】在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表达,主要是伴随着口头语言的表达同时出现的。它是对口头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口头语言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增强语言表达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体态语言伴随,就显得呆板而无生气,效果就不会好。但是,教学体态语言表达在伴随性的基础上,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如,当学生迟到而进教室时,为不影响讲课,教师可用眼神或手势示意学生到座位上去,这样做可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导致全班学生分心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通过体态语言达到沟通,是在一定情境下实现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性的体态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下其表达又往往是确切的。因而要确切地分辨,判断其具体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体察表现的环境,如果孤立地解释某一种符号,就会出现曲解、误会以至完全理解错误的失误。可见,教师与学生只要掌握了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暗示性,就能够心领意会了。

体态语言的差异性和约定俗成性

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达有其差异性。一方面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行为习惯等的原因,存在许多明显差别,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个体,由于生理、年龄、经历、气质、性格、性别、地位等的不同,在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有其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所以,离开特定的对象和社会文化环境,就很难理解体态语言的含义。而这恰恰又体现了体态语言约定俗成的一方面。它是某些特定群体共同认可、形成习惯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领会、接受、掌握并运用的,同时也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特定非言语行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的意义

1、丰富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信息容量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另一个就是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量。而学生对教学有用信息的接收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指标。如果教师在保持有声语言发射信息量的同时,恰当运用体态语言作用于学生视觉系统,这就扩大了对学生感观的刺激面,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他们接受系统的摄取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公认的非言语沟通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伯德惠斯·戴尔就人际交往中非言语沟通发生的数量进行过推测,它认为在两个人的交往中言语传递的信息不到全部信息的35%,而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4】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蒂·霍尔在其《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也说过: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的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5】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经实验也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6】尽管他们所提到的有关定量数字未必是完全准确可靠的,但三位专家的论述不难使我们看到体态语言对增加人际交住中信息传输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作为教师,师生之间虽能一时停止言语交流,却不能停止发出信息,这时体态语言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体态语言在师生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增进师生间信息的交流,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调控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之间感情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在课堂上,如果仅有教师干巴巴的讲解,无表情的说教,很难想象会形成令人满意的课堂气氛,而如果教师能注意将体态语言引入课堂,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必要的体态语言,就可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昂扬振奋的课堂气氛。此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可以从教师的微笑里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因而他们会喜爱老师,又会从喜爱老师这个人进而延伸到爱听老师的课,再到欣然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从而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课堂气氛。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体态语言在此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改变、扩展、加强、否定或增进课堂口头语言的信息和信息量;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的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并且同时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其次,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可以节省用于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给学生下达指令或要求时,有时无需详细讲解,而只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即可让学生意会并立即执行;当课堂中出现种种轻度问题行为时,一些教师也无须停止讲课,花过多精力过长时间专门处理类似事件,他们的一个简单体态语言或许即可使万事大吉,这些都节省了课堂管理时间,相对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

最后,教师体态语言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接受信息时,如果只用听觉则在事后大概能回忆其内容的15%,只用视觉则能记忆25%,而同时能兼用这两种方式接受信息则能记忆65%。【7】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教师的教学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又看到了生动的形象,从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及时巩固与强化。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能做到口头、书面和体态语言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声形并茂地感知知识,显然会使他们在同样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展示自己的体态语言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而联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表情、目光、身势、手势、头势、空间、仪表风度等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具体运用方法如下:

1、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是体态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手段之一,是向学生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它可以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的面部表情首先一定要准确,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面部表情的变化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要与教育意图相吻合。教师要避免言行不一,那种“愤怒显喜色,哀痛露笑容”都只会导致学生惊疑不安、无所适从。其次,教师的面部表情还要温和、亲切。当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亲切、平易近人时,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接受信息速度就快。反之,如果教师面孔冷漠,则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而妨碍师生的感情交流,阻碍学生的思维,从而给学生心理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再次,教师的表情也须讲究分寸,不温不火、适可而止。在课堂上咧嘴大笑、瞪眼咬牙、尖酸刻薄,或做鬼脸都属过火之举,它们只能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目光语言

眼睛具有出色的表情达意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目光进行心灵的沟通。通常正视表示肯定、鼓励或期望;斜视表示景仰或思虑;俯视表示羞愧或内疚。工作中,教师应用眼睛正视学生,这既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交流,既不要长时间直视某个同学,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同时还要用眼神的变化,以目光语言随时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过程。讲课前,教师以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全班一周,可以振奋学生精神,稳定教学秩序;讲课时,教师“眼观六路”,以柔和、热诚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以严历、责备的目光表示对学生的不满、气恼、批评和制止。此外教师的目光一定要充满自信,不能东张西望,游离不定。

3、身势语言

教师良好的身姿要求是举止得体,庄重潇洒,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我们知道教师的身姿语言主要有站姿和走姿两种:第一,站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表现出优美、自然的站姿,给学生一种正直挺拔的感受。第二,走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走动。这时要做到步速适中,步履以慢、轻、静为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不同姿势会向学生发出不同的信号,无论是站着还是走动,教师的姿势都应表现得精神饱满。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身势语言有下列“八忌”需要我们克服。所谓“八忌”,即一忌手插口袋、二忌双足交叉、三忌身体过分前倾、四忌肘倚讲台、五忌频繁走动、六忌足尖着地、七忌身体摇晃、八忌两眼望天花板。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易出现的不当体态语言,需要每位教师在平时多加注意,尽量避免这种不恰当体态语言的出现。

4、手势语言

手势语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8】它在课堂教学中是辅助教师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有力方式。教师的手势语言主要是通过手掌、手指、拳头、手臂以及手与其他官能和部位的配合运用来完成的。教师常用的手势语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情感型手势。如赞许用大拇指,鼓掌表示欢迎或鼓励,在适当场合轻拍学生肩部表示对学生的信任与关怀。第二,模拟型手势。教师可用手势模拟出事物的形状和大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三,指示型手势。可用手指指向板书、教具、试验等,以引起学生对他们的注意和感知。教师在运用手语时应注意手势与表达内容的有机结合,一定要做到大方、潇洒、稳健、自如,要轻松自然,不要给人以做作的感觉。此外,教师要注意手势的文明,背手、双臂交叉于胸前、用手指直指学生的鼻子、讽刺性地鼓倒掌、宣怒地拍桌子等消极性的体态语言都应该尽量避免。

5、头势语言 通过头部运动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一般分为点头、侧头和摇头三种:第一,点头。这是一种表示肯定意义的体态语言,教师可以此来表示对学生的称赞或同意。第二,侧头。通常表示“感兴趣”或“怀疑”的意思。教师侧头并配以微笑的表情可表示对学生的谈话感兴趣,用侧头和皱眉等表示疑惑的表情可表达怀疑的含义,这可以委婉地表达出对学生的否定。第三,摇头。其基本含义是“不”,教师应慎用这一体态语言。如果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摇头应坚决有力,而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则不宜幅度过大,以免造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伤害。

6、空间语言

心理学和近体学研究表明,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保持的距离有着一定联系。爱德华·蒂·霍尔教授在其研究中把人际距离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随着人际关系的逐步疏远,一般可接受的人际距离由50厘米以内、50~125厘米、125~350厘米、350~750厘米递增。【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在个人区和公共区域内与学生接触。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不断变换空间位置。例如,为了造成正式、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站在离学生较远的讲台上,以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为了提醒那些课堂上的“捣蛋鬼”,教师则可以走近他们,以引起他们的心理防御;而对于那些较好的学生教师有时也可出现在他们身边,以示对他们的关心和器重。但有一点需注意的,当学生在碰到智力难题时,教师不应长时间地靠近他们,此时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性往往使学生产生拘束、压迫感,进而使他们难以尽快地摆脱面前的困境。

7、仪表语言

仪表,就是人的外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相貌、衣着、发式、装饰等,同时还与人的风度即人的性格、气质、品质、文化修养等有着密切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仪表是自身综合素质与个性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外表和内涵的统一,它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教学中教师的仪表要整洁大方、庄重典雅,给学生以朴素自然之美。过于花俏的打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视觉疲劳,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所以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衣着的华丽和装饰的新奇,穿着打扮应该符合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体态等特点,力求做到活泼而不失庄重、清新而不失淡雅、时尚而不张扬、简约而不奢华。总之,令学生感到既满意又容易接受的仪表,就是最得体、最优美的打扮。风度上教师应当尽量做到:稳健、大方、优雅、亲切、正直,既要有学者的风范又要有师长的气质,给学生以信赖和爱戴感。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运用的原则

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体态语言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在课堂中要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性要求:

1、辅助性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言虽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言语行为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否则,便如聋哑学校的教师给学生上课一样,比比划划,有许多麻烦与不便,那样又给人以过犹不及的感觉了。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它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独立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其作用的发挥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与言语行为的配合上,千万不能以体态语言代替口头语言来进行“哑巴课”的教学。

2、准确性原则

准确,是体态语言的“生命”。如果体态语言失去了准确性,便没有了任何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来运用体态语言。这一原则有三方面要求:首先,表露情感应准确。对某个学生的进步满怀喜爱,脸上却冷若冰霜;对某个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却喜笑颜开,这都属于对体态语言运用的严重失误。其次,象征性动作应准确。如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点点头表示对学生肯定或应允,这些象征性体态语言的意义都是固定的,是约定俗成的,是大家都可以理解、明白其含义的。如果翘起除拇指外的其它某个手指表示赞扬,摇摇头表示肯定,那么学生会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不知师之所意。再次,运用说明性体态语言说明事物时应准确。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进行辅助说明时,一定要恰当、贴切。恰当、贴切的体态语言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所要传输的信息。反之,如果说明不确切,则会把学生的认识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3、共意性原则

教师运用体态语言也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接收。如果教师运用的体态语言学生不能理解,或者师生双方对同一体态语言有不同的理解,这都将有碍于课堂中信息的传输。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遵循师生共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体态语言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当然,教师在教学上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但这些也首先须与学生达成默契,方才有效。

4、和谐性原则

体态语言只有和谐、协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为此,教师在选用体态语言时,应当注意与特定的课堂气氛、具体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对象相协调,否则,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可能是画蛇添足,大煞风景。如全班同学都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可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冷眼相看;在很热烈、愉快的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可突然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个做小动作的学生。此外,教师在同时运用多种体态语言时,必须注意最佳组合,注意和谐一致,那种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举往往只能让人感到费解或可笑。

5、灵活性原则

教师体态语言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所以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还应遵循另一原则——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教师教育机智、教学灵感的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性格、性别、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的教学时机,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应选择不同的体态语言。这些都是灵活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如果违背了这些要求,体态语言不但不能发挥积极的效应,反而会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五、教师体态语言的训练与养成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体态语言的训练与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广大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训练自己的体态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体态语言修养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言词汇 身体动作,人人会做;面部表情,人人都有。但是人人会做的动作和人人都有的表情与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的体态语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言词汇。那么应该如何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言词汇呢?我认为大概有两种方法,首先应该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注重体会、注重积累。其次就是阅读有关描述人类体态语言方面的书籍,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丰富自己的体态语言词汇。

2、在实践中提高体态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丰富的体态语言词汇,是为了在教学中运用,而熟练的运用依赖于反复的练习。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刻苦训练,才能使体态语言表达能力有扎扎实实的提高。这也就是俗语所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诚亲切的目光、自然大方的微笑需要训练,而恰当的手势、优雅的举止、标准的动作、协调的姿态、丰富的表情这些体态的方方面面,无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获得。

3、加强各方面的素质修养

篇6: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

(一)伴随性

教师符号性体态语言与言语行为之间也有伴随性;可以在讲话之前伴随,也可以在讲话之后伴随。

(二)可创造性

教师的符号性体态语言,就像语言中的成语一样,其动作模式是固定的,是约定俗成的,因而也是不可临时创造的。

教师可以为了说明某些教学内容而提前精心设计、创造特殊的体态动作。如,以为语文老师为讲清“大”字的字形和含义,做了这样一个动作:伸出双臂,叉开两腿,呈“大”字状,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大’。这样伸展四肢,身体所占空间就比原先大得多了。”

教师符号性体态语言与说明性体态语言的差异。相同之处就是动作都主要是由手势来完成,头势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的作用

我们将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

一位特级教师在讲解课文《燕子》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和“线上是停着几个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分别打了两个手势:一是手轻轻地画了一弧形,一是手轻轻地在空中点了几下。

(二)防干扰功能

因为教师的说明性体态语言是对言语行为所传递信息的重复或扩展,而且这种重复或扩展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它能够防止或抵制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干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一次手势也不运用,那么,学生的大脑很快就会因声音刺激的单调而出现疲惫。

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解读

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描摹人物,描摹事物。

(一)描摹人物

这类体态语言是教师通过身体态势描摹所讲人物的静态或动态,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描写。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般描写: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起在我面前,两手搭在 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洗脚伶仃的圆规。

全国优秀教师邵中云在讲这一段文字时,便做出两臂外弓、手搭 上之状,学生都笑了,对杨二嫂细脚伶仃、寒碜轻薄的形象特点有了具体感受。

(二)描摹事物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突出某些事物的特点,采用各种灵活的手势辅助言语行为共同说明,其效果要比语言行为的单渠道教学好得多。

如,朗读“巍巍青山,长长流水,万里平原……”时,向上斜伸出手掌以模拟山之高;掌心向下,手掌从身体一边平稳滑渡到另一边表示流水之长;右手伸出,掌心向上,从左向右划一弧线,模拟平原之辽阔,这就是最简单的模拟自然景物的说明性动作。说明性体态语言使用禁忌

(一)忌多而杂乱

杂乱与多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停地指手画脚,动作本身就会令学生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而动作多了,动作的计划性肯定要影响。

(二)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

篇7:教师的体态语言艺术分析

——以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为例

人文学院 11中本2班李姗 2011014219

王崧舟老师是我最为佩服的一位老师,在《去年的树》教学中,其优美的有声语言及其丰富的体态语言使我受益很多。本文将从王老师的体态语言进行分析。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态。体态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一起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的信息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而有效地运用体态语言,对增进师生交流、确保信息传输、提高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观看完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教学视频,我们可以发现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表情、目光、身势、手势等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表情语言是体态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手段之一,是向学生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它可以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露出来。王老师在《去年的树》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了表情语言。首先王老师在课堂上表情一直都很温和、亲切、平易近人,这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愉快的心情,从而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其次,王老师的脸部表情也会随着讲课内容而产生变化,当读到小鸟天天给树唱歌时,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当读到小鸟寻找树的片段时,脸上露出担忧而急迫的表情。这样的表情可以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发展,使接受信息速度加快。

眼睛具有出色的表情达意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目光进行心灵的沟通。工作中,教师应用眼睛正视学生,这既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交流,既不要长时间直视某个同学,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同时还要用眼神的变化,以目光语言随时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过程。眼势语用来组织教学,用来师生交流,这是它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再现教学内容,创设特定情境。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眼势语也是极其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当要提出疑问时,王老师总是露出疑问的目光,加上疑问的语气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积极思考;请学生回答时,他总是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学生以表达尊重,当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又用眼神给学生鼓励。这样的眼神交流使上课的效果明显提高。

身势语言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去年的树》教学中,王老师常用的身势有弯腰、侧身。无论是讲课还是提问,王老师都喜欢弯腰或侧身,这有利于老师向学生传达亲切的感情,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走动。这时要做到步速适中,步履以慢、轻、静为宜,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不同姿势会向学生发出不同的信号,无论是站着还是走动,教师的姿势都应表现得精神饱满。王老师就喜欢在讲台下来回走动,这样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手势语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它在课堂教学中是辅助教师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有力方式。教师的手势语言主要是通过手掌、手指、拳头、手臂以及手与其他官能和部位的配合运用来完成的。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食指在空中写字和用手掌打节奏。用手指空中写字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明了;而随着课文打节奏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使文章朗读的停顿之处清晰明了,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8:学习《教师的体态语》心得体会

体态语是指师生沟通交流信息的表情、眼神、姿态和动作, 用于口头、书面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其分为如下几种:

(一) 面势语

面势语又称为表情语, 是人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70万种态势语中, 表情语就有25万种, 占态势语的36%, 其中表现力较强的是目光语和微笑语, 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2]说明面势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面部表情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的面势语, 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手势语

手势语是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 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及双手发出的能承载交际信息的各种动作, 尤其以手指语、握手语、鼓掌语以及挥手语交际功能最强。[3]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手势语的位置和使用频率一定要恰到好处。教师手势语的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 会产生很滑稽的感觉。教师的手势语不宜过多或过少, 手势使用过多会让学生产生轻佻的感觉;手势语使用过少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

(三) 身势语

身势语是人的头部、四肢等身体部位体态语的运用。身势语的内容丰富, 它可以表达多重情感, 表现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 从而向人们传达不同信息。除此之外, 身势语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它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运用身势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运用适当的身势语对学生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以此代替生硬的语言评价。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恰当的体态语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带入“角色”。例如一位小学教师在讲述《蓝色的树叶》的课文, 讲到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时, 老师满脸都是小心翼翼、谦和的表情;而讲到林园园的反应时, 老师则满脸不情愿的表情。经过教师师生互动的讲解, 学生的情绪被教师的体态语以及讲述的课文内容调动了起来, 学生又恨又气,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体验了课文的情感, 并觉得兴趣盎然。

(二) 沟通师生情感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体态语是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 从而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是互相交流的过程, 是思维与情感的碰撞。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苦难史时, 老师的以此耐心的讲解, 一个鼓励的手势,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得到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信。这时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与升华。

(三) 调控教学节奏

教学本身带有突出的节奏感, 一节课的进程, 在实际教学中是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所以教师体态语既要服从于教学“交替”的节奏, 又要服从于言语行为的节奏,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课堂整体旋律, 从而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新美乐章。[4]例如, 教师在讲解知识时, 如果发现有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 教师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及时调节自己的讲课方式与进度, 从新讲解一遍知识点, 从而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 小学面势语的运用策略

1.目光的运用技巧

目光被认为是最富有情感传递功能的, 在面势语中占主导地位。[5]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目光应该是和蔼、亲切和自信的洒向全体学生,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威严感。教师的目光分为环视和注视两种。例如当上课铃声响过后, 教室里很吵闹, 学生一时很难安静下来, 这时教师不用出声, 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学生, 很快学生就会自动安静下来;在讲重点内容前, 教师可以作一番环视, 表明下面的内容很重要, 同学们要集中精力仔细听讲, 这时的目光起着“一言未发先有情”的作用。

2.微笑的运用技巧

微笑可以融化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冰层, 使课堂教学氛围如涓涓溪流般自然欢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微笑是指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善意的情绪。例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通过提问这一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这过程中, 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感到害怕或沮丧时, 这时如果老师给以其鼓励的微笑, 会减轻学生的挫败感;当学生参加某一项活动时是, 缺乏信心时, 这时给学生以会意的微笑会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的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微笑给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二) 手势语的运用策略

1.手指的运用技巧

教师手指的运用主要包括食指和拇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同学在发言, 有同学在下面说话时, 教师可以将食指轻轻的放到嘴唇上, 用以表示安静;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食指来指示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教师翘拇指通常是表示对学生表现的一种肯定。例如在一位学生正确或创造性的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时, 教师除了可以用口头的表扬之外, 还可以向学生翘出大拇指,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继续努力, 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2.手掌的运用技巧

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掌运用是鼓掌。鼓掌多数表示肯定、鼓励, 例如一位优秀教师的班上有一个同学胆小口吃, 有一次老师叫他上台讲话, 他站在台上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老师鼓励他, 可他只说出一个“我”字, 便口吃的说不下去, 同学们便开始发笑。这是老师开始示意其他同学一起鼓掌来鼓励他。掌声松弛了这位学生的精神, 他顺利地说了下去;鼓掌还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 如教师组织学生唱歌时, 以拍掌来增强歌唱的节奏。掌声要响亮与乐曲的节拍相和, 以此调动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身势语的运用策略

1.三姿的运用技巧

教师的三姿包括坐姿、站姿和走姿。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正确的运用三姿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会损坏教师的形象,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坐姿要注意眼睛应距离书本一尺远, 身体距离书桌一拳远, 手指距离笔尖一寸长;站立时脚尖应分开60度, 两手在腹前交叉相握;走姿要端庄稳重, 不可摇摇晃晃, 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可以将身体微微的前倾, 以表明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感兴趣并倾听, 增加了亲切感。

2.头部的运用技巧

教师头部的运用主要包括点头、侧头和摇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问题时, 微微的侧头通常表示感兴趣并倾听, 点头通常表示肯定、满意, 轻轻的摇头通常表示否定性意义。但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 教师要尽量少摇头, 多点头, 避免让学生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即使在摇头时, 教师可以适当的语言伴随微笑加以启发, 并给学生做正确的思维引导, 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 除了运用正式的有声语言之外, 教师体态语的适当运用也发挥着重要与独特的作用。教师体态语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运用, 则要做到清晰而不乱, 适度而不过, 高雅而不娇, 自然而不拙,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5]赖华强, 杨国强.教师口才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38-39.

[2][3]魏丽洁, 魏丽华.教师语言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3:98, 100, 115, 119.

上一篇:微信群朋友圈宣传语下一篇:粉尘作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