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2024-06-20

卜算子古诗词鉴赏(精选14篇)

篇1: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漫》这是柳永的词,采用的是卜算子的格律,主要抒发了对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此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此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以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

卜算子漫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碪、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篇2: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篇3: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1 隐喻认知说

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 但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活动,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此书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作者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1]5。Lakoff和Johnson还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简称CMT) [2]472。CMT用以解释隐喻, 研究概念隐喻中的两个认知概念域 (始源域和目标域) , 以及两者之间如何对应和映射[2]475。认知语言学家强调从人类的思维高度来认识隐喻, 在隐喻认知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寻找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 然后通过思维推理把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 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因此, 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概念隐喻形成的基础[3]73。

2 认知视角下陆游词《卜算子·咏梅》隐喻翻译实例分析

2.1 原词《卜算子·咏梅》的认知隐喻解读

《卜算子·咏梅》表面上是一首咏梅词, 实际上却是陆游的咏怀之作。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 清幽绝俗, 孤高雅洁, 坚贞不屈, 向来为人们所喜爱, 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唱的主题之一。陆游曾经写《落梅》一诗来称赞梅花的品格:雪虐风饕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 咏物寓志, 以梅花自喻。陆游生活在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 他笔下梅花的境遇隐喻了诗人自己一生报国无望、宦途坎坷、屡遭迫害的遭遇, 表达了诗人在悲凉境况中仍孤高雅洁、洁身自爱、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怨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诗人作此词自比梅花, 词面上字字写梅, 实则字字写己, 通过梅花意象来传情达意, 整个诗篇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隐喻:我 (陆游) 是梅花。在这个概念隐喻中, 始源域是梅花, 目标域是我 (陆游)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4]515

该词的标题是咏梅, 描写的主要意象是梅花。词中可以找出反映梅花生长环境的“驿外断桥边”, 描述梅花气味的“香”, 展现梅花高尚品格的“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以及表达梅花心理感受的“寂寞和愁”。

上阕情景交融。“驿外断桥边”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驿”指“驿站”,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 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 也是古代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诗人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站之外, 破旧的断桥之旁, 那必然是远离闹市、人迹罕至, 荒凉冷清之处, 由此可知这是一株生长在荒郊野外、自生自灭的“野花”, 这花儿得不到人们的精心照顾, 得不到关爱!此种恶劣环境引发了后句“寂寞开无主”:花儿寂寞地绽放了, 无人关心, 着实寂寞孤独!四季更迭, 花儿孑然一身, 独自绽放, 又独自凋零, 无人问津, 无人欣赏。“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夜幕降临, 独自绽放的花儿无依无靠, 孤苦发愁, 却还要饱受狂风骤雨的侵蚀!梅花是植物, 可陆游笔下的梅花却知道寂寞和愁苦, 这是诗人赋予它的主观感受, 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在对客观景物的刻画之中, 通过对恶劣的生长环境 (驿外断桥) 、时光 (黄昏) 、和自然现象 (风雨) 的描写来烘托梅花的寂寞和愁苦, 由此也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寂寞愁苦。“寂寞、愁”这些词语使梅花具有了人的生命特征。Lakoff和Johnson认为将事物视为具有人性就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称为拟人隐喻 (Personification) [2]410。此词中的梅花知道寂寞和愁苦, 便具有了人性, 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拟人隐喻:梅花是有生命的。该拟人隐喻的运用把“梅花”意象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再延伸到“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形成了“梅花”到“人”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互映射。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描写中感受到在悲凉境况下寂寞愁苦的不再是“梅花”, 而是“人”, 这个人具体而言就是陆游自己, 此时此刻, 陆游就是梅花, 梅花也就是陆游。

下阕咏物言志。“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傲然绽放的梅花不想费尽心思争芳斗艳, 然而却遭到百花的嫉妒与排斥, 但梅花与世无争, 胸怀坦荡, 一任群芳妒!一个“争”字和一个“妒”字直接赋予了“万紫千红”人的生命力, 此句再次运用拟人隐喻, 以花喻人。短短十字暗含了多个隐喻:主语“梅花” (此句为无主句, 但隐含的主语就是梅花) 指诗人陆游;“争春”隐喻争权夺势;“群芳”指权臣小人。“无意”二字凸显了梅花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苦”指竭尽全力, 从侧面讽刺了权臣小人竭尽全力争权夺势的卑鄙行径。词中的梅花就是陆游自己的化身, 该句通过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的不幸遭遇, 并揭露了权臣小人的无耻行径。诗人是借梅花不同流俗的品格来隐喻自己的品格, 表现出诗人自己清幽绝俗, 孤高雅洁, 决不争宠邀媚、决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屈的傲骨。此处“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借助于“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梅花”意象再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可以延伸到概念隐喻: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这个人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零落成泥碾作尘”把梅花的悲惨境遇推向高潮:寂寞愁苦的小花儿不堪风雨摧残, 纷纷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 被轧碎成尘灰。这凄凉悲惨的命运令人叹息。然而“只有香如故”却笔锋一转, 进一步刻画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即使飘零被轧碎成尘土, 但是梅花的清香会和以前一样, 随风飘荡在尘土之间, 这种傲然不屈的高洁情怀永存!梅花是植物, 虽零落成泥碾作尘, 却香飘如故, 这点明了梅花之高洁, 使得梅花意象更加高大。中国人对梅花的隐喻认知就这样形成了。“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梅的品格就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 通过咏梅, 陆游展现了自己在悲凉境况中仍坚贞不屈、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

整个诗篇从整体上来看, 梅花和诗人陆游之间具有多个相互映射的关系。“寂寞无主、黄昏风雨”正是陆游在当权者排挤之下危苦身世的写照;群芳妒与陆游受到当时官僚的排挤是如出一辙;无意争春、清香如故正是陆游不同流俗、洁身自爱的品格的外化。该词以孤危的环境反衬梅花 (陆游) 高洁的情怀, 表现了陆游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4]515。

此词概念隐喻中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相关的映射如下:

梅花———人 (陆游)

环境:驿外断桥———南宋王朝积贫积弱

寂寞无主、黄昏风雨———当权者排挤之下危苦身世

群芳妒———官僚的排挤

心理感受:愁&寂寞———壮志难酬的哀怨之情

行为:无意争春———不同流俗、洁身自爱

气味:香如故———气节高尚

2.2 英译《卜算子·咏梅》中的认知隐喻传达

本文选取许渊冲 (2007) (以下简称许译文[5]241) 和龚景浩 (2007) (以下简称龚译文[6]154) 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因篇幅有限, 此处不整体列出两篇英译文, 在下文中会针对原词诗句逐句进行英译文对比评析。

对于题名的翻译, 许译文用词地道准确, 将“卜算子”翻译为Tune:“Song of Divination”, 采用增词法增加了Tune, 这种翻译能够使译文读者一目了然, 准确地理解“卜算子”是词牌名, 用Ode to the Mume Blossom表达了对梅花的歌颂。龚译文直接采用汉语拼音“Bu Suan Zi”译出了词牌名“卜算子”, 然而却漏译了“咏梅”, 这样一来会给译文读者理解该词的写作意义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译文读者不知道该词歌颂的是何物, 那么要较好地领悟到该词托物言志的内涵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驿外断桥边”, 许译文为Beside the broken bridge and outside the post-hall, 龚译文为By the broken-down bridge, outside the coach inn, 这两个译文虽用词表述不同, 表达含义却近似。然而在词汇选择上, 许译文的the post-hall比龚译文的the coach inn更准确。如上文所述, 驿站是古代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 因而译成the post-hall更加符合当时情况。“寂寞开无主”, 许译文是A flower is blooming forlorn, 单词forlorn (孤苦伶仃的, 寂寞的) 用在此处表明了梅花此时的心理感受, 这是诗人赋予它的主观感受, 译者通过“forlorn”使梅花具有了人的生命力, 体现了与原文相同的拟人隐喻:梅花是有生命的。此处情景交融, “梅花”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身上, 借梅花的心理感受体现出了诗人陆游自己的心理感受——寂寞。龚译文为It blooms alone and thin, 译文读者可以通过bloom这个词推测出诗人此处刻画的是某种花, 可是却如何能够得知此花是梅花呢?又怎能领悟到诗人此处是在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呢?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许译文是Saddened by her solitude at nightfall, By wind and rain she’s further torn.此译文承接上句, 用her solitude展现出梅花的孤独, 同时用Saddened by her solitude表现出梅花因孤独而悲愁的心理状态, 许译文通过使用“solitude、Sadden、torn”等词语使梅花更具有人性, 再次体现出了“梅花是有生命的”这个拟人隐喻。原词所有诗句均无主语, 这表现了汉语语言的意合性特点。然而英语语言注重形合, 必须表达清楚指代, 因而许先生在翻译此句时按照英语的习惯特点做了特殊处理, 采用增词法为该无主句增添了主语, 在人称上选用了she, 将梅花拟为人。诗人以梅花自喻, 通过梅花意象来传情达意, 然而若在译文中仅仅是描写梅花的话, 那么译文读者未必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内涵。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直接用she来点明人, 把“梅花”意象直接投射到“人”的身上, 这样的翻译手法很高明, 可以使译文读者感受到此词隐含的内涵意义:该词不是单纯地描写梅花, 而是借梅花传情达意!借梅花托物言志!借助于“梅花是有生命的”这个拟人隐喻,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此句借“梅花”的心理感受展现了“人”的心理感受, 独自愁且饱受狂风骤雨之苦的不再是“梅花”, 而是“人”, 这个人就是陆游自己, 梅花的悲惨境遇隐喻了诗人自己在当权者排挤之下的危苦身世, 诗人笔下的梅花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悲伤哀怨之情。龚译文All by itself in the dusk——’is sad enough;Add to that the rain and the wind只是对“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进行了表面字词的翻译, 译文读者难以体会到原词所流露的悲伤情感。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许先生翻译成Let other flowers their envy pour.To spring she lays no claim, 该译文中的pour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群芳妒的场景, 同时赋予了other flowers人的生命力, 达到了以花喻人的效果。To spring she lays no claim通过描写梅花无意苦争春的行为表现了梅花的高尚品质。诗人作此词自比梅花, 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赞赏梅花的品质, 实际上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品格。许先生采用增词法为该无主句增添了主语she来点明人, 把“梅花”意象直接投射到“人”的身上,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产生互动, 借助于“我 (陆游) 是梅花”这个概念隐喻, 可以延伸到概念隐喻: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翻译此句很难, 如果只是翻译字面意思的话, 那么译文读者就很难体会到“梅的品格是人的品格”这个概念隐喻, 也就无法领悟到该词托物言志的内涵了。再来看龚译文:Not deigning to compete in spring, Let the beauties their envy fling.该译文中单词fling较好地展现了群芳妒的场景, 词汇deigning、compete用在此处是隐喻用法, 同样赋予了所咏之物人的生命力, 但是相对于许译文而言, 龚译文所咏之物指代不明, 在翻译手法和表现托物言志内涵意义上依然稍逊一筹。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许译文为Fallen in mud and ground to dust, she seems no more, But her fragrance is still the same.龚译文为Scattered and fallen, It is ground into mud and turned to dust, Only its fragrance persists.两个译文采用了不同的表述都表达出了原词句的意思, 但是her fragrance比its fragrance多了一层隐喻用法, 把“梅花”拟为“人”, “梅花”和“人”这两个认知域之间又一次产生互动, 立刻就激活了译文读者脑海中的意象图式并产生概念隐喻:梅花的品格是人的品格 (梅的精神是人的精神) , 另外, 许译文用表转折关系的词But引出芳香如故, 这更加彰显了梅花的品质:即使飘零被轧碎成尘土, 但是梅花的清香会飘荡在尘土间, 这种高洁的情怀永存!此处概念隐喻的用法进一步展现了陆游自己虽屡受打击仍生死不渝的报国热忱。

3 结束语

本文对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中出现的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并选取了许译文和龚译文进行对比评析。许译文透彻理解了原词中的意象以及意象所构建的概念隐喻, 在进行英译时重构了原词所蕴含的概念隐喻, 并再现了概念隐喻所映射出的内涵意义, 准确地传达出了原词的文本信息以及原词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这篇译文的确是译文中的精品。相比之下, 龚译文通篇用it指代该词所咏之物, 译文读者很可能会把该词解读成单纯的咏物诗, 难以体会到原词中潜在的概念隐喻以及借咏物寄托诗人自己思想情感的内涵。翻译是对原文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译者作为创造者需将源语符号信息准确地转换成译语 (目的语) 符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 译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字词的翻译, 译者必须使自己与原诗词的作者达到神思合一的状态, 必须透彻理解原诗词中的意象以及概念隐喻, 在进行英译时找到最佳词汇来表现原诗词中的意象、运用最佳的翻译手法用译语符号重新构建原诗词所蕴含的概念隐喻, 再现概念隐喻所映射出的内涵, 从而准确地传达出原诗词的文本信息及其内涵意义, 使之准确地被世界所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472, 475, 410.

[3]李彩霞, 徐华灿.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隐喻认知机制——以《晚春》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9) :73-75.

[4]姚小欧等.宋代名家词选[M].海南:海南出版社, 1994:515.

[5]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241.

篇4:《卜算子·咏梅》赏析

[宋]陆游

驿①外断桥②边,寂寞开无主③。已是黄昏独自愁,更④著⑤风和雨。

无意苦⑥争春⑦,一任⑧群芳⑨妒。零落成泥碾作尘⑩,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②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为拦河捕鱼蟹而设建的桥。

③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④更:副词,又,再。

⑤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⑥苦:尽力,竭力。

⑦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⑧一任:全任,完全听凭;这里一为副词,意思是全,完全,没有例外。

⑨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的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⑩作尘:化作灰土。

赏析:

这是陆游的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来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在《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首《卜算子·咏梅》,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和行旅中的人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前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又比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但却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在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梅花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陆游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被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所处的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所以,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篇5: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骆宾王诗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风雨送春归: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附】 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篇6:《卜算子》谢逸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这首词化用前人诗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诗派词风。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

【原文】

卜算子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赏析】

这首词化用前人诗意或全用成句,是典型人江西诗派词风。首句“烟雨幂横塘”,句法全袭杜甫的“烟雨封巫峡”(《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三、四两句完全化用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下片首句“隐几岸乌巾”,可以从杜诗中找到痕迹:杜诗《小寒食舟中作》云:“隐几萧条戴鹖冠”。《北邻》诗云:“白帻岸江皋”。《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乌巾、白帻,都是头巾,岸,露额也。至于“细葛含风软”,则全用杜诗《端午日赐衣》成句。

此词上片写景,描画出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烟雨空濛,水色天青,横塘潋滟,吴江潺湲,风景如画,使人心静神远,几欲忘却浊世尘寰。下片写人,乌巾葛衣,俨若神仙,心逐孤云,隐自恬淡。山水寄幽情,此之谓真隐士也,境是仙境,人是高士,境界和谐完美,难怪前人评曰,“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调。”(《词统》卷四)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篇7: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注释:

1、月底:月下。

2、些儿:一点儿。

鉴赏: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则光景清艳。惟三者难以一时兼备,故今岁与去岁相较,不能无憾。此词即景抒怀,貌似冲淡,却蕴含无限今昔之感。前人谓张孝祥词有“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诚然。

简介:

篇8:卜算子

王观, 北宋著名词人, 他的词作内容虽然稍显单薄, 但构思奇巧、遣词明丽。宋朝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一书中称赞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 甚为贴切。而这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王观送好友鲍浩然到浙东的送别词。此词一反古人送别的惆怅伤感之情, 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 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值得细细品读。

上片起笔不凡, 并不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 而是宕开一笔, 饶有兴致地写起景来。古人常用“眉如春山”、“眼若秋水”的比喻, 来形容美人的绝代风华。在这里, 词人用眼波和眉峰来形容送别地的绿水青山, 以“眉眼盈盈处”来表现浙东山水的清秀风光, 甚是贴切。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波横”是离别的热泪盈眶, “眉峰聚”是愁眉紧锁的神态, 而“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 既表达了词人“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 也展现了浙东的如梦美景, 和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有的美景都不过是离情别绪的映衬, 隐含着词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情深如此, 不必多言, 都寄寓在这一片大好春光里。

下片则直抒胸臆, 连用两个“送”字, 正值春去了无痕的暮春季节, 兼之与友人挥手告别, 这双重的感伤愁绪, 令词人情何以堪!江淹曾感叹到:“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但是词人并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忧伤的氛围里不能自拔, 最后两句情真意切, 叮嘱鲍浩然如能及时赶上江南春光, 务必与春光同住。春是美好希望的象征, 词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溢于言表。

全词语言富有灵性, 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的交叉使用也是亮点所在, 情深而不外露, 淡然而不矫情, 与那些应景敷衍之作有云泥之别。

王驾, 晚唐诗人, 字大用, 自号守素先生, 河中 (今山西永济) 人。尤擅绝句, 语言自然流畅而不乏新意。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曾称赞他:“今王生者, 寓居其间, 浸渍益久, 五言所得, 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这首《雨晴》一向为后人所激赏。

这首即兴小诗, 写诗人在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所取之景就是身边常见的花草而已, 但诗人却能平中见奇, 营造了一个饶有诗趣的意境, 令人过目不忘。

前两句起笔平实自然, “雨前”“雨后”的景色对比, 交代了全诗的环境和事件。下雨前, 诗人刚刚看见春花吐蕊开放, 经过雨打风吹后, 却只剩下片片绿叶依然挂在枝上, 鲜花都零落在地, 一片狼藉了。本是花儿初开之美事, 但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巨大反差下, 赏花人未免扫兴不已。下面承接上句, 不光花残雨急, 连往日流连于园中嬉戏的蝴蝶和蜜蜂也都纷纷过墙, 一去不复返了。难道这些蜂蝶也和诗人一样败兴而走吗?小园本来冷清无人, 更兼花落蝶飞, 此情此景, 诗人惆怅之情不言而明。如果就此停笔, 这不过是一首泯于众诗的作品罢了。妙在结尾诗人忽地笔锋一转:“难道隔壁邻居家的园子里还有春色停驻吗?”但是高墙为界, 不能确定, 一个“疑”字可谓“神来之笔”, 让全诗活了起来, 让读者仿佛不光看到了蜂蝶戏花的情景, 大片春光也尽入眼底, 全诗的平常之景一齐焕发异彩, 妙趣横生。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非大家不能为之。

在诗人笔下, 雨前花开令人愉悦, 此是其一;不料经雨后一地落红, 不免伤春, 此是其二;花落可以再发, 缘何蜂蝶无情纷纷离去呢, 此是其三;此情此景, 诗人合理想象, 准是邻居家尚有春光, 令人浮想联翩。联系标题总体品读全诗, 诗句层层铺垫, 心情数变, 悬念迭起, 最是难得。特别是那种来自生活的新鲜感受, 不禁让读者感叹“诗中有大趣, 欲辩已无言”啊。

篇9:卜算子诗词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8、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9、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3分)(共5分)

[导读]

篇10: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篇11:卜算子咏梅诗意古诗词

这首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原文

篇12: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一、《卜算子·咏梅》的作品阐述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名题词, 反其意而作, 最早发布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自发表以来, 前后已被谱曲为不同的版本在民间流传, 本文选取的是由孙玄龄编曲, 殷承宗配钢琴伴奏的版本。要演唱好一首音乐作品, 除了要懂得演唱技巧之外, 还应该了解作品的诞生背景, 以便更好的把把握作品思想内涵, 才能在演唱时向观众传递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扣人心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发表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毛泽东通过这首咏物诗来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卜算子·咏梅》的曲作者孙玄龄于1944年出生, 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 专攻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戏曲。深谙京剧唱腔的孙玄龄对音乐中京剧元素的运用游刃有余, 凭借深厚的音乐功底创作了《咏梅》这首声乐作品, 为当时正处于黑暗、压抑的文革时期的新中国, 送去了一缕春风。

二、《卜算子·咏梅》的演唱处理分析

《卜算子·咏梅》整首作品的旋律非常流畅, 通过钢琴伴奏来渲染诗的意境, 一个好的演唱家应该能够使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去演绎不同情感风格的作品。《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战胜一切难决心的精神, 因此需要一种明亮、高亢的唱腔, 京剧的西皮以及旦角唱腔最合适不过。在演唱实践中, 由于作品含有大量的京剧的唱腔, 这就不仅要求演唱者有较好的歌唱功底, 还要懂京剧字正腔圆的歌唱韵味。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中最难把握的就是韵味, 这也是这类作品的出彩之处。演唱学习者可以在平时的歌唱学习之余听听京剧相关的经典作品, 了解京剧的唱腔特点, 培养并提升自己的京剧歌唱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作品中所传达的意境。除了学习京剧中的歌唱韵味之外, 还应该学习京剧的云手、亮相、眼神等要素, 熟悉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等表现形式, 全方位的演绎好京剧类的民族声乐作品, 做到手、眼、声的相互配合, 在舞台上充分到位地展现出作品中梅花临危不惧, 无私奉献等高贵品格。

在演唱时, 我们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 还要注意装饰音的巧妙运用。例如倚音要短促而自然, 气息平稳, 不能改变音色。运用长音拖腔时, 字头和字腹要慢拼。由于作品的旋律音域宽广, 对气息的控制需要收放自如, 换气要轻而自然, 在采用“大波浪式”的颤动频率时, 应由弱渐强控制音量, 再由强渐弱, 在最弱的时候快速归韵收尾。关于具体的每一句的演唱技巧及分析指导, 前辈们早就有所总结, 并著有相关学术论文,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一名优秀的演唱者除了不断在实践经验中完善自身素质, 还应向他们学习, 对他人的演唱作品进行思考, 攫取精华, 为己所用。

三、民族声乐作品展望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着。近几十年来, 不断涌现出各种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 其中有资深的老一代音乐艺术家的作品, 比如古诗词谱曲新唱, 描写地方特色的民歌等等, 也不乏一些新生代的网络音乐艺术家的作品, 比如现代风格较强, 融和古典乐器与西方电子音乐的新创作歌曲以及运用戏曲元素创作戏曲风格类的歌曲等等, 常见于古风音乐创作。音乐不分平台高低, 艺术家不论出生尊卑, 只要是能够传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都值得我们的认可跟推广。当今社会, 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发展迫切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秉承着坚持以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理念上, 融合进更多的当代元素, 让当代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并且主动积极地传承与发扬, 最终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 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纵观目前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 不难总结, 京剧这一元素受到现代音乐家们的广泛青睐。国粹京剧经过艺术家们的改编, 以老歌新唱的形式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的家庭, 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由于京剧类民族声乐作品融入了大量京剧元素, 所以演唱起来有一定难度, 能够很好的衡量一个演唱者的演唱功底以及综合能力, 所以在不少比赛中, 比赛者都倾向于选择这类音乐作品, 来挑战自我, 展现自我能力。观众跟评委也能通过演唱者对这类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评价他们的歌唱能力以及舞蹈表演能力等综合素质。总的来说, 古老的民族声乐在新的时代里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媛.论徐景新艺术歌曲《咏梅》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 2012, 12.

篇13:石孝友的卜算子的诗词评析

●卜算子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

别也如何遽。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

住也如何住。

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石孝友词作鉴赏

见也如何暮。起句即叹相见恨晚。著一也字,如闻叹惋之声。如何,犹言为何。相见为何太晚呵!主人公是个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枨触。此为何故?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呵!原来,主人公眼下正当离别。此句中如何,亦作为何解。叹恨为何仓促相别,则两人忘形尔汝,竟不觉光阴荏苒,转眼就要相别之情景,可不言而喻。上句是言过去,此句正言现在。别也应难见也难,则是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迕之不利。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矣。且看词人他下片如何写。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此处的如何,犹言怎样,与上片用法不同。行人去也,可是又怎样去得了、舍得走呵!可是要 住,即留下不去呢,情势所迫,又怎么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此皆须细心体味。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此际难分付。此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难分付,犹言不好办。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

此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皆可称道。先论其构思。如此则人物情景种种,读者皆可于言外想象得之。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评云: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个准确的艺术判断。所谓白描,即用笔单纯简练,不加烘托渲染。用白描手法抒情,正是此词最大特色。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指不著笔墨于人物形象情景场面,而读者尽可得之于体味联想。

在中国文学中,意内言外含蓄之美,并非限于比兴写景,也可见诸赋笔抒情,此词即是一证。次论其结构。《卜算子》词调上下片句拍匀称一致,此词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营造其抒情结构。上下片句法完全一样,全幅结构结态便具有对仗严谨之美。但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则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便又在整齐对应中显出变化灵活之妙。再论其语言。此词语言纯然口语,明白如话,读上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兼以分付结尾,真是将情人临别伤心惶惑无可奈何万般难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谓极词家以白话为词之能事。最后论其声情。《卜算子》词调由六句五言、两句七言构成,七言句用平声字为句脚,五言句皆用仄声字叶韵。此词上下片两七言句皆用难字为句脚,全词用去声字叶韵。八用也字,四用如何,及四用难字,皆用在上下片同位句同一位置。这样,整齐的句拍,高亮的韵调,复沓的字声,便构合成一部声情协调又饶拗怒、凄楚激越而又回环往复的乐章,于其所表现的缠绵悱恻依依不舍之离情,实为一最佳声情载体。此词能在众多的离别佳作中别具一格,显出魅力,确有其艺术独创之奥妙在。

篇14:卜算子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

咏梅》 教案

吴双燕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他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梅花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1)卜算子 词牌名。强调“卜”的发音。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 ”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

二、学习课文

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

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

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勇敢坚强

不怕困难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

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怎么样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鄂教版2018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谦逊无私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