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2024-05-29

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农村市场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加快城乡商品流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我市199个集贸市场中,市场所在地在乡(镇)及行政村以下的就有164个市场。由于农村集贸市场客观的地理因素,市场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章违法行为,人为地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一、目前农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部分集贸市场交易秩序得以好转,交易环境得以净化,但由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消费水平低,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市场监管力量薄弱,客观上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违法违章行为依然十分突出

一是无照经营较为普遍。由于边远农村市场离城较远,信息相对闭塞,有关执法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较弱,经营者接受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较少,法制意识淡薄,加之经营者大多属于流动经营即赶山街的经营模式,有固定门店的经营者相对较少,无证、无照或证照不齐而从事经营活动的较为普遍。

二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随着各执法部门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商品在城区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少数不法分子就利用监管的薄弱环节钻空子,将城区无法销售的过期、变质等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以展销会、有奖销售、大甩卖等方式大量销往农村,加之农民收入较低,农村消费者主要认可低价商品,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在边远农村市场的销售比例相对较高,突出表现在食品、饮料、日常生活用品、电器及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

三是短斤少两现象突出。由于经营者多属流动经营者和当地做小本生意的村民,电子计量器不便携带和价格相对较高,所以农村市场上经营者使用的计量器大多是国家已明令淘汰的秆秤,由于计量器不合格,短斤少两在所难免,加之,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在计量上做文章,为谋取更多的非法利润使用“八两”秤、“坐根”秤、秤与砣不相配的计量器等现象仍然突出。定量包装的食品等商品标注份量与实际不符,经营者主观恶意,致使短斤少两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市场安全问题严峻

一是市场卫生安全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市场缺乏资金投入,市场环境脏、乱、差,往往是雨天泥、干天灰、苍蝇满天飞,经营饮食的摊点无防尘、防蝇、防鼠、消毒设备,从业人员未经健康体检,肉类更是未经检疫,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市场环境卫生问题,特别是农村市场饮食卫生安全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消防安全形势严峻。大多数农村市场由于投资主体不明确,或虽有投资主体但因资金等问题对消防的投入不够,市场内无消防拴、灭火器,电源线私拉乱接,生活、经营、仓储同处一室,消防安全形势严峻。

三是占道经营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农村市场多数没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国道、省道交通要道以路为市的现象仍很突出,如,临翔区的蚂蚁堆市场、永德县乌木龙市场、沧源县班洪市场等市场,占道经营,乱摆摊点、以路为市,交通和交易双方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不仅有碍交通,也给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落实商品质量准入管理制度差距大

一是“qs标志”监管差距大。在商品质量管理上,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已要求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但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农村市场上执法者、经营者、消费者都不太了解这一标志的含义,无qs标志的上述食品充斥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无法保证。

二是商品准入制度未得到全面落实。为加强商品质量管理,省、市、县(区)工商部门制定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准入管理办法》、《农资商品质量准入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了经营者对重要商品必须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书一卡”制度,但目前农村市场上的经营者大都未按要求建立,基层工商部门也因种种原因督促检查力度不够。致使制度未得到全面落实。

二、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对策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市场交易是否规范有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我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强化城区市场日常监管的同时,应重点加强对边远农村市场的监管,力求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针对节日市场、农资销售旺季重点时期,对食品、农资等重点商品适时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

(一)增强使命感,促进工商监管职能到位

抓好农村集贸市场监管是工商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市场监管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领

导小组,设立农村市场监管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督查督办,明确职能股(室)、所、分局的工作职责,认真开展农村市场监管工作,坚决制止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及宣传车、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国家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使其自觉做到守法经营、合法经营。定期不定期地将查处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在各乡(镇)进行巡回展出,逐步增强广大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不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自觉与制假、贩假行为作斗争。

(三)严把市场主体、商品质量准入关

一是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在日常监管中,争取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为强化边远农村市场监管,为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尽职尽责,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监管好边远地区农村集贸市场,对查出无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其经营范围属于国家允许经营的,应采取查处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既要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又要指导、帮助其办理相关前置许可证件和营业执照,包括联系相关部门、对没有文化的帮助填写登记申请表、无条件照相的提供照相帮助、减免注册登记费等。对于国家禁止经营的行业,处以重罚并坚决取缔。

二是严把商品质量准入关。首先是在农村市场的监管工作中,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应对国家实行强制质量标准的食品、电器加大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对强制实施qs标志的食品和强制实施ccc标志的电器,在包装上未标注上述标志的商品强制下架,不得在市场上销售,确保在农村市场销售的食品、电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维护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次是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准入管理办法》、《农资商品质量准入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力度对经营化肥、农药、种子三类重要生产资料和散装白酒、儿童食品等商品的经营者督促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书一卡”制度,确保因出现商品质量投诉能够追根溯源。

(四)加大市场巡查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章违法行为。

充分发挥市场巡查的作用,认真落实“四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市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市场加大巡查力度,并明确每年对辖区每个农村市场巡查不得少于2次,重点检查主体资格、商品进货渠道、产品质量,堵住假冒伪劣的源头,打假重点放在过期、变质食品、饮料、日常生活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对无照经营、制假售假、短斤少两、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垄断经营等各种违章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一起,决不手软,对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案件予以公开曝光,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五)改善打假检测手段,增强工商部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检测力度。

工商部门在打假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定检测问题。许多假冒伪劣商品只能靠经验来识别,对深层次打假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而送检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不能保障假冒伪劣商品得以及时查处。因此,食品检测车应加大对农村市场检测的频率,震慑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购置并向工商所(分局)配备农药监管软件,使基层能够快速对市场销售的农药进行鉴别,对打假检测费用列入预算,确保如化肥抽检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保证打假工作的能够取得实效。

(六)畅通消费维权渠道、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虽然目前我市已设立各类基层投诉站217个,其中农村投诉站(点)达125个,但还有相当一部份农村市场没有设立投诉站(点),并且125个农村投诉站(点)的运作也不是完全正常,农村消费者投诉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要改变目前现状,一是必须继续加大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进市场的工作,力争每一个农村市场都建立投诉站(点),二加大经费投入,由财政拨款在每一个农村市场设置投诉电话、投诉专用信箱,凡消费者拨打12315投诉电话、在专用信箱投递的投诉信件一律免费,三是整合资源,将110、120、119、12315等特服通信整合为一个平台,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才能更好的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篇2: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以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为例

玉溪市文化局副局长 鲁春红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分散性、季节性、复杂性;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均衡、经营条件参差等现状及问题给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带来诸多不便,怎样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 现状问题 监管对策

文化市场是指按照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文化市场是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下文化成为生产力的体现,文化建设及文化市场复杂多变,农村文化市场因组织分散,管理人员不足,更需要加强监管。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合理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科学配置农村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农村文化需求,更好地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繁荣的需要,改进和加强监管工作,已是摆在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如何依照法律的规定,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逐步消除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盲区,既是一项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农村文化市场,是指县(区)以下从事文化娱乐有偿服务的场所。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等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市场的鲜明个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几方面来考察:

(一)分散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是指文化消费随乡镇自然村分布,点多面广,经营场所呈网状分布,具有不规整性。体现在乡镇一级的文化经营项目虽然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因陋就简,但总体上便于管理,容易监控,不易违背文化政策操作;乡镇一级之下的自然村落经营文化,就不易管理,但它们又是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演出场地,电影放映基础村落,如果有违反政策的活动,或者宣传邪教等文化垃圾,就难于监管。

(二)季节性:乡镇文化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农事活动影响很大,时兴时落。农闲时,农民闲暇时间多,文化消费需求随之增加,临时性娱乐经营点亦相应增加,特别是逢年过节(如玉溪米线节),外出人员回家过节,走亲访友频繁,整个市场呈现出喜气洋洋的闹腾景象。农忙时,乡村农活多,劳动时间长,劳动者均集中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三)复杂性:农村文化市场是个复杂的巨大市场。一是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社会闲散人员、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五花八门,凡有一技之长者或想借文化谋生者,都可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经营,尤其是那些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在当地可以形成一定气候,其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较差,所经营文化就可能泥沙俱存;二是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节目内容复杂,路头戏,无文本,格调不高,给审查节目带来难度;三是大量非法出版物充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出版物来路渠道不明,内容复杂多变,鉴定审查容易疏漏。

农村文化市场作为整个文化市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管理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玉溪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玉溪市地处滇中腹地,距昆明88公里,辖一区八县,共74个乡镇,有“三乡”美称,即聂耳故乡、花灯之乡、云烟之乡。江川李家山的青铜文化、澄江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文化、高原淡水三湖水文化等,标志着玉溪既有悠久绚丽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实多彩的自然文化。

玉溪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970家,其中农村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864家,占全市文化市场总数的29%,成为整个文化市场的重要支撑,也为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活 2

跃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具体文化市场分类来看,全市农村共有网吧53家,主要分布在新平、易门、华宁、澄江、江川、红塔区等县区的乡镇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娱乐场所297家,音像156家,电子游戏38家,印刷复制企业125家,书刊65家。文化市场门类比较齐全,凡是城市有的,农村基本上都跟进。

近年来,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有些文化市场经营项目在农村已经超过城市,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产业支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市场发展不够均衡

交通方便,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的华宁盘溪镇、新平嘎洒镇等乡镇,文化景象繁荣多彩,文化经营门类齐全活跃,这是好的典型。元江县的咪哩乡、易门县铜厂乡等乡镇,交通不畅,经济欠发达,尽管人口不少,但文化市场发展迟缓,有的至今没有一家经批准而设立的文化经营场所,文化市场处于空白状态,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文化市场经营条件参差

农村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以个体和个人独资经营为主,盘溪镇的九家网吧每家均只有电脑20台左右,且电脑配置低,经营环境差,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一些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有的甚至置法律、法规于不顾,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三)文化市场经营证照不全

在县(区)中心城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强,被取缔的证照不全的文化经营场所悄悄向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转移,以逃避监管,继续从事非法文化经营活动。部分集镇黑网吧、地下赌博游戏室和台球赌博禁之不绝;非法音像制品、书报刊在农村集贸市场随意摆摊设点,马路夜市娱乐时有发现;经营非法音像制品的游商小贩穿街走巷肆意兜售;出现了音像制品放映的所谓“影吧”等违法经营活动。无证照非法文化经营活动的存在,严重地扰乱了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引发治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四)文化市场监管力量薄弱

各县(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机构不全,人员编制少,只能充当“救火兵”,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农村乡镇文化站又处于管理有责,执法无权的境地,3

管理较为苍白无力。

(五)文化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从事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者中,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劳改释放人员,残疾人员,外地流动人口,他们不少经营者法制意识薄弱,个别人仇视社会,有反社会倾向。文化执法过程中,个别人对抗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个别对执法人员威胁恐吓。市、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曾在执法过程中遭到阻挠;第一线的执法人员,曾多次接到威胁恐吓电话。

三、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均衡

农村文化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复杂多变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为切实加强领导,玉溪市文化局自去年以来,一方面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玉溪实际,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强全市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乡镇管理网络,伸长执法“手臂”,落实文化文化市场监管责任。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镇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努力把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作为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把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以及扫黄打非工作重心下移至农村,创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的新机制,结合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实际,统筹文化市场执法监管资源,推行了“六个一”工程,即县、乡、镇、街道签订一份平安文化市场创建的《文化市场平安建设与扫黄打非还在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一块文化市场法律法规、扫黄打非宣传栏;明确一名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建立一套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培育考核制度;建立一个青少年优秀读物专柜;建立一条有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与扫黄打非内容的村规民约。这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及构建覆盖全市、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执法监管网络,形成协调配合、相互联动、综合监管、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全市农村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更新观念,依法办事

1、强化培训,组建执法队伍

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延伸管理,强化职责,发挥乡镇作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 4

法队伍,委托乡镇文化站进行执法,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玉溪市文化局积极争取市政府法制办的支持,于2010年9月7日至9月10日,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玉溪市乡、镇、街道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班,来自乡镇政府及文化站的200余人参加了培训,农村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均取得执法资格培训证,开创了云南省创新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先河,为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强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与监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立了市、县、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在县,镇(街),村(社),村民小组分别建立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层层相互衔接,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

2、引导市场,以评促管

为增强经营者的法制意识,倡导诚信经营,帮助经营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技能,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真正达到管住、管好、管活农村文化市场,政策法规是保障。全市各县区每年都组织2到3期文化经营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强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广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都知晓他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经营过程中大都能守法经营,偶有的违法经营行为也会一点就通,抵触情绪很少。

3、持之以恒,激励监管

在农村文化市场形成一定的检查评奖体系,每年或隔年组织一次监管工作评奖,对做得好的乡镇表彰奖励,对有违法乱纪经营的给予批评指正。

(三)市场监管,行动为先

今年以来,以推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推进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重点,不断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为抓手,以抓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主线,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加强文化及新闻出版等文化市场监管,通过开展网吧市场专项治理,深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开展暑期文化市场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和印刷复印业的专项整治等工作。据统计,2011年1至8月玉溪文化市场的检查人数达11893人次,检查的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28721户次,责令整改160家次、受理举报38次、立案调查30件、移交案件20件、办结案件46件、警告284家次、罚款34857元、责令停业 5

整顿24家次、没收违法所得39551元,没收非法音像(电子)制品21919张、非法书刊767册,证据登记保存物品2440册.(四)繁荣为主,管建并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中,始终要突出繁荣主题,针对农村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就要更加重视引导,增强创新意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农民群众自发创造出了很多文化活动形式。

1、引导自发创造,促进健康发展:广大农民对当地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因其通俗易学,形式新颖,内容符合农民口味而大受欢迎,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农村文化,对这种自发创造,应该积极引导。新平民族文化广场的跳彝乐活动、通海花街高台等自发民间文化活动经过引导培育,现已成为全市群众文化民间自发创新的代表,这两项活动形式喜闻乐见,表演性,观赏性极强,深受老百姓喜欢,也是玉溪市文化市场管理环境最好的地方,是我市文化的一大亮点。现玉溪市境内活跃着农村文艺队1500多支,怎样把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队伍引导培育成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是我们下一步调研创新的重点。近年来,玉溪市各级文化部门注意把发现亮点、放大亮点作为规范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有效途径,对正在或已经显现的亮点,积极支持,大力扶植,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2、监管推进优秀文化,疏通传播渠道: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玉溪市把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重心由城市向农村下移,从加强领导、建构队伍入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五老义务监督员、文化经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实现对文化市场的多层次管理,保证农村文化市场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市里督导,县级主管,乡镇协管,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整治,市场义务监督员密切配合,群众积极参与,上下联动的有效管理机制,实现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确保全市文化及新闻出版市场不出现社会偏激问题,确保文化市场平安稳定,规范有序,实现了2010年在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市GDP总值的6%。

3、加强文化监管执法,监管不留死角

(1)、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执法大队,依法监管。执法大队建在县级,乡镇级 6

设立文化联络人,联络人报告并参与执法队执法的机制。文化生产和经营是一种精神活动,需要宽松的经营环境,联络员报告制既监管了文化市场,又杜绝了恶意谎报,不增加乡镇一级的人力财力负担,控制执法成本,方便执法,确保执法安全。

(2)、发扬统一执法的优点:执法标准一致,管理标准一致,执法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法律法规条文,从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环节均有法可依,文明执法。

(3)、加强聘请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义务监督员的作用,重点从大学生村官里选拔文化专干,形成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引领文化娱乐和消费健康导向,清除文化垃圾。

4、发挥地域优势,建立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利用文化部门优势,为农民举办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让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富人为农村文化建设一批定点文化项目,自发进行文化宣传。

5、加大执法宣传,充分发挥农村优势,深化舆论监管,杜绝黑网吧存在,推进农家书屋向农家网络书屋迈进。电脑是现代武器和便捷工具,农村使用电脑的往往是辍学回家或不去深造的年轻人,网吧的作用往往是游戏赌博的摊点,如果利用网络积极为农民服务,推销农产品,网售自家农产品,发布货源信息等,扶持农民在网络文化市场中积极作为,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

2、《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2009]6号

3、《关于开展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调研的通知》 2010年3月31日

4、《玉溪市农村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5、《关于举办玉溪市乡、镇、街道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市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会议的通知》 2010年8月17日

6、《玉溪市平安文化市场建设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责任书》

篇3: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1 注重实效, 在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上力求突出“三个特点”

近几年来, 我国市场价格部门所表现出的相关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观念转变, 特别是针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工作开始进行强化, 针对其中的执法行为加以规范、明确了管理的重点、突出了执法所表现出的相关效能, 尤其是在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等方面的违规行为查处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扩大了执法所带来的相关影响, 带来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效益。

1. 1 在查处价格串通等价格违法行为上突出及时性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务必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监管, 并且要做好随时应变突发状况的准备, 真正地做好第一时间介入、处理果断。如此一来, 便可以将一些价格上所表现出的违法现象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避免了不正常价格因素对于经济市场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 还使得价格执法公信力大幅度提高, 这是发展工作的关键所在。

首先, 要保证介入的及时性, 赢得胜利的先机。一些价格欺诈、价格串通的市场违规行为取证, 实际上是稍纵即逝。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必须要针对这类行为采取更加机敏的执法措施, 保证能够第一时间介入到其中, 并且迅速地对于相关问题加以处理, 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其次, 针对宣传工作进行强化, 扩大执法影响力。对于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利用, 能够使得价格执法所带来的效果明显提升, 这也是使得价格执法影响力得以扩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实践工作执行的过程中, 我们对于舆论的宣传工作实际上高度地重视, 并且第一时间将相关的案情处理状况通报给各个不同的新闻媒体单位, 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效果极为明显。

最后, 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 确保处罚措施的成效性。只要能够确保行政处罚工作的科学合理性, 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那么就能够使得被处罚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 有效地避免了抵触情绪出现, 进而对于相关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调整, 达到行政执法的最终目的。

1. 2 在日常市场价格监管上坚持制度化

首先, 要对相关要求加以明确, 加大日常价格巡查工作的力度。结合我国近几年所表现出的市场检查工作状况来看, 部分地区已经施行了关于增强日常价格巡查工作的政策, 同时, 还做到了市县联动、全局联动等方面的合作形式, 进而达到对于巡查工作计划加以完善的目的。同时, 还针对日常价格巡查工作所涉及的检查内容、检查重点、检查方式等新的要求; 针对相关的路段进行重点检查, 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 实行单位分包的制度; 对检查的重点内容确定, 将确保价格的相关规范明确, 避免市场价格欺诈现象作为重点内容; 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率, 除了一些重大的节假日需要展开市场价格检查工作以外, 还需要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市场价格行为的专项整治活动, 在这一活动之中所涉及的检查时间不能够低于两天; 针对工作的督查力度进行强化, 相关的市局上级部分, 要牵头对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执法, 并且对检查的全程加以监督, 最后通报具体的检查结果。

其次, 针对管理机制加以完善, 强化应急价格检查措施。一方面是针对电话举报的值守工作进行强化, 将12358的价格举报热线作为阵地, 全天候地进行人工值守, 即便是检查单位下班之后, 其举报的电话也要直接转接到举报中心负责人的电话之上, 进而保证举报诉求的渠道完全畅通, 第一时间对于相关的群众举报进行处理; 另外, 要成立相应的突击检查小组, 以此来避免市场出现突发状况的可能性, 并且还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市场价格异动检查小组, 该小组要随时留意市场上所出现的变化, 随时能够第一时间出击去处理相关的应急状况, 这为处理市场价格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 要对于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突出, 强化重点时段的检查工作。在春节、元旦等传统的重点节假日中, 不仅要对于价格管理的政策宣传工作进行强化, 还要走上荧屏, 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来提升公众意识; 另外, 要调集相应的精英力量, 来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服务价格等进行调查, 并且要成立专项价格检查小组, 强化监管工作, 达到维护市场价格稳定的目的。

2 做好市场价格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 1 转移重点, 找准工作突破口

要找准新时期市场价格监管的突破口, 不断加大对价格串通、价格欺诈和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树立价格执法公信力。

2. 2 整合力量, 形成监管合力

要充分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提升价格监管力度, 进一步加强与各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 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价格监督网络建设, 依托12358价格举报平台, 努力增强社会价格监管合力。

2. 3 加强服务, 抓好源头治理

要高度重视价格违法行为源头治理工作, 多种举措继续强化价格服务,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一是整合服务资源, 不断深化价格服务效果。继续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以“八进”活动为载体,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单位的服务和指导, 努力增强广大基层单位的价格法律意识, 从而提升自律意识, 规范自身价格行为; 要将价格诚信活动与“文明城市创建”、“放心消费创建”以及“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有机结合, 依托省级诚信单位创建平台, 整合服务资源, 提升服务效果, 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二是采取多种手段, 实施动态价格监管。充分运用提醒、告诫、警示、调查、回访等方法, 加强与经营者的沟通, 强化政策宣传, 做到事前提醒告诫, 事中调查指导, 事后检查回访, 全过程监控市场价格行为, 从而有效遏制价格违法行为苗头。

2. 4 紧扣着力点, 大力推广明码实价

明码实价工作是市场价格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价格主管部门对市场价格行为实施监管的着力点。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明码实价工作, 不断延伸和扩展明码实价工作内容, 分阶段、分行业开展明码实价专项治理活动, 努力提高明码实价、价费公示普及率和规范率; 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 积极培植明码实价示范点, 以点带面, 努力宣传和推广明码实价工作, 促进市场公平、公开、透明。

3 结 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市场价格体系不仅对于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影响也同样较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以往的市场价格监督管理部门, 所执行的管理力度就必须要不断地加强, 不仅是在法规上完善, 还要对外部的相关条件加以利用, 真正地使市场价格变化得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和解决,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相关的价格监督工作已经开始提升到了行为监管之上。而市场价格的行为监管措施, 实际上能够切实有效地避免价格异动状况, 这是我国当前在新形势发展态势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市场价格维护所涉及的重点任务。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的实践以及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我国市场价格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关键词: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乔余堂, 李兴咏.创新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 2009 (4) .

[2]霍鹏, 蒋炎.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 2011 (7) .

[3]许昆林.统一认识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市场价格监管水平[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8) .

[4]王波.从需求市场变化判断矿业达产后对外矿价格可能造成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3 (46) .

篇4: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关键词]出版物市场监管“扫黄打非”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出版业做强做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条件下,出版物市场监管是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搞好市场监管,就必须开展“扫黄打非”,解决出版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服务工作大局。

当前出版物市场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一是随着出版物市场分销领域的开放,文化市场、资源、阵地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抗性的文化冲突涉及我国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关系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要求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文化管理和出版管理、出版物市场管理方面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扫黄打非”斗争的新要求。三是开展打击互联网和手机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以来,网络文化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但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任务仍然不容乐观。四是侵权盗版行为、非法出版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未成人的身心健康,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五是有的地方领导对“扫黄打非”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地方“扫黄打非”工作被削弱了。面对上述新的情况和特点,如何做好当前的出版物市场管理工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出版物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条件下,出版物市场监管为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在整个出版市场监管过程当中,“扫黄打非”无疑是核心的、直接的、最前沿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狠抓打击非法政治出版物这个重点。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在政治上把好出版物市场的各个关口。具体到“扫黄打非”工作来说,其工作重点也就是必须采取一切手段,严厉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是境内外敌对势力传播政治谣言、破坏社会稳定、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惯用手段。因此,必须把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当作十分严肃的政治斗争来看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时刻都把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三、面对“扫黄打非”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创新思路,在“扫黄打非”的基础上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动解决出版物市场存在问题。

(一)要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调研,掌握制黄贩黄、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的新动向,牢牢把握“扫黄打非”斗争的主动权。当前,要特别注意研究高新技术给我们“扫黄打非”斗争带来的新挑战,探索互联网上“扫黄打非”、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努力提高“扫黄打非”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要强化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管,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治理相结合,坚持以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问题,坚持以日常监管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巡查力度。在时间段上,要加强对下班后、节假日特别是长假期间的巡查;在地段上,要加强对城市繁华街道、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的巡查;在对象上,要特别加强对销售非法出版物和盗版游商、地摊的清理,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违反行为,并由此追根溯源,深挖非法出版和侵权盗版的源头。要正确处理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的关系。专项行动是针对文化市场较为集中或较为突出的问题统一进行治理,日常监管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要互为补充。

(三)要在“扫黄打非”的基础上,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推动解决新闻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促进新闻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严格行业管理,引导行业自律。严禁买卖书号、刊号、版号以及其他为有害出版物提供条件的违法行为;要抓源头,源头治理是推动“扫黄打非”深入开展的根本。严格执行印刷复制企业复制委托书管理制度,杜绝违法违规承接印刷复制业务的行为。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站和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私服”“外挂”方式营运非法游戏软件。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市场的监管,对制作、销售盗版软件,以赢利为目的使用盗版软件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四)要不断完善“扫黄打非”的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对出版物市场的长效管理。进一步按照“扫黄打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落实“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五)要抓办案,查办案件是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要高度重视查办案件,特别是查办大案要案。建立大案要案查处机制,做到抓得紧、挖得深、查得清、判得准;要建立联防协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做到讲时效,看实绩,年考核,评优劣。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进一步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扫黄打非”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居委会和农村乡镇党组织的作用,将“扫黄打非”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确保基层“扫黄打非”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严密的防范网络。要坚持和完善“扫黄打非”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新形势下,抓好和提高“扫黄打非”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升“扫黄打非”工作能力。

当前各级“扫黄打非”队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经得住考验的、值得信赖的队伍。但是,在队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第一,只有人员特别是专职工作人员的“扫黄打非”意识提高了,才能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净化出版物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第二,人力资源是“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各个要素中的最为关键的要素。无论从国家“扫黄打非”的宏观管理,还是从编、印、发、出版生产的诸多环节来看,如果仅有好的硬件设施而缺乏较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那么,“扫黄打非”工作就会缺少后劲,出版物文化市场管理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的效益就难以改善。

五、新形势下,加大“扫黄打非”的舆论宣传力度。

非法及盗版出版物之所以还有市场,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重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购买和使用非法出版物的违法性质。因此在“扫黄打非”的同时,更需要展开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舆论宣传。宣传的内容应该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扫黄打非”的重大活动、重要案件、动态信息等等;舆论宣传的手段应当包括:调动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网站等有影响的报刊媒体进行重点报道,还要设立专版、专栏、专刊等方式加强日常宣传,采取集中报道与平时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要以宣传攻势对那些不法分子不断形成震慑,使更多的群众树立“扫黄打非”的意识,拓展“扫黄打非”的社会影响力和公共认同度。

篇5: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清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0年5月

农村是食品药品流通消费使用的重要市场,又是农产品种养的源头、食品加工的产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最基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给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前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药品监管网络逐步健全。药品监管部门组建以来,深入开展药械市场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行为,狠抓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储存、使用各环节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规范有序的药械市场。在农村,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药品“两网”(供应网和监督网),为农村群众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

(二)食品安全监督更加有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从农产品种养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体系,加大了食品安全保障力度。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越来越大。随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问题乳品、问题疫苗、问题药品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更加认真履职,创新监管,提升效能,确保安全。

二、当前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存在问题

(一)在农村食品安全方面,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薄 1

弱,农产品种养源头滥用化肥农药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食品药品供应渠道还不很规范,食品小作坊整治难度大,制售假劣食品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农村红白喜事、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二)在农村药品安全方面,售假违法行为时有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讯、邮政等手段,找“盲区”、钻空子,规避打击;部分药品零售企业认证后规范管理意识下降,存在为贪图蝇头小利违规经营、违法经营的现象;乡镇卫生院存在设备短缺、人才缺乏,药品使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影响,农村药店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不够强。

(三)在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需进一步理顺。目前食品安全仍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分段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组织协调、综合监督职责,存在部门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弊端,需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二是药品安全监管手段亟待加强。目前药品监管存在检验检测设备缺乏、监管手段有限,技术支撑难以体现等问题,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要建立标准生产、绿色无害的农村食品药品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农副产品的无公害深加工,争创国家注册商标、驰名品牌、名牌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认证。各监管部门要立足职能,加大对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监管指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要建立从源头-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绿色食品通道,切实保证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增

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投入,定期督查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强化、领导上得力。二要落实部门责任。要建设以“四条保障线”为核心的农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初级农产品安全保障线,由质监部门负责的加工食品安全保障线,由工商部门负责的市场流通食品安全保障线,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线。要通过建设四条保障线,构筑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实现农产品的源头安全检测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餐饮等环节监管的全程覆盖和有效管理。三要搭建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网络。要依托农村药品“两网”(药品监督网、药品供应网),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两网”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四要开展有效监管。各监管部门要围绕重点环节和品种,采取专项整治、联动执法等形式,着力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要严厉查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基本质量保证措施、产品标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等问题。要全面检查药品经营企业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情况,规范农村药品渠道秩序,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三)要建立多元供应、源头保障的农村食品药品现代流通体系。一要积极引入现代流通体系,既搞活农村食品药品供应网络,活跃农村经济,使农民群众用上品种丰富、价格实惠的食品药品,又从源头上规范供应渠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二要以 “千乡万店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小超市、大连锁”和“超市进乡村”的发展,促进农村食品流通。三要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延伸农村药品供应网点,鼓励有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参与药品配送,促进药

品配送的全覆盖,从源头上保障药品安全。四要推进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药库规范化建设,改善药品储存条件和设施环境,强化人员培训,增强法律和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五要将符合条件的零售连锁药店逐步纳入“新农合”定点参保单位,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手段,平抑药价,惠及于民。六要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从业行为,提高管理标准。

(四)要建立预先防范、快速反应的农村食品药品应急处置体系。要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习,提高应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能力。要加强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系统,对农村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集体食堂要重点监测。要针对农村红白喜事聚餐多、地点分散的特点,防止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建立群体性聚餐报告、登记、备案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报告和处理,实现对目标人群的及时有效救治。

篇6: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县工商局四措施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

针对农村食品经营者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质量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加强领导。从县局一把手到工商分局的领导,人人都有承担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责任,并列入目标考核。二是严格问责。制定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及责任追究办法,对监管不到位和工作出现纰漏的,给予亮黄牌、诫勉谈话、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惩罚措施,杜绝长期存在的管与不管一个样的弊病。三是加强自律。把提高经营者自律意识放在第一位,通过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日常巡查、对食品经营者开展培训和教育等,使食品经营者切实感受到和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四是源头治理。把抓好源头监管和治理作为做好农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基础。首先是对辖区内食品批发单位和食品配送龙头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监督其在进货和批发经营活动中,健全索证索票各项制度,同时加强对农村食品送货车的监管,从而提高了食品源头监管效率。

篇7: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修水县质监局 易林波

一、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强调的是食品安全关乎国之根本、民之根本。但近期国内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将食品安全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地步,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严抓的时刻了。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我们质监部门作为主体监管部门,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了多项专项行动加以整顿,呈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隐患,有待于我们加强监管。特别是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由于多重原因,监管仍是十分薄弱,问题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二、目前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现状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县,修水县纵横数百公里,辖36个乡镇(合并前为54个乡镇),其82万人口中,有60多万人口在农村,与发达地方不同的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滞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安全上,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状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生产场所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我县包括企业和小作坊在内,大大小小有食品生产加工点300家,而其中有200家位处农村。而这200多家中,除了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外,几乎同时为简陋的小作坊,地方狭小,设施不足,卫生 条件差,这样的场所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无疑是安全的一大隐患,但由于其经济和条件的限制,却难以一时加以改善。例如,我们溪口镇的一个糕点作坊,就前后两间,面积不足15平米,就是这么个地方,以前还将内间堆放杂物,而将外间作为生产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我们多次要求业主改善,由于其地方限制,难以整改,虽最终将生产车间移至内间,但物品仍是杂乱,存在交叉污染,安全堪忧。

2、原料较为劣质,包装粗糙,裸装食品普遍。在我们检查的过程中,农村生产加工点的原料总是要比县城内同行的便宜,例如,在油炸食品中,所使用的油在市场上销售有很多种价格,从4元到6元多不等,但是在县城使用的油,一般都在5元多到6元多,而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生产加工点,往往就是4元到5元多的,甚至有的黑窝点还掺入更为便宜的劣质油,这样,其成本明显低于县城区域。另一方面,在包装上,在农村生产加工的食品,往往包装粗糙,其小作坊的产品大多都是裸装销售的,防护措施不足或是根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污染,致使食品不安全。

3、标识不规范,存在过期产品仍在销售的情况。在农村生产和销售的食品,不说是无包装的食品,就是有包装的食品,也是未能明确标明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这样,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无疑是一大安全隐患。记得以前在乡镇也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故:有几个人皆出现肚痛、腹泻的症状,后经调查,都曾吃过某个糕点店销售的散装面包,再询问糕点店老板面包是何时生产的,当事人却支 吾了半天,没说个具体。当时是夏天,此类产品最多保质期为2天,如此情况,应该是早过保质期,关键是连销售者也不明就里,食品安全事故就更难避免的了。

4、假冒伪劣食品较多,甚至有毒有害食品都难免存在。在农村,由于其偏僻性和隐蔽性,成了很多不法分子首选的地段,他们利用监管人员难以找到或是监管频次不高的优势,在食品中掺假掺杂,从而达到他们增加利润的目的。前期,我们就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差异,一路摸排,从而在某乡镇的偏僻处一举端掉一个利用“烤鸭油”油炸麻花的黑窝点,其现场确实让人触目惊心。

三、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以上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现状,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一大根源,其实也早被政府和监管部门熟知,但多年来,为何却一直难以有好的改观,关键还是在农村这块土壤上,具有其滋生的营养:

1、消费水平低下,消费观念滞后。农村消费者由于其经济和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原因,其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什么东西便宜,什么东西量多、什么东西好吃,他们就选择这种食品,反之,即使再安全的食品,他们也不会考虑。这种情况,在我们检查的过程就亲眼见过:一妇女抱着个小孩来到糕点店购买蛋糕,首先问过价格是7元每斤,感觉很贵,但是还是要求老板称了两元钱的蛋糕,结果发现两元钱仅仅能买到小小的两个蛋糕(直径为2cm)时,称好的物品都还是放下来慢慢地走了。而这边老板也在摇头:真没办法,生意难做,县城里的这类蛋糕都卖8—10元每斤,而我们的原料都是相当好的。农村群众购买食品,确实专挑便宜的买,如此,想把生产成本价格压低,成了农村生产加工点业主之能事了!

2、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购买食品根本不注重安全要素。农村消费者对购买的食品是否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不重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识别。其实,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后,国家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框架的规定,首先是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都有很多限制性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产品标准的规定;其次是生产场所的规定,要求设施齐全,措施有效,卫生良好;再次是人员的要求,《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从业人员必须体检,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同时,在服饰、装饰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另外在包装上也有相应的规定,必须明确标明所有的配料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以及执行标准等等。但是,在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点内,由于消费者根本就不要求这些,或者说是不懂得要求,因此,给他们以降低标准要求生产加工食品、不按要求标注产品内容提供了方便,安全隐患便也凸显出来了。

3、农村群众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差。农村消费者在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地方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加上检测、鉴定费用,为了几元钱的小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由此给假冒伪劣食品者提供了生存温床。

4、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质量意识不强。在农村生产加工食品的业主,首先是文化程度不高,本身素质较低,没有考虑他人是否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其次是在食品加工方面业务知识少,大多没有经过什么培训,仅是为了生计需求,在其他地方学习了几天,加上经济困难,就落脚于农村,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食品时什么物质可以加入,什么物质不可以加入,仅是一味追求卖相和利润,而考虑安全的问题甚少。

5、监管力量薄弱,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排除。面对广阔的地域,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仅有3人,执法车辆和其他稽查队共用,一个星期最多用到三天,少的时候一天都难得用得上。所以说,如果我们平时接到一个投诉,可能根本难以派出人员和车辆及时处理,再等我们另外安排时间的话,什么违规行为都隐蔽起来了,根本就难以做到有效监管。而且如果生产者如果真正要造假,必将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光靠我们监管部门的几个人,那更是难以查找并进行铲除了,因此,便给制假售假人员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了。

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可以说,“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因为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同样重要的。同时,“食品安全也细如毫发”,需要所有人的细心呵护,共同关注,也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细致排查,认真履职,方有成效。因此,针对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笔者作为基层监管人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强化宣传,让食品安全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辆下乡、农村板报等形式,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并集大家之力,来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上来。

2、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及时受理食品安全投诉。对于农村消费者,我们要利用各种载体,公布投诉电话,并认真落实好举报有奖制度和保密制度。对于他们的投诉,要认真对待,及时受理,并根据实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让他们切实感觉到政府和部门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有兴趣维权,有信心维权。

3、强化培训,让农村食品加工人员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对于从业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知识不足的现状,我们质监部门可以配合政府部门举行每年至少一次的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生产的一些知识以及违规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严重法律后果,让他们能够畏惧法律,安全生产。

4、健全监管网络,建立乡、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在乡、村以及选择一些责任性强、具有一定食品安全知识的人员作为食品安全协管员,并通过政府给付一定的工作经费,让他们在最基层掌握食品安全动态,并对一些违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比起我们不定期去监管要好得多。

5、完善机制,确保监管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目前,我们部门还是“找钱吃饭”的政策,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趋利意识”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基层机构上表现尤为突出,致使“有利的便做,无利的不管”,这样,无疑给安全隐患提供了温床。如果在体制上,首先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的经费、车辆和设备等,再在督察体制和责任追究体制上加以完善的话,基层在农村的监管频次必将增加,安全水平将也会得到提高。

6、加大惩处力度,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在农村办案,总有一种难以执行到位的感觉,首先很多地方村民团结性很强,虽然我们发现某作坊存在严重问题,但是要处罚他们时,左邻右舍一哄而上,却把我们给团团围住,致使执法难以开展;其次是后续工作难以到位,即使我们当时关掉了,他们明天又开始生产了,或是白天不做,晚上又开工了,如此,执法部门很难有效遏制。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组织多部门进行查处,特别是一些涉及严重的违法行为,政府、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应该配合办案,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给违法违规者以严惩;地方政府人员、公安部门在对村户排查时,应结合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7、完善法规,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作坊门槛。《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小作坊管理实施细则”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虽然县级政府由于创卫等要求,把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委托我们监管,但具体的要求和 处罚措施并未明确,这样无疑给我们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建议上级部门提请省人大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食品小作坊的开业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将给予取缔,这样,我们对食品小作坊监管将有依据,特别是对农村的小作坊,我们监管起来将也更为有效。

农村群众,到目前为止,尚还是弱势群体,也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重视,本文也正是由于政协委员的提案,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而写,望能为我们质监部门关注农村食品安全提供些许帮助,让农村群众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总之,质监部门作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主体部门,我们必须尽己之责,切实加大农村生产加工点的巡查力度,排除安全隐患,并指导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点规范生产,确保食品安全,还农村群众一个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

篇8:对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思考

1 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现状

1.1 地方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开展情况

上海市气象局通过垂直整合内部资源、横向联合外部力量、推进信息平台融合, 初步建立起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三合”机制, 成立了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企业, 在气象服务市场培育方面实现突破, 通过健全气象部门简政放权的清单体系、建立气象服务业务信用管理制度, 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有力推进。

2015-12-24, 安徽省气象局检查组对阜阳市铭顺公司进行事中事后监管。该公司是2015-06成立的市场运作公司, 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 不从事违法气象信息服务, 省局检查组表示认可, 完全支持社会力量办公司, 扶持公司做大做强。

1.2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已于2015-05-01起施行。《办法》规定:非法发布气象预报的或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不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提供的最新气象预报的, 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传播虚假气象预报的或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不注明发布单位名称和发布时间的, 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出台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办法》已于2015-06-01起施行。《办法》规定: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信息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服务单位备案统计与公示制度, 鼓励建立行业组织, 实行行业自律管理, 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开展服务质量定期评价, 并公示结果。

1.3 加强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建设

2015-07-14, 中国气象局出台了《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该标准体系为《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形成标准支撑, 提升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中国气象局将积极探索市场管理新方式,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促进气象信息服务市场有序发展。

2015-12, 中国气象局出台了《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参与单位将开展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加强监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理清管理权限。通过专项建设, 将推进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手段、有机构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培育和规范气象信息服务市场。

2016-03, 中国气象局发布《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规范》《气象预报传播规范》《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四项行业标准, 为《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提供支撑。《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规范》规定了备案申请、受理、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等内容。

2 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不力

2016-08-05出版的《新余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信息为:今日天气 (新余气象台发布) 多云转阵雨, 26~34℃。《新余日报》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虽然注明了发布单位名称, 但是没有注明发布时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询所需气象信息, 比如我们经常用的QQ聊天软件, 2016-08-05 QQ上显示的天气预报信息为28℃, 阴, 今天, 26~34℃, 阵雨。腾讯天气向社会传播的气象预报没有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提供的最新气象预报, 传播虚假气象预报, 也没有注明发布单位名称和发布时间。墨迹天气网站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为今天, 阵雨, 25~34℃。该网站向社会传播的气象预报没有使用当地气象台提供的最新气象预报, 也没有注明发布单位名称和发布时间。网站上提供的天气预报普遍存在与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结论不一致的现象。这表明, 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2.2 气象信息服务市场发展还不充分

从上海市气象局官网查看上海市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备案情况, 在上海市气象局备案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共有23家, 绝大部分是气象局下属单位, 比如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市气候中心等8家属于上海市气象局直属单位, 闵行区气象台、崇明县气象台、青浦区气象台等9家属于下辖区县气象局直属单位, 极少部分是社会上的企业;优尼迈特气象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四大股东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盛安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华云实业公司、大连港航科技有限公司属于混合制国有企业。气象信息服务由气象部门独家经营, 没有向社会开放, 社会上从事的气象信息服务的公司或组织还很少, 导致没有市场可以监管。

2.3 气象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

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及装备配置等多方面都有硬伤, 普遍存在无专业人员、无固定编制、无日常经费的问题, 专业人员少、经费不足、装备落后。针对部分宾馆传播虚假气象信息的现象, 我市气象执法支队也曾经到宾馆执过法, 但收效甚微。气象执法主体资格不被认同, 执法行为受到质疑, 是造成气象执法困难的主要因互素。法制机构人员不足, 是困扰气象行政执法的一大难题。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由取得执法资格的事业单位人员和编外人员兼任, 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缺乏, 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气象部门责重权轻, 执法效力难以保证。大多数执法是从维护部门利益出发, 为收费而执法, 而不是制度上的建立健全而采取的执法行为。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针对网站发布虚假天气预报信息, 要加大处罚力度, 由网站注册地所在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对网站进行气象行政执法, 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视情况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责令网站使用气象主管机构发布的天气信息, 网站发布全国天气预报信息的, 可以向中国气象局有关单位获取城市天气预报信息。依法规范和完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运行机制, 依法规范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主体行为, 完善监管措施, 促进气象信息服务市场依法有序发展, 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在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建立市场规则。建立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自律、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气象信息服务单位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气象信息服务的市场监管职能, 为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建立信息档案, 对征集来的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核实后向社会发布。

3.2 加大培育力度, 引导市场主体自我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市场活力, 调动社会力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保障气象信息服务主体在设立条件、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使用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 鼓励和引导气象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对行业内开展气象信息服务进行自我管理、约束、规范和促进。气象信息服务行业组织应当制定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自律制度和执业准则。主动为气象信息服务主体提供支撑条件, 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服务应用平台, 制订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面向社会提供目录和使用政策, 分类、有序、规范提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应用, 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3 健全气象行政执法机构

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制与机制, 建立气象法制建设经费的稳定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气象行政执法机构, 配备与行政执法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各类人员, 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有法律专业人才、专兼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气象行政执法保障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素质, 规范气象行政执法主体和程序, 严格气象行政执法行为, 健全气象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完善培训考核、责任追究、绩效评估及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获阶段性进展业务体制更趋集约市场培育与监管有亮点[D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512/t20151210_299536.html.

[2]阜阳气象通联组.省气象局减灾处、法规处一行来阜阳对气象信息公司进行事中事后监管[DB/OL].http://d.ahwmw.cn/fuyang/fysqxj/?m=article&a=show&id=317151.

[3]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令, 第26号.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S].2015-03-13.

[4]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令, 第27号.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S].2015-04-28.

[5]中国气象局.气象部门将构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标准体系[N].中国气象报, 2015-07-17.

[6]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出台专项方案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建设[D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512/t20151202_298833.html.

[7]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等四项行业标准发布[DB/OL].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03/t20160314_306405.html.

[8]王广生, 纪秀艳.气象行政执法存在的难点和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 (z1) :84-85.

[9]于新文.气象局副局长解读《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3911.htm.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有趣的表情》下一篇:飞机主承力结构细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