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024-07-08

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精选6篇)

篇1: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姓 名:黄星悻

单位名称:张家界市慈利县第六中学 职 务:学校办公室干事 职 称:员级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张家界市慈利县杉木桥镇西街 邮政编码:427219

中国经典文化丰富蕴藉,博大精深,它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亦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学习、继承与发展中国经典文化的价值核心,就在于培养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新一代中华儿女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后,能和国际化思潮、全球化视野接轨,具备更强更新的创新能力。固然,达到这个目的绝非一日之功,应当是一个长期熏陶、浸染、培育的过程,这其中学校教育便是基础。《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理学生成人成才之本,让学生在全面、科学、健康的成长过程中打牢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思想道德基础、价值观念基础等等。我们一般也认为,学校教育“理本”目标能否实现,其基本点在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掘。而事实上,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难,因为前者有一定的长期积累的方法规律可循,后者则全靠教师一种自觉式的探索与实验。所以,学校教育想要依托并受益于中国经典文化的话,笔者认为必须要合理地有机地在经典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动发展的能力,才能提高学校培育人才培养的效益。

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包括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与人生观等一些对学习产生持久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也包括一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起其直接影响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包括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充满活力又与学习活动有紧密联系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往往对一个学生的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而在学生上述诸多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中,传统文化恰恰就占有很独到的先机,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那么,学校在向学生渗透经典文化的精髓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是在经典文化向校园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站在以精神育人的高度,从经典文化上寻求有效途径,统揽校园传统精神的建设,努力培养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坚持活动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着力营造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环境,势必会为学校精神养分的充裕、丰富与科学提供先决的条件。以笔者所在的慈利六中为例,一是学校修建了巍然独立、卓然不群、气势磅礴的溇东书亭,环以石阶石栏,衬以花红叶绿,建树《溇东书亭赋》碑刻,传统文化的古朴中沉积并透现出一种现代教育的智慧和理念,尤其是亭文映衬,相得益彰;它的扶摇直上、气冲霄汉正是六中人昂扬傲世的写照;它的蓬勃热烈、活泼厚重正是六中人深沉实在的活画。每一个六中人面对这它,无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无不自我激励、自我超越。二是学校精心构建了两个大型的花苑,一个是宏毅园,一个是怡心园,两个园子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绿叶葱茏,用传统中园艺的样式彰显溇东传统文化、溇东传统精神的内涵,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精神的愉悦。三是学校建树了巍峨高耸的不锈钢雕塑,它以“奔向新世纪”为主题,既是对整个六中学校、全体六中人栉风沐雨、追求卓越的传统形象的诠释,也显现六中人飞腾向上、超越自我的时尚追求,是六中校园传统精神生动外显的形式,也成了六中校园传统精神的标竿和永恒!通过拓展校园文化中传统理念的内涵,提升校园传统文化品位来丰富德育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校园花坛草坪的旮旮旯旯都有大量格言警句、名人画像、书画作品、经典音乐,校道的两旁都有别致的文化橱窗、大方的黑板报,这些已不再是静止的话语,而是生动的教材,无言的教师,都是变成育人载体。在人文精神阳光的温暖下,每一个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提醒与鼓励,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日益得到丰富与完善,这也能时刻警醒他们应该怎样成人成才,自己应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才。

二是在经典文化向课堂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立足于经典文化的因子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每一个科目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只拓展、夯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是要引导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品质、修养气质、文明礼仪诸方面都要有长足的进步,自然这对每一位任课教师也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本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精髓,另一方面还要营造一个在传统继承中更新学生非智力因素内质的环境。其中就包括: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许多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而只有乐学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一切被动的、缺乏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使人获得快乐的。教学中可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从个人志趣入手,从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入手,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平时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亲近,经常和学生接触、聊天,甚至谈天说地,以幽默、诙谐、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排斥心理,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在吻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充实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所渴望所追求的非智力因素。以明确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有推动作用的内驱力,它是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表现更持久而强有力,外在动机则依赖外界诱因加以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内在动机,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法,表达自己对不和谐的认识和看法。这一过程本身使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让他们有机会走出课堂,去观察、调查社会现象,无需教师强迫而自愿学习,这种自愿学习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的,也只有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才能让他们在乐学、爱学的境界中得到培养。以沟通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成绩好坏与其气质和性格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自高、不虚心、傲慢;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怯懦,这些特征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上下波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针对其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表扬、批评和指导方式。同时,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胆汁质的学生脾气暴躁,易冲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类学生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只会弄的两败俱伤,相反,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如果教师换成谈心等方式与之沟通,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三是在经典文化向校园活动渗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文明为主题,学校需要经常性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觉悟与意识,这正是有声有色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助推器”,更是发掘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加速器。比如举办古诗词朗诵会,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吟诵,激发学生汲取传统诗词外在形式与内蕴情愫的养分的兴致,鼓励学生向古代先贤们学一学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珍惜光阴、勤学好问等。比如举办书画书法培训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传统国宝式的艺术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比如开设二胡、唢呐、古筝、琵琶甚至京剧表演培训活动,让学生在国学精髓的感染下体悟到中国古代文明的丰饶与博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广袤与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销祖国的热情,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再者,即使是现代意味浓郁的校园活动,例如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社团沙龙等活动,也应该站在充分培养、丰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去适时地渗透一些传统文化,像对联的衬托,书法的映衬,都是不可少的,这些样式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美在传统,致使他们滋生一种渴望:追求美应从继承传统着手。其实,对真善美的感知与追求也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集中体现。

四是在经典文化向德育教导渗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经典打造优雅校园,以经典培育高雅人才,这是一般学校都为之奋斗的办学目标。发经典之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这是传统文化本当的职责,更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必然要求。先从学会做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学校可以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信念鼓励学生做一个爱国的人,以“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信念鼓励学生做一个既自尊又尊敬人的人,以“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鼓励学生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鼓励学生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以“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鼓励学生做一个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人,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鼓励学生做一个务实践行的人等等。再从学会学习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直接或间接地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上立下了标竿,涉及到立志、自强、惜时、毅力、好学、善学、求索、实践等各个方面,我们可充分运用,比如以“志不强者智不达”勉励鼓励学生志存高远,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学生自强不息,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勉励学生珍惜青春,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勉励学生勤学好学,“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勉励学生学以致用等等。再从健体来看,中国功夫中传统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给学生提出了体魄康健的标准,而“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则更是给学生提出了坚持锻炼、不可一曝十寒的要求。

五是在经典文化向校本开发渗透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材,这是新课改提出来的必然要求。学校一旦条件成熟,就应该成立经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发的课本为蓝本,结合学校实际,编订学校经典文化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贯彻实施中,拿起经典文化的武器去培养、定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以《弟子规》等为主着重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声律启蒙》《千家诗》等为主着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古诗词滋养,以《论语》《孟子》等为主着重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培养。高中阶段可采用黄安余主编的专门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可作参考,亦可采用已引进的台湾中正书局版的《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着重廓清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大自然的看法和责任。此外,学校校本开发还应该结合本土文化,主要包括礼仪文化、传统音乐、软笔书法、古代服饰、古代建筑、古代钱币、剪纸艺术、插花艺术、竹玉文化、茶道文化、京剧昆曲、功夫太极等,尽管内容庞杂涉及广泛,但也要分期开发,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校本开发有了自己独特的目标、独特的内容和独特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从中领略到传统的魅力,从而不断丰裕自身各方面的修为与素养,其中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他们心胸开阔了,眼界高雅了,势必会摒弃附着在身上的一些陋习。

总之,在经典文化的滋润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会越来越得到科学的发展,一旦和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形成合力,就能孕育出个性鲜明、生机盎然的学生个体,从而为学校培育出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2: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他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作用,推动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软件”。

相对于学生现实的学习能力而言,教学过程中学生尚未表现的潜在学习可能性称为学习潜能。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或教师指导,可使之转化为现实的学习能力。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是学习潜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智力发展分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能独立完成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经过成人帮助和自己努力模仿,能达到完成任务的水平,这又称潜在水平,后者的获得正是非智力因素有效施加影响的结果。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仅是“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学生,智力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低智力者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化学习过程加以弥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配合,能使学习效率提高百分之六十左右。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三分之二起因于非智力因素,同时不少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力潜能中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仍然有着许多表现,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教学中无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定向、激励、强化和教育等作用,用纪律、分数、名次等手段代替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不仅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下降,也使品德、兴趣、意志和作风的培养化为空谈。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势在必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依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非智力因素进行筛选,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培养:

1.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指的是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它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更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一个人的理想内容越丰富越崇高,对其推动力也就越大,它鼓舞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投身于科学公关中去。考察目前的教学实际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清楚,明确,自主的学习目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适当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对自身发展有更大价值的远景目标。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到他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理想的接近。

数学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期间不乏精英们为理想而献身奋斗的业绩。在第一堂高中数学课上我给学生介绍了歌德巴赫猜想、祖冲之的圆周率、有关陈景润的一些故事,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数学的.对称美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我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逸事,一些数学名题与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钻研热情,萌发献身科学研究的伟大理想。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志趣活动,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并创造性地完成研究活动。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休止的“应试”与“题海战”,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难、繁、枯燥乏味。不少学生因此丧失学数学的信心,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中学数学教材一般以演绎的形式进行编排,更加强调思维的严谨性,而缺乏生动活泼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若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要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对数时“对数是懒汉思想的产物”这句话抓住学生的心。讲数列时,先介绍中学古代数学中有关的数列的研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与龟兔赛跑,国际象棋的故事联系,激发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枯燥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以及推导公式所用的新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生编写习题,写数学小论文,将数学知识用在生活、经济中。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后,我要求学生用实际例子说明:

y=

所表示的意义给变量赋予不同的内涵。(提示:可从物理,经济出发)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学明白数学并不是没有用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当承认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明确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使初学者望而怯步。作为新教师更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度与量,多思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坚定必胜的信心

研究表明:先天因素是造就人才的重要基础,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先天因素仅是一种潜能,要它转化为现实的智能,必须经过后天有效的“开掘”,而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对象的内因,自信心就是最重要的内因。

数学学习中常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人们常常不恰当地称之为“差生”,这对学生精神上的打击以及由此产生的负效应是不可估量的。确切地说,应称他们为“才能尚未被开发的人。”“天生其人必有用,天生其才必有用”,人都有不同方面与不同层次的才能。对这些学生,为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关爱和鼓励他们,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遗忘他们,针对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给予切实的辅导,在课堂上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扬长避短的给予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暂时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必胜的自信心。

4.培养积极的情感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用了32年的时间思考了如下的问题: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最主要?他们回答是:“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联系。”他还认为:“教师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满腔热情地劳动和献身、于崇高理想的榜样,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典范”。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5.加强基础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更为重要的好似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融会贯通,有利于举一反三,有利于迁移和运用。顾明远教授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新知识。”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必须扎实的基础知识, 基础是迁移创新的前提,因此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技能的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基。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也一使创新的大树有了肥沃的土壤,枝繁叶茂也就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发展,以及数学知识的联系。

6.养成良好的习惯

“江山易改,本性难改”,“习惯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学生数学学习不好,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被动学习,学不得法,学习习惯差。我们要趁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接受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于思考,适当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善于积累,系统小结;学会分析学习中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逐渐从学会转化成为会学。譬如,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规范解题的习惯,解题后的进行反思的习惯,总之,教师“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垒实学习创新的根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措施,开发与朋友蕴藏着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品质领域,使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研究性学习百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篇3: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90

自从非智力因素进入大众的视野,广大小学教师就开始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小学时期无疑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中。此外,小学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是最强的。而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重点学习的学科之一,也是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关键学科。但是小学语文教师想要通过教学有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是教师首先应该重点关注的。如何通过教学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笔者在细致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之后,认为从两个方面着手是最可行的。首先,我们要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总是有一种距离感,有距离感的情况下建立学习兴趣就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将课本上知识与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种距离感自然就消失不见,学生也就更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感兴趣。其次,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注重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欢乐中理解语文。当然,适用于语文课程的活动有很多,最受学生欢迎的有诗歌朗诵、古诗文角色表演等等,学生在享受活动带给自己的乐趣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就会慢慢被激发出来。

二、尽可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语言类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而言,凡是可以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会差。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小学时期是学生开始接触系统完整语言知识的初始时期,因而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因此,习惯养成方面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在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1.我们重点帮助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什么。2.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最需要教师怎样的引导和帮助。笔者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最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两个,一个是阅读的好习惯、另一个是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靠的就是积累,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规律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有了阅读的好习惯,才可以从文学宝库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此外,读书笔记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学生阅读之后是会遗忘的,克服遗忘的最好方式除了重复阅读之外,就是做读书笔记。而养成了动笔记录的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远的。

三、注意巧妙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除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之外,巧妙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哲人有云:“有了意志力,我们可以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我们可以跨越世界上最广袤的海洋,我们可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意志力,他们就不再惧怕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道道挫折,他们就可以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气质。然而意志力的锻炼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师把握巧妙的方法。所谓巧妙指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增加学生的作业量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更不是通过对学生超高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自律性,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增强意志力、自觉反思意志力。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素质,给他们量身订做一个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学习计划,而学生坚持履行学习计划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意志力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对自己的意志力有什么作用,而是在逐步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清晰地感觉到意志力的支撑。所以,在锻炼学生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不能给学生压迫感或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不然的话,只会适得其反。总之,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意志力的学科。

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因素之一,也是常常被教师忽略的一个方面。有的教师会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听教师的话,因此不需要关注学习态度的问题,只要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去完成就好了。但是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小学阶段恰恰是学生自我意识的上升阶段,学生对身边的很多人、事、物都有了判断力。学生表面看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没有意见,但他们内心未必就真的喜欢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发出的命令。而且,学生自己如果从小就对学习没有端正态度的话,他们可能会越来越依赖教师,没有自主控制和计划学习的能力。因此,不论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还是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都不能忽略学习态度这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哪里,或者说他们对学习的不合理认识具体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问题症结,我们才好对症下药,我们的端正行为态度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说,有的学生是因为感觉学习的语文知识没有用,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不积极。那我们就应该将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例子举出来,让学生们明白地感知到学好语文知识是多么重要。再比如说,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能说出一口普通话,能完成教室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自己天赋异禀,不需要那么努力。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就要与其进行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其实还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等等。其次,我们还要定期观察学生的态度变化,尽可能帮助学生始终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始终稳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自信心毫无疑问是制约学生学习成效、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关键非智力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稳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经常地表扬学生,通过运用“罗森塔尔规律”,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因为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目标设置得过高,在实际的学习中又没能达成目标才丧失自信心的。

六、结语

篇5: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立项终期总结)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开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悉心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值此我们立项之际,把我们几年来在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开发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在座的各位做以简单的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3、几点收获与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003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自03年起,我们的校本课程就进入起步阶段,当时我在村小,亲历和见证了校本课程成长变化的过程。记得校本课程刚一实施的时候,是全县教育改革后的第二年,领导把会议精神传达后要我们每个村小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内容。各校、各班级、各学科都不能重复,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周以后开会上报。有的学校是军训表演,有的学校是象棋,有的是美术,有的是音乐,有的是学生养成教育等。

初期的校本课程,由于为彰显各校的特色,所以搞得百花齐放。后来可能是各校内容不统一,没有统一的尺度去评价,中心校统一规定了内容:语文和数学。分别由全乡所任本学科的老师每人编一套题,语文是阅读,数学是奥数,装订成册分发全乡统一使用,这便是我们最初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使用时间不长。觉得它还不适用,与兄弟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取消了。代替我们自编教材的是,省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作为我们的活页教材,每学期印发给各村小及教研组。虽然教材简陋,但由于内容紧靠新课标,所以深受教师及家长的喜爱。活页教材的使用,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就是借鉴了活页教材《古诗词背诵》,同时加入了国学启蒙经典的一些想法编写而成的。

加入国学启蒙经典内容的最初启示是缘自于一次看电视。06年全国各地学国学热,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孩子们学国学,找回我们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中央教育频道一个专题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上海市一家私立学校封闭式办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北京市许多知名的小学都在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看了这个专题片我很受教育,觉得把国学中启蒙经典纳入校本教材,既与主教学内容不冲突,又能起到补充和提高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古诗词背诵加入启蒙经典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与我们校本教材领导小组人员商议,得到张校长的支持及校本领导小组的认可,后来向教师、学生、家长、村委会发问卷卡,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后,便发动教师群策群力征集挑选作品,着手编辑教材。

所以说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应社会及家长的需求,集广大教师集体的智慧,以本校几年来校本课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经验为基础,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发和编写出来的。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由于教材搜编、校对、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们很辛苦,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边选边学,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教师们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初选教材内容,让大家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得要选的内容很多,多得难以取舍,最后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决定:减少原有古诗词背诵篇目,增加了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大学》的诵读篇目。内容确定了,我们便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下发了改编后的新版活页教材,并给它起名叫《经典诵读》开始全校试行。

一学期后,教师们反映,教材内容好是好,但量大,内容较杂,哪一篇目都背不完,有的内容也很难,学生背起来很生涩,如《百家姓》《大学》,还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如《增广贤文》中某些句段等。针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教材组全体成员又多次坐在一起悉心研究,科学编排,把难度大、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篇目都定为选学内容,让师生在课余时间去品读,这样既减轻了任务量,又领略了部分经典名篇的风采。修改后的活页教材我们又试用了一年,师生及家长的反映都很好。

在2010年底县进修学校教科所的一次检查中得到各位领导的认可。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反复校对,精心排版,把它装订成册,印发给大家。这便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从最初的起步到最后的定稿,期间经历了“探索尝试—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试用—编辑成书”等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几次易稿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校本教材,前有序、后有教材说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录中备有学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标记,方便了师生的阅读与参考。

全套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分上下两学期,总计二十八课时完成。教材共选入古诗词283首,近现代诗词16首,在教材的内容上,以国学为主,并适当选入近现代诗词,教材分两大版块,由国学,近现代诗词,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组成。为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每首古诗词都编有作者简介、词语理解、品读感悟等栏目,并为部分启蒙经典编有译文。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只要求学生背诵,不强求理解,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随着理解力的自然发展,心灵需要之时,便会自然浮现,自知其意。

这套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与价值追求,强调了学生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追求精品文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积极进取意识;

2、以诵读为重点;

3、采取版块式的结构方式。教材编排不仅关注学生视野的开阔,国学知识的积累,强化记忆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从2012年开始,我校使用本套教材实验稿,由于多数教师也包括编写组的成员对启蒙经典不甚了解,所以是边选内容边学习,边学习边教学生。

二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的情怀。于是我们以此为鉴,多次开会要求老师们教教材一定要读懂弄通,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及含糊的道理,并开展不定期的校本课程培训。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随时抽查听课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师生朗读比赛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在集体培训方面,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光碟,听中央电台播音员标准的古诗词配乐朗诵,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等,在个别学习上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班主任研讨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监控与测查,调动了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他们对知识追问的态度更加严谨了,对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更深刻了。这里还有一个来自教师的典型案例。案例2:“一字之师”。08年上学期期末校本课程测查来到我们的一个村小两家子小学,当时是测二年级于海媛老师班级学生背诵《百家姓》,由于是试行,时间仓促,所以《百家姓》都没有注音,要求老师自己去注,当学生背到“胥能苍双”时我们都认为是背错了,明明是néng怎么竟读成nài的音了呢?在我们的质疑下,于老师说她查字典了,“能”当以姓氏出现的时候读nài的音,当时我们一查字典果然读nài音,所以,很受教育,觉得这位年轻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可佳,同时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为了鼓励于老师求知的积极性,在学期初全乡教师教学总结及校本课程再动员大会上,封于老师为“一字之师”。以后,在于老师榜样力量的影响,老师们又矫正了《百家姓》中一些习惯性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学校本教材,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自己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遗忘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了,内涵提升了。受教材内容的吸引,很多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背,比着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记忆力得到了培养。后来老师和孩子一起背,鼓励家长陪孩子背,现在这个小孩背起古诗词、《三字经》来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学生们由原来的不愿意背、背得很慢,到现在能自己摸索规律主动去背,只要老师给内容,有时不需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监督下就早早完成学期内的任务。课堂上教师再加以点化,便由机械的记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了,在家也懂事多了。

校本课程的实施深受家长的喜爱。案例3“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这是两年前的事,本校的一位老师,家里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初中,小的在本校读三年级,大女儿回家写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是“把古诗补充完整”,由于她没背过这首诗,所以就去问妈妈,被正在写作业的妹妹听到了,说姐姐你不用问了我会背,于是就把这首诗词完完整整地背了下来,妈妈听了感慨地说:“要是早有校本教材就好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到初中,发短信给老师说:“由于小学时背诵了很多名篇,积累了很多语文知识,所以现在学语文轻松多了,我可以把精力分散到其它学科了,太好了!”总之,本套校本教材运行三年来,我们反复实践,不断调整与改进,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上学期我们发现小语第十册第一课《对子歌》其中的第一篇内容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段内容我们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就已经背过了,内容选自《声律启蒙》上卷《一东》,三年前就已选入我们的校本教材,老师、学生看到这里感到很欣慰,毕竟我们的校本教材没有偏离主轨道,而且与国家教材相吻合,所以诚信度更高了,可行性更强了。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编入课表中,并正规运行。这与一把手的重视与指导及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为保障课程的正规运行,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1、每学期初,中心校为各村小及教研组下发校本课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评细则、考评办法及考评的具体时间。

2、全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任校本课老师,各校及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等。

3、任课教师要有教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及选学内容。

4、每学期由各校自行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讨课活动。中心校定期评选典型、引领示范,几学期,我们分别评出了校本课典型教师,他们分别是:教师们通过示范、引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三字经》背诵接龙法,古诗词背诵“简笔画创设情境法”,中高年级的“以快带慢、优化组合法”、“抽签背诵”、“比赛背诵”、“肢体语言”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保障了校本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校本课的实施,推动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5、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校本课的执行情况逐班抽测,抽测题目在必背内容中产生,单人抽测两次(两首古诗),集体齐背一次(部分启蒙经典),并对被测者背诵的流利程度、表情等量化打分。同时对选学内容抽测朗读,只做考察不记分数,各项抽测均有文字及音像记载,这次成果展示中大家可以在我们中心校的展台上见得到。

6、中心校不定期以搭车竞赛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大赛,古诗词配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7、校本课程抽测结果及平时本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分别以15%、5%记入学期末教师考评成绩中,在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单中均有体现。

8、每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各校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予以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以利于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三、几点收获与启示

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实施,已取得了点滴成果,为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1、学生在变。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能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成了学习的主人;知识积累上,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应背古诗180余首,启蒙经典4篇,实际背诵与阅读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在变。在教育观念上,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和自编教材,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学校在变。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并对语文、品社、美术、心理等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导了国学经典文化,我校各班教室的布置多以国学内容为主,每班教室墙壁上都有古诗词配画的园地,并以手抄报粘贴、书法等形式彰显班级的特色。同时我们又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氛围,开办了展室,让学生时刻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在学校的发展方面,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国学经典的传承为特色课程的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来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我们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即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篇6:在经典传承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何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路桥区金清中学 张奎

摘要: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除了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关之外,在现代的有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更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即:如何保持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不断磨练意志,实施因材施教,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也是拓展学生的潜能、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英语学习开发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 intelligence factor can affect English learning, but in the research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 non-intelligence factor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This theme deals with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 in English learning.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motives can make them know why they study.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s can make them learn better and better. Establishing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make them know better about each other, reduce the obstacle of the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Hardening their volitions can make them study harder in English learning.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an make teachers know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students. Forming a good habit can benefit for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ll these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English learning, so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 in English learn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teacher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se factors, and the students also must know about them. In this way, they can learn better and better.

Keywords: non-intelligence factor, English learning, develop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效果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主要指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非智力因素由于分的层次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列表如下:

表1.非智力因素层次表

层次 基本性质 组成因素

第一层次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 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

第二层次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第三层次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 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坚持性、自制性、独立性。

通常我们指的是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既有智力活动构成的操作系统,又有非智力品质构成的动力系统。智力的发展往往会使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锻炼,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则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高。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断在教高层次上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开发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和方法。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加强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期望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是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教师就应该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无论升学、就业、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英语,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内心深处对英语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责任感。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传递信息载体之一的英语在国际间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应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进行目的性教育的过程中,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这也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方面。丹麦教学法家叶斯伯逊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学得那么好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进步都会受到成年人的赞扬,每一个幼稚的试探也会受到关注和鼓励。从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深思。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特别对一些差生来说,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更需要关心和鼓励。在评价学习效果时,教师应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客观、公正和及时,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等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巩固教育成果。

二、加强兴趣培养

兴趣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必须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时,他总会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主动学习,而且以最敏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兴趣主要是靠教师来激发培养,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尤其是从初一刚入学,更应注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初一的学生刚跨进中学大门,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特别是英语,由于初次接触(如果小学尚未开设英语课的话),他们更感到新鲜好奇。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上好导言课,使学生认清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培养兴趣作好准备。初一是培养听、说、读的重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尽量加以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唱歌、游戏、表演、简笔画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表扬鼓励,努力将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种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英语学习将非常有利。到了初二、初三,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词汇量的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应减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如教词汇尽可能直观化、多样化,可将词汇置于句子中来教,也可利用读音规则和构词法或英语释义来教;对话教学采用表演化,课文教学采用整体化。此外,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开设英语角,开展英语朗诵、演讲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课堂设计要面向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能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受到鼓舞;同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业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使成绩好的学生稳步推进,更上一层楼。总之,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只有这样,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并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融洽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情感十分脆弱,他们心灵的窗户是不会向一个漠不关心他们的,甚至他们感到厌恶的人敞开的。由此可见,一位除了上课之外,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教学对象的老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教书与育人如果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完美地统一起来,那么教书便失去了其灵性和神韵。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着的心,还必须重视感情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英语的教学也是如此。情感投资,重在课堂。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积极的情感,这样学生便可大胆开口,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小毛病”不要马上纠正,更不要批评,对待差生更应鼓励。此外,情感投资,贵在课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出乎意外的理解,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上进的引导,常常运用在课外,教师可通过观察、接触、交谈以及和他们一起活动等形式,随时注意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引导学生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同时可以填补师生间的心理鸿沟。

四、磨练意志

意志是行动的推动力量,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毅力的培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可塑性强,求知欲旺,但缺乏持久性。在这时期应努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不断地给予鼓励,给予强化,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动力,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又由于英语需要大量的记忆,而记忆单词、语法规则又往往是十分枯燥的,这就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为支撑和后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坚韧意志的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从中汲取磨练自己坚韧意志的养料。

五、区别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每个学生各有特点,他们在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上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一般来说,差生智力素质并不差,造成差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非智力因素发展滞后。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要注意个性差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好的学生回答,一般的学生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背诵、听写等也是如此。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的保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与复习的习惯,上课让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作业注意书写规范、清楚、独立完成,平时多讲英语,多听英语,尽可能地阅读一些英语材料,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的科学学习方法。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并及时地予以总结和完善,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淑娟.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1):28-30.

2.柯灵.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8,(4):27-29.

3.刘建华.中学英语创新教法4思维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

4.燕国材.马家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J].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

5.祝晓芳.浅谈非智力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9,(5):32-34.

6.朱正峰.浅谈初中生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阶段性开发[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8,(4):30.

附:提纲

如何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绪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以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论:如何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1.激发学习动机,加强目的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上进;

2. 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4.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

5. 区别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6. 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上一篇: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论文下一篇:德育创新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