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创意写作笔记

2024-06-20

课本创意写作笔记(精选4篇)

篇1:课本创意写作笔记

★★课本作文素材——事例篇★★

1、霍金:英国物理学家,身残志坚,著《时间简史》,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

2、曹雪芹:(清)举家食粥,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司马迁(汉):史学家,受宫刑后,发愤著《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5、屈原(战国•楚):沉江殉国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熟读)

7、赵鑫珊《人是什么?》(熟读)

8、鲁迅的生平创作:弃医从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民族之魂”)

9、李白“诗仙”,浪漫主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孔子(圣人)、孟子(亚圣)有关名言见《圆梦宝典》

11、契诃夫(俄):700多至800多篇短、中篇小说,戏剧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12、孙梨,当代小说家,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创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13、巴尔扎克,法国作家,写了九十多篇小说,著有《人间喜剧》。

14、孔明挥泪斩马谡。(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构思并使用。)

1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6、老舍:人民艺术家,“士大夫不可辱的知识分子形象。”

17、关汉卿,元初作家。“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燥,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18、庄子:安时而处顺,无为而治。

19、蒲松龄:清代作家,著有《聊斋志异》。

20、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民族气节)

22、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3、梁小斌: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多好的句子。)

24、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25、普希金:俄国文学之始祖,1837年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而死。(为个人尊严而站。虽死犹荣。)

26、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27、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29、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代枭雄)

30、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1、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2、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共同完成30卷的《金石录》。

35、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6、元稹和白居易友谊深厚:“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37、巴金: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的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38、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让一切健康但虚度光阴的俗人感到羞愧。)

39、一个老人在火车上不小心掉了一只新鞋,在众人 的惋惜声中,老人毫不犹豫的把另一只也从窗口扔掉。(与其抱守残缺,不如果断的放弃。)

40、钱仲书:淡泊名利。“你吃了鸡蛋觉得好就行了,何必要见那只下蛋的鸡呐。”

41、史铁生:大难之后成大器。《我与地坛》。

42、唐太宗与魏征:明君与名臣,相得益彰。

43、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前者知人善任,后者自矜功伐。

4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强调志,力,物三个条件。深思而慎取。)

45、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46、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课本作文素材--------抒情篇★★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沉默呵,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7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言有穷而情不可终。11 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2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7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34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5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7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谁没有青春时代?谁没有往日的爱情?当你满头白发,站在落日的斜晖中,突然听到远处深秋的树林里飘来这首歌曲,你怎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你怎能抗拒回忆?

★★课本作文素材--------哲理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们的眼睛之所以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是因为这景象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4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哮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他们的极致。7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坚强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18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蜘蛛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异常丰富。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则是那座钢铁长桥,那艘诺亚方舟;高昂起你青春的头颅,成功的时刻在等你去实现。苏轼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远也。23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只要你执着于你的选择,你的人生意义将与众不同。

篇2:课本, 学习写作的范本

关键词:课本,写作,范本

写文章其实就是表达一种思想, 抒发一种情感。而思想的表达, 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即通过什么内容、什么形式来实现, 这归根结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教师教学生写作, 确切的说应该是教学生思考, 思考什么是值得写的, 思考怎样写才是恰当的。这两点, 我们的课本都给出了很多优秀的典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注意运用, 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关于写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课本, 教学生注重题目与内容的选择, 学会通过材料表达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借助课本教学生学会构思, 即在写作之前就应确定自己想通过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就像说话前先想好说什么和为什么说一样。当然, 这还需符合自己的身份。

如同样是写关于桥的文章, 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写的是《中国石拱桥》, 介绍的是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这是为了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显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而作为画家的吴冠中写的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 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是为了揭示美学原理, 追求点、线、面的结合, 讲究一种绘画美。可见身份不同, 研究的领域不同, 关注的角度就不一样, 但谁说这两篇文章就不是好文章呢?关键还是在于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学习, 懂得选材一定要慎重, 一定要尽量体现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二、关于怎么写, 教师也可通过课本, 教学生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文体的选择, 确定合理的表达方式, 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服务

文体一确定, 表达方式也就随之确定了:写景散文以描写为主、兼有抒情与议论,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而记叙文则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与议论。

朱自清先生的《春》, 这是公认的写景散文中的名篇。教授本文时可以此为范本, 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写作, 从中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1、抓住景物特征;2按照一定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3、调动各种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4、运用各种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6、在描写中蕴含一定的情感。

其实, 作者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俗话说得好:“触景生情”, 这就决定了先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 才能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2. 注重结构的安排, 讲究过渡和前后呼应

如朱自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背影》, 其中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 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背影”, 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 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步履艰难, 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 离情别绪, 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 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 思念之情不能自己, 与文章开头呼应。四次背影过渡自然, 层次井然, 可谓是学生学习作文谋篇布局的典范。

3. 注重语言的运用,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 也能表达出爱憎

孔子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丰富的语言艺术, 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高尔基的《海燕》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特别是这一部分: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 自由自在的,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越来越暗, 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而波浪一边歌唱, 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跟狂风争鸣。看吧,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 飞翔着, 像黑色的闪电, 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 它飞舞着, 像个精灵,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 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 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 遮不住的!”

你看:文中描写海燕的词语, 如“高傲”、“勇敢”、“自由自在”、“大笑”、“号叫”、“欢乐”、“深信”等以及描写波浪的词语, 如“歌唱”、“冲”、“迎接”、“呼叫”、“争鸣”、“翡翠”等, 这些都是褒义词, 很明显这两者都是作者褒扬的对象。而描写乌云的词语, 如“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压”等以及描写狂风的词语, 如“紧紧抱起”、“恶狠狠”、“甩”、“摔”等, 还有描写雷声的词语, 如“轰响”、“震怒”、“困乏”等, 这些都是贬义词, 由此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强烈的谴责。

篇3:课本创意写作笔记

关键词:课本;写作;迁移;资源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现在,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习作中无话可写,或是写得不清楚,词不达意。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与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积累、思考、整合与运用的能力。课本内容就是很好的材料,从中挖掘写作训练点,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既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又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习作的增量,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介绍过叶圣陶怎样教他们写作文:就是每天读什么书,有了收获都可以告诉他。每天还要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也降低了孩子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现在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觉得作文难。其实,如果从词开始积累,由词构句,让学生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也能为习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非常多,大部分在课堂中都会重点讲解,体会其意境之美、准确性、生动性等,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但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积累与运用存在一个断层,表现为学习后不会运用和运用有误。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取课本中的写作训练点,把点扩充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形成由点到面的语用能力。“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训练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模仿课文片段写一段话”等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在教这节课的时候,我着重抓住了“巴望”和“兴致勃勃”两个词语。通过换词法来理解“巴望”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巴望”着的农夫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再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也来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会“巴望”,“巴望”时心情怎样,会怎么做,让学生能从词语这个点开始练习说真话、说心里话,把生活中的素材调用起来,实现点点滴滴的增量。

以词语为中心的辐射点是很多的,从词语着手,可以设计多个训练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练习空间,实现积累与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积累写作手法,迁移运用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提出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目的是在给他们做榜样。从课本中相应地提取一些写作手法,让学生加以训练。

在《虎门销烟》这一课中,作者用“先”“再”“然后”三个表示事情先后发展顺序的连接词语,把林则徐销烟的经过写得清楚明

白,详细具体,这种顺序在学生写叙事类的作文时是很需要的。提炼出这样一个训练点后,让学生也用上这几个词来说几句话,比如,扫地、画画、吃苹果等,在一个小片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这种“顺序”的意识贯彻到一件事的描写中,能用上几个表示发展顺序的词语写清楚一件事的具体经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了“理解—简单运用—深层运用”的过程,从降低写作的门槛开始,逐步提升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积累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而对于写作手法的积累,不仅要在课本的内容中徜徉,更要跳出文本,能迁移运用方法以提升习作能力。“只要脑海中储存有材料,会识字、会写字的人也能写文章。”方法的多种尝试运用,多种途径锻炼,为学生打开作文世界的广阔天空。

三、整合课本资源,综合运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从课文中把握作者的取材角度、立意、整体构思等等,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增量。而把握文本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运用课本资源进行再创作,再提升,螺旋式升级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

《说勤奋》是一篇议论文,在结合文体特征和年段目标分析学情后,我重点讲解了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写法:通过发现作者写两个事例的相同之处来学习,即先说要写的人,再说勤奋的典型事例,然后说他取得的成就,最后还可以引用名言。在没有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调集已经学过的课文,搜集能运用的素材,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徐悲鸿、梅兰芳等人,再结合已学的课文内容,用所学方法来进行写段练习,有效地进行课本资源的整合。

“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处处留心,语文教师如果能养成随文为学生寻找写作训练点的习惯,那么就能为学生习作的增量提供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中华书局,2007-08.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篇4:跟语文课本学写作

关键词:语文课本,写作技巧

作文是语文的教学中永远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中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如何学习写好作文呢?其实, 语文课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挑万选、文章兼美的, 其中不乏大家之作。我们只要用心,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写作技巧。

一、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问其原因, 他们说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比如八年级上的第二单元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写普普通通的人, 写身边的生活小事。《阿长和山海经》写儿时的保姆, 抒写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 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台阶》, 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 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 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老王》讲述了作者自己和车夫的交往, 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信客》写两代车夫的命运, 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普通的人、普通的爱, 却深深地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好的文章必然来自生活。我们在学习写作时, 要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事,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惟有熟悉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 惟有熟悉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 发掘其价值意义, 也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大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人, 总会满眼含泪, 并且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区区千多字的文章会有如此的魅力, 令人读得如痴如迷呢?是什么感动了读者?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人物众多的内容侧面和众多内容元素中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慈爱。朱自清父亲的“慈爱”, 正是他为人处世侧面中最有代表性, 最能透出整体神韵的一个元素。生活中, 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等, 都可以触动我们的思绪, 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 我们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 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就会突然闪耀出光彩, 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或事件就会突然产生特殊的联系。比如, 写父亲的文章很多, 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 而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就是他写成《背影》的契机。我们要善于学习, 抓住写作契机, 学会从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三、细微之处显真情

选准写作的“切入点”, 并不等于能把这篇文章写得丰富圆满, 这需要我们通过细致的情节描述来达到丰富圆满的效果, 细节描写则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说,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背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很感人, 使读者难以忘怀。朱自清先生很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寥寥几字, 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 表现了父亲强烈的爱子之情。这一瞬间形象, 定格在作者脑海中, 也定格在千千万万读者心中。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单看这一句, 没有丝毫的感人之处, 但联系背景和后文来看, 就会为父爱感动。当时, 家里祸不单行:父亲差使交卸, 祖母去世, 靠借贷和变卖家产度日。父亲的穿着寒酸: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在这种情况下, 还给二十岁的儿子做紫毛大衣, 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直到现在还闪烁着耀人的光芒, 这和先生精细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在作文中适当穿插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能够扮靓语言, 点亮文章。

四、语言朴实, 饱含真情

教师在评判学生作文时, 有时把语言的优美当作一个标准, 多数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 也常常堆砌一些华丽的语句, 根本谈不上真情实感, 更别谈写真人真事了。这样文章就显得十分干瘪, 缺少生命活力。“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背影》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就是因为它充满了真情实感。作者全用白描记叙事实, 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明白、通俗、平易、朴实, 如与人在拉家常, 自有一股亲切味, 如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边没人。”四句话都很简短, 意思也很平常。但这简单的话语里头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 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从《背影》问世到现在虽然已经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 但是它始终被广大的读者钟爱和传诵, 这绝不是偶然的。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 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可见,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要先打动自己, 才能打动别人。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不管文章语言是否优美, 自然能够打动人心。

《背影》中还有许多写作技巧:1.表现角度新颖。一般人写人物, 较多地从正面着笔, 或写面部肖像, 或写服饰、姿态。而朱自清先生独出心裁, 选择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 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2.构思独具匠心。为了突出背影, 作者做了精心安排, 用“背影”作题目, 显赫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设置悬念。快要写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 先做铺垫, 说“父亲是胖子”, 写父亲的衣帽, 又以特写镜头写爬月台的动作, 并用我的眼泪来烘托这个背影。分手时的背影、莹莹泪光中的背影……突出背影, 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 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 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3.详略得当。这又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回家奔丧、南京游逛, 都一笔带过, 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过程, 其中也分主次, 买橘子的过程较详细, 写背影的笔墨, 又特别详细。可见, 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中心。写作时, 与中心有关的就泼墨如水, 与中心无关的就惜墨如金, 或者直接不写。

当然,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没时间也没必要面面俱到, 只要选择最突出的一点, 或者是最容易学到的一点来学习, 并作适当的训练, 那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

上一篇:八年级上生物教案下一篇: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投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