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激励措施中的另类奖品

2024-06-22

德育教育激励措施中的另类奖品(通用2篇)

篇1:德育教育激励措施中的另类奖品

德育教育激励措施中的另类奖品

【摘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利用奖品的发放来进行激励是常见的方式。但是因为奖品的设置及发放方式单

一、乏味,导致这种激励方式的效果远远得不到保障,为此,可以考虑拓展奖品种类,改善发放方式,使得奖品的设置和发放尽量覆盖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保证这种激励措施的趣味性、多样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激励措施;奖品设置;趣味化;多样化;互动化

当前,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通过一些形式的调查,我发现,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发放奖品的方式,来表彰、鼓励学生们的良好表现,这种方式往往一开始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们会失去兴趣和动力,也完全没有参与感,从而使得这种激励模式效果不佳。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知道,其实发放奖品这种激励模式本身是有效的。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兴趣也难持久,要想保证日常德育教育的长期效应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根据相应的研究报告和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少小学生的日常行为,都呈现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外部激发性动机占主导地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表扬,家长的奖惩,同伴的羡慕等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日常的各种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而发奖品的激励形式,刚好利用了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如果策略正确,方式得当,较为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激励效果。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做了一番调查研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教师们发放的奖品种类单一,大都是一些卡通贴画、或者是学校组织的评比中的各种荣誉称号。这样一来,一方面,单一乏味的奖品会很快失去对小学生们的吸引力,他们会觉得这些奖品没什么意思;另一方面,那些所谓成绩不好的学生,会觉得反正我是肯定评不上各种荣誉称号的,与我无关,他们自己完全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保证德育教育的良好长期效果,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精神鼓励,或者发放普通的奖品已经不能达到目的了;必须在奖励模式和奖品设置等方面全面考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获得科学长效的激励效果,从而使得德育教育与他们的日常行为紧密联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各种好习惯、好性格、好修养。

一、拓展奖品涵盖的种类

我们可以把奖品这一概念拓展开去,常规文具、书籍、自制奖品、特色学习用品、优秀作品的展示、学校(包括班级内部的)各种荣誉称号、代表班级的各种资格,甚至包括各种豁免权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奖品的一种,或者说是另类的奖品。

这些另类奖品覆盖了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在老师、同学、家长乃至亲友们面前都可以骄傲的加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努力方向,有了明确的长短期奋斗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较为容易的获得前进的动力,从“要我好”这种被动状态变成“我要好”这种主动、自发的上进状态。

二、丰富奖品的设置方式和发放形式

为了保证发放奖品这种激励模式真正起到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孩子们的进步动力,在对学生们的各种德育教育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种类的奖品,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奖品的设置和发放要趣味化。

我们在考虑奖品的设置与发放时,可以与课堂学习和班级活动相结合,保证激励作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较为接近,我们如果从这一点入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好相应的奖品,保证奖品的种类和形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把对奖品本身的兴趣延伸到教学内容上,完全可以非常直接的引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这种奖品具备了独特性和美观性,而且易于保存,往往会被学生们收入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这样一来甚至可以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保持较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在设置课堂奖品时,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的前提下,多思量、巧设计,使得课堂发放的奖品种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保证能够起到有针对性的课堂激励作用。

还有,我们班级的活动开展的很多,我们也应该把奖品的设置与各种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往往各种活动既有小组内合作,又有小组间竞争,所以孩子们对合作伙伴的鼓励,比赛竞争的荣誉往往也格外在乎和看重,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奖品的设置。我们一方面采用适当、适度的激励性语言,激发孩子们的团队荣誉感和好胜心;另一方面,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荣誉称号和奖励名称,例如“小博士”、“小能手”、“勤劳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团队”等等,这些称号和奖励名称不仅可以体现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也能体现他们对团队做出的贡献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胜,那么获得这种特殊奖品的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直接赞扬和同伴们的极大羡慕,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起到激发兴趣,增强动力的良好效果。

2.奖品的设置和发放要多样化。

有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奖品,根据什么标准来发,用什么形式来发,也需要进行合理考量,才能全面调动学生们在各种学习活动、班级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激励的效果。

在学生们日常的学校生活中,不管是怎样的学生,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教师,是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各种可爱之处,可奖之长的。学生们的书写态度有了进步、阅读能力有了提升、活动表现更加出色、小组合作有了改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文明礼仪有了规范等等,都可以为了保持他们继续进步的动力,给他们发放相应的奖品,发放的形式可以是兑换奖章、授予班级制定的荣誉称号、获得出席重要活动的资格、减免相应的作业量等。

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制定相应具体的努力目标,只要达标就有奖品发放。例如今年期末考试,我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业水平,给他们明确了各自的目标分数是,经过他们的努力,最终由将近半数的学生达到了各自的标准,从而获得了减免寒假作业的资格。

可以针对少数群体,做出特别的奖品发放。例如班级中有几个比较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家校互动和帮助鼓励,他们的学习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此我及时在全班提出表扬,并给这几个孩子单独发放了一些特色文具和书籍。

可以给学生们安排相应的班级管理角色,通过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例如班上曾经有一个好动、粗心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后,征得同学的同意后,作为奖励,我特意让他担任了图书管理员,这个孩子一进入这个角色后,他的守时和细致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效果非常好。而类似的另一个学生,当他取得了一些进步后,我力排众议,让他担任了全校晨会仪式的护旗手,极大的激发了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总之,要能够不拘一格的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及时感到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同学都会注意到,也都会及时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精神上不断获得快乐,自然就会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

3.奖品的设置和发放要长效化。

奖品的设置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落实激励作用的长效性。我们的德育教育要浸润到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我们同样应该把奖品的设置和方法与常规的班级管理相结合。

我自己采用了“盖章兑奖”这种模式,也就是用奖章的形式来体现各种奖励,可以累积使用、多形式兑现。具体就是根据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同学相处等方面的表现,每次在学生们各自专门的本子上盖上不同数量的趣味印章,这些印章积累到一定数量,既可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意愿,用来换各种实物奖品,也可以用来减轻各种无关原则的处罚。这种奖品设置的设计,不仅把学生们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全面纳入了奖励范围,还能够将这种激励的效果保持较长的时间,使得奖品激励作用的长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保证。

三、增加奖品设置的互动性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我还在全班专门设置了“某某之星”的评选活动,这个活动的奖励名称和奖品图案的设置,完全由学生们自己决定,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学生们踊跃参与,畅所欲言,根据各自感兴趣和能力强的方面,提出了诸如“礼仪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勤劳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等等,而且还集思广益,设立了对应的各种卡通小动物为奖品LOGO,同时在评奖时,是由学生们进行双向评比,既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推荐别人,只要获得大家的首肯即可获奖。

这项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奖品的设置和发放标准已经基本由学生们自己来设定了,自然他们的参与度是百分百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努力方向和明确的前进目标,从而将外部的激励内化于学生心里,不言而喻,这种充分互动的奖品设置和发放,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极大的增强他们自我上进的动力。

深入思考奖品发放这种激励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实际上真正对孩子们起到激励作用的,并不是奖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从不同种类奖品中体现出的一种承认和认可,是对孩子们在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参与的态度、具备的能力、付出的努力等方面的赞赏和肯定,如果可以可以让奖品的设置和发放趣味化、多样化、互动化,就完全可以保证激励效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就能让孩子们不断体验到进步带来的喜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自然对德育教育效果的短期激发和长期保持都会起到极为良好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魏西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如何培养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2] 毛林英.小奖品也可以这样“做”[J].小学教学设计,2011,(30)[3] 庞海波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82-83

篇2:激励措施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启发式的激励性措施

启发, 是一种自我诱导, 是一种含蓄的期待, 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 人的心理深层有一种可贵的本能, 这就是成就动机。人的发展赖于对这种动机的鼓励和唤醒, 它需要启发来引导。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强调改革教学, 提倡要使学生学得有兴味。他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 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 并不是像注水瓶一样, 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做教员的, 不可一句一句, 或一字一字的, 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

为此,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以下措施:

1.在朗读中启发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 并指出,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启发引导。

以古诗《风》的教学为例, 当学生读准了古诗的每个字音, 也基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 我就开始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来以为理解了意思, 应该能读好古诗, 其实不然, 学生的朗读还是停留在读准字音上。怎么办?我灵机一动, 决定从第三第四句“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来入手启发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于是, 我挥舞起手臂, 同时用语言来渲染环境:一阵狂风翻卷起千尺浪, 这浪啊, 比我人高, 比教室的天花板还高, 狂风呼啸, 江河里波浪滔天, 一浪更比一浪高。学生在我的姿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启发引导下, 情绪受到了感染, 最终把“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的狂风气势给读了出来, 并且随着我的手一挥, 全班学生齐刷刷站了起来, 又齐刷刷地倒向了一边。更可喜的是, 学生连读第一、二句“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的感觉也找到了。小赵说:“‘解落三秋叶’要读得快一点, 秋风就像刀一样把树叶刮落了;‘能开二月花’要读得柔和一点, 春风就像一个小姑娘一样把花催开了。”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静态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有声的具体情景。所以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

2.在回答中启发

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 我出示了课题后开门见山:“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儿歌里, 讲的是什么样的船呢?请你们翻开第32课,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自读了3分钟左右后开始回答。一生说:“儿歌里讲的是弯弯的一条船。”“是吗?”我的语气上扬了, “大家再说说。”另一生说:“儿歌中把月亮比作一条小船。”又一生说:“儿歌中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条小船。”此刻, 我接上话题说:“对!这条船不是小木船, 不是大轮船, 不是帆船, 也不是宇宙飞船, 是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条小小的船。 (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小朋友坐在弯弯的月儿上。)

对孩子们的回答, 老师的一个反问“是吗?”一个要求“再说说”, 满怀期待的评价, 启发了全班学生:要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弄清意思。

在课堂的师生双边活动中,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往往不能一下子就答到点子上, 有时甚至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这时, 教师要敏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 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激励来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从而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在提问中启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会有意识地诱导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提出问题, 从而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激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尤其对一些优秀学生, 更是尽可能多的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他们的激励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 要选择独特视角,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这样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

如, 在教学《狮子和山羊》一课时, 最后几分钟我让学生看看对于课文还有什么问题。有的问:“惊慌”是什么意思?”有的问:“‘豺狗’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简单解决了这两个浅层次的问题后, 我引导:“刚刚两个同学问了‘是什么’的问题, 有没有同学来问问‘为什么’的问题?”这时小孙举手问:“为什么山羊在第一次欺骗狮子成功后, 不趁着狮子溜出洞时逃跑, 却要等到第二次狮子吃掉豺狗时逃跑?”显然, 小孙的提问是有质量的。短暂的沉默后, 班里最会思考和表达的小卫说:“因为老山羊进山洞的时候天渐渐黑了, 当她完成了和狮子的第一次较量后, 天肯定已经完全黑了。如果这时老山羊贸然逃出山洞, 她可能会遇到其他更可怕的敌人, 所以她还是留在山洞里。后来老山羊逃走, 是因为又经过了与狮子和豺狗的一番较量后, 天也渐渐亮了, 她再不逃走, 就可能被狮子识破自己的把戏。”

经过教师的适当启发, 学生会提问了, 说明孩子们的思维启动了;能回答了, 说明孩子们会仔细推敲课文中的语言了, 这样语文学习才会有进步。

二、劝勉式的激励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的许多行为举止, 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可对孩子们来说, 却往往是由于心灵上某种高尚的激情所驱使。尤其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要取得进步, 需要时间, 需要过程。因此, 当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或问题时, 我们决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应该在评价的时候适当地给予劝勉, 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1.换一种措辞

小含同学是个很情绪化的孩子, 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 并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影响了听课效率。有一次, 因为和妈妈不开心, 在写生字的时候嘟着嘴故意乱涂画, 尽管我当时抚慰她:“你很聪明, 认真写, 肯定能写好字的。”结果她看看我, 依然如故, 未见预期的效果。我意识到, 在这种时候, 我没有必要去关注和评论她的智力。又有一次, 小含又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了, 我就换了一种劝勉的方式:“情绪不好的时候听课确实不容易。也许我可以帮点什么忙, 好吗?”小含被说得不好意思, 抬起头看看我, 接着就自然而然地认真听讲了。

这件事告诉我, 人的认知与他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 贴切的劝勉式激励能从自信心和满足感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获得学习语文的愉悦感, 从而使他们充满学习语文的动力, 愉快地学习语文。

2.转移孩子的行为

小昊上课时很不尊重老师, 当我要讲课的时候, 他故意一会儿开铅笔盒, 一会儿关铅笔盒。我提醒了几次也不见效, 使我的内心很不愉快, 更是为此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怎样让小昊做一些能使我的工作和全班学生愉快的事情呢?我想, 应当让他先获得愉快。考虑到小昊平时抢着擦黑板, 于是, 我把每节课后擦黑板的任务“郑重”地交给了小昊。果然, 小昊对这个任务非常感兴趣, 并认真地做了起来。渐渐地, 小昊上语文课故意开关铅笔盒的行为改掉了, 能专心上课了。

转移孩子的行为这一劝勉式的措施不啻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在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同时, 对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把小昊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转移到课外做有贡献的事情, 对于小昊从此认真上好语文课是很有效的。

3.夹心饼似的劝勉

在两个面包之间夹了一块鸡块和蔬菜色拉的肯德鸡汉堡风靡了全球。夹心饼似的劝勉与汉堡相似, 就是先表扬, 再批评, 接着再鼓励的一种激励措施。

在一次看图说话课上, 我出示了四幅图:小明吃了香蕉乱扔香蕉皮;小红走过, 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摔了一跤;小红被同学扶起;小明见了不好意思地捡起香蕉皮扔进了垃圾箱。出示图后, 我让小朋友思考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这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看到小欣高举的小手, 便请她来回答:“……小明见小红摔交了, 他就偷偷躲到一棵大树背后, 等他们走了, 再悄悄地去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听着她的回答, 我突然想起了小欣妈妈与我沟通时曾说过孩子爱撒谎, 做错事不敢承认。于是, 我说:“小欣很聪明, 基本上能看懂图意, 并清楚地把图意表达了出来。可是小朋友们, 你们觉得小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不好。”有同学说:“不好。小明没有当场去向小红道歉, 他想赖掉, 他不是个好孩子。”我趁机强调说:“对, 做错事不可怕, 重要的是要知错就改。小欣, 你觉得小明怎样做会更好?”我还是把问题抛给了小欣。小欣是聪明的, 她马上把小明的行为给纠正了:小明立刻把香蕉皮扔进了垃圾箱, 并向小红道了歉。最后, 我说:“希望每个同学能从小明的行为中得到启发, 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们要做一个诚实、敢于认错的孩子。”从小欣略带羞愧的眼神中, 我知道她已经理解了我的意思。

回想起来, 这次夹心饼似的劝勉激励比较成功, 令我感到愉快。我没有板起脸孔指责小欣的不是, 而是因势利导, 既表扬她把图上的内容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又让她看到自己的不足, 让她感到老师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 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三、责罚式的激励措施

小学生的身心处在成长与发展的阶段, 随时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为了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切的方法给予批评甚至责罚, 让学生早期经受一些挫折的锻炼, 同样能起到激励的功效。

1.扬长避短的责罚

我们班有个男孩小卫, 他爱看书,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什么书都爱看。下课看, 做眼保健操看, 做室内操看, 就连上课的时候也低着头偷偷地看。爱看书当然是好事, 但他的毫无节制, 不仅影响了他的听课, 更严重的是将影响他的视力。

一天下课后, 我把他请到办公室正式警告他:“从今天起, 不许看班级图书馆里的书, 家里的课外书也不许拿到班级里看。”这样的责罚对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严厉的。当时, 小卫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顿了顿, 我又说:“如果你想继续在教室里看课外书, 那也行。”小卫眼睛里立刻充满了期待, “从明天起, 语文课堂上的课前两分钟由你主持, 给小朋友们讲你在书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 连续讲一个星期, 讲得好, 小朋友爱听, 那就恢复你重新看书的权利。但是只能在课间休息的时间看。”小卫使劲地点了点头。

听小卫父母讲, 那一个星期, 他翻遍了所有爱看的书, 挑选其中有趣的故事反复地讲给父母听。果然, 小卫课前两分钟的故事讲得很成功。不仅故事精彩, 表达也很流利, 受到大家的欢迎。同时, 我发现了他的又一个优点———善于表达。

有位教育界的名人曾经说过:“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如果说教育中的批评也是一种责罚的话, 那么, 这种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 不要以为责罚就是压制, 就是一味的惩罚;也不能认为批评就是全盘否定。批评的目的是要让人知道自己的短处, 能激励被批评者克服缺点取得进步。以被批评者的长处去克服自己的短处, 实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我在处理小卫事情时, 扬的是他爱看书, 善表达之长, 避的是无节制的看书中暴露出来的坏习惯。这件事情的处理成功, 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教育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表扬的辩证关系。

2.保留体面的批评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进行需要小朋友的合作学习来完成。如, 分角色朗读。《称象》一课, 我请五位同学分角色读。各小组在组长的分配下兴致勃勃地准备起来。可是一个小组的同学却不听组长的安排, 都想争当聪明的曹冲或大英雄曹操, 不愿做愚蠢的官员。以至于其他小组都准备好了, 而他们这组还在争执不休, 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课结束后, 我批评了这个小组。我严肃地指出,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相互合作, 今天, 你们为了争演一个角色而浪费了时间, 是错误的。

但我没有采用让这小组成员全班检讨的做法, 我要求他们回家后把自己的认识写清楚第二天交给我。

第二天, 我挑了一份写得较好的说明书当众念了一下。该同学说:“我知道自己错了, 老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 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朗读能力, 并不是比我们谁聪明, 谁愚蠢。以后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不再浪费时间, 和同学好好合作。”

我之所以要用这样的方法在全班面前处理这一件事, 一是因为在平时的语文课上, 经常发现一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 把时间浪费在争执上, 不肯互相合作, 包括朗读或讨论, 这样的批评, 不仅是对孩子们的一次警醒, 更是激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好好合作,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二是我需要保护学生的颜面, 使他们既不失体面又能明辨是非。这种责罚是必需而有效的。

3.重新写作业的责罚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写好字。因此, 在写好字方面我是常抓不懈, 严格要求的。有的学生作业不认真, 书写不端正, 如果教师就给孩子一个“中”或“须努力”的等第, 他并不清楚自己在哪方面需要改进, 下一次交给你的作业有可能还是老样子。如果你给他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写上“横要平, 竖要直”, “笔尖太粗了, 要用细一点的铅笔”, “字要写得一样大小”等评语要求重新写一遍, 学生在重写的时候就会避免同样的错误, 下次的作业也不会出现类似现象, 以免重写。一年级的小欣同学, 相比同龄人来说比较稚嫩, 刚开始写字时他不认真, 自从让他重新写过作业后, 每次写好字他总会特地拿着本子来问我:“我这次写的有进步吗?横写平了吗?你告诉我哪个字不好, 我马上改正。”

这样既有批评, 又有操作方向的激励措施, 有利于让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 高质量地完成写字练习。

陶行知先生强调对待各种有个性差异的对象, 要施以与其适应的教育方法,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 牡丹会瘦水;反之, 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 松树受不了, 会被烧死。[2]

所以, 教师要善于利用启发、劝勉甚至批评等激励措施,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求知的内在驱动力。让这种内驱力推动学生自觉地勤奋学习,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从而促进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3]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启发、劝勉、批评等不同的激励方式, 能让学生始终保持语文学习的热情。启发式的激励, 是在师生对话中采用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自己思考、感悟, 在不断的思辨中获取认知和语文学习的乐趣;劝勉式的激励是通过教师换一种措辞、转移孩子的行为等措施, 鼓励学生乐于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批评式的激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故事、写说明书甚至重新写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从而让学生早期经受一些必要的挫折, 培养坚韧的毅力。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激励性措施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2653.

[2]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4) :543.

上一篇:it质保承诺书下一篇:冬天的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