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2024-08-26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精选6篇)

篇1: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范文—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导语】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就业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难”,毕业生“无业可就”,这是经济形势、国内宏观就业形势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另一个是“难就业”,毕业生“有业难就”、“有业不就”,这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体制、毕业生择业取向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这座美丽的象牙塔,它就像谜一样牵动着无数颗学子的心。时光荏苒,恰似昨天相逢,当他们满怀憧憬、带着梦想走出大学校门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失业。“失业”似乎是对那些国企、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而言的,如今何以冠在他们头上?又是什么让他们加入到这个失业群体之中呢?

看着周围大学生们在求职路上的奔波与忙碌,那种憔悴不堪的身影和饱尝艰辛的无奈不禁引起了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思。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些高校无视社会需求,在学校仍旧进行一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而忽略“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一种能力型、实践型的教学培养,这种割断与社会的联系、盲目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实、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不能顺利就业而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短缺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很多毕业生存在着“非大城市、非高收入、环境不好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这往往使他们在就业门前徘徊不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该以社会、市场为需求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为改变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观念,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篇2: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

多措并举 促进网络问政的制度化

文章来源:http://changsha.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2008年被称为我国的“网络问政元年”,虽然我国开展网络问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网络问政的发展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从“华南虎”,到周久耕,再到“躲猫猫”,网民参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各级政府领导都在互联网上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与民众进行交流,并问政于民。网络问政这种新型的民主形式,为广大群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新型而有效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渠道。

然而,在网络社会的大潮席卷而来、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逐渐高涨的形势下,从政府官员到网民本身,对网络问政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的匿名性特征,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便捷的表达意见、发表看法的途径,而且也滋生出许多谩骂攻击和人身伤害,对社会和无辜者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某些政府官员对网络问政存在惧怕和逃避心理,担心网络民意和监督会影响其声誉、成为不稳定因素,因此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二是政府部门对网民意见处理不及时,信息公开的内容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满足网民对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没有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不可能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广纳民智、倾听民声的长效机制。

要使网络问政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早规范政府与民众的行为,建立一种经常性的、双方互动的机制。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是倡导网民文明上网、文明留言,提升网民素质。由政府宣传部门主导,开展各种文明上网宣传活动,屏蔽和删除任意谩骂、进行人身攻击的留言,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监控,阻碍民意真实表达;

二是在广大政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中开展网络问政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问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是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办公室,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网民的留言,并将留言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网友;

四是建立办理网友留言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及时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执行情况;

五是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定期与网友进行交流,回答网友提问,倾听网民意见,定期开展网上办公会,为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提供广泛渠道。

篇3: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前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进行了全面部署。会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简称“国办22号”文件),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等九个方面,明确了新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对于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具有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投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本刊就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访了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调研员贾建东。

记者:贾处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就业关乎国计民生。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贾建东:我区现有普通高等院校48所,其中,本科院校15所,高职高专院校33所。2009年以来,我区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由2009年大约10万人增加到2013年15.2万人,增长了52%。今年,全区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增至16万人左右。在今年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当中,区内院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12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1万人以上,返区的区外院校内蒙古籍毕业生1万人左右,服务基层期满毕业生1.5万人左右。我区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2013年,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00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人数在3.2万人左右。

2013年,全区实现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4.1万人,其中: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7.7万人,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者、中小企业储备、西部志愿者等服务基层项目选拔招募1.5万人,国有企业招聘1.1万人,公务员考试录用0.3万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5万人,大中型企业人才派遣0.6万人,灵活就业1.4万人。另有2.2万名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提升了就业能力。

记者:近年来,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治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乡各类群体就业取得积极成效。请问,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贾建东: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为重点,研究提出了建立培养技能劳动者和中高端人才相结合、职业教育招生与企业招工相结合、新兵入伍与函授入学相结合、创业与再学习再提升相结合、发展社区服务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进城务工和农牧民工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各地各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六个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并切实抓好落实。

二是工作部署到位。为促进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乡各类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2013年,自治区组织实施了创业就业工程。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实施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内的五项促进就业计划。成立了创业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项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推进工程实施中,自治区政府在包头、呼市和乌兰察布等地召开了经验交流及现场推进会,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前不久,自治区政府还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听取了驻呼高校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以及部分毕业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部署,白向群副主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三是政策措施到位。2013年,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拓宽就业领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扶持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提升就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扶持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可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措施。目前,围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我们正在研究起草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四是投入保障到位。2013年,自治区政府在经济增长趋缓、财政收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从本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同时,安排1.3亿元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用于安置贫困家庭毕业生和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全区大多数盟市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

五是督查落实到位。为确保中央和自治区政策落实到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就业见习和扶持创业、组织引导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及经济组织就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登记等内容,从2013年6月开始进行全面自查,重点对照国家和自治区文件要求逐项抓好落实。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适时开展了专项督查和调研。

记者:当前,随着各类本科院校持续扩招,高职高专生源逐年减少,部分高职院校面临招生困境。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特别是新上马项目也存在招工难,特别是技工人才短缺的问题。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面对这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我区是如何化解的?

贾建东:为了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探索建立招生、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去年,自治区组织开展了“新生入学与企业招工相结合”专项推进行动。各地人社部门主动介入,了解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信息,帮助企业与院校进行对接,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校企双方经过洽谈签订新生入学委托培养协议,内容包括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和“订单式”、“定向式”培养,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与市场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人社部门积极组织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使大学生跨进学校大门,就走上就业之路;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招生难”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需求,从而实现学生、院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记者: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受其专业限制,就业难度相对比较大;而贫困家庭毕业生因其家庭经济困难,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承受着更为沉重的负担。这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两大困难群体,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救助措施吗?

贾建东:为了解决这两类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自治区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拿出15% 的职位(岗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定向招募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鼓励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辅修宜于就业创业的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或汉语授课的应用类课程,选修合格的由财政负担选修费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本地区贫困家庭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建立台帐,实施“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就业。

为了进一步拓宽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按照“发展社区服务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思路,2013年,自治区决定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招募城乡低保家庭和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城镇社区、苏木(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主要从事养老和家庭服务以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工作期限为3年。对于招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并由旗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办理社会保险。所需经费由自治区各级财政共同负担,自治区财政按照分类分档的原则对盟市给予补贴。招募人员上岗后,其人事、户籍、档案、党团、考核管理,参照“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有关规定执行。三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可享受自治区相关优惠政策。目前,大部分盟市已经完成了招募工作。

记者: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此,我区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有什么具体安排和措施?

贾建东: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办22号文件精神,以推动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和接受自治区人大就业促进工作专项评议为抓手,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一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开发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工作、残疾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二是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尚未制定政策的地区,年内要出台相关政策。三是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四是对到省会及以下城市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一是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社保补贴,政策执行至2015年年底。二是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可享受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

(三)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是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提高创业能力和素质。二是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保办理接续、职称评定和权益保障等服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审批效率,多途径解决担保难问题。四是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四)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一是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教育部门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及时提供给人社部门;人社部门要建立实名信息数据库,及时开展服务。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主动与未就业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求,提供岗位信息、求职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也要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三是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推动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镇定性和实效性。

篇4: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是切实抓好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以落实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重点,加大自治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扶持小微企业八条措施等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稳定就业局势。

二是积极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把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的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强与发改、经信、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介入,依法规范企业的裁员行为,规范有序做好人员培训、分流和安置工作,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对化解产能过程中的失业人员,要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免费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其再就业。完善失业预警制度,制定应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增强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的针对性,切实发挥稳岗补贴功能作用。

三是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强化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提高创业成功率,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从今年开始,自治区启动“创业内蒙古行动”,实施创客逐梦、创业领航、创业筑巢、融资畅通、青年创业、返乡农牧民创业6项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区新增创业企业30万户以上、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

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促进计划,确保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13万人。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年底前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245万人以上。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篇5: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线专业女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残疾学生及部分就业困难的农村学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与未来生活质量,也直接体现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切实促进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四川省政府连续多年将其列为“民生工程”之首,四川省教育厅也持续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谋划、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各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主要做法有:

一是完善帮扶政策和机制。,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努力促进20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通知》(川教[]120号),将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作为整个工作要求的第一条,一方面明确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困难毕业生加强就业帮扶工作的制度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制定校内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建立困难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细化就业帮扶工作流程,为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和工作保障。

二是设立省级专项帮扶资金。四川省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划拨400万元,设立省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按每人200元的标准,每年重点帮扶20000名特困学生就业。该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各高等学校特困毕业生就业的车船、差旅、通讯、伙食等方面费用,缓解特困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截至20,全省累计划拨就业帮扶资金2000万元,帮扶10万名特困学生就业。

三是设立学校专项帮扶资金。自2009年起,四川省各高校根据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需求,按每年5~10万元标准,设立“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专项资金”,在不与省级帮扶专项资金重复使用的前提下,重点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就业帮扶、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能力培训及个人素质拓展等。该资金不仅拓宽了困难群体帮扶范围,而且为他们顺利就业增加了砝码。据统计,近几年全省高校每年平均投入资金50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帮扶人数超过3万人。

四是建立就业帮扶数据库。按照“重点关注、分类指导”的原则,各高校对困难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以及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逐一排查,逐个统计,摸清底数,并根据困难学生的特点和性质,分门别类地建立信息数据库,准确了解他们的就业难点和求职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此外,各高校还进行定期跟踪,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持续不断地动态推进。

五是开展“一对一”帮扶。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通过开展“一对一”、“手牵手”活动,努力提升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学校就在什么时候提供帮助。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切实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他们顺利就业,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准确、成功地迈出人生关键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6: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多措并举 促进大学生就业

河北省唐山市屡出“新招”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措并举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门路”。截至3月底,已有至少5776名毕业生成功签约,500余名毕业生即将走上见习岗位。

目前唐山市高校在校生共计9万多人,预计接收应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3.5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针对这种现象,唐山市着力于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掌握相关政策和择业技巧,深入开展了“就业指导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中,就业指导专家们走进市内11所院校举办巡回讲座,将人事人才政策、就业信息送进校园,并针对求职技巧向毕业生们面授机宜,现场答疑解惑,以此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和技能。

打造就业新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是唐山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1日起,唐山当地媒体联合人才市场联手推出了《人才・就业》专刊,许多大学生从中找到了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唐山人才网”随时更新就业导航、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从日均在线的近300家招聘企业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此外,自3月初开始,唐山预计推出120场有较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专场及届毕业生网上交流会,为余家用人单位提供近3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近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仅通过人才市场这一就业平台,已有50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

上一篇:成长军训个人总结下一篇:经典的木门门业电视宣传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