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处是归程》有感

2024-07-13

读《何处是归程》有感(共10篇)

篇1:读《何处是归程》有感

读《何处是归程》有感

《何处是归程》是假期阅读的一本书,可以说这本书给我原本晴朗的心情一丝丝阴霾。挺不是滋味的,有时候阅读故事就像阅人,无论你承不承认人都是这么一回事。

下午合上书本的时候想到了很多年前表哥的一番话,有一次我们聊人生聊婚姻和爱情,不知谁唏嘘“爱情是婚姻的坟墓”,表哥接了一句“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这话很有哲理,记得当时一下子我们都沉默了。今天在阅读《何处是归程》以后我又想到了那句话――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或许这就是现实,最后的最后一定要有婚姻,哪怕是浑身烟火气,哪怕全部是柴米油盐鸡飞狗跳,这便是尘埃落定。不然,最后的最后除了遗憾只有沉默……又或者只剩回忆。

“何处是归程”?是问爱情,也是问事业。当梦想成为作家的悠介放弃医生职业带情人裕子离开生活的北海道来到东京,看似抛弃一切的悠介其实又没有抛弃职业也没有抛弃妻子。到了东京仅仅靠写作无法生存,悠介仍旧兼职做一家私立医院的医生。后来裕子怀孕三个月,明明很喜欢她的悠介能带着她私奔却做不到给她婚姻。书中说“悠介明白她喜欢裕子,但是不可能和妻子离婚……”,所以当裕子主动提出打胎的时候悠介应该是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吧。裕子可以自己挣钱,也很漂亮,蛮可以永远不要再见悠介,为什么还要喜欢这样一个男人?或许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人那,爱了就会让自己变成很奇怪的动物。

书中很多处都写到了从悠介住处窗子可以看到了“阳台外一栋建筑的屋顶上安装着一只鸡形风向仪……”,对于这风向仪的描写作者又是什么意图?是说人生有时候就像风中的风向仪摇摆不定?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用意。自始至终悠介都在摇摆,在东京的工作、写作中遇到困难或者看到、听闻同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就会怀疑这样盲目带着裕子来到东京对不对?甚至有时候是给人感觉对于当初的.选择是有点后悔的。而裕子身上没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在选择面前往往破釜沉舟的是女人吧!

故事的后来当然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也是一定的。经历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悠介和裕子还有感情吗?我想一定有的,只是这感情已经不单纯了,每个人都更实际了吧。裕子说遇到困难找悠介帮忙,悠介拿出所有积蓄并且又借钱相助的时候我真怕这是对感情的买断。结尾是开放式的,或者说没有结尾,这就是人生吧。只要活着我们就无法预料该以什么结局收场!

何处是归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迷茫过吗?

篇2:读《何处是归程》有感

原本在题目栏里写下的是——今夜,你魂归何处?这个句子锋芒毕露,尖锐而清晰。两天来,伤心如浓云压顶,云散去,疼痛的雨滴才钝钝地打下来。今夜,像过去的每一个日子一样坐在电脑前,像过去的每一个日子一样看着暮霭四合,看着倦鸟归巢,看着远远近近的灯火次第亮起。每一扇窗扉勾勒一个幸福的图画,你家的窗扉,却只能是永远的残缺了,今生今世,你从此缺席。

“如果说这是一个梦境,我情愿长留在这个梦境中;如果这真是一个梦境,我宁愿在这个梦境中永不醒来。”这是一本叫做《何处是归程》的书里的句子。从听到你突然离世的前夜开始,我就情愿相信它只是一个惊恐的梦。昨夜的暮色也是这般苍茫,我们十几个同学肃立在你坟前,没有人能说出一句话来。在银川郊外,树木森森的公墓一角,你沉默着,只有你的名字——王艳霞,三个冷冰冰的汉字,不说欢迎,也不说告别。一别十五年,今夜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场景重逢?

来的匆忙,没能带一束鲜花给你。不过,这么久没联系的同学,深夜惊闻噩耗,天未明就已纷纷启程,这份情,但愿能给你被悲痛击倒的亲人些许安慰。一路上我们都忍着不去追忆,十五年,时光很长,我们班四十六名同学,都忙着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自己的小日子里忙忙碌碌。的十年聚会,近一半同学没来,谁会想到这么早就会生死两茫茫呢。

你的.老公,那个戴眼镜的文静青年,眼里的痛楚淹没一切。他说,你们结婚十年,你吃了不少苦,现在好容易孩子大了,光景好了,你两也调到城里工作了,怎么一下子说没就没了呢?你小小的瘦弱的儿子,长着酷似你的笑微微的单眼皮。没有你的指点,他仍旧问我们每一个人“叔叔好,阿姨好。”在你坟前,他说妈妈的花束怎么倒下了,我帮她扶起来。这一刻,再也忍不住的泪水终于奔涌而下,我们几个女同学拥在一起,在贺兰山麓一阵紧似一阵的凉风里,哭了许久。

你的长眠之地很热闹,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如林而立,你的那一块躲在角落里,多么渺小。还有许多空空的墓穴,等着填进去不知谁家未亡人的悲伤。我不愿去想,今夜你魂归何处,我只想着,公墓里很多死去的人,那个世界一定也如尘世般热闹吧,星星亮起来的时候,你是否也可以提着灯笼逛街?

篇3:读《何处是归程》有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大陆的伟大胜利, 国民党政权挟持200多万大陆人流亡台湾。

台湾具有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 使刚刚背井离乡去台湾的流亡人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作为知识分子的於梨华, 同样, 背井离乡后的落寞心理在她的身上也有反映。然而, 美国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富足和美好, 同样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种种矛盾。在美国, 找一份工作很难, 注定生活也艰难, 种族歧视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二、在美的梦幻破灭

在严酷的社会现实的打击下, 知识分子选择了自救, 出国留学, 希望从精神上拯救自己的灵魂。然而, 理想之于现实是很遥远的距离。

於梨华是1953年于台湾大学毕业后, 怀着向往、追求的心情去美国寻梦的。为了前途、学业, 她抱着学成业就的美好希望来到美国。然而, 当她真正来到了美国, 却找不到梦想的天堂, 看到的却是华人备受歧视、凌辱的社会现实。她发现, 他们这些华人留学生虽没有完全进入地狱, 但是离天堂实在是太遥远了。为了生存和完成学业, 她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孤寂:“初到美国时, 曾住在美国的一对老夫妇家里。每到周末, 除了打扫七间房子、两个浴室、一个厨房之外, 还得到屋外锄杂草、理花圃、扒落叶及从事6亩地的杂事;后来, 又做过家庭教师和打字员。”这种繁重的超负荷的劳作以及“圈外人”的悲凉生活使她备尝寄人篱下之苦, 感到梦想的破灭, 经历了“从一个把梦顶在头上的大学生, 到一个把梦捧在手里的留学生, 到一个把梦踩在脚下的女人”的心灵落差。

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主人公牟天磊是台大外文系学生, 受留美热潮的冲击离家抛友去了美国。十年来历经千辛万苦, 饱尝孤寂苦闷, 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这时的他已变得消沉、颓唐、心灵苍老。为婚事, 他回到台湾, 但在父母亲友之中, 他仍感到自己是“漩涡上的陌生人”, 他深感彷徨无依, 对人生失去了热情。去留两难困扰着他, 他对回美还是留台迟迟不能做出决定。牟天磊这种飘零孤寂、彷徨无依的心情, 是他们这一代台湾人苦闷情绪的典型表现。

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第一章中:“十年来也不是没有流过眼泪, 但从不曾流得象现在这样毫无防备, 或是这样毫无顾忌。隔着栏杆, 他两手紧紧抓着母亲削薄的肩, 把头紧紧埋在她抽搐着的颈间, 任由眼泪争先恐后地流下来。”

一个大男人这样肆无忌惮地哭泣, 不难说这不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强烈的感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 男人比女人更坚强, 能够承受更大的重担和更深重的磨难, 这是从古至今不争的事实。然而, 在主人公牟天磊留学归来后, 面对父母, 他哭了, 哭得那样肆无忌惮和那样没心没肺。这或许也是他在美国留学中所受的遭遇在面对父母亲的关怀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 而使他情感之水决堤了吧。同样也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事实上也如此,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这是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英雄是很坚强的, 是人的“神化”, 然而还是不能过美人那关, 这也说明了人的心并非钢铁所炼, 并非铁石心肠。

三、严酷的社会现实对她的心灵创伤以及演变

1、对美国的梦幻破灭后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孤寂落寞

知识分子学成之后, 他们又不愿回到失望已久的台湾, 也不愿回到不理解的大陆, 而在美国又总是格格不入。自然而然就会生发孤寂和落寞。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 牟天磊为了实现戴上硕士、博士帽这梦寐以求的愿望, 他不得不一边做工, 一边读书, 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备尝人间的苦辣酸辛。他住地下室, 白天读书, 晚上到餐厅里去当差、打扫女厕所、开运冰大卡车……苦熬了数年, 获得了新闻博士的桂冠, 旋即在美国教书。虽然一切物质享受并不缺少, 但留学打工时受到的耻辱,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 加之失去了在台湾的未婚妻意珊, 使他感到“独立小桥风满袖”的孤寂。就是说, 他们即使学成业就后, 除了名利之外, 别无所得, 不知何处是他们的归宿, 精神上陷入一种失落的困扰和失根的迷惘中。本以为可以在向往的天堂——美国那里寻求一份生存的空间, 达到灵魂的慰藉, 可是没有想到, 结果却是那样的令人绝望和失落。

在她的另一部作品——《雪地上的星星》也是再现留学生生存困境的生活。作品中的女主角去见彼此通信多年并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可是结果却在意料之外。他并不爱她, 也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那个完美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 或许也不能否认存在着这样的经历, 年轻人是缺乏理智的那一类人。於梨华在作品中贯穿了很强的主体意识, 既带有她自身的旅美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 同时也反映了大多数留美学生和知识分子对美国幻灭, 对台湾离弃的心理状态。

2、对台湾失望后再现了迷惑与彷徨的心境

於梨华是1947年随家从大陆迁往台湾的。6年以后, 作者又移居美国, 过的是日复一日的漂泊生活。没有根的苦闷和啃噬人心的思乡恋亲的乡愁曾经促使於梨华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台北, 希冀休憩在自己的亲人当中, “摇落这些年来跟随我的无寄的心情”。但是台湾毕竟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乡, 回到台湾心里仍然是“空空荡荡, 了无着落”的於梨华, 虽然不爱美国, 但又想回到美国去。她在《白驹集代序 (归去来兮) 》中, 心绪万千地哀哀倾诉着:“别问我为什么回去。为什么回去与为什么出来,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迷惑。”出国留学之前, 牟天磊曾对棕榈树许了愿——自己也要像棕榈的主干一样, 挺直无畏而出人头地。十年岁月流逝, 当他又见棕榈, 棕榈依然那样挺拔、苍翠, 自己的生命之根却迷失了。用他的话说:“我不喜欢美国, 可是我还要回去。并不是我在这里不能生活得很好, 而是我和这里也脱了节, 在这里我也没有根。”

因此可以说牟天磊的迷惘、彷徨、感伤, 正是於梨华的, 也是当时一代留学生的苦闷情绪的心理。

3、“我要写硅谷的新一代移民”

2000年以后, 年逾古稀的作家於梨华仍然笔力不老, 在一篇《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中讲到了现在的一些留学生的观念和生活与50年前的留学生的不同:“1967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是, “现在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 他们有家, 学成了回家, 他们有国, 学成了归国。”但是现在的一些留学生把“利”看得比“名”重, 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学界。所以於梨华表示, “她写不出旧金山中国城或纽约地铁里的中国人。但是写华人知识分子却得得心应手”。她非常想“通过小说来表现新一代移民”——比50年前的留学生更能适应环境, 坚强得多, 也坚忍得多的从中国内地出来的硅谷里的年轻人, “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感动和感慨的故事”, 於梨华说, 目前她的目光已经聚焦硅谷, 自己目前正打算写一个以他们为主角的故事。

综上所述, 於梨华在旅美的经历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 她的心境在作品中有深刻的显现, 在她的小说中展现了留学生作为“失根一代”的孤寂落寞的心理, 并产生了何处是归程的疑问。

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 因为政治的原因, 国民党政权挟持大陆人流亡台湾, 自此台湾和大陆陷入完全隔绝的状态。当时台湾掀起了留学狂潮, 大批留学生及文化人涌向美国。然而在美理想的破灭、大陆的不理解和对台湾的失望, 于是他们自视为“被放逐的一代”、“无根的一代”, 成了有国难投、有家难归的弃儿。然而於梨华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反映现实的因素, 留美的经历使她在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展示, 可以说它蕴含了留学生的情愫。因此於梨华被称为“留学生的鼻祖”、“无根一代的代言人”。

关键词:於梨华,留学生,情愫

参考文献

[1]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3]於梨华.归.自序[A].徐国伦, 王春荣.二十世纪中国两岸文学 (下)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

[4]林湄.我要写硅谷的新一代移民[N].中国青年报, 2004.

[5]陶德宗.百年中华文学中台港文学[M].巴蜀书社, 2003.

篇4:“何处是归程”

回家后,翻箱倒柜,把自己近年来使用的讲义拿出来,看有不有可以铺张成文而不至于贻笑大方的锦绣篇章,结果很失望,我的讲义多是一堆完全不可能奇货可居的普通“材料”,取自各种典籍,而那些在课堂上把这一堆“材料”串联起来的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学问”,则完全不见了踪影。想一想,原来它们都像口水一样挥霍在我曾经上课的地方,如果没有学生因此稍稍受益,对于我自己来说,就算白费心血了。

吃了人家的嘴短,终究不敢辜负龙先生的美意,于是想到电脑里留存的一些演讲稿,它们的来历是:或者因为有学生受“师道尊严”训诲,恭敬地整理了我在某个场合的讲话,或者因为自己一时勤奋,居然在某次演讲后把演讲的内容梳理成篇,还或者,干脆就是论坛主办者在我演讲前要求看稿,所以不得不有所交代。如此,便成就了这本如今可以为自己年终分配“挣工分”的“学术专著”《何处是归程——现代人与现代诗十讲》。

这自然不是我作为所谓教授以来的全部演讲,但大体上是我讲了之后觉得还可以继续讲下去的部分。

重新阅读这些曾经从自己嘴里吐出来的文字,不免恍惚。

“这原本是你们的天性”,是应《潇湘晨报》编辑部黄莹之请,为师大附中的一群高中生说的话。记得在那次由中学生自己主导的活动中,他们似乎有意回避了学校的领导,也回避了他们的老师,以便让我可以畅所欲言,也让他们自己可以没有禁忌。我说的话缺少讲究,也未必高明,而他们真的畅所欲言了,把他们在这所名牌中学所感受到的骄傲,把他们在老师、家长和自我期待之间的应对纠缠,把他们外表的乖巧与内心的困惑,把他们清纯热烈的向往,几乎没有保留地袒露在我面前,让我无法装逼伪善,也无法顾左右而言他。那是怎样的一群孩子,聪明、美丽、率真、英气逼人,你恨不得光阴倒转,自己可以化身其中。

“‘和谐家园’的现代理解”,是为永州、衡阳、郴州三市“和谐边界行”活动做的演讲,应杨忠亮之邀,还在株洲市政府主办的干部读书会上讲过一次。对于官员们来说,我的观点自然不免激进,演讲过程中,我分明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于我的信任、怀疑、冷漠乃至敌意。当他们从一个平常百姓的角度倾听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当他们以作为“父母官”的姿态看时,他们显然认为我书生意气,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当他们中的个别人完全被所置身的利益立场主宰了思维时,我的话也许就是不堪忍受的“反对的噪音”。但是,我乐于相信,就算是“反对的噪音”,而可以在领导经常做指示的地方说出来,岂不正是这个社会的机体逐渐变得健康的证明?

湘潭大学哲学系启良教授与武汉大学哲学系吴根友教授操办的“两湖论坛”,我参加过两次,可能他们也仅仅办过两次。野人献曝,每次我都哇啦哇啦说一大通,说的是与信仰重建有关的事情,记得许苏民教授、储昭华教授曾经当场夸奖我的发言,让我心花怒放,以为天下之道术尽归于己。而到河南鲁山参加“两湖论坛”的奇怪旅行,至今难以忘怀。记得教授们住在离石人山不远的山间别墅里,晚上不敢开门窗,因为一开门窗,外面的蚊子蛾子、飞禽走兽就会像洪水一样蜂拥而入,壮观得很,素来胆大的启良教授居然不敢独自享用一栋别墅,只能申请搬过来和我同居。现在想想,那哪是别墅呢?分明是荒山野岭中的空房子,不知道是那个老板抽疯置办出来的。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在那样荒僻的地方,我们居然讨论中华民族的信仰问题。事关信仰,如何可以巧言令色,轻薄谈论?“中原板荡”,“王纲解纽”,礼失求诸野,我们原本就应该毫无保留地珍重个人在信仰上的自发性与自主性,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启蒙”和“干预”,很多很多的事实证明,当所谓“启蒙”和“干预”不是指向自身,不是指向自我,不是关于自我的拷问,而是以教化愚夫愚妇的姿态出现,特别是通过政治权力去完成时,结果常常是误入歧途,离题万里。

关于王国维,关于鲁迅,关于郭嵩焘,实在有太多的话要说,也有太多说不明白的地方。他们自然早已构成民族的精神标高,他们的选择与践行,联系着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族群的前世今生,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我们依然绕不过他们,绕不过他们曾经言说的话题,绕不过他们遭遇的困扰和困境。于是,说不清却不得不说,继续说,接着说,总是说。

很荣幸,是惊涛、小古、戴利亚他们操持的“华人精英论坛”、“鲁迅论坛”、“湘图讲坛”,让我有了以王国维、鲁迅、郭嵩焘为题大放厥词的机会。尤其不能忘记,那一年,和张作锦前辈、丁学良教授、王绍光教授、严晓霖等一起从南岳到韶关到仁化到花县到深圳的“华丽”旅行,一路享受每餐每顿由自称美食家的丁学良先生亲自点菜点酒的“高尚”待遇,口齿留香到如今。

与彭燕郊老师同台和以彭燕郊老师为主题的两次演讲,回想起来,特别容易让自己唏嘘感伤。和一个创造性地劳作了毕生的世纪老人,一个精神父亲般的长者同台,那是怎样的幸福和光荣?而时光流转,造化弄人,转眼之间你却不得不用讲述历史的方式向莘莘学子描述曾经如此可亲可近的长者和他的劳作,能不感慨系之?

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很少是官家可以安排的,甚至不是理论家可以召唤和规划的,而只能成长于足够个性化的文化水土之中,成长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个人选择中,诗歌,艺术,尤其如此吧。所以,我对曾庆仁兄数十年来在孤僻之地逆时代潮流而动,心无旁骛地打磨《虚度一生》的勇气和意志,充满敬意,即使是一堆精神的唾沫,也是曾庆仁口里吐出来的,只能姓曾。

好了,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把这些演讲归置在“何处是归程”题下?

很久以来,我们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宏大的题旨和崇高的使命,一些万众一心的目标和非如此不可的理由垄断着我们,让我们颠颠倒倒,欲仙欲死,结果却只得到肉体的轮回——一代一代人的牺牲,无关乎灵魂的超拔。我们总是兴冲冲地出发,又一败涂地返回,辛酸的痛苦的旅程,甚至没有给我们留下前车之鉴的经验和智慧,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至今像希绪福斯一样折腾在自以为是的远大前程中,很少看懂深渊一样的自我,看清眼前和足下的虚实。我们牵挂全世界,但很少反思自己,我们关心别人的罪,很少关心自己的孽,我们害怕空虚,讨厌孤独,向往广场,崇拜潮流,一不小心便迷失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初衷,遗忘了自我的立场和标准,并以此不着边际地自豪和骄傲。

篇5:何处是归程心情随笔

如今终于踏上归乡的路程。望着车窗外的缓缓移动的远山与疾驰而过的近景,感受着风窜进窗子抚摸着我的皮肤,心中充满无限的欣喜。

陕北的山竟显出浓重的生气,绿色让这个世界充满生命的气息。沿途的柳树随风展现着她们婀娜的身姿,歌唱着她们内心压抑不住的欣喜;草儿也愈是苍翠与生动可爱了,显得格外新鲜;天虽是灰蒙蒙的样子,但正好挡住了毒辣的太阳,让这微风也贴合了这温暖而惬意的心境。

远山上的铁塔连接这一条条细长的天线,将这苍穹点缀几根线条,让这远山和天空显出更为莽苍的壮观景象来。

终于踏上这梦的归程,心中不禁感慨。游子就像是一颗远离原子核的电子,相距越远,吸引力越大,牵挂也越深。

有的时候想,人们一生都在追逐,都在追寻这自己心中那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又未尝不是一直在找寻一份心灵真正的归宿与宁静。只要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四海皆可称为其故乡。

我仍然深刻地记得我初次到南泥湾的情景与真切感受。在南泥湾的夜晚,仰观宇宙苍穹闪烁的繁星,耳闻聒噪不息的蛙鸣,嗅着那来自泥土最为本真的生命的气息,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伟大的景观。在那个夜里,心中没有漠然与无尽的迷蒙,有的只是对生命与宇宙的喟叹与赞美。

人活一世,何必许多抱怨。人活着,本身就是美的。友人说,心中若有苦痛可以承受,那证明你还是幸运的.,如若你对这世界再没有了半点感叹与想法,那岂不悲哀。

想起苏轼曾与友人游于赤壁之下,友人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令苏子引发了一段哲理名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如此而来,我们心中应该有的是多些感恩,多些淡定与坦然。

许多人的惆怅皆由于心中的漫无目的与无所皈依,所以,家,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终的追求与向往。

人们慢慢地长大,慢慢地脱离了原来的家,终生又在追寻另一个家,并毕其所生去经营和维护这个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土地如同一位包容的母亲,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家。这份牵挂与深情,也让人们的生命在任何时候,无论喧腾,无论宁静,皆有其存在的意义。

篇6:读《艰难的归程》有感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只被宠物店淘汰,即将被送上餐桌的狗,再逃出宠物店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生存的考验,最终锻炼成了一个冷酷的生存机器。并帮助牧场保护了一群即将被送入狼口的羊。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这只狗从前只是贪图享乐毫无本事。但它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却成为了一个身手敏捷的牧犬。人也应该是这样,在无忧无虑中生活的人,必然无法获得各种生活的技巧。但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人,却会获得许多生存的技巧。在晕倒在男士,前一类人往往会不知所措,而后一类人却可以从容面对,找到方法,安全逃生。所以,我们更应该接受更多的锻炼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正如一条谚语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一二年级时,我写作文只注重于描写,根本没有体会,更没有中心思想。所以,当时我的作文不怎么样。三年级时,我明白了这个方法,我的水平更进一步。但是,成语贬缺这个恩悌又迎面而来。艘已,我也在努力积累,不断地从这些困难中提取经验,提高自己。到五年级时,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也进了文学社。现在我还得在训练自己,争取更进一步。

篇7:读《艰难的归程》有感[推荐]

我坐在窗前,映着冬日的阳光,细细地品读了妈妈送我的新年礼物——《艰难的归程》,读完了这本书使我受益菲浅,假如你还没有读过,那未免有些遗憾。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被宠物场淘汰,将推上餐桌的杂种狗——阿蓬,在经历了逃脱、求生的过程中,被艰难的生存环境改造成了一个冷酷的生存机器,直至最后有幸逃入了牧场,在牧场、在人与人的接触中,逐渐开始信任人类,并与一头充当牧犬的驯狼结下了友谊。驯狼本性不改,但它多次救了阿蓬并欲引其“回归草原”,但阿蓬却始终以牧场为其归宿。在一次滑坡中主人丧命,阿蓬独自领着牧羊突破狼群的围追堵截,最终回到了牧场的故事。

此刻,放下了这本书,我心中不免对这只杂种狗肃然起敬,“狗”这种动物的形象顿时在我心中变得高大起来,使我从这只狗身上看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宽容大度的胸怀;一种对主人的忠诚······这些连我们人类都很难做到的品格却在一只杂种狗身上聚集,这难道不让人敬佩吗?也许正是这只杂种狗拥有了这些品格才登上了“草原之王”的宝座,而在人类之间却充满着邪恶,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最终无家可归,仍然什么也没得到。难道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连一只杂种狗也不如吗?

篇8:下行再下行,何处是归程

2016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不稳定,消费平稳增长,制造业投资、外贸形势严峻,工业生产下行压力大。2016下半年,企业投资和外需疲弱将继续抑制经济增长,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则将是基建投资和消费

2016上半年经济回顾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不稳定。一季度“稳增长”政策发力,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反弹至10.7%,较2015年增加0.7个百分点,而进入二季度,增速出现回调,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6%,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较2015年减少0.4个百分点。受房地产销售回暖的带动,房地产投资表现为拉升因素。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仍在进行,制造业投资为抑制因素。基建投资总体上发挥了逆周期的调节作用,但容易受财政政策波动的干扰,对稳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消费平稳增长。2016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2%,增速平稳但低于去年。一季度不变价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5.8%,低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1-5月各月真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均低于去年同期。

外贸形势严峻,“衰退型”贸易顺差持续。2016上半年,面对国际和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形势严峻。2016年1-5月,季调后的每月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出口额累计同比下降7.3%,进口额累计同比下降10.3%。由于进口额同比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口额同比下降的幅度,中国出现“衰退型”贸易顺差。

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2016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维持较低水平,1-5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5.9%,较去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当前工业生产比较困难,仍然存在下行可能。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发生改变,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15年开始低于GDP同比增速0.7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至0.9个百分点。

物价增速提高,但未必已经走出通缩阴影。2016上半年,CPI同比增速从2月份开始高调进入“2”时代,并连续4个月不低于2%。PPI同比降幅从2016年初开始逐月收窄,3-5月各月PPI环比增速分为0.5%、0.7%、0.5%,结束了连续26个月的环比负增长。鉴于目前CPI上涨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所致,其中,季节因素和其他供给侧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不能据此判定中国经济已经走出通缩阴影。CPI走势不能完全代表总需求和宏观经济的走势。

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信贷大幅扩张。2016年一季度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4%,较2015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流动性平稳。4月份财政存款增加9318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8217亿元,而财政存款未计入M2,这导致该月M2同比仅增长12.8%,较上月减少0.6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呈大幅扩张态势。由于一季度信贷激增,为了控制风险,二季度信贷有所收缩。另外,地方债置换抵消了一部分信贷,最终4月信贷大幅收缩。排除地方债干扰,4月信贷仍然稳健。整体上,1-4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比去年同期多增近8000亿元。

人民币汇率稳定。2015年12月,美联储加息,中国资本外流压力增加。2016年1月,居民换汇额度释放,资本大量外流,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3%。2月以后,央行加强了汇率维稳力度。同时,受美联储再次加息概率降低影响,人民币汇率整体稳定。5月随着美联储再次加息可能性增加,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5%,但是,人民币汇率指数继续保持稳定。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及预期,6月美联储加息可能性不大,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

2016上半年经济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投资增长的拉升动力不足。这体现在两方面:(1)民间投资大幅下滑。2016年1-5月,民间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9%,低于2015年6.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好的投资机会不足以及经营风险加大。(2)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升的不确定性加大。随着去库存刺激政策的效用衰减,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并且出现房地产价格虚高的现象。随着新一轮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销售可能降温,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将不可持续。

出口受外需疲弱及成本上涨双重抑制。全球经济复苏状况未及预期,外需低迷不利于中国的出口。全球采购经理指数PMI延续了2015年的下行态势,2016年1-5月,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从52.6%降至51.1%,下滑1.5个百分点。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转移倾向加大,导致中国加工贸易萎缩。中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重呈逐渐下滑态势,出口加工贸易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1月的42%下降至2016年5月的31%,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速也从-3.43%下滑至-15.3%。

内外经济调整施压工业生产。国内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压力不断加大,工业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国际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构建新的全球贸易、投资秩序对中国工业价值链提升形成了新的压力。随着中国要素红利的逐渐消失,中美成本差距快速收窄,再加上美国强大的金融服务和技术优势,中国工业很难与美国竞争,这会进一步向已经处在下行轨道的中国工业施压。

季节因素干扰通胀预期。2016年市场对价格的看法陡然剧变,主要是由于2月份CPI同比增速为2.3%,高于1月份0.5个百分点,并高于市场预期的1.8%(wind统计预测均值),各界的预期由通缩一下子转变为通胀。其实,2016上半年并不存在通胀的压力,CPI同比增速短期大幅上涨是季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走高所致。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一季度核心CPI并未大幅上扬。

流动性紧张。2016年1-4月,货币乘数始终大于5,流动性出现紧张。3月中旬以来,国债到期收益率不断上升,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3月18日的2.0551%升至6月12日的2.4160%,升幅达17.6%,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3月16日的2.8054%升至6月12日的3.0053%,升幅达7.1%。同时,7天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3个月SHIBOR也一直在上升。流动性紧张的原因有三方面:(1)上半年信贷大幅扩张。(2)1-5月地方债发行约2.55万亿元,占用了银行大量资金。(3)财政存款增加。截至4月末,财政存款已超过4.5万亿元,而财政存款的增加会使基础货币减少。

2016下半年经济形势展望

投资发力点仍在基建。2016下半年,经济结构调整还将持续,制造业投资仍面临压力。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销售可能降温,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概率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持续发力,发挥基建投资的支撑带动作用,但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又显示基建投资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在PPP(公私合营或合伙)项目方面着力,引导民间投资在基建投资领域补位发力。预计全年投资增速将达到10.4%左右,维持低位波动。

消费平稳增长。消费一方面受价格的提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工资、就业等不确定预期的拖拽因素影响,预计2016年,消费增速整体平稳,略高于2015年。

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外贸衰退。全球经济复苏状况弱于预期,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行,对中国出口形成下行压力。此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下降,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或将继续萎缩。因此,全年出口额下行压力较大,年增长率或将在-2.0%左右。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延续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或将继续施压进口,预计全年进口额仍然负增长。鉴于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对缓解进口额下行产生一定的制约,进口额下滑幅度将出现收窄。此外,不排除由资本外逃产生的进口额虚高现象,预期年增长率维持在-5.0%左右。全年仍然维持“衰退型”贸易顺差,预计贸易差额约为6200亿美元。

工业生产回稳仍待观察。尽管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恢复,但工业是否回稳仍待观察。在出口面临下行压力和经济形势未见好转背景下,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很难出现显著回升,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继续低于GDP增速,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约为6.1%。拉动GDP增长则主要依靠第三产业,鉴于2016年的资本市场运行状况显著弱于2015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有所减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产生制约作用。预计全年GDP增速将约为6.7%。

价格将继续处于“2”时代。随着夏季的来临,果蔬大规模上市,果蔬价格将会持续回落,对CPI的影响会由此前的正向拉动逐渐转变为负向拉低。前期猪肉价格较长时间持续走低,严重影响到养殖户对市场的判断。当前养殖户仍处于观望期,再加上生猪养殖的周期,预计猪肉价格上涨的行情或将持续到三季度或明年初。随着国际油价走低的良性供给冲击逐渐消失,预计2016年CPI同比增速应该位于“2”时代。

货币政策中性,人民币汇率稳定。下半年央行将一方面维持一定的流动性,为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妨碍市场有效出清,不会放水刺激经济。2015下半年,救市资金入市提高了M2余额基数,7月及以后几个月的M2同比增速或将低于12%。随着救市资金退市,2016年末M2增速将回升至12.5%左右。受房地产去库存影响,居民信贷将保持稳定。虽然民间投资不振,但是,在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企业信贷不会大幅收缩。美联储加息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16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即使美联储加息,根据中国经济基本面,人民币也不会大幅贬值。

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应持续发力。投资增长需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第一,民间投资下滑的形势严峻,需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切实为企业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第二,经济下行压力下,财政政策应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快地方债置换资金的支拨,以维持基建投资稳定和带动整体投资增长。第三,后期可能面临房地产投资回落、基建投资难度加大的风险,应着力消除PPP的不确定性因素,尽快促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基建方面的合力。第四,提高行政效率,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实施落地进程和效果,及时调整并强化正向刺激作用。

重塑比较优势。重塑比较优势需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在成本上升背景下,需要通过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降低贸易商品的价格,这要求通过创新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二是通过供给侧减负来降低成本。这需要财政、货币及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减轻外贸企业的税收负担及融资成本压力。

降低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从企业层面加快去产能进程,采用重组、关闭等措施加快市场出清,从政府层面,向企业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向企业减税,降低经营成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工业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增强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以缓解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来的压力。

制定新的核心通货膨胀率。2016上半年,市场对价格的预期突然由通货紧缩变为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CPI指数中包含了价格波动幅度大的食品。波动大的CPI指数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消费占很大比例,完全剔除食品不可行。我们建议中国重新制定核心通货膨胀率,可以保留食品,但要根据价格波动幅度进行权重调整,价格波动幅度大的,权重调小一些。

补充流动性,汇率政策更加灵活。央行可以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定向补充流动性。但是,这种方式只是短期的,必要时应该降准。另外,地方政府应加快政府支出,这不仅可以增加基建投资,还可以释放流动性。央行还应密切关注美联储动向,避免外汇占款大量减少,同时,适当扩大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篇9:读《美人何处》有感

美人何处?一个疑问引出多少美人嗟叹,不论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金盘轻舞的赵飞燕,还是苦守寒窑的王宝钏、大观园葬花的黛玉,已别康桥的林徽因,美人一生不论曲折顺畅都在追寻一种成功那就是幸福那就是自己。命运是苛刻的,容不得人多做选择;但命运又是仁慈的,你想成为什么,就成全你成为什么。

通过作者安如意对这些女子的分析,会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辨清一些事情。一切要从自身去寻找,去发现问题,就像身边有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幸福,而相同境况的人却生活的如意美满,这是为何?

我一直秉承的就是认可自己,认可我们所处的环境,但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努力,不争取,不上进,而是在你这个环境中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就做到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只要你追求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兴趣才是驱使人奋发图强的动力,而不是金钱和名誉。只要你用心去找,别人看似枯燥的学习于你就会是快乐的源泉。

就像我现在的文控工作,这是一个和文字朝夕相处携伴同行的工作,有些人看似枯燥,不知如何下笔,觉得难度超过干体力活。但是我却不会,文控是一个可以看到全局并上通下达的工作,我可以首先领会领导的要求、上级传达的精神,活动开展的意义、工作下达的指令,把它传递到站队,使站队有针对性的及时高效的开展基层工作,;还可以把站队员工所做的工作、上交的建议、面临的困难反映给相关领导,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程,使公司运转更加顺畅。

篇10:读《乡关何处》有感:离殇

——读《乡关何处》有感

八(6)班 武文骢

日暮里尽染了离殇,江如旧,人空瘦。

——题记

送离、告别、感伤,这是离殇。

夜未央,灯初上,雨打得落花伶仃,曾经的岁月,都成了泛黄的胶卷,生命轻轻的在觥筹交错间,已成为彼此离殇的悲凉。

“不用述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离殇从来都是用酒、泪、血书写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轼这么用酒祭奠与杨公的离殇。

多少年后的野夫,在村居阒寂似旷古墓园的怒夜里,他开始写作,就着风和雨、酒和泪写他心目中凄凉的离殇:“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心头”,这失踪了十年的“不知暴尸在哪片月光下的母亲”,一直是他最痛楚的回忆;“一个被组织彻底编织了命运的理想主义者,饮恨长眠”,在大伯已然成灰十八年之后,他依然被这一些故事压迫得艰于呼吸;二伯服刑二十九年后,“老得忘了自己的罪名,已失去了土地,也没有房子,放羊维持风烛残年直至死去……”夜为他降下了雨,点亮了一夜孤灯。

作者用心中渗透的血心力交瘁地叙下故乡·故人一生一世的离殇……

【坟灯·情殇】

薄暮里,曲折的小路,掩映着坟头的小灯,在渐暗的天色中摇曳,次第点燃小城里的隔岸烟火,小小的烛焰,仿佛那伶仃的魂,无力度过异乡长夜……

作者为他的外婆点亮了坟灯,照亮异乡的漫漫长夜。他的外婆,这个缺恃无故的少女,因祖辈的童年之谊,被托付给了这个负心汉。外祖父是个士兵,担任过蒋公的侍卫官,一身荣誉加于己身。他在外参军,她不离不弃;他锦衣玉食,她拾棉纺纱;他寡情薄意,她一笑而过。

十八年的坚贞相守,只盼河清海晏后的团圆幸福。可惜啊,东风不与周郎便,最后倚门守靠留下的,只有一纸休书,但她不怨不弃。

与母亲的刚烈如山相比,外婆仿佛温婉如水。在外祖父被击毙后,早已被休的外婆却迎着他的棺材,一脚一步地迈进了鄂西深山,将一切的爱恨情仇都付之流水。隐约觉得她与卓文君有几分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无力的女人,都在期盼着早归。她隔了一整片的苍茫,思念跨过神州寸土记挂着他,卓文君呢?有人说她用一点一点的心意,织成一缕一缕的红线,牵扯着他的回眸一笑。她们的梦,她们的诉说都是一般的,他们扯不断的痴情,是一般的。

但她们不是同样的人。

外婆选择了隐忍,倚门守候待郎归。为了这个红头纱外的人穷尽了一生,她为了他而含辛茹苦,她为了他不舍坚贞。

卓文君呢?被一曲《凤求凰》私定了终身,患难与共。她却不是水雾中的女子,他背信弃义,寡凉无情,喜新厌旧,她写一首《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禅诗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聪慧的她,又怎是风尘女子所能比拟?

她们终究还不是相同的人。

在这段婚姻的围城里,卓文君是圆满的、幸福的,外婆是殇情的,她在终身的守候里没有等到外公的回心转意,她太温婉了,不懂得也不会写诗述衷肠。但外婆比起卓文君的心思缜密、机警聪慧,则多了一份大度与宽容,她注定能参悟生死,在一个生死的高度俯瞰众生,在与外公的离殇中获得内心的豁达与平静。

【坟灯·天命】

古话说:“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时,同时也为你开了一扇窗”,饱受情感折磨和世事沧桑的外婆,总算是在汪营雨纷纷的青石小街上,得到了她摇摇欲坠的幸福。

没电的小镇中,木楼上的小油灯摇曳着唐诗宋词般的慰藉,作者的古典文艺---据他来说,完全来自外婆如歌如泣的早期教育。民间的戏曲话本,仿佛折射出她的悲欢离合。

我们是不请自来的异乡人,但是外婆的善良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个社会,并赢得周遭人的尊重。她的善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质,天生具有佛性。她是一个没有仇恨的人,她不记恨负心的男人,也不记恨架上机枪的“造反派”。她不求人,却从来不回绝向她寻求帮助的人。

小的时候,作者曾不止一次拉着乞丐往家里跑,当然,作者家也不是有钱的,而外婆总能想办法满足他的乐善好施,呵护着他的自尊,外婆的善换来了整个家庭的美满,无论是“我”的结核穿孔,还是对于父母的“批斗”,都随着外婆而逐渐好转。

只是可惜了,好人无好命,我去临县开会,外婆坚持着要为我送行。在反复读到这一段时,总能隐隐预感死神突如其来的脚步,拿捏不准什么时候挥起索命的链锁。

外婆还是没熬过这个关口,在十五天后的早上,她就慢慢地,慢慢地,静静地睡了过去。

每次看到这里,总不由得想起我与外公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次,我们从千里之外的温州回到故乡宜宾,当时,外公家住在5楼,我和妈妈本想一起将笨重的行李抬上去的,外公却执意要自己一人提。看着外公提着沉重的箱子,少说也有十五公斤吧,慢慢喘息着,一步一步往楼上挪。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被风打残的树叶,寂寞中浮出一丝凄凉以及一丝不祥。

那个场景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外公花白的头发是地上的雪一般,茂茂密密的。但仍有几根不肯服老的,仍似黑色的身躯挺拔着,竟没有一丝杂质。沧桑的脸庞如叶脉般,密密麻麻的皱纹似运河一般深浅不一,如同七十年来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人生经历。依然纤瘦的胳膊,用力提着沉重的行李箱,也不知是靠多大的毅力完成的……没想到,那次一别竟是永别,再次见到外公时已阴阳相隔……

每个墓碑都有一个故事,悲伤的作者为她至亲的外婆书写了碑文,然后用很牢固的水泥修成了一所佳城。四十九天的夜近黄昏,四十九夜的殇别,作者始终按照土家族的风俗,在外婆坟前点上一盏悠悠地小灯,然后跪在外婆的坟前烧纸鸣鞭,以此来寄托内心的悔恨与哀思吧,对于一个来不及报答的人,最后都是用守灵的方式来圆满的。

我的思绪又飞回去年,听闻外公去世的消息,我们连夜赶回老家,来到外公的灵堂里,灰色的地板有些杂乱,素净的灵牌上方,悬挂着几个具有吊唁意义的大字。清一色的绿,清一色的红,绿色是幽幽的,红是淡淡的,有一种不张扬的哀思。案几后面,颜色暗淡了,烧纸钱用的大火盆积满了厚厚的纸灰,火苗跳动着,越发显得狰狞。空灵的灵柩凄凄凉凉,单调的花卉,有点叫人可怕,似乎使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阴阳相隔时的悲伤,无奈,彷徨,后悔又挽留。外公那黑白色的照片被装订在墙上,惨白的笑容,似乎时间静止在这一刻,寂寞在扩散,逐渐感染了每一个人。

已经一天一夜了,灵堂里各路的亲戚都在以守灵的方式悼念着外公,几乎彻夜未眠,真的不知道是因为睡眠不足还是哭肿了的双眼,一副憔悴相。去年的我还难以理解大家为什么都不肯睡,读到这里,内心才明白:人总是这样去爱一个人,总认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机会去报答养育之恩,但当厄运骤然降临之时,才发现一切为时已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你在这个过程中已不可挽回结局,但一个最亲爱的人在你怀里呼出最后一口气时,你还是难以接受,人的弱小不堪一击,有谁能躲过无常的勾魂幡呢?

照亮异乡长夜的坟灯哟!

【畸人·桀骜】

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在人世间孤独无匹的他们,却与天道完美契合。

刘镇西老刘,就是这样一个畸人。圆睁着双眼像怒目金刚,拒绝策杖旁若无人地横行于闹市通衢。

初见老刘时,我确实被作者放荡不羁的文笔所震慑了。作者写他初遇老刘时,他近乎无理地夺走了作者手中的《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在与他谈论《牡丹亭》后,这个孤僻的人,竟紧紧握住我们的双手,强拉着我们进了一个歪斜的小车门,眼见老妻不在,乃取斧头一柄,口中念念有词:幸有嘉宾至,何妨破门入?一斧头劈开大门,杯茶订交,成了头颅相许的朋友。初次看来,不免疯癫,谈笑之间就忽而杯茶定交,劈开家门。

真是妩媚。

每看到这里,我就不由得想起竹林七贤,他们在竹林里杯酒定交,放荡形骸,抒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老刘实在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人,阮籍一样用青白眼看人,青少白多的眼珠,好像是对这个社会的蔑视与不满,在这个不同于竹林的鄂西山中,他的桀骜,屡屡在一番慷慨陈词中将他送入桎梏,像嵇康在桀骜看世中,逝在了广陵散的曲调中。

文中作者对他的一段描写:约略四十多岁,皮肤黝黑,额上皱纹深刻如横写的川字。绝对看的出的一种悲苦。早在1958年,他因同情右派乱说“反动言论”被劳教三年。1976年打倒“四人帮”,他被叫去谈这件事的看法,老刘总是一生耿介磊落,带了一床薄被,在衙门里侃侃而谈,自然获得刑八年。

出狱后,他在搪瓷碗盆上烧字养活妻女。一个单位在烧过后就不会再烧,这种手工艺者自是到处流浪。老刘的箱子与众不同,青灯夜雨的日子里,屈子的《楚辞》一直伴随着他艰辛的自我放逐。他的生活就是这样越走越远的,倦游,归来,小坐,倦游。

社会分为俗人和畸人,俗人则是维护现实,在风里像麦子一样点头哈腰,俯仰随人,排挤异类。畸人则是不随和于世俗,在他人奇怪甚至鄙夷的眼光下抬头傲然活着,活出自己的色彩,存留着魏晋风骨。在《世说新语》中:北边的阮家很富,南边的阮家很穷,北阮晒绸缎,南阮晒大鼻禈。北阮于是嘲笑南阮,北阮乃是俗人,南阮则是畸人。俗人嘲讽畸人,畸人只能隐于市井,林中纵情度日。

老刘的一生几乎没有摆脱过贫困,底层人民的一切苦难他都尝尽,但他从未自怨自艾,艰难却又艰苦地活着,始终面对一切厄运。

就像苏东坡一样,他用笔叙述着一生流放的经历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总是以为他做好了准备,其实不然,他一次次站起,一次次被打得更痛更狠,他却一直笑个不停。

真是乐观。

而今,他每天长歌穿过闹市,在世人眼中像个疯子一样自得其乐……

这是这个世界与畸人的离殇,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楼林立、科技在不断更新,但这样的世界却容不下畸人,畸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少了,周围都是嘲讽的俗人。纵有千里马,却再无伯乐;纵有伯牙,却无子期;纵有夷吾,却再无叔牙。世上还有多少畸人在叙着离殇?

【畸人·咏歌别】

与畸人的每一次离殇,都充满凄风苦雨:

第一次,武大毕业作者去海南,老刘像初见一般硬拉着我去他家作别,像头犟牛一般,为了回报我对他的恩,他拮据,自己不吃为我饯行。一曲二胡,一间陋室,一首缠绵回环的长歌,我们就这样涕泗地低泣。

真是酸涩。

第二次,作者出牢后两手空空,老刘生意不顺,被迫改行做肥猪增大剂,两人布衣一场,还得各奔东西,恰值我要轻身远行,便带了外婆的遗骨一同去。拾骨迁坟这些事,又找了老刘,毕竟十年岁月一场,老刘瞎着老眼,在那里一点一点刨土,轻轻背着骨殖,再次挥泪而别。

第三次,老刘的孩子分别工作成家,每月寄些钱回来,攒够了几千元,总算买了一个破房子,第二年就可以搬进自己的房子了。这对苦难夫妻,总算熬到了尽头。这就是所谓的“苦尽甘来”吧,好人在一生劳累过多,唯一的奖赏就是晚年平安无事。只是啊,命运与他们,实在太过薄幸了。

次年,老刘鼓盆而歌,送走了他失足摔逝的荆妻。而他的日子愈发不能自理了,骤临老境的他,也无奈地搬进了福利院。时年我在大理,其女儿在西双版纳,他就决定暮年游滇。与我在夜雨寒窗下检点往事,二人再次泪满青衿。

咀嚼着作者与老刘的三次别离,充斥着诗酒与二胡的凄凉悲苦,文人之间的心心相惜,每一别似乎都是生离死别,忧伤得仿佛挽歌,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挽歌?

我不仅想起了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离别,二人同时被贬官,刘禹锡在好友“以播易柳”的鼎力相助下,改授连州。二人遂结伴南行,一路上遍游诸景,诗酒相依。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二人即将分道扬镳,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诗酒唱和。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岁晚当为邻舍翁”柳宗元在这首《重别梦得》中深情回忆二十年来两人的默契与亲密无间,对未来携手相伴田间充满几多期许。“歧路”两字无比辛酸地写出两人虽然不舍却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奔东西,难以相见的事实,憧憬中夹杂着几许凄凉。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相伴田间,互为邻舍的期望将再也无法实现。

古代文人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离殇,他们是高适与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是孟浩然与朱大离别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赠送宝剑的深情;还是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凉……这种挚友之情,在离别的衬托下,有如夜空中的明月,又如黑暗中的烛光,千百年来照亮了那些颠沛流离的文人们的一片天空。

朋友即将远别,一曲二胡,一杯酒,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野夫用崔颢的长叹作为书的题目。崔颢郁郁不得志,终生落拓,对故乡有种渴求,仿佛这就是极乐世界,任何人归家都可以补足一些失去的东西,一些得不到的东西。

但野夫永远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的世界从一出生就笼罩着离殇的悲情。他曾经有妻有女,家庭美满。他干过四年刑警,做过六年牢;干过摆书摊的正事,也干过泄露国家机密罪的恶事。一切灯红酒绿散去之后,却只有一个破碎的,辛酸的故乡——父亲逝世了,母亲尊严完满的投进了东流的大江,故友如波,那个不拘泥与世俗的奇人,也被暴涨的洪流吞噬……故乡变了,不再是那个靠山的小城,从前的日色已成过往,夕阳西下日渐黄昏,小城的宁静被喧嚣取代,铜臭溅满了夕阳能照到的地方,畸人渐行渐远,俗人坐拥江山。或许只有山上的点点古墓,还在唠叨着昨日的风华。这样的故乡,野夫还抱着同样的感情想要投身于怀抱吗?真是玩笑。

我想作者取名《乡关何处》,并不是真的想回到故乡,多半是一种祭奠,一种缅怀。记叙下故乡的前世今生,用酒来祭奠刚烈者,用剑来祭奠仗义者,用诗来祭奠多情者。我很佩服李白的这一点,用酒,用剑,用诗来祭奠那失落的故乡。作者用文来祭奠故乡,他并不想怎么去转变那极难逆转的事实,求个心安吧,正如苏轼曾言“吾心安处便是吾乡。”叙完了,心安了,从此以后即使旅居他乡,也不再为故乡悲伤。于是野夫成为了那个在离别的痛苦中得到滋养的人,在与故乡·故人一次次的离殇中日渐心安,并昂首走向未来,用自己的笔在激情驱使下完成一篇又一篇震撼着人们心灵的佳作。他给自己取的笔名,出自唐代诗人刘叉的《偶书》:“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用以表明自己希望通过写作来对抗外界的恶,也对抗自己内心的黑暗,从而寻找到内心的安定与满足。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世界都存在着离殇,生老病死,远走他乡,悲欢离合一次次在心灵里告别,又一次次重生,让每一个人都在轮回中昂首走向未来,这就是离殇的态度。

离殇是心痛而又洒脱的,心痛在于这是一道对于故乡的故人、故事的一种告别;洒脱则是挥泪斩过去,仗剑走天涯,这就是离殇的心境。

上一篇:元宵节祝福短信:元宵节快乐!下一篇:数学中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