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巴佬”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2024-07-12

一个“乡巴佬”一波三折的大学梦(精选3篇)

篇1:一个“乡巴佬”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一个“乡巴佬”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我来自农村,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同学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乡巴佬”。因此,当我踏进县重点高中时,我就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这是我惟一的出路。

穿着破旧的衣衫,我行走在尖子生班里,与周围的环境明显不协调,但我不在乎这些。

我认真而勤奋地学习,虽然整个高中我没有买过一本参考书,但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冲动是魔鬼

高三第二学期的时候,和我一同考进县重点高中的同乡孙瑛(初中时,漂亮的她可是我们班上所有男生的暗恋对象呢)因为进步快,被调进了我们这个重点班。刚来的第二天,她就跑到我的面前,要跟我的同桌调换位置。我竟然鬼使神差同她一起“迫使”同桌跟她换了位置。“你要帮我啊!”这是她坐下来后的第一句话。

看着在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她就在我的身边,我不禁有点如痴如醉。我屁颠屁颠地为她制订了一套学习计划,还经常会找一些轻松的小故事讲给她听,而她也会从家里带一些有营养的美食来“回敬”我。

我的日子从此过得快乐而滋润。

眼看着她的成绩突飞猛进,我心里无比高兴。终于有一天,当她要看我的周练试卷时,我不肯,因为我的分数已比不上她了。

又一次的月考。我心里有着从来没有过的紧张和不安。考完后,兴奋的孙瑛挥舞着全班第五名的成绩向我展示她的成功。我为她的进步高兴地笑着,却一直不敢去班主任那里看自己的成绩。后来班主任问我:“你最近怎么了?你一向成绩都是很稳的啊,怎么这次考成这样了?”说完,把我的试卷往我面前一甩。我咬着嘴唇,低着头,一声也不吭。看着老师那责备的眼神,坐在旁边的孙瑛眨着那扑闪扑闪的大眼睛盯着我,好像明白了什么。老师走了,孙瑛低下头来看我的脸。

“你怎么啦?你怎么哭了?”孙瑛大惊。

“没有啊。”我擦了擦脸,抬起头来冲她笑。

“胡说,”孙瑛边说边递给我一块手巾,“都是我不好。”

过了一会,她又说:“我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了,坐在这里我看不见黑板上的字,我已经和班主任说好了,我还是坐回我原来的地方。”

我不让她搬,她瞥了我一眼,说:“男子汉,坚强点,跌倒了要立马爬起来。”

晚上,我以前的那位同桌又回来了。

I am the best

我记住了孙瑛的话,为自己制订了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每天早上醒来,我会拿出一面镜子,盯着镜中的自己,说“Come on,I am the best!”然后赶紧起床跑到教室去早读。每天我只抬头看一眼孙瑛,然后赶紧抓紧时间苦读起来。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还有化学没复习完。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化学一向是我的强项,我要放松下来好好休息。由于心里踏实了,这天晚上,我没有失眠。第二天考试,气氛很紧张。我早早来到考场,做深呼吸,告诉自己,放松,放松,再放松。然后在左手心里写上“认真”,在右手心里写上“放松”。遇到难题时,我先看左手心的“认真”,然后认真地再读一遍题。要是还做不出来又紧张得不行时,我便放下笔,看右手心的“放松”,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拿起笔跳过难题去做别的,等把会做的做完后再杀个回马枪。整个考试,我都把自己的心态控制得出乎意料地好。因为我知道,我一定要考好!没有退路。

高考成绩出来了,我考出了自己高中时代的历史最好成绩,终于不负自己的期望,考上了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而孙瑛也考上了武汉的一所重点大学。

天有不测风云

我成了我们那个不足百人的小村里第一个准大学生。全村人为我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酒席。在酒席上,我为每一位参加酒席的族人(我们村里的人都是由一个家族发展而来的)敬了酒,还信誓旦旦地作了保证,大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气魄。

九月,我终于跨进了远方那所心驰神往的大学。进校后第一件事便是体验。当时,由于长途跋涉,我的肝病犯了,很严重。当时鼻子总是出血,而且拉肚子。抽血过后没几天,校医院就马上通知我住院,我的双项转氨酶都呈现前所未有的高,一项800多,一项600多。

医院里,校医严肃地问我:“以前有没有乙肝?”我老实地告诉他:“有!”然后他说:“那你的档案上怎么没记录呢?”我说:“可能学校给消掉了吧。”于是,校医拉长脸说:“那你这是高考体检作假,要退学的!”

我不甘心,也没敢打电话回家,我丢不起这个人,怕老家人嘲笑。我每天都泪流满面,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正好同房住院的是一位也患此病的师哥,听了我的遭遇后,他非常气愤,并安慰我:“你先别急,我会把你的情况反映给学校领导和学校维权协会,他们会为你主持公道的。”

经过这些好心人的帮助,学校同意让我休学一年回家养病。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没敢回家,因为我怕面对父老乡亲那充满期望与失望的眼睛。我去了妈妈打工的地方--韶关。妈妈在那里是一个拾荒者,很辛苦。就在那一年,我家特不走运,爸爸在家帮人盖房时从房顶摔下来(他把这事一直瞒着我)。而可怜的妈妈,为了挣钱,帮人装车时被铁块压伤了手,到现在还不能灵活伸展。为了治好病,我上了好多广告的骗,钱用了,转氨酶不降反升„„一切都从前途无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好在孙瑛打听到我在韶关,便给我介绍了和她爸爸从前一起学医的朱医生。朱医生很同情我,很用心地为我调理身子。孙瑛也经常打电话来安慰我鼓励我。闲着的时候,除了帮妈妈做好饭菜外,我还时不时地出去打散工挣点钱。我不再怨天忧人,不再动不动就哭,因为生活的艰辛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很庆幸,一年后我的顽疾被控制住了,我也复学了。

办理了助学贷款,我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周围都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阳光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身上,一直到心里的最深处。

篇2:一个农机局长的“大埔梦”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也是大埔县农机局局长陈发坤的梦。

时至今日, 这个梦又开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由此, 大埔县农业现代化的美好画卷徐徐拉开。

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2006年, 陈发坤调到县农机局, 成为大埔县的农机当家人。

2006年是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第3年, 农机购置补贴的春风尚未完全吹暖大埔, 即使到了2008年, 大埔县能拿到的补贴额也只有30万元。“当时很困难, 我们多渠道利用政策, 在困难中寻找发展的机会。”陈发坤说。

繁华的珠三角就在数百公里之外, 而大埔却迟迟看不到发展的希望, 大批年轻人离开这里, 剩下老弱妇孺。人少了, 土地被荒置了。“再过几年, 十几年, 这些田可能全都荒了。”不止一次陈发坤面对一片又一片被闲置的土地感慨万千。在大埔县, 农田散落在山与山之间难以成片, 即使正在耕种的田地, 单凭一人一机也很难有效益。

农业必须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益。而在当时, 规模化集约化是全中国农村都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小小的大埔县, 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然而, 陈发坤还是发现了机会。当时县农机局下属有一支农机服务队, 陈发坤发现服务队在农忙时收入还不错, 有时一个人一天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此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颁布不久, 有国家政策支持, 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有技术的人组成一支农机合作社服务更多的农民呢?有了念头就马上付诸行动。陈发坤组织召开会议, 向县财政争取到2万资金给服务队做启动资金。

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 (以下简称县农机合作社) 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成员有农机手、维修人员、技术人员。它的成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种地的理念和模式, 也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这些作用可能更直观地体现在相关数字上:2008年1月18日, 县农机合作社成立时社员31人, 现在158人;目前共有插秧机10台、拖拉机65台、中小型收割机50台, 价值100多万元;2012年经营收入达315万元, 盈余返还99.058万元, 合作社成员年纯收入比当地农民收入增加3000元, 带动农民1500人。2009年、2011年被广东省农业厅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 2010年、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大埔县农机合作社是在大埔县农机局的一手扶持下成立起来的, 也正因此, 它成为大埔县农机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原始点, 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带动了周边的农民积极创建合作社, 迄今为止, 已经有9家合作社在县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成立, 而每家合作社在成立时都获得了县农机合作社3千元的启动资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是在县农机合作社的带动下, 大埔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成为一种无可阻挡的态势。

以合作社带动农村发展

回想县农机合作初成立之初的困境, 陈发坤仍记忆犹新:如何将分属于每个农户的零星地块连接成为适宜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大面积地块?如何解决价值不菲的农机购置资金?在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一家一户独立耕种收获的传统作业方式下, 如何让广大农户重新回归“集体模式”而顺利接受农机合作组织?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难题。即使到现在, 这些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非常及时地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发坤经常接到农民打来的电话, 大多是向他询问政策动向的:今年有无扶持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有无变化?在谈话中, 陈发坤提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争取政策”。当初为了扶持县农机合作社, 他向县财政争取了2万元启动资金;一号文件出台后他开始做农机合作社社员的工作, “先做事, 做到一定规模后再向市里和省里申请扶持资金”, 通过努力, 仅在2011年大埔县已向省财政争取扶持资金20万, 而省农业厅农机化办近年来也已拨发资金20万, 陈发坤对每一个支持大埔农机发展的单位、部门和个人都心存感激, 他认为国家的政策和上级部门的支持是大埔农机化合作社顺利发展的关键。

经过四年的发展, 县农机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已经初显。过去, 有农民不愿加入合作社, “我愿意单机作业, 不愿让你们管理”, 但是现在, 大家都争着入社。

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农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好处到底有哪些?

“首先是农民收入增加了。”陈发坤说:“加入合作社后, 收入比没入社的增加了2500多元。农民一年只在农忙时间工作40天左右, 就有近万元的收入。这就是农机合作社最实实在在的效应。”

与农民收入增加相对应的是, 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前收割一亩田水稻请一个工人一天要80块钱, 要请4个人才能完成一亩地的工作, 现在一台机械一亩地只收120元, 一天可以完成4亩的工作, 这还只是山地, 如果是连片田地可以完成8亩。这也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过去一亩田人工要做十天八天, 加入合作社后, 统一规划统一耕种, 只要一天就能完成。农忙时节忙完地里工作, 农民还可以在农闲时节到城里去打工。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过去逢着收割季节最怕老天爷不给面子, 一下雨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现在有了机械收割, 基本无需再担心天气的变幻无常了。

大埔县仍有许多荒置的土地, 陈发坤说, 随着现有合作社的壮大和更多的合作社的成立, 这些土地都会被利用起来。荒置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也就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农村的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按照广东省农业厅部署, 至2015年全省要发展1500个农机合作社, 规划中大埔县到2015年每个乡镇要发展2个以上。目前大埔县共有9家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还有4家正在筹备中, 这也意味着还将有更多的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么如何有效引导这些合作社?

陈发坤的思路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在发展中壮大, 在壮大中完善”。有些合作社成立了, 但是经营不善很快就消失了, 对这种现象, 陈发坤认为“合作社成立后经营好的会发展下去, 经营不好的会自然消失, 这是正常现象, 不需要过于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无可回避的是, 即使运作良好的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发坤不仅要帮助农民解决宏观的问题也要解决许多现实中的微观问题。

首先是土地问题。既然是合作社统一调配机械, 那么机械多了, 总要有一个地方统一放置;机械维修需要维修车间, 维修车间问题如何解决?由于我国土地审批制度非常严格, 目前想要拿到土地审批还不现实, 为此, 陈发坤想到了解决办法, 一是利用闲置的厂房, 二是利用合并以后闲置的学校。

第二个是资金问题, 对此陈发坤仍是那句话:先做出规模, 我们才好向市里省里争取扶持资金。作为一个县农机局局长的陈发坤权责有限, 能力也有限,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合社作的社会员们解释, 要自已先做好,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争取到资金扶持。

当然合作社不是只有这种大问题, 小问题仍然很多, 尤其是面对农民这个群体, 陈发坤经常要扮演家长的角色, 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比如合作社派张某去某块田机耕、机插、机收山上的一亩地, 这块地虽小, 但是作业难度相对大, 而李某作业田块是山下的四亩平地, 面积大但是难度小, 在分配利益时, 李某比张某多, 于是张某觉得不公平,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陈发坤的主导下, 合作社最后以抓阄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农业机械的保养问题, 按合作社章程规定, 大的机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 但是小型机械由农户自己管理保养,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 有的农户对机械很爱护, 农闲时把机械擦得干干净净, 而有的农户就无所谓, 面对这个问题, 县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按户登记, 凡保养不到位的扣分, 直接从社员的收益中扣除, 使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每年农忙时, 陈发坤和农机局的其他同志都要到乡间田野里去, 春耕时, 一台台机器从田野里驶过, 身后是整齐的稻秧;收割时, 金黄的稻谷从地里直接进入机器。陈发坤一次次看着希望播下去, 又一次次体味到收获的喜悦。

2013年, 陈发坤有了更大的手笔, 他组织县农机局以合作社名义申报了500亩连片育插秧示范基地, 计划已上报到省财政厅, 相信很快会有批复。在这片新的土地上, 陈发坤将看到农业规模化集约后的效应, 这或许是实验田, 但是也正是一个最有力的样本, 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 认识到农机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陈发坤常说:“我们没有钱, 我们没办法给农民送钱, 但是我们给农民送去了三样法宝:知识、信息和政策。”正是这三样法宝使得大埔农民意识到农机合作社的巨大效益空间, 使得大埔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得以健康稳步地发展。

在陈发坤的想象里, 未来的大埔应该是这样的:适合大埔特色的耕田、果园遍布每一寸土地, 山上是果树, 山下是农田, 这里有观光农业、有生态农业,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欣赏大埔美景的同时也由衷地赞叹大埔农业的现代化, 而这一切皆因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篇3:一个“乡巴佬”一波三折的大学梦

成立于2014年3月的赛氪,最早的名字叫“环球竞赛网”,是大学生赛事平台。但其实,这家创业公司的野心远不只是做赛事。于是,团队把名字改成了现在更酷的“赛氪”,寓意“正义战斗民族赛亚人+氪星(超人的故乡)”。

赛氪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赛氪平台上已经汇聚了全国33类31000多项赛事,包括工科、理科、商科、综合、文体几大领域。此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的四大地区赛以及11个省区市的分赛都在赛氪上开辟了报名入口,而更多的组委会也已将报名费支付端口在赛氪上线。

其实,赛氪不仅是一个赛事平台,还是一个社区,大学生可以在这里分享学习、专业、考研、留学等各种问题。根据赛氪创始人兼CEO李勤伟的介绍,赛氪的注册用户目前已经超过100万。

李勤伟说,赛氪最早做的事情是给各个赛事的组委会提供报名系统平台,因为赛事繁多,报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说白了,赛氪做的是工具产品。但所有工具产品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用户黏性不够。没有用户,就很难有商业化的想象空间。于是,赛氪决定做大学生的分享社区,留住用户。

发展计划是什么?

“赛事报名+社区+在线教育”,让赛氪已经有了平台的雏形。不过,李勤伟说,赛氪不仅要做平台,还要做生态。为此,赛氪的重要布局就是发展线下咖啡馆。现在,赛氪已经在清华西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馆,在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线下咖啡馆也会很快开业。李勤伟说,他们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开四五十家咖啡馆。这些入驻高校的咖啡馆,名字也全部都叫“赛氪”,会组织讲座、创业分享会等活动,是一个学习型的咖啡馆,希望在学校里打造一个创业空间。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国家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很多高校也欢迎赛氪去成立咖啡馆。

这已经不是李勤伟的第一次创业了。大二的时候,李勤伟就“忽悠”了一帮师兄师姐,凑了几万块钱,做了一个考研社区,注册用户竟然达到了50多万,一时名声在外。

后来,李勤伟又做了一个数学建模社区。毕业以后,李勤伟曾先后在新浪、赶集、百度等公司工作,但一直坚持把这个数学建模社区做了下来,并坚持了6年。这个社区最后还孵化出了一项赛事——MathorCup全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到现在已经办到了第5届,并获得了中科院和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盖章认证。

上一篇:室内设计原理论述题下一篇:vocs的治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