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讲座心得体会

2024-06-28

bim讲座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bim讲座心得体会

BIM技术应用研讨讲座心得

我很幸运被公司派去参加BIM技术应用研讨讲座,虽然只有两天,但是我感觉收获颇丰。

刚开始,BIM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得到去济南培训的消息后网上查了一下BIM才知道BIM是怎么回事。我以前也用过建筑类的软件,如:CAD、3DMAX、Vray、天正等,这些软件中设计出的建筑同样也是一种数据化的建筑。所以我就不清楚这次BIM研讨讲座培训的意义何在。

直到我真正接触到这次BIM技术应用研讨讲座之后,了解到它功能强大性令人叹服。我感到这必然是建筑业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在不久的将来BIM类的软件必将代替CAD、3DMAX、Vray、广联达等现在建筑业常用的软件。

这次的BIM技术应用研讨讲座时间安排很紧,仅有两天的时间,首先由中建协绿色施工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赵静,她给我们讲解了BIM技术对中国建筑业的应用及影响,她形象的引用了一位老和尚的话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话的含义正映射了现阶段国内BIM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在国内所用BIM团队对BIM的认知程度及创造的成果价值表贬不一,BIM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我国建筑行业仅限于一些大型设计院在开展应用。因此可以这样说BIM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BIM负责人李蕾给我们讲解了BIM的基本概念,BIM最早起源于美国,国内常见的叫法是,建筑信息模型。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物,它是一种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对建筑物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形式,它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可以通过模型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获取各自所需的管理信息并且可以更新、插入、提取、共享项目各项数据,从而实现协同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简单地说,BIM就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技术。

通过讲师们的讲解我对BIM,尤其是BIM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有很多的感悟,在此总结一下,它不仅仅能做建筑设计,还能够用来做建模设计,暖通,管线设计甚至室内设计也可以用到。这个软件通俗的说就是将建筑业以前用到的CAD、3D MAX、Very、广联达等软件结合到了一个软件中。

在这个软件中,每一个建筑中的部件都有实际的信息。举例说明一下,假如一根建构砼柱子,在以前用的建筑软件表达中CAD建筑施工图中的表达是两条线。因为我们在CAD中看到的平面图视角是一个线形式。但这个柱子里的钢筋排布是怎样的我们看不到,需要再结构施工图中查询。而且如果想看这个柱子的三维效果图,必须到建模软件中绘制。但在BIM中我们就能够通过动画视图,轻松看到这个砼柱子的任何信息,轻松算出这个砼柱子需要多少钢筋,多少混凝土,这就是BIM的强大优势。

这次学习感觉自己收获还是很大的,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可以说是学到了一种新的思维。

BIM将会是未来建筑业软件发展的最大趋势,对这个刚刚打开中国市场的东西来说,它的发展趋势也将势不可挡。

篇2:bim讲座心得体会

科技进步是时代进步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研究生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经典的理论,而且应该接触并深入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理念,使自己始终处于时代进步的风潮浪尖,不被时代所淘汰,保持极高的先进性,为此研究生处于2012年5月9号下午4:30在多功能教室二举办了《BIM建筑革命》学术讲座。本次活动邀请了管理学院副教授、(CIOB)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李明照老师做主讲嘉宾,研究生处李之吉处长、谢明辉副处长参加了本次讲座。

近年BIM技术大潮来势汹汹,正席卷着全球的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房地产和建筑业总体水平提升的信息化核心技术,已经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但由于还没有完全普及导致同学对其仍是知之甚少,甚至感觉神秘,李明照老师深知此种情况,将整个讲座分成了三个环节。

首先:介绍传统的二维的设计施工流程,评价其在工程制图,各专业协作,现场施工,以及后期管理维护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逐渐引

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并阐述其操作过程及原理使同学们在感性上进行充分认识。

其次:李老师通过视频,图片,施工案例等各种方式向同学们展示BIM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五大特点,以及BIM是怎样从最初的制图引导各个专业团结协作到知道现场施工和后期的经营维护及管理,通过与传统二维建筑信息的比较使同学们对BIM技术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程度大大加深。

最后:李老师介绍BIM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于BIM的学习与研究中,争做“弄潮儿”适应时代的发展,并祝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设计院BIM技术应用工作室成立!

此次讲座历时两个小时,通过李老师由浅至深的精彩讲解,使同学们接触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叹于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BIM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李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表达了强烈的学习愿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篇3:bim讲座心得体会

铁路建设应用BIM技术已经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 铁路BIM技术研发试点应用工作, 在王同军副总工程师的带领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牵头组织, 相关建设、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下, 前期所做的工作有进展、有成效。

一是初步兑现了总体规划的计划安排。BIM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蕴含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 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它涉及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等阶段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如此重要的变革, 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及推进计划。2013年4—5月, 中国铁路总公司先后两次召开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推进会议, 确定将BIM技术作为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并研究制定了“以铁路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目标, 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 以BIM技术为核心, 建立统一开放的工程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的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目前看, 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正在逐步兑现, 有些原定计划任务甚至提前完成。

二是研究应用工作取得了进展。中国铁路总公司加大BIM技术科研课题立项和研究, 已经在数据平台、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和隧道、桥梁、客站等专业确定了多项科研课题, 开展了科研攻关。成立了中国铁路BIM联盟, 为铁路BIM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平台。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依托科研项目, 牵头组织铁路BIM联盟成员单位, 开展了站前、站后多个专业BIM标准研究, 初步建立了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 在石鼓山隧道实现了设计模型向施工模型的转换, 并开展了三维施工技术交底、4D施工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新白沙沱长江大桥取得了BIM模型数据直接进数控机床的成果, 同时开展了钢梁制作一体化技术、结构数字化预拼装等方面研究。

因此, 从这个发展势头看, 铁路建设领域推行BIM技术有基础、有条件, 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铁路建设推广应用BIM技术势在必行

在铁路建设领域推广应用BIM技术, 是时代的召唤,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实现我国铁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企业早已开始采用BIM技术, 已逐步形成标准齐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局面。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 确定把BIM作为支撑行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来重点发展。客观地讲, 我国铁路行业在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 起步较晚, 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所以, 需要认清现状、坚定信心, 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加快完善技术体系, 尽快缩小差距, 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这方面, 南车、北车已经走在了前列, 希望铁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迎头赶上。

二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建设数字铁路的必然选择。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十二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km左右, 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9万km, 线路速度目标值、气候条件等错综复杂, 给铁路运营技术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 为运营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铁路BIM技术承载了铁路构筑物的数据模型, 包含了丰富的设计信息、施工信息, 运营和维护单位依靠这些数据和信息, 作为一种新的手段, 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BIM在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其核心就是数字化、智能化, 通过数据分析、精细利用、资产盘活, 为运营安全、企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技术保证。所以说, 加快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切实抓好建设模型向运维模型的移交和运用, 是构建数字铁路的必然选择。

三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提升铁路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大规模铁路建设以来,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 极大地提升了铁路参建各方管理水平。今天, 推广和应用BIM技术, 不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而是不断丰富完善标准化管理的四个重要支撑手段, 进一步提升铁路建设质量、安全、投资等的管控水平。实践证明, 在设计、施工中推广和应用BIM技术, 能够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 通过BIM技术实施协同、可视化设计, 可以大幅减少设计中的“差、错、漏、碰”, 尤其对一些超高、超常、大跨等复杂工程, 采取BIM技术进行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 能够有效发挥其辅助决策作用, 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通过数字化施工技术和手段, 对BIM模型进行任意剖切, 可以将管理的视角延伸到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 甚至具体到每一根钢筋, 真正实现与现场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的紧密衔接, 这些对于强化人、机、料、法、环各要素的控制, 提升现场管控水平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铁路建设推广应用BIM技术任重道远

一要澄清模糊认识。思想不统一, 认识不到位, 行动就不会积极。从前期实践看, 在一些同志, 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对推广应用BIM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有必要澄清。一是看画论。有的同志认为BIM是“花瓶”, 是给领导决策看的, 这种看法主要是没有认识到BIM的大数据承载能力, 没有深刻理解和切身体会到BIM技术对设计、施工、制造和运营企业的重要价值。二是三维论。有的同志认为BIM就是三维动画、就是翻模, 至于翻了有何用处, 不是很清楚。其实质是没有看到BIM是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智能应用, 缩小了BIM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壁垒论。有的企业认为, BIM模型过于精细具体, 可能泄露企业核心技术, 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 由此造成多次转换。这与当前BIM交付标准不明确、族库建立缓慢等问题密切相关。随着BIM标准体系的建立和BIM技术的深入应用, 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二要强化组织领导。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指导协调, 统一组织推进, 根据铁路BIM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实际情况, 补充完善现行的铁路建设管理制度、规范标准和合同文本等;要积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 加快国内、国外专业软件的二次开发和成果转化, 尽快形成一套适合铁路建设需求的BIM技术解决方案。中国铁路BIM联盟成员单位特别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要紧紧依托立项科研项目, 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进一步加大承担科研课题研发力度, 严格按照既定的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 切实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取得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并认真总结研发及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为铁路BIM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各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作为铁路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 肩负着推动铁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尤其在铁路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更应责无旁贷。建设单位应认真落实BIM试点应用的主体责任,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坚持以建设项目为依托, 扎实做好BIM试点工作。

篇4:李兰芬专题讲座心得

关键词:快乐;班主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54-01

2013年12月19日下午,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日子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法库县政府会议室聆听辽宁省实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兰芬女士的送教下乡专题讲座。

进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大红的条幅——省特级教师李兰芬专题讲座,我赶紧上网搜索了关于李兰芬女士的相关内容。李兰芬女士于1985年参加工作,2000年以前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她的班主任工作特点是诚挚民主,严格细致。工作中,她既是一位实干家,又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学者。她用诚挚的爱心滋润着那一片片稚嫩的小苗。她特别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是那些习惯不好的学生,总是能在她的精心教育下重新走上人生正途,她的忘我奉献精神,她的独特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她的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也深受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赞赏。

当看到这些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将是我的又一次学习的良机。同时,我也更加期待今天讲座的开始。讲座开始了,几位有关领导纷纷致辞,随着主持人一声:下面有请李兰芬女士为我们指导,一位优雅的女士大方的走上了讲台。我的心一下就紧张了起来,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如刚上学的小孩儿第一次见到老师一样,有些许的惶恐和紧张,还夹杂着一丝好奇,还带着微微的期待。

李老师也看出了大家的紧张,她并没有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而是说她比较惶恐。我一下就被她吸引了,她怎么倒先惶恐了呢?我还没缓过劲呢!她又继续说她感到惶恐是因为法库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怕她讲的不好,被大家所耻笑。还说了大家其实比她好许多。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和她之间的距离。之后的整堂讲座都在李兰芬女士的轻松而平易近人的话语中进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其中,我感触最大的还要数李兰芬女士的关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事例。

还记得她是这样讲的:我们班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看起来大家都在学习,可是学习效率却不是很高,那怎么办呢?为此,我特别给大家准备了一堂课。首先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们班下午是不是有一节体活课啊?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说是。我就接着说,那好了,现在这里有2段课文,要是我们班能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能在五分钟内背下来,下午我们就上体活课。同学们一听都很兴奋,因为一节体活课对于他们的吸引力那是相当大的。

只见他们迫不及待的捧起课本背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在前边喊了起来,谁没戴红领巾?大家都低头看自己戴没戴红领巾,没戴的同学赶紧翻书包找红领巾,然后手忙脚乱的戴好。大家终于忙完了又开始背课文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地面怎么这么脏啊?满地垃圾,同学们一听,赶紧低头看看地面,这时候我又说今天谁是值日生啊?值日生站了起来,我随意指了几名同学说你、你、你,不用背了,把地面捡赶紧。于是这几名同学下地捡垃圾。3分钟的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大家仍然紧张的背着课文。三五不时的还有捡垃圾同学让其他同学挪桌子发出的声音。时间到,伴随着我喊出的声音,有些同学懊恼的抬起了头。我说背会的同学请举手,只有寥寥无几的同学举起了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十分气馁。我接着说,那你们为什么没背下来呢?还没等其他同学举手呢,我们班的淘气包就站了起来大声的喊到,老师,都是值日生讨厌,我背的正认真呢,他偏叫我起来捡垃圾,都是他,要不我就背下来了。一听他这么说,有些同学也附和着说他们也是这种情况,还有一部分说是戴红领巾时耽误了时间。

听了这些话我就问他们是否喜欢在学习的时候被人打扰呢?大家纷纷说不喜欢,我又问这种人让人讨厌吗?大家一口同声的说真讨厌。我再问他们那么是否喜欢做让人讨厌的人呢,全班没有一个孩子说愿意。看着他们我说很好,希望你们不做那个令人讨厌的孩子。你们能不能做到啊?他们都说一定能做到。我呢,作为奖励告诉他们下午的体活课照常进行。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那帮孩子中总有那么几个“小毛头”喜欢在大家都学习的时候说上那么几句,往往他们刚发出声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就被他们吸引过去了,正是这不起眼的几句话大大的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使我还要重新组织教学。我常常为此发愁。今天,通过李老师的亲身经验,我感觉到这个方法很好,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效的改正这个错误。

李兰芬女士在讲座中还提到了每名班主任都会遇到的——班级内部丢东西事件的处理参考。她没有用一些老师的翻书包,逐一排查的方法,而是对学生才取了思想教育方式。先从老师自我检讨没管理好学生开始,再分别对丢东西同学及拿东西同学的得与失进行详细分析,让拿东西的同学认识到虽然仅仅是一次小小的事件,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然后还给了这名同学改正的机会。这个事例极大的触动了我,也给我在今后处理班级丢东西事件中指明了方向。

当然在李兰芬女士的专题讲座中我还学到了许多。例如: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如果我是学生、如果学生是我等等……这些都使我感触颇深,让我感受到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篇5:BIM研究心得体会

BIM应用及拓展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魏建明

从07年开始,BIM热潮逐渐席卷了中国建筑行业,在2014年麦克劳-希尔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发展速度位列全球第4。但在近两年,由于BIM被过度“神化”以及各方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BIM在中国成为了“空中楼阁”。可谓大潮初起,泥沙俱下,很多人对BIM的热情开始锐减。BIM在中国发展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在于BIM影响的不仅仅是使用的工具、技术,还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的方式流程,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这与目前国内政策体制,项目承发包模式,设计服务过于强调速度,人员能力碎片化,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软件和执行团队便可以实现企业BIM的应用。

在热潮之后我们需要冷静的去思考:从企业层面上,需要制定什么样政策战略才能将BIM融入生产、管理、经营,完成信息化的建设;从项目层面上,如何使BIM技术可以落地,达到效率、效益上的提升。

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时期,很多行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往往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利益,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建筑行业,相比日本或台湾的精细化,我们的粗放型也是导致BIM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项目层面入手,带着“工匠精神”与读者探讨BIM技术发展方向。

一、摒弃眼高手低,回归本源------摒弃眼高手低,需回归本源。

目前,市场上的BIM应用点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诱引”客户买单,绞尽脑汁地为BIM穿上“高大上”的外衣,然而众多不成熟的应用点多次让BIM扣上了华而不实的帽子。针对BIM的发展,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BIM的基础是信息模型,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具有准确全面的信息模型上实现才有意义。在现阶段,BIM公司做的更多的是依据设计图去建模,通过碰撞检查、管线综合检讨和深化图纸。有的人认为这种工作流程相比传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更多的时间,却没有带来多少效益。其实当前行业设计周期短,设计费用低下等问题导致设计质量偏低,很多施工图都无法很好的指导施工,设计图是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施工图必须消化设计理念,以施工者的立场,把他加强表现出来。精细的BIM模型,可以完善施工图,考虑施工面,优化细节。

BIM的出现,使得施工方有了较为科学的改善工具,BIM产出的图纸可随时间改变而及时产出所需的平面、立面、剖面及详图,实时提供最正确的信息,大量减少人工校正的维护量,确保资料一致性;其次,三维可视化加强了各方对二维图纸的理解,减少了图纸的学习时间,让沟通更顺畅;同时,可更好的进行整合管理,输出更精确清晰的管线综合图、预埋预留孔洞图、施工协调计划图。相同的,我们利用BIM去完善设计图,输出精细化施工图协助精细化管理何尝不是一个既实用又可落地的应用? 施工过程中不改图纸,不因修改图纸而增加成本和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施工前图纸的理解及各方沟通效率,图纸的精细化程度,基础的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应用,很大程度影响项目成本。

BIM不能只停留于建模,但也不能只着眼于模型之外的拓展应用,模型是基础数据库,创建精确丰富的信息数据才能有效地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在还无法从应用BIM的方式(三维参数化)进行设计的阶段,BIM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依据图纸建模,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规划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我们所需要的模型包含哪些构件,我们的构件需要到什么精度,逐步建立模型标准,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因为冗余的数据影响信息的提取。在如今BIM的应用受限于大环境,我们更需要从点滴做起,摒弃眼高手低,从模型的准确度入手,制定标准规范,在相应的阶段创建相应精度的模型,将模型的效益最大化。

二、避免浅尝辄止,需循序渐进

BIM是过程自动化的一种形式,很多想成为BIM定义者的人通常会从“软件”、“数字化”或“参数化”等词开始,并且很快就落入由现有软件工具所具备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功能。而BIM并没有改变设计施工的本质,设计施工没有BIM,还是一样进行,它影响的是建筑信息的记录方式,影响的是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的方式,改变的是一个过程,并不改变结果。就像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把你正在做的描述成一个过程,那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实施BIM的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BIM在建筑革命中的角色,忽视了过程而只追求结果,那BIM的道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实现。

现在很多被抨击为“假BIM”的应用点通常是只关注结果,通过三维模型输出一份报告、输出一个视频等,便称之为BIM。BIM改变的不仅是工具和技术,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只能代表一种结果,提升建筑品质和效率还需要生产方式,管理流程的改进。因此很多BIM应用点在推广时经常碰壁,这时我们不应浅尝辄止,要完善现有的过程,替换传统模式中薄弱的环节或提供缺少的环节,重新设计原有的过程。以工程量统计的应用为例,国内的清单工程量无法完整从BIM模型中提取,一是和模型精度有关;二是模型只能体现材料的净用量,无法表现损耗量和人工、机械台班量;三是软件功能不成熟,效率不高。对于通过BIM实现工程量统计,需要去判断工程实际工期和模型创建所需的时间,了解材料的权重,需求量大小,占用资金比例,备料的难易度和市场价格,对材料进行分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控制。同时,由于国外软件本地化功能不成熟,国内软件底层设计有缺陷,还需要判断国内外软件实现各材料工程量统计的准确与难易程度,才能更好的过渡传统模式与BIM间的转换。

当只着眼软件的功能时,往往会遇到瓶颈,软件只是工具,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专业知识,协同方式和管理模式等。

三、切勿削足适履,需因地制宜

国内的BIM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建筑业大多以市场化为主,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并存,工程周期短,靠的多数是现场经验及应变能力。BIM之所以能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是BIM的标准化、精确和协同能力,而在国内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费用和时间去实施。

工程编码作为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成本分析和数据积累的基础,国外有类似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等成熟的编码体系,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独立存在的适合建筑工程各方面使用的编码体系,也因此对建筑项目各阶段的投资和费用划分及管控、数据积累等处于混乱状态,给有关参与方在理解和沟通上形成很大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实现BIM价值,建立工程编码体系至关重要,而且编码必须本地化,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标准,需符合国内建筑业管理和发展要求,才能使价值更好的落地生根。

目前占领BIM市场仍是国外的软件,国内的软件在架构和功能暂时还不能与国外的软件抗衡,然而要使BIM更好的适应国内的行业大环境,还需要本土软件投入更多精力,注重软件细节和基础功能的研发,避免急功近利,停留于炒概念的阶段。

“工匠精神”在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包含了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以及专业、敬业等主要内涵。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需求。传统的建筑业生产力改进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数据创建、计算、分析、管理和共享困难; 二是协同困难;

篇6: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1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2

很荣幸能参加第x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3

本有虽从事施工多年,但接触BIM还是比较晚的,今年10月接触到一家叫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培训。感到中国BIM培训网的老师相当负责,无论从课程的安排,老师的讲解都想到了学员前面,尤其是像我这种属于BIM零基础的人,更是细心讲解,随时询问上课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适时的对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在此非常感谢中国BIM培训网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谈谈通过此次BIM培训之后认识。

首先,BIM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可视化,所看即所得。当我们碰到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刚拿到图纸时,就很难根据二维图纸想象到整个项目的样貌,若是有了BIM的三维模型,则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建筑长什么样了,并且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个建筑各个部位,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项目有一项软膜天花吊顶,其造型就比较奇特,虽然有二维图纸和效果图,但我们根据这些仍然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怎样的,亦很难去跟施工人员详细的描述它,施工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如果是在BIM模型里的话,就会简单许多,只需要找到这个构件,就可以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来观察它了,对指导施工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就是BIM可以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此功能来检测建筑的结构是否符合负载条件、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以及灯具照明的照度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即使不满足,到时候发现问题了再改不迟,可是偌大的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材料的损失,返工量必然也是相当的可观,从而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最后,是BIM的碰撞检查功能也是非常强大,在BIM里,我们可以将各个专业的模型整合到一块去,利用碰撞检测命令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功能既可以做硬碰撞的检测,也可以做间隙碰撞,比如热水管与线管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20CM,则设置好以后它就会将间距在20CM以内的热水管与线管找出来,方便我们修改。不仅可以做静态的碰撞检测,也可以做动态的碰撞检测,比如,同一个位置有两跟管道交叉穿过,但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项在那里的话就不会被检测出来。这个特点不仅提高了前期出图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后期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大幅度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以上是本人参加过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后对BIM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结合了本人所负责的项目而谈的,然而,因为即使BIM再强大,计算机和软件也都是死的,不可能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控,所以,BIM的推广还是需要大家的积极学习、研究和摸索。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4

一、BIM技术不是一款软件

之前没有接触过BIM的时候,总是听说BIM软件、BIM软件认为BIM就是一款软件。经过这次学习之后才知道,这是对BIM的一知半解。在笔者认为,BIM就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参数化将建筑项目中的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的数据信息纳入BIM系统之中,然后进行整合、集成、分析、判断,最后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项目品质、缩短项目工期、节约工程的成本。而这个信息纳入与整合、分析是需要借助BIM软件来实现的。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所以说,BIM不是一款软件。

二、BIM技术可以打开管理效率的大门

从国内外应用的成果来看,BIM将为整个建筑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可以改善传统的工作流程,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将设计、施工、运维乃至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得到大幅提升。BIM技术可以可以在设计阶段让我们通过3D可视化模型的建立,避免传统多图纸会审时发生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并且将传统的点线面的2D图纸,改变成为门、柱、梁、天花板等直观的3D模型。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了项目中参与各方的沟通效率。施工阶段的施工模拟、碰撞检查、3D模型的拓展可以对施工中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演,减少施工返工,对施工中的进度、成本以及物料使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施工企业改善粗放式的工作模式,实现精细化施工。

三、BIM技术协同各方

篇7:bim 培训心得

今年暑假,我很幸运的跟着建筑学院的王俊老师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参加BIM 培训。西南建筑设计院是西南地区最好的设计院,其中的BIM团队已经把BIM技术成功的应用在很多的实际工程中。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BIM软件是什么,只是知道意思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越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当我真正接触到这次的培训BIM的软件Revit。它功能的强大性令人叹服。BIM软件是建筑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在不久的将来BIM类的软件必将代替CAD, Sketch Up, 广联达等现在建筑业常用的软件。

篇8: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讲座学习心得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设计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喜欢汉字,做到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的渠道很多。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识字。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校的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识字的途径,作为学生识字的课堂。还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叫“识字树”,引领学生把他们识字的成果,用各种果实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挂到树上,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这些措施不仅开辟了识字教学的另一个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1.如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情境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最好方法。创设一些情境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一些识字的机会。或者在课堂识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识字的愿望更为重要。除了用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进而提高识字的效率之外,有的老师还会利用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老师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创造识字的条件,让学生建立汉字与实物的联系,让识字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识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策略。

总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识字的过程应该是理解音形义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每个汉字都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号,而是充满无限生命、无限文化的载体。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同的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有些方法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来教学。

2.如何解决“识字量大”的问题

在识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识字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反映,低年级识字教学没法教,一节课要求认那么多字,写那么多字,是过去两倍的量,根本完不成。这些反映代表了一批老师的心声。他们认为识字量大,在课时量固定的前提下,教學任务无法完成,或者草草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也不够扎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不能盲目地拔高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建议各位老师,尤其是教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把一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全都看一看,在看的时候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一年级干一年级该干的活,不要去干人家二年级、三年级的活。如果你把人家二年级、三年级干的活干了,那么你肯定觉得负担非常重,而且,这是违背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教学要求的。

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构字规律缺乏认识。我们使用的教材的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18~20个基本笔画,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对18个偏旁部首进行列表归纳。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是表意的道理,让学生积累表意,了解部首的名称和所对应的字义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些字学生已经会认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仍认为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认识这个字,认为他们都是零起点。我们老师们经常把学生的学习看做零起点,把学生当一张白纸,每个字都要教。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让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如何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篇9: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 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篇2

本有虽从事施工多年,但接触BIM还是比较晚的,今年10月接触到一家叫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培训。感到中国BIM培训网的老师相当负责,无论从课程的安排,老师的讲解都想到了学员前面,尤其是像我这种属于BIM零基础的人,更是细心讲解,随时询问上课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适时的对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在此非常感谢中国BIM培训网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谈谈通过此次BIM培训之后认识。

首先,BIM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可视化,所看即所得。当我们碰到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刚拿到图纸时,就很难根据二维图纸想象到整个项目的样貌,若是有了BIM的三维模型,则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建筑长什么样了,并且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个建筑各个部位,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项目有一项软膜天花吊顶,其造型就比较奇特,虽然有二维图纸和效果图,但我们根据这些仍然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怎样的,亦很难去跟施工人员详细的描述它,施工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如果是在BIM模型里的话,就会简单许多,只需要找到这个构件,就可以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来观察它了,对指导施工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就是BIM可以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此功能来检测建筑的结构是否符合负载条件、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以及灯具照明的照度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即使不满足,到时候发现问题了再改不迟,可是偌大的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材料的损失,返工量必然也是相当的可观,从而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最后,是BIM的碰撞检查功能也是非常强大,在BIM里,我们可以将各个专业的模型整合到一块去,利用碰撞检测命令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功能既可以做硬碰撞的检测,也可以做间隙碰撞,比如热水管与线管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20CM,则设置好以后它就会将间距在20CM以内的热水管与线管找出来,方便我们修改。不仅可以做静态的碰撞检测,也可以做动态的碰撞检测,比如,同一个位置有两跟管道交叉穿过,但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项在那里的话就不会被检测出来。这个特点不仅提高了前期出图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后期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大幅度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以上是本人参加过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后对BIM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结合了本人所负责的项目而谈的,然而,因为即使BIM再强大,计算机和软件也都是死的,不可能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控,所以,BIM的推广还是需要大家的积极学习、研究和摸索。

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篇3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上一篇:户外夏令营安全协议书下一篇:整改方案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