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2024-07-09

院校合作实践教学(精选6篇)

篇1: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县人民医院 合作共建临床教学医院揭牌仪式致辞

2012年4月12日 9:30

尊敬的张院长、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很高兴能和大家欢聚一堂。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岳阳县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临床教学医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相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我县医疗卫生事业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摆在卫生系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实现临床医教结合,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重要的医学人才输送基地,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岳阳县人民医院作为我县县域医疗机构的龙头,有庞大的技术队伍和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我相信,这样的强强合作,势必造就更多优秀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充实到医疗卫生行业中,对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希望岳阳县人民医院把临床教学作为打造名院、名学

科、名专家的重要机遇,作为医教研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希望各位带教老师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做好知识和精神的传承工作,做好学生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希望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能遵章守纪,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

最后,预祝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岳阳县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临床教学医院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篇2: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摘要: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方式,但因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机制、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合作成果不甚显著。文章提出的“辅助型”、“应急型”、“优势型”、“互惠型”校企合作方式都是从中、小、微型企业的迫切需求和切身利益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吸引企业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校企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合作效果明显。对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校企合作方式

衡量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看专业设置,毕业生与企业、行业需求、岗位的对接程度。高职学生要掌握为企业认可的职业能力,校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走工学结合的培养之路是唯一的途径。然而,高职院校一直积极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因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步履艰难。本文提出的辅助型校企合作方式、应急型校企合作方式、优势型校企合作方式、互惠型校企合作方式都是将中、小、微型企业的迫切需求和切身利益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吸引企业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校企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合作效果明显,对工科类高职业院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辅助型校企合作方式

1.辅助型校企合作方式的背景

辅助型校企合作方式指小、微型企业完成某一产品首批订单任务后,高职院校师生介入企业,协助对方完成产品零部件及工装的测绘图纸,并整理、归类、保存技术资料等技术服务工作。

近些年,新成长了一批仿制型的小、微型企业,这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正规的生产图纸。企业生产全依赖几位工艺水平较高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傅。他们拿到一个新产品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样件仿制,工装制造,实施批量生产。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多,无规范图纸生产的企业因缺乏技术标准常常出现数量、质量失控的状态,致使拖延正常交货时间。特别是充当权威的老师傅一旦流动或跳槽,无序生产现象会更加严重。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妨碍企业的发展。对此企业经营者很希望有企业自己的技术员和正规的产品图纸。但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人、材成本明显上升,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企业主只选择穷于应付繁杂工作,而不轻易增岗增员。这就是目前小、微型企业普遍的矛盾现状,也正是这些小、微型企业起步发展艰难的实情。调查显示,有间断性技术服务机构或兼职技术人员来协助企业完成产品图纸是这类企业目前急迫的需要。

2.辅助型校企合作方式是企业期待的一类技术服务,又是工科类学生训练绘图技能的契机

高职院校的服务领域是当地地方。快速经济催生的一大批新发展的小、微型企业正是需要技术服务的对象。高职院校依托一批引进的企业高级工程师这一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他们“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专长,师生共同参予到辅助型校企合作中,为企业提供产品零部件与工装等技术图纸测绘,得到企业积极支持与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与数十家小、微型合作企业开展此项服务工作,有力地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促进企业发展。辅助型校企合作在支持企业生产的同时,也为自身完成更高质量的实训教学创造了条件。各高职院校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绘图能力,都开设了《机械零件测绘》实训,测绘对象普遍为小型减速箱。因实训内容千篇 一律,测绘图纸抄袭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测绘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而且还无法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辅助型校企合作很好地解决了实训内容类同的问题,而且对做好实训教学有全面指导意义:一是测绘素材来自企业真实的产品零件,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测量零件,从源头上解决测绘图纸抄袭的.可能性,可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测绘成果。二是在安排任务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测量零件,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可以充分利用公差测量实训室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结构零件测量中全面学会测量器具的选用和使用,既提高绘图水平又增强测量技能。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技术管理水平与技术审图能力也是一次大检阅。

辅助型校企合作是企业期待的一类技术服务,也是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此类合作重在服务,是真正从企业的迫切需要出发,主动承担企业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技术图纸工作,从而拉近了校企双方之间的距离,增进企业与师生之间的感情。一些发展较快的、规模变大的企业反过来回馈校方,他们接纳学生进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辅助型校企合作是企业,学校、学生都获益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方式,是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

二、应急型校企合作方式

1.应急型校企合作方式的背景

应急型校企合作方式是指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段急于完成新增的研发工作,而暂时又缺少人员时,高职院校教师与毕业班学生加入企业研发团队,承担或协助完成急需的研发任务。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在对产品需求不断朝人性化、个性化发展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企业为了确保生产稳定,并持续发展,一直关注、寻找、研究开发用户需求的产品。各级政府也主动出谋划策,为企业与大专院校搭建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弥补企业开发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还为企业与国外客商搭建产品交易平台,每年的广交会是规幕最大的全国性的产品展示与定货会,云集世界各地的客商。他们不仅带来大量的订单,同时还有众多新样品和产品设计新思路等待开发。国内企业为争夺客商,在接洽中都满口答应对方的种种要求,其中最难满足的要求是在短时间内为客户完成制样与送样。当今制造业的主体是私企,内部人员配备都非常紧凑。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增的研发任务,对大多数研发人员不足的中小企业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想马上招聘到合适的研发人员也非易事。所以,广交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相当多的企业面临相同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到按客商的要求完成试样与制样?

2.应急型校企合作方式既能给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又能给毕业班学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践创造良机

企业的成功之道是诚信。当外向型企业向客商兑现接洽时的承诺面临困难时,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更应突显服务的职能,急企业之所急,主动为企业分担新产品研发的任务。具体实施时,以熟悉相关门类产品的专业教师为核心,毕业班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承接某一产品的研发任务。或者以企业设计师为项目经理,参与的教师与学生作为项目组成员,服从统一指挥与调配。实践表明,校企协同,很好地解决企业设计人员短缺问题。同时,也为毕业班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教学任务,争取了极好的锻炼与提高的机会。因为每年的广交会一结束,企业就面临研发任务的压力,此时恰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实践的时间。

毕业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一是教师出题难,没有实用性的好课题;二是学生写难,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每年将应急型校企合作与毕业综合实践实行有效的衔接,师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既能为企业解决开发人员短缺的燃眉之急,又能解决毕业设计出题难及课题无内容的问题,还能顺利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使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同步进行,这样的校企合作能够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高职院校抓住企业研发人员紧张的时刻深入企业,参与研发工作,并能按企业的研发进度,完成预定的设计任务,产品经送样一旦得到客商认可,院校的开发能力才能被企业所肯定,并由此获得企业的信赖,校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建立。当客户样件确认后紧接的工作就产品小试、中试,直至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高职院校师生参与研发,试制全部过程,各工序的技术与质量都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企业建成新的生产线时很显然会录取一部分毕业生作为企业新生的技术力量。因此,应急型校企合作能较好地促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使院校学生就业难、企业找员工难问题得以完美解决。实现学生、企业、院校都满意的良好局面,也正是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具体体现。

三、优势型校企合作方式

1.优势型校企合作方式的背景

优势型校企合作是指校企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工作。

产品创新推动企业发展,高科技含量产品需高投入高风险也有高回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总希望避开低端竞争,抢占优势明显、利润丰厚的高新产品。但开发前期工作往往比较困难,需要做一系列的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工作。开展项目前期的研究工作,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普遍都不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与测试条件,相关工作主要通过协作单位来完成。

2.优势型校企合作是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捷径,又是高职院校提升和检阅科研实力的机遇

高职院校与企业各有自身的优势与强项。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做好项目前期的研究工作;企业发挥制造技术专业的强项实施项目后期试样,分工协同作战,项目就能做得很成功。

高职院校擅长项目前期的技术性的研究、论证、分析、测试等一系工作,诸如:沙滩车铝合金车轮轮架结构件设计要满足强度要求,需要安全性研究与技术测试。又如:中、大型复杂模具制造,为规避投资风险,需要可靠性设计与模流分析。类似相仿的高新技术,疑难产品都需要先完成前期研究流程。即:一是利用三维造型技术能够顺利完成仿真模型结构与外观的设计。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完成结构模型强度分析,解决结构强度理论问题。三是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使用快速成形设备,低成本高效率完成结构模型样件成形。四是应用高端的数控设备准确完成样件细节构造加工。五是利用检测手段完成结构强度测试。这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对高职院校来说更专业,优势更明显。有了前期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接着企业拥有制造技术的强项,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来完成项目实施就更顺利。上述产品就是利用我校的设计、模具、数控专业共同的优势成功完成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的范例。

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依靠前期研究作保障,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制时间,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一次性成功的概率,从而显示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实训教学典型案例的内容,开阔了学生实际工作研究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研究与攻关的能力。优势型校企合作是高效低成本的合作,体现的是优势服务。同时,也为师生参与企业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学习和训练创造了机会。

四、互惠型校企合作方式

1.互惠型校企合作的背景

互惠型校企合作是指企业有充足的技术性加工业务,却缺少高端装备的数量;高职业院校利用先进设备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将部分设备直接搬进企业共建生产实习车间,由企业师傅直接指导学生加工真实产品,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崛起,先进的数控设备应用非常普遍。国家为了加快培养数控应用性人才,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数控实训设备的投入。这些年工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数控设备无论数量、种类还是档次都有明显增加与提升。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数控实训环节的技能训练,因实训时加工零件简单,品种单一,与企业加工真实产品所需技能相比差距较大,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不能胜任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要实现校企职业技能良好对接,直接到企业加工现场训练才是提高技能最有效的办法。但相当多的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进车间实训,企业主要怕不安全,影响生产;师傅怕出疵品,出废品。因此学生在企业主要是看,没有机会练,或者是极少有机会练,生产实习起不到训练技能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校方满意、企业支持、校企双方能实现持久合作的方式呢?

2.互惠型校企合作方式是数控专业训练学生校企技能对接最有效的、并能持久合作的方式

为了解决学生进企业影响生产以及只看不练的现象,校企共建实习车间,这是校企双方都获益的积极举措。因为目前高职院校拥有相当数量的先进设备,但实际上学生训练的内容并不“先进”,而且加工训练的零件因没有明确的作用,训练的目的只局限在学习设备的使用,而非在训练真正的加工技能,因此岗位技能提高缓慢,实践教学的目标没有很好完成,而且实训时耗费了大量材料。当校企共建实习车间,将学校的设备搬运到企业就相当企业添加了设备,设备短缺引起的生产任务过剩问题就可解决,对企业有利企业就积极支持。由于实训设备属于校方,学生实训教学就不受企业、师傅的限制而直接上机操作。在训练过程中企业师傅直接指导学生使用标准的设计图纸,执行正规的生产工艺,采用专业的检验方法,这样练就的本领才是企业岗位认可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马上就能上岗工作。所以互惠型校企合作是训练学生校企技能对接的有效方式,它是能够真正完成实训目标的校企深入合作的方式,是直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或称“无缝对接”培养方向。

篇3: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价值

1. 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课程。

中外合作的双语教学要与国外高等院校合作,并以国外院校为主,为了实现教学的双赢,在教学硬件资源上引进外方原汁原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授教案、考试评价标准等教学第一资源,引进专业外教,极大地丰富我国在中外合作专业方面的资源不足,促进中方教学的国际化形成进程。

2. 实现能力互补,提升学生素质。

双语教学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能实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互补:外方教师利用纯正地道的英语创设出全英语教学的学习环境,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而中方教师则依靠对学生的熟悉与亲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详尽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掌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继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 双语师资短缺,影响教学质量。

中方教师虽然能胜任全英语教学,但对于“全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用英语把专业课程的专业术语与过程原汁原味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分析”有些捉肘见襟,并且中方教师懂得外语教授专业课程的普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经历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往往由于语言障碍很难承担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外籍教师又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学效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素质较差,影响专业提升。

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有着先天上的不足,虽然就是计划内的招生,但其生源素质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决然不再同一起跑线上,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英语学习成绩方面。入学时的英语成绩较低,另外高职学生一般来说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先天不足对全英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少学生反映原版专业教材及各项的测试题目阅读存在困难,甚至看不懂,理解不了,词汇掌握不准确,信心严重受到打击。

3. 教学管理不足,影响双语发展。

中外合作的双语教学由于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原版教材等教学资源,使用外教老师进行全英语的教学,运用外方的考试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价,与学校的一些教学管理制度有些出入,给标准化的教学管理造成一定障碍。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优化策略

1. 加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大纲等教学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的载体,是资源保证。“原汁原味”的外方教学资料存在文化差异,所以,在双语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实行“拿来主义”,而要批评地学习与吸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并结合本学院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对外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教材等的本土化创新,编撰成新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高职特色、适合中方学生的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建设。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如专业课程包、国外师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评标准及模式等,使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到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完成专业学习,并达到国外的考评标准;同时加大本土化科研力度,依据国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校本创新与实践,编写和开发基于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包、教材、教学实施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教学实践材料,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为今后的永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2. 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要保证在中外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出本土化的“双语教师”。高职院校可以让中方教师对外方教师进行“拜师”学艺,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点滴积累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定期选派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外方合作学院接受国外专业知识的培训,针对性地提高中方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成立双语教学研讨会,发挥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促进中方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在合作中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

重视师资培训。利用中外合作交流的契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国外专职双语教师,填补学院师资的空缺;开展教学交流与教研活动,学习国外教育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互动中提升本土化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组织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分批、定期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TAFE等教师授课资质培训,让中方教师达到双语教学的国际授课资质要求,培养一支与国际教育水平相接轨的双语师资队伍,极大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3. 优化双语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采取“中英文混合”的教学方式,逐渐向“全英语情景”的教学转变,以保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完善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实现学生多样成才。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需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引导企业工厂单位进行现场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拓展教学课堂,利用微信、互联网等网络平台拓宽教学渠道,实现师生间的无缝隙交流与互动;实行顶岗实习,坚持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检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双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4. 创新双语教学制度建设。

规范的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实现常态化、高效化、规范化的保障。高职院校要进行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制定出综合教学与管理制度,为教学营造出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对于中外专业的双语教学,其一保证足够的经费支持,保证教学师资的稳定性,保证双语科研的持续发展;其二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时间,保持双语的时代特色,打造双语发展品牌;其三在坚持稳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保证双语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外教与专业教师的上课激情,保证双语课堂的教学实效;其四建立和完善成中外合一、多元一体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以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保证双语教学的高效进行;其五成立了中外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对双语教学全过程进行“联合质量监控”,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学校建设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生事物,而双语教学是合作办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双语教学,想法设法发展学院的双语教学,采取综合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教学高效,把双语教学打造成高职学院发展的亮点与特色,提升高职学院的社会竞争软实力。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双语教学使得高职院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永续发展。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价值、现状、困境进行科学分析,并从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方法优化、管理改进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来发展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双语教学。

关键词:中外合作,双语教学,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曾建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策略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06:90-92.

[2]张劲柏.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专业课中外结合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62-66.

篇4: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39-02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的简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高职院校的也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项功能,而它更侧重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两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1]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此。

实践是认识的基礎,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发展,是认识的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同时,认识对实践又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反映到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

实践教学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从理论的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应用的必经阶段。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做为一种良好的知识记忆的工具,也可以做到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检验。不论是理论教学亦或是实践教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实践的检验应用于实践,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教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得以应用的主要证明。

2.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的特点要求实践教学。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主要方面在于它的职业性,其职业性的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规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即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为熟练的职业技能、某种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3]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方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其应用性的特征,即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者实际所需要的生产建设中。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本身包含着多种教学形式,如观察,实验,实际训练,企业实习等等。培养高技能人才或者说具有应用技术的实用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即是实践教学。

理论是一种理性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性认识是对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的加工而形成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依赖于感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3.实践教学有利于学校、企业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与平台,一方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的检验与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包括思维方式的训练等等。而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升是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关的。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所获得能力也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为其更好的就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在工作岗位中更快速的适应岗位要求以及在岗位中更好的发挥优势准备了条件。

对于企业来说,实践教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预备员工的训练方式。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对于员工的职业要求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企业招收高素质员工,降低其培训成本。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能够更快适应其运行模式与运行规则的员工,在技术的应用方面能够更快进入职业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进提高空间的高能力员工。

对于学校来说,实践教学一方面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就业率的提升,为更好的招生做准备。高职院校的学校定位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直接服务于社会,包括企业。学生有了高的就业率、好的就业出路,自然会成为更多学生的择校目标,学校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会有更好的生源。更好的生源质量会带来更好的学生素质,加之学校里的实践教学等的教育就会有更好的职业能力,进而会受到更多的企业青睐,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由此学校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这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学校在学生和企业之间起到了媒介与平台的作用,将先进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将合格的优秀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当然,高职院校能做到的不只是平台与媒介,更有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与意义,但在实际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很好的达到目的。

1.场地的限制因素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与实习等教学方式,而进行实践教学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场地以满足教学需求。比如进行实验时,要有实验室,实验设备以及一定的安全防护设备和应急药物。在实训方面,则需要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实训材料。实习则需要具备接收学生的实习企业以及可以传授学生技艺以及为学生安排上岗实践的机会的人员与部门。这些因素的满足是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条件。而目前以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物力条件很难在实训场地等设备的所有方面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训需要。学生的实验以及实训的需要可能受到场地的限制而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获得实际职业能力的水平。

2.教师人员的限制因素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分。理论教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而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满足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对所教的实践内容有着亲身体验与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实践教学所需要的此种老师可称为“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教师多属于理论教师的类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同时双师型教师需要有一线工作经验,同时满足两种条件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在实践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无法将实践的要旨精确的传达给学生,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3.资金投入因素

进行实践教学,不论是场地的建设,器材的使用亦或是设备的管理,人员的分配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并且这些投入都是需要大量的以及持久的金钱支撑才能真正为实践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能力发展、职业成长做准备。但仅凭学校有限的资金以及不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很难满足上述实践教学的要求。资金的投入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整体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问题解决的办法

然而,尽管实践教学的实施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多的限制因素,但只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問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案便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指引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并增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通过校企、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4]

从物质方面说,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等校外部门会在资金与物质方面对学校进行投入。在场地建设方面,会建设相应的实训场地。实训场地的建设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场地两种。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更方便学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从理论的学习到实践的检验与巩固需要一个过程,而作为新知识,这个过程越短越好,越短越有利于学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的校办工厂也可以看做校内实训的一部分。在校内工厂中,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亲自设计产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产品并且获得企业的直接认可是获得成就感,提升其专业素质良好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将自己从学生的身份中转换为企业员工,从外在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人都具有职业特点,使学生设身处地的接受职业转换。同时,校外的实训基地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将最先进的企业技术应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职业知识,更早的进一步适应社会角色。

除了在场地方面的投入,与场地配套的设备赞助以及维护等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地的提供与设备的投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将学生喻为战士,场地比喻为战壕,那么设备与材料就是战士手中的武器。只有战壕没有武器的士兵定是打不成胜仗的。所以在校企合作中设备与材料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隐藏在场地建设、设备和材料背后的投入则是资金的赞助。事实上,不论在场地还是设备和材料的投入都需要金钱支持。相比于直接提供物质设备,为高职院校提供金钱支持也是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后备员工的训练所能做到的。

对于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物质的投入仅能作为其合作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技术以及人员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技术的传授以及专业员工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企业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对于技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精湛的技艺。一线优秀员工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将主要的技艺传授给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而让教师将技艺以实践教学的方式传授开来。另一方面,如果条件与时间允许,技术工人还可以亲身实践为学生进行演示与示范,这种言传身教的示范意义更能被学生接受。企业在合作中,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先进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学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扩大自己的后备技术人员做准备,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物质条件以及人员配备和技术传授上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助力,很多限制条件的解决都需要企业给予帮助,这也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社会影响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李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②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③王有存,等.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7,(27).

④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参考文献:

[1]李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有存,等.构建新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7,(27).

[4]石建,李仁山.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5]梁俊.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6]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

2009,(8).

[7]郭美英.试论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9).

篇5: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10月21日上午,“北京现代班”优秀合作院校教学成果展在我院举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售后支援部科长陆珣、教学项目负责人刘朋及来自全国20所“北京现代班”合作院校的项目负责人来我院观摩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波,副院长孙涛出席活动,车辆工程系主任王永浩、副主任胡祥卫参加活动。

成果展仪式由刘朋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活动流程。随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波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院办学情况,尤其是北京现代班的办学特色和经验,随后大家一同观看了学院宣传片,宣传片播放结束后,刘朋进行了简要总结。之后,与会代表参观了校园和2号学生公寓,实地考察了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中心、博世汽车工程师班实训中心、金岭汽车集团实习基地、保时捷品质实习生项目、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北京现代实训中心,现场观摩了车辆运用工程系杨辉老师指导的《制动片的更换》的一堂实训示范课。

篇6:院校合作实践教学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国寿银保示范班”案例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近年来各校大力提倡与尝试的一个新方法,尤其是高职院校,突出内涵发展,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足于为海西建设,港区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学院不断夯实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主要精神,以课程体系再造为突破点,创新合作模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第四届“国寿银保示范班”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一、效益分析:合作多赢,多方受益,人才培养效益彰显,社会影响加大

以中国人寿福州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日益受困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学生培养方向的不一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行业知识方面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供给质量与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方向调整刻不容缓!“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我院与广大企业的共识。在校企合作双赢的前提下,我院积极与省内企业联系,商讨合作模式,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出路,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自2006年以来,学院组织多个订单班,尤其是“国寿银保示范班”在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就业、企业用人需求、社会效益等方面成绩斐然,等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一)企业人力资源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对企业而言,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人员,为企业更快更强地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后备生力军,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提升,“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顶岗三个月就为企业创造保费收入2008.31万元,是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利润源泉。经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能促进保险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与学院合作,可利用院校优势,可拥有庞大的院校关系网:众多校友和毕业生,校友企业,大量国内外专家等,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客户增加,业务量增加。成本节省,利润增加。

(二)助力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改革与建设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探索针对具体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按照行 1

业或者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把课堂实践“进驻”到企业中去,深入一线学习,共同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比如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实际的营销或是保险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填补经验的空白。

二是利用企业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学校可聘请企业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聘请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讲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例如保险行业中有许多满足条件的优质讲师,这些人员直接参与教学有利于加深在校学生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对于实际操作项目也能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解决“双师素质”培养问题。使专业教师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社会认识到我校是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便放心地把子女交付给高职院校,解决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顾虑,也为学院注入了大笔资金。

三是与相关企业合作,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全面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并进一步提升保险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利用企业场地、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实行教学活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逐层递进、校企双赢的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

(三)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广阔的晋升空间

入学到就业不间断地接触行业、企业,对行业前景比较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规划学习生涯,增强日后竞争实力。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有动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就业不会产生脱节。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实习期即可实现就业。

对学生个人来说,能够提早进入企业、接触市场,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和锤炼,同时能够更早地自力更生,依靠辛勤付出获得收入。在企业就业后,学生平均月收入就达到2800元,最高的当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7000多元,累计有三十名学生进入企业管理岗位,担任渠道经理、中介部经理、职场项目经理、教育部经理、组训部副经理等职务。从订单班走出的高素质人才,在市场展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能够大大提升保险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

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办学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实际的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趋于完善。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办学现状的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矛盾;为我院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再造、双师结构调整等问题找到了可执行的方案;为我院利用企业各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提供了平台,为我院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合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创新。在前几年与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人寿成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成功创办“国寿银保示范班”。

签约仪式

开班及签约仪式

二、设计合作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深入企业调研,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坚持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会同有关专家,企业资深人士,一起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整专业设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专业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要。

专业教师到保险学会调研

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参与学院召开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通过多角度调研,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

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再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公司业务骨干与高校权威专家的多层次论证,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确定出该专业符合企业和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起草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二)课程体系再造与实践体系设计

“基于工学交替基础上的“1+1+1”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设计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是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保险行业银保代理渠道经理、客户理财经理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保险职业资格标准,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整合。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配合部分实训项目,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毕业专题与职业初探阶段。

1、本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再造

具体的课程体系由双方共同制定,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调整原方案,开设企业定制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年完成“基础通识模块”的通识文化课程与职业基础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基础通识模块,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重点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完成课证融合工作;

第二年主要是“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进入“职业核心模块”的职业技能课程与配合就业方向的职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全面改造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开设定制课程和多项专业实践,完成课证融合工作;同时,公司适时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为顺利进入订单式人才培养阶段做好准备。

第三年结束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企业专项业务知识”“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订单培养关键环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轮岗实践”,将学生按组分配到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岗位轮换。这种实践模式能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各项销售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明确自我专长,有助于今后的择岗定位,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与企业深入合作,构建独特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1)第一阶段:新生专业介绍与生产认知实习

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我们的学生从一进校就能够了解

行业概况,进入备战状态,明确目标,做好三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人寿培训部经理宋秋萍副教授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生产认知实训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各分公司或经营网点参观,进行感性认识,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认知讲座。

此外,多数课程均设有课内实训课时。(2)第二年阶段:专项实训

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训,分批组织学生(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和管理为前提)前往国寿马尾支公司以及各经营网点,由公司人员负责讲解银行保险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同时也可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与企业。

(3)第三阶段:金融销售专项实训与毕业专题

第二学年最后阶段或者第三学年开始,由国寿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就业指导工作,以便学生先期做好心理准备。金融保险专业第五学期专业课程提前结束,考试结束后,根据企业选择与个人意愿结合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国寿银保示范班”,甚至安排独立班级由公司安排对学生进行封闭式实训(含金融销售实训)至少1个月,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岗位,开始毕业专题项目。为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的实际困难、尽可能降低经费支 6

出,分别在学院和企业各建立一间实训课堂。

企业实训课堂设立在校园内,1个月的封闭式实训安排在校园进行,学生可以继续留在校内住宿,方便学生参加企业专门训练。

同时将课堂搬到企业,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由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在国寿的合作银行网点由专业的理财经理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保险相关专项任务,例如为保险公司的新产品进行推介等等。

(4)第四阶段:职业初探

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封闭式实训结束后进入毕业专题即可享受新进员工的待遇,享有底薪与绩效工资,以促进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通过甄选选拔出的“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方向选择进入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入选“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学生结合公司的总体安排,到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各个支公司进行职业初探综合实训项目。每个(或若干个)学生配置一名企业员工作为其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其完成岗位相关工作,并为其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分。“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必须以国寿评价为主,由公司与学院共同出具成绩。

特别优秀的学生享受企业提供的专项奖学金。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提前享受企业给予的正式员工待遇,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职别调整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毕业考核由企业与学院共同进行。

(5)第五阶段:奖学金发放与优秀毕业生表彰

设立专门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的奖励计划,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在学院建立“国寿银保示范班专项奖学金”,该基金由企业先期投入启动资金壹万元,由企业负责管理,每年毕业生返校之前根据一定比例注入后续资金,不少于生均贰百元,保证对学生进行现金奖励。顶岗实习阶段结束学生返校期间,组织专项表彰与颁奖活动,班级人数二、三十人以上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捌仟元,未达到二十人的,现金奖励金额不少于生均贰百元。

旨在对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良(优先考虑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且有志于保险行业的“国寿银保示范班”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更好地宣传保险意识、树立中国人寿品牌、促进学生对国寿的了解、认同与喜爱,有助于校企合作项目的推广与运行。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双方互惠互利。7

高职院校需要企业为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企业需要高校为企业的运营排忧解难,而校企合作作为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最优质的平台,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去创造和维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共荣。

通过校企合作设计“1+1+1”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等具体做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了 “做中学、学中做”为特点的高职人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目标。

国寿公司按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在“职业核心课程”模块相关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自身的《全员管理规定》为蓝本,将“考勤管理”、“礼仪管理”、“职场管理”、“课堂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宿舍管理”、“用餐管理”等七大体系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课内教学的实践性、真实性。“学中做”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国寿企业对“员工”基本职业操守的训练。

此外,学院与国寿公司参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制定了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晨会布置实习任务、夕会总结当天得失”的制度,保证了学生每天的实践活动目标明确,经验教训得到了及时的总结。针对性业务学习制度是学院与国寿公司的另一个创造,针对性开设《购买心理与推销流程》、《拜访前准备》、《电话约访》、《拒绝处理话术》等为主题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在之后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参照实际应用效果为学生评定成绩,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改革目标。将国寿公司的《全员管理规定》、晨会、夕会、针对性业务学习等制度等员工管理办法融入教学,营造仿真职场环境,实现了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师资交流与校本教材的编制

(三)教学互兼互聘合作模式 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入校讲课

1、邀请中、高层金融保险人员开设讲座,比如邀请各种类型的,尤其是邀请世界名企的中高层金融保险与管理人员等到校开设的相关专题讲座。那些来自世界名企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曾受过规范的企业内部培训,作为管理人员又有丰富的培训员工的经验,他们开设的讲座,实战案例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而私营企业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身经百战,具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金融保险方法,对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至于国企的金融保险管理人员,具有我国国企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特别经历,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诠释我国金融保险的发展经验,对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的国企金融保险之路,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邀请企业金融保险实战专家上实务课,比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到校上专业实务部分的课程。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都要求开设实务类课程,不能只是空谈理论。金融保险专业本来就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实务的要求本来应该更高。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从学校到学校,较少企业实际运作经验,对金融保险相关专业实务方面的内容很难讲到位。很多时候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与空洞的讨论来代替实务课程,严重不符合教学要求与实践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邀请企业金融保险方面的实战专家专门来上

相关实务课的方式,基本可以解决实务课程没实务的大问题。

3、邀请一线基层管理人员示范金融保险相关技术,如邀请企业相关岗位的人员来做的各种专业技术示范。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够仅仅知道该如何做,还必须要做到位。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课介绍到的各种技术,学生都应该真正练到位,但由于师资力量问题,许多专业技术老师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知易行难”,要自己亲自示范有相当的难度。比如,“商务礼仪”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站、立、行、走的姿势,如何做才算是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邀请礼仪规范标准,操作得较好的五星级酒店或航空小姐来做技术指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企业能工巧匠引进: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为建设思路,我院积极引进、聘请国寿公司资深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和指导实训,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积极聘请、引进企业资深管理人员来校任职、任教和指导实训,共同服务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3、派出够水平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金融保险与管理的相关培训。无庸讳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的金融保险水平都是不够的。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懂得金融保险的基本原理,不知道采取合适的金融保险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就会落于下风。其实,据本人多年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对金融保险的相关培训有极为迫切的需要。由于金融保险的培训能够直接产生销售额,效益极易显现,相比其他的培训更容易看出直接结果,企业当然更欢迎。不过,正由于效果会直接显现,所以对培训师的要求就相对更高。如果职业院校派出的培训教师能够为企业提升金融保险的能力,既能大幅度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档次。

4、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现今,职业院校职业化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大学,而非企业一线。国家的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严重地阻碍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化水平。在金融保险专业表现尤为明显,金融保险行业应该是EQ与AQ重于IQ的行业,过高的文凭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的好处。但国家的政策要求大学教师应该具有研究生学历,致使好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很难成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而从事金融保险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没有真正的市场经验,纸上谈兵较多。许多教师金融保险专业理论造诣不能说不深,教学也不能说不好,有的甚至可以说教的很好,但只是实战价值不高。职业院校重视的是技能教育,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如何能够教会学生?而技能的掌握不是靠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金融保险的技能水平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而,必须将教师派到企业去锻炼。水平尚不足的,派出去顶岗实习,向企业内行人士请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可派到关系良好的企业挂职锻炼。

5、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一般情况下,由于当心影响正常教学,学校都不太喜欢自己的教师到外面“走穴”,职业院校也不例外。但本人以为,职业院校在没有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不但应该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还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自己能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兼职,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能力,学校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学校的 9

荣誉;教师到企业兼职,将企业的一些经验带到课堂,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战价值;教师到企业兼职,是企业帮助学校免费培养教师,节约了学校培训成本;教师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兼职,可以减少前文所说的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给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带来的麻烦----毕竟找到合适的岗位给教师做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也并非易事,如何处理顶岗实习与挂职锻炼的待遇问题也是件麻烦事。

派遣我院教师到到国寿公司挂职锻炼和技术服务;努力提升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努力打造具有专业教学、就业指导、职业教育三种功能为一体的教师团队。

合作编制校本教材、共同合作课题: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的教材绝大多数是学校的教师编写的,金融保险专业也不例外。据多年来对金融保险专业各相关课程的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观察来看,大多数金融保险专业的相关教材都是大学对应教材的缩减版,而大学教材又几乎是美欧相关教材的中文版。理论性有余,实用性不足。我们现阶段金融保险专业教材也是这样。为改变这种现状,按照“开门办学,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 的新思路,实现校内与校外的顺利对接,我院与国寿公司共同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性强、紧跟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服务教学需要。企业界人士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企业界人士具备企业运作的实战经验,教师具备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两种经验结合在一起,应该是可以编出较目前统编教材更适用于金融保险专业的教材。

以国寿公司实际操作案例、企业管理规章、业务操作流程为基础,合作编写《保险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职业发展规划》、《社会保险业务》、《银行网点业务拓展》、《客户沟通与关系管理》实训类校本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保险理论与实务》,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培训的同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要求的“零距离”。极大地提高了职业院校的教材与市场的结合度。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教材的实战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使企业人士更加关注学校教学,对提升学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极高价值。

四、完善管理制度,实时动态调整的结合对学生的潜能激发与心理调适

实时调整订单岗位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了定向岗位的合理等等做法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考虑到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寿公司的业务种类和用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我院和国寿公司制定了实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学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研讨会,每学期与企业召开“国寿银保示范班”协调管理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领导和公司资深管理人士就订单培养的目标岗位以及合作单位进行讨论,保证了订单学生在企业的顺利就业。

经贸系老师与国寿领导探讨“国寿银保示范班”的管理与进一步合作问题

在“国寿银保示范班”订单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院与国寿公司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如:集体观念、团队凝聚力相对较强,容易受到相互的影响,心理波动大、集体效应很明显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心理调适和潜能激发活动。在企业月报中专门开辟了一版“订单风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指导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以“多学习、多锻炼”的心态参与实习,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保护学生自发形成的竞争氛围,不断地努力宣导积极向上的工作理念,一旦发现个别有不良情绪,便及时单独谈心开导,调整其学习状态。

学院领导老师经常去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经贸系老师到实训基地看望“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

专业教师对“国寿银保示范班”学生进行指导

五、校企合作前景展望与建议

金融企业纷纷来校表示希望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我院及时总结与国寿公司的合作经验,计划在金融类专业开设“PICC银保精英班” “证券(福州)理财专员订单班”、“福州市海峡银行柜台操作订单班”、“平安上海新渠道班”等,使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合作、合资办实训基地

学校引进企业的技术与设施,甚至引进企业投资、联手合作一起办实训基地;如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出学生、场地与部分设备,保险公司出技术、部分设备与少数管理人员。由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位置比较偏僻,学生外出实训路途遥远,如果能将实习基地搬入校园,既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相应的专业实习。而企业由于可以得到有时间保证的、素质相对较高的员工,投资不大,收益较好,乐于与学校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均沾。校企共同服务社会,实现双赢。学院正在考虑外贸一条街,我们可以配合该项目进行金融超市的设计,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合作。

(二)短期项目实训合作

利用节假日、暑假或者特殊时间点进行临时促销实践,如与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人寿在开学新生入学时进行临时促销项目合作。利用暑期长假进入企业顶岗实训,是学校锻炼学生金融销售能力的大好时机。既解决了企业临时找人难的问题,又帮助学生解决了专业实习的问题,皆大欢喜。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产品、熟悉销售流程与方法。

(三)建设金融保险产学研综合开发基地

争取福建外经贸厅和福建保监局的支持,学院与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保险产

学研综合开发基地,充分发挥保险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促进保险业产学研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业研究和发展水平。

(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派出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教学、培训、指导服务

1、加强与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联系,做为理事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从2010年开始,我院成为福建保险学会理事单位,1位教师成为理事。定期参加理事会议,参与协办社科联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修改审核议题,组织论文征集,参与论文评审,参与各项工作。

借助福建保险学会、福建保险行业协会的平台,更好地与海西经济区的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培养人才,提升专业队伍的科研水平。

我院协办2010福建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保险分论坛

2、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学历。目前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文凭,大多都较低,而在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文凭都有一定的要求。金融保险的从业人员过低的文凭,制约了员工的发展,也是导致金融保险人员到一定程度就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于频繁的人员变更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有远见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点,纷纷鼓励员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这对职业院校是一个好机会,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帮助提升在职员工的学历文凭,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发展更进一步的其他关系。

3、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目前,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各种市场准入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上岗证。由于当前企业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认可度远超过对职业岗位证书认可度,因而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上岗证持有率明显偏低。这明显与国家的现有政策不符,这是企业早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职业院校能够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帮助企业员工考到合适的资格证书。如理财规划师考试、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等,既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又可提高学校在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中的美誉度,学校还可从中得到一定的培训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开展跨省合作,扩展学生就业途径。

计划与平安保险新渠道合作,将学生输送到上海,从事保险电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与上海交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订单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就业的工作范围和区域范围。

执笔人:林秀清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的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