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2024-06-22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精选8篇)

篇1: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虽然毕业已有七年了,但是对于课堂教学,我还是一名新老师。通过近期的实践教学,我感受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变被动服从为主动参与,用积极的工作态度,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整合,是挑战,更是机遇!

用“临危受命”来形容每个面对“课程整合”的教师,虽然不够准确,但是绝不夸张!我们必须意识到老旧的教学教法面临的危机,勇于承受课程整合的使命,虽然有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危机,但是历史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

二、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

有人说:“坚持做完你最不想做的事情,可能就会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面对困难,我们选择的只能是面对,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还有人说:“做好一件事很容易,难的是把一件事一直做好!”,古筝社团是我的主修专业,任何一门技能都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目的性”太强,就会失去事物原本的价值!是对的就应该坚持,我想把这件事,一直做好。

三、正确认识培训教研和总结反思

培训教研字面上讲是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学习,但是“包罗万象”的培训教研,反而让我们没了头脑。所以,我认为对于“培训教研”的认识,应该只是为我们打开视野、树立信心,从而找到方向,至于实际教学是否遵循培训,见仁见智。

“活动多,总结少;任务多,归纳少;工作多,反思少。”东西只会越积越多,如果不做删减整理,“做了事,没证据”的现象会依然存在。任何活动资料都是每个参与者的心血,需要的东西,如果自己都不珍惜,别人为什么要珍惜你!归纳反思,方便自我,帮助他人。

四、学会感恩

不要觉得生活亏欠了你!用平常心接受每个事物的到来,那它们都将变得美好!

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心态”上,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都是会传染的。“谣言止于智者”的道理每个老师都能理解,让我们都来做生活的“垃圾桶”,回收烦恼,传播正能量,用积极的心态推动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

篇2: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首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俗话说:“学无止境”,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只有在工作中永无休止地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更新知识,才能储备一桶新鲜的“活水”,服务于学生,浇灌每一朵小花。所以,在课下要不断的阅读相关书籍和浏览相关网站,多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探讨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勤思考,常总结,利用实习的机会,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不仅仅是地理课,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多数同学没有“主人”意识,因此,在课上我们既要关注一些积极的参与者,还要重视那些被动参与者,并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和有效地挖掘,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们没有积极参加到学生活动可能是认为地理课堂比较无趣,如何在教学中将地理的趣味性凸显出来,是我未来实习乃至教师生涯中探究的重点。目前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课前仔细参阅教材和教学资料,必修二为人文地理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应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实际案例让同学分析等。再者,在激趣导入、课堂流程、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各环节都应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高一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准备错题本等。提前预习书本,有助于使学生提前了解内容,并且找到自己知识点学习的薄弱环节,心理学中曾经讲过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有针对性的提问;课后回顾有助于使学生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及时查缺补漏。

在考试前期,利用自习课带领学生认真、切实地做好复习工作,加强后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在复习中有一个大的进步。按照不同层次和目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复习,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好最后一关。

篇3: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外部条件看, 支持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统筹机构缺失。我国仅有的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政策, 又存在约束力不够, 操作性、执行性不强的问题。从内部来讲, 校企合作一般都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单向、个体行为, 企业的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统筹作用。在合作主体上, 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动力, 学校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般是学校患“单相思”、“剃头挑子一头热”, 作为企业极少主动联系学校, 通过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学生。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合作过程中, 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追求目标, 它的所有活动都应当具有较高效率和效益, 而且这种效率和效益的根本标准和体现就是必须盈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缺乏服务意识和通过合作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能力, 也没有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 往往把企业只是当成学校教学的一个实习场所。企业既得不到一定的经济利益, 也得不到所需的人才, 白白为职校学生提供“练兵场所”, 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作为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发展, 必须着力解决的一点就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招之即用、高技能素养的劳动者, 而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切实提高合作的水平与质量。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和“智联招聘”发起的“就业力———200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曾经遭遇就业陷阱, 专业对口情况不容乐观, 只有17%的人选择了“完全对口”。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迫切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就出现了多个企业争夺一个人才, 甚至是高薪聘不到人才的现象, 就是所谓的“用工荒”。当“就业不对口”或“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时候, 损害的只能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

篇4: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摘要: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发布了会议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该报告界定了“高质量学徒制”这一概念,集中讨论了与“高质量学徒制”有关的十二项议题,最终得出结论: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益处得到公认,各国应当依据本国具体国情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质量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缓慢,大量青年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技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瑞士、德国、丹麦、荷兰等国的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推行了学徒制,然而效果并没有德国那么显著,普遍面临着质量问题。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UNESCO-UNEVOC)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网络论坛(e-forum)的形式,旨在探索现代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的特征,分析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的种种条件。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229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男性62%、女性38%)参加了此次会议。经过为期12天的讨论,UNESCO-UNEVOC形成并发布了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Delivering TVET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一、何谓“高质量学徒制”

现代正规的学徒制旨在提供优质培训机会,使学徒、培训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系统整体上实现多赢。“高质量”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引入,并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G20)多边及双边合作伙伴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培训企业的相关条件符合安全标准,学徒受到社会保障计划保护并可以得到工资或津贴。第二,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年轻人学习到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第三,证书的质量——支持学徒在全国范围从事培训岗位性质的工作。第四,学徒制所有参与方多赢局面的质量——培训企业受益于获得额外劳动力,可以将学徒制作为招生策略;学徒学习职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领取工资,得到有效的证书以及获取工作经验;培训学校受益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以及青年就业率的提高。

根据IL0的一项研究,学徒制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要素: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工会之间的对话关系,以明确关于学徒制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各层面所有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三是融资机制,参与各方拥有清晰、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并确保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四是立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施运作的框架。

二、会议目标及范围

本次网络会议为期两周,总体目标是增进与会者对学徒培训,特别是正规“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会议旨在共享各国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供与会者提出问题,关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分享个人、机构和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加深对学徒制,特别是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明确不同国家正规或非正规学徒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的有利条件,力图发现当前“高质量学徒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根据与会者的兴趣及研究领域,基于网上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2个议题。鉴于各个议题关注度及讨论程度不同,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总结了与会者主要的讨论情况及研究结果,包含与会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建议以及常见的挑战,同时对如何深化理解学徒制并推广成功经验给予了相关建议。

三、议题总结

报告共涉及12个议题。其中,“议题八:记录先前的工作、学习经历”仅有涉及,并未充分讨论。

(一)议题一:定义“学徒制”,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与培训、实习等不同,它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形式。基于讨论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徒制作出如下区别和分类(见表1)。

从所有建言献策来看,与会者对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特征有着一致看法,公认学徒培训,无论是正规或非正规、基于企业或基于学校,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关于“质量”的概念,讨论主要围绕传统和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缺陷展开,参与者提出了众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恶劣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所导致的工作事故、工匠师傅或公司培训负责人的工艺和教学技能水平低、缺乏高质量技能培训、缺乏监管和实施机制等。指出问题的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数人提出应该将非正规学徒制整合为正规TVET,规范学徒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正规TVET体系中实现校本培训,提升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使非正规学徒制毕业生的技能得到官方认可,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更多路径。其他必要的措施还包括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学徒制,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支持低收入学徒群体等。

(二)议题二:创新学徒制以及学徒制的替代形式

在创新学徒制的应用方面,与会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农村地区发展学徒制以培养农业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徒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特殊残障青年康复发展;开发大学学徒制等。在学徒制形式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的学徒制模式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现代职业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工作者拥有大量理论背景知识以执行复杂任务,简单的“边干边学”方法对学徒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配备富有教学、培训、辅导和指导技能的专门培训师十分必要。学徒制“混合”其他工作场所学习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与会者提到的新西兰的经验,即许多学徒参加夜校学习,通常一星期一次,以补充理论训练。在一些行业中,安排“流动”导师对学徒进行每月一次的辅导,帮助学徒学习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安排有助于学徒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衔接,强调学徒“反思”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的学习完成率。

(三)议题三:学徒制的资助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同政府应该对学徒制系统进行资助,为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提供有效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行业技术。各位专家及实践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发展学徒制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企业也应共同资助学徒。例如,瑞士的企业在提供学徒制培训的第一年会有一些资金损失,主要是源于支付学徒工资和学徒较低的生产率,然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学徒生产力的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会大为增加。另外,政府在对学徒制进行资助时要注意向企业补贴学徒工资造成的企业对学徒的虚假需求——些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并不是因为想为未来的招聘做准备,而是希望得到政府资助。

(四)议题四: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期和识别

关于此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正规学徒制所授技能通常来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主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学徒培训,那么学徒制体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预期所需技能?一般来说,学徒制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正如来自菲律宾的一位与会者所说,在菲律宾,“技能不匹配现象非常常见,公司如果不需要工人就不会参与学徒制”。然而,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对教育制度和TVET机构来说,这种预期是必要的,可以准确确定培训计划和项目的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更加重要。预期还可以为扩大学徒制和确定新学徒计划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新兴职业。技能预期使学徒制培训更具可持续性,以下三方受益于此:学徒,向其持续提供工作机会;企业,促使其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规划;TVET机构,开发相关课程,使学徒更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

(五)议题五:将各行业企业纳入学徒制

报告中,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各行业纳人学徒制?所有人都认为各行业的参与能够对学徒制产生有效影响。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包括提高企业生产力,以及降低学徒制劳动力成本。瑞士的研究表明,企业从学徒制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当企业把学徒制看作员工规划和人才招聘的机会时,便会迫切需要对学徒进行培训。虽然如此,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并不是企业不参与学徒培训,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惠及所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学徒。另外,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企业参与学徒制。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做好了接收学徒的准备,某些企业由于其工作环境或内部组织能力有所局限,难以吸纳新人接受培训和监督。其次,企业培训人员不情愿传授或共享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是由于一旦学徒掌握了相关技能,便有可能取代企业员工。最后,缺乏政策支持也是阻止企业充分参与学徒制的可能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社会对话,包括政府、雇主和国家工会代表之间的三方对话,力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制之中。

(六)议题六: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菲律宾、巴西和博茨瓦纳的学徒制课程开发步骤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首先,这些国家遵循统一的参考标准或指导原则来开发课程,包含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技能和预期结果。其次,这些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标准或单位标准(competency or unit standards),上述国家都是采用能力标准的方法开发课程。最后,多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巴西和博茨瓦纳,包括政府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雇主组织、工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开发并制定课程标准。

(七)议题七:学徒的辍学

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均存在学徒辍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人群体中,年轻人在学徒期完成之前就想挣“快钱”的诱惑似乎是一个重大问题,对行业理解的缺乏也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与学徒和企业都有关系:一方面,学徒缺乏就业指导、职业意识,而且个人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影响其承担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合适的学徒。此外,培训者教学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徒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议题九: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与学术教育和研究相比,学徒制的社会形象通常被认为更加低等。比起主流的、基于学校的TVET,学徒制常常被低估,且被看作对“学术天分欠缺”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青年人的职业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利用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学徒制的优势,塑造学徒制的正面形象。第二,从普通教育开始就塑造积极的学徒制形象,不仅针对学徒,还需包括有可能影响学徒选择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此外,向政策制定者、企业雇主宣传学徒制的优势。第三,提升非正规学徒制质量,这本身便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徒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工作相联系,从而激发各行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

(九)议题十: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培训师

企业内部的师傅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企业培训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中,师傅的职责局限于实践知识的传授。由于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相对欠缺,师傅难以独立承担学徒的全程培训,即对学徒进行指导、支持、监督、跟进,这就引出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区别于企业的师傅,企业培训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可以为学徒进行系统的讲解,负责跟进学徒工作,为学徒介绍不同的任务和技能,观察学徒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其学习进展。此外,企业培训师还会提供额外的理论背景知识,甚至会提供一些与公司内部学习相关的实践训练。企业培训师与师傅一起为学徒设计整个培训项目,也和TVET学校的教师及指导人员保持联系。不同国家的企业培训师的来源不同,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则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在各培训学校之间流转,以跟进学徒的学习进展。在许多国家,企业培训师掌握教育学知识,在对学徒进行培训和监督之前,他们还需要获得相关证书并定期更新技能。

(十)议题十一:学徒制成功的要素

第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与承诺。如果缺乏共识,学徒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在商业、公共部门及社会领域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一致的理解或达成共同的目标;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角色;每个利益相关者相互承诺、达成一致;逐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达成合作伙伴共识。第二,职业指导,确保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出现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同时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第三,教育系统的渗透与衔接,保证学徒可以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或建立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学徒制发展成为缺乏前景的“死胡同”。

(十一)议题十二: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报告的最后讨论了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善学徒制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什么类型的学徒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洲农村地区就业问题,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现象?如何将相关资格框架(通用能力)与学徒制成果联系起来?什么是评价学徒制效益有效且可靠的工具?如何在培训提供者(职业学校等)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

四、结论

篇5: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工作计划

1、每位教师必须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以应形势的发展。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叩问课堂》,并记好学习笔记,学习计划及考核办法另行通知。

2、继续强化教师培养

(1)继续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每周展示一次粉笔字,平时练钢笔字。

(2)青年教师每半月写一篇教学反思。

(3)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原创教学论文。

(4)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5个典型教学案例。

(5)每位教师每学期交5个本学期使用过的课件,11月份进行课件比赛。

3、加强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提高教师责任心。

上课:按时上下课(包括早读晚自习),打铃前必须进教室,旷课扣100元,考核中扣10分,迟到早退中离扣50元,考核中扣5分。

讲课:每节课按课改要求上课,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学得会。讲课中紧密围绕专业实际,利用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加强课堂管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案:教案书写要规范,即形式完整(日期、总课时序号、教育追求等),内容详细,环节(导入、过度、小结、反思等)完整,师生活动过程具体清晰条理。保证一节课一个教案,不能无教案上课。

听课:青年教师至少听30节课,其他教师至少听20节课,听课记录内容要详细,有评语、建议等。

批改:要及时布置批改作业,作业数量适当,批改细致,须指出作业中的问题(包括书写),有激励性知识性的评语,评语要具体。

月考:要认真组织(出题、监考、阅卷),及时分析,真正起到检测作用。本学期二年级月考4次,一年级三次。

4、建立老教师年轻教师帮扶机制

(1)帮扶名单:

(2)要求:指导教师要指导新上岗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每月至少听2次课,并及时指导,年轻教师要虚心听取意见,多听别人的课,尽快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5、设计教师成长等级,形成教师正常成长机制。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建立教师正常成长机制非常重要。

(1)等级名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领衔教师

(2)评定:个人申请,教务处评定。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二、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项长期任务,全体代课教师要本着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率高,不断推进。

1、每位教师要根据科目特点,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

2、教研组要就根据本组的学科特点组织教师研讨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课改观摩会,每组树立1—2名典型,通过典型引路,逐步形成符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3、教务处不定期召开课改交流会,研讨会,不断推动课改进程。12月份进行课改展示。

三、突出教研组考核,推动教研组工作扎实进行。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监督者,担负着教学任务完成,教师培养,教学环节检查,教学研讨等任务,因此教研组工作非常重要。

1、严格教研组工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有学习、教学内容研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环节检查、教学研究等。

2、每周组织教师学习《叩问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等并做好记录,以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并且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3、代课教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科进行研讨,文化课按年级、专业课按科目进行分组(每组至少应有3人),每周研讨一次,研讨下周所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每周一以组将教研记录交回教务处。

4、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课改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专项研究,并做记录。

5、教研组长根据组内实际,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作业、学习笔记、听课记录等,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每月重点检查两项内容)。

6、指导青年教师备好课、讲好课、管好课堂。

7、针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讨,组织好组内听课及公开课活动。

四、探索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全校上下相互配合创设浓厚的职业氛围,代课教师结合所带课程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培养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从本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计算机网络专业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楼东大酒店合作,实行工学交替,以工为主的模式,学生吃住在酒店,做中学、学中做,这样可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研组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本专业具体科目的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办法,代课教师按此要求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末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考核目标。

4、组建省级技能大赛训练队,争取明年取得优异成绩。

五、积极备战对口升学考试,争取再创辉煌。

1、每位高三教师要认真分析现状,要有危机感,本学年比去年考试班级少了两个班,第一次代高三的教师人数多,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位代课教师要认清形势,加倍努力,争取考出好成绩。

2、复习要求:

(1)代课教师学习要认真研讨考纲,同科同专业的教师要团结合作统一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保证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复习方法统一。

(2)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重点学生偏科学生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策略,抓好落实,保证学生能掌握所学知识。

(3)复习要抓住基础知识,讲究策略,考纲所列知识点要全部复习到位,并适当扩宽拔高,力求学生活学活用。

3、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浓厚的复习氛围,经常与家长科任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认真组织模拟考试,班主任和代课教师要针对考试情况做好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六、加强班级管理,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1、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2、开好主题班会,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3、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1)制定学风建设计划。

(2)建立学生月考成绩档案,并汇总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3)建立严格考勤制度,严格请假,每天在黑板上公布应到人数、实到人数、请假学生姓名。

(4)严格上课秩序(包括早读晚自习)。

(5)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4、注重平时,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1)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发型、服饰等要符合中学生身份,行为习惯符合中学生守则,与人打交道有礼貌,符合礼仪要求。

(2)教育学生强化内在素质,提高自身素养。

(3)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说话、写字、礼仪、沟通)。

篇6:教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7月8日,“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在山东举办。本次会议以“‘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要,围绕“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的规划、建设与特色发展路径等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旨在汇聚发展力量,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具有新场景、新课程、新学习、新技术、新流程“五新”属性的实验学校,为学校形态变革创新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加快未来学校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在会上表示,要深刻认识“十四五”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未来学校基本特征,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未来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重构,坚持思想引领、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开展未来学校的建设工作。

山东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张士瑞对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本次“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山东省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山东教育向未来教育转型的又一重要契机。滨州市滨城区作为山东省首个未来学校实验区,主动扛起了先行探索未来教育发展的区域责任。希望滨州市将滨城未来学校实验区项目作为全市重点项目,推动滨城区尽快成长为全国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未来教育先行区和产教融合标杆区,为山东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添新成就。

二、特色共建,“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开启新篇章

基于“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汇聚的创新探索成果, 以数智时代学校建设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下,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相关行业领先资源,推出一批“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特色学校。会议现场,举行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系列发布活动。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围绕“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与发展作了主旨报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的建设方向与建设标准。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规划设计图应该如何设计?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伟波指出:未来学校规划建设应关注学生诉求,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及地域特征属性、文化元素进行设计。未来学校应在学校功能区设计、校园色彩搭配、空间布局上进行突破,遵循科学原则,坚持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扩大非正式教学空间,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加强开放设计与智慧元素的应用,应关注生态保护,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新校园。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周岫彬从航天赋能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以航天精神为核心的航天文化,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品牌建设方面有显著作用,学校航天特色教育可为学校发展积极赋能。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副巡视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徐雁龙认为科学教育工作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是为了普及编程技巧与知识,其核心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模式训练,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培养其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世界、思考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就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享,她认为0-18岁儿童的科学素养培养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可以“科学素养”为核心,以“课程载体”“活动探究”“评价反馈”为支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应用项目制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将科学精神培养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爱上科学、选择科学。

数智时代如何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及办学水平?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徐雯指出,滨城区在学校创新过程中首先确立了“智者智城、智慧滨城”的教育建设目标,并拟定了“1239”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以未来学校实验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干部、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强基工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美丽学校创建全覆盖工程、区域教育数智化建设工程等9项工程,形成全链条改革组合拳,一抓到底,将总体思路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改革成绩。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小勇从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享,金华市紧跟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融合教育技术推动智慧教育试点,提供覆盖“教、学、考、评、管”等核心业务的开放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坚持因地制宜,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治理,通过对教学数据的精细化诊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教研教学场景创新。同时结合教师培训、课程创新、学习场景构建、测量评价、学习生态融合等未来教育发展的五大方向,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金华特色的步伐。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发展新路径,济南长清中学王守松校长分享了长清经验:济南长清中学以打造全国知名特色普通高中为目标,走出了一条航天+小语种+武术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独有的特色与属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明显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如何建构与实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中国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职工委员会副主任刘丽红指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整体规划,做好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在实际劳动教育中强化学生身体力行、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专注品质。劳动过后应引导学生总结,促进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并灵巧地使用同伴作用、榜样激励,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教学研究室主任王希军就深化课程教学创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题做了分享:滨城区结合全区情况综合决策,把握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核心要素,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三轮课程与教学创新,实施区域教育政策驱动、研训项目驱动、合理引导驱动、创新发展驱动四条路径,阶梯实施教学创新行动,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学院副院长冯祖扬分享了数智时代AI助力教师发展的杭州经验。他指出:教师成长需要内因与外因驱动,其中关键外因是课堂教学能力与学情评估能力。杭州市滨江区通过应用大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对课堂语言、行为、情感进行记录分析,支持教师精准教研,显著提高了教师学情评估能力。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个性辅导成为了可能,并为家校互联、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未来教育如何深化教学评价与改革,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方丹提出:评价要为教学服务,用超前的眼光进行规划,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创新能力护航。未来教学评价应降低教育焦虑并充分利用新技术,通过学生画像的方式,因人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面向未来,培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许雯,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道祥,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学前教育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刘鹏飞,青岛实验幼儿园原园长宁征分别从区域发展、实际教学、教师培养与成长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对新型学前教育人才的期盼,就面向未来,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行了分享。会议现场还举行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幼儿园配套科学教育课程”公益捐赠仪式。

篇7: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根据省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系统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9年,全县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教育总体水平全市领先,跻身苏北教育第一方阵。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教育信息化及技术装备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

优质教育长足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中考优生率稳步提升。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每年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加强。坚持内培外引,实施“1224”人才培养工程,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坊15个。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发展。

1.继续优化教育布局,着力增加公办教育资源。积极应对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按照“坚持省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布局,重点加大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2019年,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学校12所,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到2019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加强教育装备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整体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校

园建设为统揽,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及技术装备全面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加强“三通两平台”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运用水平,开展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3.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县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19-2019)》及考核细则,实施“优质+薄弱”结对联动策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深入推进姜堰两地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4.加强规范引领,促进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以奖代投,鼓励引导民办学校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同时,认真落实《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日常监管,建立民办学校财务定期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水平逐年提升,着力推动全县民办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内涵素养提升行动,推动优质教育长足发展

1.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户外活动组织,注重眼睛健康保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强化学生审美情绪培养。加强美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大阅读课程开设为抓手,逐步推进双语阅读走向全科阅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文明习惯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校共建,形成科学的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2.普通高中提质增效。设立高考研究中心,研究并顺应高考改革的新特点、新变化,整体谋划高中学科设置和师资配备;整合全县优质学科资源,加强课程研究,切实提高高中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自主招生、奥赛等研究与指导;加强对县内七所高中学校的研究,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在合作竞争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姜堰区高中深度合作,建立与省内外高中名校、“双一流”大学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最好的学习的平台,创造最好学生条件。到2019年,创建省高中课程基地2个,姜堰高级中学创成省三星级高中,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年均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

3.学前教育规范普惠。组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统筹推进学前教

育发展。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继续加大省优质园创建力度,持续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到2019年,新增省优质园12所,省优质园占比达90%以上,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85%以上。

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按照建制度、补短板、提质量、创特色的思路推进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集团内统一教研,统一考核,推进大集团竞赛制度,更大力度激发义务教育办学活力。着力打造特色学校,充分依托洪泽湖及洪泽湖湿地、淮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本土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在提炼精神、丰富内涵上下功夫、显成效。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完善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好省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中考成绩全市保持第一,优生率不断提升。到2019年,创建省级课程基地6个,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5个。

5.职业教育创新转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招生制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及对口高考三个方面下功夫、求发展。加快与省内名校

合作,积极申报并加快推进专业群建设。扎实推进“四全工程”培训,助力精准脱贫奔小康;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与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新格局。三年内,创建省级专业群和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3个,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

(三)实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推动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主题活动,加强教师队伍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引导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增强职业归属感、荣誉感。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综合素养提升。全面开展双百教师发展、教干素养提升、骨干教师领航、教育技术应用、新老教师助力的“五大工程”,系统化开展教师培训,三年内所有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成立名师工作室,定向培养年青教师、教学骨干,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县财政给予课题研究经费保障。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和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室15个。

2.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坚持“选好一个校长,配强一套班子,带好一支队伍,提升一所学校”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强化校长责任,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性锤炼活动及各类培训活动,夯实校长、教干队

伍基本功。成立名校长工作室,举办“校长论坛”、“名校长沙龙”等,提升校长专业素养。完善校长考核机制,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管理模式,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3.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从农村学校抽调教师的惯性动作,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推进城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师资均衡;强化教师职称评聘与教书育人实绩和乡村学校任教年限挂钩,积极探索高职低聘、全员聘用等制度,今年不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教师不再兑现岗位工资,鼓励教师在一线发光发热,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边远学校教师补助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教师周转房作用,提高乡镇教师待遇保障水平。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措施,保障用人需求。创新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对“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简化招聘程序,采取直接面试方式进行招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推进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全县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抓好辖区内教育质量,全力做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单位要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要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的宣传解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加大经费投入。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每年用于教师业务培训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向高中阶段、薄弱地区、薄弱学段、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提高资助精准度。探索建立全县教师大病救助基金,全力保障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落实乡镇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关注高中教师工作强度,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延时津贴。

3.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校园安全责任区域,建立完善法制校长制度,依法保障校园教学秩序。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深化警校共育工作,加强校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教育、公安、城管、交通、安监、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集中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无证、非法办学机构,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

篇8: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误区分析

使命认识是高等教育质量是否合乎本质的前提。如果一种质量发展模式未能正确彰显高等教育自身的使命, 这样的质量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勿庸置疑, 高等教育是因其培养人和发展知识的本质而存在的。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 作为制度化的机构存在的高等教育却在社会影响和自身发展的思考缺失中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使命。由于高等教育不像其他产业一样可以有直接明晰的考核维度, 因此, 长期以来, 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基于声誉的组织。声誉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代表,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证明。在很长时间以来, 由于高等教育的声誉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和口碑上, 不曾测量, 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是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的事情。但当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基于个人身份或能力的稀缺资源, 并极为依赖社会资源和社会承认才能生存和发展时, 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置身于公共话语体系之下。为了获得认可和支持, 以竞争有限的资源, 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走上了一个追逐排名的公共话语主导下的“声誉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声誉本应是一系列的内在气质所散发出来的, 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使命的思考, 在外部考评和资助的影响下, 它在导向上就被指标化、数字化和物质化了。由于人们并未对高等教育的应然发展及其标准进行成熟设计, 为证明其合法性, 高等教育只有用“一流”、“高水平”等标准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一流”、“高水平”等并不是一个高等教育领域的专有词语, 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所指, “一流化发展”的理想是把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 但由于缺乏有效衡量的指标, 特别是它“避开了以下问题:什么是质量和什么是合理性, 谁是一个合适的或好的大学的真正的判官……”[1]从而造成在大学排名上, 一流被异化为一个等级标准, 即把各种不同的内容进行各种分类, 如把学生类型、班级大小、资金情况、馆藏量等放在一起, 用这些从高等教育活动中剥离出来的数据来评价高等教育。因此, 它往往被理解为这样一种含义“一流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 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不同的一流分类。例如, 在学生类型上, 入学分数越高越好;在学习过程上, 学生的平均分数越高越好;在学生来源上, 非本州的学生越多越好;在生师比上, 生师比越高越好;从教师看, 终身教授、兼职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作出巨大科研贡献的教师的比例越高越好”[1]。基于指标的声誉式发展, 导致对数字而不是对内涵的把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此种做法, 雷丁斯严厉地抨击道:“好大学一定是最富有的吗?把图书馆看成是储藏知识的地方, 那么它与知识是什么关系呢?图书量是馆藏量的最好的衡量标准吗?知识是简单地从仓库再生产出来的, 还是在教学中生产出来的?”[1]

把“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等声誉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导致的另一影响就是高校发展的科研化。由于对人才培养效果的难以衡量, 当前对高校的考评往往都从培养人转而为用学术声望, 主要是科研成果来实施对院校的考评。因此, 高等教育的发展就集中表现为追求名望的获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演变逐渐导致了一种竞争模式的出现——它并非建立在提高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 相反, 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了高等院校的学术名望的基础上”[4]。由此, 排名似乎已经替代了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思考。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所言:“排名传达出一种对社会的错觉, 一个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的不切实际的印象。”[5]“名望驱动已引致重要收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正将美国不断向前推进的高校科研质量的巨大进步——但它也导致了各种畸形现象, 妨碍了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的正常发挥。这其中就包括各高校奋力争取挤进研究型院校行列这一难以阻止的目标偏移, 使它们偏离了自己原定的使命。”[4]导致这种发展趋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究和学术成就 (以及为了晋升及终身教职所必需的学术记录) 的诱惑确实已经转移了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关注”[4]。更令人沮丧的是, 在高校中, 科研作为一项活动本身是作为服务于人的培养活动而产生的, 在最早将科研正式引入大学的洪堡及一系列德国学者的观念中, 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当科研偏离人的培养, 它的高等教育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但在排名驱动下的科研却可以与人才培养毫无联系, 甚至因为导致教师精力分散而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一项研究的诞生需切合学术界、企业或者国家的社会利益。无论相伴研究职业而来的学者的生活利益, 还是生产新兴药物或杀虫剂的企业期望, 抑或研发新军事装备、完善交通运输乃至减少学校中学生的逃学行为, 这些动机与高等教育当中的学生教育几乎毫无关系。”[8]罗纳德·巴尼特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导致了学术生活的扭曲。大学教师的成就最终归结为研究成就, 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面则无关宏旨。相应的, 高水准的研究成就极易成为衡量大学教师是否卓越的全部标准。我们必须看穿这种思想框架的实质:学术思想挂帅。”[8]当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被指向于偏离人的教育与培养的科研时, 其发展已偏离了自己的使命, 因为, 我们确实不能证明我们所做的一切,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人的培养与发展。“现代的大学已把专业教育这颗大学惟一的种子演变了成一项巨大的活动, 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 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教育的教学或传播活动。”[10]

使命的错位带来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选择的混乱, 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没有得到恰当的探讨和深入的理解, 表象的发展代替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发展, 迷失方向加上各种外部利益的诱惑, 导致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二、价值追寻的错位——工具化追求而非自由追求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导价值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偏失还明显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主导上, 作为一个追求真理与人的培养的机构, 高等教育的价值应该具有去世俗性和去功利化的特点。但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 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工具化倾向。抛却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些其他趋利性活动, 仅以高等教育培养人这个问题而论, 可以看到, 虽然当前人的培养问题仍然是高校的主要工作, 也认识到高等教育要着眼于培养人的智性, 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两种概念, 即高等教育推动人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工具化发展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把人的发展、人的智性养成作为目的, 而后者把人的发展、人的智性养成当做实现其他方面发展的手段。由于没有深入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导致在高等教育的当前发展中, 虽然一直在着力强调人的培养, 但存在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一直把人的工具化当作对人的培养的重头甚至全部, 工具性、功利性、世俗性成了高等教育的主导价值。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看, 正是因为工具化价值的极端膨胀, 导致高等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完全分离, 以及人文学科的极端不受重视;也正是因为人的培养中功利性价值的膨胀, 导致学科专业的发展几乎完全受市场的主导, 产生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高等教育发展中价值追寻的工具化也使得学生在上大学的目的上, 在专业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度的功利性特点, 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本该有的智性追求和精神性追求。如雷丁斯在评价大学的工具性发展时指出:“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 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 那它就跟寻常的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 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 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同样, 如果大学在排行榜的压力下, 一门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 这个空洞的标准也会逐渐抽空大学的内涵, 直至世界压根儿就不再有大学这回事!”[11]

价值追寻的错位使高等教育失去正确的价值引领, 以一种有偏差甚至错误的观念引导着高等教育发展, 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失去合理的价值坐标。

三、发展主体的错位——机构的发展代替了人的发展

谁的发展能够代表大学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认清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与知识探究的活动。其培养的人才和产生的知识才是高等教育发展考量的主体。但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机构——大学或其他组织存在的时候, 制度化的机构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替代高等教育本身成为发展的内容, 特别是当对高等教育的考核具体到对每所高校的考核上时更是如此。由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单独的组成与利益,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作为一个组织的大学会追寻自己的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发展。正因为如此, 不少学校在发展时都是追逐大学排名的上升, 追逐大学规模的扩大与资产的增值等与机构发展有关的内容, 而相对忽视了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这就导致以机构的发展代替“高等教育”的发展, 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象的“发展”状况。考察历史可以看到, 在高等教育的早期形态中, “最初没有教学楼或教育基金或超出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它们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们自发的联合体”[12], 但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高等教育却让其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见物不见人”、“见实体不见本质”的状况。一旦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同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时, 就会造成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方向的偏离, 其结果就是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 资金越来越多, 人员越来越庞杂, 而大学中的学生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大学中的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被视为一项可有可无的“边缘性活动”。一旦高等教育被当做一个个具体机构的利益而忽视其作为一项事业的整体目标时, 高等教育中人的发展问题就被忽视了。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主体的错位带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对象的不明晰, 从而导致对发展对象认识的偏差, 以机构的发展代替人的发展, 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明显有违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文化的错位——适应性过度与引领性不足

高等教育是追求知识与真理、发展文化的活动, 从事这样一种活动的组织, 其文化特质应该是批判、创新与超越的。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需要高等教育活动, 是因为“社会需要在自己领域内的某些地方可以开展纯粹、独立、不偏不倚的研究”[13]。因此, 在社会的诸种活动中, 只有高等教育才被寄予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厚望, 高等教育也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形而上特质的独立组织和超越者, 从而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但从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看, 西方大学从宗教改革以来, 中国大学自创建以来, 高等教育就一直在政治和市场的影响下发展, 高等教育或作为“政治人”的培养工具, 或作为发展人力资本的工具, 或作为推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色在发展。在现代性的发展论主导下, 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满足经济目的的存在。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强, 高校的自治和自身意识越来越缺乏, 对自我发展缺乏思考, “大学的表现就像‘枪手’, 愿意按吩咐办事, 去帮助任何拥有足够权力和金钱的群体实现其抱负或野心”[14]。高等教育发展对现实的过分屈从, 导致高等教育在发展中“社会顺应”过度而“自我发展”不足。当前,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一个现代化怪圈中的奴仆, 它很少去思考自身的本体价值和路径, 而仅仅关注自己如何扮演好现代化发展的三要素“现代科层制度、高效技术及高生产力经济”的助推者。在这种不恰当的文化指引下,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组织正发展成类似政府部门的行政性组织或像一个教育公司, 其组织自身的文化特色被埋没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替代, 高等教育成为一种被人们追逐的权力代表或成为实现人们经济追求的“教育市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文化的错位带来了高等教育中学术文化的衰败和管理文化的昌盛, 导致管理者阶层不断地在高等教育中崛起, 致使当今管理被认为是继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之后的高校的又一功能。“管理的发展象征着德国唯心主义教学与科研合约的废止。……一流大学是这么一回事, 普遍的管理原则取代了教学与科研的对立, 结果教学和研究作为专业生活的两个方面就被包含在管理之中了。”[1]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高校的管理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立于大学本身的管理者, 有的已非学术领域中的人物, 他们只是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着大学, 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过分强调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 把自己的角色降低为仅仅是政治或经济活动的服务者或参与者。有的大学管理者虽然是学术中人, 但在长期以来对政府的完全依附的惯性导向下也失去对大学自主发展的思考, 从而也只是按照政府的规定或市场的规则在办学。长此以往,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学术文化不彰与行政文化、市场论调的过分发展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状况。

曾执掌哈佛大学数十年之久的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任满结束时仔细研究了搅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目前危机”, 其结论是未来发展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偏离自己的方向, 而过多地指向政治和商业活动。博克指出, 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从事政治活动, 出于政治目的利用大学或从内部施加政治意志;其二是过度扩张, 指大学和教职人员的学校活动过度增加;其三是“商业化大学”, 指大学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而从事无尽的、使人员组织涣散的活动[16]。也正是由于缺乏引领性, 让“高等教育将变成——不管是在感觉上还是在现实中——仅仅只是另一个利益集团, 全无任何能够将其利益提升至那些市场部门之上的特质”[16]。

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正确地位应该是高等教育以其自身对知识的拥有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充当着社会发展的引领者。高等教育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 是超越的、批判的, 正是有了高等教育的此种特性, 才让其在社会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是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等同于或屈从于政治或经济组织的发展时, 社会的发展就会少了方向的指引者。“世人对于大学犹多抱以崇高的期待, 认为大学代表着独立的学术研究、开放的知识传播、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以之和随时有腐化堕落可能的其他社会结构相抗衡, 如果大学也沦为政治与经济结构及某种意识形态的附庸, 将是整个社会理想价值崩溃的征兆, 无异于万恶渊薮。”[18]高等教育引领文化的衰退不仅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失误, 也让整个社会因之而受到损失, 因为“受到困扰的、贪婪的人性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寻求救赎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单单大学成为提供救赎希望的中流砥柱”[19]。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明确指出:大学要“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任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权威, 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 要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 增强批判和前瞻功能”[20]。

五、发展观念的错位——固守传统的质量标准而创新性不足

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时, 总会用一定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价。在现行的质量评价中,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有意无意人们总是采用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评判整个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标准, 其中既有精英高等教育的坚持者, 也有无意识地受到精英高等教育思想影响的人。这是因为人类已有的高等教育多是以精英教育形式呈现的, 对高等教育的其它形态发展尚缺乏深入思考。这就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逐渐导致高等教育的同一化发展。由于质量标准被同一化, 各高等教育机构在追求质量提升时必然会走同样的路径, 如:当前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把研究论文发表、争取国家项目、获得成果奖以及扩大教育资源等作为发展的路径, 导致“千校一面”和资源拥挤。而现实情况是, 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个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多类型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质量观, 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体现, 它符合了高等教育质量中适切性标准的要求。二是对传统质量标准的坚持也容易让人们忽视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创新。而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 高等教育质量既是恒定的, 也是变化的。在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有一些永恒的主题, 如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养成优良的学风、校风, 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等。但与此同时,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还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在以往的观念中, 人们认为掌握好基础知识就是质量的一种体现, 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但从当前的发展看, 这已不能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认识必须有所变革, 创新而不是固守旧道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使命的错位, 即高等教育活动本身逐渐淡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视野;价值追寻的错位, 即工具化追求而非自由追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主导价值;发展主体的错位, 即机构的发展取代人的发展成为质量发展的主体;发展文化的错位, 体现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过分强调适应而引领作用彰显不足;发展观念的错位, 即过于注重传统的质量观, 对质量的创新性认识不足。

上一篇:2022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词下一篇: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