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总结

2024-08-02

减负增效总结(精选8篇)

篇1:减负增效总结

减负增效总结

冷泉小学牛建宏

“减负增效”我觉得是对我们的教学活动的一种优化,通过优化我们教育者的思想,到优化我们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使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做好奠基作用。在“减负增效”活动中,我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尝试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并取得一定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地调动

学生从事学习活动首先就是学生学习的情趣,有了兴趣才有端正的态度,有了态度才有积极的行动。反之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那学生学什么都是苦闷、压抑的,可想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压力大,而且学习效果也是不好的。所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科教学,爱上学习活动,学生才会自主能动的去学习,学习压力才减小,学习负担才变轻,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广度、深度上下功夫,还要注重文章的温度,正如作家余华说的每次阅读都是一次百感交集的情感之旅。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历一次百感交集的情感之旅,只有学生有了在学习中有了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动,才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田忌赛马》中学生认识了那位聪明的智者孙膑,《晏子使楚》中我们感受到晏子的勇敢与机智,《草原》一课我们知道了草原景美人更美。《小抄写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懂事的儿子„„这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都是打动人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我们恰当处理,学生不但可以得到大的收益,还可以激发学生再次阅读,再次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孩子积极学习,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前提。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地培养

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循序渐进中的积累中不断推进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少年若天性,习惯自养成,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降低无用的,重复的劳动。提高效率,从学生良好的学习吸光做起。

在语文方面,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多,以中年级段为例。这些学习习惯是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梳理出来的。

1.良好的书写习惯。(整理错字集、错题集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字典、词典等)

3.预习的习惯。(自学生字、新词、读熟课文、提出问题、重点批注、积累词句„„)

4.质疑问难的习惯。(课题、内容、景物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动作„„写法)

5.读书批注的习惯。(内容、主旨、写法、词、句„„)

6.课堂上善于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倾听、交流)

7.根据语文学习内容课前查阅资料,课后补充资料的习惯。

8.有目的地大量阅读、积累的习惯。(积累、背诵)

9.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10.勤于动笔的习惯。(审题、列提纲、修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老师的工作做细做劳,长时间的坚持培养,学生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学生终生发展。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地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学生就能自己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上首先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减负增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我们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顾课文内容是否讲完了,学生是否听明白了,而是要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也就是学生知道怎么学了,会学了,有自己的方法了。这里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指导。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归纳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方法,学生最后总结出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标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直到把这段话读明白为止,然后尝试解释词语,要做到语句通顺,最后把自己的解释带到原文中看看能不能读通。

学生总结的方法虽然不见得多么精巧,但是很实用。

当然总结出方法后还要让学生反复训练,最后形成自己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面对文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是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时间长了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也会提高,而且还会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要学生掌握,如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中心主旨的提取方法,文章的写法等等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的方法,学生才能减轻自己学习的负担,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些方法融入到孩子骨子里,也是对孩子终生发展有益处的。

四、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地训练

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课堂中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把这些语文能力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所以适当地开展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力才能得到更加全面地锻炼。

例如在我在指导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习作的时候,我就把综合活动引入到课堂上来。

“手”单元“初显身手”板块中的要求是让“学生做翻绳游戏和打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动作,并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手影游戏或者翻绳游戏。并能边做边讲解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能够参与有趣的活动,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体会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班中展示。

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老师选择小组代表在班级中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为后面发言做准备。

(3)练习说话。

观察后,学生对展示过程进行语言描述。教师可应激对学生语言中的词语进行提炼、板书。以翻绳动作为例:如,钩、挑、捏、转等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动作,更好的把过程说具体。

(4)完成积累卡。

活动后引导学生完成积累卡,要求学生把所观察的手影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然后装饰自己的积累卡,可配图。最后全班展示交流。

一堂课的时间学生由玩到说到写到画,在娱乐中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手的兴趣,感受手的灵巧,体会手的神奇,而且积累了语言,锻炼了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地为他们后期的习作做好了准备。

通过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益,而且有趣,而且学生在活动过程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也由课堂迁移到了实践应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更适合学生持续发展。

以上为我在“减负增效”活动中的一些想法,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减负”要围绕兴趣、习惯、方法、能力等几方面下功夫,这样学生才能在减轻各项负担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才能够持续而全面的发展。

篇2:减负增效总结

讨论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市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开展“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讨论的通知要求,我校在全校教师中认真开展了“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讨论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认真筹备,积极开展宣传

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年级组组长为成员的xx小学减负领导小组,在大讨论活动开始初,组长认真整理了近期来,省市县下发的各种减负的文件、通知,组员则从网上搜集了许多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减负方面的意见看法,为搞好这次大讨论做好准备。

二、学习讨论内容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云南省教育厅出台的《规定》、《办法》、“八不准”、“玉溪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以及澂江县教育局减负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并对减负减什么,怎么减,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与减负相关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三、讨论成果

(一)思想统一,任务明确

教师们普遍认为,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是推进全面实施素质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也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举措。是受家长欢迎,让学生乐学、爱学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

减负不意味着减质量,减负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40分钟要质量,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从优化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才能在减负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好。多听课、多评课、多参加集体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汲取养分,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

(三)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减负的相关规定

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认真落实减负的相关规定,学校的减负工作才会有实效。在大讨论中,每位教师都表示,一定按照减负的相关规定认真执行。

1、作业量。一二年级书面作业当堂课内完成,三四年级学生每天全部学科的课外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30分钟,根据我校情况,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主要是有语文和数学两科,也就是每天的家庭作业语文在15分钟内完成,数学在15分钟内完成。五年级不超过45分钟,完成语文数学单科作业的时间不超过22分钟。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完成语文数学单科作业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教师们都表示会严格遵守上述规定,日常工作中由xx小学减负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发现违规,及时处理纠正,并记入期末考核。

2、课程课时。根据规定学校已经开齐一至六年级的所有课程,并开足课时。每位教师必须优先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3节,健康教育1节)。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2节,健康教育1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不“拖堂”和侵占挤占学生课间休息、锻炼和活动时间,并按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时间。

(四)为做好减负增效,我校教师应在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2、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落实导优辅差工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6、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减轻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性作业;

7、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作业;

8、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

(五)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向社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式、任务,使家长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并且支持学校“减负”的一些做法。在家不给学生施加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观念,形成家长、学校“减负”的合力。

四、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对减负增效的认识有待提高,特别对减负之后的增效存有疑虑。

2、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部分教师思想上不够支持。

讨论完成后,每位教师都填写了一份“xx小学减负增效大讨论活动意见征询表”,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减负工作建言献策。

xx小学“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讨论活动总结

篇3:减负增效总结

一、课堂合理化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 但我们往往对孩子不够放心, 总觉得孩子无法掌握教学的核心知识, 课前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 并完完全全地把这种解读教授给学生, 造成了孩子在课堂上成了纯粹的接收者, 他们不需要思考、动脑, 只需要认真听讲就行。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教出的孩子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一旦遇到老师没有讲过的类型就不会思考, 不会回答了。进而导致许多老师进行题海战术, 老师教得累, 孩子学得辛苦。

要改变这种无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首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一节课40 分钟, 老师连续授课时间只能占半节课左右。前5 分钟用于国学经典的学习、背诵感受祖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积累文学素养。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学和交流汇报。最后, 老师再根据孩子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简单的梳理和点拨, 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 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师的讲解,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写景类文章, 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习在具体的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描述, 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在学习了多篇同类型的文章之后, 进行一个总结和归纳,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 以后在写这类型的作文时就会心中有数, 做到学以致用。

然后, 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同的课文, 内容不同, 难易度也不同;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 每节课的掌握情况也不同, 因此我们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课文中较简单的生字词的就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学, 对待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就能利用这个时间段对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学习, 保证他们自学的时间。面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允许孩子们自由讨论, 鼓励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质疑、争辩、释疑的过程中,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既活跃了思维, 又张扬了个性。

二、作业适当化

为了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 近年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每个学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作了严格规定。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打造高效课堂, 实现作业“堂堂清”。

1.减少作业数量

为了节省学生的作业时间, 改变以前重复、机械的作业现象, 每篇精读课文我们都设计两三题趣味作业, 印发给学生做。这样的作业, 花时不多, 形式多样, 学生较喜欢做, 老师也能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利于因材施教。

2.改变作业形式

要想提高作业质量, 我们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作业,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作业形式,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改变了学生对作业的反感情绪, 变苦为乐, 激发作业兴趣。

3.设计梯度作业

俗话说, 十个手指有长短, 确实是的。每个孩子的智力有差异, 家庭教育有差异, 学习态度有差异, 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 我们把作业分成不同等级, 这样量力而行, 既不会打击学困生的作业积极性, 又能让优等生“跳一跳摘桃子”,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考核精细化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考核主要就是8 个单元考加上1 次半期考和1 次期末考。10 次考试对于孩子来说压力巨大, 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来说, 每一次考试无异于是一次重大的心理煎熬。如果哪一次考砸, 都是一次无情的宣判。一次次的打击过后, 孩子对学习彻底的失去信心, 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酷刑, 一种折磨, 他们享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厌学、怕学的现象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如何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这就要求我们的考核形式变得多样化。把识字、积累运用、阅读、写作, 分块考核, 弱化一张试卷定好坏的方式, 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胜利的果实, 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信心。

四、阅读多样化

小学阶段成绩一直拔尖的孩子, 到了初中不见得都学得好;而有些在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平平, 甚至作业都不能及时完成的孩子, 到了初中语文成绩反而遥遥领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爱好, 看课外书, 他们甚至可以因为看书忘了做作业, 阅读量的积累, 让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大幅提高, 到初中就显现出它的优势。所以, 在小学阶段, 重视孩子阅读量的积累, 大面积地开展阅读活动, 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江湖义气、儿女情长;感受孔子、孟子、老子深邃的思想, 接受精神的洗礼。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孩子们需要的精神食粮。

“减负”是我们现今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 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如果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改变教育观念,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一定能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学习之路。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多年后的今天,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其中的灵魂。不过, 经过多年的观察, 我发现所谓的减负对于一线工作的老师来说纯粹是水中月镜中花。“减负”不仅没有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 更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此, 教师越教越辛苦, 孩子越学越痛苦, 家长更是叫苦不迭。究其原因, 应是教学指挥棒的偏失——一味追求升学率。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直接化也在无形当中推动着教育朝着应试教育的这条路上走到底。

篇4:反思总结,减负增效,激情课堂

[关键词] 试卷讲评课;课前准备;学生分层;评价机制;分析归类;心理调节;反思总结

在数学试卷讲评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通过类比、联想、迁移或拓展,挖掘习题中的潜在因素,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是每个高中老师都在为之探索的工作.

[?]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一定是基于教师的充分课前准备

讲课(题)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上,要具有导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凡是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的,往往是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最终导致面面不到,水过无痕. 其实试卷上大多数题目学生可自行解决,如讲评时再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浪费时间. 当然,“突出重点”并非只讲重点,只是一节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应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精心备课,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学生最想知道的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学生探究. 根据学生测试情况,讲解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出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对做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概念、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这样讲评才会击中要害.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造成失分的原因要找得准,敲得狠,注意集体引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必定是在学生充分动起来的课堂进行的

1.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教师要解放思想,不能由教师从头讲到尾.要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要担心他们自己做不对,改不对,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去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勇敢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少讲,学生应该尽可能多说.魏书生曾经幽默地说,教师上课还是“懒惰”一点好,这样就迫使学生勤快一点. 但这“懒惰”是指精心设的“懒惰”,不是懒散. 以前我们经常这样想,我不讲,学生怎么懂呢?其实这种想法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和觉悟. 有时上课前的预设并不一定能有效生成,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往往要出问题,其实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以最大限度捕捉学生的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3.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要建立合理的互助合作小组和恰当的评价机制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敢于发言,通过建立合适的方式. 例如建立合作小组,在建立合作小组时要做到目的明确,保证在整个改错过程中,做到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体现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教学理念.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学生先各自查找不足,消除优秀生与学困生的隔阂,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然后产生积极的互助,使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形成“荣辱与共”的思想. 将自己的努力同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协调起来,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使每一名成员(包括学困生)都尽可能地去学,去改,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再由代表发布本组的经验.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解题方法,以至全班的共同提高. 而这样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能有效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要相互结合,尤其是教师评价要及时、恰当,要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4. 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要对学生进行分层

数学内容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 因此,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做数学”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 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问题情境,还要设计配合教学内容的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 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D组学生解低档题,夯实基础;C组学生先解基础题,争取在规定的时间里解决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各类学生按照自己认知水平来选择解题,充分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

[?]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必定是注意分析归类,注重减负增效的

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能只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 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

nlc202309081028

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讲评.

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 如把一份综合测试卷分为:a. 一题多解类;b. 多题一解类;c. 用方程思想解题;d. 用函数思想解题;e. 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f. 用转化与化归思想解题.

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a. 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甚至错误;b. 读题时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c. 思维定式的负迁移;d. 数学模型建立不当;e. 运算错误;f. 表述不够规范.

以上三种归类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通过归类思想的练习,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避免“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变式在解题中的应用,通过变条件,变结论.

例如:若不等式9x-(k+1)3x+2>0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误解:令3x=t,则原命题等价于t2-(k+1)t+2>0恒成立.

由二次函数知识可得:Δ=(k+1)2-8<0?-1-2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①错误的原因;②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弥补吗?③有更好的解法吗?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争论,学生很快找到了出错的根源,并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二次函数法、分离最值法、求导数法等). 接下来进行适当变题.

变式1:若不等式9x-(k+1)3x+2>0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方程9x-(k+1)3x+2=0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这样的例子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如果我们教师适时设计类似的问题对学生训练,不仅能避免错误,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必定是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试卷讲评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反思,有反思才能有疑问,质疑才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思想方法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将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取出来,从而将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化”.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进行反思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学习或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从已知中寻找未知,从中未知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中积极反思,这样才能巩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必定是注重学生心理的适度调节

注重学生心理的适度调节: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每次考试后评析试卷的课是最难上的,学生往往是启而不发,呼而不答,学生的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 此时教师应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心理的闭锁引起的. 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每个学生都有衡量自身成败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尚不成熟,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能力还不强. 因此,在讲评练习前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成功之处、失败之因,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与否定,从而使学生重获自信、恢复进取心,这种心理准备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理的闭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 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讲评前要求学生进行自行思考和必要的知识准备,这些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试卷讲评是复习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错例,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 教师的讲评更要高屋建瓴富有新意,要讲习题的内在规律,知识的纵横联系,纠正错误概念进行正本清源;要讲那些容易阻塞思路,容易预设“陷阱”、诱人“上当”的地方;要帮助学生把不易被察觉、隐藏在习题中的潜在条件或成果挖掘出来,并能掌握、利用和发展所获得的成果;要随时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才能算达标到位.

篇5:减负增效总结

下面将平时观察到的若干过度现象加以分析研究,以寻求“适度”。

一、整合过滥,偏离学科本位。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美术课程标准》有了“综合、探索”领域后,经常可以看到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整合”方面所做的.努力。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新理念,动不动就在美术课上用大量的时间安排跳舞、唱歌等“非学科因素”,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语文、思品、科学、音乐等其它课。殊不知,不恰当的“整合”,会失去美术课本来的学科特色,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如,一堂以“春天”为题的绘画课,教师往往会介绍与春天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诗歌、散文、词汇上大做文章,也会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甚至还会讲授许多在春天发生的动植物知识和自然现象等等。也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对于“春天”的美术课内容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导和扩散作用,可以让学生很快感受到春天的氛围,对春天发生正面的兴趣。但是,当这些环节完成之后,老师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些绘画作品,然后就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这话说完,一堂美术课的讲授就算完成了。象这样的整合,更象是一堂文学欣赏课或是一堂科学课,虽然看起来他把文学、音乐、科学和美术整合了,但并没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涉及到美术本身,缺乏对春天色彩的的认识,对春天景色描绘的指导,严重脱离了美术课本质。许多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很多话题“带出了美术”,就算是讲授了美术。我们说,让学生在“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是要教给学生怎样通过视觉艺术去观察、记录、描述和表现“春天”。这里,对“春天”的兴趣并不等于是对“美术”的兴趣,“广泛的文化情景”不是美术本身,只是认识美术原理的一种手段,而美术本身的认知才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根本上说这堂课已经偏离了作为美术课的基本意义。

二、合作频繁,重形式轻实效。

现代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也重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随着课改的深入,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美术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比如有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分组,展开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然后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合作,其真正意义并未达到。还有,有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一味追求形似而非神似,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真正效果。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和合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途径与方法,适度地开展合作学习。

美术教师要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知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的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他们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的提醒学生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美术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三、媒材滥用,片面迷信多媒体。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一是传递大量的图片信息;二是利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创设动人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三是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等。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如果我们不能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手段而手段,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基本功得不到展示。美术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此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选择在学生进行创作时不断播放精美的图片或动画作品,这些画面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或分散学生的注意,是不符合学习者心理要求的。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美术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美术教师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但学习的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评花俏,求面不求质。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经常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新一轮的课改呼唤有“质”感的评价,面对形形色色的评价方式,要自醒。不要一味追求评价的外在形式,过度追求“外在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真实有效,所以需要“瘦身”。怎样的评价方式更适合被评价者?从哪个角度评价对被评价者更有价值?只有适时适度地开展适合个性发展的评价,才是有效的。

1、过“滥”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更多的视角用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赞赏、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充分注意了评价语言、方式的多样性,于是美术课堂出现了“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眼光真锐利”、“你画得真好”的掌声;出现了“你真会动脑筋”、“说得太好了”之类的评价;出现了点点头、摸摸后脑勺等体态评价语;学生的额头也贴上了红五星、智慧星等。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竟然每个发言的学生都得到了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赞赏。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评价表扬的频率明显过高,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而发言。再细看,学生赢得表扬时所回答的问题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点评有不少是很浅显的、很笼统的、没有针对性的,学生的回答也不至于反映出学生的“真聪明”、“真棒”。这样过“滥”的赞赏,甚至还有明知道学生画得不对不好,教师也会给予赞赏:“很好,不错。”如此种种,显然是曲解或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足,盲目乐观。同时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也会对这样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产生反感,影响他们的学习。

2、过“花”的形式

篇6:减负增效工作总结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教研组结合学校要求,实行科学减负,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真正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统一思想,强化“轻负高质”意识,明确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在开学初就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的文件,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目标,全组教师签订了“减负”责任书。

2、推行了家庭作业试水制和协商制,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需下水试做,每天家庭作业的布置必须经由班主任的协调统一布置,确保学生的作业时间。

3、加强教学研究,推进了集体备课和学科组建设,深化了网络教研平台,以研促教,依研提质减负。

4、改革了师生评价机制。

主要做法:

(一)、认真学习“减负”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强化“轻负高质”意识。

(二)、制定措施,加强管理,落实到位。

1、明确规定,着眼细节,追求有效。

我们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各班一律不安排早自习,确保学生早晨的睡眠时间。课外活动时间,任何学科教师不得随意占用讲课。音、体、美学科教师的课时不得自行转让给其他学科的教师,否则按空堂处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得擅自提前复习迎考和延长学生上课时间等等。

2、严把“备课、上课、听课、训练、辅导”五关,要求环环有效。

(1)有效备课。提倡实用备课,有效备课,采用集体备课和个性备课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同学科组其他老师的智慧,经常进行二次备课,所有教师要求每课必须写好教学反思,杜绝为应付备课补交备课材料的现象。

(2)有效上课。教师上课时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重视课堂的常规管理和各学科的课堂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3)有效听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学科组听完课后组织评课,并有评课记录。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及时上汇报课,并在教研组内交流心得,书面材料备案。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4)有效训练。教师正确认识作业在学生“双基”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安排作业,既抓好对作业量的控制,更抓好对作业规范和作业批改的要求。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惩罚学生。

(5)有效辅导。明确课后辅导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突出辅导的靶向性,对有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全面辅导,关注后进生的个别辅导,把对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作为辅导工作的重心。对后进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辅导时间与内容,避免增加其负担。

3、建立“三级”巡查机制,确保“减负”落实到位。

存在问题:

1、个别老师对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认识还不到位。

2、部分家长担心学生成绩波动要求教师增加作业量。

3、个别教师工作能力滞后,在落实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上有一定困难。

今后工作方向:

1、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使命感教育以及不断培养提高教师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

2、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常规检查和指导,引导对口扶持和以研促教。

3、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引领“减负”工作。

4、加强宣传,积极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精神和“减负”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引导家长们由重视孩子的分数转为重视孩子的终身发展。

5、引导教师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沙龙和课例研讨等活动推广成功经验。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减负增效”工作总结

篇7:美术课堂减负增效个人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如何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创造最佳教学效果,应是我们不懈地追求。面对推陈出新、不断涌现的良方佳策,不要指望将其全部拥有,用过多的手段和活动将课堂填得满满当当,这样只会导致美术教育的“虚胖”和过度。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一个“度”,让课堂教学“适度精彩”,防止课改方向“过左”或“过右”。才可能更好地拥有最佳的收获,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下面将平时观察到的若干过度现象加以分析研究,以寻求“适度”。

一、整合过滥,偏离学科本位。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美术课程标准》有了“综合、探索”领域后,经常可以看到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整合”方面所做的努力。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新理念,动不动就在美术课上用大量的时间安排跳舞、唱歌等“非学科因素”,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语文、思品、科学、音乐等其它课。殊不知,不恰当的“整合”,会失去美术课本来的学科特色,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如,一堂以“春天”为题的绘画课,教师往往会介绍与春天有关的文学素材,在诗歌、散文、词汇上大做文章,也会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甚至还会讲授许多在春天发生的动植物知识和自然现象等等。也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对于“春天”的美术课内容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导和扩散作用,可以让学生很快感受到春天的氛围,对春天发生正面的兴趣。但是,当这些环节完成之后,老师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些绘画作品,然后就说:“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这话说完,一堂美术课的讲授就算完成了。象这样的整合,更象是一堂文学欣赏课或是一堂科学课,虽然看起来他把文学、音乐、科学和美术整合了,但并没有在教学环节中真正涉及到美术本身,缺乏对春天色彩的的认识,对春天景色描绘的指导,严重脱离了美术课本质。许多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很多话题“带出了美术”,就算是讲授了美术。我们说,让学生在“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是要教给学生怎样通过视觉艺术去观察、记录、描述和表现“春天”。这里,对“春天”的兴趣并不等于是对“美术”的兴趣,“广泛的文化情景”不是美术本身,只是认识美术原理的一种手段,而美术本身的认知才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从根本上说这堂课已经偏离了作为美术课的基本意义。

二、合作频繁,重形式轻实效。

现代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它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也重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随着课改的深入,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美术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比如有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分组,展开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两分钟,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就结束了,然后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合作,其真正意义并未达到。还有,有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一味追求形似而非神似,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真正效果。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和合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途径与方法,适度地开展合作学习。

美术教师要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知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适时的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他们讨论的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不要笼统的提醒学生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要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将美术学习活动开展起来。

三、媒材滥用,片面迷信多媒体。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一是传递大量的图片信息;二是利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创设动人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三是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等。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如果我们不能发挥多媒体的长处,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手段而手段,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基本功得不到展示。美术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此外,还有相当多的教师选择在学生进行创作时不断播放精美的图片或动画作品,这些画面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或分散学生的注意,是不符合学习者心理要求的。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美术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美术教师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但学习的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评花俏,求面不求质。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经常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新一轮的课改呼唤有“质”感的评价,面对形形色色的评价方式,要自醒。不要一味追求评价的外在形式,过度追求“外在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真实有效,所以需要“瘦身”。怎样的评价方式更适合被评价者?从哪个角度评价对被评价者更有价值?只有适时适度地开展适合个性发展的评价,才是有效的。

1、过“滥”的表扬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更多的视角用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赞赏、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充分注意了评价语言、方式的多样性,于是美术课堂出现了“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眼光真锐利”、“你画得真好”的掌声;出现了“你真会动脑筋”、“说得太好了”之类的评价;出现了点点头、摸摸后脑勺等体态评价语;学生的额头也贴上了红五星、智慧星等。短短几分钟时间内,竟然每个发言的学生都得到了老师及全班同学的赞赏。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评价表扬的频率明显过高,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表扬而发言。再细看,学生赢得表扬时所回答的问题以及对美术作品的点评有不少是很浅显的、很笼统的、没有针对性的,学生的回答也不至于反映出学生的“真聪明”、“真棒”。这样过“滥”的赞赏,甚至还有明知道学生画得不对不好,教师也会给予赞赏:“很好,不错。”如此种种,显然是曲解或片面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足,盲目乐观。同时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也会对这样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产生反感,影响他们的学习。

2、过“花”的形式

篇8:减负增效总结

关键词:减负增效,激情引趣,课堂教学

对于“减负增效”,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一得之见,都是教师经验的结晶,辛勤劳动的成果。本人不才,没有形成体系的理论,在平时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一些零星的看法,这里写出来与大家稍作交流。

一、关于减负增效的想法

说到减负,以前心中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历史与社会课,和语文课、英语课相比作业量是相去甚远了,不存在减负的问题。可是一次在班上布置课后作业:请大家回去写一些关于《追星》的看法,300字左右。刚布置完下面同学就“哎哟”叫起来了,第二天,在课代表非常尽职地死追硬催下,好些同学才赶好了作业,其中还有一两个学习能力不错的同学草草了事的,这些同学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那天,课代表和我一起发起了牢骚:“作业怎么就那么难交哦!”历史与社会作业难道就这么难?我的要求只是语文作文要求的一半,而且,一个学期也写不了几次,为什么就那么难交呢?难道我这一点作业也成了他们的负担?除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个问题最后在一道材料题的启发下我才豁然开朗。题目很普通: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许多发明,在他发明的过程中尝试了许多失败,整个过程是既艰难又困苦的,但是为什么他不觉得苦,而且还继续乐此不疲地继续尝试发明?因为他乐于去专研,他感兴趣,即使是苦的,他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不觉得这是个苦活,不觉得这是个负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历史与社会作业即使量再少,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会在学生认识上成为学习的累赘,让学生有时会抱着任务观念完成,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最终达不到教学所期望的效果。这样看来,历史与社会课也要减负,不是减课业负担,而是要减学生的“心理负担”———把历史与社会学习作为负担的心理。要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兴趣,找到学习的价值就不会觉得这是负担。

二、减负增效的尝试

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把学生的兴趣与我们的学科要求结合起来呢?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呢?开学初,在与初一新同学交流中,从他们的“个性名片”介绍中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多才多艺,且“名片”设计各有特色,挺有能力的,于是想到平时的教学资料大多是老师去搜索社会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世界的,既然学生有能力,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呢?于是,在和同备课组老师的讨论下,决定将课堂上的“历史演讲”改成了“历史剪报”,每周一次,人人参与。起初,正如我所料的剪报本的作业并不那么顺利,问题很多:作业剪贴不整洁的;选择内容是纯按个人喜好的;面对历史新闻内容不会点评的……不过,很让我欣喜的是,很多同学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是看得出来他们是很认真地在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还有一些同学做得很出色。剪报本身不是目的。借剪报活动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才是根本。为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我坚持“正面引导,促进提高”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热衷于阅读情真意切的短信,对短信倍感亲切,我从中受到了启示,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点评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留下一句饱含期待与鼓励的话,其效果胜过苍白无力的说教。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剪报作业的批阅和点评。

在这个活动中,“表扬”是贯彻始终的,其作用也非同一般。对于剪报出色的同学,不仅学科表扬并且还班级表扬加分,并向班级同学展示,肯定其作业的特色及出彩的地方,激发其自豪感和成功感。对于有进步的同学,在点评中不仅写出其进步的地方,也给出改进的建议,也在班级表扬其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不能掌握剪报技巧的同学,课后进行个别的指导,帮助其向其他同学学习和交流,促其进步。当遇到很多同学都感兴趣的新闻时,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热点新闻”专题讨论及点评……同学们很感兴趣,也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自己客观独特的观点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学生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跃然于脸上,兴趣在表扬中进一步稳定,能力在点评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涅, L.J.布里格斯, W.W.韦杰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_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盛群力等著.学与教的新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游戏儿歌教案《听说》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一年级描写月亮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