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2024-08-23

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精选6篇)

篇1: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以M5和M1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研究.检测了群体中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它们在群体中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43个SSR标记和42个AFLP标记构建了相关染色体的分子连锁图.在1A、5D、6D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籽粒硬度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位于染色体5D上的Xgwn190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达62.5%,为主效基因;在1B和6A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各1个,它们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3.2%和15.6%;在染色体1B和3B上分别检测到与SDS沉降值相关的QTL各1个,贡献率最大(10.2%)的一个QTL位于3B染色体上靠近E37M61-286的区域;在1A、3B、5D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拉伸面积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5D染色体上的Xgwn190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为11.5%.

作 者:陈喜文 刘晓光 陈德富 陈飞雪 Chen Xiwen Liu Xiaoguang Chen Defu Chen Feixue 作者单位:陈喜文,陈德富,陈飞雪,Chen Xiwen,Chen Defu,Chen Feixue(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

刘晓光,Liu Xiaoguang(内蒙古商法专修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刊 名: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NANKAIENSIS(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9(6)分类号:Q75关键词:小麦 面包加工品质 分子连锁图 数量性状位点

篇2:杀菌剂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粉锈宁、多菌灵、三唑酮、特谱唑;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34号。

1.2 试验方法

1.2.1 4种不同杀菌剂在郑麦9023扬花期施用。

共设5个处理:对照 (不用药剂) ;15%粉锈宁 (1.5kg/hm2) ;50%多菌灵 (1.5kg/hm2) ;30%三唑酮 (1.5kg/hm2) ;12.5%特谱唑 (75g/hm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 小区宽3m、长9m, 小区面积27m2。在小麦开花期分别进行处理, 收获后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进行室内检测。

1.2.2 多菌灵分别在郑麦9023和豫麦34号不同生育时期施用。

分别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喷施。收获后进行室内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各处理对所测定的面包小麦主要加工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 表现出一致性的降低;对照16.8min, 而粉锈宁、多菌灵和三唑酮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9.5min、8.8min、8.9min。特谱唑处理比对照减少了6.0min。其次各处理明显缩短了断裂时间, 增加了弱化度, 湿面筋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处理对吸水率和形成时间无明显影响 (见表1) 。

2.2 同一杀菌剂在2种小麦不同时期用药对品质的影响

供试品种为郑麦9023和豫麦34号, 分别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喷施多菌灵。试验结果表明, 影响面包小麦主要加工品质性状指标的是杀菌剂, 与药剂使用时期关系不大 (见表2) 。

3 结论

不同杀菌剂对同一种小麦的各项主要加工品质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其次是各药剂处理明显缩短了断裂时间, 增加了弱化度, 湿面筋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处理对吸水率、出粉率和形成时间无明显影响。郑麦9023和豫麦34号喷施多菌灵后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 初步说明影响面包小麦的各项主要加工品质性状指标的是杀菌剂, 与使用时期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何中虎, 林作楫, 王龙俊, 等.中国小麦品质区划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5 (4) :372-377.

篇3: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有关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研究很多,但就生态因子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栽培措施小麦品质

0引言

小麦品质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是不同品种的遗传特性,同时栽培技术、土壤、气候条件、收获、干燥、贮藏的方法与条件也均有影响。小麦品质改良的途径包括产前的品质育种、品种合理种植区划的制订,生产中栽培技术的配合和生产后加工技术的改进等,总之,促进品质改良需要多学科协作。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上提高小麦品质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温度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庄巧生(1951)指出,在气候、土壤、品种三个因子中,气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最大,其中尤以温度和水分最为重要。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是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温度影响小麦子粒品质的重要阶段。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灌浆期间,空气湿度。水分,温度都会影响蛋白质含量,但这一时期温度是最重要的变量,如果昼/夜温度从22℃/2℃上升到27℃/2℃时。蛋白质含量从9%提高到13%,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灌浆过程中的平均日均温呈正相关。Smika(1973)研究指出在小麦成熟前的15-20天期间,最高气温对蛋白质影响最大,当最高温度在32℃以上,蛋白质含量反而降低,故成熟前2-3周内最高气温超过32℃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反而不利。抽穗一成熟期间的平均昼夜温差与籽粒蛋白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日照及光周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光照强度一般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抽穗一成熟期间的总辐射量与籽粒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时数与蛋白质含量有结论极显著正相关,也有结论呈负相关。光照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在整个生育期都存在,但不同时期影响不同:一般播种至拔节期,长日照有利于蛋白质含量提高;开花至成熟期,则随着日照时数的减少而蛋白质含量增加。

3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小麦生育期间的水分状况受自然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以不利影响为主,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越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越低。但是,如果有较高的施肥量,高水分条件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小麦成熟前40-55天,蛋白质含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为-0.70;抽穗后15天内,每降雨12.5mm,籽粒蛋白质降低0.75%。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百粒重和产量。这说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与提高小麦产量并不冲突。

4土壤养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土壤氮素是影响小麦籽粒品质最活跃的因素。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比籽粒产量的影响更大。孔令聪等(1996)研究认为增加氮肥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呈增加趋势,抽穗期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较高。

土壤磷和钾的含量也同样会影响到小麦品质。适宜施磷在提高籽粒产量的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施用适量钾肥,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等品质指标尤其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有明显增加,但钾肥施用量过大反而不利于小麦品质的改善。

5土壤质地和性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小麦蛋白质含量随土质的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质地粘重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王绍中等采用控制实验,对河南省几种主要土壤类型,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与小麦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认为沙姜黑土和立黄土的几项烘烤品质最好。王晨阳通过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不同地点和土壤质地上品质性状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的环境变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亦达极显著水平;评价值、最大抗延阻力、延伸性的环境效应达显著水平,但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的环境效应及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6海拔高度、纬度对小麦品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生态高度(纬度和海拔的乘积,量度单位用d.m(度、米)表示)与生育期呈正相关,生育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置、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生态高度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

篇4: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小麦品质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是不同品种的遗传特性, 同时栽培技术、土壤、气候条件、收获、干燥、贮藏的方法与条件也均有影响。小麦品质改良的途径包括产前的品质育种、品种合理种植区划的制订, 生产中栽培技术的配合和生产后加工技术的改进等, 总之, 促进品质改良需要多学科协作。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为小麦生产上提高小麦品质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温度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庄巧生 (1951) 指出, 在气候、土壤、品种三个因子中, 气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最大, 其中尤以温度和水分最为重要[1]。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是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温度影响小麦子粒品质的重要阶段。温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灌浆期间, 空气湿度, 水分, 温度都会影响蛋白质含量, 但这一时期温度是最重要的变量, 如果昼/夜温度从22℃/12℃上升到27℃/12℃时, 蛋白质含量从9%提高到13%, 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2]。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灌浆过程中的平均日均温呈正相关[3]。Smika (1973) 研究指出在小麦成熟前的15-20天期间, 最高气温对蛋白质影响最大, 当最高温度在32℃以上, 蛋白质含量反而降低, 故成熟前2~3周内最高气温超过32℃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反而不利[4]。抽穗-成熟期间的平均昼夜温差与籽粒蛋白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5]。

2 日照及光周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光照强度一般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6]。抽穗-成熟期间的总辐射量与籽粒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5], 总日照时数与蛋白质含量有结论极显著正相关[5], 也有结论呈负相关[7]。光照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在整个生育期都存在, 但不同时期影响不同:一般播种至拔节期, 长日照有利于蛋白质含量提高;开花至成熟期, 则随着日照时数的减少而蛋白质含量增加[6]。

3 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小麦生育期间的水分状况受自然降水和灌溉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 但以不利影响为主, 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成熟期, 土壤水分含量越高,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越低[8]。但是, 如果有较高的施肥量, 高水分条件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品质[9]。小麦成熟前40~55天, 蛋白质含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为-0.70;抽穗后15天内, 每降雨12.5mm, 籽粒蛋白质降低0.75%[1]。轻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百粒重和产量[10]。这说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与提高小麦产量并不冲突。

4 土壤养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土壤氮素是影响小麦籽粒品质最活跃的因素。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比籽粒产量的影响更大。孔令聪等 (1996) 研究认为增加氮肥能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呈增加趋势, 抽穗期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较高[11]。

土壤磷和钾的含量也同样会影响到小麦品质。适宜施磷在提高籽粒产量的同时, 提高了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12]。施用适量钾肥, 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等品质指标尤其是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有明显增加, 但钾肥施用量过大反而不利于小麦品质的改善[13]。

5 土壤质地和性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小麦蛋白质含量随土质的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 质地粘重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王绍中等采用控制实验, 对河南省几种主要土壤类型, 不同质地, 不同有机质含量与小麦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初步认为沙姜黑土和立黄土的几项烘烤品质最好[1]。王晨阳[14]通过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在不同地点和土壤质地上品质性状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拉伸面积的环境变异达极显著水平, 且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亦达极显著水平;评价值、最大抗延阻力、延伸性的环境效应达显著水平, 但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不显著;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的环境效应及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6 海拔高度、纬度对小麦品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15,16]生态高度 (纬度和海拔的乘积, 量度单位用d.m (度.米) 表示) 与生育期呈正相关, 生育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 生态高度也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呈负相关。

据报道, 在23°~45°41′N之间, 纬度每升高1°, 蛋白质含量增加0.442%-0.54%。随纬度升高, 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评价值、延伸性抗延伸性和最大抗延伸性总体呈递增趋势;吸水率随纬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 稳定时间、弱化度、比值和能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摘要:对国内外有关品种改良和优质栽培影响小麦品质形成的研究很多, 但就生态因子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生态环境及栽培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篇5: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关键词:加工番茄;钾肥;肥料效应函数;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

中图分类号: S641.206;S14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88-03

收稿日期:2014-09-26

全球种植加工番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河谷和以新疆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基地之一,其番茄产量位居世界前三,番茄酱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 1/4[1]。番茄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钾是植物体内60多种酶的活化剂,钾素在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物质的运转与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增施钾肥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能力[3]。张国红等提出了不同施肥水平对番茄品质的影响[4],马乔玲等提出了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5],龚江等提出了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效应对加工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6],侯晓静等提出了加工番茄品质性状与番茄红素的灰色关联分析[7]。目前,国内关于加工番茄的合理施肥以及不同品质间的关联分析研究较多,但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却少有报道。本研究以新疆天山北坡的T9种质加工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工番茄在不同钾肥施用量下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求解出钾肥肥效方程并计算出不同品质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以期为新疆加工番茄合理施钾、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性状提供有效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2年4月在新疆天山北坡某试验田进行,番茄品种为屯河9号,供试土壤为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壤土,2012年4月初扶垄。试验采用铺膜滴灌栽种模式,行距55 cm,沟深 20 cm,垄背宽 100~110 cm,小区面积为 36 m×9.25 m=33.3 m2。2012年4月 2日开始人工移栽,移栽深度10 cm左右,以掩埋下子叶节为准,深栽后及时补水,提高成活率,株距 22 cm,保苗 30 180 株/hm2,灌溉方式为河水滴灌,水泵功率45 kW,扬程50 m,额定流量 306 m3/h。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3414”方案中的4个处理(表1),即N2P2K0、N2P2K1、N2P2K2、N2P2K3。其中,2水平为最佳施肥量,0水平为不施肥,1水平为最佳施肥量的0.5倍,3水平为最佳施肥量1.5倍[8],试验设置3次重复。根据该番茄产区种植经验,当氮肥、磷肥、钾肥具体用量分别为300、105、75 kg/hm2时,最适合加工番茄生长。氮肥为大颗粒尿素(含N 46%),磷肥为三料磷肥(含P2O5 46%),钾肥为氯化钾(K2O)。

1.3品质分析

对每个小区随机采摘的20个成熟加工番茄果实作为试验样品进行品质测定,包括果实的硝酸盐、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的含量及糖酸比(表1)。表1供试小区加工番茄的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施用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

根据不同施钾水平下的加工番茄产量(表1)拟合出加工番茄产量和钾肥施用量之间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即肥料效应函数模型[9]。该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为:

y=51.359 8+0.297 9x-0.003 0x3。(1)

对拟合函数进行方差分析[10],结果显示,F=199>F0.05=0.05,说明加工番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由回归统计表明r值为0.998 7,标准差为0.410 3,说明试验的钾肥施用量与产量高度相关,模型拟合效果好。通过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可得,在氮肥、磷肥分别为300、105 kg/hm2的最佳施肥情况下,当不施钾肥时,加工番茄产量为51.36 t/hm2,接近实际产量;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加工番茄产量逐渐增高,当施用量为74.48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62.61 t/hm2),此时钾肥施肥量为最优值,如继续施钾肥,产量会逐渐下降。

2.2钾肥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通过品质分析得出了不同施钾情况下的品质数据(表1),施用钾肥后的3组数据显示,硝酸盐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番茄红素含量则随着钾肥的合理施用而逐渐增加,最佳施肥量下的番茄红素含量比不施钾肥时提高72%。当施肥过量时,番茄红素含量依然比不施肥时高41%,但与最佳施肥量下的含量降低了18%,可见,在一特定施肥量下,番茄红素含量和施肥量呈正相关,超过该特定量后,番茄红素含量逐渐降低,与施肥量呈负相关。同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合理范围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达到过量水平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开始降低。钾肥可明显改善该加工番茄品种的酸性,由试验数据可知,总酸含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1、2、3等3种水平下的总酸含量分别比0水平下的总酸含量降低9%、15%、34%。对试验果实进行品质测定,总糖含量在施钾后基本没有变化,由于果实酸度随施钾量增加而降低,所以糖酸比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

2.3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各品质间的关联度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钾肥可提高番茄产量,改善番茄品质。然而,单纯提高产量有可能会引起某种品质变差,所以还须分析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各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间接选择,这样对加工番茄育种、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1]。

2.3.1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模型[12],将钾肥作用下的加工番茄产量作为参考数列,用y0表示。加工番茄的硝酸盐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糖酸比品质形状作为比较数列,用x1、x2、x3、x4、x5表示,这样参考数列、对比数列构成一个矩阵(y0,y1,y2,y3,y4,y5)。由于加工番茄各品质间的量纲不一致,在作关联分析前须对品质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将参考数列、对比数列作为整个灰色系统进行关联分析。试验假定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具体方法采用阈值法,其算法公式为:

由表4可知,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联度的从大到小依次为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总酸含量>硝酸盐含量。在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与糖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其中,糖酸比与加工番茄产量关联度最大,达到0.863 5,说明各性状中糖酸比和产量关系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稍微低于糖酸比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822 8;与产量的关联度一般的是番茄红素含量和总酸含量,分别为0.680 3、0.628 8;硝酸盐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低,为0.513 3。通过关联度的分析可知,在考虑施肥提高产量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兼顾品质性状的选择。

3讨论

加工番茄是喜钾作物,尽管新疆属于富钾地区,但仍不能满足加工番茄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土壤钾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下的产量比不施钾肥时高21.57%,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不施钾肥时分别提高72%、1699%。通过计算钾肥的肥效方程可知,当钾肥施用量为74.48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62.61 t/hm2),该数值接近实际值,可以作为施钾方案,对加工番茄合理施肥,进而提高产量。当然,影响番茄产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土壤钾含量,本研究所建立的方程只包含施钾量。另外,灌水量、气温的变化也会引起钾肥肥效的变化,加工番茄产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得到更精准的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寻求多影响因素下的钾肥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施钾可以改善加工番茄的品质性状,提高加工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糖酸比等,降低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其中,番茄红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不施钾肥时分别提高了72%、16.99%。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了钾肥作用下加工番茄产量和所测的品质性状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由关联度次序可以在施肥过程中有效指导如何更好地兼顾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形状的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克服了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中需要大量样本数据的局限性,同时具有算法成熟、稳定性好、计算量小的优点。由于加工番茄的生长是个动态过程,不同气温条件和地域条件下番茄品质表现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成熟时期内番茄的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也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中,这些因素也要兼顾考虑到,以期获得最优结果。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钾肥可有效提高加工番茄的产量,改善加工番茄的品质性状。在品质性状中,产量和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相关,和番茄红素含量、总酸含量一般相关,和硝酸盐含量相关度最低。该研究可以为加工番茄的施肥、增产以及品质性状的综合考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兵. 中国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3):16-20.

[2]胡伟,张炎,王海燕,等. 几种钾肥在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7,44(4):494-497.

[3]张炎,马海刚,徐万里,等. 施钾对加工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3):40-42,51.

[4]张国红,袁丽萍,郭英华,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增刊):151-154.

[5]马乔玲,张炎,李青军,等. 钾肥施用对加工番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3,50(11):2046-2053.

[6]龚江,王海江,谢海霞,等. 膜下滴灌氮、磷、钾耦合效应对加工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854-858.

[7]侯晓静,姜波. 加工番茄品质性状与番茄红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14(3):54-57.

[8]孙义祥,郭跃升,于舜章,等. 应用“3414”试验建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97-203.

[9]吴志勇,闫静,施维新,等. “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1):135-141.

[10]宋朝玉,高峻岭,张清霞,等. “3414”肥料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的探讨[J]. 山东农业科学,2009,18(9):93-96.

[11]袁莉,姜波. 加工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相关性状的关联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42(4):504-507.

篇6: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小麦品质包含了小麦的形态品质、营养品质以及加工品质等, 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形态品质中包括形态、整齐度以及饱满度等;营养品质中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加工品质包含面粉品质、烘烤品质等。因小麦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和用途, 其所具备的品质性状也不尽相同。例如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就是营养角度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小麦的出粉率高低则是面粉生产厂需关注的重要内容, 小麦面粉能否进行某种食品的加工则是食品加工行业需考虑的要素。小麦的品质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其主要指的是小麦品种对于某种特定的用途以及产品的适合程度。

2 小麦品质性状遗传性研究概述

小麦育种的物质基础是小麦的遗传资源或者是种质资源。正确运用优异的遗传资源对于促进小麦育种的突破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育种工作也可以看做是对遗传资源的科学加工。就世界小麦育种的发展来看, 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育种都和关键性种质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紧密相关。

20 世纪50、60 年代出现在小麦育种中的“绿色革命”, 就是因为在日本挖掘出了矮秆基因Rht1、Rht2、Rht8、Rht9 的Daruma (达摩) Akafomughi (赤小麦) 两个品种;同时IB/IR小麦因为带有Pm8 和Yr9 2 种抗白粉病和条绣病的基因, 在全球广泛开展应用。由于少数关键基因的广泛推广以及杂交育种中部分优良亲本的应用, 使得小麦的遗传基础主要集中于少量亲本上。自从20 世纪20年代以来, 在大约50 多个国家中所培育的400 多个小麦品种中, 几乎都包含的有IB/IR血缘种质。我国在20 世纪80、90 年代推出的小麦品种中, 大约有70% 的品质间接或者直接含有此血缘。正因为如此促使我国的小麦育种始终停滞不前, 在近十几年未取得显著成绩, 并导致部分小麦品种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逐渐下降。

3 小麦品种性状的改良途径

对于我国小麦品种育种来说, 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 依据我国的具体状况, 采用多种途径, 不断优化小麦品质已然迫在眉睫。

3.1及时收集种质资源

小麦品质育种的重要基础就是优质的种质资源。因此应不断整理和收集国内外优异的种质资源, 并有效鉴定各个种质资源中蛋白质品质、加工品质以及遗传特性等, 进而推动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突破性发展。

3.2利用常规的遗传改良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品种间的杂交育种来实现育种改良。其采用常规的品种间杂交, 并观察后代所选株系和品系籽粒的角质化程度、制粉品质等来判断其是否为优质小麦。该方法的育种周期相对较长, 通常需要7 ~ 8a, 且工作量较大, 无明确目的。不过目前大部分的优质小麦品种都是采用该方法培育而成的。

3.3采取远缘杂交途径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导入国外优质品种资源的基因于我国丰产适应性较好的小麦品种中。例如运用小麦的近缘植物中的偃麦草以及长穗偃麦草等, 因其均含有优质的基因, 采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其导入到普通小麦种, 也可以培育中高品质的小麦品种。

3.4采取人工诱变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运用物理以及化学因素来对小麦的基因进行诱变, 促使基因实现重组, 使小麦的性状能够产生多种遗传变异, 最终依据育种的目标来合理选择培育的品种。

3.5运用基因工程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运用多种转基因技术, 在小麦中导入优质基因, 或者是增加其拷贝数的方式来对小麦品质进行改良。同时也可以运用翻译RNA技术来对小麦品质中的某些不利基因以及酶等进行有效抑制, 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其培育目标明确, 培育周期较短, 工作量也较小, 能够运用的基因库较为广泛。但是其也存在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 例如转基因的表达效率、稳定性等。因此目前运用该方法进行小麦育种成功的例子相对较少。

3.6利用染色体工程办法

该方法是基于细胞遗传学的基础之上, 紧密结合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及细胞工程学等发展而来的一种生物技术。其主要是运用单、缺体、端体细胞遗传技术, 通过改变栽培品种的染色体组成, 最终实现遗传改良的目的。

3.7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

由于在不同地点、年份等种植同一小麦品种, 其能够产出不同品质的小麦。例如蛋白质的含量差异甚至可以高达5% 及以上。因此可以通过优化栽培技术, 在增产的同时尽量减少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或者不下降, 进而确保小麦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依然具备优良的品质。

摘要: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 小麦占据着较大比例,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商品粮以及储备粮。文章就小麦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以及改良途径略作论述。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改良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国.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 :137-139+148.

[2]李生荣.小麦育种研究中骨干亲本的创制及其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08) :185-190.

上一篇:感恩的花开在回家的路上作文下一篇:毕业生读研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