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24-07-15

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精选8篇)

篇1: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整村推进扶贫点共有7个:镇大片村,镇那料村,镇屯里村,镇三门滩村,镇那逻村、洞利村,镇飞跃村,其中镇洞利村参照自治区整村推进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年初,我区整村推进扶贫点共确定建设项目54个,现将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

已完成的项目有13个:洞利村松脂产业协会、蚕桑产业协会建设,那逻村五保水电配套项目、定影桥,飞跃村办公楼建设,屯里村水利维修工程、村委办公楼配套设置、村道维修工程、人饮工

程,三门滩农网改造、完善村委办公设施、种植经济林、甘蔗种植协会建设; 在建项目有5个:洞利村八寨沟民族新村、民族新村饮水工程,那逻村村委办公楼加层、残疾人住房改造,飞跃村小学装修;

正在筹集资金的项目有2个:洞利村村委会搬迁、三门滩标准篮球场建设; 已上报的项目有8个:那逻村米吉进村道,大片村扩建至金鸡坪四级路、1队土地背水坝及冷水桥建设,飞跃村那全东边桥建设、七坡村道建设、七坡村小学危房改造,屯里村小学危房改造,三门滩维修六角塘水库堤坝; 其余26个项目未进行。

二、扶贫点整村推进验收标准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整村推进验收标准的16项指标,我区7个扶贫点中完成其中15项的有3个村:屯里、大片、三门滩,完成14项的2个村:那料、飞跃,完成13项的2个村:那逻、洞利。在16项验收指标中,完成较好的有12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输出转移、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四旁”绿化、村委会办公设施建设,村支部“五个好”建设等指标;完成较差的是3项:沼气池建设、小学危房改造、人畜饮水等指标,尤其以沼气池建设进程较慢。

三、扶贫点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与实际投入矛盾突出。各个贫困村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数量比较多,所需资金多,尤其是人畜饮水、小学危房改造、桥梁、村道、新村、沼气池建设等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

2、上报项目批复慢,资金到位迟。我区各扶贫点均有自治区扶贫项目,如小学危房改造、水利工程、村道建设等,项目经级级上报后,项目批复反馈到各扶贫点时间较晚,资金迟迟不到位,客观上制约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3、“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存在。部

分工作队及村干部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的精神,对项目建设没有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项目建设参与度不够,致使项目建设进度滞后,甚至个别项目毫无进展。

4、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制落实力度不强。因今年区镇进行换届,区镇均有人事变动,造成了对联谊工作有所松懈,联谊单位间、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造成项目建设步调不一致,抑制项目建设进程。

篇2: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作者:武山县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8更新时间:2011-10-12文字控制:[小][大]近年来,武山县扶贫工作在国家、省、市扶贫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产业开发增实力,基础建设解民忧,科技培训强根本,创新机制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抓手,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使扶贫开发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收型、发展型转变。2007年以来,武山县共在4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364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了武山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项目效益发挥情况

一是组织得力,项目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在项目村成立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扶贫办领导包乡镇、干部包项目责任制,成立了村民参与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小组,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07年来,先后新修梯田1.68万亩,衬砌渠道14.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8000多亩,新修堤防工程24.1公里,保护耕地5000多亩,建设人饮工程4处,解决了2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学校4所,乡村文化卫生设施26处,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特色,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按照武山县“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总体思路,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通过认真摸清村情和贫困原因,邀请蔬菜、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筛选论证,保证选定的项目符合村情、切合实际、富有特色,为贫困村积极培植稳定的增产增收产业。在渭河及其支流,扶持群众建设日光温室520座、普通棚2200座,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在南部山区,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养猪圈舍3670座,为贫困群众发放良繁母猪1670头,育肥仔猪8200头,扶持发展养殖示范村23个,养殖户5000多户。

三是连片带动,项目实施稳步推进。积极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实施整流域、整片带开发,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养殖和栽培技术,在南部山区的杨河乡小庄、河东、刘强和沿安乡西沟、汪庄、草滩6个村联片建设规模养殖基地;在山丹河流域山丹乡漆河、贾河村,滩歌镇兴城、黑池殿、代沟村等5村及榜沙河流域马力镇北顺、柴庄、苗丰、黎堡、余寨、杨坪、王门、付门等8村连片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实施连片开发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使产业项目实施向规模化推进。

四是注重培训,科技扶贫取得实效。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从帮助贫困村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能手入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科技人员实地指导,以及与县劳务办有关培训基地合作等方式,不断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劳务技能培训4200人,培训“两后生”1700多人,培训项目村干部群众2.2万人次,为项目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五是监管并重,注重项目整体成效。为确保项目实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了项目公示、大额扶贫物资及良种政府统一采购、工程款拨付“五签字”报账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设立公示牌、发放明白纸等各种方式定期为群众公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公正、透明。2007年以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2007年初的22.8%下降到2010年底的16.2%。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生活习惯明显改进,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干部群众关系更加和谐,基本上达到了整体稳定脱贫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山县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与群众的意愿不一致,群众参与后续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如东梁万亩苹果基地先后投入补贴资金131.5万元,但苗木保存效率不高。二是部分集中连片项目在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中调查论证不够,建管脱节,群众受益面小,扶贫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项目培训和技术指导跟不上,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影响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指导,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和相关部门各自的责任,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把整村推进项目与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帮扶工作、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帮扶,扶心、扶志、扶人,引导群众树立新风尚,争做新农民。二要建立以奖代补发展产业的新机制,充分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研究探索政府扶持与群众投资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改变政府一厢情愿扶贫开发的做法,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管理民主、稳步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针对部分项目村产业规划滞后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克服项目设计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组织干部群众,开好产业发展论证会,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整流域、整片带开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及相关措施。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坚持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宜连则连,宜分则分,对项目区内意见不统一的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予以调整,切不可生搬硬套,搞违背群众意愿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要加大培植大宗农产品加、储、销龙台企业,切实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增添后劲。

篇3: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1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1.1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建设内容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为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目标所采取的一项关键措施。做好整村推进, 就是要瞄准贫困群体, 整合各类扶贫资源, 使扶贫资金进村入户。发挥农户的积极性, 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温饱,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云南省根据省情也制定了《云南省扶贫开发十二五工作规划》, 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 将昆明市411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委会作为扶贫对象, 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重点贫困村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阵地的“一通六有”目标。即行政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通简易公路、村庄内通硬化道路;贫困户有1幢 (套) 宜居住房;行政村有主导产业, 贫困户有1~2项种植养殖业或其他方面的增收项目;贫困户有安全饮用水;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行政村有标准化卫生室, 贫困群众全面享有医疗保障[1,2];围绕以上目标的实现, 要抓好6个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实施宜居住房工程;二是实施道路建设工程;三是实施基础配套工程;四是实施产业培育工程;五是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六是实施保障构建工程。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昆明市新农村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方针, 实现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文明有新进步。具体目标是实现“八化十有”, 即村庄及产业布局科学化、基础设施城镇化、支柱产业特色化、就业创业多元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卫生整洁化、社会保障健全化、乡村管理规范化;有团结干事的好班子, 有科学的发展规划, 有配套的基础设施, 有增收的主导产业, 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 有稳定的转移就业, 有绿化、美化、亮化的村容村貌, 有便利的商业服务设施, 有综合的文体活动场所, 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2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同点

2.1 方向相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 就是要将处在贫困状态下的农民, 通过整村推进的建设, 解决温饱, 促进和谐发展, 逐步步入小康的轨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按照“20字方针”, 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入全面小康, 二者方向相同。

2.2 方法相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在贫困农村, 要发动群众,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各项项目建设中, 采用“专群结合”的办法 (即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 , 搞好各种项目建设。一切适合当前农村工作的方法都可以采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农村, 建设内容大致相同, 工作对象也基本相同。因此, 工作方法也基本相同。

3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点

3.1 起点不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工作地点在贫困村,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 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经济收入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点至少是在脱贫的基础上, 有的是早已进入小康, 因而起点较高, 二者起点不同[3,4]。

3.2 重点不同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重点, 是要瞄准贫困人口, 以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重点,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 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为重中之重, 使全村达到“一通六有”目标, 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脱贫的基础上, 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开展工作, 只有生产发展, 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生活条件宽裕, 乡风才能文明;只有物质文明, 精神才能文明, 政治才能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二者的重点不同。

4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别与联系

4.1 对象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对象是贫困人口, 重点是处于脱贫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而新农村建设的对象主要是已经脱贫的人口。但二者之间有联系, 他们都处于农村, 都是农民, 都要采用相同的生产方式, 发展生产迈向全面小康。

4.2 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目标是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 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20字方针”。二者有区别, 但是又有联系, 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 首先就是要解决温饱, 实现“一通六有”目标, 再向“20字方针”靠拢。整村推进的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初级目标, 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

4.3 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任务主要是在592个国家重点扶持县及部分有扶贫任务的县;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全国所有农村, 不论基础条件高低, 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全面建设, 按“20字方针”完成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 但要使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这个总任务是一致的。

4.4 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主要是在贫困地区。由于贫困成因不同, 解决温饱的措施也不同。贫困村一般有条件型贫困、资源型贫困、素质型贫困、综合型贫困等, 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 采取不同的措施。往往是通过改变一些条件, 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因此, 整村推进除了资金的投入外, 还要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提高素质等。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要大量进行引导, 即进行政策引导、意识引导、资金引导, 使其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二者所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但因为二者都在全国大政策的框架内, 又都在农村, 所以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农村发展的要求, 更是贫困地区的重要任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要消除贫困,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设新农村, 使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要满足农民的社会平均需求, 这是基础, 也是根本。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改变生产生活条件, 还要通过培训、转移劳动力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素质, 通过产业扶贫, 调整结构, 增加收入。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因为这种形式能够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个抓手看得见、摸得着, 能够突出重点;这一平台能够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集中起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是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总之,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只要全面地贯彻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 解放思想, 坚定信心, 以脚踏实地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工作, 锐意创新的精神, 缜密细致的工作,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摘要:阐述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别,联系

参考文献

[1]王飚, 高山, 罗颖.对农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评议[J].统计与咨询, 2004 (4) :34.

[2]刘海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要做好“四个结合”[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 :100.

[3]蔡百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J].科技风, 2011 (23) :255.

篇4: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前不久联合发出《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整村推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2010年之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全国14.8万多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文明发展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北京 徐京跃)

村干部任期和离任

将受经济责任审计

农业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前不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纠风办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审计的重点是: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村集体企业改制、“撤村建居”和并村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情况等。(北京 王纪中)

甘肃农民可凭征地费当股东

甘肃省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其中规定农民可以征地费入股。

对城市规划区内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应进行农转非;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土地,要通过增加新的耕地进行安置;对有稳定收益的用地项目,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愿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征地费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愿异地安置的农户,可统一组织移民。(甘肃 陈永君)

黑龙江大学生扎根农村有优惠政策

黑龙江省前不久对扎根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两年期间,将享受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两年后,志愿扎根农村工作的,一次性发给安家费2万元,执行定级工资,并同时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工作满8年的经批准可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两档工资;对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有困难的,可全额免除,由省级财政负责偿还;对于欠交学费的特困生,高校将适当减免学费。(黑龙江 曹霁阳)

第六届中国畜牧业交易会将举办

时间:2005年11月6~8日

地点:山东省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

电话:010-65919863,80628857

传真:010-62917940

篇5: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浅河村地处陇西县城南部,菜子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辖村民小组7个,510户,2477人,现有贫困户342户1679人。有耕地面积4988亩,人均2.01亩,人均产粮260公斤,大家畜存栏298头(匹),2012年人均纯收入2051元。

一、项目建设情况

浅河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916.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3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增收项目29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科技扶贫113.1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2%;其他项目2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部门配套项目550万元,占总投资的49%。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沟儿社至张家湾社砂化道路5公里、浅河小学巷道硬化3公里,现已全部完工。集雨水窖50眼已全部落实到户并建造完成。增收项目,已建造完成钢架大棚任务150座;日光节能温室1座已完成,另外1座正在建设当中。引进基础母羊40只,建造圈舍10座。目前,圈舍全部建造完成;500亩的无公害白菜种植推广任务已全部完成。科技扶贫项目,已组织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200人(次)。在全村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1111亩,扶持农户350户,投入资金111.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教育、公共基础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村域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主要做法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切实做到“一个靠实”、“ 两个关键”“三个确保”。一个靠实:即工作责任靠实。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包村,镇干部包社,村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时限、考核办法,层层靠实了工作责任,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坚强保证。

两个关键:一是政策宣传是关键。为了让群众尽快了解掌握项目实施的政策,镇上组织镇村两级干部,以项目实施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广播和挨家挨户做宣传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培训工作,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示范带头是关键。通过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突出“两建”。以浅河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以引进种养能人,建设养殖小区为重点,整体规划,重点示范,逐步推进。

篇6: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09-6-12 17:59:55

一、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计划落实

今年,我省将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10.4亿元资金,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其中省扶贫办5000个,省发改委1100个,省民委300个。加上上海对口帮扶200个,州市自筹资金实施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

在省扶贫办负责实施的5000个贫困自然村的扶持任务中,第一批1150个重点村扶持项目于2008年底已经提前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25亿元,占年度总计划的23%;第二批3193个即日可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7895亿元。另外,边境25县657个“兴边富民”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投入财政资金3.285亿元,待中央专项转移资金就位后立即下达。年度项目将覆盖16个州(市)123个县(区、市),预计将有30多万农户120多万人受益。目前第一批整村推进项目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二、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一)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18029户168万平方米。第一季度完成4206户52.74万平方米,完成比例31.4%。

(二)基本农田建设。第一批计划5893亩。第一季度完成1595亩,完成比例27.06%。

(三)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完成沟渠建设218条940千米;建设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10795件28.78万立方;实现新增灌溉面积9081亩;改善灌溉面积43295亩。第一季度完成沟渠建设77条103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1% ;完成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2854件11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8.2%;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796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8%;完成改善灌溉面积7731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7.86%。

(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第一批计划架设引水管道555条87.2万千米;建设水池、水窖等蓄水工程4389件29万立方;解决21.9万人和19.1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引水管道139条6.9万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8%;完成小池、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689件1.48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5.1% ;已经解决4.7万人2.2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五)通路工程。第一批计划修建通村道路617条1878公里;村间道路硬化1299条25.46万公里。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建通村道路200条555.7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9.58%;完成村间道路硬化347.6条3.9万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5.3%。

(六)通电工程。第一批计划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20.16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35公里。第一季度完成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11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8.76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9%、11.6%。

(七)生态能源建设。计划种植生态林木13415亩,建设沼气池11699口,节能灶33673口。第一季度完成种植生态林木4112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7% ;建设沼气池3211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

7.44%;节能灶6538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9.4%。

(八)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建设农村卫生室107所,文化活动室29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31座。第一季度完成农村卫生室4所,文化活动室5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9座,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73%、18.36%、18.85%。

(九)产业发展。计划种植经济作物9.1万亩,发展种植经济林果28.6万亩,发展养殖大牲畜4.7万头(匹、只)。第一季度完成经济作物种植2.8万亩,完成经济林果种植20.3万亩,累计发展养殖大牲畜1.1万头(匹、只),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0.65%、70.83%、23.77%。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村推进扶贫措施有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贫项目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制定量化考核办法,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二)瞄准对象,消除“死角”。切实落实贫困对象瞄准机制,优先解决贫困面最大和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确保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以上要用于扫除最贫困“死角”,确保最贫困的群体得到优先扶持。

(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一是全面推行公示公告制度。二是严格落实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度。对用量较大的水泥、砖瓦等大宗建材物资,以及种植苗、化肥、养殖种猪、牛等实行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三是完善工程质量责任制。四是实行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五是全面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预拨报账制。严格实行支出凭证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运行。六是全面引入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一是让群众积极参与,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二是增强贫困农户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三是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使群众真正成为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四是不断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形成了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支农惠农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情况通报材料

2009-8-5 8:52:34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今年3月在红河州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暨社会扶贫表彰会,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表彰了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营造了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提出了今年要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粮食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解决和巩固60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同期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云南工作座谈会,与中央定点帮扶云南企事业单位共谋我省扶贫开发大计,为我省

扶贫开发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争取,今年项目资金投入预计达到25亿元,在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造成较大冲击的不利形势下,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2009年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重点实事和全省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之一,根据安排,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通报。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扶贫办对出席今天通报会的各位领导同志、参加通报会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一、关于整村推进实施情况

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计划安排10.4亿元资金,省级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任务。其中省扶贫办实施5000个,省发改委实施1100个,省民委实施300个。加上上海帮扶的200个,州市自筹建设的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扶贫部门协调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植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努力实现农户“八有”、自然村“八有”、村委会“八有”的目标。截止2009年6月30日,省扶贫办已下达整村推进年度计划4418个,全省已有1150个村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其他3268个项目村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目前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顺利。

二、关于易地扶贫实施情况

目前,已确定了今年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已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确保人均1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和户均不少于0.3亩宅基地的基本条件,各项目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安置地点进行了认真选择和确定。在去年安排专项财政易地扶贫补助资金

1.5亿元搬迁3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安排专项地方政府债卷资金1.5亿元,资金总投入达3亿元,计划全年完成6万人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使今年的易地搬迁规模翻了一番,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边境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项目涉及16个州市107个县(市、区),73个重点县共转移安置44945人,占总人数的74.9%;39个革命老区县共转移安置20130人,占总人数的33.55%;25个边境民族县共转移安置17568人,占总人数的2

9.28%。

今年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批权下放州市的第二年,各州市的评审工作将在7月份结束。我们将与省财政厅一道,认真审核各项目县(市、区)上报的可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省级审查工作将在8月底完成。在切实做好今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抓紧实施2008年下达的易地扶贫建设。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省2008年度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安居房建设5798户,占计划的83%,转移安置24320人,占计划的81%。大部分州(市)正抓紧项目扫尾及组织验收和移交工作。

三、关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就业难,增收难的影响,坚持对外输出和就地输出相结合,以就地就近输出为主的办法,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59962人(含2009年项目培训的7977人),其中,技能培训完成31450人,引导性培训完成228512人,就业率达91%,平均工资收入为900元。昭通市作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市,返乡务工人员的48.67万人中有44.7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在外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问题,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今年安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比2008年增加3800万元。5月18日与省财政厅联文下发通知,及早

安排了专项扶贫补助资金9900万元,计划完成30万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3.5万人,补助资金4700万元;示范基地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补助资金5200万元。为保证培训取得实效,对培训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90个示范基地技能培训人数从去年的3.6万人增加到6.5万人,人均培训费从去年的500元增加到800元,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60%,稳定就业率不低于85%。

今年上半年,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下半年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四项有力措施,确保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省扶贫办成立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督促检查组,定期深入州县督查,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定期向省政府上报督查情况。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认真落实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使用公平公开、公告公示、监督、验收、绩效考评、后续管理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项目实施进行公告公示,与群众共同讨论商量。项目实施后要在项目点设立永久标志牌,并由本县主流媒体进行通报。项目完成后由县级进行检查验收,省级和州市一级要进行抽查。重点县还要向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书面汇报年度工作,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项目资金高质量发挥效益。三是突出重点扫除死角。要求项目资金瞄准对象,确保最贫困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众优先受益。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中拿出20%用于扫除贫困“死角”,实施情况上报省级备案。四是结合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突出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增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把产业培植作为扶贫开发的硬任务、硬要求,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一地,群众脱贫致富一方。

篇7: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

关于报送《山七镇2006整村 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的请示

县扶贫办:

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扶贫规划,我镇 将《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编报就绪,随文上报,请县扶贫办予以审示。

特此请示

二00六年二月廿八日

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村扶贫

项 目 建 议 书

山七镇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二月

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村

扶贫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

山七镇位于舒城县西南,全镇辖16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358个村民小组,9542户,人口35223人。全镇2005年农业总产值6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全镇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3.6万亩,现有耕地13233亩,其中水田10333亩,旱地2900亩。森林覆盖率48%。山七镇地理位置位于大别山北部余脉,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661米,最低海拔70米。全镇山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经济相对落后。根据舒城县扶贫规划,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报经县扶贫办公室批准。2006我镇龙山、三石两村被确定为扶贫整村推进村。两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龙山村为2005年沙河、周岭两村的合并村,两村合并后之间没有道路连通,因此一是要修通原来两村连通道路,解决两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要对周岭河道进行整治,恢复水毁工程,拓宽过水断面。三石村位于原三线厂、江淮厂所在地,107国道穿村而过。人口居住密集,在三石寺小集镇已经形成。一是新建街道 3 供水设施,解决当地居民饮用水困难。二是修通界岭公路桥。该桥修通后,可解决该村6个村民组村民出行难,可使6个村民组800多人直接受益。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龙山村通村主干路:总长2000米,路面宽度6米。起点为山七大桥,终点为新建村部(其中新修道路1000米,老路拓宽1000米)。

(二)周岭河道水毁恢复工程:计7处,长500米。

(三)三石村供水工程:新建高位水池1座,容积1000立方米,辅设供水主管道1500米(pvcφ100mm热溶水管)等相关配套设施,日供水规模200T/日。

(四)三石界岭公路桥:桥长20米,桥面净宽5米,钢筋砼梁板构造,桥头护坡及引桥总计长30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一)龙山村通村主干路:工程量:土方5000立米,石方爆破1000立米,道路护坡干砌石500立米,浆砌石100立米,砂砾石垫层6000立米,配套建筑物3万元,工程总投资17.3万元。

(二)周岭河道水毁恢复工程:工程量:土方3000立米,浆砌石1200立米,砼100立米,工程总投资18.6 4 万元。

(三)三石村供水工程:

1、高位水池工程造价13万元;

2、1500米主供水管道及配套设施13万元,合计工程总投资26万元;

(四)三石界岭公路桥:

1、桥梁建设总造价18万元;

2、桥头护坡及引桥浆砌石500立米,土石方2000立米,造成价8.5万元,总计工程投资26.5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总投资88.4万元,其中要求上级专项扶持资金65万元,群众劳务折款和镇村自筹23.4万元。

四、经济效益预测

龙山村主干路的建设使原两村之间有了连通道路,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该村3000人口的交通困难;周岭河道水毁工程的恢复,可确保堤内400多亩农田生产安全,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田,从减灾效果分析,年可增效益5万元左右。

三石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三石街道四个村民组900多人的饮用水困难,使当地群众能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其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三石界岭公路桥建成后,可改善该村6个村民组800多人口的交通困难,特别给学生上学带来了方便与安全,5 实现了该处200多户农户梦寐以求的愿望。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组织:镇政府成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抽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土管所、财政所、社会事务中心等人员为成员。项目建设领导组在工程建设中起组织、决策、监督和协调作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建设。

(二)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镇财政所对扶贫建设资金设立专项专户,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督审计,做到资金不移位,不挪用,工程费用支出由镇长一支笔审批。

(三)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机制,每一单项工程确定专人负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对每一项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示、公告,对水利工程、道路建设、供水工程等实行招投标办法,由有施工资质、有施工经验和施工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参加承包建设,并留足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篇8:整村推进扶贫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一、对五年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回顾

五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制定、组织实施了《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 全面发展”的方针, 全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使全省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㈠贫困人口数量继续减少,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到2007年底, 全省有47.47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194.61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2年底的176.89万人减少到126.11万人, 低收入人口由471.18万人减少到278.07万人, 贫困面由34%下降到19.44%。51个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4元增加到1736元, 年均增长6.8%。

㈡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五年来, 贫困地区新修梯田24.2万公顷, 累计达到173万公顷, 大部分干旱山区人均达到0.1公顷左右;新增水地5.6万公顷, 累计达到72.7万公顷,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0.03公顷以上;通过打水窖和建人饮工程, 基本解决了195万多人、25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在继续完善河西和沿黄灌区50万移民基地建设的同时, 向外省组织劳务移民16.73万人, 全省扶贫移民累计达到77.82万人。

㈢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

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5.3万公顷, 中药材面积达到14.7万公顷, 林果面积达到71.33万公顷, 蔬菜面积达到30万公顷, 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2万公顷。在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培育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㈣农村劳动者素质有了提高

贫困地区每年培训乡村干部1万多人, 农民技术员40多万人次, 每年新品种应用面积在86.67万公顷以上, 地膜种植、暖棚养畜、苹果套袋、节水灌溉等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肯定我省五年来扶贫开发成效的同时,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自然、社会落后状况决定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持续拉大。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 而我省只有2134元, 比全国少1453元, 按近几年每年平均100元左右的增长幅度, 大体相差10年左右时间;2006年我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71元, 比全国相差15年左右, 比全省相差4年左右。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贫困地区更为严重。2001年~2006年,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9:1扩大到3.3:1, 我省从3.44:1扩大到4.18:1。二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大、贫困程度深。按照我省现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8元的绝对贫困标准, 2007年底全省农村仍有126.11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年收入729元~1015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278.07万人, 合计404.18万人, 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9.44%,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左右。加上返贫人口, 建档立卡的扶贫工作对象约600多万人。三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山旱地占70%以上, 石山区人多地少, 土地质量差,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交替发生, 严重制约着解决贫困群众温饱的进程。全省51个扶贫重点县中, 有19.1%的村不通车, 3.2%的村不通电, 10.7%的村没有小学, 40.6%的村没有卫生所。7到15岁儿童失学率为7.3%, 其中一半以上是因家庭贫困辍学。文盲劳动力占18.7%,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据“十五”期间典型调查, 因学致贫的占24%, 因病致贫的占18%。四是解决剩余绝对贫困人口温饱进度明显放慢。我省近五年平均每年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不到10万人, 不足“四七”扶贫攻坚时每年解决33万人的三分之一。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 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特别严酷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带片, 有的地方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 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解决温饱的成本较上世纪也明显增加。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成功经验

五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各级扶贫部门开拓创新, 勤奋工作,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㈠以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 全力推进重点工作

一是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五年来, 全省共投入12.7亿多元, 有2400多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累计达到2885个, 占全省贫困村的36.57%。实践表明, 凡是实施了整村推进的项目村,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生产生活条件变化较大, 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多数村两、三年后基本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据对2003年全省实施的274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的效益调查, 到2006年底,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末的888元增长到1550元, 增幅74.5%。绝对贫困人口由6.34万人下降到2.73万人, 减少3.61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2.65万人下降到5.13万人, 减少7.52万人, 贫困面由36.4%下降到15.1%, 下降21.3个百分点。近两年, 我们还不断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 积极探索以流域为单元, 整片带推进的新模式。如安定区九华沟、武都区段河坝等地以流域为单元, 联村修梯田、通公路, 和退耕还林结合整流域开发;静宁、秦安及武威张义镇山区等地围绕主导产业开发, 抓点串线, 以点辐射, 联片开发, 整乡整流域推进, 成效都非常显著。二是实施“雨露计划”,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近两年, 全省贫困地区确定了101个省、地、县劳务培训基地, 每年投入4000万元左右扶贫资金, 加大对贫困农民输转培训力度, 完成劳动技能培训近10万人 (次) , 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务输转, 大多数贫困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去年以来, 我们还积极探索劳动力培训新方式, 启动实施了万名“两后生”创业培训计划, 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 通过中长期职业培训, 使他们直接从学生转变成工人。三是加大扶贫产业开发力度。近几年, 我们每年集中40%以上的扶贫资金, 重点抓了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林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形成了一批产业区域和产业带, 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如定西的马铃薯, 天水、平凉、庆阳的果品, 临夏、甘南的草畜, 陇南的花椒、核桃, 兰州、白银、武威的高原夏菜, 都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我们还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成效的突破口, 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581”科技扶贫工程。通过科技入户, 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办法等先进科技成果, 提升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同时, 在贫困地区认定了100家扶贫龙头企业, 用扶贫资金贴息的办法进行扶持, 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帮扶和外资扶贫工作。国家在我省定点扶贫单位由13个增加到28个, 天津市继续对口支持我省14个县、区, 省直和中央在甘204个单位对口帮扶45个扶贫重点县,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我们总结推广了临夏、天水等市、州“四个一”和“三二一”的帮扶经验, 努力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促进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经过6年的建设, 较好地完成了14多亿元内外资投入的西部扶贫世行项目, 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户增粮增收目标基本实现, 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贫困状况有效缓解。

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是逐步完善瞄准机制。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进一步摸清了全省贫困人口底数。2005年我们对124.5万户 (556.8万人) 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 以户为单位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 基本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软盘, 为扶贫项目瞄准贫困群体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去年开始, 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监测动态管理方法, 力求扶贫资金和项目进一步瞄准贫困群体。二是积极推广参与式扶贫方法。为了保证整村推进项目实施, 在制定和实施村级规划和选择项目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了静宁、华池等的经验, 用参与方法, 保障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的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 提高了扶贫项目实施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不断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从2003年开始, 在整村推进项目中, 对养殖项目推行“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实物滚动发展方式, 扩大了扶贫项目的受益面, 增强了农户使用扶贫资金的责任感。近两年, 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到户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 不断总结经验, 用9200万元扶贫资金贴息, 拉动了13亿元左右扶贫贷款, 扶持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去年, 我们在13个县的54个村进行贫困村扶贫互助金试点, 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坚持竞争激励机制。我们坚持从扶贫工作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办法, 每年对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 进行奖罚, 推动工作。不管是整村推进项目还是产业化、科技扶贫、劳务培训项目, 都采取竞争激励的办法, 优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积极性高的村、户。同时,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 坚持扶贫资金公示制、报账制、审计制, 接受各方面监督, 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

一是重点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重点县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 制定了本地十年扶贫规划, 明确了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从组织领导、社会帮扶、解决重点问题等方面, 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数市、县把减少贫困人口的任务列入了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把扶贫成效和干部任用结合起来, 实行领导责任制。省、市、县各级都坚持扶贫联系点制度, 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 强化重点措施,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加大了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各县在整合工作中,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 把扶贫整村推进和国家在贫困县的投资项目结合起来, 加大了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去年以来, 各地高度重视在扶贫项目区落实资金整合责任制, 加强与发改、农牧、水利、林业、信用社等涉农部门的联系, 共同研究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工作, 扶贫资金整合取得明显效果。省扶贫办认真总结各市、县创造的经验, 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 对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整合资金占投入总量30%以上, 且项目实施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10个县区, 进行表彰奖励, 每县奖励一个整村推进项目村, 全省共奖励项目资金600万元, 这个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市、县整合资金的积极性。在省扶贫办抓的50个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各部门整合资金和群众投劳投资占总投入的77%。三是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市、县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 普遍建立工作责任制, 围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落实责任, 加强指导, 形成了多方投入, 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各级扶贫部门也实行工作责任制, 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 积极争取对扶贫工作的支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每年部署几次全局性的调查研究, 坚持经常督促检查, 注重研究重大问题, 坚持机制创新, 用群众创造的经验推动工作。

目前, 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个别地方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够, 工作力度还不适应扶贫开发的需要;扶贫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大, 点上效果比较明显, 面上的工作亟待加强;有的地方工作抓落实不够, 在资金、项目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需认真研究, 切实加以解决。

三、做好2008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准确分析新时期的阶段特征的同时, 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明确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 两个提高”的具体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大扶贫”的观念, 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以贫困村为主战场, 贫困人口为对象, 坚持强化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 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努力完成减少50万贫困人口 (绝对贫困人口16万人, 低收入贫困人口34万人) 的任务。

㈠不断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 逐步向连片开发、整区域推进并拓展

一是全面推进5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实施。按照改变基础条件, 促进产业开发, 提高农民素质三大建设重点, 以群众参与式机制来选准项目, 组织实施。严格实行贫困户“首扶制度”,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二是完善整村推进扶贫方式, 适当集中, 连片开发, 整流域推进。每个县按实际情况确定适当规模的试点区域, 根据自然条件差异、产业开发现状、基础建设规划实施片区开发。各市、县要合理安排, 在不放松对整村推进工作督查指导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联片开发、整区域推进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要成立片区开发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提高整区域开发水平。三是继续抓好50个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工作,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重点帮助试点村培育有发展后劲的主导产业。按照试点村三年建设规划, 今年扶贫资金每村再安排60万元。有关县对各部门承诺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要认真检查, 督促到位。如不落实, 今年的扶贫资金将少安排或不安排, 并及早做好下半年试点村的验收准备工作。四是对已经完成整村推进项目的村进行跟踪调研, 总结经验, 寻找薄弱环节, 强化后续管理。同时, 引导培育新的增收项目, 确保扶贫效果持续增长。

㈡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 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继续围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连片开发, 发挥比较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加大对已确定的100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有重点的扶持直接带动农户的生产基地建设, 努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 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他们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帮助贫困群众销售产品, 降低风险, 提高收入。

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工作

一是抓好5万人的技能型培训,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管理, 通过“订单培训”方式, 按用工企业对劳动技能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确保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顺利输转, 稳定就业, 增加收入。改革培训资金平均分配到县的办法, 采取竞争激励机制, 由市 (州) 扶贫部门按培训工作需求和工作质量, 择优分配到县, 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培训质量。继续抓好贫困地区家政培训示范项目, 创新培训机制, 在农民工维权、后续服务上总结经验。二是扩大“两后生”培训规模, 完成2万人的培训任务。“两后生”培训对象要严格控制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范围内, 在村内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培训基地要按需施教, 加强管理、考核, 提高培训质量。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省外劳务移民。继续搞好新疆劳务移民, 探索总结福建安置家庭式工业移民经验, 鼓励支持年轻夫妇外迁就业。加强与沿海发达省市企业的联系, 不断拓宽移民就业渠道。继续完善河西和沿黄灌区移民基地建设, 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

㈣创新扶贫资金投放方式, 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继续坚持扶贫项目实物滚动发展机制, 总结完善“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等实物滚动管理办法, 循环滚动, 扩大规模, 提高效益。二是加大贷款贴息力度, 努力满足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信贷需求, 放大扶贫资金效应。力争用6000万元 (农户贷款4500万元、企业贷款1500万元) 扶贫贴息资金, 引导7亿元以上扶贫贷款, 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 认真抓好“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今年扩大到68个县的172个村。各县区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 加强协调服务, 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认真总结经验, 完善操作规程, 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㈤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一是继续实施“581”科技扶贫工程,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推广马铃薯优良品种、全膜双垄沟播、低产果品改造等八项重点实用技术。巩固已有的科技示范户, 充分发挥在推广实用技术方面的示范作用。今年再扶持1万名科技示范户, 以整村推进为平台, 把科技示范推广贯穿于扶贫开发的各个环节。二是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对接的平台, 通过科技承包、有偿服务、效益挂钩等形式, 引导农牧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科技指导服务的机会, 强化科技扶贫, 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组装配套, 为农民提供便捷实用的技术指导服务。三是认真搞好科技培训。围绕扶贫项目, 针对农民需求, 采取专家授课、科技示范、现场观摩等形式, 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掌握生产技能, 提高扶贫项目效益。四是认真抓好乡村干部培训。重视质量, 讲求实效, 继续实施“全省万名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工程”, 根据扶贫工作需要, 开展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等专题培训。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乡、村干部实施管理扶贫项目的能力建设。

㈥充分利用社会扶贫资源, 加强社会帮扶和国际合作

一要积极协调国家部委定点扶贫和天津市对口协作扶贫, 做好服务联系工作, 广泛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二要认真指导省级单位和市县部门帮扶工作, 加强督促检查, 促使帮扶人员、帮扶项目、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提高帮扶工作水平。三要积极争取外资项目。指导西部扶贫世行项目加强后续管理, 巩固提高建设成果和扶贫效益。积极开拓新的外资扶贫领域, 为外资银行、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牵线搭桥, 引进项目, 学习国际扶贫先进理念,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㈦不断完善和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增强扶贫开发活力

要在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式等五项机制的同时, 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竞争激励机制。按照年度工作任务, 各级扶贫部门要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经常督促检查, 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做好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 进一步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效果评价体系, 把贫困农户增收和贫困人口减少作为主要指标, 奖优罚劣。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务培训及项目后续管理等方面, 都要采取竞争激励的办法, 使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同扶贫效果挂钩, 优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积极性高的乡村, 支持他们尽快稳定解决温饱, 脱贫致富。

㈧坚持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一是坚持扶贫资金“专户管理, 封闭运行”制度, 高度重视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 防止出现挤占挪用情况。二是坚持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审计制度, 公开透明, 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 保证扶贫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 认真整改。三是坚持资金使用报账制度, 按项目进度及时分期报账, 保证扶贫项目的建设需要。四是坚持项目跟踪检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确保项目健康顺利实施。五是坚持实行项目库制度。加强项目前期调查研究, 科学贮备项目扶贫。把群众参与和政府引导结合起来, 科学论证扶贫项目, 确保扶贫计划的严肃性, 杜绝随意变更项目, 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㈨加强扶贫机构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是各级扶贫部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 争取党政领导对扶贫工作的更大支持。中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指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必须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 负责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贯彻《纲要》精神, 各级扶贫部门要向党委、政府主动汇报工作, 建议将减贫计划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将扶贫工作成效和干部使用结合起来, 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注重研究扶贫开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扶贫部门要当好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参谋助手, 建议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三次专题会议, 制定完善扶贫开发规划, 确定发展目标, 重点解决好到县一级的财政扶贫资金整合问题。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 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决定的重大事项。三是进一步强化各级扶贫部门的责任。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 建设高素质的扶贫队伍, 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改进作风, 经常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扶贫系统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树立热爱扶贫事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感, 增强工作自觉性。强化各级扶贫部门的工作责任,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联系, 组织、实施好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四是认真搞好扶贫系统业务建设。不断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 进一步搞好统计信息和扶贫监测工作, 加强扶贫宣传, 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水平。

上一篇:主持人大赛复赛宣传稿下一篇: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水果包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