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2024-06-07

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共10篇)

篇1: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附近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航空港区龙港寄宿制小学 环保小组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诚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新农村也是重要威胁。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一些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寄宿制小学环保小组特对本办事处某村的一百位居民(随机抽样)进行环保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垃圾和水”的问题开展。采用问卷法并适当对一些居民进行访问。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回收100份问卷。在所调查的100户农村居民中,有68人(次)属于沿河居民,32人(次)属于非沿河居民。以下是我们对于这次调查研究所总结出的情况: 问一: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答:河边,路边,随便哪里,其他。

问二: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空地。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问一中有34﹪的人会倒在路边,25﹪的人随便

倒,30﹪倒在空地,其他为11﹪。问二中有14﹪的人会把自家垃圾倒在路边,6﹪的人随便倒,78﹪倒在空地,其他为2﹪.据调查,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客观原因造成的:

(1)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

(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不妨看一看居民们对以下调查题的回答情况:

问三:什么是“环保”?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87﹪,但其中只有20﹪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38﹪。

问四: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43﹪,其中务农者占40﹪。问五: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 5%,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20 ——35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小规模的调查,我们结合有关数据,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综合以上结论,我们环保小组的同学提出强烈呼吁:请有关部门尽快关注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环境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刻苦学习利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应该多关心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一些环保课程,让我们多学习并多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在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关于附近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2013年寒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环保小组

指导教师:伊桂春

学校:龙港办事处寄宿制小学

篇2: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科技兴趣小组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流经我校的龚巷河是全镇境内最长的人工河。以前它曾为人们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如今它己是满目苍痍: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藻体腐烂时还不时发出强烈的腥臭味。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解一些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我们古方小学环保小组特对本市某一农村的一百多户居民(随机抽样)进行环保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垃圾和水”的问题开展。采用问卷法并适当对一些居民进行访问。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12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在所调查的120户农村居民中,有78人(次)属于沿河居民,42人(次)属于非沿河居民。以下是我们对于这次调查研究所总结出的情况:

表一: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河边

路边

随便哪里

其他

沿河居民 9%

4%

1% 86% 非沿河居民

0%

12%

10%

78%

表二: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河边

路边

随便哪里

其他

沿河居民

88%

6%

4%

2% 非沿河居民

0%

62%

26%

12%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客观原因造成的:(l)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居民们对以下调查题的回答情况:、调查题:什么是“环保” ?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 87 %,但其中只有 20 %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 38 %。、调查题: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 43 %,其中务农者占 40 %。、调查题: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 5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 20 一 35 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小规模的调查,我们结合有关数据,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综合以上结论,我们环保小组的同学提出强烈呼吁:请有关部门尽快关注占全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环境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刻苦学习利学文化知识,而且更应该多关心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一些环保课程,让我们多学习并多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在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篇3: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目前,人类对致灾因子的控制和预测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改变致灾因子仍然十分困难,因此减灾的关键在于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加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是承灾抗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台风灾区居民的台风灾害防范意识,为区域性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作者于2007年2月对台风地区居民的台风防范意识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06年8月份台风“桑美”登陆地区的马站镇棋盘村和伤亡人数较多的平阳镇河尾村及周边受台风影响地区灾民为研究对象人群。分组标准:重灾区:台风登陆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地域人群(棋盘村和河尾村)。轻灾区:不属于台风登陆地区,但是受到严重台风影响,财产受损,或少数人群受伤区域的人群(钱库、芦浦)。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制台风防范意识调查问卷对4个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和台风灾害防范意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灾区居民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4份,回收194份,剔除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和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89份,其中重灾区129份,轻灾区60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台风来临时居民采取的防护措施(见图1)

2.2 灾民对通过迁居来避免台风造成的损失的态度(图2)

2.3 灾区居民对灾害保险的态度

2.3.1 灾区居民对国家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基金来及时、充分补偿巨灾造成的损失的态度(图3)

2.3.2 灾区居民购买灾害保险的态度(图4)

3讨论

3.1 台风来临时受灾程度不同地区居民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同

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时采取的第1位的防护措施是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73.6%),第2位是转移重要物质和人畜(30.2%),第3位是采购充足食物和饮用水(22.5%);轻灾区在台风灾害来临时采取的第1位的防护措施是采购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61.7%),第2位是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53.3%),第3位是转移重要物质和人畜(28.3 %)。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台风暴雨强度大,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的强劲风力和台风伴随暴雨所带来的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容易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据新华网杭州报道,2004年第 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造成 164人不幸遇难,其中因房屋倒塌遇难的人数为 109人,占因灾总死亡人数的2/3,说明房屋倒塌是台风引起的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所以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前最主要的防护措施是检修房屋和危险建筑物,减少台风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轻灾区由于台风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轻灾区居民台风来临时主要是采购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减少台风对生活秩序的影响,其次才是检修房屋和危险建筑物。

3.2 在通过迁居来避免台风引起的巨大损失的问题上,重灾区和轻灾区居民意见一致

在“为了避免台风造成的巨大损失,若经济能力许可时,您是否愿意迁居”问题上58.1%的重灾区居民和50%的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愿意迁居,说明灾民愿意通过迁居来减少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温州地处东海前沿,是台风活动频繁的区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给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2006年7月,在不到二月的时间里, 浙江省台州连续遭到 “海棠”的影响和 “麦莎”、“卡努” 的正面袭击。造成台州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转移人口 10 多万,倒塌房屋4562间,受损房屋 36795间[2]。由于台风的风力大小和路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所转移,所以半数及以上的台风灾区居民选择通过迁居来减少台风引起的损失。

3.3 灾民的灾后损失补偿上有政府依赖性

在“国家应该专门就巨灾保险建立专门保险基金来及时、充分补偿巨灾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会提高保险公司参加巨灾理赔的积极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问题上超过半数的重灾区和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而在“若由政府来开办灾害保险,保险费由政府及人民共同按某一比例分摊,想得到较高的保险给付,即需多交一点保险费,这样的灾害保险制度,你愿意参加吗?”问题上仅有38.8%的重灾区居民和40.0%的轻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

面对灾害风险,现阶段的损失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补偿、自我补偿、互助补偿和保险补偿等四种[3]。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于台风灾害损失的处理,存在一种对政府的依赖惯性,所以在国家建立专门保险基金问题上超过半数的灾区居民选择了同意,而在自己出钱购买保险来补偿自然灾害的损失的问题上仅有40%的居民愿意参加。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补偿以自我补偿和政府的无偿赈灾和救济为主[4]。政府的赈灾和救济数额十分有限,无法弥补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对灾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是一个多层次的、多重保障的体系,除了政府基本防灾,还应有政策保险、商业巨灾保险作为必要补充。政策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费由投保人和国家共同负担,但保障程度较低;商业巨灾保险是投保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愿投保,保费负担较重,但保障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商业巨灾保险是较高层次的巨灾损失保障[5]。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建立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风险化解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完备的巨灾保险制度,目前保险在巨灾风险中的管理中的作用还未得到重视、社会公众风险意识及保险意识淡薄,人民群众自发购买保险的意识和愿望不强,灾后对于政府和社会给予的经济援助依赖定过强,制约了巨灾保险投保面的发展[6]。

4小结

台风重灾区居民在灾害来临时注意修检房屋和危险建筑物,忽视食物和饮用水的准备;对于易受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的村庄, 可以通过规划引导村民逐步迁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灾区居民灾害保险的宣传,提高灾区居民的灾害保险率,改变灾害损失的负担方式,提高灾后保障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减灾中心信息部.2006年全国自然灾害大盘点[J].中国减灾,2007;2:4~17.

[2]徐强.从规划角度分析农村住宅的防灾问题——以“云台风袭击温州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12):24~27.

[3]]石峰,刘翠侠.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灾害保险发展模式集团经济研究,2006,3:123~124.

[4]杨宝华.中国发展巨灾保险债券的构想[J].上海保险,2005;34(2):23~28.

[5]冯玉梅.巨灾风险与我国保险公司的选择[J].上海保险,2004.

篇4:居民乙肝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展开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在这325例问卷中存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占45.23%。

结论:居民对乙肝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一般,需要相关部门展开积极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乙肝预防意识,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关键词:乙肝家庭感染防护意识家族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2-01

在临床上乙型病毒性肝炎又被称作为乙肝,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以及家庭聚集性,且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之后会导致诸多严重的慢性化状态,会有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但会对整个民族的健康体质产生影响,且会增加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预防控制乙肝流行已经成为疾病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居民乙肝防范意识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今后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的目的,对某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并对相关的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居民,研究中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其中包括有男208例,女117例,年龄3-84岁,平均(46.3±14.2)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研究中居民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包括有对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并对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

1.2.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①一般资料,包括有调查对象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婚姻状况等;②乙肝防护知识,包括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

2结果

2.1乙肝患者家庭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经统计得知在325例调查者中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知晓率为45.23%。

2.2对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经统计得知,147例研究对象知晓乙肝传播途径者101例,知晓乙肝五项意义者53例,知晓乙肝预后者44例。详见表2。

3讨论

据调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在1992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绝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肝病患者的子女经对乙肝疫苗予以接种而对乙肝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有效的避免。在本次研究中,有些人对乙肝预防知识还相对比较欠缺,從而导致其后代出生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乙肝免疫阻断,最终导致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的免疫耐受状态或者是成为肝炎患者[3]。不少乙肝患者在发现自己感染之后,因没有对家人采取合理有效的隔离措施,从而又引起配偶以及子女发生感染。还存在一些患者家中的父母为乙肝或者是肝硬化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重视,直到自己发病后才得知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曾有相关研究显示,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绝大多数均被乙肝病毒感染,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约占63.36%,这一结果表明乙肝发病具存在十分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所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被视为HBV感染的一个高危人群,并应对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人根本不知晓怎样去预防感染。因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一般比较隐匿,会存在一些人为终生携带病毒,然而却不会发病,还存在一些人一旦发病便已经证实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患者。所以不接受相关的检查对乙肝患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状态进行了解,一些病毒携带者便成为一个“天然的病毒库”,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时时威胁[5]。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27):415-416

[2]金珍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20):126-127

[3]金珍淑.延边地区248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调查及家庭护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13(19):314-315

[4]杨玉兰,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1):532-533

篇5: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调研报告

一,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目的:

人类的发展是伴随着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状况的不断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受到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努力增强了,环境面貌的改变也随之日益加快了。但是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地出现在人类面前,使人们陷入忧郁不安之中。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其他人为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容乐观。我个人在我们村里做了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我们的周边生活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宣传环保。

本次调查结果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范围:上冈镇冈北村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自己个人的观察研究调查人数:450人

发放问卷:450份

有效问卷:450份

二、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66.3%的人表示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有28.7%的人表示还可以,但是不是很好,有待于提高;还有5%的人较好,是村民的典范。

有73.1%的居民认为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看来环境问题已经为广大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瞩目的重大问题。

有52.2%的人认为与以前相比,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另有47.8%的人认为并没有很好的提高。看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还有一些不顾生态平衡蓄意破坏环境的人,而他们为的只是一些个人利益。

有88.9%的人认为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必须加强;另有11.1%的人认为目前状况还可以,无需加强。看来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

在如何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上有55.6%的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有77.8%的人表示要加强相应的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环保教育;另有56.7%的人认为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在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的问题上有待不断加强与提高。

对由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自然灾害有38.9%的人认为应该及时整治,加快植树造林;38.9%的人认为要增强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有22.2%的人表示要强化环保重点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

对于未来环境的发展有44.4%的人表示很有信心,相信将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有27.8%的人表示不好说;另有27.8%的人表示对于将来环境的发展没有太大信心,因为人们所发明的现代化工具会不断地对环境造成危害。

有62.2%的人表示如果有环保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愿意参加;有27.8%的人表示看时间而定不过会一直支持环保事业。看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仅有热情,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通过个人的观察研究结果是:那村边的垃圾堆成片,臭烘烘的,引得苍蝇乱舞;那条护村河早已经变成了墨绿色,死鱼漂浮在河面上是正常的事;那田间小水沟间到处是农药瓶,到处可以闻到农药的味道;那乡间小路已经少了很多树,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

三、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的特点: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群体”和“低满意群体”比例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满意度,则学历在小学及小学程度以下人群的满意度最高3: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满意度最低3:5,即低学历与高学历满意度比为5:1。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选择空气中无难闻气味,垃圾屋乱放现象的有110个人,其中有17人在下一题,“是否看见有人乱扔垃圾”中选择“无”,环保意识高达70%。

4.老年人环保行为强于年轻人,从调查中发现,居民的年龄也是

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在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一题中有126人选择“愿意”,232人选择很愿意,其中50岁以上的共有112人,有97人表示愿意参加或很愿意参加,占83.3%。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四,我个人的看法与体会:

通过这几个星期的调查与研究,我看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我们的村民的环保意识真的很落后,我觉得我们政府的任务很很重。

首先我们的政府要努力的对村民进行环保宣传,从而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政府要组织有关人员经常到村里进行调查研究,要针对实际情况,对村民的日常农业活动进行指导,要有目的,有行动,有提高。我们的政府要加强植树事业的进度,要采取奖罚制度,对我们的表现优异的村民进行表彰,对那些思想顽固的村民要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要催促林业局加强监督。政府要对那护村河进行人工的处理,要疏通河坝,疏通淤泥沉积区,从而使河道顺畅。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垃圾处理,要加强对农村的土壤改善,要加强对农村的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加强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等等。

其次我们的村民个人要有那学习的意识,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那些年轻人要向老人们学习,好好学习老人们的传统美德,学习生活上好的习惯。我们村民之间要互相监督,要慢慢地养成生活上的好习惯,要做到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我们的村民要

做到:

1,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2,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3,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4,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最后着眼于未来,我们需要培育环卫一体化工作新机制。按照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要求,建立“保洁、收集、转运、处置”的工作机制,落实单位、部门和村民的工作职责,配足垃圾收集、清运人员,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和上门收集等方式,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按照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两大类,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尽可能将农作物废料作为有机肥回用于农田,其它废弃物集中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要整合村民、青年志愿者、老年协会等力量,齐心合力做好乡村环境环保卫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工作联系、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的工作例会、督查制度,促进乡村环卫工作。

篇6: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作者: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王新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性的严重公害之一。此时,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偶遇抽样对沈阳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居民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关键词:环境污染

环保意识

宣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保护”也就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此次,我就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自制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针对沈阳市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了一番调查。但由于能力的有限我仅对沈阳市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偶遇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调查率为91%,由于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只能反映这73名被调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次调查结果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范围:临汾市居民

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80人 发放问卷:80份 有效问卷:73份

一、居民环保意识

(一)环保意识的定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刘志峰在《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一文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环境意识既包括理论认识,也包含实践要素,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环境伦理意识、对环境科技知识和常识的了解、环境政治经济与法制意识和环境心理意识。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

《高教论坛》2003年第5期,朱义年等《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一文认为:环境意识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系,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环境意识包括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它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的哲学、宗教、经济、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吴宝宏《对旅游环保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的客观反映,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要的认识和态度,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

(二)环保意识状况 1.在第九题中,人们大都表示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环境污染现象。其中有66人表示“存在”,占总体的90%,有5人认为“不存在”,占总体的7.5%,有2人表示“不了解”。

100%90%80%70%60%50%40%30%20%10%0%存在不存在不了解

2.他们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这样的,调查显示共有68人认为环境问需要治理,其中有2人认为“急切需要治理”,有3人认为“无所谓”。

***00需要治理急切需要治理无所谓

以上两道题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向我们表示对于当今世界上的环境污染应及时治理,尽早治理,万不可由之任之。尽管如此,在第十五题中,竟有只有32%的人总能够把废旧电池投放的指定位置。他们的环保行为与环保意识不相匹配,虽然多数市民认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而一但把环境问题与实际行动相比较,则显出这些市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偏低。3.有些人在观念上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但是引起垃圾成堆、空气浑浊等等的事实,其实际行动却让人们无意中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这一点是人

们没有意识的。

假如在某个公共场所,需要将用过的东西扔掉,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您会怎么做呢60%50%40%30%20%10%0%找到垃圾箱再扔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时扔掉

被调查的这部分市民对环保的认识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比较虚的或者说比较宏观的一面,即环保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为市民普遍接受,并在观念上形成一种共识,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另一方面,市民的环保焦点停留在对自己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或危害的身边问题上,如绿色食品、沙尘暴、水污染等,而且相关的知识还不一定正确。并且实际行动却与环保意识不一致。其实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是比较强的,具有选择正确环保行为的判断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环保的行为并没有达到与环保意识配套的程度。这一方面是由于市民自身的行为约束力不够,但在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由于政府有关部门未采取有力的且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环保意识的特点

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对环境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从调查中可发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对环境判断的重要变量之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得就越清醒,从而造成对环境状况满意度的下降。如果用不同群体中“高满意群体”和“低满意群体”比例来体现各群体的总体满意度,则学历在小学及小学程度以下人群的满意度最高(3: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的满意度最低(3:5),即低学历与高学历满意度比为5:1。

2.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相关,因为他们对环境题的认识程度更清晰。

3.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处环境越好,居民的环保意识越强,反之亦然。选择空气中无难闻气味,垃圾屋乱放现象的有10个人,其中有7人在下一题,“是否看见有人乱扔垃圾”中选择“无”,环保意识高达70%。

4.,从调查中发现,居民的年龄也是影响环保意识的一个因素。在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一题中有54人选择“愿意”,其中50岁以上的共有30人。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有利途径,我们的宣传行动可以从老年人带头做起。

如果有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80%70%60%50%40%30%20%10%0%意愿常非...视要但,意愿加参不就玩好不加参不从

二、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使我对临汾部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其实目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透露出沈阳市民有着比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其环保行为却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愿也难以付诸实际行动,再加上市有关部门的工作未做到位,执法力度不够,对环保工作的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针对目前沈阳市市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和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如何加以处理和改善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下面我就针对这两方面分别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居民自身着手,这是改善沈阳市环保现状的前提条件。

第一,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新风气,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环保事业是集文化素质与公共道德于一体的事业,是人们对国家集体关注的表现。只有素质上去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才会相应地加强。同时,居民还要关心并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留意关于环保的各种宣传,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一步了解和丰富自身环保知识,牢固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二,应从行动上切实支持政府的环保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使自己良好的环保意愿能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环保效果,为沈阳市的环保工作尽一份力。另外,市民还应尽力用自己良好的环保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应加以批评并即使制止,用积极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

二、加强政府的环保工作,这是改善沈阳市环保现状的重要条件。

第一,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要提高市民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新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使市民自觉的按照环保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心理,并转化为一种环境责任,尽力使其实际行动与环保意识配套。

第二,坚决贯彻和执行各项环保法律和法规,继续作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对对不保护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要依法处理,从严处理。严格执行环保责任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使排污单位有章可循,执法人员有

法可依。

三、加强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

定期举行大型关于城市社区环境建设宣传工作,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宣传进入家家户户,大到老人小到儿童,人人皆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环境的重要,从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人们的意识健全时,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显而易见的。大街上不发有丢垃圾的人,但不见他们都知道这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由此可见,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而加紧宣传是迫在眉睫的。

以上是我个人环保工作的一些建议和看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可以明确地反应出沈阳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碧,花更红,草更青的生活环境。当然,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相信,通过沈阳市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环境伦理与社区卫生》

中国社会出版社

赵志强

刘善敏 著 《化学与环境保护》

西南交通大学

刘静 主编

童志平副主编 《环境社会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沈殿忠

主编 《环境伦理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许欧泳 主编 《环境伦理学

环境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戴斯.贾丁斯

林官名

篇7:关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时间8月1日—8月15日

现将此次实践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重要的威胁。为此对农村所在居民环保意识展开调查。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

本次调查共对120位村民进行提问。

问1:你认为垃圾可以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问2:你家的垃圾倒在哪里?

答:路边,随便哪里,没有的空地,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问1中有34%的人会倒在路边,25%的人随便哪里倒,30%倒在没有的空地,其他的为11%。问2中有14%会把自家的垃圾到在路边,6%的随便倒,78%会把垃圾倒在没有的空地,2%在其他地方。

据调查表示,虽然大部分居民知道垃圾应该对方在诸如垃圾箱之类的指定地

点,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还是习惯于将垃圾对方在一些被认为没用的空地上。其原因有几点:

(l)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而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集中堆放垃圾的场所;

(2)以前还可以将部分垃圾撒入田里作肥料,而如今一方面有了化学肥料,另一方面也由于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厂房、公寓所替代,所以垃圾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对环境的影响。

问3:什么是“环保” ?

对此问题,知道“环保”是“环境保护”的居民占 87 %,但其中只有 20 %的居民能具体进行结实,而且,在这部分人中务农者仅占 18 %。

问4: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 ?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者占 43 %,其中务农者占 20 %。

问5:你知道为什么要使用“无磷洗衣粉” ?

对该问题,能正确回答者不到 5 %,而且这部分人都是年龄在 20 一 35 岁之间的工人、医务工作者、教师等见识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非务农人员。

从调查中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差,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环境相对安静的农村,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体验较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2)农村居民中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占绝大部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获得各方面信息的来源也较狭窄,影响他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部分农村居民从祖辈开始沿袭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随处倒垃圾等)一时间还难以改变过来。

三、调查结论

(一)农村居民(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多,还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积极意义。

(二)周围环境的污染固然与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农村人口多,日产垃圾量多,且居民点分散,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等。

(三)目前,农村环境相对城市而言不太严重,所以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城市大搞环境建设的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下去。

四、调查体会

从这次调查中体会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差,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水平低下,受教育少,有些人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老一辈的人环保意识差,就连新一代的年轻人环保意识也不高,其原因不得而知,由于农村家境贫困,文化素养低所致。

篇8: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是粤东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及经济区城市之一, 近年来, 日用陶瓷、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等行业发展迅猛, 有“中国瓷都”、“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称号。但潮州市的环境问题, 如固体废弃物、地下水污染等比较突出, 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 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调查研究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有利于了解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掌握、引导和培养其环保行为, 有利于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

本文根据社会学调查的一般方法, 结合潮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 设计了针对潮州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旨在通过现场调查, 分析与掌握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 希望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环保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为研究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的现状, 2013年5月, 本课题组组织了8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共40名大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潮州市8个人流密度大的地点开展调查, 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每个地点发出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2份, 问卷有效率为90.5%。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情况的描述,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二是反应变量, 主要包括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环保知识

调查选用了5个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问题, 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 潮州市居民对于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比如对“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出发点”63.3%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减少水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6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二氧化碳”、“大量燃烧石油会不会导致全球变暖, ”82.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会”。然而, 对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 谁治理, 谁付费”, 则仅有37%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答案;而对于从1993年9月开始, 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联合开展并已持续了十余年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则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活动。由此可见, 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只是处于“日常生活型”, 对其他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明显不足。

从潮州市居民接受环境知识的渠道来看, 大众传媒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其中, 电视广播排在第1位, 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紧随其后, 三者所占的比例为76.7%, 是居民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居民从各种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中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 仅分别为11.3%和5.5%。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环境知识的, 比如从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获得。

(二) 环保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 潮州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较高。由表4中可以看出, 高达99.4%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不重要的。在对待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上, 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一举措, 仅有2.8%的人表示不赞成。但是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 则仅有45%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 是居民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 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三) 环保行为

列举了8项环保行为, 调查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与环保要求相符。结果表明, 潮州市居民在采用环保行为方面总体偏低。如在节约用水方面仅有53.9%的受访者有二次用水的习惯, 而在对于需要个人支出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其采用的程度就更低, 如为分放和处理垃圾付一定费用 (50%) 、购物时自备购物袋 (22.4%) 、在外就餐时坚决不使用一次餐具 (7.7%) 。但是在环境道德方面, 55%的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破坏公共绿化行为时会坚决反对, 并会上前予以阻止;在外出时如何正理手中的垃圾, 69.9%的受访者也选择要坚持找到垃圾桶才扔掉。这一调查结果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 环境道德比较高的公众相应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环保行为。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 受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 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趋向于选填更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 而不是自身的实际行为情况。

(四) 环保评价

对潮州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对潮州市现在的环境质量整体是满意的。例如, 对绿化程度, 80.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对潮州母亲河韩江的水质, 88.1%的受访者认为污染较轻;对潮州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滨江长廊的环境, 89.8%的受访者表示保护得还好。在对潮州环境污染源的归因调查中, 87.8%的人认为潮州市的两大传统主要产业陶瓷和不锈钢都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49.7%的人甚至认为由此产生的污染是严重的。陶瓷产业产生的垃圾固体废弃物是潮州居民认为的潮州目前最严重的污染, 不锈钢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是潮州重要的污染源。

另外,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潮州居民对潮州的环保工作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90.6%的受访者认为潮州的环保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 认为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仅有9.4%。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判定, 市民环保意识差、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主观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分列前三位;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差, 列四、五位;人口膨胀过快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则比较小。这一调查结果与2007年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相符, 公众的环保意识差仍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10]。

三、结论与建议

1.从环保知识方面看, 潮州市居民还处于“日常生活型”这一环保知识比较欠缺的阶段。当前, 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 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开展环保宣传时, 可重点利用这三种方式进行。另外, 考虑到微信的影响力度正呈快速上升状态、对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以及人际传播的效能, 建议政府部门汇总整理一些宣传环保知识的信息, 并通过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市民,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从环保态度看, 潮州市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度是比较高的, 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关系上, 居民则更倾向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 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但需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3.潮州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总体偏低。今后的环保宣教工作中, 应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 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 提升居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4.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的现状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对环保工作整体评价不高, 主要集中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方面。在居民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中,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三个选项占61.6%。这说明, 居民普遍认为企业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实现企业环保化将是潮州今后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叶军, 李文婷, 张立波, 等.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2) :64-67.

[2]周景博, 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 2005, (2) :128-133.

[3]阎国东, 康建成.上海市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4) :135-142.

[4]赵卉卉, 王远, 王义琛, 等.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4) :406-411.

[5]吕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1) :40-49.

[6]王蕾, 魏宝祥.旅游地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6) :8723-8725, 8765.

[7]陶文娣, 王会, 王瑾芳, 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1) :130-134.

[8]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30 (6) :110-113.

[9]吕君, 陈田, 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 2009, 28 (1) :259-270.

篇9: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我们特针对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剖析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6-01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城市居民树立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

法律意识调查主要针对退休人员、高收入阶层、农民工、学生四大群体,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问卷调查:一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二是以“问卷星”网页链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累计发放462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纸质版问卷200份,网页版问卷262份。

(二)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分析其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践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在调查中,76.6%的城市居民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说明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统计如下:1.高收入群体。该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高达88.7%,但仍有10%的公民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想法带来潜在行为危机,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2.未成年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法律知识的占73.6%,农民工群体为71.5%。这两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知法水平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法律素质水平在提升。3.退休群体。该群体法律意识最低,仅为50.1%。这和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中国公民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地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才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意识来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法律还未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95.7%的居民对交通法规有着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当问及购物时是否会索要发票时,仅有45.6%的公民会主动索要发票,23.1%的公民表示不要发票,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给就要不给就不要,许多人甚至不明白发票的重要意义。在维护自身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仅 30.4%的公民选择“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有超过20%的公民选择“只能自怨倒霉”或“心理感觉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结果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法律认知水平有限,个体差异较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动性较差。

不仅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法律意识强弱不一,相同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守法观念。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法律观念不够强烈。

(三)城市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6%的居民通过电视的方式了解法律;选择网络的方式占65.4%,成为广大居民获取法律的第二途径。

在未成年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也占很大比例,达到67.1%,在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中,他们在学校里的时间最长。但许多学校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往往忽略了法律教育的具体落实,造成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三、城市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法律人才是宣传法律的骨干力量。强化学校的法律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着手加强从小学至大学的法律教育,并将法律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上,采取简明易懂的编排方式,使教材成为宣传法律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使得学生从小学会知法,守法,用法。2.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多开展法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旁听法院审判,开展模拟法庭等,让学习和宣传法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法教育。普法的最佳载体当属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去传播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宣传法律的栏目。各大律所可推出有关法律咨询服务的APP,解决公民遇到的法律难题。

另外,法律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有关栏目制作人应谨慎对待问题,找出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推出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

(三)法律宣传走进社区,法律文化深入群众。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可在社区内设置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强普法力度:1.退休群体。志愿者可在公园、敬老院向退休老人派发法律宣传海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不良现象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让老年人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农民工群体。志愿者可走访建筑工地、工厂、汽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场所,向他们派发印有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的小册子,提供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使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欠薪、工伤、欺诈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本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法律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

作者简介:

陈珠洙(1995-),女,广东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篇10:有关当地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

关于居民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抓好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2011年3月至5月,我们组织了调查组,深入到家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采取座谈、走访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家乡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居民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基本情况。

一、现状及特点

由于该村地处边僻,交通闭塞、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众淡薄,生活还比较困难。该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健全。该村有村党总支和村委会,两委组织都经民主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分别由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各5人组成,班子工作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二)村干部和群众在强烈渴望上级给予项目扶贫的同时,更希望能知法懂法用法和依法治理,渴求社会治安状况好转,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在调查和座谈的过程中,从干部和群众的语言中流露出了因不懂法而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经常过程中经常吃亏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造成违法犯罪,遇到纠纷不知如何打官司等不懂依法维权的苦处。因此,村民在渴求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更迫切希望法律知识在农村得到普及。

(三)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副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群众收入也随之提高,但是由于该村长期以来很少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社会治安较为混乱,治安案件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络,让群众加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去,保一方平安,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主制度尚未健全,村民自治氛围没有形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村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很少召开,村民参政议政、民主决策和议事程序不规范。干群之间缺乏经常性沟通交流,现有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另外,该村无依法治村规划,《村规民约》中一些规定也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及时,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差甚远。

(二)村民法律意识低,法制观念淡薄,不能依维权

村委会没有成立普法领导组织,普法工作尚未纳入班子的议事日程,无农民普法学校,未建立学法“中心户”、“培养知法懂法明白人,学法用法新户主”制度,村民只是单纯地通过日常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例和电视里播放的节目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因此,经常出现因不懂法而发生一些不应发生的事。

三、主要体会及建议

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律意识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思想基 础。革开放以来,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始有了依法办事,法 治理的觉悟,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别是是当前本土的农民法律意识,待认真分析和总结。针对家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

村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乡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

监督,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逐步规范村级重大事务民主议事、决策的范围,程序和方法,保证村党组织发挥领导

核心作用,保证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大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实际,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宣传党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宣传宪法,农业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农业生产与流通,税费改革,家庭婚姻,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纳要》,使二者互为促进,提高群众法制道德水平。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积极疏导民事纠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一般事情不出村,化解不稳定因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多管齐下,既要政府主动安排,还要民间的积极组织,既要农民主动去学,还要以案说法,通过多种形式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既要使农民养成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 实施普法下村,还要使其成为一项制度加以落实。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是导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所以农民们才会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也导致了他们不信法,不用法。此一来,形成了很严重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懂法而不用法,不用法则更加导致了农民不去学法,不了解法。民对于法律知识了解的有限性,使有所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至根本了解的就是错误的信

上一篇:用爱坚守人生的伟业下一篇:继续医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