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2024-06-20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通用13篇)

篇1:《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多篇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项链》《羊脂球》等经典名篇。

本书中短篇小说所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泛,它们构成了19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世俗图,包括普法战争,巴黎的小职员的生活与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城乡风光与琐事。所以当你在读这本书的期间,肯定会被莫泊桑那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

当然,莫泊桑在写作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他还未成名时,便遇到了一个令他焦急万分的问题。原来,他从小酷爱写作,并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并没有什么特色,因此一直没有成名。莫泊桑很疑惑,便去找他的师父福楼拜,希望能通过福楼拜的指导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福楼拜便让他去观察自家门前来往的马车并记录。然而,莫泊桑并没有发现马车有什么好写的。于是,他登门再次拜访,通过福楼拜的又一次的点拨,莫泊桑终于找到了写作的技巧,从门前经过的马车身上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在那之后,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努力,积累了许多素材,并以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成为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其中之一。

读完,《莫泊桑短片小说集》,让我明白了他为何会举世闻名,同时也让我若有所思,一个小职员与著名作家之间的联系少而极少,但莫泊桑硬是让一个小职员变成了小说巨匠。并让我们明白了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

篇2:《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莫泊桑患有严重的神经疾病,终身未娶,一生放荡不羁,于1893年,在巴黎与世长辞,年仅43岁。莫泊桑生命虽然短暂,却是法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高产作家,一生著有中篇小说三百一十篇,另著有六部短篇小说,这在当时的文坛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本书精选了莫泊桑不同背景创作的二十五篇名作――所有著名代表作均已包含其中,书中含有轰动当时文坛的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羊脂球》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期间,几个逃离战争的人们。逃离者们从不同的地方来,聚坐到一辆马车上,大家分属不同的阶层,在逃离过程中的表现自然各不相同。有趣的是:身份尊贵的人并不比别人有修养,比如老板,居然还偷东西,占完便宜就不认人等等。特别是高潮的地方,当需要大家作出牺牲时,那些所谓尊贵的人们没有一个愿意或敢于站出来伸张正义,不但不担当甚至一点不愿付出,反而鼓励或怂恿他们都瞧不起的、身份最为卑微的“羊脂球”为大家作出牺牲时,在危机过后便忘思于前了。

在这篇《羊脂球》中,作者写道:“黑暗中,羊脂球一直在哭泣,在两段曲调之间,有时会传出一声她的呜咽――那是她终于不能抑制的悲泣”。这是对主人公内心情绪细腻的刻画描写,反映出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这种在自然中酝酿超凡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现当代的影视和运用。

篇3: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重读

掩卷沉思我们会不禁思考:是不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呢?虚荣心难道只有资产阶级才有吗?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和丑陋呢?我们平时不也总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吗?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勤奋刻苦, 工作以后, 又不断进取, 总是不停地努力。这一心理目的, 从大的方面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为了国家, 为了人民。”但在这崇高理想的背后, 难道没有一点儿私欲吗?没有虚荣心作怪吗?何况出生在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一个小职员的玛蒂尔德呢?但对于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 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 她虽然做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 但她是朴素的, 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玛蒂尔德“美貌、娇艳”“舞会上所有的男子都瞧着她, 打听她的名字, 设法能被介绍, 办公厅随员全都想跟她跳舞, 连部长也注意到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 她完全可以靠着年轻美貌过上另一种生活, 也不致于后来用十年的青春来还巨额的债务。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 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她要去参加一个很少允许小职员参加的较高层次的舞会, 为了适合整个舞会, 为了丈夫的体面, 借一串项链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也无可厚非, 却被扣上了一个有极强的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高帽。试想我们在参加宴会时不也精心装扮一番吗?不也希望自己成为舞会上最漂亮、最迷人的舞后吗?如此推演下去, 我们每个人岂不都成了资产阶级?其实虚荣心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每个人都具有的。

几千年的传统着重文以载道, 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 所以, 传统分析作品总是从社会、政治视角分析。解放后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非常突出。人们习惯于把虚荣心、追求享乐等一些人性弱点与资产阶级联系起来, 作品的主题千篇一律, “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无产阶级必胜”“歌颂劳动人民勤劳”, 好像不如此就没有揭示出主题, 就不能跟上时代, 致使很多作品都政治化了。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化, 语文教学变成了政治教育, 总是用政治眼光去看作品。

社会问题具有特定的时空性, 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其实分析作品可多角度, 我们应该转换视角, 挖掘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的东西——那就是人性。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脱离人性, 蔑视人性, 超出人性, 唱高调, 致使作品分析假、大、空。人们渴望作品真正反映生活, 反映人性。人们喜欢猪八戒就是因为他和每个人相通接近, 而唐僧则太理念化, 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人性。正如鲁迅评论刘备一样:“忠厚而似伪”, 他们脱离了人性, 人性是有弱点的。在当代, 人们冲破政治化的樊篱, 对经典作品有了若干不同的解读, 钱理群先生认为:“作者正是为人的命运的变化莫测, 人太容易为生命中的偶然所左右, 而感到不可理解。”《项链》的作者自己也说:“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确实, 小说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如果女主人不生在小职员家庭, 不嫁给小职员;如果没得到请柬 (很少发到小职员手中) ;如果不丢失项链, 或丢而复得;如果向朋友说出真相……设想上面的一个偶然因素不存在, 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故事。正如史铁生所说:“偶然, 你说不清它, 但得承认它。”

“横向成岭侧成峰”, 读《项链》, 我们不仅要看到人性的弱点,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人性中闪光的东西。我们从主人公的经历中应该感受到“信义”与“爱”, 看到玛蒂尔德的人生态度——对待命运坦然接受, 勇敢抗争。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说:“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 发牢骚等于是徒然浪费感情。”“选择了就要选择这个事件带来的后果”。项链丢失了, 她完全可以逃走或赖帐, 远走高飞, 不了了之或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她没有这样做, 而是一家家首饰店去访问, 寻觅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饰相同的东西, 虽然很昂贵, 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 但他们还是东拼西凑买下还给朋友。同时玛蒂尔德“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 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还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他们整天想办法归还巨额的贷款。于是她辞退女佣、搬家、做家务, 为了省下一个铜元在店铺里讲价还价, 甚至挨骂。而此时, 玛蒂尔德却依然深信自己的朋友, 她从未怀疑过那串项链的真正价值。玛蒂尔德是那样的单纯与善良!她如此地诚实守信, 从未想过还朋友一条假的项链, 尽管她明知道还清这些巨款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而她却是那么坚定地承担这个责任, 我们不能不为她的诚信鼓掌。面对艰难, 她没有逃避, 敢于面对现实,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她的所作所为, 完全是一个有信有义的人。“信义”是人性中最闪光的东西, 是人格中最辉煌的, 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他们的行为不正为我们今天大力倡导诚信树立了榜样吗?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 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 出现了大量不诚信行为, 诚信的缺失对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玛蒂尔德这样有信有义的人, 不正是当今我们创造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吗?

小说中不仅让人看到了诚信, 而且也让人看到了真爱:夫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妻子没有合适的参加舞会的衣服, 节俭的丈夫虽然很想拥有一支猎枪, 闲暇时和朋友去打鸟, 但他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四百金法郎给妻子做成了漂亮的衣服。项链丢失了, 丈夫没有责备, 没有抱怨, 没有离开, 而是默默地担负起了这份责任。他把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全部取出, 而且“他签了许多借据, 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 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 各种不同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 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 他不顾成败冒险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工作之余, 丈夫还要“替商人誊清帐目到深夜, 还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十年的艰辛换来了他们的自尊, 彰显了他们之间的真爱。真爱无声, 她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和今天的“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来时各自飞”随意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爱就要不弃不离, 就要同甘共苦, 共同撑起一片天空。

项链丢失了, 对于玛蒂尔德来说, 也许是幸事。通过这一事件, 她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敢于面对现实, 靠自己的勤劳和诚实踏踏实实地生活, 在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找到了自信, 赎回了高贵的灵魂, 展现了自己人性的闪光点, 而且收获了爱。从此, 她可以健康幸福地活着。

摘要:《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短篇佳作, 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 本文试图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思, 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篇4: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感,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参考。

1.她已经陶醉在这欢乐中,什么也不想,只是兴奋地、发狂地跳舞。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所有的这些人都对自己殷勤献媚、阿谀赞扬、垂涎欲滴,妇人心中认为最甜美的胜利已完全握在手中,她便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

2.第六天,冬天的明亮太阳把积雪照成叫人目眩的了。那辆终于套好了的长途马车在旅馆门外等着,一大群白鸽从它们的厚而密的羽毛里伸着脑袋,亮出它们那种瞳孔乌黑的玫瑰色眼睛,稳重地在六匹牲口的脚底下散步,向着牲口撒下的热气腾腾的粪里边寻觅它们的营养物。

3.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

再读莫泊桑之《项链》

徐 平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 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他的文学成绩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项链》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首先,以小见大。莫泊桑的小说往往从小事入手,通过对平凡小事的描述,反映了金钱统治下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水准。《项链》创作于1884年,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骆塞尔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小说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自然地展开故事情节,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她对自己的生活极不满意,梦想像上流社会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通过对玛蒂尔德七个梦想的描述,反映出她是一位生性喜好奢华,追求享受,爱幻想、爱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少妇,最终为了一夜的荣耀,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和虚荣,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大资产阶级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内幕,了解了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于是采用截取其中某一个微小却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的手法,以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项链》正是通过描述玛蒂尔德戏剧性的遭遇,展示了人生的残酷,命运的无情,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和道德堕落。

第二,《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第三,在构思布局方面,《项链》也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她想跻身上流社会似乎有了希望,但是故事又出现了波澜,玛蒂尔德没有华丽的衣服,丈夫只好把买猎枪的钱拿了出来,让玛蒂尔德买一件漂亮的裙袍,矛盾似乎得到了解决,但是玛蒂尔德又说道:“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插的和戴的,一点儿也没有,这件事真叫我心烦。简直太穷酸了。”于是,夫妇二人又煞费苦心,向玛蒂尔德的朋友借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泥潭。此后,夫妇二人不得不债台高筑,省吃俭用,攒钱买项链,还项链,故事似乎已经讲到了结局,结尾却又笔锋一转,道出最初的项链原来是赝品。这样一个结尾,对玛蒂尔德追求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虚荣心进行了绝妙的讽刺。逆境——顺境——逆境的不断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在《项链》结尾处,作者没有给女主人公下什么断语,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戛然而止,结论让读者自己去下。可以说,好的小说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写什么,它给读者是否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的空间。

第四,“精选细节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懈的追求。一个典型的细节有可能树立起一个人物,细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之紧要可知。把细节、性格、情节发展三者有机结合是文学作品在艺术技巧上成熟的表现。莫泊桑的《项链》把三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项链》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都进行了精确的刻画,如为了充分表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同时也暗示有强烈虚荣心的并非只是玛蒂尔德一人,描写玛蒂尔德离开晚会现场时的细节:她离开时已近清晨四点,“她的丈夫从半夜起就在一间空空落落的小客厅里睡着了;客厅里还躺着另外三位先生,他们的太太也在尽情欢乐。”点出另外三位先生,好像是闲来之笔,但却分明告诉读者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子大有人在。她出门时,丈夫怕她受寒“把事先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那是平日穿的普通便服,那种寒碜和舞裙的雅致很不协调。她感觉到了,便想溜走,不让其他裹在珍贵皮衣里的太太们注意到。”因此,她不听丈夫的招呼,“便迅速下了楼梯”。这一系列细节,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它们共同烘托出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子的形象。

第五,《项链》所使用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体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故事开始时,作者仅仅用“房屋的寒碜,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几个词,就把女主人公对现状的不满情绪烘托出来;“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爽朗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其中的“丰盛精美”“光辉灿烂”“名贵”“佳肴美味”生动地再现了玛蒂尔德对大资产阶级奢侈生活的向往。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项链》这部作品,展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选自《艺术科技》2013年第2期)

读后一思

莫泊桑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领悟了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线索意识,学会一线串珠式的写作方法。

篇5: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莫泊桑所写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冷漠、刻薄,社会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蔑视剖析,反映了当时人虚荣骄傲的人性弱点,从中让我们得到了这些启示。

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在他的作品里,有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像战争的溃败,上流社会的喜庆游乐,资产者的聚会,官僚机构的“例行公事”,小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宗教仪式与典礼,酒馆里的喧闹……,无一例外都有着形象的描绘,都能使人陷入深刻的思考之中。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公共人物,从上层的贵族官僚、企业家,到中间阶层的自由职业者,到下层的工人、农民、流浪汉以至乞丐、妓女,都得到了十分鲜明的勾画。在法国广阔的天地中,从巴黎闹市到外省城镇以及偏远乡村与蛮荒山野的风貌人情,都有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

我认为朴实、自然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个最明显的、最重要的标志,在选材上,莫泊的短篇小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故事为内容,就像是在给人们讲述一件刚发生不久的事情一样,在平淡的语言中含有莫泊桑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评判或者想法,又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他的文章中,找不到那些华丽的词藻,他总是以一些十分细微的、十分隐蔽的线索,将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十分巧妙地串连在了一起,一步一步地将读者引入文章的中心区域,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就像书中《一家人》这篇文章,几乎没有任何情节可言,但是莫泊桑却生动入微地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或许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生活现实,但这些我们观察不到的细节,作者却能一一明列,环环相扣。

在文章的写作中,莫泊桑不拘泥于所有的条条框框,他挣脱了一切束缚,将自己的思绪随意地挥散在纸上。他所描写的,有时是一个故事,有时又是生活中某一个片断,或者是某一瞬间,或者是一段心理活动,又或者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以这种优美的语言,那些平实不起眼的情景便化成了莫泊桑笔下的小镇情貌、田舍风光等自然景色,从而给人们眼中呈现了一幅幅构思清晰的图画。

莫泊桑把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他抛弃了一切常规,以平实的语言使人们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怀。

篇6: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近些天,我阅读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全书是由“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写的。全书中那一个个被莫泊桑塑造出的形象都仿佛富有生命一般,活灵活现的在我面前。

莫泊桑小说的题材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例如:上流社会的聚餐、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战争的溃败、农民的劳动与生活……与其说这本书是对过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的描述,倒不如说是对过去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为我们展露了一个腐败社会最黑暗的深处。所有的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描写都是那样的脍炙人口。

然而在他众多的小说里,我却对《幸福》这一篇小说记忆犹新。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为了爱情抛弃荣华富贵的女主人公——苏珊娜。苏珊娜心甘情愿的离开养育自己的亲人,钟爱自己的亲人,跟着一个穷小子去到蛮荒的山谷上生活。无论富贵平贱,无论生老病死都会对那个爱他的男人不离不弃。一个破屋凝聚了幸福、一张简陋的小床有着无数的爱。只要他在身边那就是幸福,只要有了他那就是一切。爱情的力量竟如此之大。苏珊娜什

么都可以不在乎,唯独只在乎他。爱没有千言万语,爱只有三个字,那就是“在一起”。他不惜放弃一切只为和他在一起,多么为大的爱情!

苏珊娜,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样普通的人物,但是她是一个并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普通人;她既是平凡人,但却有着非凡的特点。莫泊桑在小说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没有加上神圣的光圈,没有赋予格外堂皇的外貌,比普通人更普通;比平凡人更平凡的形象。

篇7: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羊脂球》和《项链》。

羊脂球是个妓女,一向不受人们待见,特别是那些虚伪自大的人。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一直都在用形象、巧妙的语言刻画那些看似贵族人的嘴脸,而身份低微的羊脂球却是一个善良而大方的人,她愿意与那些瞧不起她的人分享食品。

这个胖姑娘虽被人叫做妓女,但她仍有一颗爱国之心。当时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了羊脂球和那些“贵族”,要求羊脂球陪他过夜,羊脂球拒绝了,但这又引来了其他人的不满,他们自私心太强,逼羊脂球牺牲自己,可怜的羊脂球,这个胖姑娘不得不做出了让步。但这并没有换来他人的感谢,他们个个换了一副脸,个个疏远她,不屑与她讲话。

在现在的社会中何尝没有这样的事?翻脸不认人,在需要别人的时候毕恭毕敬,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便把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像《羊脂球》中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丝毫没有感到羞愧,而是恬不知耻地任凭自己的内心肆意妄为。

篇8:浅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简练美

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期的伟大文学家, 1880年以《羊脂球》一举成名, 一生创作六部长篇小说和三百余部短篇小说, 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成就最巨, 他被法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作为较早一批被介绍到中国的法国小说家, 他的名篇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在中国至今仍家喻户晓。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其简练的风格是重要因素之一。鲁迅先生认为短篇小说的特点是“只顷刻间, 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短篇小说篇幅有限, 要以小见大充分地表现主题则必然要在素材的取舍添减上力求恰如其分, 而莫泊桑在这一点上堪称炉火纯青, “简练”是研究者在提及他作品的艺术特点时频繁用到的词。但是, 简练不等于粗略, 简练不仅是指简洁利索, 更有萃取精炼之意。形式上简洁明了, 而意义上却深刻精微。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必然是简练的, 只有这样, 它才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篇幅不长的文字获得最深刻的启发与共鸣。莫泊桑的小说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体现出简练的特点, 在主题意义和情节结构两个方面同样体现出创作者本人简练的作风。

一、主题意义上的简练

莫泊桑的小说涉及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 描绘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 展示了法国广阔天地的风貌人情, 然而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场景下, 作者所想要表现的重点不是当时的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 而是人性本身, 在日常的小事琐事中, 揭示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评论会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受自然主义影响颇深, 思想内容不深刻, 批判力度不够的原因。托尔斯泰曾说过:“恐怕未曾有过一个作家, 像莫泊桑那样鲜明而准确地表现了他认为是最崇高, 而且提供生活最大幸福的这个现象底下一切可怕方面。他愈益深入这个现象, 就愈益揭露它, 剥离了它的外壳, 留下来的仅仅是骇人的后果及其更加骇人的本质。这个骇人的本质正是他对人性自身黑暗性的品察”。从最日常的琐事和最平常的人物入手, 表达了最朴素的爱憎之情, 而这恰恰就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哪怕是在金钱社会下人性的种种异化, 那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文学描写主题, 此为“简”, 莫泊桑朴素的选取了“人性”这个永恒而主流的题材,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反应时代“重大事件”的小说被时间所湮没, 而莫泊桑的小说却能流传几个世纪而经久不衰的原因, 时代在变, 人性却不会改变。莫泊桑是描绘人性的高手, 家喻户晓如《首饰》和《羊脂球》, 少为人知如《小酒桶》和《魔鬼》, 都是对人性描写的绝妙名篇, 此为“练”。左拉曾经说过:阅读他的作品, 可以让人笑, 也可以让人哭, 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二、结构情节上的简练

篇幅所限固然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情节紧凑的客观原因, 但他本人对题材的取舍得当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曾经说过:“艺术家在确定主题以后, 应该在这庞杂无序的生活中提取对主题有用的东西, 而摒弃其他一切, 摒弃一切枝节。”《首饰》一文的选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并没有大篇幅去交代玛蒂尔德夫妇在丢失项链之前的整体生活状况, 也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他们在之后的十年里为了偿还债务不辞辛劳的日子, 而是围绕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这几个情节来组织内容, 玛蒂尔德向女友借的项链本来就是赝品, 但作者并没有让女友告诉她这一点;项链丢失后, 首饰商说自己只是卖出了盒子, 还项链是女友也没有打开盒子验证, 都已经可以看出事有蹊跷, 但作者却并不点破;借的人一直不知道项链是假的, 物主也一直不知道归还的项链是真的, 直到小说最后, 作者才笔锋一转, 把真相说明,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时髦和爱慕虚荣在当时的社会里本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在作者的精心设计下, 故事读来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这与他对删繁就简后的素材进行精雕细琢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 一切处于同一平面, 事件或是急转直下, 或是无休止地延长, 但艺术却相反, 它应埋下伏笔, 安排灵巧而隐秘的过渡, 借助巧妙的结构来充分揭示基本事件, 而对其他事件则视其重要与否而予以不同程度的突出, 使人们深深感受到作者所揭示的特殊真实。”

此外, 莫泊桑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简洁凝练, 从来都不是浓墨重彩。他通过描写人物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和特定的情势下自然而然发生的简单的几个动作、神情、举止, 来侧面反映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内在心理与性格。这种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恰恰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相, 保留了人物的神韵, 显得含蓄却又意味深长。

莫泊桑对场景的描绘也是浓墨淡抹交相辉映, 恰如其分的烘托出气氛。毛姆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在安排场景时他喜欢运用同一手法:他的场景布置得恰如其分, 朴素简洁又富感染力, 不管是在描绘诺曼底那迷人的风光也好, 还是十八世纪那拥塞闷热的沙龙也好, 其目的都是一个:情景交融。”

短篇小说受篇幅限制, 在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上远不如长篇小说自如。莫泊桑在小说的中间部分不露痕迹却又暗自埋下伏笔, 常常借助偶然巧合的事件在情节的转折上起点睛作用, “利用那最恰当的结构上的巧妙, 把主要的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 让短短一篇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结尾耐人寻味, 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形成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显著特色。

三、语言文字上的简练

莫泊桑作品中语言的简练历来为研究者所公认, 文学批评家们对他小说的主题意义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质疑和挑剔, 唯独在语言方面却没有人持异议, 一致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语言大师。

莫泊桑摒弃华丽多余的辞藻, 力求清楚明了, 此为“简”, 他曾经这样说过:“今天, 有人以艺术性文字为名, 强加给我们许多稀奇古怪, 既复杂又晦涩的词汇。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词汇就能表达丰富的思想。问题在于清醒地看到字词因位置不同而价值各异。”

他一直遵从福楼拜的教诲, 追求最准确合适的语言, 此为“练”。他说:“不论我们要讲什么, 只有一个字可以表达它, 只有一个动词可以赋予它生命, 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修饰它, 因此, 应该寻找这个字、这个动词、这个形容词, 直至找到为止, 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决不要使用欺骗手法——哪怕是巧妙的欺骗, 决不要玩弄词藻以回避困难。”

小说《乡下人》对两个农民家庭的描述十分精彩:“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完全分不出来。”简单的两句话, 让人对这两个家庭人口众多的印象马上清晰起来, 父母亲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的交代也让故事顿时显得生动幽默。“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 他们有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 他们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简单的一句交代却为下文两个两个家庭对待收养的不同态度做出了最好的解释。“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 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 挨家挨户对人说, 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明眼人都看得出瓦兰夫妇领钱是蒂瓦什大婶怒火的原因, 同样是简单的两句话, 却把乡下人嫉妒的心理和原因表现得活灵活现。

篇9: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阐释

关键词:莫泊桑 短篇小说 戏剧性 冲突

引言

莫泊桑是法国杰出的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在短短的十年中,他创作了近三百个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旅行记和许多政论文、杂文。莫泊桑的创作颇为宏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短篇小说。茅盾先生称莫泊桑是“短篇小说大师”。在艺术技巧方面,它们确乎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小说真实、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法国社会生活。

一、短篇小说的独特构思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构思布局上,新颖奇巧,严谨完美,常有创新。作家根据每篇小说的不同情况进行构思布局,例如《幸福》这个故事的展开与描写,就打破了一般常规的写法。小说在构思布局上是很新颖的:一群人于黄昏时节聚集在地中海岸观赏景色,给人们一种幸福的感觉,当人们的话题转入讨论何谓真正的爱情时,海面上正好显现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岛屿,这个岛屿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正当人们疑惑不解的时候,一个知道此岛的老者给观景者讲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出身高贵的小姐与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发生爱情后双双逃到这个岛屿上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当这个岛屿消失在夜色中时,故事也就随之结束。读后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珠宝》的构思布局新颖奇巧,就在于它把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融合在高超的结构技巧中。小说的前半部分,把郎丹的妻子描写得贤惠、美貌,对丈夫体贴入微。她的爱好,不过是买些“假珠宝”,出外看看戏。但是,她突然得病死去,郎丹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当他将妻子留下的珠宝拿去拍卖时,才发现这些原以为是赝品的东西都是价值昂贵的真珠宝。原来这些珠宝是妻子生前从情人那里得来的。她用巧妙的办法瞒过了丈夫,把真珠宝说成是假珠宝,把出外偷情说成是去看戏,把和收入很不相称的生活享受变成持家有方,先让她那卑污的灵魂披上美丽的外衣,然后由于她的死,才把真相捅出来。这样的构思技巧,在揭示主题思想、刻画人物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妙用。

二、莫泊桑小说中的戏剧性

莫泊桑小说一开始往往有一个戏剧式的序幕作为引子。在《旅途上》、《在河上》、《真实的故事》等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引子。《羊脂球》的“接连好几天,溃退下来的军队零零落落穿城而过”。《项链》的“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都是引子类的开场白,而《米隆老爹》更是典型:男主人公因眼前的葡萄藤触景生情,想起了十几年前被敌人枪杀的米隆老爹,由此引出了老爹近乎孤胆英雄似的屡屡只身杀死占领军士兵的爱国故事。虽明白如话,毫无雕凿之痕,但悬念陡升,在这种平淡中自然地引出下文,勾起人们的阅读期待。紧接着引子的则是“戏”的开端,旨在介绍人物所处环境、社会地位、阶层,为随后切入正题作准备,如《项链》就在开端里介绍了女主人公这种枉有漂亮脸蛋但命运不济,“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处境。而《羊脂球》则是一幅普军进城前夕法军溃败的典型背景,整个城市到处弥漫硝烟和恐怖。戏剧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一辆马车十个人,其中诸如绅士、商人、民主党人、修女、贵夫人这样的上流社会的精英和来自社会底层的妓女羊脂球在车至多特镇发生了冲突,前者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劝说羊脂球对普军军官非礼要求就范,他们的自私虚伪暴露无遗,而与此同时,羊脂球的善良、沉着、自尊和爱国精神也在比较中凸现。

《羊脂球》中以“笨重的车晃动起来,旅行又开始了”一句话,把前夜以大量笔墨描写的那些人费尽心机、赤裸裸的劝说与含蓄的“滑稽剧”的表演都迅速地了结了。而《项链》女主人公因爱慕虚荣付出十年艰辛,此结真是“解”得明快而饱含深意,令人唏嘘不已。亨利·詹姆斯曾受这一名篇的启发,想象构思一篇类似的讽刺小说《人造宝石》。最值得称道的是,莫泊桑小说经常安排一个戏剧式的余音。《羊脂球》最后一幕是重新上路后那些变了嘴脸的正人君子自顾自地大嚼大喝,全然不顾挨着饿的、并因违心而哭的羊脂球,鲜明的对比使小说含义深化。而《项链》的结尾孚来斯太太“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佰法郎”话一出,小说嘎然而止,而余音回味无穷。这种在有限的篇幅内情节紧凑、线索明晰、张力突出的结构特点就是所谓的戏剧结构。小说开始后主要的笔墨就是为了达到高潮而铺陈,实际上,小说开始时就故事的本身来说已经临近高潮,到达高潮后又迅速地结束,这种戏剧式结构是小说高效运作的方式之一。

三、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的特点

通过描写平凡生活来体现出时代的风貌、社会形势,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创作如何反映生活的问题上,莫泊桑走的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路子,他声明要“反映微不足道的现实”,这就决定了他的短篇小说在他的创作中占着优势的原因;他不像巴尔扎克、左拉那样明白宣称要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即从整体到部分的路子。这两条路子,各有千秋。莫泊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短篇小说为主,这样有利于充分发展他的艺术才能。在他创作的二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里,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更为广泛,有工人、农民、教师、学者、新闻记者、乞丐、市民、小业主、流浪汉、军人、官吏、议员、没落贵族、新兴资本家等等。

莫泊桑描写了一些个性不同的爱国者形象,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来自民间,有智勇双全、至死不屈的民族英雄米隆老爹;有机智勇敢、生擒六个侵略军的女英雄贝尔丁;有不愿忍辱求生而击毙一名专横拔扈的普鲁士军官的杜步伊;有放火烧死六个普鲁士兵而英勇就义的老大妈;还有急中生智用餐刀插进敌军中尉锁骨的妓女乐石儿。这些人物都是爱国的英雄或勇士,反映了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反抗侵略军的爱国主义思想。当然,莫泊桑在写这些人物的爱国心时,并不是把这些人物看作是从整个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的,而是写当这些人物的个人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时,他们的爱国心才闪耀出光辉来。这样写,既是真实的,也符合人物和作者的实际。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论写哪种人物,都像生活那样丰富多彩,有血有肉。作品中的人物应当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有多方面的生活内容,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多方面的表现、要求和期望,只有当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些生活内容,这些感受和体验,有了这些表现、要求和期望,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才会活起来、立起来,才能反映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面貌。当然,由于短篇小说容量小,篇幅短,只能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片断,集中刻画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因此它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多方面地展示人物性格,通过刻画众多的人物来反映生活,但短篇小说有短小精悍的优点,能起到“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作用。如果愿意花点力气将莫泊桑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以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那么我们就会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大体轮廓。语

参考文献

[1]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篇10: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后感

读书心得

题 目: 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后感 学院班级: 教科学院 2012级4班 学 号: 20121242007 姓 名: 冯小宇 日 期: 2015年03月12日 联系电话: ***

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后感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短小精悍又简单易懂,但是每一篇都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让我最爱不释手的是那种欧亨利式的写作风格,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看似出乎意料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莫泊桑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我所喜欢的,其中《羊脂球》、《项链》这两篇是我最喜欢的。

本书的第一篇就是《羊脂球》,它是以普法战争为时代背景,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作者很巧妙地把羊脂球当作正面人物来写,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讽刺了那些所谓“正人君子”的上层阶级人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上层人士在羊脂球拿出食物前后的态度变化,在羊脂球拿出食物之前他们对羊脂球投出歧视的目光,对她冷嘲热讽;但是当意识到马车上只有羊脂球有食物时,他们的态度发生了360度的变化,突然变得如同朋友般。这真是对上层阶级人物讽刺的淋漓尽致,在唯一的食物面前他们暴露了他们的虚伪和寡廉鲜耻的嘴脸。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那些高贵的伯爵、富裕的老板们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摆脱德国军官的扣留时他们的殷勤恭维。最后羊脂球委曲求全的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换来马车的“通行证”。这非但没有换来马车上人们的感谢和同情,反倒是看到羊脂球没有了利用价值对她的排斥和疏远。莫泊桑笔下的那些虚情假意的伪君子,简直毫无人情味,在充满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社会中,一颗真诚的心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篇11: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500字

莫泊桑是19世纪末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短篇小说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契珂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及纯粹的语言,成为展现法语美丽的典范之作,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经典名篇《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享誉世界。

莫泊桑讲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诺曼底狡猾的农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佣、小职员、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还世俗的破落贵绅、富商、工厂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妓女和软骨头的富商与乡绅,在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一家子》中为争取遗产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两个朋友》中宁死也不肯将通行口令告诉敌人一对友人,《莫兰这只公猪》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装店老板……

讲故事,讲俗人俗事,表现人生百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世俗文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就是体现这种文学传统的典范。所谓喜也人生,悲也人生;莫泊桑的故事,就是在讲人生。而我们也能从他叙述的这些日常故事和人的寻常行为中,看到其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和深刻的事物法则。

篇12: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在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莫泊桑,特别是经常在书店看到他的代表作《羊脂球》。当时不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也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内容。

这个暑假我第一本书就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翻开书没看多久,就被他独特的叙述姿态和故事情节吸引住了。故事虽然都是一些凡间的小事,但是通过这些平民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大道理或者意味深长。

翻开目录我先找到了他的代表作《项链》。她讲述了一个虚荣心强烈的女人马蒂尔德的故事。这个女人认为自己天生丽质但是偏偏上天对待她不公平,让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为了在晚会上绽放异彩最后沦落为一个典型的穷人家的妇女。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因为她强烈的虚荣心,所以才让她不得不为了偿还一条钻石项链来变成现在这样,即使这条项链是假的。

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出,这个女人她十分的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这就是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我感觉,虽然莫泊桑的每一个故事很短小,讲述的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总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些启发。

我还记得有一篇叫做《幸福》的文章。讲的是一些人在讨论幸福,一位老先生讲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

那篇文章读上去让人感到很舒服。因为里面的景色和人的神情动作等都描写的很详细,也描写的很生动。像是真的在那个环境里,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描绘的幸福的场景之中。让人感到回味无穷。词语也用的十分的恰当,把景色衬托的十分的迷人。我读完之后真的有种由衷的为她们感到幸福的感觉。

还有一些文章,比如《骑马》。带有深深的讽刺意味。但是让人读的感觉很好笑,特别是主人公在吹嘘到最后撞倒别人的神情变化。令人感到他十分的愚蠢。读起来十分的有趣。

篇13: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总体来说,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小说艺术,这既是他对以 往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补充与丰富。提起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我们不能忽略 他对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追求,他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上堪称典范。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莫泊桑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它无法用另一种文字和方式来表达。他选择了最有个性的人或物,以一种质朴无华和极其单纯的笔法创作生活本身的色彩、语调、面貌和运动。这种对表现力有选择的真实追求,形成了莫泊桑小说独特的艺术气质。

关键词:题材;主题;自然主义;唯美:风格

十九世纪,法国名作家不断涌现,大有群星灿烂、目不暇接之势,单就中短篇小说作家来说,从1849年到1858年,短短十年间就先后出现了都德、梅里美和莫泊桑三位名家。三个人在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各具一格。一般的说,都德的作品给人以自然、清 新、细腻的感觉;梅里美的小说有如一幅幅原始粗犷、落拓不羁的画卷,情感激荡又隐 忍;莫泊桑的小说“言简而意丰",现实社会意义突出。他艺术上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

(一)、题材上的拓展

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与广阔的取材面上,莫泊桑的中短篇显然超过了过去的梅里美与 同时代的都德,而在他的描写中,又有四个方面是做出了很大的拓展的,即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妓女群体与诺曼底地区乡镇的风光与逸事。

1.普法战争题材

莫泊桑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在同期的作家中是这一历史事件最有资格的描述者。他对战争的所见所闻是丰富的,体验又是深切的。因此,莫泊桑在整个创作的历程中,始终执着于普法战争的题材,写出了一批以战争为内容的中短篇。毫无疑问,他是 对这场战争描绘得最多的法国作家。可以说,这一历史事件由于有了莫泊桑才在法国文 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以极大的热情抒写了爱国主义的崇高主题,有力地控诉了普 鲁士人入侵者野蛮残暴的行径,无情地斥责了法国政府以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用独特 的歌喉唱出了人民反对侵略、要求和平的强烈心声。这组普法战争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以1880年发表的《羊脂球》为发端,计约15篇左右。著名的短篇有《女疯子》、《两个朋友》、《瓦尔特·施那夫斯的奇遇》、《米隆老爹》、《蛮子大妈》、《一场决斗》、《俘虏》等》。

莫泊桑写战争中侵略者的残暴,也写法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与同时代以普法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如都德)相比,莫泊桑的这类作品中更多地渗入了作者 对这场战争的反思。莫泊桑作为战争的参与者,他看清了战争的实质只是高等人士争夺 权力的游戏,而“至于微末的人们,因为他们出的钱最多;因为数来被人们列在数目之 内,所以他们成群地被人屠杀而且真的做了炮灰:因为都是最弱小的和最没有抵抗力的,所以他们终于最悲惨地受到战争的残酷殃祸。”莫泊桑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战争的实质,为普法战争题材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生活教育了莫泊桑,战争使他看清了人民和统治者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 普法战争中,发起抵抗的,不是司令部,而是人民。

作者很少在广阔的背景和复杂的情节中,全面地展开法国各阶层人民抗击普鲁士侵 略者的斗争,他多半是描写一个插曲。例如《蛮子大妈》截取了普法战争中的一个很小 的横断面,生动地反映出法国人民对于侵略军的深仇大恨。

更可贵的是,莫泊桑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危害。当普军侵占法国领土时,法国 人民奋起反抗,是正义的爱国行为,值得歌颂,但是这次战争归根结底是由于两国统治 者争夺欧洲霸权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仅是法国人民,也包括普鲁士人民,《蛮子大妈》中的两张纸就是这种实际情况的凝练而巧妙的艺术概括。

作为普法战争的亲身体验者,莫泊桑亲眼目睹了政府的腐败无能,经历了法军的节节溃退。莫泊桑的普法战争题材小说,成为我们在法国文学史上了解普法战争的重要材 料。他在中短篇小说中,几乎很少接触历史的、政治的问题,但他作为普法战争的参加 者,对这场民族灾难进行了严正的思考。

2.巴黎的小公务员题材

在法国文学中,公务员人物在以往的小说中并未成为主角。莫泊桑自己长期是这个阶层中的一员,熟悉这个阶层的一切。他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层最出色的 表现者,甚至可以说是这个阶层在文学上的代表。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是一个极其复杂动荡的社会,小资产阶层有了相当大的增 长,构成了仅次于工人和农民的社会阶层,它所特有的社会属性逐渐显露出来。青年莫泊桑出身于职员阶层,他以一名公务员作家的心态,从这一熟悉的阶层切入,反映其对 所处时代的探求和思考。和同时代的任何作家相比,莫泊桑是刻画小公务员这类人物形 象最多的作家,并且他对小公务员这一阶层的思考比任何作家都为深刻。带着对本阶级 的爱和恨,对自身生活的困惑与求索,他以一系列中短篇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思想感情、精神状态作了多方面的描写,为法国文学展现出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图景。这方面出色的短篇有《一个巴黎市民的星期天》、《一家人》、《骑马》、《勋章到手了》、《伞》等等。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不仅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明的公务员形象,还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一家人》中对公务员卡拉望的一段描写十分形象,他是个“标准"公务员,像个 机器人一样,上班下班谨小慎微:“卡拉望先生一向过着标准的公务员生活。三十年来 他天天早晨上班,走着是相同的路,在相同的时刻,相同的地点,看到相同的赶着去办 公的人:每天晚上,他循着相同的路线回家,又遇到那些他亲眼看着苍老下去的相同的脸。”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味,任何人在这种空虚无聊、刻板单调、缺乏生机的生 活中都会被异化的,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一切兴趣,就连在家里都“只谈公事”,“他被那枯燥的工作弄的萎缩的脑子里,除了和部里有关的以外,就没有别的思想、希望和梦想。”灰色的人物在灰色的世界里熬过了灰色的人生。这种平庸的生活使他们对残酷现 实的妥协、退让和逃避。莫泊桑认识到这种基本生存条件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造成的变异,并以形象的描绘加以表现。他们有的人一辈子都被单调刻板的生活消蚀了人生的意 义和人的自然本能;有的人被闭塞在自己狭小的环境,对广大丰富的外部世界一无所知;有的人在上司淫威下养成了对上司的崇拜狂;有的人甘愿受国家机器、统治阶级的奴 役行政牢房是如此的虐待人性,扭曲和异化正常的人,莫泊桑对此深感同情,同时 又对公务员的麻木不仁进行了冷嘲热讽。

公务员出身的莫泊桑在描写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他以自责的心态嘲讽公务员,以自悔的心态怜悯公务员,对公务员是爱恨交加。小说中人物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情感纠葛,莫泊桑既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又批判了他们的坏习气,无疑是敏感的,且有创新意义。

3.妓女题材

在题材方面,选择什么,舍弃什么,集中什么,是受作家的世界观支配的。作家所 热爱或者所憎恨的,所肯定或者所否定的和能够唤起想象的东西,也不能不受他思想感 情的制约。在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妓女的题材,这是他根据真实来反映 当时生活的需要而选择的。

在莫泊桑之前,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涉及到这方面的题材,妓女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群体。前代作家在描写这类题材上,多把妓女看作是社会的附庸品,对沦落风尘的不 幸女子给予道义上的声援和关怀,通过妓女的不幸遭遇表现出对上层建筑的愤怒。例如: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描写了妓女芳汀由于生活所困,被逼无奈而走向堕落。他在小说 的序里就指出20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

而莫泊桑笔下的妓女是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她们虽为生活所迫,落入烟花,但却进行着有关民族、国家的强烈思考。这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可以 随便被人玩弄和践踏。可是,莫泊桑认为最坏的人,不是妓女,而是那些衣冠楚楚的权 贵。为了形象地揭示这一看法,作者把她们放在普法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里,通过 她们的机智勇敢,歌颂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羊脂球》和《菲菲小姐》是描绘具有英 雄气概的妓女最杰出的篇章。羊脂球和乐石儿她们本身固然也染上些坏的习气,但她们 身上的优良品质,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老爷太太们,又不知高出多少倍。莫泊 桑赋予她们善良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把她们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神圣的民族尊严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并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者的面貌出现在法国文坛 上。

莫泊桑描写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各个方面的生活,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与追求,肯定了她们的优秀品质,礼赞了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气节与人格。她们虽然 由于生活所迫沦为妓女,长期遭受身心的压抑和摧残,但她们的美好心灵并没有丧失,作家透过她们污浊的职业外衣,发掘她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并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作为 劳动人民同样具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忧愤深广,弥补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对妓女群体生活描写的缺憾,填 补了正面描写妓女群体积极性的空白。他逼真地描画了妓女群体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世 界文坛的女性形象画廊。在中外文学研究上,学者们就评价莫泊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描 写妓女形象的能手,这些歌颂她们高贵品质,赞扬她们在普法战争中临危不惧、誓死保 持民族气节的优秀作品无疑成为了世界文学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也是莫泊桑题材选择的 与众不同之处。

莫泊桑描写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各个方面的生活,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与追 求,肯定了她们的优秀品质,礼赞了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的气节与人格,也否定了她们性格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她们虽然由于生活所迫沦为妓女,长期遭受身心的压抑和摧残,但她们的美好心灵却并没有丧失,作家透过她们污浊的职业外衣,发掘她们心灵 深处的闪光点,并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作为劳动人民同样具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忧愤深广,弥补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对妓女群体生活描写的缺憾,填补了正面描写妓女群体积极性的空白。他逼真地描画了妓女群体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世界文坛的女性形象画廊。在中外文学研究上,学者们就评价莫泊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描 写妓女形象的能手,这些歌颂她们高贵品质,赞扬她们在普法战争中临危不惧、誓死保 持民族气节的优秀作品无疑成为了世界文学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也是莫泊桑题材选择的 与众不同之处。

在对人性的关注这一方面,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涉及过。他们对人性进行批判,大多是从社会、道德、法律和宗教等表面层面入手,描写人们在上述各个阶层中的恶,较多时候的批判是留有余地的,而莫泊桑关注的则是人性当中很隐秘的领域,描写人类在 金钱等物质欲望的驱使下,被金钱所异化,丧失了自我,人性发生了扭曲,以至失去人 性的悲哀。他对人性的揭露是使人感到绝望的,压抑的,没有出路的。在当时社会中,感性的平庸、浅薄、功利,或许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标志,但不断膨胀的情欲、物欲架构 着人,也改变着人。

针对这一点,托尔斯泰曾说:恐怕未曾有过一个作家,像莫泊桑那样鲜明而准确地表现了他认为是最崇高、而且提供生活最大幸福的这个现象底下一切可怕方面。他愈益 深入这个现象,就愈益揭露它,剥离了它的外壳,留下来的仅仅是骇人的后果及其更加 骇人的本质。这个骇人的本质正是他对人性自身黑暗性的品察。

他的中短篇小说曾多次写到过战争,但是它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此。真正的战争是看 不见硝烟和战场的,存在于人性当中。莫泊桑揭露的是人性的冷酷、残忍和无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往往比真实的战争更可怕。他对人性本身的挖掘,对人类本身的关照,也留给我们关于自身的思考。可以这样说,莫泊桑是人性的捕猎手,他对人性的挖掘令 人叹为观止,他很善于在日常的小事琐事中,揭示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正如左拉曾说:阅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让人笑,也可以让人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莫泊桑最擅长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在《西蒙的爸爸》中,西蒙作为私生子而遭到顽童的嘲笑,他们把他视为怪物,视为违反天理的人。顽童们之所 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感到一种残忍的需要——这就是使得同在一个群里的鸡雏,看到 其中有一只受伤,就立刻群起去共同伤害它的欲望。这些理性尚不健全的孩子却已经懂 得运用这种方法去伤害他们的同类,对弱者围而攻之,并予以消灭。《绳子》则描写了 一个诚实的乡下人霍时可伦老板在集市上捡了一条绳子,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诬陷说捡了 一个钱包,事后,钱包虽然由另一个人捡到并且归还失主,但人们却一口咬定是霍时可伦从中做了手脚,霍时可伦有口难辩,备受精神折磨,以至背着黑锅进入坟墓,捡东西 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莫泊桑笔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尤其插入霍时可伦至死冤 屈仍未洗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从而反映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只相信欺诈而 不相信事实的变态心理。

在莫泊桑笔下,亲情的温暖早已被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冷漠和悲凉所替代。《老人》 从开篇就以冷漠的文字,通过对话表现出老人死前希科夫妇的渴望和思想挣扎,直到小 说结束。他们的对话中,真实而又残忍地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希科夫妇的主要话题就是老人,他们对老人欲死不死的状态深感厌倦。他们令人感到羞耻的困境在某种 意义上需要老人快点死去。不可否认,本性上也许善良胆小的希科夫妇对老人的死亡已 经渴盼已久,与此对应的是隐含在这种麻木的渴望下令人惊骇的罪恶。这种麻木、无情 的罪恶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这映衬了后来希科夫妇的哭诉那样无力,那样让 人哑然失笑。老人尽管煞风景,但还是“及时”地死了。顿时,希科夫妇的沮丧、无奈心情消失了,“我们早知道他不能再拖下去了。不过如果昨儿夜里他肯下决心的话,就 没有这一番周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怨恨,生命消逝的悲伤荡然无存,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随之飘逝。莫非,人们就生活在这样的非人的世界里?

朱尔·勒梅特尔曾说:莫泊桑是非常完美的,他几乎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作家。托尔 斯泰也曾经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是“最优秀的最光荣的短篇小说",并指出:“除了内容的 丰富与深刻而外,形式也是优美的,在这里更达到了高度的完善,我认为,还没有一个 法国散文家达到这样的高度。"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小说艺术,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 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 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为重要的是,他把中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有一种透视能力,能显示旁人所不体会的人生中事事物物的本质,他有一种美丽的笔调,用之于表现他的题材,有清晰、简单而富于引起读者兴趣之力量。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而大量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被时问所湮没,原因在于它具有其自身风格的独特性,他用最简约的形式表现了最丰富的内容。他 的小说具有古典美:圆润、协调、匀称、华贵;既有外部表现,也有人性挖掘,既有现实的,也有浪漫的,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充满了色彩、气度、丰润;他的小说很少写到畸形与病态的东西,实际上追求一种艺术的完美和人格的完美,统一起来即是风 格的完美,这也正是他的小说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方.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 吕曼.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3] 吕曼.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4] 林思岑.简析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语言特色[J].好家长.2015(21)

上一篇:大学生三分钟英语演讲稿:创建文明城市下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