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介绍

2024-07-15

世界三大宗教介绍(精选6篇)

篇1:世界三大宗教介绍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介绍

佛教 中国佛教建筑特色:中国佛寺殿堂的建筑风格是依照我国传统宫殿府邸的布局兴建,而一般建筑如斋堂、僧房等,又参照我国民用住宅的格式兴建。从整体上看,中国佛寺基本上采纳的是庭院式建筑布局,较大的寺院可由几个庭院组成建筑群,大都采取了木结构建筑方式。

印度佛教建筑特色:主要有窣(su)堵波、石窟和塔。苏堵波是一种半圆形的建筑,样子像坟墓,又像一个倒扣着的饭钵(bo),因此又叫“覆钵”。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个火焰形的石洞,主要空间在山岩里,光线很暗。最大的一座叫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塔是又苏堵波演化而来。下面的台基变高,成为塔座;上面的覆钵缩小为顶上的一支刹。印度的古塔与中国的模式不一样。它是通身用石头雕砌而成,没有一层一层的檐。最有名的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基督教 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

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其平面呈拉丁十字型,长150米,宽49米,中部堂顶高约45米,十字交叉处拔高至65米多。教堂上建有135座大理石尖塔,中央尖塔高达108米,远望犹如“大理石山”,向上的动感非常强烈。尖塔上较大的人物雕像就有2000多尊,雕工精细,呼之欲出。教堂两侧建有高高的花窗,上面饰以彩色玻璃拼成的圣经故事,增强了教堂的神秘感。西正面有5座大门,中门最大,装饰精美,十分华贵。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它所体现的高超建筑艺术犹如鬼斧神工,米兰人称它为“世界奇迹”。哥特式建筑特点:使用尖形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扶壁,使教堂的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大大减少,产生出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动感。同时,外部建有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并饰有彩色玻璃花窗,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精美的浮雕和石刻。

罗马式建筑代表比萨大教堂(Pisa 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比萨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效果。教堂前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洗礼堂为圆形,直径为39米,总高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洗礼堂内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诺创作的雕塑《诞生》,其主题是耶稣降生时的情景。画面中圣母玛利亚侧卧其间,下面的羊群,示意耶稣降生是来救赎民众一迷途的羔羊的。罗马式建筑特点: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罗马风建筑还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拜占庭式建筑代表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大堂顶是绿色的拜占庭式球状尖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是俄罗斯特色的帐篷式尖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拜占庭式建筑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可以概况为四点

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伊斯兰教 建筑代表耶路撒冷著名的岩石清真寺【圆顶寺】。该寺的建造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神奇的“夜行和登霄”有关。相传621年的一天夜晚,穆罕默德乘天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登霄遨游七重天,见到了古代的“先知”等,黎明重返麦加。此后,耶路撒冷成被伊斯兰教视为圣地。685~691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阿布杜拉·马利克·伊本·迈尔旺在这里修建了该清真寺。该寺呈八角形,每面宽20.5米,高9.5米,全用石砌,中心突起一个硕大圆顶,形成了八角形体与圆顶的完美结合与平衡。圆顶用金黄色饰面,八角寺的表面用花瓷砖装饰,上面有彩绘和雕刻精美的古兰经文。整座建筑造型美观,结构严谨,在建筑和美学上都有重大突破,是公认的清真寺建筑杰作。

建筑特点 变化丰富的外观:世界建筑中外观最富变化,设计手法最奇巧的当是伊斯兰建筑。欧洲古典式建筑虽端庄方正但缺少变化的妙趣;哥特式建筑虽峻峭雄健,但雅味不足。印度建筑只是表现了宗教的气息。然而,伊斯兰建筑则奇想纵横,庄重而富变化,雄健而不失雅致。说其横贯东西、纵贯古今在世界建筑中而独放异彩并不为过。

穹隆:伊斯兰建筑尽管散布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必以穹隆而夸示。这和欧洲的穹隆相比,风貌、情趣完全不同。欧洲建筑的穹隆如同机器制品一样,虽精致但乏雅味。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往往看似粗漫但却韵味十足。

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亦有正半圆拱、圆弧拱,仅在不重要的部分罕用。

纹样:伊斯兰的纹样堪称世界之冠。建筑及其它工艺中供欣赏用的纹样,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动物纹样虽是继承了波斯的传统,可脱胎换骨产生了崭新的面目;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的传统,历经千锤百炼终于集成了灿烂的伊斯兰式纹样。

篇2:世界三大宗教介绍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耶稣为救世主)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

“基督”一词是希腊语,原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语“弥赛亚”的对应词。弥赛亚最初指犹太人的王在加冕时受膏油,但《旧约全书》圣经的预言指耶稣。基督在《新约全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意思是救世主。

一、基督教创始人简介

公元元年(实为公元前7年10月2日),迦南(巴勒斯坦)拿撒勒镇童贞女玛丽亚因圣灵感孕,与未婚夫约瑟(犹太人)去伯利恒登记户口时,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生下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耶稣。

公元29年(实为公元23年),30岁的犹太教拉比(即教师)耶稣找到表兄施洗约翰在约旦河受洗,并创立基督教。开始通过比喻教导众人,驱魔和行医,宣扬天国的信息。耶稣曾行过很多神迹,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在传道过程中,耶稣不断指责犹太宗教领袖和祭司违背圣经旧约中对以色列各部族的要求,违背耶和华的意志,必定受到耶和华的惩罚。由于他的信仰及其实践与犹太宗教领袖尖锐对立,受到犹太权贵迫害。而宣称自己是耶和华的儿子也是不能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公元33年4月1日星期五(犹太历正月十四),因为犹太公会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星期日)耶稣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耶稣基督当众升天,预告自己将在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

耶稣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四福音书中,主要有降生、受洗、受试探、传道、呼召十二使徒、登山宝训、行神迹、遭弃绝、进入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最后晚餐、被捕、受审、钉死、复活、升天。其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未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随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后的言行。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我们可以肯定下列几点:①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②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③曾收12个人为门徒(亦称“使徒”); ④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和迫害;⑤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与十字架。

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7年(出生的确切日子已不可考)。公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二、基督教创教过程

公元1世纪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马利亚。公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罗马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当时的基督教被国王作为统治奴隶的工具,为控制奴隶们的精神为主,当时欧洲历代君主都是靠基督教的功劳统一国家。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着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分子。

三、耶稣十二门徒

圣经中四次列出十二门徒的名字,都是一双双一对对的。某某和某某,某某和某某。因为主耶稣差遣他们出去传道也是两个两个的。但其中有两对本是亲生兄弟,就是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约翰。根据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

1、彼得: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安得烈的哥哥,本名西门巴约拿,后被耶稣改称西蒙彼得。彼得晚年在罗马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后来暴君尼罗大肆逼迫,并下手捉拿彼得。据说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吏作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彼得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被尊称为第一任教宗(即后来的教皇)。

2、安得烈:加利利海的渔夫,使徒彼得的弟弟。被称为领人归主的传道模范。耶稣殉难后安得烈成为七洋的航海家,到处传福音。罗马帝国亚该亚省的帕特拉(现今希腊)是安得烈最后的宣道站,也是他被钉死之地。相传其十字架为“X”形,从此此形的十字架就为“圣安得烈十字架”。

3、雅各布(大):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约翰的哥哥。当时被称为“大雅各布”。在传道时被希律王亚基帕一世杀害,成为十二个门徒中第一位为主殉道的使徒。

4、约翰:渔商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使徒大雅各布的弟弟。约翰在十字架下受耶稣特别托付,照顾圣母玛丽亚。从此,约翰就接玛丽亚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是门徒中最年轻又最早跟从主的,他也是活得最老,最后离世的,大概活了一百多岁,因病去世。是十二个门徒中最后一个为主殉道的使徒。

5、腓力:彼得、安得烈兄弟同乡。据传他在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带领许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毁坏蛇神的偶像,遂触怒官员与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将他下狱,施以酷刑,最后被倒钉十字架而死。

6、巴多罗买:一般相信他就是拿但业,是腓力领他信主的。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据说耶稣升天之后,巴多罗买带着马太福音到印度传教。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7、多马:耶稣升天之后,他坚定不移的往帕提亚及印度传福音、建立教会,在异教黑暗地区中,首次点燃基督信仰之火;结果他被异教祭司以长矛剌死。后来,印度王后因多马坟墓的泥土获得病愈而信了主,国王也跟着信了。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8、马太:又名利未,原为罗马帝国迦百农(现今以色列北部)一税吏,在税关见耶稣后皈依耶稣。曾到中东、北非传道,建立教会,并在波斯殉道。

9、雅各布(小):亚勒腓的儿子。因身裁矮小或年纪比亚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为小,故被称为“小雅各布”。他将福音传到埃及。据传说,他是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间,被处锯刑,身首分离。另有传说他曾到波斯传道,就在此殉道。因圣经上只记了他的名字,他经常被称为“未受歌颂的圣者”。可见他是许多寂寂无名的殉道者的写照。

10、达太:亚勒腓的儿子,小雅各布的哥哥。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内,因治愈国王押迦的重病,而将土耳其人民带领归主。终因在波斯传福音,致使当局不满,遂遭钉十字架处决。

11、西门:在跟随主之前是奋锐党(又称匕首党,古犹太教教派)党员,是一个狂热的爱国分子,也是个严格谨守摩西律法的人。相传西门除了在犹太地传福音外,也曾到过非洲、美国,主要的传道区域在美索不达美亚。后来亦在波斯为异教徒所杀,有种说法是钉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说西门是被锯成两段而死。

12、犹大:耶稣的理财管家。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犹大因不忍活着看耶稣被钉十字架,便在绝望中于耶路撒冷城郊一棵树上自缢身亡了。

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第十二使徒职分。马提亚原是七十门徒中的一位,相传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丢掷石头,后斩首而死。

此外,保罗也叫第十三门徒。保罗是一个对上帝热心的法利赛人,熟悉各种犹太律历,恪守摩西律法,因耶稣所传的福音和犹太人固有对摩西律法认识的巨大冲突而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有一次保罗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在途中得耶稣基督亲自显现而悔改信主,成为上帝拣选的器皿。保罗是第一个去外邦传播福音的基督徒,是世界上第一位穿梭外交家。他被历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基督教在希腊、罗马的迅速传播,与保罗的多次远行传道密切相关。保罗后来被罗马皇帝尼禄处死,为主殉道。

四、基督教主要经典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一致。新教的《旧约全书》有三十九卷。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当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即“旁经”:《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四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索洛蒙的智慧书)》、《德训篇(希拉赫的智慧书)》。

1、《旧约全书》: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犹太教的《塔纳赫》(亦称《希伯来圣经》)一致,但编排顺序不同。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小先知书四部分,总共三十九卷(希伯来古本为二十四卷),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陆续用希伯来语写成。

①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记录了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这部分成书最早,公元前444年就被确定为圣经。

②历史书:《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慕耳记》(上下两卷)、《列王记》(上下两卷)、《历代志》(上下两卷)、《尼希米记》、《以斯拉记》、《以斯帖记》、《约伯记》十三卷。是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

③诗歌智慧书:《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四卷。主要是关于礼拜仪式、诗歌、文学、历史等作品集。

④先知书: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五卷,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十二卷。记录了曾经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

《旧约全书》是亚伯拉罕信奉的唯一神耶和华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即耶稣)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基督教会。

另外,基督教《旧约全书》顺序上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

2、《新约全书》:是基督徒与他们所信仰的神子耶稣基督达成的新圣约,以取代了先知亚伯拉罕和摩西与耶和华达成的旧约。《新约全书》有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①福音书: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卷。四福音都记载了耶稣早期传道生活、行神迹及死里复活的事。但每卷福音书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因为每位作者都想表达耶稣基督不同的一面。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福音分别描述耶稣基督为:君王、仆人、人子、神子。

②使徒行传:是介绍耶稣基督升天后,他的门徒们传道、殉教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门徒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使徒行传是前四卷福音和各卷书信中间的桥梁,它是福音书的后续,也是书信的前序。所以本书确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的性质与功用。又被称为“基督教的史诗”。

③使徒书信:包括保罗书信和其他门徒普通书信两部分。

保罗书信:《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十三卷。是保罗写给各地主教以及来信询问教义的人的回信,保罗书信中解释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教义的疑难问题,阐明了教理原则,是基督教的重要文件。

普通书信:《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和《犹大书》八卷。

④启示录:主要是对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

与《旧约全书》不同的是,《新约全书》并非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写成,乃是由希腊文写成,因为新约时代的巴勒斯坦早已被希腊化了。犹太教并不承认《新约全书》为正典。

五、基督教基本教义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耶稣是神子,是唯一真神,曾死而复生,因信得救。此外基本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信奉的“上帝”本体上是独一的,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格不能乱,体不能分。

上帝:上帝是唯一的最高的神圣的存在者、人格神、绝对完美的终极存在。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原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救赎: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

启示: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或许会有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自我显示并在人间的传播。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六、基督教主要教派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三教都统称基督教。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此后,西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同时,促成了基督教西部派别和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

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又称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教皇)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1、天主教:目前全球约有11亿天主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西欧、南欧等国。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教皇)治理普世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

2、东正教:目前全球约有4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3、新教:目前全球约有6亿新教教徒。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美洲、非洲、亚洲。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新教具有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教义。只有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并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注重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病人傅油、圣秩(神品)、婚配七大圣事(圣礼)的传统截然不同。

七、基督教主要节日

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之日。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圣诞节的日期都是没有确定的,因为耶稣确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争议的。在西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直到西元3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以后,于西元354年,罗马主教以太阳神的生日儒略历(公历的前身)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公元440年,罗马教廷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教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由于东正教会使用儒略历,而罗马天主教使用格里高利历,因此东西方教会在不同的日期庆祝平安夜。罗马天主教会大主教区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东正教会则在1月7日庆祝圣诞。

2、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耶稣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的那天,是在犹太教安息日的前一天,后来基督教会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因为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是不确定的,所以受难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0日至4月23日之间。

3、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基督教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犹太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4、升天节:为纪念耶稣基督复活40天后升天的节日。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会规定在复活节后第40天的星期四为耶稣升天节。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升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死而复活后,要享受荣耀并被高举,而且他已经回到天父身边。

5、圣母升天节:为纪念耶稣的母亲玛丽亚灵体(灵魂与肉身)被接进天堂的节日。天主教于公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于公历8月27日举行。

所有的节日,因为是根据犹太教历法、儒略历和格里历(公历)、阴历三者换算之后的推算而来,故常常飘忽不定。这也就是为什么连耶稣的生日和忌日这么重要的日子至今都难以确定的原因。

八、基督教主要圣地

1、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的圣地。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耶路撒冷老城区东北部为基督教区,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曾由联合国托管。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1950年,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在21世纪,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2、伯利恒:巴勒斯坦中部城市。是基督教圣地,传说为耶稣降生地。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它位于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

3、梵蒂冈: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1400人左右,常住人口仅540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教皇),任期可达终身。新任教宗的选举均在前任教宗去世后才慎重举行。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宗(即教皇),后来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内成立了以罗马为首都的教宗国,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兴起,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使圣座于意大利的教宗国领土愈来愈少。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9月,王国军队攻克罗马,最终完成统一。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2月,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宗(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宗(教皇)。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梵蒂冈教廷虽有国家型态,但其存在乃建立于全世界教友之信仰基础上,故其政治制度不同于一般国家。其中枢组织包括:

国务院:综理教廷行政,并掌理教宗之枢密事务,首长为国务卿。下设一般事务组(掌内政)、外交事务组(掌外交),及九个圣部(信理部、东方教会部、礼仪及圣事部、册封圣人部、主教部、万民福音部、圣职部、修会部、教育部)。

宗教法院:圣赦院、最高法院及圣轮法院。

十一个宗座委员会:平信徒委员会、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家庭委员会、正义暨和平委员会、一心委员会、移民暨观光委员会、医疗牧灵委员会、法典条文解释委员会、宗教协谈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及大众传播委员会(以上各机关首长多由枢机担任,任期五年)。

事务机关:宗座财务局、教廷财产管理局、教廷经济事务局、教廷内务管理处、教宗礼仪处及分别掌理特定事务之委员会。

此外,教宗为治理梵蒂冈城邦,另设有“梵蒂冈城国管理委员会”。

九、基督教标志十字架的来历

十字架原是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做“十字架”。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剥光衣服,把两手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十字架是怎样由刑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称:公元1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于是,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还要立十字架。

十、西方国家为何忌讳数字13

149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在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绘画了《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

达·芬奇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耶稣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最后的晚餐连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十一、基督教徒为何仇恨犹太人

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因此,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

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歧视,使得他们背井离乡流落世界各地。十九世纪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更是忍辱负重并遭到残酷的大屠杀。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

十二、上帝与撒旦

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上帝是有位格的独一真神;

2、上帝是天地万有的创造者;

3、上帝是历史的主宰;

4、上帝要拯救他的百姓,赦免他们的罪孽,令他们作他的儿女;

5、上帝将于世界末日审判世人。

6、上帝视人为宝贵。

关于撒旦,基督教教义认为,撒旦本来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是一位天使长,管理着众多的天使。原是典范中的典范,充满智慧,美丽无瑕。后来见上帝有那么大的权力,心生恶念,带领一些天使反抗上帝。上帝便把他们赶出天堂,撒旦跌入地下,成为堕落天使,做了魔鬼,公开反对上帝。撒旦污秽人的心灵,控制人思想,驱使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远离上帝的真理。撒旦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撒旦曾经在上帝的园子伊甸园里,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圣经》中说魔鬼撒旦的标志为666,亦称兽的印记。

十三、世界著名十大教堂

1、圣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2、圣路易大教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法国区

3、圣约翰大教堂:美国纽约曼哈顿

4、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罗马

5、圣马可教堂:意大利威尼斯市

6、圣家族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

7、沙特尔大教堂:法国沙特尔城

8、残废军人收养院新教堂:法国巴黎

9、朗香教堂:法国东部索恩地区

10、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城

======

上帝三位一体图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耶稣在马厩里诞生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耶稣耶稣布道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十字架

十字架

十字架梵蒂冈国徽梵蒂冈国旗当今基督教各宗派在全球的分布图

======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基督教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伊斯兰教 世界三大宗教对比表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和冲突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

篇3:世界三大宗教介绍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规约, 儒、道、释三家的发生、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 对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也深浅各异。这种影响分阶段分层次地施诸于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中, 共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信仰图景。从这个图景中, 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以“天地君亲师”为崇拜对象, 道家以长生成仙为目的, 释家则是以自度度人为依归。自唐朝开始, 儒、道、释开始融合,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从此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链条, 过去、现在和将来, 已全然地被纳入到我们的信仰图景之中。

儒家: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

儒教作为一种宗教, 有着特有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是泛神论, 第二阶段是崇信天命, 第三阶段则是对“天地君亲师”的膜拜。《尚书·虞书·尧典》:“肆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 遍于群神。辑五瑞, 既月乃日, 觐四岳群牧, 班瑞于群后。”《尧典》属于今文尚书, 是先秦时代留存下来的政府公文,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 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命时, 祭祀的是天地四时、山川和群神。帝尧执政的年代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当时人们秉持的是泛神论思想, 因此祭祀的对象是群神。及至后来帝王有了集权的需要, 才将祭祀的范围缩小。如《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 赫赫在上。天难忱斯, 不易维王”, 又《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监视四方, 求民之莫”, 均表明祭祀的对象已由诸神改为“上天”或“上帝”一神。

要理解作为宗教的儒教, 首先要对儒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加以认识。从政治方面来看, 儒家秉持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君爱国观念, 并通过礼来规约, 这与西方的狭义的宗教概念是不同的。西方的宗教观念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以新旧约圣经为经典的基督教, 受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有了极大的发展, 这其中,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 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是人民的“公共意志”所决定的。而韦伯则通过对路德的宗教改革的解读, 使教徒们明白:通过教会、圣事而获得拯救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对教徒来说, 财富的享受仍是被禁止的, 但致力于经济活动, 开始被认为是符合上帝的意旨。

这种转变对于西方的宗教来说意义重大:卢梭将人与传统政府的关系剥离, 他希望新型的政府代表的是“公共意志”;韦伯将人与教会的关系剥离, 他希望信徒们通过参与经济发展来实现神的意志。如此以来, 宗教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便和从前大为不同, 以前的那种完全听命于君权, 或者完全听从于教皇和教会的方式, 以及彻底禁欲式的教规, 已被置换为符合人民意志的、顺乎人民正常需要的规则。与此相比较, 中国的儒家一直在君权的控制之下, 即使出现宗教, 也被君权利用来达到集权的目的。明朝末年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并没有以先进的思想和人民的觉醒作为支撑, 最终仍湮灭于集权之中, 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对儒教有深入的分析。在辜鸿铭看来, “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 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 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为了一个宗教。在欧洲, 政治是一门科学, 但在中国, 从孔子时代开始, 政治就是一种宗教。”孔子所缔造的这个宗教又是以家庭为起点的, 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其中体现出的观念, 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

辜鸿铭对于家庭的作用亦有过论述:“婚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真实的、内在的、真正约束力——正如我们在没有教会宗教的国家所见到的那样, 是荣誉感, 是男人和女人的君子律法。”这种君子律法成为婚姻制度的基础, 并由此建立了家庭。“孔子把君子的律法写作成文并发展成为宗教——国家宗教。这种国家宗教的信仰第一条款就是名分大义——荣誉和责任的原则——它也可以称为:荣誉的法典。”《中华百科全书》对“大义名分”的定义是:“为我国之儒教思想, 指明确人间社会之君臣情分、人伦上之分际, 并加以遵守之封建道德。”用“国家宗教”来界定儒教, 是契合其发展本质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 儒教确实通过这种君子律法而建立起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秩序。由这种君子律法所衍生出的一整套礼法规则, 以更具体的形式规约着国人的言行, 这套礼法规则与维系西方社会发展的规则亦是不同的。

邹昌林在《一个迷的揭示——儒学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理性化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中认为, 儒学非西方那种狭义的宗教, 但又具有宗教的社会功能,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那种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的分裂, 这种分裂从根源上来讲, 是来自希腊、罗马传统与希伯来传统的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则没有这种对立。在儒学中, 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是统一的, 它们以共存的姿态并存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之中。正如作者指出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礼, “整体属于文化模式, 礼在中国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独特概念, 与今天所说的广义文化概念完全一致。”而儒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一大活水源, 正是因为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始终不减。无论是从古时国家期望于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 还是从宗法制社会的稳定性来考量, 家庭都在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宗教也因此显得合情合理。

当今社会, 政府的职能正逐渐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国家对于宗教的态度更加开明合理。“天地君亲师”作为儒家尊奉的对象, 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深化与扩展:“天”与“地”更多地是指自然方面, “君”更多的是指高效运作的政府, “亲”与“师”则与古代的大致相同, 但又不局限于血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师承, 而更多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胸襟气魄。儒教欲要对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继续产生影响, 就必须弘扬自身优秀的传统, 这既包括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亦包括对于国家宗教的重新审视, 以及在以上基础之上, 建立对于先人以及所有关涉国家民族命运的优秀历史经验传统的信仰。只有如此, 儒教才能不断发挥其重要作用, 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源泉。

道家:对长生不死的信仰

道家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宗教, 东汉末年产生。相传是由东汉的张陵所创立。张陵著有道书二十篇, 自号天师, 故亦称为“天师道”。此教以符咒为人治病, 讲炼丹长生之术, 崇奉的是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 因此也被当时的人称为“五斗米道”。刚开始的时候盛行于蜀郡, 后经弟子和信徒流传广布, 遂正式成为道教, 影响于全国。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并不像儒教和佛教等具有严密的系统。儒教关注于传统与现实, 佛教侧重于来世, 道教则兼而有之:既有致天下于太平的愿望, 又对修仙念念不忘, 这就形成了道教特有的信仰景观。要对这种景观有深入的了解, 就要对道教的产生作进一步的考察。

关于道教的产生, 汤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一书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其中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社会条件, 第二是思想条件, 第三是佛教的传人, 客观上刺激了道教的产生。道教中一直尊信的“长生不死”、“肉体成仙”等观念, 在战国时代即已存在。在《列子》、《山海经》和《韩非子》等典籍中, 就有关于仙人和不死药的记载。但这些只是零散的记录, 并没有发展成为宗教。真正的宗教是有其理论体系的, 理论体系背后又有着相应的哲学观念作为支撑。因此, 虽然成仙的观念在中国自古即有, 但迟至东汉才发展成一种宗教。

道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真正的本土的宗教, 还与其教义的内在的张力有关。这种张力体现于:道教本来是以出世为旨归的, 但在具体履行教义的过程中, 入世的精神在在可见。具体说来, 对于每个道教教徒来说, 他们要求自己做到“精、气、神”三者混而为一, 从而修仙达道。但道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 又力倡“天、地、人”三者合一, 然后“致太平”, 从而实现拯救苍生的目的。正是这种张力使道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对于中国以外的地方来说, 道教只是一种学说, 最终并未形成大的影响。例如在朝鲜、日本等国家, 道教就曾一度流行, 但最终没有在那些地方广泛流传, 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一方面是因为道教——特别是早起的道教并没有解决人死后的问题;另一方面, 道教理论的驳杂也是重要原因。这种驳杂从道教早期的经典《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中即可看出。这种玄之又玄的理论与儒家经典《论语》、《孟子》, 以及《金刚经》、《坛经》相比, 更具抽象性, 但其并不是严密系统的理论。道教徒在炼丹、养气的过程中, 和科学——尤其是医学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但这种对科学的研究, 又与宗教自身的意旨相违背, 因为宗教的本质是皈依, 是无条件的信任, 而科学的精神在于质疑, 在于实证。

这种内在的张力, 如果要得到比较完满的解决, 对于道教来说不是不可能, 因为其他宗教就有解决得比较好的例子, 如基督教。在卢梭、韦伯等思想家的大力提倡, 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下, 基督教并没有成为西方的科技发展的阻碍, 新教伦理反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近代科技的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 我们不能因此便说道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在科技方面没有像西方那样有几次大的飞跃, 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工业革命,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存在着非常多的束缚科学思想兴起的因素。

尽管如此, 道教依然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 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徒所信奉的“精、气、神”混而为一的思想, 为后来中华民族的信仰提供了修身方面的实践经验;而“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精神, 又为我们的民族信仰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经验, 并启示了皇权受命于天的观念, 后者正是唐朝统治者崇奉道教的原因。道教发展到后来, 又吸收了佛教中的轮回思想, 但正如汤一介所说:“这样道教的流传就大大受到限制, 而佛教则可以在道教流传所到之处取而代之。”道教并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与这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要在今后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提供新鲜血液, 就需要坚守自身的特质, 提炼并形成系统的道教理论, 将“长生不死”与“肉体成仙”等升华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教理, 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提供源头活水。

释家:自度度人, 重在解脱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 为释迦牟尼佛所创立。这一教派主张生命是痛苦的, 一切皆属无常, 只有戒除贪、嗔、痴, 通过对佛理的学习和实践, 来证得圆满智慧, 才能最终解脱。佛教流传至今, 主要有两个系统:一、南传佛教, 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国;二、北传佛教, 包括汉传佛教和西藏佛教。佛教信徒遍布世界各地, 但主要以亚洲为主, 尤其在中国, 更是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中, 佛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因其对来世的观念弥补了儒教和道教的空白, 更因为其精湛的学理与重践行的教规而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后, 这一来自印度的宗教很快便被当时的统治者以及人民所接受。这既与当时纷乱的时事相关, 又与佛教本身的特点有关。东汉末年, 社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统治者与人民都需要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恰好具有这种功效。从宗教给人的作用来看, 儒教将人们与天命和先人联结起来, 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 儒家对死后的事情是不关注的;道教提倡长生不死, 相信通过服食丹药等可以修炼成仙;佛教则认为存在轮回, 人死后会进入来生, 但来生和今世已毫无牵连, 即存在着“记忆断灭”和“灵魂死亡”, 只有通过具体行动亲证佛法智慧, 才能做到自度度人, 从而获得大自在。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事件, 是东汉明帝永平中 (公元58—75年) 派遣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但佛教刚开始在中国流传时, 并不是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而是像黄老方士之类的道术一样, 且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多讲“飞行变化“、“灵魂不死”、“因果报应”等思想,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中早已存在。东汉末年, 佛教依附于道术, 魏晋时期, 佛教又依附于玄学, 但这些和印度佛教般若空宗思想还有不少距离, 及至后来鸠摩罗什译出《中论》, 中国的佛教才和印度的佛教真正联结起来。这其中, 统治者的大力弘扬, 以及历代高僧的切实的践行, 再加上历代学者对佛教进行的诠释和解读, 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而使佛教成为受众非常广泛的一种宗教。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唐武宗对佛教的大力抑制, 使得已经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佛教从此再无全面兴盛的可能。唐武宗后, 只有禅宗因为简单易行, 才得以很好地流传, 并在后来影响为宋明理学, 而作为宗教意义上的佛教, 则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中华民族要想从佛教中汲取宗教方面的营养, 需要重新学习和反思佛教在过往所有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对佛教的所有宗派都要重新进行审视。

佛教刚进入中国时并无宗派之分, 后来随着佛典不断地被翻译, 思想体系与义理旨归开始渐渐分出畛域, 再加上师承不同, 遂分出天台宗、华严宗等十大宗派。但正如《金刚经》的最后写道:“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十大宗派的共同精神, 可以概括为“缘起无自性, 一切法无我。”这种精神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落实到每个信徒, 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持。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即是说, 信徒们根据各自的禀赋和努力, 达到相应的认识结果。佛法又本无大乘、小乘之分, 只是对那些但求解脱个人生死的, 认其为小乘佛法, 而对那些不仅要解脱自我, 还要帮助他人解脱的, 则认其为大乘佛法。小乘与大乘亦无高下之分, 也是根据信徒们各自的禀赋和努力有关。

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这样写道:“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 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宗教, 根据这种宗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 便是佛教。”佛教重视的是智慧、来世、因缘、解脱、悲悯等, 这些品质共同形成了佛教的一种内在性, 即心灵属性, 佛教的外在表现不像儒教的刚健有为, 不像道教的凭虚高蹈, 而是怀有一颗通透的心, 平和地理解和应对世间万象。佛教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自然是相通的, 但佛家的智慧更侧重于探讨个体生命与宇宙全体的关联, 而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以实证作为研究的根本。

对于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来说, 佛教更多的作用是一种慰藉。只要社会上还有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要人生还有种种不得解脱的苦痛, 那么佛教就会成为一种需要, 而只要有此需要, 这种宗教就会继续发展下去。作为一种信仰, 佛教以其自在圆满的智慧不断给予信徒以信心, 其庄严悲悯的情怀又时时感化着身处苦境的人们, 这种宗教已深植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中, 不断为我们输入新的观念和认识。

三教合一:一幅完整的信仰图景的产生

儒家成为一种宗教的时间是春秋末期, 道家在东汉末年发展为一种宗教, 而佛教是东汉末年传入中土。自道教成为一种宗教、佛教传入中土以来, 这三种宗教就已经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自然, 三者间的摩擦甚至冲突也时有发生。

自魏晋时候开始, 儒术独尊的局面即被打破。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 道教也刚开始产生影响, 但两者均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均契合当时许多人的心境, 这就让儒教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 儒家学者开始对道家和佛家思想进行批驳。而道家和佛家为了争得一席之地, 亦开始进行反驳, 就在这种相互间的辩难的过程中, 三种宗教之间的分歧以及那些模糊的边界也得到了厘清。更为重要的是, 三者之间在思想哲理层面因此有了相互贯通的可能。儒、释、道三种宗教虽然看待世界的立场不同, 但在方法论层面是存在着共同之处的, 三者在思维路径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的。随着相互之间论辩的深入, 这种相互借鉴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加大。

但三者之间真正的开始融合, 是在唐朝。在唐朝以前, 中国的政局十分不稳定, 四分五裂的局面也给儒、道、释三家的融合设置了种种障碍。各个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利用相应的宗教来证明其合法地位, 这三种宗教之间虽然存在着对话的意愿, 但时势并没有为其提供充分的条件。及至唐朝, 国家出现了统一的局面, 再加上统治者力倡, 三教融合才真正成为可能。三教的相互融合, 对于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发展来说, 至关重要。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终于出现了完整的图景。儒教对于先人的皈依, 对于天地君亲师的膜拜;道教以“三一为宗”所进行的修持, 对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的希冀;佛教对于六道轮回的彻悟, 对自度度人的正信, 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时间图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上, 重新为生命与信仰定位。儒道释之间的论争后来更多地体现在学理的层面上, 无论是统治者、士大夫阶层, 抑或民间, 三者都已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人们对待这三种宗教的态度, 也渐渐地将关注点放在其共同构成的宗教图景方面。

篇4: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广告主

基督教也是为了唤起人们死后灵魂进入“天国”的梦想。本质上,它也是一种说服的艺术。“不当总统,就做广告人”的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把广告与宗教相提并论。巴顿则断言,如果20世纪20年代耶稣基督还健在的话,那么,他无疑是一位“全国性的广告主”。巴顿的话,不是故作惊人之举,而是对广告与宗教的相似性的一种深刻理解。

最大的欲望制造者

宗教,创造了一个天国的神话;广告,则创造了一个商品世界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广告人扮演着商品世界的“牧师”角色。倘若你入教后,愿望还没实现,那说明你还有待教主进一步地考察,你的赤诚还没打动他,因此你还得“信”下去。这就是耶稣基督们的高明之处——满足你“欲望”的前提是对他忠心不二和绝对的信仰。

最伟大的说服

篇5:世界三大宗教高一历史知识点

(一)佛教 (P11) <识记>

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中等级森严,形成了种姓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

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2、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点是,创始人是,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经典:“佛经”

3、教义:(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

(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传播:①原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 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被统治者大力扶植。

5、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时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 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二)._(P44)<识记>

1、产生原因: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灾难深重,多次反抗失败。

2、产生时间是1世纪时,产生的地点是罗马统治下的中东巴勒斯坦一带。

3、教义:他们宣扬说耶稣就是“救世主” 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核心 是对人类的博爱。经典是《圣经》;

4、_的演变:早期信仰_的主要是穷人;4世纪时,罗马皇帝确定_为国教。

5、势力膨胀:中世纪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分裂:①11世纪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②16世 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这样_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 和新教三个教派。

(三)、伊斯兰教(P53):<识记>

1、原因:6、7世纪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和人民渴望统一。

2、 产生:时间是7世纪初,产生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3、622年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佛教、_、伊斯兰教

篇6:三大宗教的起源

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习惯上称为“十六大国”。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而言,新兴的佛教是作为“异端”出现的。

释迦牟尼创教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3遍,佛教史上称为“三转法轮”。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转法轮”: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此后45年,释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带传教。当时这一带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沙门运动高涨,新兴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说法处所,一处是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南的祗园精舍,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王舍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赠送的,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的。

释迦牟尼每天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冥想,接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黄昏时分,或为弟子说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持续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巡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释迦牟尼的生活方武,也就是当时僧侣生活的缩影,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僧团的一些修行生活规则。到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林中逝世。

佛教基本教义

与其他世界宗教相比,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色彩浓重,具体表现之一,是典籍浩瀚,教义庞杂。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流传过程中,其经典逐渐增加,其教义不断丰富,许多思想和学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说来,在释迦牟尼创教时就重点弘扬,并且被以后绝大多数佛教派别普遍接受,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的一些学说,就成为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

释迦牟尼创教时最关心的,是解决人生的苦难问题,而不是某些不切实际的抽象理论问题。所以,佛教的基本教义,都是围绕解决现实人生痛苦的主题而展开。这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四谛和三法印。

“四谛”学说形成于释迦牟尼创教时期,以后不断被充实完善。“谛”有“实在”、“真理”的含义,是印度各派哲学通用的概念。“四谛”也称“四圣谛”,意思是“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概括了佛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其内容是列举苦的表现形式,分析产生苦的原因,指出消除苦的方法和途径,描述达到解脱的境界。

“苦谛”是列举苦的种类或表现形式,最常讲的是四苦和八苦。四苦是指生、老、病、死;八苦是在四苦之外再加上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盛阴。在八苦中,前四种苦是讲人生的自然过程是苦;第五至第七种苦是讲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主观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苦。第八种苦是讲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苦。

“集谛”探索“苦”产生的根源。在佛教看来,人生之苦都是由贪欲、嗔恚、愚痴引起。特别是人们的种种渴求和欲望,人们的愚昧无知,会直接引起生死轮回之苦。

“灭谛”描述消除苦难之后的境界,即涅柴的妙乐境界。这是超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最高境界。

“道谛”指出消除苦难、达到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一般称为“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而不懈怠的修行)、正念(正确的忆念)、正定(正确的禅定)。

“三法印”指衡量是否真正佛教教义的三条标准。即“诸行无常”,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诸法无我”,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各种因素和条件聚合)而形成,没有独立的实体和主宰者;“寂静涅槊”,超脱生死轮回的涅榘境界是永恒清净、没有烦恼的。如果符合这三条标准,就是真正的佛教思想。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犹太教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闪米特人中的一支创立的宗教。同时脱离闪米特人,形成希伯来民族!公元前2000年,在闪米特人的一支中,有一个叫“亚伯拉罕”的少年,质疑当时闪族的偶像崇拜,认为万物之间必有一个唯一的神来主宰世界,就是“上帝”耶和华!《圣经》上说,上帝告诉亚伯拉罕:带领你的部族,离开你的家园,去我应许你的土地,我必叫你成为大国!”,于是亚伯拉罕创建了犹太教,带领他的部族,越过幼发拉底河来到上帝应许之地“迦南”,当时的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意为“河那边来的人”,从此希伯来人脱离闪族,成为历史上一个新的民族!希伯来人就是现在犹太人的祖先,至于“犹太人”的叫法,是在以色列“南北朝”时期,对南部王朝,“大卫”的后代——“犹大”族的称呼,后来由于北部王朝被亚述人所灭以后,北部10个希伯来分支被同化,随后消失,因此现在的犹太人都是犹大部族的后代,也就是大卫和所罗门的子孙。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耶稣诞生于公元前6年,(由于计时缪误导致宗教上认为耶稣诞生于公元元年),基督是耶稣门徒对他的称号,意为“救世主”,希伯来语称为“弥赛亚”,意思是由上帝“受膏”(在脸上涂抹彩膏而委以重任)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由于约瑟是纯正的大卫后代,且耶稣诞生于约瑟家,因此耶稣是犹太人,而且是大卫的子孙!耶稣对犹太教义具有独到的见解,经常与当时最博学的犹太士师论道!由于耶稣对犹太教的不同见解,被当时的犹太教视为异端学说,耶稣遭到犹太教和当时占领耶路撒冷的罗马帝国的双重迫害,公元33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实,耶稣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和他的弟子,并没有创立新宗教意图,耶稣死后,他的门徒流亡至欧洲,正式创立了基督教,因此说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帝国对流亡犹太人的迫害时有时无,第一次大规模的迫害活动开始于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圣殿骑士团的戈弗雷声称“要血洗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为耶稣复仇”,从此犹太人真正的噩梦开始了!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千四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犹太人遭受着基督教1000多年的迫害,自中世纪以来,犹太人的赋税就要比基督徒高3-4倍,且任何一位日尔曼国王都可以“有权焚杀境内的所有犹太人,或者保存他们的性命,但要收取其三分之一的财产!”

广义的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希腊正教(即东正教)、新教(主要有马丁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安利甘教派)。狭义的基督教则特指新教。一直到公元1054年,广义的基督教才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

简略的说:基督教源于犹太教,耶稣创教,使徒保罗(也是犹太人,生于小亚细亚)扩大基督教的影响,约4世纪时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在基督教最开始的时候,耶稣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但被犹太教视为异端,邪教,被驱逐,后向欧洲地区发展并壮大。

《旧约》也是基督教的经典,但由于信仰冲突及上述积怨,他们承认《旧约》是上帝赐给上帝的选民-犹太人的,但当犹太人定死耶稣时,犹太人就不在是上帝的选民,基督教的信徒才是上帝的选民。加上杀耶稣者,犹太人也,反犹,并另写了部〈新约〉。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个(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说到欧洲人为什么有排犹传统(绝非仅仅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关键就在于于犹太人信仰的犹太教有一种天然的选民意识。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与上帝耶和华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这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欧洲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犹太教以“契约之民”和“被选之民”的名义独占宗教,必然会遭到犹太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强烈抵触。所以说犹太教徒遭受迫害固然是其闭锁自我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特定群体所受的优待必然会遭致羡慕和忌妒。

虽然后来犹太人认识到这一点后有所改变,但是犹太人却只对外宣传天下一家的普世主义,而对内却始终是坚持犹太民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高贵的种族主义教诲;欧洲的一般老百姓并不知道,但像尼采这样的精英心里是十分明白的:别看犹太人表面上文质彬彬,甚至因自己弱小而相当谦恭,但骨子里是想让其他所有的民族生前都被屠杀,死后都下地狱;这是欧洲人在一些精英的思想的带领下排犹的根本原因。

伊斯兰教是由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与佛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使者、信前定、信来世、信天使、信经典。其中最基本的是信安拉、信使者,即: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主宰者,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经典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是《圣训》。《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中以安启示名义陆续发布的议论汇集,其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基本功课和教律。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氏族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期。因氏族制解体而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各部落间长期的仇杀,波斯和拜占廷帝国为争夺东西商路的激烈冲突,激发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使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前提渐趋成熟。同时,因部落宗教的崩溃,犹太教、基督教传入的影响,使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观念的人转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622年,在麦加贵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与其信徒迁徙麦地那,建立以信仰为纽带的穆斯林社团乌玛。经过10年斗争,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在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向外扩张和征服。100年后,阿拉伯人建立的世界帝国横跨亚、非、欧三洲,伊斯兰教成为统治者的宗教。750年,阿巴斯人利用人民起义建立新王朝后,以征服民族为统治者的社会结构瓦解,全面伊斯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至10世纪,各宗教学科基本定型,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大体确立。同时,哈里发帝国开始急剧衰落,各地割据自立,外族相继入侵。在动荡不定的政局下,伊斯兰教发展为依靠自身机制维持和扩展的世界宗教,不受以其名义统治的王朝兴衰的左右。清真寺、宗教学校和教法法庭由宗教学者主持,伊斯兰教继续向外扩张,或由于穆斯林君主的军事征服,或得益于穆斯林商人的积极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教活动,是苏非苦行者的自发努力。他们使伊斯兰教在民间和异教地区得以不断扩展和深入,然后由宗教学者施加进一步的影响。

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顺从者。顺从真主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启示于众先知,最后在麦加和麦地那降示于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系列天启。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这些启示被收集、汇编成《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经文强调的主旨是真主独一。他超绝万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义上以物配主,则是不可宽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导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脉还接近于他”。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对经、训的理解差异,曾引起长期的教义争论,并兴起不同的学派或教派。唯理主义的穆尔太齐赖派一度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学派,但遭到正统派的反对。而后出现维护正统教义的艾什尔里学派、马图里迪学派和塔哈维学派共同奠定逊尼派的教义学基础。

上一篇:残疾的名言语句下一篇:人生匆匆岁月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