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2024-07-21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通用8篇)

篇1: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就人大监督提出了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大监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监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决定着地方人大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效果是人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时,要坚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严于监督、勇于监督,才能切实发挥人大在围绕大局、监督为民、服务发展、推动法治、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

要做到敢于监督。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这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吴邦国同志曾经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德江委员长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不是找“一府两院”麻烦,更不是和“一府两院”唱对台戏,而是为了推动促进工作,只有敢于履行法定职责,有效监督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来落实监督职权。使监督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过程,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要立足善于监督。在实施具体监督工作中既要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又要支持“一府两院”开展工作,不给工作添乱,不搞花架子,把握好监督的度。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要坚持抓大事、议大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突出、集中、普遍”的原则,“既要抓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重点,推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要考虑这些工作的现实条件。应紧紧抓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选准监督议题,做应该做、能够做、做得成的事,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坚持勤于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经常化,把促进人代会通过的决议的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经常性开展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访案件办理、代表建议的督办和代表专题视察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监督,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只有监督日常化,才能对“一府两院”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应,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要突出严于监督。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一府两院”通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一府两院”严肃对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结果。人大常委会要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止。只有这样,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推动工作的目标。

要着眼勇于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确定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机关绝不是“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人大监督也绝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彻底改变“软弱人大”的局面,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改变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监督法》的实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监督工作中力求做到刚性监督多一些,监督手段硬一些。

因此,人大必要时启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让监督真正“硬起来”。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真正起威慑作用,才能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权威,才能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篇2: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金坑乡熊晓琼

近年来,我乡人大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履行职责,服务发展”这个主题,以强化监督工作为着力点,以发挥代表作用为切入点,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服务发展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围绕三项监督,提升人大履职能力

乡人大紧紧围绕履行职责,服务发展的目标要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监督工作,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1、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监督。我乡地处崇义县正北部,气候适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植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乡人大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监督重点,督促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当地农民种植油茶是传统,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困扰,油茶产业始终没有做大做强,乡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到农户了解油茶种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尽快落实资金,并聘请技术人员帮助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两年来,全乡低改油茶林2600亩,新种810亩,油茶林丰产后,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500元。

2、围绕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了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基础教育投入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围绕这

些政策的落实,2009年3月,我乡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对农机具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视察。通过视察,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党的惠民政策;要把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激发农民群众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等建议,促进了全乡农业的机械化。同时,组织代表对圩镇、农民新村工作进行视察。2009年,我乡圩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在乡人大会上全票通过。

3、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监督。近两年,乡人大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视察的主要内容,强化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督。取消农业税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较多,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这些现象,乡人大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际出发,督促政府解决。政府采取向上争取一点、乡政府拨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解决。通过乡人大监督,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

二、完善三项制度,增强依法监督实效

乡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基层人大代表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乡人大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007年换届以后,新代表比例占三分之二,他们履职热情很高,但履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乡人大把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习培训制度。我乡人大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

知识,学习“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传帮带活动,请优秀代表介绍经验,组织代表去外地学习考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了代表的履职能力,增强了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目标考核制度。为进一步发挥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激励代表认真履行职责,乡人大从2007年开始,对代表任期内参加调查、调研、视察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等履职情况实行量化的目标考核制度,制定细致的考核标准,建立代表履职档案。每年年末,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开展述职活动,接受群众和选民的监督。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增强了代表依法履职的自觉性。

3、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代表履职工作制度,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保证。几年来,乡人大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代表工作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了《代表调查调研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等制度,使代表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确保代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注重三项作用,激发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乡人大代表生活、工作在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对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双向联系制度,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农民

群众的困难,进一步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把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及时向党委汇报,争取党委的支持,使党委和政府作出的决策更加符合民心、民意。两年来,乡人大组织代表开展活动14次,提出意见建议26条,协调解决群众纠纷28次,充分发挥了人大作用。

2、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带头引导作用。我乡有61名县乡人大代表,32名代表是种植专业户,赖弥勋代表是种植油茶、脐橙大户,他带领农民勤劳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许多代表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帮助其他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如:蒋家桂代表为种植油茶农户担保贷款10多万元;李明生、范廸柱代表经常深入到农户果园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帮助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3、注重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四个一”活动作用。为进一歩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乡人大在代表中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名县、乡人大代表每年要为选民办一件实事,帮扶一户困难户,救助一名贫困学生,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自开展这项活动以来,深受群众的好评。两年来,代表为选民办好事实事114件,帮扶困难户92户,帮助建基地、办合作社、买化肥、送技术等,解决资金100多万元,为贫困学生、灾区群众捐款1.6万元,提出代表建议52条,深受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篇3: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人大监督强化的历史必然

1. 是人大监督的特点决定的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从根本上说, 是人民当家作主, 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权利的表现。人大的地位和权力性质决定, 人大的监督是国家根本制度的监督, 全国人大的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 其功能在于维护国家法治, 保证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活动中的实现, 控制国家行政、司法按法制轨道运转。人大所行使的监督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监督, 如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检察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 具有自身的特点。人大的监督, 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按照我国宪法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国家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一切权力由它派生并受其监督。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人大在理论上应有的权力和现实中实有的权力相差甚大。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代议制的一种崭新形式, 尽管它与西方国家的代议机构———议会有根本不同的内容和实质, 但同样具有立法和监督两大职能。但受传统观念影响, 中国是重立法, 轻监督, 导致人大监督功能缺失。有鉴于此, 必须加强我国人大监督工作。人大监督功能发挥的强弱, 直接反映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如何。人大的监督权力是宪法赋予的, 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大工程建设、有关国计民生都要经人大立法, 才能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避免失误。民主监督就是一种制约, 议行合一体制下更重要;西方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力制约, 我们亦可借鉴。执政的共产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最好形式就是发挥人大的作用。

2. 是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形势决定的

现阶段中国反腐败的斗争许多深层的问题并没解决, 腐败现象发生率增长加速还普遍存在, 这表现在:腐败发案率大幅度上升;大案要案与高官腐败现象突出;腐败现象迅速向公共权力部门中蔓延, 越来越多的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党政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人员卷入腐败案件中;法人犯罪、集体腐败案件增多, 腐败现象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吏治腐败上升;公款吃喝问题非常严重。有些学者认为腐败已成公害, 这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能力的削弱、诱发社会不稳定、政治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等等。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从事务的性质来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从人大法律监督的效力看, 它比行政监察、检察监督和党纪检查更具权威性、强制性和准确性。根据现有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 我国人大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对司法的监督、对任免权的监督、对军事的监督等, 对监督对象有了解权、处置权、制裁权。人大对权力的监督是最基本、最全面、最重大、最有权威的监督, 人大监督囊括了对权力获得、权力运用及其后果的全过程监督。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产生, 现实中的腐败问题证明了这条规律。

人大监督强化的现实选择

第一, 健全宪法监督机制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一些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身兼立法和监督二职, 不重视对自己颁布的法律进行监督;人大及常委会的会期短, 根本无法适应宪法监督的经常性需要;人民代表或常委委员绝大多数不熟悉宪法和法律, 人员素质不适应;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 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 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这就决定, 无论是从宪法监督的理论还是从宪法监督的实践, 无论从宪法监督的规范还是从公民的监督意识来看,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薄弱的、不完善的。有专家建议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建立监督宪法实施的专门机构, 如在人大之下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 由该委员会独立行使宪法监督 (即违宪查看) 的职权。胡锦涛指出:“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 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 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为此, 要从法律上对什么叫“违宪”作出界定。其次, 要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 完善审查规范性文件的程序。

第二, 科学规范党委与人大的关系

现今要克服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 单靠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 缺乏国家权力的支持, 也难有成效。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大监督机制。要通过人大和其他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的监督, 遏制权力腐败, 改善党的领导。有一种观点认为, 人大不是党权的来源, 无权实施对党的监督。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不是由人大决定的, 故不受人大监督。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按中央规定列席同级党委会, 而政府首长则是同级党委的第二把手。政府的重大事项一旦在党委会上通过后, 人大就不能行使监督权, 宪法也没有明确赋予人大监督同级党委会的权力。当然人大能否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尚无统一认识, 至今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课题。但是, 1982年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这就把政党置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之下;人大作为国家宪法法律的监督机构, 就顺理成章地享有权力对执政党履行宪法和法律情况施行监督。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更好地领导国家, 就应该尊重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 并把自己主动置于国家法律之下。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是最有资格、最有权威对党实施法律监督的机关。特别是人大对监督对象的违法或失职行为拥有的制裁权, 这是一种最严厉的手段, 是人大监督权具有强制力的表现, 也是人大其他监督权得以落实的保障。根据法律, 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罢免、撤销由它选举、决定或任命的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职务。对党组织的干部、国家机关的干部, 人大都应可以罢免、撤职、免职和接受辞职等。执政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依法行政, 依法司法, 依法治军。由中共党组织推荐的政务官员, 必须经人大的选举或任命才有效, 党组织不得擅自任命并宣布人选。对党组织推荐的政府官员候选人, 经人大审议认为不合适的, 人大可以另选, 党组织不得干涉。这样的监督, 有利于帮助党消除党内垃圾, 保持党的纯洁性, 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三, 改进听取审议报告制度和完善执法检查制度

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 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由它产生的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一种了解权, 了解权也带有监督性质。全国人大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决算时, 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要回答质询和询问。要切实加强人大监督的督办检查功能, 视察和调查是人大代表广泛联系群众、了解社会的一条渠道, 它也是一种纯粹的监督了解权。发挥人大监督的主导作用, 人大代表要由兼职向专职转变, 以便有更多时间、精力, 有效履行监督功能。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功能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人大监督的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委员会系统和协调系统。

第四, 加强人大自身制度建设, 尤其要解决好人大代表监督的问题

篇4: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科学合理地加强财政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应在挖掘增收潜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上下工夫,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依法科学理财,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在保证重点税源税收稳定增长的同时,挖掘和寻求新的税收增长点,减少税收流失,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和非资源企业的发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建立新型稳固的财源体系,为地方财政增收打好基础。二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探索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综合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产权集中管理。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科学的财政体制机制,增强地方基本财力保障能力。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强重大民生政策实施,加大社会保障、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入,继续加大财政保障民生支出力度,着力改善民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整合投入财力,不仅要把财政内部分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而且要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做到投入来源集中,投入渠道集中,投入取向集中,集中财力办大事。要突出投入重点,扶持对优化经济结构起拉动作用的产业,扶持对经济发展起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扶持经济园区建设,促进龙头经济和骨干经济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有效的作用。四是审计部门要深化对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大对重大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强化对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安排使用的审查监督和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制和重大项目全面督查制,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严肃财经纪律。要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整支出结构。

(作者系甘肃省华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篇5: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强化人大监督工作

--略阳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履职承诺评议工作综述

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职权,具体如何监督?《监督法》明确了七种监督方式。但在具体工作中,听取专项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审查、执法检查等一般性监督运用多,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等刚性监督很少运用或基本不用,这就很难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实时全面的监督。略阳县人大常委会为此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出台了《关于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实行履职承诺评议(暂行)办法》,对所选举任命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实行年初公开承诺、半年督促落实、年终评议,从而开启了对“一府两院”工作的全面监督。

一、履职承诺评议工作的启动

我县开展这项工作源于2008年,由于“5.12”地震,略阳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全县上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略阳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实行履职承诺评议(暂行)办法》,在2009年3月24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4名副县长及组成部门的主任、局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共26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人大常委会作履职承诺报告,至此拉开了履职承诺评议工作的序幕。半年过后,就承诺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常委会组成检查组深入了解,督促承诺人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落 的完善,使办法更加完整、科学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常委会严格按制度抓落实,“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年初承诺目标任务、半年接受督促检查、年底接受考核评议。2013年“一府两院”组成人员35人在县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进行了公开承诺。年内因3名同志调离,年底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其余32人2013年履职承诺事项进行了检查,截止检查时32人员中有19人全面完成了承诺的目标任务,其余13人因各方面原因,部分承诺事项未完成。经常委会组成员测评:测评为满意30人,基本满意2人;测评中获全部满意票10人。对测评结果以党组文件报县委,反馈“一府两院”党组及政府组成部门的同时,通过电视、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布。从2013年开始,还在尝试了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进行询问的监督方式,使之与履职承诺评议相结合,主要针对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询问。2013年在第十次常委会上,首次开展了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保障性住房入住条件及审批、河道采沙采金、支农资金监管、旅游项目开发、灾后重建项目审计等方面提出了21个问题。2014年3月21日召开的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部分未完成的承诺事项和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询问了19个问题,对一个去年询问后改进不明显的问题还进行了追问。在询问的方式方法上又做了一些改进,2013年询问对象全部为局长,2014年除询问了部分局长外,还询问了2名副县长;在回答询问的方式上也做了较大改进,2013年询问时询问对象站在位子上,拿着稿子答复,不太严肃,也有些走形式,2014年要求脱稿,并上发言席答复,使询问过程更加规范、严肃、有效。对询问过程全程录像并在电视台播出。

播电台、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全面公开。2012年以来,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设了“履职承诺三公开”(年初公开承诺内容、年中公开工作进程、年底公开完成情况)栏目,将“一府两院”组成人员承诺的目标任务、采取的措施和承诺任务完成情况向社会全面公开,不仅强化了人大监督的效果,而且为群众参与监督提供了平台,使“一府两院”工作实现了在阳光下运行,使“一府两院”组成人员形成了“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良好局面。

(五)扎实做好履职评议。年底根据承诺目标,采取本人自查和常委会组织检查的方式,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形成翔实的检查报告,会前一周送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上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完成情况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进行综合测评,对测评结果现场公布,并向社会公开,使评议结果公平、公正。

(六)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评议结果的运用是监督实效的重要体现。在最初实施的几年中,结果运用虽然没有写进办法,但每次评议后都要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县委,为县委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2012年将评议结果运用写进办法后使做法更加规范透明,评议结束后在将结果报县委的同时,反馈给“一府两院”主要领导,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参考。

四、履职承诺评议工作收到的良好监督效果

我县实施履职承诺评议五年以来,已累计对“一府两院”186人/次开展了履职承诺和评议,通过这项工作把人大依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既彰显了人大工作活力,又强化了“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责任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篇6: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时间:2010-07-29 09:47作者:赵成新闻来源:正义网

7月28日上午,“2010诉讼监督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慕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主办,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及北京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协办。与会嘉宾将分别就“诉讼监督的理论思考”、“人大监督与诉讼监督”、“诉讼监督的难点与对策”、“诉讼监督的外部工作机制”、“诉讼监督的内部工作机制”五个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成参与了第五单元“诉讼监督内部工作机制”的讨论。

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途径分析

赵成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正式实施。该法在全面总结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明确、完善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监督的形式、程序和实效,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监督提供了明确而具体的法依据,对于促进促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公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机关由各级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因此,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是司法机关正确行使司法权力的有力保障。本文以《监督法》为据,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人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作一粗浅探讨。

一、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范围的界定

对司法机关工作实施监督,是人大机关的重要职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监督法》进一步细化了关于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规定,如:第5条、第8条、第10条等,进一步规范、明确、完善了人大常委会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的形式、程序和实效。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从宏观上、权源上依法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公正司法的活动。

从监督性质及范围来看,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是一种权力监督,主要包括: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执行实体法、程序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的情况)、对审判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业务、队伍和作风建设等)以及法官、检察官行为的监督三个方面。

从监督方式来看,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从宏观上、权源上进行监督,主要包括: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任免检法两院组成人员,以及质询、询问、罢免和撤职、特定问题调查等。

从监督的目的来看,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在于纠正某些具体案件,进行司法救济,而是通过听取工作报告、调查研究以及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审判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做出总体评价,指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监督的效力上来看,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具有决策的性质,人大的监督意见对司法机关直接具有确定的拘束力。

二、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意义

人大对司法机关实施监督是我国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仅符合权力运作规律,而且也是我国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

1、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是权力运作规律的客观要求。权力天生具有扩张性,权力的运作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权力必然要被滥用。并且,仅仅或者主要依靠权力机关内部的自我约束是不足以防止权力滥用的。因此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与制约,是防止司法权力自我扩张,确保司法过程各种偏差得以及时纠正的要求,是确保司法权力良性运行、维护司法公正的要求。

2、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是进一步促进司法机关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的客观需要。近年来,个别司法人员违法办案、以权谋私、枉法裁判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消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和司法效率的统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有效遏制不规范执法行为的发生,努力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

3、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是弥补现有司法监督机制功能不足的需要。从司法系统的内部监督来看,体制的行政化倾向使上下级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关系逐渐演化为领导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监督应该具有的功能。从外部监督来看,也存在监督弱化的情形。而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地位、以及人大集体依法行使职权的特点决定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具有纵向监督的性质,较之其他国家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人大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可有效弥补现行司法监督机制功能的不足。

三、当前人大在监督司法机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原则、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范围和监督内容、监督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监督法》颁布实施以来,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工作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力度方面,都明显加强,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约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人大对于审判和检察机关监督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大监督工作的深入进行。譬如,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和进行执法检查是人大例行、常规的宏观监督方式,有利于各级人大了解审判和检察机关全面的工作,了解他们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但是,听取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自身的报告和介绍,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会打折扣的,再加上人大自身的委员会体制不够健全,缺乏独立的信息渠道,仅靠社会舆论和个人感觉,对这种间接和笼统的信息做判断,必然导致审议难以深入和检查的表面化。

(二)对法官、检察官行为的监督虚置。法官和检察官是行使审判和检察权的主体,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最终要落实在具体审判和检察活动之中,对法官、检察官具体执法活动的监督实际上起着保证司法权正确行使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这种监督经常化、制度化。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虽然可以通过行使任免权来体现对法官和检察官的监督,但人

大不是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并且就实践情况来看,人大也无法掌握每一位法官和检察官的具体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辅助手段,这种监督基本是虚置的。

(三)质询、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撤职等监督方式闲置。质询、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撤职等监督方式虽有较强的刚性,但是,这些方式更多的意义是对监督结果的一种处置,由于缺乏前置的监督环节和信息来源的不确定,很难启动,在实践中也很少运用。

四、强化人大对司法机关监督的途径分析

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人大对审判和检察机关的监督要进一步强化,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的前提下,通过工作创新,增加人大及其常委会了解司法机关工作情况的信息渠道,监督的信息触角深入日常活动之中,把监督关口前移,使人大的各种监督形式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监督的民主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一)要建立和加强与司法机关的经常性工作联系机制。人大加强与司法机关的监督,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要及时有效地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就必须建立和加强与司法机关的经常性工作联系机制。如:可以成立专门的联络工作小组,定期了解司法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人大也可以要求被司法机关聘请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的人大代表担当联络工作小组的联络员,进一步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和沟通。同时,要善于从司法机关上报的动态信息及内部刊物等有关材料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司法机关的工作动态和基本情况,为更好地实施监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热点议题,定期要求司法机关作专项工作报告。各级人大应当结合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热点和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定期研究制定一系列代表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议题,要求司法机关就该问题认真调研,并在规定的期限里做出专项工作报告,并在审议后将结果反馈给反映问题的人大代表或人民群众,以促进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有效解决。人大也可以根据实际,督促司法机关结合司法工作实际以及上级司法机关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等,向人大作专题工作报告。对司法机关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人大要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和加强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严格执行对司法机关的执法检查工作制度。及时制定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并组成专门的检查小组,对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以及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一要突出重点。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从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重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取得成效。二要深入实际。在检查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而要深入实践,到群众中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司法工作的真实情况。三要确保实效。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有关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加强督办,以确保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从而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进一步完善对法官、检察官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强与司法机关的经常性工作联系,建立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绩效信息共享机制,准确、系统、全面掌握检察官、法官个体的道德素质、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适时介入检察官、法官职级晋升工作,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法正确行使撤职案的审议、决定权力,切实维护检察官、法官职业的权威和公信力。

篇7:关于强化人大监督

摘 要: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实效是人大监督工作之魂。创新监督方式,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必然要求,是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人大工作的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做好人大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基础部分,对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对创新代表委员工作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三章从创新监督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创新监督手段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加强自身建设上创新的角度加以分析,并作以总结。

关键词:人大工作;监督方式;创新 Abstract:

1充分认识人大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1.1 人大工作的现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需不需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以前有很多争议。我觉得,人大工作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和政治体制,它与这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时代一样,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工作形式上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人大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人大工作同志,必须要有积极的姿态,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人大工作,努力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1.2 人大工作的重要性

①推进人大工作创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这一论断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人大工作创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良好机遇。这对于各级人大如何适应时

2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大的一项重要权力和职责,他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对重大事项的监督,以前主要是在事后,这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转的事例。对一些事关大局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席团都应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监督。

3.2 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监督

党委的决策部署、政府的重点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重点问题应该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例如,投资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计划执行、财政预算执行、公正司法等工作,都是事关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事,人大应加大监督力度,扎实开展视察检查,帮助“政府”找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意见建议,并加大督促落实,切实发挥人大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导向作用。

3.3 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的重点

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多为影响大、涉及面广、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就会降低群众对政府、对人大的信任度,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人大要加强民生问题的监督,发挥好民意乡的作用,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创新监督手段,提高监督实效

4.1 转变作风,改进视察检查方式

围绕主席团审议议题组织好会议前的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活动。按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实效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主要内容、参与人员、活动地点、方法步骤。在视察和执法检查中,轻车简从深入基层一线,点、线、面结合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在听取基层汇报的同时,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使了解的情况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对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视察调研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不回避矛盾。

4.2 深入调研,促进调研成果转化

现在调研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也是最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个可以在中央八项规定中得到体现,第一条就是要求改进调查研究,而我们所熟知的管吃、管行、管住的厉行节俭节约的规定是放在最后第八条的位置,可见,现在对改进调查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重点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能走马观花、坐在车上看一看、在会议室听一听会,会后带一带材料,要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

4.3 组织会议审议,努力提高审议质量

主席团会议召开前,要作好会议准备工作,重要的视察、调研报告,执法检查报告等主要会议材料尽可能提前送主席团成员审阅,使其更多地了解掌握相关情况,使发言有的放矢,把议题议深议透,形成较高水平的审议意见。在审议方式上,根据会议议程,主席团议题不一定安排多,要给主席团组成人员有足够的发言时间,要调动发言的积极性,适当采取分组审议和联组审议相结合,组成人员专题询问与 “政府”及部门负责人解答相结合,视察、执法检查组的专题发言与委员发言相结合等方式,使主席团会议开得紧凑、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实行书面发言制度,使主席团组成人员更加充分、客观、真实地表达意见、建议。根据需要,对“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让主席团组成人员更真实地表达各自的看法。表决未通过的,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下一次主席团会议时重新报告。

4.4 加强督促检查,提高监督事项的实效

进一步加大对人大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督促检查,这一方面,我们有制度、有办法,重点是抓好落实,尤其是主席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督办,确保作出的决议、决定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要坚持重要工作专项督查、常规工作定期督查、阶段工作及时督查、随时督查、重点工作实地督查的原则,切实提高人大监督事项的实效性。

4.5 加强对人的监督,创新民主评议方式

篇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一、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强会计监督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已成为不争的共识, 作为会计基本职能之一的会计监督更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加以强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益主体多儿化的格局逐步加剧, 许多利益团体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在会计信息资料方面做文章比如为多发奖金, 多算利润弄虚作假:一些单位无视国家法律私设小金库转移收入;单位负责人为达个人升迁目的夸大政绩虚报产值利润;上市公司为筹集资金编制虚假报告误导投资等等。

(二)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需强化会计监督, 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目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深化阶段, 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完善,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不能正常发挥, 有的单位内部审计还是一片空白, 执行社会监督职能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尽管队伍庞大, 但由于法律制度尚处于完善中, 其执法范围受到限制, 除了部分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年度会计报表外, 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均未进行年度报表审计。

(三) 会计监督成为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赋予了会计监督以新的内容,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混合经济模式的出现使会计监督的难度逐步加人, 会计监督的广度扩大, 责任加大, 重心转移, 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 充分发挥国家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宏观决策调控的作用, 必需加强会计监督, 同时会计监督具有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具有超前性、直接性和完整性, 不论是事前会计监督、事中会计监督或事后会计监督, 它对代表国家履行监督职能和促进单位内部机制的完善都是可行的、有效的。

二、会计监督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监督的现状

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 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 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 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 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部分单位将两者等同, 淡化了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 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 执行“顺其自然”, 事后“审计算账”。再者, 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 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如此循环下去, 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境的淡化。

(二) 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不建全, 会计监督不力。

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 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已发生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等事件, 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 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 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 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还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 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 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以致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 会计管理混乱。

2. 单位管理体制不全, 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 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却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致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例如, 曾经闻名全国的郑州亚细亚集团, 它曾有过几个“全国第一”: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 全国商场中第一个设立琴台, 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 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而它的倒闭, 内部控制的缺失和缺陷难逃其咎。还有巨人集团, 它也是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使公司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巨人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步伐。

3.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一般来说, 单位虚假的会计信息出自于会计之手, 因此,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上千上万的会计人员, 但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 其中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另外, 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自我管制能力差, 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 有意造假,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4. 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

目前, 在一些单位中, 单位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 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 伪造会计凭证, 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 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红光实业”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 包装上市, 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 其原因之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文华

要:当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 单位财务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和参谋助手作用。因此, 加强创新财

务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合理安排支出、注重固定资产管理等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活动中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各事业单位的经费, 在预

一就是因为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三、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 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因此需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 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 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二)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 问题还在于各单位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 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 监督能力弱化, 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三) 加强外部监督, 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位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 同时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 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 根据有关规定, 以独立的第二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而的评价, 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很多注册会计师还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已发生的“银广厦”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 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 进行宏观调控。这样, 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 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 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 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

(四)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加强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 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 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 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 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羊, 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是保证会计

算、分配、调剂和使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 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这些要求使得财务管理

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 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 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 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 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 熟悉有关财经法规, 对自己负责, 对单位负责, 对法律负责。

(五)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 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 他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 所以,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首先, 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 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 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 提供机会为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 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 能从整体的角度,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因此, 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 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培养,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 以使会计监督能够有效地得以实行。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强化监督意识.发挥监督职能》《财会研究》2000.4

[2]杨惠《加强会计监督是治理信息失真的有力武器》《财会研究》2000.6

[3]伍建军《论会计信息失真与规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9

[6]《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人民日报2000.3

上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下一篇: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