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2024-08-05

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精选4篇)

篇1: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1 育人和升学的关系

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1.2 明理和分数的关系

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分数。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

1.3 活学与考试的关系

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农村中学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深化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比较集中在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中学教育基础上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应当在课程中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2 提高教学实效性,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首先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一个是社会实际,一个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要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走访、社会调查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并达到由懂转为信和用的预期目的。其次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一一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第三是变空洞说教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碰到诸多问题,企盼能从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把政治思想教学当作生动活泼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2.3 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应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的实效性和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

2.4 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中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2.5 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基础。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政治教师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要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既要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和掌握开放条件下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既要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熟悉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既要熟悉思想政治课的大纲、教材,又要切实掌握现代中学生在不同时期思想上的“热点”,知识上的“盲点”,学习上的“疑点”。

篇2: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而且,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发展,这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初中教育仍然被禁锢在升学考试压力下,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初中教育仍存在着为千方百计多上几名重高生而拼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意。而政治课还被作为一门应付升学考试的科目去完成,许多农村中学把初中的政治课作为副科,不管教师所学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安排来从事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学校干脆用政治课来平衡教师工作量的节次搭配。

在对政治课工作量的质的认可上,绝大多数学校把语、数、外学科系数定为1.3~1.4,毕业班甚至为1.5,而政治课始终为1.0。政治课教师得不到学校的认可,地位卑贱,因而有许多教师都不愿从事该科教学,即使学政治教育专业的也要求改教其它科,或暂处于无赖地进行工作过渡,很难去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质和要求。这样,客观上降低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加之其它因素影响,使素质教育成为形式,而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难以真正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现行的初中的政治课教材虽说历经了多次改革,但还是存在着不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编排,政治课知识理论化后的思维定式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惰性,反正只能以书上的说法为准,减弱了思维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越深奥,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

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学者型”的教师。

三、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撰写政治小论文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才干、坚定学生信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参与制定家庭投资计划,模拟法庭等活动。初中的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时事,让学生围绕时事主题,开展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角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教学方法上看,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灌输法”,教师表演的是“独角戏”,学生似乎成为“留声机”,没有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活生生、富有思想和感情的人来看,这样,从根本上堵塞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妨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改革教学方法的先决条件是真正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引导学生多渠道把握外部信息,占有大量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学生大脑运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变教条式的死记硬背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把思想政治课体现的概念、原理与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要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经常自制幻灯片,自制课件,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机、VCD、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注重情感教育

怎样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进行呢?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应是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一、注重情感沟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对学生要有百倍的真诚、万分的关心,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善于表达、运用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恰当地情绪调配,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喜不形于色、爱不显于行的教师是很难让人亲近的,也就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那又怎么引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呢?

对待学生,笔者“严中有情”。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笔者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然后和他们像唠家常一样,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聊自己读书时的种种感受,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情感交融,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笔者道歉,并保证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讲,从此两位同学不仅自己认真听讲,还自觉帮助笔者维持纪律。这个事例使笔者体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达到情感相通的程度时,就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育教学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所以说,沟通是相当重要的,缺少沟通,容易产生偏见,产生误解,偏见与误解就成为阻挡我们师生交流的鸿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老师教学的热情被浇灭,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政治课教学就会无立脚之处。

二、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备课时要细读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使情有所托。长久以来,政治这门学科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学生对这种纯理论的说教不感兴趣,造成在政治学科教学上的被动局面。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孩子。新教材是集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的统一体。只要认真研读、分析教材,必能找到情感的亮点。只有找到每节课的情感的闪光点,才能使课堂更活跃;只有在教材中找到“情”的根,使情寓于理中,来源于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说服力、魅力,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若单单发自教师语言的空洞的情感说教,那是很苍白无力的。政治学科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尊严,而生命的尊严如果失去情感的滋润,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真正得到体现,政治科的教学就不能达到目的。因此,教师的备课过程要注重情感的渗透。

比如笔者在备“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课时,就设计了课前预习的活动,让每位同学做一个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以及自己家乡、家庭生活的变化。学生积极参与,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成就,产生与教材内容的共鸣,从内心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为我们的成就感到自豪,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三、注重以情激情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坚定的理论知识,这些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教师本身应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教师,采用身教加言教,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政治教学尤为显著,只有发自教师内心的情,才能叫学生心动。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师把自己的情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教师本人的情,还有社会所需要的情结合起来,使情合需、合理、又合情。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就更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质、能力、魅力,从而有能力了解学生的情、挖掘教材的情,提高修养、和施展情感的艺术表演能力。只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用“心”去教学生,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使学生得到一种情感的体验而不轻易把自身不良的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

要在课堂中创设积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与老师的共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实施高中政治课“有效教学”有积极的作用。老师以具体生动、亲切感人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付诸实际行动,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同老师一起探索‘思想政治课王国’的奥秘。

比如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时,笔者尽量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理论联系实际,提示学生不做被动的接受者,敢于提出疑问。同学们对党内的腐败心存疑问,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到不可信,在教学中,笔者自己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去授课,以此感染学生;并通过大量的、感兴趣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就此产生,教材内容增加了可信度,老师充分发挥了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在学习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笔者以充满激情的言语来列举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任长霞、焦

激发道德需要,提高德育实效

———职中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的实践与思考

(镇江市丹徒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镇江

摘要:当前,传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实效低下的困境。从职业中学道德教育的现实来看,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是造成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政治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道德需要角色扮演法政治课教学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1)道德需要是主体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表现形式,表现为主体在实现物质和精神的价值对象过程中对有利于人类和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的追求、占有和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肯定,完善和超越的意向。

当前,传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伦理学上的困境。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因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但是,从职业中学道德教育的现实来看,我们往往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把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归咎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不高,总是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或者要求来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造成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角度来看,角色扮演法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育德方法。(3)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进行着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预知对方的反应。正是由于“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使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和冲突进行清晰的反思和自我调整,改变对事态的看法,重新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生裕禄、沈浩的一件件感人事迹,通过笔者的描述使他们的光辉形象再现,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的作用、党性原则的体现、人格魅力的展现,有机地得到统一,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震撼。这样在师生情感的共鸣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

没有情感教育的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有知识和道理的政治课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创造情感交流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也正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即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我们要从照顾学生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照料学生的心魄,使其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的、心灵的善美,进而提升生存境界,以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德育理论指导下的角色扮演法常用的做法主要有哑剧表演、问题故事、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双重扮演、魔术商店等。

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在讲解产品质量法中“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法律责任”相关知识的时候,我在课前根据书上提供的“顾客理发店理发,被劣质洗发水弄伤眼睛”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创作并表演情景剧“谁之过”,意在让学生自己发现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反推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首先,提供给学生整个小品的大致思路,并结合学生的意愿挑选出4名学生分别扮演理发店老板、推销劣质洗发水的小贩、顾客和路过群众。其次,由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材料描述,加上合理的想象,创作各个人物的个性台词,并进行简单排练。最后,上课时间到了,表演开始了……剧中人物一个个上场,无论是贪图便宜的理发店老板,还是推销“三无”洗发水的小贩,抑或是受害的顾客和路过的群众,其言语和心理都符合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原型,赢得台下学生的阵阵喝彩。随着小品的演出,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剧中角色中去,消费者的权利、销售者和生产者的责任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内心自发的需要。

又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价值规律部分的内容,我们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准备,以消费者的身份去了解市场上服装、家电、食品等商品价格和供销的状况。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由学生汇报各自调查的结果,然后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不同商品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价格一样吗?会怎么变动?你认为商品的价格会一直上升或者下跌吗?为什么?因为激发了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在对知识点的探究和归纳之后,再播放网络视频歌曲《蒜你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价值规律正确认识当前的物价问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不但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我们看到了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沟通、自我表达等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实践的反思和内省自身行为的社会评价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适用性的问题,即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角色扮演法。一般只有学生有过生活体验或者一定认知的职业角色才可以让学生在老

参考文献

[1]蔡芸.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3]胡文明.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互动规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张小远,解亚宁.心理健康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4:农村中学更应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 质疑能力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01-01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讲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窨,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三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上一篇: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下一篇:无领导小组面试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