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2024-05-01

《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精选8篇)

篇1:《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学校名称:双胜中心校 授课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科:语文 指导教师:滕艳丽 主题:《我不能失信》 课时:1课时 课型: “问题解决课” 授课日期:2011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来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关键问题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心理等描写来学习宋庆龄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老师: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四光童年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8课,你们能大声告诉我八课课题是什么吗?

2、我不能失信 中失信是什么意思?不能失信呢?

3、课文中的“我”又是谁呢? 学生:

1、大声齐答:我不能失信

2、失信:失去信用,不能失信就是:不能失去信用,也就是守信。

3、“我”指宋庆龄。我不能失信:就是我做到了守信。

二、自主阅读,走进文本:

教师:

1、发放《问题导读单》。

2、走进学生指导读、划、写、记、练、思。使学生有效走进文本。

学生:

1、自主读文(读、划、写、记、练、思),能抓住关键词整体感知文章。

2、小组讨论导读单中的第二个大问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师:

1、走进小组倾听学生读文、交流自读文本时的收获。

2、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

1、快速自读第一自然段。

2、小组合作讨论导读单中第三个问题。

四、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完成导读单中第五题

教师:

1、走进小组倾听学生读文、交流自读文本时的收获。

2、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

1、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2、小组合作讨论导读单中第五个问题。并进行展讲。

五、讨论深化

组内进行深入讨论,完成导读单中第六个问题。

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住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篇2:《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看了教案的AB版的教案,都不是很满意,于是我简单地只备了三个教学模块:一由本单元写人的课文导入,既作复习用,引出主人公宋庆龄,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二是整体感知,利用填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提问(学着李四光的样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学习本课的内容,三是练习对话,总结全文。

学生真的能从李四光身上汲取力量,问了较多的问题:1.宋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教小珍叠花篮呢?可以第二天来教啊?2.宋虽然对小珍没有失信,但是没有去伯伯家也是一种失信啊?3.宋可以把小珍也带到伯伯家,这样就可以又去了伯伯家,又可以都教小珍叠花篮了?4.为什么只有宋可以教小珍呢?别人也可以教啊。5.宋那么喜欢鸽子,可以拿了鸽子再回来教小珍啊等等。

再个别学生问以后,有些问题还是比较幼稚而没有逻辑的,其实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的问题问得好吗?在此基础上再归纳总结出比较好的问题再在班级里交流会比较有质量点。在这些铺垫下,最后的成语“一一诺千金”就如重锤了。

篇3:《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一、新课程背景下设计课堂有效练习的策略

1.通过设计生活型练习, 使生物学知识得到“活化”

教师教学的活力在于课堂, 而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 正是由于生物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 只要教师善于关注生活, 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 通过设计生活型练习, 充分利用生物学科本身的魅力, 就能把生物课堂生活化。

例如, 在讲授“酶的特性”时, 我设计的练习是让学生了解超市的商品有哪些是添加了生物酶, 这些生物酶有多少种, 并认真阅读和思考这些商品使用说明中有哪些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

经过分析, 学生认为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讨论、探究: (1) 某些加酶洗衣粉为什么不能用于洗涤丝质、毛质、皮革服装? (2) 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用温水洗涤效果最好?溶解时为什么必须倒入低于60℃的水中?从而对酶的专一性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从蛋白质的结构、理化性质着手, 进行理论性综述;有的学生通过设计实验, 比较洗涤的效果,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最后, 我又以“嫩肉粉” (主要成分是从番木瓜中提取的蛋白酶) 为背景材料, 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产品说明书, 加深对酶特性的理解。

在学生亲身体会到的生活化的知识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 它不仅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生物学知识得到“活化”。

2.通过设计实践型练习, 使生物学知识得到“活学”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衔接起来。

在学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之后, 我设计了题为“调查如皋城乡地区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我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活动小组, 并以活动小组为单位, 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1) 确定本组调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 制定本小组活动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步骤; (3) 在调查活动过程中,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设计调查表格、走访有关部门和人员、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等方式收集资料, 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形成各小组的书面调查报告。

最后汇总, 学生总结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秸秆燃烧等。学生从理论上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排污和净污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秸秆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定点存放处理等。

这次实践活动, 不但增强了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坚定了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信心和责任心, 而且实现了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 实现了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再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向社会”的一次飞跃, 使学生真正“活学”了生物学知识。

3.通过设计创造型练习, 使生物学知识得到“活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创新教学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创造型的练习, 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关注人类遗传病”一节以遗传与优生为核心, 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常识性知识, 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因而是设计创造型练习的好材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遗传病知识编写一遗传病剧本, 并且尝试角色扮演。结果学生突发奇想, 创意无限, 他们编写了《新编红楼梦》、《大话智障》、《雷雨后传》等剧本。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学生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当然,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设计创造型的练习, 让学生独立解决, 其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道创造型练习题:“假如你是农场主, 该如何利用生物知识提高农作物产量?”问题提出后,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激活, 封存的记忆迅速被开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教材中涉及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内容很快就被归纳、总结出来, 并且部分学生还提出要建立以沼气为纽带,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工程。类似这样的练习,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提取、归纳总结的能力, 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使生物学知识得到内化、“活用”。

二、对新课程背景下设计课堂有效练习的反思

1.练习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和趣

长期以来, 传统练习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练习内容封闭僵化, 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事实上, 学生在练习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才是学生完成练习的本质所在。因此, 新课程练习的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和趣, 注重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每一次练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2.练习形式应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而合作性练习将成为学生练习的重要理念和教学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3.练习过程应使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究者

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经验, 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练习, 使学生在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究者, 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篇4:《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课文,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宋庆龄的图片、资料、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问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希望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2.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说话算数”或“守信用”时,教师统一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一个小女孩特别守信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3.释题:“信”是什么意思?“失信”又是什么意思?

二、略读课文,明确要求

1.从“题目《我不能失信》”人手,引导学生认识略读课文。

2.略知学习方法。

所谓略读课文,就是将一篇文章简略地、不需要细致推敲地读,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即可。

3.阅读文前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

2.分自然段检查朗读。

3.扫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课题中“我”指谁?她和其他几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4.交流汇报。

当学生说到课题中的“我”指宋庆龄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课外资料。

四、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然后讨论:

(1)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

(2)她为什么停住了脚?

(3)别人是怎么劝说的?

(4)她是怎么说的?

2.全班交流。(要求多读几遍描写宋庆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重点体会她当时的内心活动。)

五、分角色朗读。组间竞赛

1.交待任务:4人一组,自选伙伴,小组内练习,然后组间竞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师巡视,适时指导。

3.组间竞赛。

4.学生评议,评选优胜组,颁发奖牌。

六、联系实际,深化感悟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宋庆龄做得对不对?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2.在我们身边有这样讲诚实、守信用的人和事吗,举例说明。

七、凡人名言,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那就拿起笔,写出你的凡人名言吧!老师将把它整理收集到我们班的凡人名言录中。

(1)学生动手写。

(2)朗读自己的凡人名言。

2.教师评价凡人名言,总结本节课。

虽然大家都是凡人,但大家的名言却不凡,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今后能做一个宋庆龄式的重诺言、守信用的人。

篇5:《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⑴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⑵ 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⑶ 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⑷ 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⑸ 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2、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篇6:《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设计理念]

1、略中有精,粗中有细。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整体把握“略”处理,重点感悟“精”处理,略与精相辅。因此在与学生的感悟和交流中寻找“精”的落脚点,力求做到“教”略而“学”不略。

2、自主阅读,自读自悟。略读课文教学,要充分发挥阅读提示的作用,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2.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我不能失信

2、质疑课题

同学们,对于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我”指的是谁呢?我为什么不能失信呢?失信是什么意思呢?)

读课后的资料袋认识宋庆龄。

生读,说了解

3、宋庆龄可真是不平凡,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课本,去看看发生在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文,争取把课文中的字词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提示导学

3、说故事内容提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自读自悟

(一)从哪里看出守信?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宋庆龄守信的句子,并好好读一读画出来的句子。

2、交流。

a、“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他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宋庆龄说。

同学们,宋庆龄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爸爸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当时就很好奇,于是他就奇怪地问————

庆龄回答说——————

同学们,当时只是停住了脚步,可见她还是有点犹豫的,是吗?

指名朗读

小结:从这句话中,确实让人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b、“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指导朗读: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朗读

引读:正当爸爸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的时,庆龄又一次想到了小珍,连忙说——

小结: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守信。

c、“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

指导朗读

正当爸爸和庆龄在一旁迟疑的时候,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一旁说————

可是庆龄觉得这样好不好,她是怎么说的?

小结:这里也可以感受到宋庆龄的守信。

d、第一自然段

她本来就很想留在家里,对吗?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第一自然段)

指名说

a、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指导朗读

b、伯伯家……

指导朗读出漂亮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3、引读守信的句子

同学们,当时是多么的想去伯伯家的啊!可是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叠花篮的时候,她便停住了脚步,对爸爸说:——————

爸爸让她改天再教,拉起庆龄的小手要走时,她说连忙说:——————

这时,妈妈也给她建议,让她回答向小珍道歉,还是拒绝了,并且说:——

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和动作中,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庆龄是个——的人。

(二)当时,妈妈深有感触(出示妈妈的话)

妈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指导朗读

妈妈当时为什么要笑?

庆龄又为什么要笑呢?

四、交流感受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篇7: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自学指导: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3分钟后比一比谁读锝流利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分钟后看谁说得完整

3、小组讨论:(1)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知道的?(2)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读记后指出重、难点

三、1、出示自学指导1

(1)学生自学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2、出示自学指导2

自学后汇报: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3、出示自学指导3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随机点拨 通过文中语句了解宋庆龄的诚实守信

四、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

六、堂堂清

梯度练习册第8课1、2题

板书:

爸爸 K 伯伯家

宋庆龄 J

妈妈 J 小珍

诚实守信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设计中,“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知道的?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就是一道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它带动学生对课文做出了各自独特的阅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的情景。学生通过分析品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体会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有了对内容的体会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显得尤为好。

篇8:《我不能失信》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简案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课堂的教学评价中,人们通常把“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符合程度,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作为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评价要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凸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有这样几个常见的误区。

1.将课程目标误读成课时目标

把原本属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形式化地直接作为课时目标;把课程目标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等当作教学目标;等等,这些都是混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例如,有个教师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能说出三氧化硫的有关性质。(3)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初步学会从实验推导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2)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这个例子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分项设计模式”,从形式上看体现了新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是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照搬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这种人为地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割裂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课时目标错误、片面的理解。

2.错误陈述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混乱

教学目标要说明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做什么,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教学对象,即学生。 但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中仍出现“培养学生……” “使学生……”“帮助学生……”等,以教师为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2)描述上过于笼统

一些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行为动词不具有外显性,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比如“掌握……”“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这些表述都模糊不清,难以检测,更谈不上在教学中落实。

二、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优美乐曲中的前奏,精彩戏曲中的序幕,能够起到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的作用, 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生产导入

教师可以从化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导入新课。比如在讲氯气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家中常用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接着链接媒体报道:有人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时发生中毒事故。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新课的教学。这样,从社会生活走进化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利用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和可逆反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蓝瓶子实验:取一只500mL无色透明的饮料瓶,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旋好瓶塞并振荡,溶液呈蓝色。 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可多次反复重现上述现象。这个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3.借助化学史导入

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史导入,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又可以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究,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4.借助媒体新闻导入

我们平时要关注媒体新闻中有教学价值的化学信息,比如一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化学事件、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5.“温故知新”导入

在讲授新课时,可首先复习学过的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加强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弹性的教学设计为课堂生成创设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教学设计以 “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有其鲜活的个性特征。

教师要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要全方位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应学生翻转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各个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以及师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计是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 “接受式学习”转变为 “探究性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为此,应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1.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2.合理安排好问题难度的梯度,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致深秋情感散文下一篇:区域销售代理合同书---试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