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2024-07-17

边城的教学案设计(精选5篇)

篇1: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边城》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课前预习】

一、 关于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翠翠在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认真阅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特点。

四、完成下列两题。

1、字音

茶峒( ) 蘸酒( ) 泅水( ) 氽水( )

踹水( ) 悖时( ) 喧阗( ) 怏怏( )

角隅( ) 歇憩( ) 碧溪岨( ) 棕榈( )

2.字形

(1) (2) (3)

【自主学习】

小说情节的归纳

1、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

[参考]

主角:翠翠 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篇2: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导学】教学目标:

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知人论世:沈从文说,“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作家作品: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导思】

1、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第三章:叙述了今年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给加点字注音

喁喁()焖菜()挪移()黑黝黝()竹篁()傩送()

涎皮()甬道()茶峒()莞尔()滨水()蒿艾()

角隅()埋怨()胡诌()嗤笑()茨滩()碾坊()

3、词语释义

(1)俨然:

(2)喧阗:

(3)解嘲:

(4)张冠李戴:

(5)信口开河:

(6)礼轻仁义重:

【导练】

1、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请补充下表。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翠翠--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6分)

2、请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6分)

部分答案:

(1)俨然:①形容庄严,②形容齐整,③形容很像。

(2)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

(3)解嘲:用言语或行动来掩饰被别人嘲笑的事情。

(4)张冠李戴: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沉重。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温柔、美丽、平静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

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顺、自然纯洁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篇3: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 是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小说故事情节平淡如水, 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 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特色。课文节选的部分, 主要是描写了端午节的盛况以及翠翠在两个端午节里分别邂逅了老二傩送和天宝的一段经历, 用少女特有的视角和语言传达了她心中的秘密。

平时我们讲《边城》, 总觉得故事太朦胧, 语言太含蓄内敛, 意旨也不太好把握, 所以往往采取比较简单的方式去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并不对小说本身的内在韵味进行深入挖掘。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在《边城》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深入挖掘, 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事本身所营造的那种唯美的意境和古朴的民风。

我思考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我们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太多来自现代文明的功利的、实用的教育, 但美德教育、美感教育、爱的教育却很少被提上课堂,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 他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整体面貌,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审美及道德教育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边城》则刚好站在城市文明的对立面, 或许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反思到我们身上正在慢慢失去的一些美好, 而且我也相信这些对从小生长在物质丰富的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将是影响深远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就《边城》的故事情节而言, 几乎没有大的波澜, 然而蕴涵在文字里的情韵, 却是悠长而深远的。我所授课的班级是个理科班, 阅读视野比较狭窄, 品味鉴赏文本的能力弱。又因课文是节选, 没头没尾的, 篇幅也较长, 对学生而言, 阅读难度大。另外, 必修5教材节选的内容也与老教材不同, 旧有的讲课方式和重难点发生了较大变化, 教学思路必须进行重新设计。那么, 如何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叙述风格和内在韵味呢?

我认为在第三课时能否带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 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 又能让其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文本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既能深入小说感受美, 又能身处现实发现美, 深入浅出, 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我就考虑从作者创作小说的初衷 (表现一种健康、优美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和美学理想入手, 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作者寄寓的“爱”与“美”的美学理想, 体味作品中所表现的“爱“与”美”;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 并发现身边的美。

三、教学环节设计及设想

环节1自主探究:理解作品中的传递的“大爱”与人性的美

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作者和《边城》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沈从文的一些文字, 如“美字笔画并不多, 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 爱字虽人人认识, 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从中可知沈从文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寄寓的“爱”与“美”的美学理想。然后, 我让学生结合《边城》找出这部作品中体现的“爱“与”美”的内涵。

实施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多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鼓励学生多举几例, 充分讨论, 让他们在反复阅读思考中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这种“大爱“。如在边城里不仅人与人和谐相处, 就连作品中翠翠家的黄狗, 也被寄予了家人一样的关爱。

归纳总结: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 不仅指纯洁的男女之爱, 更有真挚的祖孙之爱、至诚的兄弟之爱、善良的邻里之爱, 可见沈从文心中的“爱”字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狭隘的爱情, 而是一种广义的爱, 是一种大爱。

环节2拓展延伸:理解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作品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翠翠”这个角色, 这个人物在第二课时中就鉴赏过, 但这个人物对于这部小说是重要的, 她是“爱”与“美”的化身, 是《边城》之魂。如何让学生能够深入把握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呢?

我考虑如果采用太直接的方式导入会没有说服力, 而且再次分析人物又显得重复多余。于是,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入了诗经中的《郑风·子衿》和《上邪》两首诗与《边城》做一个比较, 这两首诗曾被很多影视作品引用过, 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 反而会被诗歌中传递的情感所打动。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上节课分析的结论,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更加深刻地体会翠翠这种唯美的、含蓄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也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理解这个作者心中“爱”与“美”的化身。

环节3拓展探究:设置思考题,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课下还能够有兴趣阅读《边城》,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思考题:

古老的湘西, 古老的茶垌, 悠悠的渡口, 那份如酒般醇, 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 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中, 浓艳艳的化不开, 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在这样纯美的世界里, 翠翠的爱情才刚刚萌芽就以悲剧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

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方向, 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小说去寻找答案, 在这一环节中, 我跟学生一起静听了黄磊的《等等等等》,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缓慢的旋律所营造出来的那份忧伤, 深深地触动了学生, 他们沉浸在等待的美丽和哀愁中。课堂上, 我看到他们沉浸在这悲伤的氛围中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相信从歌词中他们已经读出了什么, 现在他们可能还无法表达清楚, 但随着他们年岁逐增, 阅历增长, 并对作品进行完整地、反复地阅读之后, 他们一定会有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的, 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小结:“边城”是美的, 但并不完美, 而完美也并不存在;小说悲剧的结尾让我们对于这个纯美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思索, 而《边城》的韵味也似乎在这思索中变得更绵长了。何谓“经典”?“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无论时间流逝得多么迅速, 我们每一次触碰它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启示。希望大家在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感悟, 不断地提高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品味。今天我们对《边城》的解读, 到此就已告一段落了, 但我们相信人类对于爱和美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 (导入下一环节)

环节4布置作业:让学生走进爱, 体会爱, 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

最后, 我布置了以“其实这样也很美“的写作训练作业,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课堂上,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美, 学生发言踊跃, 内容也十分精彩。

有的说:花开花落, 四季流转, 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气象, 想想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就是一种美, 活着就是一种美。

有的说:每天能够坐在教室里, 听老师讲一节自己喜欢的课, 得到知识就是一种美。

有的说:每天看到父母的笑脸, 吃着家里可口的“妈妈牌”“温暖牌”的饭菜就是一种美。

最后一个学生替我总结到:简体的爱和繁体的爱, 区别就在于少了一颗心,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便哪里都是爱, 哪里都是美了。

我也很动情地说道:生活是无限美好的, 因为它的无法预知, 它的千姿百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 更要用心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深挚的爱和灵动的美, 同时也不要吝啬用你的爱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四、教后反思

1. 优点

(1) 对新课改理念体悟到位, 落实文本教学, 注重探究文本本身的美感与内蕴, 真正让学生学会鉴赏, 懂得欣赏美文。

(2)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能够抓住“爱”和“美”来切入, 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解读, 感悟真切、深刻, 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3) 教学语文驾驭能力强, 善于创设情境, 特别是《诗经》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也能比较形象地表现翠翠这个纯美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意义。

(4) 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多样, 一环紧扣一环,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深度、有拓展迁移, 阅读鉴赏四步走归纳得精练到位、富有美感。

(5) 课件制作精美、实用, 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较大推动作用。教师语言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逻辑性, 易于被学生接受, 教态亲切、自然、得体、大方, 富有感染力。

2. 不足

篇4:《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结合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观看电影《边城》,先感受小说的特殊情调,自我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然后再介绍背景知识,并就文中的人物与情感展开讨论,体会小说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质朴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欣赏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进而体会人性之美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知识,体会小说的人性之美与思想内涵,是本文的学习难点。这正是沈从文小说所透露出与同时代(以批叛现实为目标的)作家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心态和文学主张。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目标

教师情境引入,确定学习目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小学毕业就当了兵,却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数所高校任教,并担任多种大报、副刊主编,他曾两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欧美和韩日等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在当时的北京形成了“京派作家群”,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幻灯1:沈从文照片)。沈从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边城》。

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电影,并让同学们预习,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分析一下本文中主要人物翠翠的心理描写。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一)复习心理描写的常识(幻灯2)

明确: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内心的想法、感触、情绪和意识等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直接心理描写:可以用作者的语言,把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剖析;可以用人物的语言,将内心的隐秘直接倾诉出来;还可以借幻境的描写来曲折地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间接心理描写:常借助人物的肖像、表情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二)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幻灯3)

1.文中哪些地方是翠翠的心理描写?

2.每处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

3.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其心理的?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情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直接心理描写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直接心理描写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间接心理描写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耳聪目明草。(心形,象征爱情)(幻灯4:虎耳草图片)“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直接心理描写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间接心理描写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直接和间接心理描写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耳草要交给谁了。——间接心理描写

在作品节选的这部分当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通过朴素、自然、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翠翠内心的烦恼,说不出的冲动在少女的心湖上如乍起的风波回环激荡,充满诗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经验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三、扩展学习,借古诗词《春怨》来加强对心理描写方法的理解。(幻灯5)

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师生互传问题、协同发表看法)这首诗的主人公的丈夫从军在辽西,妻子独守空房,自然而然会生相思之情,但这首诗的特点是仅以妻子打走黄莺这一动作,就顺理成章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的全部心思,别有情趣。看似反常的动作却符合其心理。

四、写作练习,运用心理描写方法进行片段作文练习。

五、欣赏音乐,在用歌曲演绎的《边城》当中结束。

(幻灯6播放歌曲〈等等等等〉)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可这篇小说为什么叫做《边城》呢?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席恰如其分的说明。”好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

六、板书:

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

篇5:边城的教学案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地理教学而言, 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设计是基础, 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观念的关键渠道。在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落实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 已经成为地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的教学方案是否有效, 地理知识是否掌握落实, 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所以, 在新方案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唯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含义。通俗来讲,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在理论知识上, 由不懂到渐懂, 由不知到多知;在精神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毫无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案设计, 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分析地理理论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高中地理新方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意义。实施新的课程教学方案以来, 为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 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所以,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 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务之急。这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铺平道路, 使新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 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课程制定的方案是针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设计的。在有效的课程教案上,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学生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因此, 要正确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秀的教师都比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善于学习, 善于研究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找准问题的关键, 从而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变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案。新的教学课程理念是灵活多样的, 教学的方式也是活学活用。旧的教学设计是一味地老师灌输, 学生被动接纳, 使得学生无法消化课程知识,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就很困难。长此以往, 难点和疑点积少成多,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 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压力。所以,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 才能达到地理教学方案设计的效果。

(3) 完善自我, 树立合格的教师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 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反省自己, 完善自我形象。这样,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地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 及时加强地理教学设计的反思工作。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方案设计中, 必须特别强调教学的反思工作,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进步和自我提高的有力因素。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来说, 反思型教师会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合理教案设计及出现的纰漏, 进行客观上的研讨和探索。这样一来, 就促使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观念,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反思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不断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个性特征, 才会不断进步, 才会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 并运用于地理教学。

上一篇:耳鼻喉科具体方案下一篇: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