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2024-07-22

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精选8篇)

篇1: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县域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

效益分析报告

山东泰华电讯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3月

一、项目概况

县域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基于数字城市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集成统一视频监控、数据交换和共享、城市呼叫热线和全信通(城管通)等应用,将空间数据和城管部件管理相结合,拓展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渠道,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和多部门进行协同办公,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效率;定制问题反馈、处理和评价流程,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数据普查,给每个城管部件登记造册,像“身份证”一样,保证每个部件的唯一性和位置确定性。将数字城管业务流程划分为问题发现及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反馈、案件核查、案件结案和综合评价7个处理阶段,按照国家标准再造城管业务处理流程。

整合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GPRS/CDMA、RS(遥感)等数字城市技术,集成工作流引擎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动态、准确,保证多部门间的协同并联,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和城市管理的可视化,构建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二、市场预测

数字城管业务前景广阔:数字城管首先解决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电子化管理手段从无到有的问题,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向从有到好转变,是十二五民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管业务需求主体在2000家以上,而目前初步完成系统建设的主体在200家左右。

根据住建部的推广计划,到2015年底左右,全部设区的县级单位均需完成数字城管的建设,以1500家建设主体,每个主体投资300万元计,此一项则未来几年市场容量在45亿元左右,具有极好的示范、推广的市场前景。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数字城市管理项目建成后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

1、实现城市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的更新,通过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定位精确管理,办事效率监督等工作机制,真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

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集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一体,保障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3、通过自上而下(中心监控)和自下而上(城管通系统)两条线的建设,拓展问题发现渠道,能使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二)经济效益

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使城市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了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增加了社会公众生活和工作舒适度。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的改善将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进而增加政府的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2: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市场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感知城管概述 第一节 感知城管定义

第二节 感知城管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感知城管分类情况 第四节 感知城管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感知城管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感知城管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感知城管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感知城管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感知城管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感知城管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感知城管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感知城管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感知城管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感知城管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感知城管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感知城管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感知城管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现状

一、感知城管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感知城管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感知城管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感知城管市场走向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感知城管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感知城管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感知城管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感知城管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感知城管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感知城管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感知城管市场特点

二、感知城管市场分析

三、感知城管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感知城管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感知城管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感知城管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感知城管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感知城管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感知城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感知城管市场竞争趋势

二、2013-2018年感知城管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感知城管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八章 感知城管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感知城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感知城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感知城管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感知城管模式

三、2013年感知城管投资机会

四、2013年感知城管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感知城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感知城管发展分析

二、未来感知城管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感知城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感知城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感知城管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感知城管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感知城管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感知城管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感知城管“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感知城管“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感知城管“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感知城管“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感知城管“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感知城管投资策略

二、感知城管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感知城管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感知城管的规划

二、感知城管的建设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感知城管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感知城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感知城管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感知城管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篇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分析及借鉴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建立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并吸收了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基督教教义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最初是由欧根、米勒·阿尔马克等人提出,由艾哈德做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践者完成的一种制度。他们在市场经济前加以社会两个字,希望借此来强调他们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之处。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正如米勒·阿尔马克所说“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辅之以经济保障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突出强调四个主要观点:

1.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提倡自由竞争,只有展开自由竞争, 才能促使每个社会成员努力工作,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而自由竞争的前提就是生产资料私有,所以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一样,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倡导私有制。但是,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模式不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化不是要求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都私有化,在一些公关服务领域,公有制还要继续保留,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2.自由竞争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提倡自由竞争,认为自由竞争是打破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阶级界限、消除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敌对情绪、保证经济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艾哈德认为“竞争是达到繁荣和保证繁荣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 费者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它保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自由竞争机制激发了劳动要素的能量,鼓励劳动者熟练技巧和提高能力;由于竞争作用调节工资与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自由竞争可以使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人”对利润的追逐会引导资本流向利润最大的部门同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上面的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利润社会化;自由竞争可以使社会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总的来说,自由竞争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也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

3.保证良好社会秩序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要求自由竞争,但是不是就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参与者可以为所欲为,政府可以不闻不问呢?肯定不可以,自由竞争必须在一定的秩序内进行,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经济事务,但是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微观主体指导,运用必要的手段,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有序的竞争,是一种在必要时需要政府干预的竞争。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克服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和严苛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在绝对自由和集权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是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

4.社会保障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必然会出现弱势群体。为了避免两极分化,贫富过于悬殊,一定要考虑到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就要求必须存在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但是前提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幸福生活,只有在自己最大化付出仍然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该给予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对鼓励公平努力奋斗,对国家的良好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

1.通过立法维持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

德国1949年颁布的《基本法》为社会市场经济在德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本法》规定公民有消费自由、竞争自由、财产私有的权利,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相互平衡,既保证了自由竞争又保证了适当干预,有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

2.政府适当进行干预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放任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一点就是,它认可政府在必要时运用各种政策进行适当干预。通过政府干预,起到保护竞争、促进经济社会公平的目标。德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不是直接干预,他们干预经济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所以一般政府都是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给予微观主体指导和支援。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政府充分考虑到在市场竞争中,肯定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系统、全面的保障。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其顺利实施,任何违反了社会保障法律的行为,都会受到处罚。居民在解决这些后顾之忧之后,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发展中,为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中国目前正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我们的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在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市场经济模式,将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

1.树立竞争意识,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展开竞争,才能促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努力工作,促进新技术的使用与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企业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意识还很弱,政府要鼓励各个企业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鼓励竞争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破除行业垄断,打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还要不断完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法律体系,以法来保障经济社会的规范、有序。

2.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演变而来, 所以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影子,比如政府直接干预过多,行政权力过大影响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保证资源流向最合理的部门, 政府必须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而更多的是对经济进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引导,采用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维持市场的良好秩序。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政府对待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往往不是很热衷。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中国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要顾及城市和农村、包含各个阶级,要努力实现公平、公正。基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的模式,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达到一定的社会公正的同时,还要保证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即要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兼顾和平衡。

篇4: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摘 要]伴随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商事争端凸显,仲裁业发展是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商事仲裁业对经济的影响,以青岛市调研数据为例,将仲裁与目前青岛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诉讼进行对比分析,依据灰色预测与决策理论,对仲裁业务量及其收益、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市场主体放弃诉讼选择仲裁将直接促进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定性分析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社会、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借鉴库兹涅茨曲线解读国际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仲裁;商事争端;灰色预测与决策;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D9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93-06

Abstract:Going with the new 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mercial disputes are highligh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to adapt to a new round of th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by combining the quantity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pare the arbitration with the lawsuit 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settle the dispute in Qingdao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Qingdao City, and predict the portfolio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its earnings, and the commercial cases of court by the theory of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in market players choosing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ic benefits; mak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is helpful to acceler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ociety and city. Taking the example of Kuznets curve is to approximately 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dustry.

Key words:arbitration; commercial dispute; grey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Kuznets curve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商事争端也与日俱增。由于商事主体越来越不愿陷入旷日持久、费钱、伤和气的法律程序,公平、快速、高效的仲裁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端的重要方式。我国商事仲裁业虽初具规模,但已然在协助国内外当事人解决争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学者们围绕仲裁业展开了相关研究。王小莉[1]、石现明[2-3]分别对英国仲裁制度、新加坡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及东盟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仲裁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现行《仲裁法》将临时仲裁排除在外,仅仅规定了机构仲裁,有学者就现行法律的完善进行了探讨性研究。童曦[4]认为临时制度缺失存在弊端,中国应审慎地引入临时仲裁制度,完善现行法律制度;曾诚[5]则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的修改为视角,讨论了机构仲裁框架下的临时仲裁制度;Daniel Arthur Laprès[6]等人就法国仲裁改革及其对中法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针对法律的完善需要突破现有国家体制的约束,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对仲裁机构本身的发展、仲裁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祝嘉骏[7]认为我国仲裁机构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当是去“行政化”,建立民间化的仲裁机构;韩永红[8]则从仲裁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内容;王孔河[9]分析了我国仲裁队伍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上述围绕仲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仲裁制度的对比分析、仲裁法的完善、仲裁机构体制改革、仲裁队伍建设等领域,而关于仲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则少有理论研究。且仲裁特有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功能能够缓解诉讼压力,快速解决争端,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能够改善市场经济软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所以本文就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中所涉及的仲裁业相关数据由青岛仲裁委员会提供,法院案件数量来自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官网,青岛历年的GDP数据来自青岛统计年鉴。

一、商事仲裁及商事诉讼案件现状调查

在国内,商事仲裁业发展初具规模,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武汉、重庆、青岛等各地区仲裁机构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机构建设不够完备、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硬件设施有待提高等不利条件的限制,仲裁仍然不是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

以青岛市为例,通过对商事仲裁及商事诉讼案件的调查对比,显示诉讼仍然是解决商事纠纷的主要途径。

(一)青岛商事仲裁案件数量

青岛仲裁委员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共处理商事争端1.2万件。其中,2012年商事案件数量为2147件,同比增长28%;仲裁案件标的额319000万元,同比增长41%,案件实收费用从2006年的496.5578万元增至1279.47万元,涨幅为158%(见表1)。

(二)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商事案件数量

2010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4347件,2011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3770件,2012年民事案件总数为4565件(见表2)。而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8日中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已经达到3728件,7个月的案件数量已经是青岛仲裁委员会成立以来处理案件总数(1.2万件)的31%(见表3)。由此可见,诉讼仍然是目前青岛民事纠纷与经济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

二、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预测分析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仲裁业自身经济收益的提升,亦有助于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仲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社会贸易投资软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信用体系的完善,进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土壤,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汇聚青岛,包括与仲裁相关的人才、社会组织,这些要素若进一步融入青岛的建设中,能够使青岛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青岛经济持续发展。

(一)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1.商事仲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收益测算

由表1可知,2006—2012年全市仲裁案件总量为7991件,平均每年受理仲裁案件1142件;仲裁实收费用4430.6585万元,平均每件案件实收费用1.11万元。表2显示,法院2010—2012年民商事案件总数为12682件,平均每个月352件,平均每年受理4227件民、商事案件。目前青岛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诉讼,青岛仲裁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若有40%乃至80%的争端进入仲裁,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司法诉讼压力,仲裁自身收益亦可大幅增加。

(1)仲裁事业自身业务发展预测

表1仲裁数量统计样本是2006—2012年的数据,样本数量不多,故采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未来仲裁案件的增长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所需数据少,一般只要4个或以上点就可以进行精确、较理想的预测,还可以对误差采用残值模型进行修正[10]。

随着青岛“大仲裁”体系的不断完善,仲裁的地位不断攀升,将吸引更多的争端案件从诉讼转入仲裁。

若2016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数量40%进入仲裁程序,粗略估算有1937件案件通过仲裁解决,那么仲裁将增加收入2150.034万元(1937×1.11=2150.034<万元>)。

预计2020年法院受理民商案件数量80%进入仲裁程序,即粗略估算有4320件案件通过仲裁解决,那么仲裁将增加收入4795.014万元(4320×1.11=4795.014<万元>)。

虽然数据样本不够充足,但上述计算结果仍能说明青岛仲裁事业发展使得仲裁的直接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仲裁事业的发展将大大缓解诉讼压力,仲裁高效、快速的特征也将减少案件积压,使得经济主体能快速地投入到经济生产中。

2. 商事仲裁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仍然以青岛市为例,青岛“仲裁”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大大改善青岛的法制环境。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青岛,促进青岛的经济发展,提高青岛的竞争实力,青岛也将进入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青岛的GDP为32065800万元,2012年为73021091.02万元(见表9)。

由图1可知,在目前这个阶段,商事仲裁的发展总趋势与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曲线近似,仲裁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为青岛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争端就会凸显,因此,商事仲裁业需要抓住青岛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青岛仲裁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创造仲裁品牌,发挥仲裁解决争端的优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为青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青岛经济的发展。

(二)商事仲裁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改善司法,推动仲裁文化的建立,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相应制度的改革。

由表3可知,2012年青岛一年的仲裁案件数量为2147件,而青岛中级人民法院仅2013年3—10月初期受理的商事案件就达到了3738件,是2012年仲裁案件全年数量的1.74倍。所以,虽然商事仲裁业务量在逐年增加,但诉讼仍然是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

然而严格的法律程序、庭审的复杂性,又总是制约着法院迅速而又合法地解决争端,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诉讼迟延和案件积压,不利于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导致法院压力过大,难以发挥其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差异往往会造成同一案件在不同地方判决结果不同的现象,这使得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存在诸多限制。而仲裁具有意思自治、灵活简便、一裁终局、经济高效的独特优势,同时国际承认,便于执行。仲裁是和谐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平和的心态、协商的方式变“对抗”为“对话”,变“两败俱伤”为“互利共赢”,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使当事人获得最大效益。因此,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争端的快速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促进仲裁地位的提升,促进仲裁文化的形成,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将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仲裁机构、仲裁人才汇集于城市中,更会培养一批与仲裁有关的人才队伍、社会组织,促使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仲裁的研究与发展中,社会中分散的仲裁资源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起来,促进仲裁理论的深化,为仲裁文化的弘扬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推动仲裁文化的广泛传播。仲裁文化的建立能促使社会形成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仲裁是世界上众多企业和商人所推崇的首选纷争解决方式,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我国仲裁业应广泛借鉴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理论认识和仲裁制度,改革和创新相应的制度。

(三)商事仲裁业发展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商事仲裁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仲裁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事争端解决方式,世界上已经有148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承认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因此城市建立完善的仲裁服务体系、国际化的仲裁规则、与国际接轨的仲裁体制机制能够使该城市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争取到话语权,得到国际认可,提升城市国际地位。而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将会吸引更多贸易与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公平公正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而这些优势使得城市具有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这些都会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素。

因此,商事仲裁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城市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如图2所示。

三、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趋势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直处于目前的快速增长阶段,借鉴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见图3)可以近似地解读仲裁业发展趋势。

库兹涅茨曲线最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来的,是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库兹涅茨通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得出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表现在图形上是一条先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形似颠倒过来的U,故人们将其称之为倒U曲线[11]。

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有明显的法学意义。蒋立山[12]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中国社会法律秩序的可能演变,将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差距曲线近似地解读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曲线”,认为中国仍处于社会矛盾的上升阶段,尚未到达矛盾最大值的区域;在未来20年中,中国的转型秩序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与挑战,此期间,通过加强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可能创造出秩序局部性好转的“相对拐点”。

借鉴蒋立山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仲裁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从库兹涅茨曲线角度来揭示其可能的发展态势。如图4所示,仲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开放度不够,经济增长缓慢,是工业化进程之前的阶段。表现为经济活动不频繁、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不突出。

第二阶段,经济快速发展,仲裁业地位攀升。该阶段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表现为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活动频繁,商事争端明显增多;社会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这是法律秩序恶化的阶段,是矛盾的上升阶段。由青岛仲裁业发展现状和青岛GDP发展的趋势来看,青岛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矛盾凸显的阶段,青岛仲裁在解决矛盾纠纷方面的地位正在提升。

第三阶段,经济高度发展,仲裁业地位奠定。此阶段,青岛随着国家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逐步与世界接轨,各种经济活动全面开展,各种争端或者矛盾也都暴露出来,青岛仲裁在解决争端中的地位凸显,专业化水平、业务范围都得到质的提升,法制环境完善。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仲裁业务负增长。由于转型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社会矛盾纠纷下降,仲裁业务量进入负增长阶段,但仲裁业务不会消失,只是保存相对稳定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库兹涅茨曲线本身所揭示的是一种可能的趋势,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战后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有库兹涅茨曲线不明显的情况,它取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政策选择。

四、结论

商事仲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其有助于争端的快速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育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能够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除了可以提高本行业的经济收益外,对城市经济发展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青岛商事仲裁的调研,发现仲裁虽然在解决商事争端、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诉讼仍然是解决商事争端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积极发展仲裁业,充分发挥仲裁在解决商事争端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王小莉.英国仲裁制度研究(上)—兼论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完善[J].仲裁研究,2007(3):88-97.

石现明.新加坡国际国内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4):36-41.

石现明.东盟国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制度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3(5):62-68.

童曦.临时仲裁制度研究[J].仲裁与法律,2005(6):69-81.

曾诚. 试论机构仲裁框架下的临时仲裁制度—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的修改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08(2):143-144.

Daniel Arthur Laprès,杨钦,林小路.法国仲裁改革及其对中法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影响[J].北京仲裁,2011(3):84-106.

祝嘉骏.论我国仲裁机构的改革与完善—以仲裁机构的民间化为中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5):81-84.

韩永红.仲裁机构体制改革意见评析—一种文化的视角[J].法制研究,2009(2):34-35.

王孔河.我国仲裁队伍建设现状及应对措施[J].山东人大工作,2007(5):16-17.

王宇熹,汪泓,肖峻.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上海城镇养老保险人口分布预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2):2244-2253.

库兹涅茨曲线[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QwVVSoqVZh6sPObXTaKeNSafMwQuP2lQQ8nkBS-Ckk7GOBCXqosJXf3740k3vHz .

蒋立山.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从库兹涅茨曲线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可能演变[J].法学家,2006(2):37-50.

篇5: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新华社资料

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

“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

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

“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

“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

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

“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

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

篇6:城管社会实践报告

xx大学一直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为此xx大学开展了“青春足迹献给党 服务社会促发展”活动,我作为一名xx大学的学生,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努力做一个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的好公民。

我的求职过程并不像其他人一样难,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了,我这份工作甚至没有经过面试就可以顺利的入职了,我通过一位学姐的介绍顺利的进入了xx拉面馆,可能只是一名短期工吧,所以公司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办理完包括健康证,工卡等一系列入场手续后我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职业过程,服务员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主要是给顾客介绍一下菜单,给他们一些合理的建议,他们点餐后负责给他们送过去,及时收一下餐具的工作。

这是一份与我所学的化学化工专业没有多大联系的工作,虽然得不到在专业上的很好的锻炼,但是对于我这个毫无工作经验,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来说,一天工作9小时,60元一天的工资已经是满意的了,加上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赚钱和学习锻炼的好机会,所以我并没有放弃,决心做下去,起初工作并不忙,只因为我是一个新手,对工作环境和内容并不熟悉,所以一开始就有点自顾不暇,弄得一塌糊涂,值得庆幸的是,xx前台的主管是一个性格随和的姐姐,她总是耐心教导我:慢慢来,不是很难的,你这么聪明,肯定一学就会。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我慢慢成长,很快一切就绪,步入了正规。

虽然工作不是很难,但需要一份认真,比如我们店里的拉面有很多口味,在为顾客介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情况。有的顾客带孩子去,有点顾客不要香菜,有的顾客不吃青蒜等,所以要给顾客说清楚哪几种拉面是麻辣口味的,哪几种是清汤口味的,放不放香菜和青蒜等,让顾客根据自己喜好和情况选择,达到顾客的满意。

进入xx拉面馆,我也了解了xx的起源,更喜欢上了一种花-xx花,她象征着勤劳勇敢之花,更深刻明白了拉面拉面的制成、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

在与顾客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在店里每天面对的各式各样顾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始终要做到一名服务员应该做到的事,在交谈中要有礼貌,尽量满足顾客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由于我们工作时都是站立的,我平时没有站习惯,所以脚还不适应这种长久的站立,渐渐的脚底开始生疼起泡,还脱了皮。

虽然不是说入骨的疼,但我觉得也很难承受,总盼着早点下班,早点结束这种煎熬的日子,不过为了心中那份永不服输的信念,我坚持下来了,我战胜了自我, 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xx拉面馆里,我也结识了一些同事,了解到她们大多数来自外省,学历大部分是初中,我还询问了她们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有的是因为家里供不起,她们有几个年龄也是和我相仿,十六岁就来到这座城市打工,从她们的言语中我感觉到了她们对读书的向往,这让我觉得更要认真珍惜这个可以获得更多知识的机会,但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尽管她们学历不高,但是她们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真的让人感动。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势,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从中领悟很多东西,而且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

三、结束语

篇7: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三个方面,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什么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定义是指单个商品的价值是要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而商品之间进行交换要以彼此价值是相等为基础或等价交换来实现为货币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1、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2、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筛子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价值规律作用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篇8:市场预测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城管

1.1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防洪与社会经济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复合系统,系统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且结合日益紧密。当防洪投入不足,防洪建设发展缓慢,应用于防洪的资源过多地被用于其他领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相应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出现较大的波动,在洪水低发期,经济增长较快;在洪水频发期,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当防洪投入过度,防洪建设发展较快,防洪标准较高,经济发展非常平稳,但由于防洪建设过多的占用了其他领域建设的社会资源,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会受到影响。只有当用于防洪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资源分配比例相对恰当,防洪体系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虽然伴随着大洪水的发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进程看,是相对合理的[1]。

1.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概念

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外对协调发展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也略有研究[2,3,4,5,6,7,8,9]。而在防洪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10,11]。本文首次引入协调度的概念来研究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就是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衡量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因此,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就是定量描述流域、区域或城市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耦合程度。

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现状评价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评价的基础,要综合反映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情况,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在选指标时抓主要矛盾,力求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信息。根据可能掌握的资料以及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参考文献[12,13,14,15,16,17],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方法

根据协调度的涵义,防洪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公式定义为:

Cij={f(X)*g(t)[f(x)+g(y)2]2}Κ(1)

式中:Cij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它反映了在指标一定条件下,为使两者复合效益最大,i系统和j系统指标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f(x),g(y)分别为社会经济系统和防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计算公式如下:

f(x)=i=1nxij´λi,(j=1,2,,m)g(t)=i=1nyij´μi,(j=1,2,,m)(2)

式中:xij,yij分别表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防洪指标标准化处理值,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λi,μi分别表示社会经济和防洪系统各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3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是决策与调控的依据,可为实现某一目标提出预警性建议或直接为决策提供具体选择方案,从而提供方向性识别[18]。在实践中应用的预测方法很多,基于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及信息不完备的特点,本文选择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理论是对“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控制[18]。由于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且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无法准确描述,难以进行量化。这反映了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既含已知信息,又存在众多未知或不确定信息的灰色系统,利用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对那些不可知的因素难以把握。因此,利用灰色理论进行预测,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预测模型建立步骤如下[19,20]:

(1)设x(0)(t)={x(0)(1),x2(0),…,x(0)(n)}是原始数据,通过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到一个新数列:x(1)(t)={x(1)(1),x(1)(2),…,x(1)(n)},式中x(1)(i)=k=1ix(0)(k),i=1,2,,n

(2)将新数列的变化趋势近似的用微分方程描述:dx(1)dt+ax(1)=u,其中,au为辨识参数,辨识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a^=(a,u)Τ=(BΤB)-1BΤYn

(3)构造数据矩阵。Yn=x(0)(2),x(0)(3)…x(0)(n)。B矩阵为:

B=[-12[x(1)(1)+x(1)(2)]1-12[x(1)(2)+x(1)(3)]1-12[x(1)(n-1)+x(1)(n)]1]

(4)求预测模型。x(1)(t+1)=[x(0)(1)-ua]e-at+ua。如果拟合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对其残差再次拟合,方法同上。

(5)模型的检验。对于建立的模型是否优良,要进行残差检验、均方差检验和小概率误差检验。一般地,均方差比值C越小越好;而小误差概率p越大越好。

4 实证分析

4.1 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

以鞍山为背景进行实证分析。鞍山是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199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洪涝灾害是危害鞍山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鞍山市地处辽河流域中下游,有大型河流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饶阳河、大洋河流经鞍山,西部平原地区低洼易涝,素有“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之称[21]。建国后,经过大规模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洪涝灾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大的灾害时有发生。本文通过研究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度,定量分析防洪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未来的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经计算得到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预测得到2006~2015年的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测指数如表3所示。

由表3的预测结果可知,按照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防洪保护政策,预测得到鞍山地区的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从2006~2010年将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要使鞍山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保持协调发展的状态,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调整经济发展与防洪保护的政策、策略和做好超前性调控。

4.2 鞍山地区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调控对策

4.2.1 树立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2005年的《鞍山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时期的防洪减灾思路,把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建设与管理并重、依法治水等列为规划原则[22]。规划明确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治水的特点。可见在新时期防洪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就是要协调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树立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社会经济越发展,对防洪要求就越高,相应地对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要求也越多。防洪保障能力若低于社会经济安全保障的要求,则会出现大洪水年份水灾损失急剧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若规划的防洪能力过高,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会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即使一时提高上去,也会由于无力维持而衰减下来。因此,防洪体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4.2.2 稳步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实力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度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达到1.415 9,接近国内较先进的发展水平。防洪能力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无法完全控制洪涝灾害。在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拿不出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防洪体系建设中,防洪能力就比较低,存有“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思想。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整个社会投入到防洪体系建设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增加,防洪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23]。由此可见,防洪能力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要提高防洪能力,首先就要发展经济,只有努力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防洪减灾能力才能大大加强。

4.2.3 提高鞍山地区防洪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为保障鞍山地区的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构筑21世纪的防洪减灾体系,需要协调3个层次的关系:①协调防洪与避洪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工程措施调节与控制洪水,确保规划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同时通过各种防洪管理措施,既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降低和规避洪水风险;②协调防洪体系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措施蓄、滞、泄、分洪水的比例,采取适宜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洪减灾,以达到总体减灾效益最大的目的;③协调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利用洪水应服从防洪总体安排,防治洪水应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密切结合,使流域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基于此原则,根据鞍山地区实际防洪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防洪理念上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数十年来的治水思路一直是试图通过集中投入而一举根治某条河流的洪涝灾害,而事实上由于盲目追求过高标准,往往投入了巨额资金,所得到的效益却是非常有限;鉴于此,建议把洪水纳入管理的范畴,主动承担一定的洪水风险,以适度的投入带来人民所需要的安全保障。对于发生概率极小的超标准的洪水通过完善应急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如此方能既达到防洪减资的目的,又能保证在经济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受益。

(2)防洪措施的重点从工程措施转向非工程措施转变。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鞍山地区的防洪工程措施已基本完善,如果继续把工作中心放在这一块,边际效益会大幅降低,因而需要及时改变工作思路,积极加强非工程措施,从而更好发挥工程措施的效应。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通过非工程措施来提高对洪水风险的预见、对策和承受能力,发挥己有工程的最大效能,预先防止和减少洪灾损失。同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3)积极利用洪水资源。鞍山地区洪灾频发的同时,也是个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地区,在非汛期,干旱严重,故而应该把洪水当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借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将其科学的利用起来。与此同时要有序利用洪水资源,如果单纯强调洪水资源为人所用,各个区域争相无序截留,就有可能加剧区域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新的生态环境危机。

(4)加大水利投入,建立稳定的防洪投入机制,确保防洪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防洪工程建设是公益性事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难以筹集足够的社会资金进行建设。长期以来,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紧张,导致水利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的问题经常发生,缺乏稳定的防洪投入机制,导致在枯水年份防洪投入较少,而遇到大洪水时则损失惨重。应该加大水利投入,对公益性较强的防洪投入,应该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引入多元化投资的投入体制,确保防洪体系的持续性建设,促进防洪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上一篇:数学复习计划史上最全下一篇:1-1 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药店新版GSP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