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2024-05-27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共6篇)

篇1: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外交事业的发展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内容:

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

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篇2: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洋务运动】

1.什么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2.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了哪些主要军事工业?此外还有什么重大措施?答: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新式路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2)北洋海军的命运如何?标志着什么?答: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3)19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从兴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答: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为军事工业服务。

4)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答:三局一厂。

3.评价洋务运动

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外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洋务派所要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与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相悖。

客观影响: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有利于中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平日样,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继续发展。③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篇3: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明确地尝试着用生本教育理念, 来指导备课。都说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马上联想到, 它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式, 以无招胜有招, 杀尽仇寇奸人, 败尽英雄豪杰。同时, 脑子中又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12个字, 那生本教育自然就是这个“法”了。而贵在于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思想深处。

据我理解, 简单是生本教育的内在实质。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在于尊重生命的本质, 在于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生命本来就平常而自然, 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平常, 回归自然, 结果就是简单, 就是学生简单地学, 老师简单地教。

于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以能进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的出发点。对学生加以研究, 会使我们兴奋不已, 会使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都显得多此一举。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 引入至城邦时代, 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坐了重点介绍, 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 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得尤为详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一要比较大河文明的东方文化与欧洲古典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 了解它们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要比较斯巴达和雅典在地理位置、社会生活、经济特点方面的不同, 从中领悟即使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明,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要从国家管理形式和特点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成就, 如古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 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 一些地名如雅典、迈锡尼、斯巴达等学生应该能说得出, 能引起共鸣。可以调取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希腊的任何词汇, 作为引出本课的手段。同时, 由于上个单元已经学过大河文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对比、理解、分析,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需要层层递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代表城邦和国家管理形式, 并根据材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能分析理解雅典民主的时代优越性和双重性。

3.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及优越性。

2.难点:

(1) 认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 (2) 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六、教学过程

按照简单的思想, 整个课堂结构简单, 过程明了。按照“你认识我吗”“你了解我吗”“你喜欢我吗”三个问题的设置, 层层递进来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问, 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点, 跟书本知识进行碰撞, 去伪存真。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中,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形成比较理想的导入。

通过第二问, 让学生结合教材, 深入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通过第三问, 让学生理性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时代优越性和斯巴达军事独裁制度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和认可。并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能够养成宽容的胸怀, 放眼世界,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七、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文明》来上这堂研讨课, 是因为2007年参加学校教坛新秀评比的时候, 上的也是这个内容。想看看, 相隔4年之后, 同课异构, 会有怎样的一份收获。

还记得, 当时的课堂, 力求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堂气氛, 使人感到这堂课热闹, 别出心裁。当年进行的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 也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引用视频, 设计游戏, 小组竞赛, 小品表演, 甚至于教师个人才艺表演, 等等, 可以说无所不用其及。课堂当然很是热闹, 好听。

在准备这次的研讨课时, 我想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力求教学过程简洁, 学生容易学, 老师也容易教。既然是以生命为本,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学呢, 我认为, 那就是寻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联知识点, 将它们挖掘出来, 罗列出来, 区分出来, 再加上新的知识点, 使两者进行碰撞, 最终目的是将两者联系起来, 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堂, 真的能这样简单吗?简单的课堂, 能是有效的课堂吗?

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将课堂设计成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展现, 使得前置任务在课堂中当场布置和完成。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因为简单的前置任务, 起点低, 每个人都能回答, 都能参与。每个人的参与, 诚如涓涓细流, 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 汇成大河, 畅游海洋。因为简单, 所以极致。

摘要: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一)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思路点拨:

林则徐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而且现在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本题就是由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延伸至现实意义,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参考答案:

(1)林则徐认为若听任鸦片大量输入,清政府将面临军队和财政危机。

(2)指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不要求学生答出时间)

(3)青少年应当“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并积极宣传、支持禁毒事业,与制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实际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林则徐在上书道光帝时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这反映他

()

A.热爱和平的愿望

B.对贪生怕死的鄙视

C.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

D.清正廉洁的优良品德

2.19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A.中国的大门首次被打开

B.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大量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

3.有的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持这一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

A.刀矛弓箭抵挡不住坚船利炮的进攻

B.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C.清政府官员腐朽无能

D.腐朽糜烂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

4.中国近代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许多都有割占领土的内容,其中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5.2007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原属圆明园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并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受到国人的称赞。这一精美的艺术珍品是什么事件中流失海外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与右图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抗击洋枪队 ②收复新疆 ③洋务运动 ④戊戌变法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再现历史史实、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展现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件是()

A.青浦大捷B.慈溪战役

C.甲午中日黄海大战D.威海卫战役

8.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B.割占中国领土

C.增辟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0.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

11.有一位外国人手中有四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鸦片战争》 ②《末代皇帝》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D.④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

12.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2)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13.观察下图,请回答:

(1)图中人物是谁?

(2)当时有人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诗句,这是指何年发生的何事?“海军”指的是什么?

(3)有人说这次战役的失败都是由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这种观点对吗?请分析。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例题分析】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2)下图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请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④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思路点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四件大事。它们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即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本题对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进行综合考查,并兼顾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参考答案:

(1)通过参观博物馆、查看书籍、上网等途径。

(2)①B ②D ③A ④C

(3)变法维新 民主科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人物的主张明显区别于其他三人的是()

A.魏源B.李鸿章C.左宗棠D.康有为

2.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

A.仅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不改变封建制度

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制

C.顽固派势力的阻挠破坏

D.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3.著名史学家陈旭簏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主要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C.抵抗外侮,维护天朝大国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变更国体的主张

C.向西方学习的思想D.大兴民权的意向

6.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同以前有较大的不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C.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争都是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8.高三学生梦圆今年立志报考与右图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名校。请你猜出她要报考的是()

A.复旦大学B.清华大学

C.南开大学D.北京大学

9.八年级一班举行了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张强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B.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0.以下对“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和“民主、科学”四种思想的共同点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C.都具有进步的爱国意义

D.都是在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提出的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又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这种认识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五体现宣扬了什么思想?表明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12.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个主题开展活动,小明同学提供了一段素材,其中有五处与史实不符。请你逐一列出,并加以改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这些官员被称为“维新派”。他们创办军事、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军事、科技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他们高举“民主”和“自由”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四: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五: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C 2.C 3.D 4.B 5.B 6.B 7.C 8.D 9.D 10.C 11.B

二、12.(1)不是。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2)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我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英国要掠夺和侵略中国。

13.(1)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2)这是指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作战,不幸壮烈牺牲。海军指北洋舰队。(3)题中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造成的,但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单元

一、1.D 2.A 3.B 4.A 5.C 6.A 7.C 8.D 9.B 10.A

二、11.(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其实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主张。(3)洋务派。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民主、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

12.错误一:维新派改正:洋务派

错误二:京师大学堂改正:京师同文馆

错误三:陈独秀改正:康有为

错误四:封建统治改正:封建帝制

篇5: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一)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6月3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①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补充: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③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④运动中心:前期在北京,后期在上海;

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等(核心是爱国);

(4)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5)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主要原因(依据):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代表

(4)纲领(内容):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什么地方: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奋斗目标)

(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

(1)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合作内容:国民党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合作的基础:都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4)合作的目标: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5)合作成果:①创建黄埔军校;②领导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6)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7)第一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2、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办: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总司令:蒋介石

(5)主战场:湖南、湖北

(6)主要战役:长沙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7)共产党员英勇作战的事迹:见书本P51正文和小字材料

(8)结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北伐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4,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3)统治全国时间:1927年4月------1949年4月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知道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月1日是建军节)

2、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背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2)经过: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知道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会师队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3)建军:两军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

(1)时间:1934.10~1936.10;

(2)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第1次会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2次会师)。

3、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共革命史上的地位。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3)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长征期间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篇6: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知识点

1.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2.走私鸦片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商品,掠夺原料。3.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①威胁清政府财政;

②士兵吸食导致战斗力削弱; ③政治腐败。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6.3---1839.6.25)(鸦片战争导火索)林则徐禁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4.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时: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5.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政治,经济,军事落后。

6.《南京条约》(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进出口纳税需双方协议。

7.《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

房的权利。

8.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9.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 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咸丰时期)

1.发动战争主凶:英国、法国

帮凶:美国,俄国

2.发动原因:

根本原因: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理由,占领天津,咸丰帝以自己弟弟为

议和大臣,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4.《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5.《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6.《北京条约》(1860年)

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赔款额大大增加。

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西北和东 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8.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9.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②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2.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 称太平军。

3.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 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4.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5.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6.《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7.天京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领导人享乐腐化,争权夺利。8.天京事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9.天京事变的影响是什么?

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0.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11.陈玉成,李秀成协同作战。取得浦口、三河大捷。安庆保卫战失败,陈玉成被俘就义。12.镇压太平天国的三支力量? 曾国藩的湘军,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的淮军。13.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1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克服领导集 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15.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 ③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④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内外交困。2.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3.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主要内容:①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

②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③还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 深造。

④建立新式陆军,使清朝军队的武器,练兵方法,战术逐渐发生变化。⑤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 军衙门统一管理。

6.评价(积极作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工 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 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5.结局及失败原因: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

府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挤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894—1895;光绪年间)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2.战争爆发的标志:七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

军运兵船。

3.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左宝贵 4.黄海大战大东沟之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5.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营的是徐邦道。日军在旅顺大屠杀 6.威海卫战役自杀殉国的是丁儒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两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

8.沙俄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清朝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9.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10.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1899年,美国提出侵华的“门 户开放”政策。

第6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

3.戊戌变法(1898.611—9.21)(共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员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

家预算

③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对准外国侵略势力。

5.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性质: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阻击战、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战斗。

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的战斗聂士成殉国

2.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占领北京。

慈禧,光绪逃往西安。侵略联军统帅:第一任:西摩尔;第二任:瓦德西。3.《辛丑条约》(1901年)主要内容:

①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和盐税收作为担保。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陷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名文,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2.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

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宗旨是:振兴中华; 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准备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陆皓东牺牲。5.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有:

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6.重要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光复会。

7.中国同盟会:①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才成立于日本东京。

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总理:孙中山④机关报:民报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意义: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1.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名称领导人结果,历史意义。

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①是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名称 领导人②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绍兴起义 徐锡麟,秋瑾 无 广西起义 孙中山,黄兴 备注:又名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黄兴,赵声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1911.4,广州)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武昌起义(①1911年10月10日)②谋划:文学社,共进会(同盟会推动)。③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④计划泄露:孙武制炸弹。

⑤士兵首义 ⑥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都督:黎元洪。⑦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以1912年为民国

元年,改用公历)副总统:黎元洪。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 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

2.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1912年3月11日颁布)

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司法独立等。

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

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1912年,孙中山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国民党。

2.“宋案”: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3.“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4.为实现皇帝梦,获得日本的支持,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的大部分内容。5.21条主要内容: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和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6.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和学生蔡锷 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7.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8.军阀割据

名称 首领 控制地区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皖系 段祺瑞 控制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④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0.辛亥革命的遗憾: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口号:民主与科学。陈独秀首先提出,还称他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5.主要内容: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②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7.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8.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北大成为学术旺盛的高等学府和 新文化运动大本营。

9.在中国近代近代化的进程中,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陈独秀等先 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科学” 10.胡适著作《尝试集》、《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著作:《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鲁迅著作:《狂人日记》

第13课 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学生运动(陈独秀等领导); 六月,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体。

3.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

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③废除二十一条;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

4.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②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③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了作用;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上一篇:如何做好营林造林工作下一篇:矿业权评估业务约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