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2024-07-29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精选9篇)

篇1: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四)事业单位撤并难度大。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难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二、思考与建议

(一)调整规范机构设置,搞好清理整合。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二)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规范后的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四)彻底解决合力不强的问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主权。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六)推动事业单位配套改革。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二是探索实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新模式,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改变财政供给方式,告别单纯“以人定费”的形式,从“养人”转变为“养事”;四是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七)管好盘活机构编制资源,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尽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关乎全局工作方面倾斜

篇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公益事业发展上,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同时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其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对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面向社会 提供公益服务和 为机关行使职能 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 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即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 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各省(区、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直属事业单位提出初步意见,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省(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以下直属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分级实施。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 机构、编制 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

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

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 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 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

要明确事业单位 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要吸收事业单位 外部人员 参加决策层,扩大参与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

对改革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 要切实履行 财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

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相应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实现工资水平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统筹,使机关 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保持 合理关系。优化工资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所占比重。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

作人员。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职业年金 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 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个人缴费比例 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第九条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单位缴费;

(二)个人缴费;

(三)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条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 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

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篇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于2011年3月23日制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以及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思路。

2012年4月7日, 新疆召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安排部署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标志着这项工作在全区正式启动。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大致的时间安排是:2012年在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地区4个地区, 以及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6个部门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为全区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2013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2015年完成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

二、基于渐进决策模型分析新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一种模型。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其一, 林德布洛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 (1) 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 (2) 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 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 分析永远没有穷尽, 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 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 (3) 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 林德布洛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所谓渐进决策, 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 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 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 按部就班原则 (2) 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3) 稳中求变原则。

其三, 林德布洛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 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 而要采用渐进分析, 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 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 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2012年4月7日, 新疆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安排部署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首先, 决策实施步骤上的渐进性。我国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工作分为三个步骤: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以及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其次, 决策实施时间上的渐进性。努尔·白克力指出, 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大致的时间安排是, 2013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2015年完成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

再次, 相关部门和地区政策开展实施的渐进性。努尔·白克力指出, 2012年自治区决定在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地区4个地区, 以及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6个部门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力争年内完成试点地区和部门事业单位分类工作, 为全区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三、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总论

通过以上对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正体现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所综述的内容进行展开。

(一) 领导重视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保证

从我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来看, 我区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改革,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中央要求, 根据社会功能, 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

(二) 宣传动员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

从我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来看, 我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其公益属性, 激发生机活力, 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通过改革, 逐步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三) 政策配套是搞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保障

2011年上半年, 我区研究制定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 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分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等工作。

2011年下半年, 将指导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4个地州 (市) 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6个部门开展试点工作, 力争年内完成试点地区和部门的事业单位分类工作, 并积极探索其他方面的改革, 为全区事业单位改革探索路子, 积累经验。

(四) 确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首先, 要正确认识改革的目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 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 而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 要充分考虑我区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 注意把握节奏, 加强统筹协调, 不搞“一刀切”, 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 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 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篇4: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研究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1.前言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人组织,与企业和行政单位都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我国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领域,科研、环保、教育、信息、文化、交通、卫生、农林牧水等等都涉及到它。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大幅度改革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自身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事业单位在改革潮流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弊端浮出水面,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来获得新的突破。

2.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改革的道路上迈过了许多道坎,也获得了一定效果,对所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起到了较大的缓解作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起色,但在看待已取得的进步时,还必须正视改革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2.1人员众多,财政负担重。跟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事业单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人员众多,且增长趋势还在逐年上升。事业单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政府机构的另一种存在模式,享受政府拨款,有绝对保障,也因此每年都有大批人员挤向事业单位,以求安稳[2]。但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的不断增长,机构不停地膨胀,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高。由于事业单位的人数庞大,大部分经费都用于人员工资发放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其他方面建设经费拮据,整体上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2.2政事与事企不分。我国传统的计划体制存在的时期,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拥有绝对的管理权、任免权与资源配置权等,事业单位虽然在面上是与政府企业分开独立存在的,但事实上它的法人人格并不是独立的。改革实行以来,事业单位虽然在工资分配、机构编制、人事任免与岗位管理等方面都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在这些方面多是沿袭行政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内部缺乏活力,制度不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政府与事业单位并未进行真正的分离。事企不分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后,已逐步实现自收自支的市场盈利模式,进入企业化行列,但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依然从政府中获取财政支持,将自己摆在事业单位的位置上并无实际改变,从而阻挠自身的发展进程[3]。

2.3改革配套政策滞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尤其是在岗位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等方面,经过一定阶段地探索,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拥有了一套适合现代人事管理的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如监督机制与绩效考核方面尚待健全,分配上存在“平均”现象,用人制度没有明显突破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增添了负担,影响其发展速度。

2.4政企负担转移。事业单位的改革是继国企与政府之后实行的,而后又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革除了许多老旧弊端后,难以避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员分流。在改革中被分流的人员需要作出相应的安排,如果将之全部分流进社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國企与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往往会把人员转移至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进行接收。也就是说,国企与政府的改革负担很大部分都由事业单位来承担,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增加了自身改革的难度,对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解决对策

3.1发展公益事业。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追根究底还是以建立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对人事进行裁减[4]。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对广大群众的需求应尽力满足,缩小区域、城乡间公益服务的差距,改进政府在公益事业的投入体制。政府机构在对公益服务领域进行拓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格局进行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3.2政事与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职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政事与事企的界限划分清楚,把政府机构管理的服务性、技术性与辅助性工作可交给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实施;把事业单位负责的行政类交由行政机构负责,如行政执法职能、行政管理等方面;把已经从事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为企业,将职能进行彻底转变。政府机构应对事业单位进行放权,将与事业单位的财政等关系进行彻底脱钩,改变政事的隶属关系,给事业单位提供充分的自主性,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体。

3.3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改革时应特别强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转化机制、整合资源与调整布局等手段,对当下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从而达到降低服务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方式,同时增强竞争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力。

3.4政策配套推进。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必须本着科学的原则,分类改革需要跟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结合,跟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需深化结合,做好统筹工作,加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力度。

3.5规范管理。遵循事物的发展定律,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对其内部的运行、管理等机制进行创新,对各方面都进行规范与动态的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的职能、政策与发展等需要,应及时对事业单位的类别进行调整,同时完善登记管理机制,对法人的资质与运行进行严格监管,健全各类型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与责任制度,对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5]。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机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等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也是必然性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中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3)

[3]杨宇立.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J].社会科学.2007(04)

[4]邓,胡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J].当代社科视野.2011(05)

[5]杨琳.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闸[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06)

篇5: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上海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

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

1、着眼发展,深化改革。既要立足现有事业单位的特点,科学划分类别,不断深化改革;又要着眼公益事业发展,研究政策体系和制度,破除现有体制机制中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障碍,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2、总体谋划,分类指导。结合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重点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搞活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

3、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筹兼顾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妥善处理好与以往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现行行业体制改革政策的衔接,把握改革节奏,区分轻重缓急,按照行业要求、区域特点、改革条件,先易后难,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改革。

4、以人为本,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科学划分和各类改革的内容

(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1、深化清理工作。将清理工作与机构分类、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对职能转移或萎缩,以及特定工作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设置分散、规模过小、职能相同相近或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进行归并;对所承担的工作、业务可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或可实行资源共享,以及大量空编2年以上的事业单位相应核减机构和事业编制。

2、科学划分类别。按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其中,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二类。

(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1、严格标准认定。以是否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为依据,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并按程序报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确认。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

2、积极推进改革。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承担,并重新明确其单位类别;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通过本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将其逐步转为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或行政机构。

3、加强规范管理。凡被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进一步推进处罚权相对集中和部门内综合执法,使用事业编制只减不增,加快完成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三定”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1、合理界定范围。对兼有部分公益服务职能的,暂划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待剥离公益服务职能后再逐一明确类别。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2、区分不同情况。对提供的服务可由中介组织承担或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妥善分流安置其人员;对兼有部分公益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公益服务职能及人员编制剥离并整合到其他公益事业单位,完成公益服务职能及人员编制剥离后,创造条件转企改制;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

3、稳妥转企改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债权债务核实,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按照政企分开原则,逐步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转制单位在5年过渡期内,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适当保留,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待遇方面,对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和本市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

(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

1、强化公益服务属性。对认定为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强化公益服务属性,激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

2、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按照政事分开要求,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和关系。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3、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健全事业单位实名制信息管理,强化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评估和监督。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聘用合同管理,依法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规范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科学高效、动态调整、依法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加强部门协调联动,促进人事制度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稳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缩小地域、行业、部门之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差距。

6、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7、完善财政支持方式。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由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财务收支状况,由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出台符合事业单位具体特点和财力的财政支持办法。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篇6: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革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财政局、洋浦财政局:

为做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及时掌握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经费等基本情况,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现将财政部《关于做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通知》(财综[2011]116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市县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人,确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认真填报

(一)对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统计是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和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前提。请各市县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组织本市县事业单位如实填报,不得虚报瞒报,不得改变和删除报表样式与项目。

(二)请各市县将本地区事业单位情况进行审核汇总,并以市县财政局名义(加盖公章)于2012年3月10日前将

1汇总表及相关说明报送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电子文档请同时报送至预算内网/市县上报/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文件夹)。

(三)为做好此项工作,上报的报表中须注明具体经办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办公电话及手机)。

三、填报说明

(一)报表填报范围为各市县全部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中央和省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不在统计范围内,并按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及其他八个类别分别填报。其中,单位类别按照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编制文件中的行政隶属关系予以确定,单位职责按照单位机构编制文件填写。各市县可加强与机构编制部门沟通,结合本市县实际布置单位填报。

(二)单位性质按照省编办《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琼编办[2011]110号,以下简称“琼编办

[2011]110号文”)划定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财政补助(包括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经费自理填报。

(三)清理规范意见各单位无需填列,由各市县财政局根据本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清理规范意见予以填列。

(四)编制及人员管理情况按照琼编办[2011]110号文有关要求填报。

(五)2008-2010年收支情况按照决算数据填报;2011年编制数、实有数和收支情况按照2011年12月31日数据

填报。

填报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本市县机构编制部门和省财政厅预算管理局联系(联系人:预算管理局,曾芸,68538109)。

附件:

财政部《关于做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通知》(财综[2011]116号)

篇7: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交流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情况,安排部署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及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专题汇报,进行了认真研究,杨书记、李市长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刚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国资委分别介绍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和做法,讲得很好。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又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和配套改革有序推进。2004年,我市以繁荣发展旅游服务业为目标,积极推进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印发了市直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意见、实施方案和国有资产、土地、档案、人事劳动关系处置办法等配套文件。全市118个事业单位先后转企改制,其中市直转企改制43个,共收回事业编制2335名。二是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结合这次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布局,撤销了9个县级事业单位,各县市区撤销事业单位52个。近年来,全市先后整合事业单位366个,初步形成了职责关系清晰、优势资源集中的事业发展格局。同时,按照“总量控制、撤一建一”的要求,近年来全市共调剂事业编制931名,其中市直调剂180余名,较好地解决了事业发展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和部分行业体制改革也有序进行。全市现已批复2662个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各类岗位93750个,占总岗位数的92.93%。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全市99.28%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另外,畜牧兽医和文化体制等行业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推进改革的动力不足、力度不大;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和配套,事业单位持续发展的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机制不活,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强市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强市名城战略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上学、医疗、就业等民生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尽快实现强市名城的新跨越。事业单位大多属于服务业领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延伸,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稳妥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明确思路,把握方向,准确理解改革的总体要求

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11]16号)已下发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为我们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实施意见》已经讲得很具体、很明确,我市不再专门制定实施意见,将按照省里《实施意见》的总体时限要求,分阶段、分类别适时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办法。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十二五”时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事业单位是公益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壮大公益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要通过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目前,全市共有事业单位3800多个,分布在教科文卫、农林水等不同行业,规模较大,门类较多,职能各异。即便同属一个行业的事业单位,任务性质、管理方式也有差别,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模式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中央和省里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通过明晰不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事业单位范围,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对“行政类”单位,将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或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经营类”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进入市场;对“公益类”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公益属性。

(三)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激发事业单位生机活力。目前,有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管办不分、生机活力不足、法人自主权难以有效发挥、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相关制度不完善。在推进改革中,紧紧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核心,不断深化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投入方式、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四)坚持以“四分”为方针,确保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一是分类指导。事业单位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在实施改革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办法。不仅要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对同一行业不同地区的单位也要区别对待。二是分业推进。就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分系统实施改革。对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的文化、医疗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要按现行的领导协调机制继续向前推进。三是分级负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负总责。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级组织实施,在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不要搞“一刀切”,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四是分步实施。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要在遵循省、市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先清理、再分类、后改革的思路,结合实际确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改革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要作出精心安排,明确方法步骤和时限要求。

三、抓住关键,有序推进,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的安排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机构编制管理、法人治理结构、行政类单位改革、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财政政策、资产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党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为推进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在政策把握上,既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又要符合我市实际,还要与原有政策搞好衔接,保持连续性。

(二)加快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重要步骤。通过清理规范工作,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解决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编制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次清理规范的重点,一是通过“撤销、整合、转企”等方式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优化布局结构。二是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加强编制管理,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三是对事业单位机构名称、职责任务、经费来源等事项进行规范。市编委已制定下发了《泰安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方案》,会后,各级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明年3月底前完成任务。

(三)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我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前期基础较好,下一步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分类标准,积极推进分类工作,力争明年底基本完成分类任务。划分“三大类”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把握社会功能这个唯一标准,不能附加其他条件。认定行政类单位,要十分慎重,坚持原则,严格审核,看其是否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职能,行政职能是否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要防止经营类单位往公益类挤、公益类单位往行政类靠的倾向。细分公益类单位具体种类时,应主要看是否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简单地以经费来源、机构名称作为标准。按照中央要求,市、县市区行政类单位的认定要报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准。

(四)稳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在5年内完成,今明两年要在科学分类基础上做好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要结合清理规范,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进行梳理,凡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一律取消。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重新明确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五)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这次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实施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近年来,我市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不等不靠,结合行业体制改革,按照现行政策,加快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力争在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问题。一要维护好职工切身利益。做好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劳动关系转换,完善离退休、基本养老金计发、医疗保障等政策,保证转企单位各类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转企单位人员安置政策是个大问题,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防止引发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二要完善财税优惠政策。转企单位一般给予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过渡期结束后,对部分转企单位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三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转企单位资不抵债、历史欠账较多、主管部门无力解决改革成本的,各级财政要研究办法,制定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特别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安置职工等方面,政府应当拿的钱,要及时足额到位。当前,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中央、省里已有明确要求,要周密制定转企方案并抓好实施。

(六)深化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围绕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力求有所突破。一要着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时各级要抓紧成立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营状况、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要把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聘用负责人以及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二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三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四要着力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理顺产权关系,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任务复杂艰巨,涉及各方面工作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充实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李洪峰市长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事机构设在市编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各县市区也要抓紧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配备专门力量,明确落实责任,为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好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责任,认真做好改革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意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二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防止把问题集中到党委政府、集中到上级、集中到某个时段。要加强新闻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解除他们的顾虑,调动各方面推动改革、发展事业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地推进。

三要严肃纪律,强化监督。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工作纪律,严格落实各项改革政策,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任务。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阻碍下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改革中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

四要服务大局,确保稳定。事业单位改革事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负责,既要做到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又要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员妥善安排。一些机构有所调整的单位还要做好职能和工作任务的衔接,防止工作上出现空当。在具体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要把维护稳定放在首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对确有困难的干部职工,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篇8: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2013年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市委副书记王兴於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作动员讲话,部署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酝酿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月内基本完成分类工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的一项改革。之所以要实施这项改革,是因为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以及公益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2011]5号),对全国改革作出部署。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鄂发[2013]11号),对全省改革进行安排。这次会议后,市委市政府也将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全市改革目标任务、改革重点和工作措施。

这项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明晰的“线路图”和时限要求。我市改革采取市、县(市区)同步推进,2013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从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积极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分行政经营公益三类

篇9: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资产关系变更

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2.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3.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和工商登记

4.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多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

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5.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确认。

7.完成资产清查后,转制单位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8.转制单位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及进行产权转让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报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

9.转制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等手续。

三、财政、税收政策

10.转制单位完成转制后,在过渡期内,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原有的正常事业费是指财政部门核定的基本支出经费,不包括项目支出经费。

11.在转制过渡期内,转制单位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资金尚未解决的,转制时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

12.转制前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转制前享受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此项政策;对转制单位在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政策,在转制过渡期内,如因税制改革而发生调整变化的,按照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四、社会保障政策

13.转制单位转制后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14.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

准不变,转制后这类人员离退休费待遇支付和调整的具体办法,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原建设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相关政策执行。

15.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在转制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照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其差额部分采取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照劳社部发〔2002〕2号文件的相关政策执行。

16.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照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转制后继续按照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待遇。

17.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列支。

18.转制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五、附则

19.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等转制为企业的,继续执行相应的现行转制政策。

上一篇: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思考下一篇:德国留学政策:高等教育文化政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