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24-07-11

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市经信委:

丹东海德鸭绿江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丹电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丹经发【2011】122号、丹经发【2011】164号、丹经发【2011】165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公司所属人员认真学习,并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成绩,实事求是地查找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并切合实际地进行整改。一年里,虽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将丹电公司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素质。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丹电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总指挥,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为副总指挥,全体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安全生产指挥部,并及时下发了《丹电公司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使公司上下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明确了自身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权限、利益。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级别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素质。

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突出总经理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丹电公司在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同时,明确了总经理为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各部门、车间一把手及值长为本部门、运行值的第一责任者;安全监察员全面负责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由于责任明确,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的推诿、扯皮现象;使每一级领导,都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使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无论布置和安排每一项工作,总是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做到安全为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三、查找不安全隐患,进行专项治理。

为了查找不安全隐患,丹电公司开展“如果你是安全员”、“我为安全献一计”、“找出一个隐患、提供一条建议,采取一项措施、增加一份安全”和“职工安全互递”等活动。今年6月15日,由公司专项检查小组,对公司所属各部门进行了三班跟班安全、消防、保卫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对查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项目,按照《丹电公司安全生产考核办法》进行了及时整改。活动期间,公司组织安全检查15次,组织班主以上检查20次,共查出隐患23项,已全部进行了整改,整改率达100%。

四、加大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上(人、财、物)投入,并初见成效。

针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丹电公司不遗余力地投入资金、物资和人力。丹电公司领导非常重视专家组对贮灰场(尾矿坝)提出的检查意见,与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东勘察院签订协议书,委托其每月对丹电公司贮灰场的水位及位移进行一次观测,并根据勘察报告提出的整改方案进行整改。为了确保贮灰场的安全,丹电公司又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部水利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所会商贮灰场隐患整改事宜,先后投入资金65万余元。此项整改正在进行中,并初见成效。

五、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情况。

采取多形式、多样化、全方位等方式,对公司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契机,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大力宣传各种安全常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岗位安规问答、考试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的了解,加强员工对安全生产和自我防范意识,保证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合实效性。

与此同时,丹电公司对特殊岗位、特种工作人员花费大量资金参加省、市相关部门的专业培训,并取得了专业岗位资格证书。共参加培训考试人员69名,其中:特种作业司炉证培训28名、高压电工19名、特种起重机械作业11名、特种焊接作业11名。保证了特殊岗位、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情况。

为了做好可能发生事故的预想,丹电公司居安思危,先后定制了丹电发【2010】第028号《发电厂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5篇;《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10篇;《公共卫生事件类应急预案》3篇;《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预案》2篇;同时,丹电公司还制定了丹电发【2011】015号《安全生产周演练预案》。为了防止事故发生,丹电公司根据应急事故预案,又相继制定发电企业典型现场处置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人身事故类处置方案》7篇;《设备事故类处置方案》7篇;《电力网络与信息系统类处置方案》2篇;《火灾事故类处置方案》10篇;《环境污染类事故处置方案》3篇。使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处置方案、事故预演方案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七、各类重大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每逢重大节假日前,“五一”、“十一”、“春节”等,丹电公司组织全体中层干部、班组长,对公司辖区所属各部门、车辆、班组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安全防火、治安保卫大检查。如“五一”前夕(4.26-4.27)由总经理亲自带队,对辖区内公司所属各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查出隐患12项,并全部责令整改,整改完成率100%。

八、开展职业病危害治理专项检查工作的情况。

为了认真落实丹经发【2011】165号《转发丹东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先后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方案》、《职业危害日常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以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以此同时,丹电公司组织从事特种岗位人员的体检工作,参加体检的人员包括各特种岗位,共参加119人;锅炉专业(粉尘、噪声)29人;汽机专业(噪音)24人;燃料专业(粉尘)20人;检修部(粉尘、噪音)23人;供热部焊工(焊尘);8人;化学专业(酸、碱)7人;脱硫专业:(粉尘)8人;体检合格率达100%。

九、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2012安全生产工作初步计划和工作重点安排。⑴、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

① 应该设立专职安全生产、消防、管理机构和安全监察人员,招聘即是消防部门退伍军人又懂得安全防火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来从事安全防火管理工作。

②员工安规培训还不到位,特别是新入厂员工(季节工)的安全意识、技术培训不到位,包括对设备、系统操作不熟。以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③部分消防器材(灭火器)已到期,需重新检验,(水带、水枪)还需增补。

④生产现场不经批准滥用消防器材(水带、水枪),用后不及时整理归位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

⑤贮灰场安全:继续与辽东勘察院续签协议,每月对贮灰场水位、位移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报告要求进行整改。⑵、2012年安全生产工作初步计划和重点安排。

①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更提高一步。同时,针对上年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项整改落实。

②继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公司总经理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各部门、车间、运行值一把手为本单位、部门的第一责任者;安全监察员全面负责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

③继续从提高全体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入手,着重抓好员工(特别是新入厂员工)安全操作的理论和实际培训工作。只有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才能确保整个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

④制定安全生产的中长远发展规划,突出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首要工作的地位。真正做到安全为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⑤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相关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的要求,积极主动把每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丹东海德鸭绿江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1月27日

篇2: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11年校办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安委会的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安全法》和《消防法》,积极贯彻上级安全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努力工作在安全生产、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下面就我区校办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精神、强化责任

校办安全生产工作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大事,校办公司始终把安全管理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利用厂长例会时机认真学习上级各项安全规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四次集中行动的各项方案。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同职工签订安全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组织职工经行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尤其是消防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安全管理中注重强化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注重强化企业职工安全操作意识,注重强化校办企业全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二、狠抓落实、取得成效

校办企业的安全管理关键在抓落实。一是狠抓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学习消防“四个能力”的内容,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二是狠抓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对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违犯安全管理制度的人员给予惩罚,让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做好安全检查记录,按时召开安全工作例会分析

当前的安全形势,提出今后的安全工作措施。三是狠抓事故隐患的排查,组织专门人员对重要部门和重要的设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同时做好安全工作日志。四是狠抓安全检查。作为主管校办企业的校办公司,每年都要到校办企业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现场下达“限期整改督查通知书”。督促企业尽快进行整改。五是狠抓各类消防器材的配备和消防警示用语的悬挂,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消防演练培训,提高消防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由于狠抓了各项安全工作贯彻落实,2011年校办企业的安全形势是好的,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校办企业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安全工作取得了成绩。

二、认真反思,重在整改

2011年校办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安全部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安全管理工作形式的多于内容。安全管理工作轨迹,会议记录不完整,没能及时形成安全管理工作的档案。另一方面,对校办企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还存在欠缺,没有形成很好的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没有专人来具体负责事故隐患的排查工作。

今后,校办公司将继续贯彻上级安委会的精神,加大对安全事故的排查力度,重视对校办企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强化安全制度的落实,力争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3: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光伏产业大起大落的背后,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外在因素,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中间虚大,两头在外”的特征,企业多扎堆在利润较小的光伏电池制造环节,而制造所需的高纯硅原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制造出的光伏电池90% 的市场在海外,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应用小国”。光伏产业链基本形成,但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不足,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此外,我国的光伏产业具有显著的政策依赖性,政策的变动对光伏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暴露出这个行业的脆弱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反思。

1 文献综述

1. 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全要素生产率即我们所说的广义技术进步,既包括生产中使用的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生产中使用的软技术如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地理交通、组织管理及经济机制等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历来被许多经济学家所重视,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表征了一个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因此对它的测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一般是从拟合生产函数开始的,由于总产出无法全部被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解释,即存在生产函数的“剩余”,即索洛剩余。所以,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被看成扣除要素贡献后的“剩余”生产率水平。

尽管TFP是一个微观变量,但由于早期数据的局限性,因此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测算,采用宏观数据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主要使用索洛残值法、随机边界法 ( SFA) 或数据包络法 ( DEA) 。学者们采用这些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如彭国华[1]( 2005)采用传统的索洛分解方法来测算TFP,对TFP与收入的收敛模 式进行了 研究。涂正 革、肖耿[2]( 2005) 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研究3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企业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对TFP增长几乎没有贡献。李培[3]( 2007) 利用DEA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16个地级市TF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得益于企业统计数据的日益完善,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正逐步转向微观层面。目前国际上学界主要有以下七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最初的研究方法为最小二乘估计法 ( OLS) ,就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对数线性化的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从而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但是,Marschak和Andrews[4]( 1944) 提出,把线性化的生产函数用OLS方法对企业TFP进行估计时,就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计量技术问题,也就是同时性偏差 ( simultaneity bias) 及样本选择偏差 ( selection bias) 问题,这会使得OLS的估计结果产生偏误。为了克服这两个问题,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种测算方法。首先是固定效应法 ( fixed effect) ,Stephen和Mukti[5]( 2000) 用这种方法来估计生产函数,以研究国家的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该方法虽然能解决同时性偏差的问题,但是必须基于面板数据,且必须严格建立在与回归项相关的、企业可观测的那部分TFP是跨时不变这一不是很切合实际的假设上,而且估计过程中还将放弃大量的数据。其次是广义矩法GMM ( 分为差分广义矩法GMMD和系统广义矩法GMMS) ,Arellano和Bond[6]( 1991) 首先提出了一阶差分法GMMD,通过借助工具变量 ( 通常是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来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但Blundell和Bond[7]( 1998) 认为一阶差分法GMMD容易受到弱工具变量的影响而得到有偏的估计结果。为此Arellano和Bover[8]( 1995) 、Blundell和Bond ( 1998) 提出了更有效的系统广义矩法GMMS,即将水平回归方程和差分回归方程结合起来估计,将滞后水平作为一阶差分的工具变量,而一阶差分又作为水平变量的工具变量。该方法主要通过加入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但是该方法有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需要比较长时间跨度的样本数据,以此来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因为其中涉及大量差分运算和滞后值的处理。之后Olley和Pakes[9]( 1996) 提出了著名的半参数估计OP法。OP法的特点是将企业的当期投资作为其受到不可观测生产率冲击时的代理变量。若考虑到选择性偏差的问题,OP法又可分为未考虑企业退出的OP - no selection方法和考虑企业退出的OP - selection方法,后者可通过生存概率估计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以控制退出导致的样本选择( selection) 问题。但是该方法要求企业投资为正,会剔除大量没有投资的样本。Levinsohn和Petrin[10]( 2003)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半参数估计法 ( LP法) ,他们将中间投入作为代理变量很好地克服这种缺陷,但是该方法却无法考虑企业退出的问题。这些方法都试着解决内生性问题,但各有长短,单一方法很难解决所有问题,也很难客观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国内对从微观视角出发对TFP进行测算的研究相对较少。鲁晓东、连玉君[11]( 2012) 对企业层面估计TFP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分别用OLS法、固定效应法、OP法和LP法对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谢千里等[12]( 2008) 用全样本数据和平衡样本数据估计了中国工业部门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体生产率表现,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发现较大的企业规模会导致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估计值。张杰等[13]( 2009) 使用OP法对制造业企业的TFP进行了测算,发现出口虽然不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TFP增长的因素,TFP却是促进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因素。聂辉华、贾瑞雪[14]( 2011) 使用OP方法计算了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制造业企业进入和退出效应没有发挥作用。毛其淋、盛斌[15]( 2013) 采用OP方法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对生产率动态演化的影响。

由以上的文献分析可知,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国内的研究多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半参数OP方法,很少同时使用国际上通用的七种方法进行度量 ( 特别是GMM方法和LP方法) ,而由于每种方法都有缺陷,单一的方法很难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有鉴于此,加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有充足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已有的七种方法对光伏企业的TFP进行了全方面度量。

1. 2 光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光伏产业的发展都表示乐观,且对于光伏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技术、企业等方面。Martin A. Green[16]( 2005) 梳理了光伏产业50年的发展历史,指出1975至1985年间的技术进步飞快,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能量的转换效率,也提升了商业模块的 价值。Rogol等[17]( 2005) 在太阳能产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太阳能产业将持续高增长。Lawrence[18]( 2006) 指出光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光伏制品成本的下降。Heuve等[19]( 2009) 用演化经济学的概念对太阳能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研究了国家政策、技术进步、产品应用、企业自身发展与太阳能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内研究方面,赵玉文、崔容强[20]( 2003) 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国家的支持政策是促进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马胜红[21]( 2004) 强调了各种政策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赵玉文[22]( 2008) 指出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徐枫,李云龙[23]( 2012) 通过SCP范式研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指出了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技术、政策壁垒。袁见[24]( 2013)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演变及传导机制,并利用空间状态模型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政策的确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光伏产业的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技术研发政策明显不足、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上在检验政策效应时,最常用双重差分模型 ( difference - indifference model) ,因为这种方法最能剥离其他因素的影响。Gruber、Poterba[25]( 1994 ) 、Eissa[26]( 1995 ) 、Feldstein[27]( 1995) 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美国税制改革的政策效果。我国学者周黎安、陈烨[28]( 2005) 考虑到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制造了同一个县农民纯收入改革前后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制造了在同一时点上改革县与非改革县之间的差异,也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数据的局限性,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多定性描述少实证研究,特别是学界和政界关心的扶持政策问题,几乎没有实证检验。此外,国内研究一般均用产量或企业的营业收入来衡量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平,然而光伏产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此种方法显然不甚合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1996—2011年光伏企业的数据,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首次定量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情况,并首次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

2 模型

文章的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第二阶段是对影响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因素的单独作用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估计全要素生产率首先需要估计生产函数。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Cobb - Doulas ( C - D函数) 生产函数,另一种是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Trans - log) 。虽然超越对数函数放松了常替代弹性的假设,并且在形式上更灵活,但是C - D函数结构简单,且对于规模经济测度直观且符合常理,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受青睐,本文也采用C - D函数进行分析。常用的C - D函数表达形式为: Yit=AitLαitKβit。其中Yit表示产出,Lit与Kit分别表示劳动与资本要素投入,两边取对数后转化为: ln Yit= a +αln Lit+ βln Kit+ uit,考虑到残差项所包含的部分信息也会影响到资本、劳动要素,即残差项与回归项是相关的,此时可能影响到最小二乘法等回归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可将uit进一步将其分解为:uit= wit+ eit,其中wit为影响企业当期要素选择的可变的残差项,而eit为真正的残差项。则全要素生产率: TFPit= ln Yit- αln Lit- βln Kit。

学界目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共有七种方法,分别是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法 ( Fixed Effect) 、广义矩法GMM ( 分为差分广义矩法GMMD和系统广义矩法GMMS) 、半参数OP法 ( 分为考虑未考虑企业退出的OP - no selection方法和考虑企业退出的OP - selection方法) 以及LP方法。所有方法各有优劣取舍,为了全面客观的考察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用这七种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各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回归检验。

在对可能影响光伏企业TFP的因素进行分析时,本文采取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并把年份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中,以控制时间的影响。本文首先将这些可能因素单独对光伏企业TFP进行回归,以考察单因素影响; 而后又将结果中显著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中,并将这些显著变量与其他不显著变量的交叉项对光伏企业TFP进行回归,以考察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考察政策因素对企业TFP影响时,若将扶持政策设为虚拟变量,如果仍然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会损失大量数据。如前文所述,国际上常用双重差分模型来研究政策效果。所以本文也采用了该方法,选取发展阶段相同,地理位置相近,有无政策的对照地区来考察扶持政策的效果。

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96 - 2011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的行业分类中没有统计光伏企业,因此本文通过筛选来获得相应的数据。根据定义,光伏产业主要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1。本文以此为根据在数据库中的主营业务范围进行了筛选,并且综合考虑了行业代码,除去遗漏变量的样本,共筛选得到3508组有效的光伏企业面板数据,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

对于企业层面的固定资本存量的核算,本文采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固定资产合计指标。对于没有增加值数据,我们用收入法估算增加值,公式为: 增加值 = 营业利润 + 营业税金及附加+ 应付职工薪酬 + 固定资产折旧。由于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没有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因此本文参照宏观中资本存量的核算方法,用It= Kt- Kt - 1+ Dt进行计算。其中K表示固定资产总值,D为固定资产折旧。

另外,由于统计数据中的值均包含了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为了更客观地反映资本和劳动对光伏产业产出的影响,样本中所有的变量均以1996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根据各变量的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数进行了平减。其中,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利润、应交所得税、应交增值税等与产值相关的变量均用当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PPI) 进行平减; 研发和补贴收入用当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进行平减; 资本相关项,如资产、负债、实收资本、法人资本金、国家资本金、外商资本金等均用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PPI、CPI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值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此外,为了分析光伏企业TFP可能的影响因素,本文还统计了国有资产,外资资产,出口额,研发投入R&D,政府补贴以及企业规模等数据。经过以上处理,本文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4 全要素生产率 ( TFP) 计算

4. 1 投入要素贡献率分析

在估计全要素生产效率之前,我们首先对生产函数进行了估计,确定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另外我们使用工业增加值而不是工业产值,因此回归项中并没有包含中间投入。在实际回归中我们将时间和企业固定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注: 括号内为 t 值,***表示 1% 的显著水平,**表示 5% 的显著水平,*表示10% 的显著水平

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相比,固定效应方法得出的劳动的弹性系数明显偏高,资本的弹性系数明显偏低,这一方面可能是对可观测的TFP的内生性解决很好,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数据被大量舍弃,以及可观测的TFP跨时不变的要求太严格不符合实际,导致结果偏差较大。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的GMM - DIF与固定效应得出的劳动的弹性系数接近,但资本高一些。然而GMM - SYS与GMM - DIF结果差异较大,说明了GMM - DIF采用的工具变量是弱工具变量,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采用半参数解决内生性并且考虑企业退出因素的OP - selection的估计中,资本的弹性系数明显升高,而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明显 降低,这个结果 与Olley and Parks( 1996) 、Biesebroeck ( 2005) 以及Loecker ( 2005)等的结果一致,表明使用OP方法可以很好处理样本数据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问题。而以中间投入代替投资作为工具变量的LP方法得到的劳动弹性系数要略微高于OP方法,但资本系数却明显低于OP方法,这样会导致全要素绝对值的增加,说明其并不显著地优于以投资额作为代理变量的OP法。

另外在所有方法的回归结果中,除OP - selection方法外,其他方法中劳动要素的系数均高于资本要素的系数,这也说明我国光伏产业劳动的贡献要高于资本。光伏产业虽然冠名为新能源高科技行业,但我国的光伏产业中,资本要素对生产率的贡献仍然偏低,劳动要素对生产率的贡献偏高,这说明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健康。

4. 2 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 TFP)

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为了全面客观地考察我国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利用前文介绍计算TFP的七种方法分别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由于样本数量较大,为了全面直观展示估计值的分布特征和通态变化,本文画出了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ln TFP水平值的核密度函数图,并叠加到一幅图中进行展示,结果如图1所示2:

注: 图表中 kdensity 指的是和密度曲线,Ln TFP 指的是全要素的对数值,“_ ”后面表示各种计算方法。

由图1可以发现,我国光伏企业广泛存在着正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所有的结果中,LP方法得到的结果最大,均值达到了6. 249 982,其他方法的结果从大到小的顺序是OP - no selection,OP - selection,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最小的是一阶差分GMMD的3. 401262,由于系统差分GMMS没有通过Sargan和Abond的检验,因此本文不再列出。

另外,对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此下文的研究重点关注TFP增长率。为了对比鲁晓东、连玉君的《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结果,本文采用了类似的方法,首先计算了LP方法下光伏企业1999 - 2007年的TFP增长率3,然后以每个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权数,计算了光伏企业的加权TFP增长率,然后对其进行几何平均,获得了9年内光伏行业的TFP平均增长率,并与鲁晓东、连玉君结果中排名前 三的行业 一并列出4,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我国光伏行业在1999 - 2007年的TFP年均增长率 ( 8. 74% ) 要明显高于之前文献中TFP增长率最高的金属冶炼行业 ( 4. 70% ) 。究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光伏企业为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对行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传统行业; 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及对外交流中,光伏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另外我们在表4中列出了6种方法计算的TFP的相关系数矩阵,并且加入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以考察TFP同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发现各种方法下TFP估计值的相关性很高,但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同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FP的相关性较低,这说明在我国光伏企业中非劳动和资本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下一节就可能影响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5 TFP 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捕捉了那些可能影响生产率水平的技术、体制、管理、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变量的综合效应,根据上一节的分析可知,这些非劳动和资本要素对我国光伏企业的TFP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把所有制 ( 包括国有资产和外资资产) ,出口值,企业规模,R&D,补贴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整体回归的效果不好,因此本文采取如下方法来考察其对TFP的影响:

首先,将上述可能的影响因素单独对各种计算方法下的TFP进行回归,在回归同时考虑年份和企业固定效应,得出初步结果。模型如下:

ln Y = δiFactori+ δyear + εi,其中i指的是除扶持政策之外的其它可能影响因素。

其次,将第一步结果中显著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放到回归方程中,对之前结果中不显著的变量再次进行回归,以考察此时不显著影响因素的效果。同时还加入显著因素和非显著因素的相互交叉项,以考察两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如果以factors表示第一步中显著的影响因素,以表示第一步中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则第二步的回归方程为:

再次,由于将扶持政策设为虚拟变量时,上述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时会抵消效果,所以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选取发展阶段相同,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来考察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5. 1 可能的影响因素单独对 TFP 回归结果

结合之前的分析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考虑以下可能影响到我国光伏企业TFP的因素:

( 1) 所有制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在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各行业的发展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考虑其对TFP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立国有资产和外资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考察其影响。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这一指标:

( 2) 出口额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在我国光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导向的。由于国内外不同的行业标准会刺激企业调整和改革,并且出口企业对外资本技术交流较多,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TFP。而出口额直接衡量了一个企业的出口规模,所以本文考虑将出口额作为可能因素进行考察。

( 3) 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由于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因此本文将企业规模列为可能对光伏企业TFP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在这里我们将光伏企业的规模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标准分成大、中、小三类,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指标从小到大企业的规模是依次递减的5。

( 4) R&D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R&D活动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R&D作为对光伏企业TFP可能的影响因素。

( 5) 补贴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为了扶持光伏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对光伏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补贴,这些补贴的效果是否显著也自然成为本文关心的话题。本文也对补贴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利用之前描述的方法,将在Stata中运行的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6。

注: 括号内为 t 值,***表示 1% 的显著水平,**表示 5% 的显著水平,*表示 10% 的显著水平

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国有资产对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FP的影响均非常显著,均在1% 水平之内。而且对TFP的影响均为负值,多数在 - 0. 5值附近,其中最大值是GMM - SYS方法得到的0. 418,最小值是LP方法得到的 - 0. 580。这表明国有资产的进入降低了光伏企业的TFP,并且国有成分越多的企业,企业TFP越小。这个结果也从侧面说明了,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如非国有企业,国有光伏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外国资产对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FP的影响差别很大,六种方法中有两种结果是显著的,且只在10% 的水平上显著,而比较重要的OP和LP方法结果均不显著,总的看来外国资产的结果不是很显著。所有结果对TFP的影响均为负值,但差别很大,其中最大值是LP方法得到的 - 0. 092,最小值是GMM- SYS方法得到的 - 0. 695。这个结果说明了外资成分对TFP的影响为负面且不是很显著。外国资本的进入并不能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

企业规模对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FP的影响整体上还是比较显著的,六种方法中有三种结果是显著的,其中两种结果是在1% 水平显著的,而比较重要的OP和LP方法结果均非常显著,且所有的结果均为负值,其中最大 值是GMMD方法得到 的0. 082 4,最小值是LP方法得到的 - 0. 347。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分类中数值越高企业规模越小,这说明企业规模越大,全要素生产效率越高,说明我国的光伏产业是存在规模效应的。

另外,出口额、研发投入R&D以及政府补贴对各种方法计算得到的TFP的回归均不显著,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说明了出口对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升级带动效果不明显; 光伏企业自身投入研发效果不显著,浪费资源和不作为现象严重; 并且我国政府补贴的激励效果并不是很好,补贴方式和用处更需要完善。

接下来我们考虑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TFP的影响。

为促进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把中国从一个光伏生产大国变成一个光伏消费大国,我国政府从2006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并且得到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响应。由于将扶持政策设为虚拟变量时,如果仍然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时会损失大量数据,所以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选取发展阶段相同,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来考察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通过阅读整理发现,湖北省在1996 - 2011年间没有出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计划与扶持政策[29]。而同处于我国中部地区,与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同的江西省与河北省从2009年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光伏企业的措施7;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2008年年末,也就是江西省和河北省开始大规模的政策扶持之前,这三个省的光伏企业总数量排名处在中上游水平,且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多 ( 见表6) ,因此是考察政策效果的理想对象。

注: 数据来源于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作者整理完成。

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将江西省和河北省设置为实验组 ( d1) ,湖北省设 置为对照 组,将从2009年开始的年份设为政策实施的年份 ( d2 ) ,并且将之前影响显著的stateshare作为控制变量,利用stata中diff命令,得到以下结果,如表7所示。

注: 括号内为 t 值,***表示 1% 的显著水平,**表示 5% 的显著水平,*表示10% 的显著水平

根据表7的结果可以发现,双重差分方法中衡量政策效果的交叉项d2* d1的所有计算的结果均不显著,这说明至少在以湖北省、江西省和河北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2011年前扶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造成这一结果可能是我国光伏企业过度依赖政策而削弱了主动性,也有可能是实施时间太短,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无论如何,扶持政策的效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5. 2 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 TFP 的回归结果

由于在第一步中,国有资产这一因素对所有方法得到的TFP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我们接下来将国有资产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对光伏企业TFP的回归中,并加入国有资产同其他单独回归不显著的因素的交叉项,来考虑其相互作用对光伏产业TFP的影响。

此时的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i指的是在第一步中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我们将出口额、R&D以及subsidy分别代入计算,发现所有结果中发现了R&D与国有资产的交叉项对TFP有很显著的影响之外,其他的不显著。因此只将这两者的结果列出,具体如表8所示。

注: 括号内为 t 值,***表示 1% 的显著水平,**表示 5% 的显著水平,*表示 10% 的显著水平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单独R&D对各种方法下的TFP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交叉项对于所有方法下的TFP影响均非常明显,均在5% 的水平内显著,且均为正面影响。这说明,尽管整个光伏行业的R&D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并不明显,但是国有企业的R&D却是有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将R&D的资源集中到大型国有企业上,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浪费,而且更有利于光伏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利用不同方法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计算,结果发现我国光伏产业普遍存在着正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对全要素生产率构成的分析中发现,资本贡献偏低而劳动贡献偏高,并且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低于劳动的贡献。在同其他行业同期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对比中发现,我国光伏行业同期全要素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此外本文还发现非劳动和资本要素对于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说明全面了解光伏产业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接下来对可能影响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单独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为了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将国有资产作为控制变量与之前不显著因素一起回归,发现尽管单独研发投入R&D仍然不显著,但其与国有资产的交叉项变得显著。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1) 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着正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偏低,劳动要素的贡献偏高,考虑到光伏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本质,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很健康。可能原因是我国光伏产业以中间加工为主,原材料和销售均向外,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对此,光伏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材料、装备等关键技术及改造上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努力改变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局面,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发展。

( 2) 尽管我国光伏企业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扭曲特征,但行业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光伏企业贵为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对行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传统行业; 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及近几年行业的整装重组中,光伏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当然作为比较对象,我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整体较低也是原因之一。

( 3) 在不同所有制的光伏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效率较低,国有资本对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效应。建议大型国有光伏企业积极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减少国有资本的占比,丰富所有制的构成,以期提高企业的内部活力和竞争力,这也是响应国退民进的改革大潮。

( 4) 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但与此同时光伏企业数目众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有鉴于此,建议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同质性高的光伏企业进行横向及纵向兼并,以扩大规模,减少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 5) 我国的光伏企业存在“两头在外”的特征,对外贸易规模庞大,但是外资资产、出口额对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光伏产业没能很好吸收和消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对外交流对企业自身的提升有限。建议企业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做到“干中学” ( learning by doing ) , 获得经济利益 的同时提 高自身的实力。

( 6) 研发投入R&D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可是我国光伏行业的R&D却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了我国光伏企业在R&D投入上的浪费腐败等不作为现象严重。但与此同时,本文发现R&D和国有资本的交叉项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大型国有光伏企业的投入研发是有正面效果的。建议将R&D资源集中到大型国有企业上,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光伏企业的竞争力。

( 7)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光伏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特别是2009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然而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并没有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反而加深了光伏企业对政策的依赖,削弱了其主动性,造成了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落实,扶持方式以及资金去向等方面多做文章,建议将扶持政策改变为激励政策,同企业的绩效挂钩,这样的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好。

摘要: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篇4: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在仪式上提出三点意见:

充分认清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的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围绕此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经过多年的申请运作,“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于2009年10月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用于证明“长白山人参”的特定品质。2010年省里组织了“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首批生产企业和产品评选工作。批准了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等13户企业的71种产品为首批“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今年又有8户企业的15种产品获得了资格。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长白山人参”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我省人参产业发展形势和现状看,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对加快培育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我省长白山及周边人参主产区独特的冷凉气候、人文环境、生物立体宝库、地理遗产等资源禀赋,使我省具有了生产区域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长白山人参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通过注册和统一使用“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能够使我省人参产品与其他省份的人参产品区分开来,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对我省人参产业的冲击,有利于加快形成我省地域名牌产品和培育东部山区支柱产业。二是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促进我省人参产业升级,塑造吉林“长白山人参”的良好形象。三是有利于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振兴我省人参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严格进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评审工作

确保“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的带动效应,本着公平公正、宁缺勿滥的原则,审慎对待,严格把关,开展了今年“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评审工作。

今年全省申报“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42户,产品165种。经过“长白山人参”品牌管委会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初步确定20户企业的61种产品进入专家评审程序。5月上旬,专家组通过资料审查、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评审,经充分讨论,一致推荐北京同仁堂吉林省人参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15种产品使用“长白山人参”品牌,并获得“长白山人参”品牌管理委员会列会通过。对入选的产品发放《“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准用证》,凭此证可在准入产品包装上使用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

没有取得“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和品牌产品使用资格的企业和产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注册资金不足500万元;二是申报产品只是试验品,没有市场销售;三是产品中含有鹿产品而不予评审,梅花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进入药品和食品;四是没有检测报告或检测报告不符合要求;五是无审计报告或完税证明;六是产品检验不合格,主要是农残超标;七是按照吉农园字〔2007〕218号文件《关于使用中国·吉林“长白山野山参”品牌的通知》的要求,对于山参生产和加工企业和产品进行单独评审,不参加本次评审。

进一步强化证明商标和品牌管理

各级人参产业主管部门要配合省“长白山人参”品牌管委会,加强对辖区内“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坚决杜绝损害“长白山人参”品牌和证明商标形象的事件发生。

一是“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要按照“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及品牌产品标准,做好第二批入選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的包装设计,加快产品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保证“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质量,使其尽快投入市场。

二是积极培育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大力宣传人参产业政策、人参文化、科普知识,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标准普及。今年我省将利用第八届成都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第十届长春农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进行 “长白山人参”品牌展示展销等推介活动,各地和品牌企业要积极参与,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要完善品牌人参产品的营销网络,各地要依托龙头企业,努力在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建设品牌产品超市、连锁店、专营店及专柜等销售展示销售平台,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营销网络。

三是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注重增加科技含量,着力解决好品牌与市场、产品、标准、企业脱节等问题,下力气扭转吉林人参品牌多而小、散而乱的被动局面,切实把“长白山人参”品牌打造成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和社会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品牌,树立吉林人参良好形象。

四是要实行退出机制,省“长白山人参”品牌管委会和各地人参主管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对达不到品牌使用标准、对长白山人参品牌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取消“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使用和品牌产品生产资格。

篇5: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11年,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市安监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区全面开展十大行业安全生产分类定级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完成危险化学品、燃气、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电力、交通运输、水利等十大行业的评定工作,共计116家,其中A级企业13家,B级企业84家,C级企业19家。

二、具体做法

1.精心筹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抓工作筹划。我局充分结合区域实际,确立了“三先三后”(先培训后定级、先排查后定级、先整改后定级)和“两个全面”(十大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全面完成分类定级、其它行业全面开展分类定级工作)的工作目标,及时印发了《成都市温江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步骤与要求。

二是抓动员部署。在全市率先召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动员部署大会,认真研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的各项措施。

三是抓组织领导。区政府高度重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主任(副副主任)、区安监局局长为副组长,十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

员的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活动领导小组,在区安监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2.多措并举,推进落实活动顺利开展

一是抓宣贯,做到认识清。针对温江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四个结合”(结合宣贯活动、结合工作通知、结合工作简报、结合电视新闻)的宣传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是抓培训,做到业务精。遵循“先培训后定级”的原则,大力开展落实主体责任培训工作,会同科技园管委会、区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局先后分别针对行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安全员,共同组织3期分类培训,共计培训400余人,全面提升了行业主管的认识水平、企业负责人管理水平和企业安全员的安全意识。

三是树典型,做到示范强。以“树典型、强示范,以点带面”为思路,在各个行业、规上企业和规下企业中分别树典范,推动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如在十大行业中,以交通行业为行业示范点,组织各个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到交通局参观学习和座谈交流经验,解决行业标准与定级标准的有机结合问题。

四是重实效,做到覆盖全。除市上要求十个行业以外,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拓展落实活动的范围,将分类定级扩展到食品、医药、机加工、家具、电子和公众聚集场所等领域。

五是重排查,做到底数明。将排查行动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相结合,会同区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局、科技园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划片区,分任务,深入区内企业开展

安全生产情况摸底和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全区出动检查组4个,检查企业325家,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

六是督整改,做到标准高。对前期查出隐患的企业,督促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期限,对存在问题多、整改难度大的,采取专家顾问制进行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实。共排查出的41处隐患,目前已整改38处,整改率达93 %。通过整改,提高了评级的整体水平。

七是签承诺,做到责任明。在此次活动中,区级各部门、各镇(街)与区政府签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承诺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同时细化辖区内、职能内的企业或单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各级安全责任明确到位。3.强力保障,推进活动激励机制健全有效

一是挂钩目标考核。将行业主管部门目标考核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挂钩,纳入全年目标督查范围,将落实主体责任工作的考评作为目标奖励的内容之一。

二是挂钩信用考评。在全市率先实施安全生产信用考评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挂钩制度。温江区政府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考评的通知》(温府办发[2011]33号),将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综合考核中的优秀企业、合格企业、基本合格企业和不合格企业分别对应为分类定级中A、B、C、D四级企业。

三是推行“两极”挂牌。对分类定级中考核为A级的企业挂“四星级企业”标牌,以宣传好的典型;对分类定级中考核为D

级企业挂“隐患督促整改企业”标牌,以督促企业整改,积极借助社会舆论和各界力量,加快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

四是跟进执法服务。将执法服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紧密结合,以执法促落实,以落实体现执法效果,督促企业抓好此项工作。为确保专项监察执法行动落实到位,区安全生产执法大队把此项工作列为今年执法工作重点之一,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执法人员分组、分片对相关企业进行安全监督执法,对安全隐患较多、屡次不改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

五是跟进舆论监督。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视、报纸、简报、通报等形式,对企业落实情况进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舆论氛围,以督促企业落实责任。

篇6: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年初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和谐xx”的深入开展,突出重点,从严做实,从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入手,重措施、抓落实、保平安,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这个中心的前提下,我局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制度,狠抓落实

我局自年初和各分管局长、各科室和事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局内部建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驾驶员工作守则》、《车辆使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举报制度》,杜绝局内部安全生产隐患。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矿山企业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环节,为确保宣传效果,我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工作目标,使矿山企业明确今年安全生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析目前矿山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高了业主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并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利用横幅、标语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使之家喻户晓,共制作 横幅80余幅,并在局电子大屏幕滚动播出安全生产警示标语,开展安全咨询1次,发放宣传资料15份,利用手机发送短信125条,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树立醒目的警示标志牌32块。

三、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领导重视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局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矿管处负责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市矿山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时了解各地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动态,同时按照工作目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工作。

四、建章立制,强化规范

1、建立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使安全生产规范化,坚持安全生产例会分析制度,做到每季不少于一次,在矿山技改和扩建工程中,凡涉及到安全、环保的,按“三同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避免出现新的安全欠帐,同时加大考核激励和约束力度,实行奖优罚劣。

2、督促企业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有检查,有考核,及时通报执行情况。建立巡查制度,确保矿山安全,结合日常工作,坚持每月不少于2次的全面检查,节假日安排人员进行巡查,同时根据汛期矿山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增加巡查次数,及时阻止特殊气候下矿山企业违规作业现象,防患于未然。

3、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管理台帐制度。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明确工作重点,在我局目前已建立了安全生产会议台帐,安全生产检查台帐,安全生产整改台帐和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台帐,并建立了安全生产情况一览表和安全责任签订情况总汇等安全生产的管理台帐夯实了管理基础。

4、切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动等专项行动,做到点面结合,既全面发动、督促各生产单位彻底排查隐患和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又重点检查事故多发、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把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5、为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保障矿山企业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我市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制定了《xx市矿山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本局,办公室主任由本局矿管处处长担任,联席会议由市安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组成。

五、严格管理,切实做好矿山安全

为落实上级安全生产精神,打造“平安xx”“和谐xx”,我局采取加强巡查和部门联合检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对全市矿山进行了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参加人员达126人次,共查分层不到位5处,越界开采1处,险石浮石8处,缺少界桩2根,阴山勘1处,一面坡2处,发整改意见书12张。

六、注重安全投入,改善劳动环境

积极探索矿山规模经营路子,努力提高矿山机械化作业水平,狠抓企业从业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培训职工71人,使安全生产知识深入到各矿山企业、各从业人员。

七、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矿山安全管理是一门涉及专业面十分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作为矿山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肩负着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任,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各种专业知识,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半年来在全局同志努力下,安全事故全局为0,矿山企业安全事故为0,为建设“平安xx”“和谐xx”出一份力。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法》宣传力度,使之更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健全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篇7: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目标1:全年完成供货量40万立方

一、销售部人员调整

① 增加2-3名销售员

② 淘汰不合格销售员,加强内部管理

二、建立更好的销售激励制度

① 细化销售基础工作,实行月度考核制,对基础工作实行负激励 ② 将公司单的分配纳入激励范围

③ 末位淘汰

三、紧抓销售基础工作

① 充分跟进市场动态

② 要求对新老客户的拜访做记录及反馈

③ 上述两项纳入月度考核范围

四、加强培训

① 每个季度做一次销售或产品知识的培训

五、适当增加销售费用

① 根据情况发展与甲方的客情关系

② 鼓励销售员发展与工地监理负责人的关系

目标2:回款系数控制在2.5以内

一、加强项目背景调查

① 更多地了解项目性质及建设方、施工方的信用记录 ② 根据项目背景情况认直与财务部门商量填写项目卡

二、增加工业项目的比重,力求不放过工业区内的工业项目 ① 密切关注园区内工业项目的动态

② 对工业项目作一定的政策倾斜

三、与兄弟公司交流回款经验,汲取更好的办法

目标3:全年利润660万元以上

篇8:2011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对大连市2011—2013年度接受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托检测的244家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的企业进行检测,资料来源可靠。

1.2仪器与方法采用浙江恒达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DS21B型粉尘采样器进行定点采样,北京赛多利斯仪器设备公司生产的型号为CPA225D的1/105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分析。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粉尘危害的的作业场所,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的选点原则进行现场设点采样,评价依据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中粉尘时间加权容许浓度(PC-TWA)和超限倍数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若该粉尘点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超过其PC-TWA,同时短时间接触浓度符合超限倍数要求,则判定该作业点接触的粉尘浓度危害符合国家标准(以下称:合格)。所有检测仪器每年均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检测均经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乙级)的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1—2013年接受委托检测的244家企业中,共检测各类粉尘共计1 263点,合格点数1 180个,总合格率为93.43%;其中电焊烟尘,砂轮磨尘等7种粉尘共检测1 109点,占所有检测点数的87.81%。存在上述7种主要粉尘的企业共计133家,按经济类型分类,私营企业9家,国有及集体企业18家, 外资企业(包括外国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港澳台商企业)106家;按企业生产规模分类,大型企业28家, 中型企业58家,小型企业47家。检测结果显示,木粉尘和矽尘的超标率分别为20.49%、47.76%,明显大于其余几种粉尘的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1—2013年7种主要生产性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

注: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2不同行业7种粉尘分布情况大连市企业最近3年几种重点监测的粉尘检测结果显示,7种主要粉尘类型分布于机械、电子、化工、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木业、船舶等多个行业,7种粉尘类型行业分布见表2。

2.3不同行业7种主要粉尘粉尘检测结果化工行业7种粉尘的检测合格率为100%,机械、电子、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木业、船舶、其他行业的合格率 分别为97.79% 、99.11% 、87.76% 、88.27% 、 92.86%、79.17%、92.31%、97.14%,行业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9,P<0.05)。见表3。

3讨论

对全市244家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连续3年进行监测,结果发现,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7种粉尘检测点数占到所有粉尘的87.81%,表明这几类粉尘已经成为我市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的主要类型。检测的几种粉尘中,其他粉尘的构成比达到51.22%,其他类粉尘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检测数量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检测工作多由企业提出委托,而企业相关人员缺乏职业卫生专业知识,无法对粉尘类型正确辨识;另一方面一些技术服务机构对其他粉尘的辨识存在误区,把一些有毒固体颗粒物都归入其他粉尘类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这种错误容易误导用人单位,造成防护松懈,导致职业性中毒的发生。为此,应严格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中对其他粉尘的定义,对粉尘类型进行正确辨识。

存在上述几种主要粉尘危害的企业涉及本市众多行业,大致可归入机械、电子、化工、电力、木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行业。大连作为国内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辖区内日韩等大中型外资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最主要的类型是机械和电子行业。外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更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日常检测,因此机械和电子类企业检测企业数和检测样品数都较高;另外,外资企业更加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资金,有能力用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改善,检测结果显示机械和电子行业粉尘合格率均在97.79%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木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上述几种主要粉尘类型超标较严重,三者合格率分别只有79.17%、87.76%和88.27%。分析原因认为,这3类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粉尘类型为木粉尘和矽尘,而本次调查显示,木粉尘和矽尘的检测超标率分别仅为20.49%、 47.76%,明显高于其余几种粉尘的超标率,两者的最大超标浓度分别达到各自职业接触限值的5.11和7.67倍。木粉尘超标与我市木材加工企业现状有关,我市此类企业多属中小型企业,为了方便生产,企业将不同工序混杂设置, 导致二次扬尘[4],造成木粉尘结果超标。矽尘是危害我国工人健康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5],朱玮等[6]以及刘宏凯等[7]的调查显示,不同工种矽尘的检测合格率为28.0%~73.3%,本次调查矽尘的合格率也较低,为52.24%。 调查发现我市矽尘高浓度点主要分布在铸造行业中的铸造制芯抛丸清理等岗位以及玻璃等非金属制品的生产中, 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是企业设备布局不合理,缺乏局部通风措施,车间通风情况差,无法将粉尘及时排出。同时由于一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心为了节省检测成本,对于一些所谓“熟悉”的粉尘样品,不愿按照相关检测规范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这样无形中减少了矽尘的检出, 忽略了其潜在危害,此种状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8]。

2011—2013年粉尘检测总合格率达到93.43%,表明我市粉尘危害得到一定控制,但是检测结果显示,个别粉尘种类超标严重、个别行业粉尘危害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中数据仅是2011—2013年度委托检测结果数据,不能排除个别作业场所粉尘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展开委托检测,我市粉尘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木材加工行业的木粉尘和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中的矽尘超标严重,应当将这两种粉尘列入我市粉尘防治的重点。为此职业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约束力;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相应的技术服务支持,使企业了解自身情况,不断改进不足之处;企业应当增强法律责任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对除尘净化的设备要定期维护检修,敦促工人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做好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减少并避免尘肺病的发生。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间大连市企业涉及的几种主要粉尘分布及危害现状,探索今后该市粉尘危害防治工作重点。方法 对2011—2013年接受委托的244家企业粉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7种粉尘占所有粉尘的87.81%,是该市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的主要类型;7种主要粉尘中,木粉尘和矽尘的超标率分别为20.49%、47.76%,明显大于其余几种粉尘的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我市各类行业中,木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几种主要粉尘类型超标较严重,三者合格率分别只有79.17%、87.76%和88.27%。结论 大连市粉尘防治工作依然严峻,监管部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应通力合作,加强主要类型粉尘危害和重点行业粉尘危害防治,控制尘肺病的发生。

上一篇:游泳历险记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基层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