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2024-07-25

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通用9篇)

篇1: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从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德育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代中学德育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找出原因,把握德育的方向,提出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调不一

中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面引导,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零)。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的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

因此,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要处理好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使德育形式社会化。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

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②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四、要把德育活动融于生活中,活动丰富多彩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院、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要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成为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篇2: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邮编 061800吴桥县职教中心 王文彬 联系电话 0317-73652

51近年来,诚信日渐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正在流失的资源。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社会上诚信危机的出现。青年学生耳濡目染种种不诚信的现象,给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尚未形成的他们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新课标的基础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诚信是人文精神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则突出强调了对未成年人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作了具体的要求,凸显了对中小学进行诚信教育的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也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由此,我们认识到对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国家与民族存亡的大事,是关系到国运昌盛的要务,因此,作为学校在新课标下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诚信的认识

1、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述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在《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其中的“友谅”,就讲作为朋友或交朋友,要交诚实守信的人。明初著名学者宋谦借书的故事,清朝苏州吴县商人蔡磷字据存心中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关于诚信故事的典范。(载于八年级《思想品德》53页,陕教版)。

2、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4条规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慌,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第48条规定: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从日常学习,行为习惯中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

加强诚信教育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07年9月18日胡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评选出的“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就是全国诚实守信的楷模。

3、诚信是成功创业的根本。

张瑞敏掌航的海尔集团成功史,百年老店冠生园的破产悲剧,都最好的证明了诚信是发展事业最宝贵的资本。山东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创业人,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王乐义常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多年来,王乐义始终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把自己的事业扎在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二、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

1、“诚信教育”讲“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思想政治课堂是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实施诚信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教师要担当起重任。现行教材中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凭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魄力,借鲜活的教材之力,让诚信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让诚实守信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师表垂范,作榜样

教师要让学生讲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逐步确立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教师要做他们的长者、朋友,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微笑留给家长,用真诚对待家长,用爱心打动家长,还要自我约束,明礼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家长,不请家长办私事,不搞有偿家教,不乱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家长宴请等。

3、让校园拥有“诚信”的清泉

有人说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用时也应该有“诚信”的清泉。学校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让诚信文化充满校园,如观看优秀电视片,听先进人物报告会,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班级辩论会,师生实话实说讨论会、征文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把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例如我校就发生过这样的事:06-8班的张悦同学在校外拾到1200元现金交还给了失主,该学生并未声张,当失主的感谢信送到学校,我们方才知道。我们利用这一次机会,利用身边的事例,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张悦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加以拓展,开展了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大讨论会,针对学生中“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说慌话”三种现象,在学生中展开辩论,提出克服的具体办法,组织学生观看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这些都在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三、把诚信教育向纵横延伸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军事训练、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是第一的观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到福利院献爱心,植爱心树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在奉献中得以陶冶。通过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当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极大的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家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篇3:对中学生物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 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 (1) 未来的生物学家; (2) 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 (3) 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 (4) 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5) 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 (1) 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 (2) 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 (3) 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2. 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

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 (1) 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 (2) 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二、加强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物教材来看需识记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识记速度快而准确,保持时间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板画、实验、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另外,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向识记的人提出识记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识记的任务和要求,分清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要略记,哪些可以不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内容必须牢记,生长素的发现只需略记,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则可以不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定时进行检查和测试等不同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且相互交融的实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感方面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将看似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将看似教条性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看似经典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的情感性,让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的批改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例如,对审题仔细的学生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上“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请认真些”“要努力”等。实践证明,通过充满情感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认真地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3. 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为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物学科中,重点应注意观察力以下“四性”的培养: (1) 技能性。如徒手制作动、植物装片的技能;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等。 (2) 敏锐性。它是指人类对瞬息万变的事物能迅速感知,及时把事物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纳入自己的大脑信息库能力。 (3) 全面性。要求观察者能运用人体多种感觉器官,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感知,通过“看”、“摸”、“听”、“嗅”、“尝”等感觉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异性、正面和反面、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正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 (4) 思维性。观察的思维性的培养。

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总之,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加强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启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2]任布君.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对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有了新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单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新教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方法、思想。教师教学还要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篇5: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自身的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作 者:聂桂芳 作者单位: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刊 名:太原科技英文刊名: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3“”(3)分类号:B844.2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因素 标准

篇6: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要:发声训练是中学音乐课上一个非常难以提高的教学环节,本文阐述了其重要性以及两点较为实用的发声训练方法,期望这一教学环节能得到广大音乐老师的重视和提高。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发声训练

对中学生在歌唱教学中进行发声训练是我们音乐课上传统的教学环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许多教学环节,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提高。而歌唱教学水平根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却很少有突破和创新。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几乎不再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歌唱教学水平为什么难以提高呢?我想,一方面,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难以提高的教学环节。老师们常常是望难却步。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歌唱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其实,歌唱毕竟是声音的艺术,不从声音的训练着手,就不可能把歌唱好。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唱好歌,不先把“人声”这件乐器训练好、调整好,是无法让学生唱出美妙的声音的。下面我就谈谈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发声训练中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发声训练在初中音乐课上的重要性。

(一)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的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基本的发声方法,不会运用混声的技巧造成的。

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练习首先就是要努力解决学生歌唱时容易出现的这些毛病。哈伯特?卡萨瑞认为,一种好的歌唱教学方法,就是在整个声区之内,能够把声音发展得音色良好且均匀一致。维护好声音机能的健康正常。纽约歌唱教师协会在文件上指出 声音训练在于发展声音的音质、声区、力度、灵活性、柔韧性,使它们互相协调,并对歌唱的诸要素具有控制能力(包括气息、发声、读字、解释等)。威尔科克列举了声乐教学上的一些目标正确的姿势、深的呼吸、舌与颚的柔韧、母音的纯正、表情的生动。从这些大师们的话中可以看出:声音训练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气息、音质,统一的声区、音色以及有一定的力度和灵活性,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当然,我们不是培养歌唱家,但是让学生在歌唱时有一定的气息支持和共鸣较统一的音区、音色和力度;较宽的音域等对中学生来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不难达到的。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发声方法后,在母音和吐字上再下点功夫歌唱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从而,也才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

(二)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最大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它至始至终地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歌唱就是学生亲自参与创作同时又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比欣赏音乐来说更为直接和丰富。学唱歌曲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美的歌声对学生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试想,如果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发声知识和技能,长音能够平稳圆润,高音能够高而不虚。那么,学生们一定能在自己美妙、纯净的歌声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从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感情。例如,我们教学生演唱莫扎特的《渴望春天》,如果学生的气息能应用得比较连贯以及声音的控制柔美而圆润。那么,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会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情怀。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进行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是学生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我们实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课上发声训练中的基本方法:

当我们认识到发声训练的重要性后,就涉及到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的问题了。每位教师的方法肯定不尽相同,但笔者在向一些专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两点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我们发声训练中进行强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阐述一下以供音乐教师们商榷。

(一)在发声训练中多运用肢体语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肢体语言的运用源于瑞士“达尔克洛斯体态律动学”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它的优点在于肢体语言具有视角作用和心理暗示作用,它可直接刺激感观。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提示、模仿和捕捉、感悟要领,并立即实践,这样学生许多困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比如,学生在练习气息时总感觉腰、腹这一块使不上力,可让他们在音较高处或弯腰或下蹲,体会腰、腹这一块自然的着力的感觉。训练“白声”,可让学生边唱边用两手绕耳划一圈向前扔,表示让声音进入“通道”。此法使声音穿透力较强、圆润、丰满。再如,有的同学的嘴总是打不开,可让他们到较高音时做出把手伸进嘴里拔鱼刺的动作,这样嘴会张大许多,下巴也自然放松。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练声时双手握拳在胸前不停地转圈,这既可使学生不断用上气息又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些都不是固定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动作去解决遇到的难题。总之,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训练这一方法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和不断的创新,学生不仅容易体会,而且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二)通过正确的说话声进行发声训练是练声成功的捷径。

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里特别强调以说话声音作为声乐完备教育的基本元素。该书作者认为“说话和歌唱两种形式的声音是同样的物质元素,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忽略其中之一就意味着废去了另一个正确发声和美点。说话声的正确构成,是正确歌唱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著名歌唱家威廉,莎士比亚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这些歌唱家都非常强调正确的说话对发声训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训练中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比较洪亮的而又自然的说话比单纯对他们进行发声训练要容易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增加朗诵诗歌或歌词的环节,时间稍长以后再引导学生往胸口叹着气说话或朗诵,接近于一种讲唱式的朗诵。再把这种朗诵时的气息和共鸣引用到唱歌中去。这样,学生容易找到气息与声音的结合、真声与假声的结合,逐渐地就能应用混声演唱,音区也可以得到统一。歌唱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每次5到十分钟即可,避免疲劳损伤学生声带。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当练声变成习惯,学生会自然的接受,并且也只有长期的积累,学生歌唱水平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篇7: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要: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较小学而言,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发展,有了自己的一定看法,但是还不是非常成熟。进入青春期以后,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一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参差不齐,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指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 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三)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失控,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突出,现在的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摧残,父母只能给予称赞和褒扬,不能加以批评和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高中学段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压力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他们往往一时无法适应,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厌学逃学,整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与父母顶撞,不愿与人交流与沟通,更有甚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父母又不善于捕捉孩子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 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三)教师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下,许多中学一味追求高升学率,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细心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使得很多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不到位,很多中学虽设有专门的心询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学校不够的重视,从资金上和基础设施上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而许多心理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不能恰当而有效地给前来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寻求到外界帮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严重。

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四)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建立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微信平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学 校应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帮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篇8:对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思考

一、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向

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 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 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呢?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 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 使其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前一种方式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 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 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后, 将来如何应用,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后一种方式是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一种方式, 侧重点在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 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会迅速提高, 几年之后, 在学习、工作中一定会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 让学生接触到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操作环境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 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 (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 。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 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等集成在一起, 不仅能双向传送微机数据, 还能双向传送声频和视频信号, 使同一信息同时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 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采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 学习内容、方法、步骤, 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 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 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 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使用多媒体创作系统, 是一种集成软件, 开发环境包括:多媒体开发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及多媒体资源库, 使开发者不必关心多媒体程序设计的繁琐细节, 而集中精力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因此多媒体的制作变得非常易学易用, 操作简便, 任何一个没有电脑知识的普通教师均可以编制出丰富多采的多媒体课件。这种开发工作不需要熟悉计算机语言, 只需会用鼠标即可, 犹如备课时翻阅资料一样, 在多媒体资源库中选出适当的内容 (包括文字、图表、图形、动画、语言等) , 把它放进课件中就可以了。

篇9:对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 要:走科学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之路,要克服简单的成绩量化的思想,要打破制度上墙,无监管、无落实、无奖惩的表面作文章的陋习,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落实以“师生的全面互动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尊师平台,建立人本理念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实现创新多赢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人本理念 师生全面主动发展 民主管理

在我国中学教育政策百年历程中,到90年代初期推行学校教育“三制改革”之后,中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体系才逐步完善,进人21世纪后,现代社会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国内教育变革日益升级等对知识、人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崭新要求,这就使得我们原有的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方面的严峻考验,难免要经历一个适应、调整和磨合的时期。教育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管理面对的两大主要课题,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其起点和归宿都是人,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遵循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用和科学的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学生为本,倡导尊重教育对象;以教师为本,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

一、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违背个性发展的量化管理手段

量化方法是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一种基本工具,成了纪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成果的手段。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而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量化管理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符合更高的量化标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课内一味满堂灌,课外还有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越负荷的作业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或者实际操作有难度,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着制度归制度,行为各干各的“表面制度化”现象。

二、中学教育管理实现人本理念的途径和方法

1.中学教育管理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把教师的终身发展作为实现人本理念对中学教学管理的必要条件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人本理念的教育管理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中学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而言,人本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特殊要求,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人本教育模式应当符合时代发展趋向,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这种模式注重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个人爱好特长与教育方式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也是最能代表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教育关怀。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为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必须坚持贯彻“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的培养教师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广开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培养提高要建立一整套长效管理制度,有计划,重措施,激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尊重教师主人翁地位,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激发教师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同时也应为教师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采取外出培训、集体学习、专家指领,培养骨干等形式,不断给教师“充电”、“洗脑”,做到“打铁光得自身硬”。

2.中学教育管理要实现教育与管理相互渗透

管理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管理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和掌握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探索管理与教育的结合点,做到在“管理过程中教育”、“教育过程中管理”。所谓在“管理过程中教育”是指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善于管理、严于管理、敢于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施之以教育。管理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保障。教师运用定量管理和系统管理方法,对学生管理具体化、规范化。所谓在“教育过程中的管理”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管理思想、渗透管理思想,寓思想教育收取知识的方法教育于管理活动中。

3.中学教育管理要建立人本理念的学校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实现创新管理

学校管理方法是开展学校管理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措施,其选择是以人性为基本前提的,应对新时期的教育管理面临的各种挑战,显然离不开管理机制上的积极创新,这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内部人员最大的潜力来发展和壮大组织的实力,增加本身的竞争力。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更好的管理方式,使教育这个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转。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育人的原则,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切实地依法办事,合理用人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一方面可以调动学校和教师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从而使教育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包含翼和飞的成语下一篇:HIS医院信息系统功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