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

2024-08-20

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精选5篇)

篇1: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个体发展产生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常见的分析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另一种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其中的生理(物质)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征的意识。这就好比说,男生会希望自己长高,生病的人会希望得到健康,以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有对外表美的追求。就好比如说我自己就会在正式出门前打扮自己,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穿一身不搭配的衣服,再买衣服时也会很注重这一符合自己搭配否,或者我会对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很注重,有时候不会喜欢别人侵犯到自己的领域内,或者是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所有物。

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是指个体对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收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我们会喜欢和我们处于同一层面的人一起,但是我们又希望经济水平或政治地位高的人对我们欣赏。

心理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自卑或者是自信,或者是追求能力和追求理想。我自己就属于那种数学好,但是英语一塌糊涂的人,所以在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就会在数学课上很活跃,面对老师提问时,说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自信;但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如果提问到我的时候,说出的答案会很模糊,有很多不确定感。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铸造,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动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类自我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就是在上面所讲的生理自我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因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自我评价就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通过这种自我评价我们相对应的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出现自信,自负或者是自卑的心理。而自我修养

就是个体培养正确对待自己,端正自我态度的过程。通过这种自我修养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健康发展。

而社会因素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其中的家庭因素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其作用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形成好的自我意识。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教就很严格,父亲从小就要求我要有礼貌,吃饭不能看电视,不可以咬筷子等等,母亲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背《三字经》等读物。但是,父母离异还是对我有一定伤害,比如我不太会相信别人,不喜欢和别人近距离相处,过于独立等等。社会因素中还有学校因素,这就是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有一些做人或是处事的道理,在这种教授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老师要是经常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会养成胆小谨慎的个性,甚至会有自卑心理。在同学之间相处中,如果他是很受欢迎的人就会很开朗活泼;反之就会比较孤僻甚至自闭。最后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就包含很广了,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因素,比如说中国的孩子会比较谨慎沉稳,;美国孩子会更积极主动;而墨西哥的儿童则更被动忠顺。

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其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调节这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也导致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自我意识还可以对自己已有的人格品质本身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主动引导人格向更高目标发展,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会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完善的,这就会引导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就好比说,在我们初中阶段我们可能会自卑,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社会环境或者是在我们自我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的影响,我们就会将这种自卑心理渐渐抛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初中时有的时候会对社会甚至自我产生严重的厌恶感,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已经很少会有这种想法的,人的一生不完美的事情会很多,甚至社会也不是光有美好的一面,黑暗也有不少,我们要既看到好的方面也注重不好的一面才是正确的认识。

社会认知是指受到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人 的知觉。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可以感官察觉的特性。就像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正装,拿着公文包,我们就会首先认为他可能会是公司白领,要是看到一个人穿着运动装,我们就会认为他是在运动。我个人就经常会这样判断人,要是一个人在微笑或者是面部表情较为欢快,我就会和他谈话;如果那个人面无表情,或者是在投入做事情,我则不会打扰。

对于性格,我则会在

离,那样会很没有安全感。

我个人认为,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好的自我意识会形成好的社会认知。就好比说,一个儿童,他在很小的时候家庭美满,父母对其比较严格,让他拥有了良好的家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习成绩优异,同学关系相处很好,不论是身高、性格,还是长相、兴趣都不错,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在社会中,他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失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会对人格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是消极作用。所以说,我们要保持良好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改善,并以积极的心态来进行社会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让人格想着好的方向发展。

篇2: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主要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发展壮大落后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贫困地区;基层组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资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升村组织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推动农村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赋予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命力,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村集体的生产资料在逐步减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消失。即使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是规模不大,效果不佳。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很难有多余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匮乏;基层政府扶持不够;农村集体经济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后备力量不足。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一)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1.针对农村的政策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在传统的集体经济制度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阶段,农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思想逐渐转变,尤其是在政府颁布了鼓励个体经营、私体经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之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越来越少。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农村集体经济是依附于计划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现在却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去适应市场经济。

(二)现实原因

1.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各乡镇领导班子都倡导“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理念,忽视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严重不足。贫困地区的土地基本在农民手中,而农民不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土地用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导致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要素匮乏。

3.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农村基层干部将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个体经营和私体经营上,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主动性。

4.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生产,创业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决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水平低,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等,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基层才有运转的资金,才能为全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要想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就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订一套适合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经济收入差距问题,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以及落实“城乡之间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组织、指导、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政策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贯彻下去。为了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形势要求,要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弄清楚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

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原因在于颁布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当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主要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现状作为切入点,对发展壮大落后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贫困地区;基层组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资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升村组织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推动农村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赋予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命力,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村集体的生产资料在逐步减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消失。即使有幸保留下来的,也是规模不大,效果不佳。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很难有多余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匮乏;基层政府扶持不够;农村集体经济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后备力量不足。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一)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1.针对农村的政策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在传统的集体经济制度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阶段,农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思想逐渐转变,尤其是在政府颁布了鼓励个体经营、私体经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之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变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越来越少。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农村集体经济是依附于计划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现在却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去适应市场经济。

(二)现实原因

1.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各乡镇领导班子都倡导“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理念,忽视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严重不足。贫困地区的土地基本在农民手中,而农民不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土地用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导致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要素匮乏。

3.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农村基层干部将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个体经营和私体经营上,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缺乏主动性。

4.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生产,创业意识薄弱,缺乏科学的决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水平低,忽视市场经济规律等,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只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基层才有运转的资金,才能为全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要想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就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订一套适合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经济收入差距问题,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以及落实“城乡之间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组织、指导、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政策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贯彻下去。为了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形势要求,要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革,弄清楚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

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原因在于颁布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当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应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放入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其次,对各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最后,制定有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集结一切力量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将市场作为发展方向,规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首先要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改变经营模式,创新优化经营,改变观念,拓宽思路,将工农商三者的经营理念相结合,根据实际需求,走出一条适合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五)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是要有一批积极主动、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基层组织。实践证明,好的农村基层组织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该拓宽和加大用人渠道。

(六)加大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颁布有利于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其次,加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在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再次,严格监督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最后,禁止乱收费、乱罚款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行为。

(七)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

应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财务预算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透明化,定期公开账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实行民主理财。

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农村集体经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从而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3: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

[关键词]英国模式;俄国模式;农业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最初关于农业思想少有集中论述,而多出现在其他著述当中。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早期,其中关于农业的论述相对比较多的是《共产党宣言》。从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农业发展模式思想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英国模式”和“俄国模式”。本文阐释了这两种模式的特点和模式转变的原因。

一、对“英国模式”的阐释

在英国当时有三个土地占有者阶级:贵族大地主、非贵族大地主、自耕农。后两者已经消失了,变成雇农和靠工资生活的织工。这些人大批流入城市,使城市以极其惊人的速度扩大起来。英国在经过宗教改革后,引发了英国的社会革命,经济领域的圈地运动,迫使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个变革把农奴变成了“自由的”劳动者。

“英国模式”在西欧等国家的进一步证实使得马克思更加确信了自己的观点。德、法等国都和英国的情况相近,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必须转化成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然后再由工人阶级推翻资本家的统治,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都要经历这样的序列,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渐消灭,建立一个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对立消灭的途径第一步就是像英国一样由小农土地所有制转向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进而使农村从属于城市的统治,这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城市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文明,只有封建的落后的农村灭亡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差別才能消失。这就是“英国模式”的主要思想表述。

最初马克思之所以会把英国农业发展道路视为东西方农业发展共同遵循的唯一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他当时未能充分接触到东方社会的研究,特别是东方社会农业发展的历史材料密切相关的。而在19世纪70 年代后半期,特别是80 年代开始,由于接触到了研究东方社会的丰富的历史材料,以及与俄国民粹派的深入交往,使得马克思加深了对于东方社会农业发展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他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某些认识,提出了适合东方的农业发展模式,即“俄国模式”。

二、对“俄国模式”的阐释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中指出,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赞成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根据马克思找到的原始材料,以及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得他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

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能够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就产生了“英国模式”,集体因素战胜私有制因素就产生了“俄国模式”。关键看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由于俄国农民的共有土地以及农村公社的出现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蕴涵着共产主义的萌芽。加上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这一客观条件,才有可能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因此它能够以应用机器的大农业来逐步代替小地块耕作,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把自己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但是,19世纪80年代,由于俄国国内的形势不利于向革命方向发展,而且俄国革命必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干预,因而马克思寄希望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就是所谓的“俄国模式”。

三、由“英国模式”向“俄国模式”转变的原因

在主观方面,马克思改变了对农村公社的认识。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总结了农村公社的特点:农村公社实际上是较古类型的公社原始公社的一种次形态,与较古类型的公社相比,农村公社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了私有制因素。首先,农村公社割断了建立在公社社员的血缘关系上的这种牢固然而狭窄的联系,就更能够扩大范围并保持同其他公社成员的接触;其次,在公社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最后,虽然耕地仍然是公有财产,但定期在农业公社各个社员之间进行分配。因此,每个农民自力耕种分配给他的田地,并且把产品留为

己有。这些认识与19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客观方面,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论》在俄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受到极大欢迎,进而引起了俄国革命者关于土地问题及农村公社问题的争论。查苏利奇代表后来加入“劳动解放社”的同志们曾请求马克思谈谈俄国历史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他对俄国公社命运的看法。另外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俄国的实际。马克思指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它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物,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分配的草地上实行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的关系。俄国社会也有义务农民必要地垫付,来实现这一过渡。马克思认为,俄国的特殊条件在于俄国农业公社自主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土地公有制有可能将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俄国农民已经有了集体耕作的传统与实践,俄国天然的地势适合于利用大机器的农业经营,俄国社会有义务给予农民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综上所述,“英国模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英国社会历史发展总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模式,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必须转化成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然后再由工人推翻资本家的统治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俄国模式”是马克思对俄国的特殊情况的分析得出来的科学推断在已有两个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不经过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直接由封建社会进人到共产主义社会。“俄国模式”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对“英国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英国模式”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理论实践的过程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相应地随着实践深人或者实践对象的变化,必然推动理论的进步。与时俱进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马克思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在于他对当时某些问题论述的正确性,而在于他对这些问题分析和把握问题所使用的方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春葶(1985—),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经济哲学。

篇4:自我探索对于人格发展

2018辽宁农信社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领导者自我管理对于

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公金融人出品

管理学家德鲁克在《人的自我管理》一书中提到过,管理是一种目标性的活动,自我管理也不例外,也是为了让自己达成某个目标,变美变瘦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这些都是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个人希望达成的目标。

在《领导力21法则》一书中,有一段话,:跟优秀的领导者相比,一个缺乏领导力的人产生的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想要爬得更高,你就必须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如果你想对外界施加更大的影响,你就具备更大的影响力,你能够取得的多大的成就,直接取决于你领导他人的能力。这是约翰C.麦克斯维尔在21法则中所阐述的第二个法则---影响力法则。

在工作中,一个人的职位高低是跟一个人的影响力息息相关的。自身影响力,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在职位上,职位所带来的压迫力和威慑力,叫做职务影响力,第二种,是在职务之外,个人所带来影响力,简称自我人格魅力。实际上,自身影响力高与低关键在于自我管理和约束是否到位。越是管理者便需要有越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对时间的安排,工作轻重缓急的衡量,人际关系的维护,生活和工作的调和,这些都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无论是根据古典管理理论还是目前我们通用的科学管理理论,都认可一个核心,任何成功并且有效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领导者对自身的有效管理和约束。

无论是自身影响力还是领导力都取决对自身管理是否到位。能够有效管理自身的管理者通常情况下都不会有太差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饮食没有节制,不讲搭配和荤素,不爱运动,易胖体质,吃的还多,很快就会变成肥宅;管理者也是同样道理,为人处世,领导方式,情绪控制能力,决策能力,都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不爱学习,固步自封,专断蛮横都会使管理者自己在工作上缺失影响力和领导力。那么如何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应当从自身那些方面进行管理?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我定位管理:看清楚自己,审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是做好自我管理的第一步。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能力?管理者应该时常对照自己的工作职责,问一问: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切入工作和反省自己。管理者要珍视而不是漠视存在的问题,自身无法实现的工作,不能听之

http://ln.jinrongren.net/ncxys/

任之,要积极地协调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实现;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第二,自我目标管理:自己希望在短期或者长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人生最大的悲哀并不在于没有实现目标,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唯有目标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成功。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不断地确立新的目标,对每一项工作、每一天都要进行目标管理,这样才会选对努力的方向,少走弯路,循序渐进,实现目标。那这就需要我们去喊一喊口号,当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的口号更多的是要去激励你,鼓励你,让你继续保持向上的勇气和奋斗的决心。口号应该是你冲锋的号角,而不是你懒惰的幌子。

第三,自我心态管理:要避免情绪化管理。管理者要心静,要善于释放工作压力,避免在工作中宣泄情绪,避免浮躁。浮躁就会草率、草率就会犯错;管理者要尊重员工,做到与员工坦诚沟通,让他们知道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要利用团队的力量,上下同心。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第四:自我突破管理:当我们工作劳累、思想困惑、止步不前、无计可施时,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固有的模式所禁锢,我们的管理方法往往是画地为牢,难以突破。因而,管理者要经常变换角色,要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要不断地创新思维。这样才会摆脱对过去的依赖,只有思维具有灵性且具有实干精神的人才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谓的“活水”就是自我突破。

第五:自我学习管理:现代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不知道获取知识的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管理者对待学习这件事情要坚韧,要执着,做得不好的时候要反问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因而,我们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学习时间,不断钻研技术、获取养分、借鉴经验,这样我们的管理能力才能提高。

而在现在当下的社会中,自我管理无论是在绩效管理和指标管理中,都应该是被该考虑到一环,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在具备决策技能和构建上层世界的技能的同时,还有要具备强有力的自我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

篇5:职业的探索及自我发展规划

请自选一种职业(例如:深圳地区销售工程师),运用你所学的方法进行相关的职业探索,找出与该职业相关的招聘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及短期的自我发展规划。

职业名称:

1、职业的总体描述(20分):

2、招聘要求列表(请根据各公司招聘要求中出现的频率顺序排列,至少6条):(每条2分,共12分)

(1)、(2)、(3)、……

3、该职位的核心要求(结合招聘要求分析,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应具备哪些能力,至少6种):(每条2分,共12分)

(1)、(2)、(3)、……

4、你具备的能力:(要对应职位招聘 的要求能力去分析,然后写出来。10分)

(1)、(2)、(3)、……

5、你欠缺的能力:(要对应职位招聘 的要求能力去分析,然后写出来。10分)

(1)、(2)、(3)、……

上一篇:《木兰诗》木兰辞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下一篇:文明机关创建工作计划